《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64a2b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9.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120 学时;【开课模式】必修【实验学时】36 学时【上机学时】【课程类型】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开课单位】石油化工学院【授课对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学品分析、煤化工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主的基础课程。
实验是无机化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无机及分析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加深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使其初步具备作为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1、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
2、掌握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实验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独立的基础实验课。
课程的安排服从“一体化、渐定式、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活动,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研究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熟悉重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准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的任务包括:(一)实验室一般知识介绍1.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2.简介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
3.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
2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理论含实验版)
![2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理论含实验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0280403c1ec5da50e2701a.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生物科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授课学时:46+18(实验)=64学分: 3总纲课程的性质:《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命科学系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之优势和特点于一身,是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具备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的重要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基本保证。
课程基本任务: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化学概念和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将化学基础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应用分析化学的手段去研究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以及与生命的关系。
课程内容概要:《无机及分析化学》可分为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四大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配合物等;分析化学部分主要是误差及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和一些仪器分析方法。
理论部分将由浅入深地做系统讲授,注重补充新知识,扩大信息量,加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使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自然成为一体,实现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并适当介绍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程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考核为笔试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采用总分百分制计分方式。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态度等)占10%,课程实验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20%,考试成绩占70%。
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选用教材: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 呼世斌、黄崴苗,《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黄崴苗,冯贵颖,《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精解与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宁开桂,《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贾之慎,张仕勇,《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_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40学时)
![_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40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d2b2e9146c175f0e7cd13741.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生物和化学类很多专业的基础课,课程融合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涵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物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掌握无机化合物和无机反应的一般规律,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物专业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教学(40学时)掌握稀溶液的4个依数性,溶液的性质和胶团结构,熟悉溶液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 3h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3个规律,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离子键的性质,共价键的价键理论要点及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能熟练书写核外电子排布式,了解波函数的意义,杂化轨道理论及分子间力和氢键的形成,了解3种晶体的物理特性。
8h掌握化学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活化能和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反应级数,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剂的特点。
4h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了解生物化学标准平衡常数。
6h 掌握定量分析的程序,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法,有效数字表示及计算规则,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标定,熟悉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3h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能熟练计算溶液的pH值。
3h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了解酸碱滴定法的某些具体应用。
3h掌握溶度积的定义及溶度积规则,熟悉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了解沉淀滴定法中莫尔法、佛尔哈得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
4h掌握氧化数、氧化和还原、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原电池的原理,电极电势的应用,熟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cf6e4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f.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针对化学类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从而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2. 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技能;3. 学习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规范意识;5.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三、课程内容1. 无机化学概论(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2)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2)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3)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3.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1)离子反应和络合反应(2)酸碱反应和还原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分解反应4. 分析化学基础(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3)质谱和光谱分析5. 分析化学实验(1)分析样品的前处理(2)重量和容量分析方法的实验操作(3)常用分析技术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结果处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PPT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
2. 实验操作:同时开展课程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规范意识。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意见,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等表现;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等表现;3. 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1. 无机化学(第四版),郑光明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 分析化学导论(第七版),张吟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16b89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4.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和探索化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主要涵盖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2、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3、能够独立完成基础实验,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验设计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1、基础实验: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分类和保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2、综合实验:涉及无机物的制备、分离和鉴定,以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
3、拓展实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如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实验课则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课程安排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实验课则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教师职责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教师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环保;3、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4、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学生要求1、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2、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4、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其他同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c7e5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c.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标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涉及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分析等。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础: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周期性现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
2、分析化学:包括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质谱分析等。
3、实验技术: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建立等。
4、应用实例:结合实际应用,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环境、材料、生物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和应用。
3、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实践环节1、基础实验:安排一系列基础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术。
2、综合实验: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化学领域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七、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ac61d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8.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表 现等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 的考核
教材选用
选用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 教学大纲要求,选择符合课程定 位和特点的教材。
选用范围:可以选择国家级规划 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省级优 秀教材等高质量教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 应用:展示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操作演示等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在线视频教学、实时互动、作业提交等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管理、在线测试、讨论区等 优势:方便灵活、资源丰富、提高教学效率 适用范围:适用于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
பைடு நூலகம்
评价方式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 完成并进行评价
单击添加标题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评价与考核
课程性质与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资源与教材
课程性质
强调实验和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 用的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做好准备。
选用标准: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 大纲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选用审核:在选用教材时应经过 教研室和学院审核,确保选用教 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参考书籍
《无机化学》第 四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
《分析化学》第 六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 学实验教程》第 二版,科学出版 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新)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新)](https://img.taocdn.com/s3/m/76d430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2.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总学时:总学分:开设学期:09-10年第2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一、实验课程简介(通过开设本实验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培养学生训练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正确使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各种仪器;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加以正确的处理和表达;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参加生产、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有关内容):了解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实验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分析测定误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酒精灯、电炉等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方法;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固液体试剂试样的取用,量筒、点滴板、干燥器、蒸发皿、滴管、台称、温度计、电水浴锅的使用方法;常用过滤和减压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离心机、可见分光光度计、酸度计以及电极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容量瓶、称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配位性等重要性质。
掌握一般无机物制备和提纯的基本方法。
掌握常规滴定分析(酸碱、沉淀、配位、氧化还原)基本操作方法与基本操作;试剂、试液的配制,了解电离常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溶度积常数、配位稳定常数等的测定方法。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中,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实验过程,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和扩大课堂中所获得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和各种常见仪器,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和评价;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善于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共五篇]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a0aea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9.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共五篇]第一篇:《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编号:11020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24/0.75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与之相应《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材的配套教材,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室基本规则,安全常识,常用仪器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第二部分实验技能训练;第三部分常用数据及特殊试剂的配制,以方便学生查阅。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掌握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初步学会查阅资料、手册,自行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实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序号实验项目学时实验类型备注验证设计演示综合创新必做选做1仪器的认领及仪器的洗涤干燥2√√2氯化钠的提纯3√√3光度法测定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3√√4醋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pH计的使用3√√5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4√√6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3√√7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4√√8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2√√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ee372c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1.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部分主要介绍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反应和应用;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掌握无机化合物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2.掌握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3.培养学生系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无机化学1. 无机化学基础1.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2 价电子理论及应用;1.3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1.4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2. 无机离子和离子反应2.1 无机离子的特性和描述;2.2 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2.3 离子反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无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3.1 无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3.2 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3.3 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二)分析化学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2 分析化学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1.3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精度分析。
2. 量的表示和物质测定2.1 量的表示和测定单位;2.2 物质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3 标准溶液的制备和应用。
3. 分析方法及应用3.1 分光光度法分析;3.2 比色法分析;3.3 电化学分析;3.4 火焰原子吸收分析。
(三)实验教学1.无机化学实验操作;2.分析化学实验操作;3.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前期讲授理论知识,后期进行例题及应用实例的分析与讨论;2.课堂练习和作业辅导,梳理知识点和强化应用;3.实验教学,培养实际应用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掌握。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无机化学》(第二版)严立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第二版)韩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3669e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f.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
1.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掌握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室实践,了解科学方法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
4.培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5.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课程安排
第一周:绪论
1.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概述;
2.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原理;
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周:化学热力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熵、焓和自由能的概念;
3.化合物的生成焓和反应焓;
4.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
本课程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的理论和方法。
上述内容与相关专业对化学基础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写作毕业论文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散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解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常用测定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表示定量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辅导学时自学学时小计1溶液和胶体42化学反应速率23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74物质结构基础55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56配位化合物47氧化还原反应68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9分析化学概论610滴定分析法611重量分析法自学12吸光光度法413电势分析法自学合计48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对于已习惯中学教学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本课程教学开始就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的精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
每章讲完之后应及时小结重点,以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消化。
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理性思维;物质结构教学应借助教学模型、挂图及多媒体手段;化学变化与滴定分析可做一些演示实验;仪器分析则可多利用实物,使所授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备课、讲授、批改作业、指导自学、答疑与复习各教学环节应紧密配合。
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各环节的比重。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 = 平时考核(10%)+ 中期考核(20%)+ 期末考核(70%)。
本文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2.掌握溶液组成不同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1.1 分散系的概念1.2 溶液的浓度1.3 稀溶液的依数性1.4 胶体溶液教学重点1.稀溶液的依数性2.胶团结构教学难点水的相图。
考核要点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2.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3.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质量守衡定律和碰撞理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2.1 化学反应速率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重点1.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2.阿仑尼乌斯公式教学难点阿仑尼乌斯公式。
考核要点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2.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3.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4.掌握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3.1 基本概念3.2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3.3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3.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教学重点1.恒压反应热的计算2.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3.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学难点1.熵的含义2.范特霍夫方程及其变换形式的应用和意义考核要点1.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2.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及其与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
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及相互区别。
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内容4.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4.2 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4.4 元素重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4.5 离子键4.6 共价键4.7 分子间力和氢键4.8 晶体知识简介(自学)教学重点1.S、P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四个量子数2.周期表中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杂化轨道理论教学难点1.对原子轨道概念的理解和两种角度分布图的异同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空间构型考核要点1.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含义2.能说明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第五章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溶度积常数等。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内容5.1 酸碱质子理论5.2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5.3 酸碱平衡的移动5.4 缓冲溶液5.5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重点1.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2.沉淀—溶解平衡教学难点1.各类酸(碱)溶液的PH的计算2.多重平衡的计算考核要点1.会写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计算方法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第六章配位化合物教学目标1.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及有关基本概念,配合物键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配合物的应用2.掌握应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配合物命名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6.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6.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6.3 配位平衡6.4 螯合物6.5配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教学重点1.配位平衡常数的计算2.配合物命名教学难点配合物键价理论。
考核要点1.能够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2.配合物命名。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掌握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2.掌握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次序方面的应用3.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4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指示剂类型及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主要方法和应用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7.1 氧化还原反应7.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7.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7.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教学重点1.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2.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Nernst公式及其应用考核要点1.掌握氧化数等基本概念及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2.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第八章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教学目标1.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8.1 概述8.2 S区元素8.3 P区元素8.4 d区元素8.5 f区元素教学重点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教学难点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考核要点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第九章分析化学概论教学目标1.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和一般程序2.掌握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减免措施3.掌握有效数字的含义,正确取舍原则和运算规则4.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9.1 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定量分析的程序9.2 定量分析的误差9.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9.4 滴定分析法概述教学重点1.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措施2.准确度、精密度及其关系3.滴定分析的定量依据及计算通式4.基准物质教学难点1.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与准确度、精密度的关系2.用运计算通式进行各种计算考核要点1.有效数字的取舍2.运用计算通式进行各种计算第十章滴定分析法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分类及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理解三种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反应;掌握高锰酸钾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分类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掌握沉淀滴定法的操作4.熟悉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常见的配位滴定分析方法及计算结果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10.1 酸碱滴定法10.2 配位滴定法10.3 氧化还原滴定法10.4 沉淀滴定法教学重点1.酸碱滴定曲线与滴定条件2.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3.配位滴定曲线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6.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多元酸(碱)滴定2.酸效应曲线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4.常用银量法的滴定原理及滴定条件。
考核要点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测定计算2. 高锰酸钾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 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第十一章重量分析法(自学)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及一般程序2.了解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3.了解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11.1 概述11.2 沉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