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的有关解释
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格里菲斯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2.实验的步骤和过程
3.实验的结论及其对生物学的影响
4.结论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1.格里菲斯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格里菲斯实验,又称为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格里菲斯(Ronald Ross Griffith)在 1928 年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探讨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2.实验的步骤和过程
格里菲斯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将 S 型肺炎双球菌(具有荚膜,导致小鼠死亡)与 R 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不导致小鼠死亡)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 R 型菌发生了转化,变成了具有荚膜的 S 型菌,导致小鼠死亡。
第二阶段,格里菲斯将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与 R 型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也能使部分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3.实验的结论及其对生物学的影响
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是:在生物体内,存在一种转化因子,可以将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肺炎双球菌。
这种转化因子可能是一种物质,负责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这个结论为遗传学领域打开了新篇章,让人们认识到基因不仅可以通过遗传传递,还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改变。
4.结论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启示了生物学家,在研究生物遗传的过程中,要关注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这一发现也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
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产生S型菌
如何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
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 直接、单独的观察各自作用
(二) 艾弗里的实验
实验过程: S型活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遗传物质。
以上转化实验表明:
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蛋白质 RNA 多糖
DNA
DNA +DNA酶
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只得到 R型
只得到 只得到 既有R型,也有S型 只得到 R型 R型 R型 R型 S型
S型菌 光滑, 有荚膜,有毒,可致死
A、将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B、将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D、将R型活菌与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R型活菌 加热杀死S型菌
一段时间后
S型活菌
细菌发生转化,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过程探究一:格里菲斯实验
1、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无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型 2、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由于体内有S型活细菌活细菌
3、S型活细菌是怎样出现的?
活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活细菌与被加
4、什么使R型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活的R型菌发生了转化
•
这些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主讲人:冯彦侠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的有关解释
———————————————————————————————— 作者:
———————————————————————————————— 日期: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Yong037整理
实验目的: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2、S型细菌“复活”: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且该过程不可逆;也会使DNA变性:加热会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但蛋白质变性失活后,降温也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而其DNA还是有作用的;再者,1933年,阿洛维将Ⅱ-R型细菌和Ⅲ-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Ⅲ-S型细菌。这否认了R型细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第四组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1、基因突变: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均有三种亚型:I-R型、Ⅱ-R型、Ⅲ-R型和I-S型、Ⅱ-S型、Ⅲ-S型(构成各亚型S细菌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某亚型的S型菌通过连续的多代培养,其中极少数可能突变成相应亚型的非致病的R型肺炎双球菌,即I-S型—I-S型、Ⅱ-S型一Ⅱ-R型、Ⅲ-S型一Ⅲ-R型;他还发现,向小鼠皮下注射大量R型活细菌,有时可获得相应亚型的S型菌;即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只能发生同型突变。格里菲斯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是Ⅱ-R型菌与加热后杀死的Ⅲ-S型菌,将它们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培养,最终在小鼠体内只分离得到了Ⅲ-S型的活细菌。如果S型菌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分离得到的应该是Ⅱ-S型细菌,而实际得到却是Ⅲ-S型的活细菌,故第四组出现的有毒性的S型菌不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艾弗里
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 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首 先是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又 是在格里菲思的实验基础上进行 的。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材料:小白鼠、 2种肺炎双球菌
R型细菌: 表面粗糙 不具多糖荚膜 无毒性
S型细菌: 表面光滑 具多糖荚膜 有毒性
第四组
想一想
1.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吗?
可能是蛋白质、DNA,也可能是其他物质。
2.如果要确定究竟是哪种物质起转化作用,最关键的步 骤是什么? 需要将蛋白质、DNA和其他物质分离开,提纯和鉴定, 并单独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加入 S型菌的蛋白质或S 型菌的荚膜多糖
只长R型菌
R型菌
R型菌的培养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 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认识到DNA的基本结构,即
由于对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所以主导的观点 仍然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资料: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
练习题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的S型 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 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 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 败血症死亡。
B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练习题
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 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
C 理由不包括(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首先 ,DNA 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 .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 ,跟蛋白质 的变性意思差不多 .但是 DNA 不同 ,它又可以复性 ,就是恢复原本性质 . 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 ,使双链解开 ,再温度恢复 ,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 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 可逆地变性了 .但是 DNA 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 .再将其和R 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 型细菌的DNA 也会解开, 那么,再降温的时候 ,就有可能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聚合,这样的话,形成 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 DNA 就会有一条链是 S 型的,另一条链是 R 型 的. 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 .是的,可以发生。
如 S 型菌是获得了 R 型菌的 D N A ,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 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 R 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 “感受态因子 ”位点,保证了 S 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 型细菌有荚膜,无 “感受态因子 ”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 发生转化。
那么 S 型细菌有可能变成 R 型细菌吗 ?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 型与S 型的DNA 可以同源区段配对, 形成 R 型和 S 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 二、无荚膜的 R 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 保证了 S 型的 DNA 可以进入。
反之则 不会发生:S 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 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 R 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 不会发生转化 (转化本 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 包括被 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实实验验的结结论论:是什么?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 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
物质——转化因子
“转化因子”是什么?
寻找转化因子:
在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哪些物质?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但究竟哪一个才是转化因子呢?
R型细菌
S型菌的 DNA+DNA酶
只长R型菌
思考:
1、比较第一、二、三组的实验结果,可 知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2、加入DNA酶的组意图何在?
3、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转化因子”是DNA,
DNA才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 质不是遗传物质。(纠正了一个生物界的错误的普
遍共识)
有毒性
无多糖 类的荚 膜 表面粗 糙
无毒性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不死亡。
2.将有毒性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患败血症死亡。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不死亡。
4.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 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思考?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 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这个实验结论足以让所有科学 家信服吗?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无多糖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毒性能够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病
蛋白质
DNA
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2.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1)大肠杆菌
32
P
噬菌体
32
P 标记的噬菌体
(2)侵染细菌:
3.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是________,即 DNA 是遗传物质。 (2)含 35S 的噬菌体 普通大肠杆菌
存在 32P
3.DNA
• 4.R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 • (1)实验材料 •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组 成是蛋白质和RNA。 • (2)实验过程及结果
例: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 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 生转换。 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 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 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 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 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
【好题练熟】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多 糖 类 荚 膜
S型菌 光滑, 有荚膜,有毒,可致死 3
A、将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B、将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D、将R型活菌与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R型活菌 加热杀死S型菌
一段时间后
S型活菌
细菌发生转化,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只得到 R型
只得到 只得到 既有R型,也有S型 只得到
R型 R型
R型
R型 S型
过程探究一:格里菲斯实验
1、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无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型 2、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由于体内有S型活细菌活细菌
3、S型活细菌是怎样出现的?
活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活细菌与被加
4、什么使R型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活的R型菌发生了转化
2021/3/11
8
•
这些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 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产生S型菌
如何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
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 直接、单独的观察各自作用
(二) 艾弗里的实验
实验过程: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主讲人:冯彦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据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021/3/11
2
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这些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型 2、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观察菌落
DNA DNA水解物
转化因子是DNA,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由于体内有S型活细菌活细菌
以上转化实验表明: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据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无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1.实验目的: A、将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1、如何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研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转化因子是DNA,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1、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RS
实验 二 ——艾弗里及 同事的肺炎双球 菌体外转化实验
• 1、如何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 各组互为对照 • 2、如何避免无关因素的影响? • 等量原则。各组放里实验结论:
转化因子是DNA, DNA是使R型细 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 遗传物质。
R型活菌 加热杀死S型菌
一段时间后
S型活菌
细菌发生转化,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过程探究一:格里菲斯实验
1、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无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型 2、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由于体内有S型活细菌活细菌
3、S型活细菌是怎样出现的?
活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活细菌与被加
4、什么使R型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
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实用版】
目录
1.格里菲斯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2.实验的步骤和过程
3.实验的结论及其意义
4.实验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
正文
格里菲斯实验是一项著名的遗传学实验,由英国生物学家罗纳德·格里菲斯在 1928 年进行。
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基因是否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如何在生物体内传递和表现。
实验的过程如下:首先,格里菲斯选取了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对象,这种细菌有两种不同的表型,即光滑型和粗糙型。
光滑型菌株的菌体外表光滑,而粗糙型菌株的菌体外表粗糙。
这两种表型是由细菌的遗传信息决定的。
然后,格里菲斯将光滑型菌株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
结果发现,小鼠在注射光滑型菌株后很快就死亡了。
而当注射粗糙型菌株后,小鼠却能够生存下来。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格里菲斯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细菌的表型是由遗传信息决定的,而且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第二,遗传信息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传递和表现的。
这个结论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然而,格里菲斯实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实验并没有直接证明基因的存在,只是间接地证实了遗传信息的传递。
此外,实验也没有揭示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菌表型的。
因此,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后续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更多奥秘。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03
实验结论
转化因子的确定
转化因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或多糖。
转化因子的来源
转化因子来自供体菌,而不是自发产生或由培 养基中的物质产生。
转化因子的作用
转化因子携带了新的遗传信息,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转化过程的解释
吸附
供体菌与受体菌接触,转化因子吸附在受体 菌表面。
疾病预防
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有助于预防疾病 的发生,例如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加强环境 卫生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04
实验的争议与后续研究
实验的争议点
实验伦理问题
01
该实验涉及对活体动物进行感染,伦理问题引发了广
泛的争议。
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02 有学者质疑实验方法的准确性,认为实验结果可能存
在偏差。
提高科学研究的伦理意识
该实验引发的伦理争议提高了科学界的伦理意识,促进了科学研究 的规范化和伦理审查机制的建立。
05
实验的意义与启示
对细菌学的贡献
证实了细菌在人体内可以发生转化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不同菌株间的遗传物质可以转移,从而引起细菌性状 发生改变,这一发现对细菌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揭示了基因重组的机 制
该实验揭示了基因重组的机制,为后 续研究基因重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 验依据。
03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 质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这一发现奠定了现 代遗传学的基础。
对疾病治疗的推动
推动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为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疾病治 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高考生物高频考点19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素材
1.格里菲斯的体内的转化实验的过程
(1) 步骤: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注射 到小鼠体内
结果:
小鼠不死亡
结论: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 步骤:
将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注射 到小鼠体内
结果:
小鼠患败血 症死亡
结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S型活细菌
美:艾弗里 1944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R
R
R RS
R
DNA纯度越高 转化越有效
RS
(3) 步骤:
将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注射 到小鼠体内
结果: 小鼠不死亡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4) 步骤:
结果: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与加 热杀死的S型细 菌混合后注射 到小鼠体内
小鼠患败 血症死亡
2.格里菲斯的体内的转化实验的结果
格里菲思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有 毒性的S型活菌,并且发现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 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
生物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
生物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生物格里菲斯实验的结论:格里菲斯的实验仅证明肺炎双球菌可以在某种转化因子作用下发生转化,而艾弗里的实验则对转化因子做了分离,但由于分离的dna仍有0.002%的蛋白质,所以不能肯定遗传物质为dna,赫尔希与蔡司的实验则利用天然病毒实验,证明dna为遗传物质,但无法确定蛋白质是否为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的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艾弗里做的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证明了某种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实验是由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在1928年利用肺炎链球菌与老鼠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学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细菌的遗传讯息,会因为转型(或称转化)作用而发生改变。
实验与原理:此实验是利用两个不同的肺炎链球菌(可感染老鼠)品系,一种是III-S型(平滑型,有毒性),另一种是II-R型(粗糙型,无毒性)。
其中III-S型具有以多糖构成的荚膜,可保护自身,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进而使宿主死亡。
II-R则无此构造,因此无法幸免于免疫系统的攻击。
实验主要分成四种不同的步骤与处理方式,如下表所示:在其中一种处理方式中(表格的最下方),格里菲斯将来自III-S品系的细菌以高温杀死,再将其残骸与活的II-R品系混合。
实验结果显示此组合可将宿主老鼠杀死,而且从这些死亡的老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III-S品系与II-R品系。
因此格里菲斯提出一项结论,认为II-R品系被死亡的III-S 品系所含的一种转型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所“转型”成为具有致命性的III-S。
后来其他人的研究显示,这种转型因子是III-S的DNA(由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发现)。
虽然III-S已经死亡,但是DNA在加热过程中仍然能够保存,因此当III-S残骸与活体II-R混合在一起时,II-R便接收了源自III-S的DNA,进而获得能够生成多糖荚膜的基因,使宿主的免疫系统无法杀死,造成宿主的死亡。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是一组数据,表明粒子在格里菲斯体内的状态和相对运动之间的关系。
该实验最初是由弗朗西斯·格里
菲斯发明的,他认为粒子和相对状态之间的存在着一种关系,称为格里菲斯旋转定律或格里菲斯关系。
首先,在格里菲斯体内转换实验中,实验者会测量一个粒子在不同相对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下的动能(K),这一测量结果可
以用图表形式表示出来。
通过格里菲斯体内转换实验,可以证明K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变化。
这证明格里菲斯的体内转换定理是正
确的,动能是不变的。
其次,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物理系统的守恒。
守恒指的是在物理变化过程中,量子可能性或物体的性质不发生变
化。
一些物理性质可以在格里菲斯体内转换实验中守恒,包括动能、动量和角动量等。
最后,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也可以用来考察物理模型的有效性。
根据实验数据,物理模型可以得到解释,以及能够更有效地描
述粒子的运动状态和相对运动的关系。
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如牛顿
第二定律、拉格朗日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从格里菲
斯体内转换实验中得到支持。
在总结,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是一组数据,表明粒子在格里菲斯体内的状态和相对运动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用来证明格里
菲斯的体内转换定理的正确性,研究物理系统的守恒,以及考察物理模型的有效性。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详细]
★★首先,DNA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跟蛋白质的变性意思差不多.但是DNA不同,它又可以复性,就是恢复原本性质.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使双链解开,再温度恢复,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可逆地变性了.但是DNA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再将其和R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型细菌的DNA也会解开,那么,再降温的时候,就有可能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聚合,这样的话,形成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DNA就会有一条链是S型的,另一条链是R型的.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是的,可以发生。
如S型菌是获得了R型菌的DNA,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R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因子”位点,保证了S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型细菌有荚膜,无“感受态因子”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发生转化。
那么S型细菌有可能变成R型细菌吗?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型与S型的DNA可以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R型直接变成S型);二、无荚膜的R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保证了S型的DNA可以进入。
反之则不会发生: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R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不会发生转化(转化本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包括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
四、S型可以变成R型吗?当然可以!产荚膜细菌由于有黏液物质,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黏液状,称光滑型—S型(smooth);无荚膜细菌由于无黏液物质,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粗糙型—R型(rough)。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近年来,身体内转化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发表在《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上的论文,对身体内转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分析。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GIFT)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实现蛋白质在体内自身转化。
它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蛋白质转化技术,也是一种可节省时间投入、低成本的蛋白质转化技术。
在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来评估转化的效率:聚苯乙烯-聚丙烯酰胺(PPA-PPN)和玻璃/硅胶(G/SI)蛋白转染技术。
研究表明,G/SI蛋白转染技术的转化效率比PPA-PPN蛋白转染技术的转化效率高得多,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蛋白转染过程。
此外,该实验中还对不同因素对蛋白转染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温度、湿度、蛋白质浓度和培养时间是影响蛋白转染效率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温度,一个合理的温度环境可以提高转化效率,而高温或过低温则会使转化速率下降。
因此,在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中,研究人员建议采用低温、正常湿度和正常的蛋白质浓度来保证较高的蛋白转染效率。
另外,本实验还根据不同蛋白质特性和需求,分别采用了多种类型的蛋白转染技术,如核酸转染、蛋白质转染、脂质体转染等。
研究发现,核酸转染技术可以更容易地实现转染,但是转染效率较低;蛋白质转染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转染,但是转染过程较复杂;脂质体转染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转染,但需要更多的投入。
这些不同的转染技术都可以提高蛋白质转染效率。
总的来说,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表明,身体内转化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蛋白质转染。
研究人员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操作建议,以确保较高的转化效率,并有助于提高转染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来探索身体内转化技术的潜力和功能,以期望为社会和人类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注: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四个特点:(证明某一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依据)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以表现生物的性状 ④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转化) (1)实验过程(2)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用现有的知识对实验的解释: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过程可以下的五步来反应:(了解) a 、双链DNA 片段与受体菌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 b 、位点上DNA 分解,形成DNA 片段;c 、双链DNA 的一条单链逐渐降解,同时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内;d 、进入细菌体的DNA 单链与受体菌DNA 同源区段配对,接着受体DNA 相应单链片段切除,并被外来DNA 取代,形成杂种DNA 区段(实质就是基因重组);e 、受体菌DNA 通过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有的类似供体菌,细胞分裂后,就成为转化因子。
③实验证明转化率与供体菌细胞的DNA 纯度有关,DNA 越纯,转化率也就越高。
如果事先用DNA 酶降解供体菌细胞中的DNA ,那么转化作用就不复存在。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1(2)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二、实验探究规律归纳:例题1:研究发现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体内仅有蛋白质和RNA 两种化学成分,这类生物的性状(如TMV 能感染正常烟草的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的遗传是受RNA 还是蛋白质控制?请设计实验探究TMV 的遗传物质。
(1)实验原理:①利用水—苯酚溶液可以将TMV 分离,获得TMV 的蛋白质和RNA 。
②TMV 能感染正常烟草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 ③遗传物质能使生物性状保持相对稳定(2)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正常生长的烟草、苯酚、试管、玻璃棒等必需的实验器材 (3)主要实验步骤:①获得TMV 的RNA 和蛋白质:水—苯酚溶液分离TMV ,获得纯净的TMV 蛋白质和RNA②选择材料并分组:取正常生长烟草植物,选取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三张叶片,分别编号A 、B 、C 。
高考生物高频考点19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素材
2.格里菲斯的体内的转化实验的结果
格里菲思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有 毒性的S型活菌,并且发现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 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S型活细菌
美:艾弗里 1944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R
R
R RS
将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注射 到小鼠体内
结果:
小鼠患败血 症死亡
结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3) 步骤:
将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注射 到小鼠体内
结果: 小鼠不死亡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4) 步骤:
结果: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与加 热杀死的S型细 菌混合后注射 到小鼠体内
R
DNA纯度越高 转化越有效
RS
S型菌 的DNA
R菌
加入
S型菌蛋白质或 荚膜多糖
R菌
加入
S型菌DNA +DNA酶
R菌
加入
R菌
S菌
只长R菌
只长R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
多 糖 荚 膜
R型菌(菌落粗糙) 无荚膜、无毒性
S型菌(菌落光滑) 有荚膜、有毒性
1.格里菲斯的体内的转化实验的过程
(1) 步骤: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注射 到小鼠体内
结果:
小鼠不死亡
结论: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 步骤: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几点质疑。
笔者在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后,针对各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疑问很有意义和代表性,现将学生质疑和笔者解答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
也求抛砖引玉,获得更好的解答。
1.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和活的R型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且其后代仍是有毒性的S型。
格里菲思推论:在已经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一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转化为S 型,且这种转化可遗传。
1.1 质疑一:是S型复活还是R型被转化?学生的质疑:为什么是R型被转化,而不是加热杀死的S型复活呢?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不太了解。
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才具有生理活性,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性),且该过程不可逆。
所以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可以高温下酶失活为例)。
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也就是说热杀死的S型是不可能复活的。
当笔者作出上边的解释后,有学生立即又提出了下面的质疑。
1.2 质疑二:加热杀死的S型的DNA为什么没被破坏还可以发挥转化作用?学生的质疑: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了,失去了生理功能。
那为什么热杀死的S型的DNA还有作用呢?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和上一个问题的原因相似,主要是对DNA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不太了解。
DNA是由两条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间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加热会使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称为DNA变性。
但和蛋白质变性不同的是,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
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DNA还是有作用的。
1.3 质疑三: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整个DNA,还是DNA片段? 学生的质疑:发挥转化作用的到底是S型菌的整个DNA,还是DNA片段?笔者的分析解答:这个问题涉及的是DNA分子变性、复性、以及基因的有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Yong037整理
实验目的: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实验材料:小鼠、肺炎双球菌(S型和R型)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第一组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二组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三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四组说明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将R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
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第四组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1、基因突变: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均有三种亚型:I-R型、Ⅱ-R型、Ⅲ-R型和I-S型、Ⅱ-S 型、Ⅲ-S型(构成各亚型S细菌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某亚型的S型菌通过连续的多代培养,其中极少数可能突变成相应亚型的非致病的R型肺炎双球菌,即I-S型—I-S型、Ⅱ-S型一Ⅱ-R型、Ⅲ-S型一Ⅲ-R型;他还发现,向小鼠皮下注射大量R型活细菌,有时可获得相应亚型的S型菌;即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只能发生同型突变。
格里菲斯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是Ⅱ-R型菌与加热后杀死的Ⅲ-S型菌,将它们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培养,最终在小鼠体内只分离得到了Ⅲ-S型的活细菌。
如果S型菌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分离得到的应该是Ⅱ-S型细菌,而实际得到却是Ⅲ-S型的活细菌,故第四组出现的有毒性的S型菌不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
2、S型细菌“复活”: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且该过程不可逆;也会使DNA变性:加热会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但蛋白质变性失活后,降温也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而其DNA还是有作用的;再者,1933年,阿洛维将Ⅱ-R型细菌和Ⅲ-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Ⅲ-S型细菌。
这否认了R型细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3、转化(基因重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
此时,R型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
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
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之为“转化因子”。
当“转化因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106~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菌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可能呈
杂合状态)。
随着受体菌DNA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2个模板,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另一类似受体菌。
当细胞分裂后,已复制的DNA发生分离,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这个过程称为原核生物的转化,其实质是基因重组。
因为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可以在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所以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细菌,不像许多人认为的R型细菌直接变成S型细菌。
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所以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 菌的DNA,S菌不能被转化为R型。
当然S型菌在自然状态下或人工的诱变下发生基因突变,S型菌可能突变为R型,但不是转化。
故格里菲思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的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是由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