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现象 ——对大众传播媒介美育责任的呼唤

合集下载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试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现象 ——对大众传播媒介美育责任的呼唤

试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现象 ——对大众传播媒介美育责任的呼唤

试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现象——对大众传播媒介美育责任的呼唤当今的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组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传媒,审美的全民化使“美”的涵义被扩大,审美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而是指涉生活的方方面面。

审美获得了媒介化和日常化的特征,随之而来的大众审美文化成为当代审美和生活实践的主流。

一作为现象的大众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就其狭义而言,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众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和行为,即本文所说的大众审美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所涉、所包含的并非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简单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它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现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

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以影视媒介文化为主体的大众审美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揭示、诉说的文化文本,大众审美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了当代人和当代文化构建中的有关审美和美的部分。

大众文化的两个重要条件是电视、电影等高科技传媒诞生和消费社会、市民社会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讲,大众文化就是媒介文化。

⑴在这种视角之下,大众审美文化同样具有两个重要条件,即一方面,是作为技术性要素的大众传媒,另一方面是作为内涵的情感性要素——即消费社会和市民社会中的人——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和审美活动。

技术特性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特征及其得以形成的原因,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理论中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探究——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摘要: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塞位。

然而,伴随着电视综艺节目标快速进步,一种被称为“娱乐狂欢”的现象也逐渐出现出来。

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探讨了“娱乐狂欢”现象在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出现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观众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引言1.1 探究背景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娱乐的方式吸引观众。

然而,在电视综艺节目标进步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娱乐狂欢”的现象。

本章将介绍探究的目标和意义,阐述“娱乐狂欢”现象的定义和范畴。

1.2 探究目标和意义本探究旨在深度探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娱乐狂欢”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观众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通过探究,可以加深对大众传媒语境中娱乐形式的熟识,为相关领域的探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娱乐狂欢”现象的定义和范畴“娱乐狂欢”现象指的是观众在电视综艺节目中通过互动、投票等方式获得幸福和满足的过程。

其范畴包括观众对节目内容的追捧、对选手的扶持以及对节目结果的猜测和评论等。

第二章“娱乐狂欢”现象的产生原因2.1 媒体商业化带来的需求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商业娱乐产品,其制作背后存在着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

媒体商业化的推动增加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娱乐狂欢”现象的产生。

2.2 社会焦虑和避开现实的需求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焦虑和压力,观众期望通过电视综艺节目来放松心情、逃离现实的压力。

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了“娱乐狂欢”现象的进步。

第三章“娱乐狂欢”现象的表现形式3.1 节目制作方式的变革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提高竞争力,电视综艺节目开始接受更加刺激和有趣的制作方式,比如增加明星嘉宾、设置悬念和逆境等。

这些改变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加强了“娱乐狂欢”现象的表现。

3.2 观众参与度的提升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互动、投票等形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度地融入到节目中,增强了“娱乐狂欢”现象的程度。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以其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娱乐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传播的严肃性和深度被削弱。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

青少年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接触到的信息大多以娱乐为主,如网络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些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思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片面、浮躁的人生观。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一)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泛娱乐化现象使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新鲜感,忽视了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思考。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生活缺乏深度和内涵的理解。

(二)人生观价值观念的扭曲大众传媒中的娱乐内容往往强调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使青少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上产生扭曲。

他们可能更关注外在的物质享受和表面成就,而忽视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三)信息筛选能力的弱化泛娱乐化现象使青少年在信息筛选方面变得较为薄弱。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有趣的信息,而忽视有价值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缺乏深度和全面的思考。

四、对策研究(一)提高大众传媒的内容质量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提高大众传媒的内容质量。

加强新闻、文化、教育类信息的传播,使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

同时,应加强对娱乐内容的监管,避免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低俗化倾向。

(二)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传媒娱乐化与群众文化(1)一、研究背景“周瑜帅不帅,孔明会唱卡拉OK,关羽是爱神。

〞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亮的个性再加上群众传媒的特性,短时刻内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热。

其中重要的缘故在于传媒的娱乐化功能与群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新的结果。

麦克唐纳曾讲过:“群众文化的花招特别简单———确实是根基尽一切方法让大伙儿欢乐。

〞①对群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讲,逗乐是一个全然目标。

而对一般群众来讲,寻乐那么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全然模式。

在群众传媒开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

但进进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进了一个其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

这种娱乐功能被中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社会,群众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群众关于文化消费的欲瞧有时甚至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瞧。

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瞧为内在根底,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

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群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因此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关于娱乐消费的需要。

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浪潮。

②伴随着这股浪潮,传媒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传媒娱乐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传媒对娱乐化的追求确实是根基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代表着群众文化的那些学者,由于群众传媒因此也成为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有人也许要咨询,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进行英语教学的胡文仲什么缘故没有成为电视明星呢,什么缘故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呢,其中的缘故在于当年胡教授教授的是舶来文化,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现在易教授教授的那么是外乡文化,是受众耳闻目睹的东西,是受众能够作为谈资的材料,因此群众传媒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造就明星的。

要熟悉易中天热现象背后的缘故,首先就得关于传媒娱乐化有一个清晰的熟悉。

二、传媒娱乐化涵义李良荣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厉新闻也尽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特点
传媒娱乐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娱乐内容占比增加、新闻报道方式轻松化、强调个人与消费主义、 追求新奇与刺激性等。
传媒娱乐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传媒娱乐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成为主流媒体,电视节目的娱 乐性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 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 大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 传媒娱乐化的利弊分析 • 大众文化的利弊分析 •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传媒娱乐化指的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娱乐元素大量渗透,使传播内容偏向软新闻、明星趣闻、体育新闻等,而 硬新闻、时政新闻等严肃内容被边缘化。
案例二:网络直播平台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结词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形式,近 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及。它为大众提 供了一个互动、分享、娱乐的平台,也成为 了许多人的娱乐方式。
详细描述
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更加便 捷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娱乐。人们可以通过 直播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分享自己的生活 经验,与其他网友互动交流。同时,直播平 台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游戏主 播、音乐主播等。此外,直播平台还为一些
06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电影产业的娱乐化现象
总结词
电影产业一直以来都与娱乐密不可分,娱乐化现象在 近年来更是显著。电影不仅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也 成为了大众放松和享受的场所。
详细描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人 们对于电影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电影市场逐渐繁荣 。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电影产业逐渐偏向于娱乐化 ,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许多电影以大场面、大 制作、大投入为卖点,强调视觉效果和音效,而忽视 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此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 一些电影还会加入流行元素和搞笑场景,以吸引更多 的观众。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摘要:在电视娱乐节目不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都纷纷加大了娱乐在其媒介产品中的比重。

由此,也将我们的视野再次锁定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上。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对媒介、受众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阐述,很有必要。

关键词:大众媒介娱乐化成因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具备“娱乐”因素的传媒产品,也迅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

本文将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力图对当代媒介娱乐化的成因及对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受众、社会的影响做出分析。

1 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1.1 “提供娱乐”——大众媒介的四功能之一娱乐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门德尔松认为,娱乐除了是传承文化的一部分,还具有另一面——提供犒赏、放松、减轻压力,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应付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减轻社会紧张度,避免社会的崩溃。

因此,娱乐是媒介不得不重视的一项重要功能。

传播学者贝瑞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纽约的一次报业罢工期间进行调查时发现,没有报纸以后,人们失去了报纸给他们带来的娱乐享受,都普遍感到一种失落感。

他们这样描述从新闻中获得的娱乐和享受:“在每天操持繁琐家务与无聊的时刻中,我们习惯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看报,算是放松休息一下”;“知道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谈论这个这些新闻,是个人获得社会威望的方法”。

娱乐与传媒的结合也演变出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信息娱乐”。

喻国明教授在谈到传媒产业的功能演进时也说:“媒介可以把握通俗文化、流行心理,最广泛渗透到社会空间。

而娱乐要反映的是流行文化,反映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传媒是娱乐业中的价值链条之一,它为娱乐提供了一个平台。

”娱乐与传媒的高度结合产生的就是“信息娱乐”。

一方面,娱乐通过传媒的传播得以普及、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传媒通过娱乐赢得观众和市场。

对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思考

对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思考

对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思考作者:朱费伽王亮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2期【摘要】娱乐化是大众媒体引入市场机制以来最重要的表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之间竞争的白热化,娱乐化出现了泛滥的趋势。

什么是泛娱乐化?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大众媒体泛娱乐化?本文从一档具体的电视栏目展开,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关键词】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社会责任20世纪末、21世纪初媒体从运营机制、营销方式、制作理念上开始了转变,娱乐化便是转变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本文以湖南卫视的节目《背后的故事》为例,分析大众媒体娱乐化的现状,探讨大众媒体出现泛娱乐化的原因并进行反思。

一、《背后的故事》的娱乐化表现《背后的故事》是湖南卫视一档大型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以探索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为节目特色。

节目开播6年以来,以坦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感染了众多的观众。

但是自该栏目从2008年重新定位以来,节目内却带有刻意的痕迹。

现从该节目的嘉宾选择、节目策划入手,分析该节目在泛娱乐化上的一些表现。

1、访谈嘉宾基本是娱乐圈的明星从笔者拿到的一份节目表可以看到:从2008年6月29号到2009年11月8号之间一共有81期节目,除了2008年奥运前后,《背后的故事》的嘉宾以奥运明星为主外,其他期节目无一例外全是娱乐圈明星。

我们可以理解湖南卫视“娱乐立台”的理念,但是显然此处的娱乐绝不仅仅指的是娱乐圈。

《背后的故事》作为湖南卫视一档高端的文化节目,嘉宾单一化,不但让节目内容狭隘,更重要的是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节目制作体系的僵化。

节目盲目追求娱乐明星的明星效应,或许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效果,一旦节目观众对娱乐明星产生审美疲劳,将会给节目带来负面影响。

2、节目的商业化操作《背后的故事》作为湖南卫视的一档精品情感类谈话栏目,一直以其“饱含人文关怀与凝聚世道人心的优异品质”①为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称道,在娱乐至上的湖南电视台中也是定位相对高端、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一档节目。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分析其特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包括普及性、流行性、商业性等。

大众文化以娱乐为主要功能,满足了人们追求快乐、放松身心的需求。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文学形式的创新: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当代文学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小说、微博文学、自媒体文章等多种新的文学形式。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 题材的多样化: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从都市生活、职场斗争到历史传奇、科幻幻想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性和人们的多重需求。

3. 商业化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许多作家通过出版、影视改编等方式实现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运作,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这种趋势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广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文学价值等。

四、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文学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

网络小说、网络作家、网络阅读平台等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网络文学的创作自由度高,题材广泛,吸引了大量读者。

2. 影视剧改编的热潮:近年来,影视剧改编成为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途径。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如《琅琊榜》、《庆余年》等,这些作品在影视剧的传播下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3. 跨界合作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跨界合作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趋势。

音乐、电影、游戏等与文学的跨界合作,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日益显著。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还反映在文学传播方式和读者接受度等方面。

本文将就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渠道,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

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迅速传播,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许多文学作品以大众文化现象为背景,从流行音乐、电影、网络热词等方面汲取养分,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

其次,大众文化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使更多人接触到文学作品。

同时,大众文化的普及也提高了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更加多样化。

三、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小说与IP热近年来,网络小说在大众文化中异军突起,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

许多网络小说通过改编成影视剧、动漫等方式,实现了跨媒体传播,形成了所谓的IP热。

这种热潮不仅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还为传统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传播途径。

2. 现实主义题材的回归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逐渐回归文学主流。

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3. 多元化创作风格与题材选择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到科幻、悬疑等各类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结论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

第十讲:“娱乐至死”--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的思考

第十讲:“娱乐至死”--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的思考
第十讲:“娱乐至死”--对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 化现象的思考
第一章:大众文化及其特性
• 一、什么是“大众”?
• 中国(1)“群众”或“人民”的指称。 • (2)“平民”或“民众”的指称。 • 西方(1)法兰克福学派“mass”——大众的 特性就是“冲动性、易受惑性、偏执性和易变 性”。 • (2)“文化大众”是与“现代主义”小众相 对的概念,是指一群人数众多到能够独自消受一 套文化产品的庞大观众。
•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 生产和商品已经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 以及大批生产的录音带、录像带等等。在19世纪, 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 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 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后 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 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 品。 •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
• “在今天的世界上,如果你想做文人,成为一个传 统意义上的19世纪想象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的话, 你唯一的选择是成为‘流浪的波西米来人’。你只 能成为在市场上或市场边缘流浪的、被放逐在世界 主流秩序之外的旁观者和漫游者。……他们——自 由而可悲的波西米来人——在市场上漫游,好象在 观望,其实也是在寻找买主,寻找出售自己产品的 机会——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不再说思想,不再 说作品,不再说潜意识的意识浮现,不再说诗人陷 入迷狂写出的不朽诗篇,我们说产品。“
二、广播电视媒介--开启了一个时代
• 首先,影视的阅读方式和印刷术的阅读方式是格格 不入的。以影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用图像取代了文字 的主导地位。电视上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是3.5秒, 我们的眼睛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屏幕一直有新东西可 看,电视画面用视觉取代了文字,用“看”代替了 “读”。 • 其次,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改 变。电视文化中的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都没 有过高要求的最平白的语言,这种语言只需画面抓人, 人们却无需动用自己的理性或思维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 台。因此,那些不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节目只好放 在最不重要的时段里或干脆末位淘汰掉。因而,影视 媒介已经改变了我们这个社会文化的趣味和取向。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娱乐、艺术、传媒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分析其特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文化,是指以现代工业社会为背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通过大众传播所传递的流行文化。

其特点主要包括广泛性、通俗性、消费性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题材内容:当代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加多样化,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等密切相关,吸引了大量读者。

这主要得益于大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2. 形式与表达:大众文化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创新与变革,作品在形式和表达上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网络文学、微博小说等新兴文学形式应运而生,为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

3. 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文学作品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大众文化通过影视剧、网络平台等手段,将文学作品推向更多读者。

四、当代文学现象的几个方面1. 网络文学的崛起: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线阅读平台、网络小说网站等渠道,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创作和发布自己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

2. 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逐渐受到关注。

这类作品以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为依托,揭示了社会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共鸣。

3. 跨媒介叙事与跨界合作: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融合,跨媒介叙事和跨界合作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动漫等不同媒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五、问题与挑战尽管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艺术价值,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及其批判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及其批判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及其批判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逐渐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内涵、成因、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批判性思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大众文化泛娱乐化的概念,指出它是指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娱乐效果,忽视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倾向。

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了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包括消费社会的推动、媒介技术的革新、文化市场的竞争等因素。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如娱乐节目的泛滥、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审美趣味的低俗化等。

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文章对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倾向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在肯定大众文化在促进社会交流、缓解压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也指出了其泛娱乐化倾向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文化品味的降低、社会道德的滑坡等。

文章呼吁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以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多元化,大众文化逐渐展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大众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和消遣,而非深度思考和教育启示。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尤其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推动下,其趋势愈发明显。

在大众文化产品中,“泛娱乐化”表现为对轻松、简单、快捷的追求。

电影、电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推广,越来越注重其娱乐性和商业性,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例如,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而忽视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深度;一些音乐作品,过于追求流行和时尚,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同时,“泛娱乐化”倾向也体现在文化的传播方式上。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作为传递信息和塑造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正悄然影响着社会各界。

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媒介使用率和模仿学习行为的群体,尤其受到了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深刻影响。

本篇论文将针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概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娱乐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传播和价值观塑造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偏移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泛娱乐化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过度依赖泛娱乐化内容,使青少年产生价值观扭曲。

他们可能过于追求短期的快感和满足感,忽视了长期的目标和价值观的建立。

2. 理想信念缺失:青少年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成长,可能会丧失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

3. 道德意识淡化: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导致一些青少年道德意识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对策研究1. 引导青少年理性消费时间:教育青少年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大众传媒,引导他们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媒介素养。

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优化传媒内容:大众传媒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传播内容,减少泛娱乐化内容,增加有价值的、积极的信息。

4. 加强社会监督:政府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传媒行业秩序,防止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5. 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如开展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真伪,对泛娱乐化现象保持警惕。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剖析了其对社会、传媒和观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现象分析1.1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征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大众媒介中,新闻内容和形式逐渐向娱乐化趋近的现象。

它的表征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娱乐性,追求轻松、活泼、娱乐效果;娱乐元素在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新闻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新闻报道围绕娱乐明星、绯闻、八卦等话题展开,对社会正能量的报道减少。

1.2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驱动:娱乐化新闻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2)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对轻松、娱乐的信息越来越感兴趣。

(3)媒介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在新闻中传播。

第二章影响分析2.1 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量的娱乐新闻可能导致观众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

(2)娱乐新闻中的虚假信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新闻报道中可能夹杂或夸大事件内容,导致观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误导。

(3)社会问题的漠视:娱乐新闻充斥于各类大众媒介中,使得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轻视。

2.2 对传媒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丧失新闻的公共性: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使新闻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功能,造成大众的认知困扰。

(2)缺乏深度思考:过分关注娱乐性,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

(3)商业化的压力:传媒机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倾向于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忽视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

2.3 对观众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观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信息获取畸形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新闻使得观众对于社会、政治等重要信息的了解程度减少。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分析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分析

当今中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摘要: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娱乐化消费主义社会大众近些年,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节目可谓层出不穷,形成了娱乐当道的局面,单单2013年后几个月的时间,就有《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的中国星》等选秀歌唱类节目相继播出。

随着暑期的到来,《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等曾经创下收视奇迹的各类选秀节目又将在这个夏天一起回归,势必又将在我国掀起一轮轮的收视大战,这似乎也把大众传媒娱乐化推向了极致。

反观其背后,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娱乐性内容的篇幅越来越多,而新闻节目的版面却大幅度压缩,就连严谨的严肃性新闻都要用娱乐的形式来包装,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时代变化的要求,还是大众传媒的方向走错了。

造成这种娱乐化的趋势原因的确是发人深省的,本文在这里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我们要提到大众传媒的概念,大众传媒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的媒介。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娱乐性也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

当前大众传媒的娱乐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新闻内容本身的娱乐化。

动不动哪个名人的隐私问题,就被搬到了报纸或电视上,谁和谁一起吃饭,谁和谁一起旅游,这种内容也可以成为头版新闻。

再就是一些虚假炒作新闻,某些人为了出名故意向媒体提供线索,制造轰动效应,例如,前几天热炒的“安徽孕妇被迷倒后腹中胎儿被盗”一事,后来经调查发现原来是是当事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此孕妇根本没有怀孕,是因为担心事情暴露,才策划这起所谓的婴儿被盗案。

第二,电视节目,电视剧的娱乐化。

现今的电视节目大多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上,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歌唱节目,综艺访谈节目,让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慢慢走向了低俗化。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介作为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众媒介新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一、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出现1.1 经济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增加点击率和销售额,很多媒体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将新闻内容注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1.2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严肃、务实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倾向于融入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这也促使了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

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点2.1 内容选择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新闻内容选择日益倾斜向娱乐化方向,越来越多的轻松愉快的话题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涉及社会问题、深度分析等严肃议题的报道减少了。

观众对于这些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大众媒介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内容。

2.2 报道形式的改变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视觉影像的刺激和新闻事件的情感宣泄,过度追求娱乐效果。

一些媒体甚至以追求猎奇、低俗、血腥等手段来吸引眼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娱乐性。

三、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1 信息流失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丧失。

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成为了娱乐的范畴,导致严肃新闻内容的流失。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使公众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取得准确的信息。

3.2 观众认知误导由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倾向,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逐渐减弱。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以及对其美育责任的呼唤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以及对其美育责任的呼唤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以及对其美育责任的呼唤.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

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

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以及对其美育责任的呼唤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随着传媒技术的提高,大众文化借助于传播媒介和商业化运作机制,已不容置疑地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潮,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闲暇活动本身,改变了当代文化的走向。

大众文化中的审美“偏重”感性愉悦,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娱乐版面为媒体赚取了接近受众的渠道,而媒体则靠向广告商出卖这些渠道获得商业利润。

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承载于大众媒体之上的大众文化的核心;生产快乐成为其主要制作原则,而不是生产意义。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就从电视娱乐节目角度提到: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

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电视成为了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

于是——这是关键之处——电视中表现的世界便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

最后他倍感担忧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概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大众传媒内容以娱乐为主导,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和注意力经济,导致信息传播中娱乐性内容过多、严肃性内容缺失的现象。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各类媒体中,娱乐节目、网络红人、明星八卦等成为主要传播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中过度娱乐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光鲜。

2. 人生观肤浅: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使得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人生观肤浅,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社交能力弱化:过度依赖大众传媒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弱化,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对策研究1. 加强媒体自律: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泛娱乐化内容,传播正能量。

2. 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学校教育补充: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众传媒,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政策法规约束: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生产过程,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5. 青少年自我提升:青少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理性看待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结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现象——对大众传播媒介美育责任的呼唤当今的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组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传媒,审美的全民化使“美”的涵义被扩大,审美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而是指涉生活的方方面面。

审美获得了媒介化和日常化的特征,随之而来的大众审美文化成为当代审美和生活实践的主流。

一作为现象的大众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就其狭义而言,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众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和行为,即本文所说的大众审美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所涉、所包含的并非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简单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它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现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

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以影视媒介文化为主体的大众审美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揭示、诉说的文化文本,大众审美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了当代人和当代文化构建中的有关审美和美的部分。

大众文化的两个重要条件是电视、电影等高科技传媒诞生和消费社会、市民社会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讲,大众文化就是媒介文化。

⑴在这种视角之下,大众审美文化同样具有两个重要条件,即一方面,是作为技术性要素的大众传媒,另一方面是作为内涵的情感性要素——即消费社会和市民社会中的人——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和审美活动。

技术特性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特征及其得以形成的原因,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理论中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麦氏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活动无疑是以大众媒介作为阐释中介的,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即受众通过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娱乐信息,获得审美的感性愉悦。

大众媒介改变了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这种与传统的精英或贵族审美文化不同的大众审美文化,在消解政治意识、凸显审美中的感性因素以及使美和艺术融入更广泛的生命活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人类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从感官刺激到精神提升的阶段,然而电视、电脑等媒体充斥着大众的感官,其作为传播工具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信息的传播特征,其瞬间性和复制性使受众逐渐适应了审美的快餐性质,情感却无法得以升华,只能停滞于无意义的感官享受的虚假满足之中。

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物理性质不同的是它的商业运作机制。

随着体制变革和媒介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媒介产业属性得到了加强,市场逻辑决定了受众的偏好成为以赚取与受众接触渠道为目的的媒介内容制作、产品发布的主要根据。

于是带有鲜明娱乐色彩、能拉动收视率和媒介产业链的娱乐化节目成为各种媒体占领收视和广告两大阵地的制胜武器,各种选秀活动风起云涌,甚至连新闻和科普节目也有娱乐化的趋向。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曾指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

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

”大众传媒为满足受众心理,制造出抢眼、刺激、新奇的节目,无意或有意地引导了受众的审美需要、臆构受众的审美价值。

因此,大众媒体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建构性使得娱乐和感性愉悦的满足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导向及目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娱乐化不是审美文化的局部状态,而是一种正在全面开花的趋势,它正在把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娱乐化。

”⑵二娱乐至死或娱乐无害《辞源》上对娱乐的定义是:“娱,欢乐,戏乐。

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茹,聊可以娱’。

”,《史记》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可见,娱乐的最初涵义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是在游戏中获得审美快感。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经典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其中在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基础上新增的一项便是提供娱乐。

如前所述,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娱乐节目其实质是大众的趣味选择了娱乐节目,娱乐之存在必然有其合理而积极的一面。

诚如理查德.舒斯特曼在《生活即审美中》中一方面阐述了蒙田及尼采肯定娱乐价值的观点:通过分心式的游戏和修复性的放松让我们的心智以辨证的方式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他提出娱乐的认知性贡献----其放松功能不仅提供了恢复注意力的缓和与分心,而且还能提高知觉的灵敏度。

他对“快乐”的态度也很明显“快乐的欲求逻辑把我们引向需要的东西,这比有意识的推理更快、更有力。

快乐除了使生活甜美,还提供了值得活下去的承诺以便让延续的生活更有可能。

审美的娱乐当然对这种充实生命的快乐有所贡献”。

⑶在现代消费社会的紧张环境中,大众选择娱乐以休闲、宣泄情绪从而获得“甜美”的审美享受,使紧张的身心得以缓释与松弛,使人在强制性劳动之后获得调剂和补充,保持人的身心平衡,这是无可指责且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需求的。

但在商业化运作机制以及利益最大化原则驱使下,媒体节目是根据大众的偏好即审美趣味而制作的,美国学者布热金斯基在分析西方电视时指出,电视及其娱乐节目的低劣化并非出自电视人的本性,而是由于电视节目的商品性与电视受众“人性的弱点”之合力,迫使媒介产品走向低俗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顺应和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希望不需努力地主动同化外部经验,自如面对外部世界不致精神紧张。

而在审美过程中同样如此,“要想欣赏一个好的、严肃的作品,一个人必须施展概括和想象的能力,就如同创作作品一样,而纯娱乐就不要求动脑也不会予以任何回报。

”⑷当艺术与娱乐陈列在人们的可供选项中,由于不需努力的“承诺”,大众往往选择纯粹娱乐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审美。

“欣赏好的艺术的过程是在爬坡,相应的娱乐则更象是在下坡;审美是一个精神愉悦并上升的过程;而娱乐则是顺着感官的冲动往下滑的过程。

”⑸在这个集体无意识的“下滑”过程中审美精神无从升华,欲望狂欢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空虚,在传统的审美活动中需要精神努力而发生的对人生的追思和对真理的思索在单纯的娱乐中荡然无存。

尼尔?波兹曼就从电视娱乐节目角度提到: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电视成为了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

于是电视中表现的世界便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⑹尽管尼尔?波兹曼是以美国电视为文本,对电视影响下了人们的思想、认知方法及大众文化发展趋向进行分析,才提出该命题的,但他关于美国电视文化的担忧对于中国当前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而言,也并非荒谬或不必要的。

在这种低俗的娱乐产品语境下的大众审美认知能力下降,作为提升人类精神的艺术和审美失却了其内涵,个体认知结构趋于平面化,“相对主义、自我欣赏、放弃对基本价值判断的坚持,成为众口一词的声音”⑺社会在游戏中自我沉溺,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逐渐丧失,改变和革新也终将沦为“无意义”的口号。

三大众传媒的美育责任在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中,美是人的“第二造物主”,它促成人性的完成,是人性的本质,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返观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化,失却了审美精神与理性的人文理想的制衡,导致人的内在尺度的丧失;对人类学维度的人文价值的背离,也加剧了转型期社会的道德失范和文化失思。

娱乐虽然并非毫无是处,诚如舒特斯曼的观点所言,但娱乐只有与人的精神中根本而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有价值;席勒的“游戏”说也并非指表浅的感性愉悦,而是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总之,“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他途径。

”⑻因此,通过当代美育实践召唤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成为构建“美”的大众审美文化的必然。

但在面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时,美育实践还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一是美育责任的承担者,18世纪时席勒希望用美育来救助人性、拯救社会,并把通过美完整人性的任务托付给了艺术家、诗人及其所掌握的美和审美文化。

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不仅承载和传播了几乎全部艺术家和诗人的艺术作品,而且作为信息工厂制造了无数进入大众审美视野的娱乐产品,要赋予娱乐审美因素和精神性因素仍然需要大众传媒作为载体。

其二,传统的美育始终立足于以学生为对象所开展的学校教育上,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主体是“大众”,美育的对象因而也扩大为整个社会的大众,当代美育必须引导大众的感性需求从本能的、个人的、生理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社会的、审美的层面,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而不能只局限于校园。

社会公众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审美途径的复杂化,具有广泛和普遍的传播特性的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无疑应成为整个社会范围美育实施的最主要载体。

大众传媒必须承担起整个社会范围的美育责任,只有通过在大众视野中各种艺术和影像对人文精神和审美正义的呼唤,加强理想教育和对人自身生命意义的探寻,才能使得大众审美文化最终走出过度娱乐化和过度感性。

尽管中国的媒体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收视(听)率对各种媒体的生存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媒体作为有良知的社会公共主体,应该意识到对于大众审美文化的构建不仅仅是大众审美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建立,培养完整而美好的心灵,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一个社会的审美文化同样是对社会精神的阐释,对“人”的全面观照是建构“美”的大众审美文化对大众传播事业的要求,也理应成为大众传媒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