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300e9629bd64783e09122ba9.png)
教育目的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培养的人要适应社会,在社会上能比较顺利的找到工作。
/学校培养的人到底是掌握基本技术的初级技工还是高级的研究人才。
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来的。
)广义的概念—人在头脑和心中形成的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包括家长、教室、学生自己、或者社会上的人。
以为这个目的很直接,就是想学个专业技术就业,或者学个唱歌当个音乐家之类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并且非常的具体。
所以,它很具有活力。
狭义的概念---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比如小学,职中,大学研究型大学等,它的培养人的目标和规格是不一样的。
),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人的要求。
这个目的由代表社会主流的国家提出,反映的是社会的根本要求。
社会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子。
所以它比较稳定,也比较明确,是指导和规范各级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重要东西。
1.根据现在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理论所要求的,带有社会、国家意志的目的。
2.个人(学生、家长或者教师)在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1、定向作用:学校要根据教育目的开办学,根据目的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发展方向来实施教育。
2.调控作用: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基本质量规格,所以对学校起到控制和调控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大学不能按照培养中学生那样的模式和方法去教育学生,应该根据目的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实施你的教育。
3.评价作用:目的是衡量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提出的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但各级学校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目的自上而下就有层次性了。
1.国家的总目的—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要求各级学校都要遵循。
2.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级学校依据学校层次、性质(残疾人学校小学等)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等反映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
新版北师大版教育学4-6章
![新版北师大版教育学4-6章](https://img.taocdn.com/s3/m/ef3de93b43323968011c92d3.png)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P63代表人物: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20C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观点: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P64基本观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有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转变与教师角色转换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转变与教师角色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47929323647d27284b735126.png)
创业指导”“ 、成功者的心理特征” 等专题讲座。由于讲座内容 都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很能吸引学生。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为了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掌握心理调 节这一“ 武器”我们从2003年增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 , 针对实 际问题编写教材和大纲, 向学生讲授心理卫生概述, 性格的自 我完善, 中专生学习、 生活、 工作中的不良情绪, 抗挫折的方法 等。 使学生既喜欢这门知识, 又乐于参加课堂讨论。 学生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冷静分析问题、 恰当自 我调节的能 力。 学生一致反映收获很大, 在他们学习体会中谈道:“ 我选修 了心理健康课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这门课像一面镜子, 看清了‘ 真我’ , 像黑暗里的一盏灯, 指引着我们成长过程中迷 途的大孩子走向光明。 通过心理卫生课的学习, 我的社会交往 能力增强了, 人缘变好了, 同学们愿意和我接触了, 老师也夸 我进步了。” ( 三)进行心理测试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性教育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规范化、 现代化迈进, 使心理健 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专部领导十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投资购买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软件,
中专学校生活。 对二、 主年级的学生进行“ 遇到挫折怎么办? ” 、 “ 友谊与爱情”“ 、在生活中承担责任” 、竞争与合作”“ “ 、就业
心 健 档 为 变 生 心 状 解 心 问 提 理 康 案。 改 学 不良 理 态、 决 理 题 供
了科学理论依据。 在心理测试的基础上, 我们将测试结果逐一 向班主任反馈, 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辅导, 从而预防了部分学 生心理问oi l的发生。
摘 要: 教 育 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 目
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而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因素的教师, 其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ee6c98b4daa58da1114a81.png)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702198d7fd5360cbb1adba5.png)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作者:于淼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于淼飞(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5-02“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教育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点与最终的归宿.任何的活动都会有最终要达到或者期望要达到的效果,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就是指教育目的.历来对于教育目的的争论不断,看法各异,而对于教育目的的最终指向也有不同,这也符合教育理论的多元性特点.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教育目的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说哪一种更合情合理或者是更符合实际情况.且不说国外的教育目的如何,只我国从古到今教育目的就发现有很多种,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更是纷繁复杂.当前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与问题,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梳理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理论上的合理与正确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1 教育目的的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目的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人在行动前对行动结果所做的与预期效果的预设.由此引申,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者预先设定并追求的状态.它是受教育者要努力达到的应然状态,是一种基于教育现实的理想追求与设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通过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这一事实便是受教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可以被视为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不过,我们并不能将教育结果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目的,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按照预期所设的教育目的进行教学时,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实际情况所限制,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间的差异,往往人们所达到的实然状态并不与应然状态相一致,或者低于预期结果,或者超过预期效果.1.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2 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2.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之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仔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表述最规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突出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虽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却明确规定了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结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无论是教育以“明人伦”,还是为了“强国”,都体现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3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回归于人本身,还原教育的本真.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如今的教育目的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善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生命就不成为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使教育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通过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价值,可以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后个体又会不断地权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通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权衡以此实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注释: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参考文献:〔1〕[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一)[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第2章,第2节.1993(2).〔5〕刘冲.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兼论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取向[J].教育评论.〔6〕杨甜甜.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解读教育目的[J].专业研究,2006.〔7〕冯建军.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5).〔8〕于桂霞.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 〔9〕孙宏安.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J].2006.〔10〕联合国教科文委.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李耕夫.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J].中州学刊,1993(2). 〔12〕戴继威.《学记》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上的成就[J].〔13〕朱维铮.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J].复旦学报,1956(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目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f942f7d77375a417876f8f6b.png)
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期待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以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而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以课程为中介的。
因此课程也可以被理解为达到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手段。
把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用来指导课程编制工作,这是课程编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822b8bfbe2bd960591c6779b.png)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
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
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2024广东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汇总
![2024广东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04dca9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2.png)
2024年广东省统招专升本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黄金考点汇编考点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指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都是教育者。
狭义上指专兼职教师。
(2)受教育者:广义,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狭义上指学校中的学生。
(3)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教育内容: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
(5)教育方法: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教育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
(6)教育途径: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发展的渠道、方式的总称。
考点3教育的类型1.根据教育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1)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入学条件和毕业标准;有规定的教育场所;有稳定的教育周期;有专职教师;有管理、评价、监督机构。
(2)非正规教育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非正规教育在成人扫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2)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纵向上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社会教育广义上讲,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者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2f91e52a8956bec0975e314.png)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 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 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 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培尔 康德 爱伦· 凯……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谢谢观看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 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 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费希特……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评价: 积极方面:有助于动员社会和国家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并且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以国家社会的名义抹杀个性,否 定人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 则。
个人本位论
人的本性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要求
针对社会现实损害 了个人发展而强调 人自身发展需要
针对个人发展脱离 或违背了社会规范 而强调社会发展需 要 辩证统一
推荐用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 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 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年版
课前回顾: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基本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ddacf23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b.png)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0213d30580216fc700afdae.png)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2703a81f10a6f524ccbf85f4.png)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 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 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为宗旨。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表述 第一阶段 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 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 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
1957-1966年,《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特
点
举
例
教育方针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抽象,笼统, 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 比较关注 展 “应然”状 态
学科 专家
从“抽象 ”逐步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理 解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的
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不
是什么固定的模式。
素质教育是“造就
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 生的素质。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 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 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 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
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5e28069f79563c1ec4da712c.png)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 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 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 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 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 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 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 体要求。 ▲三者关系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1.、历我史国沿的革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986cda47fe4733687e21aa7e.png)
四、素质教育
(一)人的素质的概念
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 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 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1)人的素质是先天的生物因素与后天的社会因素
相互作用的产物;
(2)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
。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最终成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 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 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 、裴斯泰洛齐、 康德、马斯洛、萨特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2、主要观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目 的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人 的 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
3、小布什的教育目标(2001): 消除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 通过“阅读第一”来提高识字。 扩大灵活性,减少官僚主义。 奖励成功和处罚失败。 促进获得信息的家长选择。 提高教师质量。 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改进教学和课程。 为21世纪创设更安全的学校; 支持品格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绵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吕林
教育目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与分类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 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 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7e0472ccfc789eb172dc8e2.png)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ea9c0e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7.png)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
人们期望教育发挥什么功效,希望受教育者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无不受教育价值观决定。
所以,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活动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处于中心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他们相信人的本性的力量,相信人有学习与创造的本能,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特性都应得到尊重。
社会本位价值价值观念。
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价值观念指出,社会价值低于个人价值,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个人的存有与发展全然就是受到社会同意的。
特别强调从社会的须要启程去规范教育活动,建议教育培养出来合乎一定社会准则的人,推动受教育者社会化,确保社会生活的平衡与沿袭。
而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顺从社会须要,评价教育的价值就可以以其对社会的效益去来衡量。
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价值观念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n),在他设想的理想国中,社会整体的利益就是高于一切的,理想国的国民由奴隶、匠人、武士、官员及哲学王形成,他们在社会的金字塔上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每个人就是最小的公道,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育出来适宜专门从事适当工作的人,他们应当具有的品质就是职业对个体的建议。
教育活动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依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无论抱著存有怎样的教育愿景检视教育,都无法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立足人之外的教育价值价值观念在目前、过去一直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fee95cc58bd63186bcebbc28.png)
其他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如纳托尔普也持类似看法:“在教育 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白尔格门也说:“教育除了造就每 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 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产生的背景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 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它们均鼓 吹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个人利益应无 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教育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为国家利益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1 2
培 养 目 标
3
培 养 目 标 …… 课 程 与 教 n 课 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标 目 养
哈耶克也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他认为,“将整个教育 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所能拥有的对人的心智的控制力评价越高, 则人们就越应当相信将此一控制权置于任何单一权力机构支配 下所具有的危险。”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从存在纪上半叶。与存在主义哲学一样,这 种教育目的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 在主义者主要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 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 指人的智力、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充 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 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充分发展,这 是全面发展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除此 之外,还包括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情感 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
一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二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一)德育 (二)智育 (三)体育 (四)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本章小结: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 征。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章主 要探讨狭义教育的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 的的精神实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意义 二 教育目的的概念 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二)旧式分工使人片面发展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