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岳飞之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精卫曾说,岳飞是难以节制的军阀,古往今来,估计就他敢这么说,这一观点虽然站不住脚,但也在某些方面揭示了岳飞悲剧命运的背后渊源。

岳飞功勋卓著,对宋廷忠心不贰,这些尽人皆知。郾城之战,大破“铁浮屠”“拐子马”,兀术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金军士气尽丧,朱仙镇一战,一经接触,金军即全线崩溃,宋军与故都汴梁已近在咫尺。兀术眼看军无斗志,已做渡河北逃的打算,岳飞豪情万丈,动员全军直捣黄龙,一雪国耻。

这是岳飞一生的顶点,也是宋金开战以来的最好形势,收复故都指日可待,然而从临安传来的不是嘉奖,也不是进军命令,而是十二道冷冰冰的金牌,它们表达着同一个旨意:班师。万般无奈之下,岳飞只得率军南归,临走前急声痛呼“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眼看功亏一篑,岳飞心灰意冷,数次上表请求解甲归田,未获应允。

此时宋金开始议和,兀术给秦桧的信中明确表示:“必杀飞,而后和可成”。很快张宪被诬谋反,岳飞也被牵连下狱。主审官万俟卨对岳飞严刑拷打,逼迫其承认谋反罪行,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消息传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韩世忠质问秦桧岳飞何罪之有,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年末宋金和议达成,一个月后,大理寺风波亭中,岳飞饮下御赐毒酒,一代英豪就此殒命,让人扼腕叹息。

岳飞之所以死,不是因为秦桧想杀他,兀术的要求也不会如此效力,而是因为当朝皇帝想让他死,没有宋高宗的允许,秦桧断然不敢,也不可能害死岳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宋高宗对武将满怀猜忌,和岳飞之间也存在深刻矛盾,日积月累,终于无法调和。

唐亡于藩镇,后唐、后汉皆亡于地方节度使,宋太祖更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

所以在宋朝历代皇帝重文轻武,对于武将严加防范,杯酒释兵权,节度使名存实亡,设立枢密院,牵制武将。岳飞身兼三镇节度使,掌握十余万精锐宋军,手下将领多是岳飞提拔,其他人很难插手,这些更是让令高宗皇帝万分忌惮。议和开始之后,局势稳定,朝廷着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中兴四将更是首当其冲,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由此可窥见一二。

岳飞是不世出之将才,但在政治特别是在揣摩帝王心术方面一窍不通。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唯一在外的康王赵构在应天称帝,是为宋高宗。赵构和生母备受徽宗冷落,金军南下,他更是被当作人质送往金营,若非靖康之变,他绝无可能继承皇位,对于这个皇位,他是很心虚的,尤其是在父兄健在的情况下(即使他们身在北国),而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皇位确实来路不正。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正是以这个理由胁迫高宗退位,“陛下帝位来路不正,他日渊圣(宋钦宗)归来,当何以处之”。苗刘兵变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却在高宗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一旦父兄南归,必然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巨大威胁,因此他绝不愿意父兄活着南归。所以宋金议和后,高宗生母等一批宋氏宗亲被迎回宋土,钦宗皇帝仍旧滞留北地,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岳飞并未看透这一层。最初岳飞深得高宗赏识,对他的忠诚赞誉有加,岳飞深受鼓舞,在文章中,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志向“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这些口号岳飞多次提出,虽然后期受高宗冷遇,岳飞有所醒悟,不再提迎还二帝之事,但还是给高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个人忠于宋室,却不忠于我,他是朝廷的栋梁,却不是我的忠臣。宋高宗的这一判断正是岳飞悲剧命运的根源,岳飞北伐取得的胜利越大,金军越闻风丧胆,宋军越有可能收复故土,徽钦二帝越有可能被金人送回,对高宗的威胁也就越大。郾城大捷后,金人军无斗

志,一度传言将送还钦宗(当时徽宗已死),眼看潜在的威胁即将成为现实,高宗连发十二道命令岳飞班师。这导致了岳飞北伐失败,却不至于置岳飞于死地,酿成这一悲剧的另有渊源。

高宗对其唯一的儿子十分宠爱,并早早立为太子,但却不幸早折,而宋高宗则在逃亡途中,因为某种原因丧失生育能力,太子之位就此空缺。储君空缺容易引起朝政动荡,但却没人敢提议立太子的问题,若立太子,只能从高宗养子中选择,这种问题对于常人尚且忌讳,更何况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最重要的是高宗不满三十,正值春秋鼎盛,此时议立太子特别是立养子,皇帝很可能怀疑提议者的用心,我还活的好好的,你这样是何居心。因此很容易授人以柄,立储是封建王朝的核心政治问题,也是最敏感的话题,岳飞却未重视这一点,他居然在朝堂上当着大臣面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令高宗十分难堪,更何况高宗由于苗刘兵变对这一问题十分敏感,特别是岳飞作为武将,这完全是他分外之事,文臣对此三缄其口,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却提出此事,很难不让高宗对岳飞产生拥兵自重干涉朝政的判断,因此宋高宗当庭呵斥岳飞,至此两人之间矛盾迅速激化。

身负奇才之人大多桀骜不驯,性格鲜明,岳飞也难以幸免。岳飞早年在宗泽帐下,就初露锋芒,宗泽认定他是可造之才,就送他太宗皇帝留下的阵图,告诫他用心钻研,他日必成大器,岳飞却不以为然,当着宗泽面将阵图放在一边,并告诉宗泽,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该因时而异制定战法,所以研究阵图作用不大,这番话固然有道理,但还是让宗泽十分难堪,一时下不来台。岳飞是一把利剑,但是却不懂得隐藏锋芒,处处锋芒毕露,对事执着,认定的事决不妥协,这样他很难和朝臣处好关系。身为小小的武修郎就敢顶撞宗泽,那么兵权在手,意见不和,他自然也敢顶撞皇帝,与高宗意见不合,他数次以辞官胁迫高宗妥协,

因为战事不断,高宗离不开他,所以往往最后以皇帝退让了事,身为皇帝不得不向下属妥协,高宗内心对岳飞的不满不难想象;宋金议和,岳飞上书反对,字里行间多讽刺之意,并再次要求解除军职,想以此威胁朝廷改变政策,这是对皇帝权威赤裸裸的挑战,虽出于一片赤诚,但高宗未予理睬,但他对岳飞的态度不难猜测。

日积月累,岳飞在宋高宗心中拥兵自重、功高震主的形象牢固地竖立起来,皇帝或许可以容忍无能的将领,比如杜充、王渊,但却绝对无法容忍一个不听话的将领,危难之际,迫于无奈,他给予岳飞极大的容忍。当臣下更多地让皇帝觉得无奈,觉得受到胁迫的时候,那么他的末日也就不远了,特别是皇帝已经不需要他的时候。

小的时候,我很纳闷秦桧怎么可能蒙蔽高宗,让他无视岳飞的功劳和忠心而杀掉岳飞,后来我明白了,宋高宗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哪怕只是一句无耻的“莫须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