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一进入到初中,都明显地感觉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起伏,并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质量。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顺利地做好中小衔接。在这次中小衔接研讨活动,我们与中学老师相互听课,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做好中小衔接,应以学生为着眼点,最基础的还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有衔接作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平稳过渡。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中小过渡的稳固的桥梁。那么,小学六年级需要培养什么学习习惯才有利于中小过渡?如何培养?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课堂中,听和说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小学高年级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培养不应只放在口语交际课进行,而应贯穿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之中。

听,本来就是一个被动的行为,教师很多时候会发现学生听时心不在焉,听后不知所言,听完马上就忘。所以,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仔细聆听,还应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理解内容,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质疑,并酝酿下一步“发表”的内容。只有这样,听才不是被动的,才是有效益的。因此,在课堂中创造一些听与辩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听的能力,进而形成习惯。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老师不要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让听的学生对老师有依赖心理:就算我没有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老师也会响亮地、正确地再说一遍的。这样就用老师的听替代了学生的听,学生听的能力与习惯就无从提高和养成。另外,在某个同学回答之后,老师不妨再问“还有什么补充?”或“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之类的问题,用问题去反馈学生听的质量,也用问题去暗示学生:要认真听,边听边想,不然,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是回答不出来的。

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表达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就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但是,到了六年级,教师往往会发现课堂沉默了,怕说错,不敢说,不愿说是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浅浅的微笑,一个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就能毫无拘束地爱说、乐说,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说话的方式方法,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要给思路,给范例。指导学生说话要清晰、流畅、有条理,不要说话坑坑吧吧或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

倾听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亦有赖于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营造氛围,给予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倾听与表达的习惯,提高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学课堂效率,而且当学生升入中学后,面对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加大,课堂节奏变快的语文课堂时,他就能从容应对了。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初中的课文与小学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内容要多,含义要深,对主题的挖掘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更进一步,而教师的帮扶却少了,讲课速度却快了。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增强,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等阅读能力的增强,为此,我认为在阅读方面要着眼养成以下三个习惯:

1、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没有阅读,会不会阅读奖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厚积才能薄发,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能力的获取,可说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将决定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让学生变聪明,最好的办法是让他阅读,再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首先应不断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特别是新课标有明确规定的学生必读的名著,帮助学生制定每学期的阅读任务和阅读计划,教会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的技巧及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策略,结合读书笔记、读书卡、读书分享会、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时,形成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就容易多了。其次就是减少笔头作业量,让学生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舒展的身心去阅读。被困在永远写不完的作业里的学生欲要养成每天读书报的习惯,即使有心,也无力。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列宁、鲁迅、毛泽东等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对学习语言不仅有整理、盘点和积累的作用,更能促使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提高对语言的感

受力和领悟力,增强语感。

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有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阅读能力稍差一点的,可以摘录好词、好句,积累为主;阅读能力稍好的,可以以概括,谈感受、心得为主。此外,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体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匆匆》、《荷花》一类语言精美的文章,做读书笔记是可重在积累、品赏;《守株待兔》、《走遍天下书为侣》一类以讲道理,讲方法为主的文章,可重在结合生活实践去谈感受,谈启发,举一反三。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重点去写读书笔记,如概括主要内容,理解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提炼中心等。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主意识相对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多检查,多督促,适时地表扬、鼓励、展示成果,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热情,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常规作业,使其逐步形成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写读书笔记外,还应在平时的阅读课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圈点勾画,培养学生“划”、“批”、“注”、“摘”的习惯。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记忆,提高阅读效率,更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养成独立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

在平时的集体评卷时,经常会发现某些题目的答案惊人地相似,例如在用词造句,按要求写句子,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或对句子的理解等题目,不难发现老师曾为学生统一过答案。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做法操作得过于简单和粗糙,那么,就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能力,特别是中下学生会产生依赖老师或优生,等待答案的心理,这些学生到了中学后,自然难以习惯中学课堂,自然“下滑”。

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务必要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要养成该习惯,教师应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其中,老师的提问要精当,有思维的含量和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读、比较、分析、感悟,概括、推理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后收获的喜悦。形成习惯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和探究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习惯。例如:在多音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思考为什么在这句话里读这个音?再通过理解句子意思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