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_2501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一、餐饮礼仪的差异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有不少差异,那么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一:见面的礼仪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婚礼的具体差异
⑴婚礼新娘入场时,西方会放一首歌或管弦乐对的演奏,中方会在院 子里点爆竹,爆竹的响声震耳欲聋,有驱鬼避邪之意。 ⑵新娘礼服的颜色:西方为纯洁的白色,中方为红色,近些年,中国 新娘的新潮流为穿白色礼服,但一般都会有红色礼服替换。 ⑶婚礼上都有一位司仪,但西方司仪一般是牧师或法官;中国司仪两 者都不是,因为这对夫妇其实已经结婚了,所以这里的司仪无需这些 身份。他只是个愉悦大家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在开宴之前让观众开心。 ⑷中国伴郎和伴娘需要承受司仪的种种玩笑,以至于新郎和新娘可以 逃过“一劫”。西方伴郎和伴娘是不需要做这些的。 ⑸西方人一般都送礼物:在中国,你只需送钱,其他的都不用。这些 钱通常用来支付婚礼花费。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见面礼仪
西方礼仪 中方礼仪
握手 拥抱 吻手
握手 名片 跪拜
亲吻
脱帽
西方主食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 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 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 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 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 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 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 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 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 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 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 一顿,称为早午餐。
造成差异的原因
西方文化
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 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 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 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 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 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 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 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十八处不同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十八处不同(有此一说,仅供参考)曾经有过许多美国朋友问我:“你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说:“我们吃熟食,你们吃生的;我们保守,你们开放;我们在小事上团结大事上分歧,而你们,无论大小事都拧成一条绳。
你们不怕别人关注,唯恐别人不在乎。
你们有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我们,工作兢兢业业,上班按时按点规规矩矩......”美国朋友点头称是。
在一个国家生活久了,不说入乡随俗但至少会感染一些气息,看人家的说话、办事风格,学习人家值得学习的、优秀的地方。
美国朋友常常跟我说“怎么好像全世界都憎恨美国人?”我说“那是因为你们特立独行,因为你们专横、霸道,还有矗立于世界之巅让屈居他位者眼红。
”朋友补充“还有,因为我们,NOSE TO EVERYBODY’S BUSINESS......”我说“很对。
”以下数条,为日常生活中种种见闻,不说全面却都是亲身经历,也许还有未收录到的,先就此一叙。
1)问候国人打招呼,一般都是“吃了吗?”“瘦了啊!”“最近在哪发财呢?”比较的虚情假意一类。
美国人,比较现实,遇到了,相互微笑一下就走了。
要么,就停下来拥抱一下,问问最近的身体,有家庭的问问孩子怎么样一类的,反正不会超过一分钟。
2)量杯美国人用量杯,中国人不用。
刚来的时候,自己还是租房子住,有一次病了,房东太太给我一瓶感冒药(就液体那种),一个量杯,她让我照着说明去使用。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没怎么注意过,一直以为,量杯是药剂师的事。
后来,自己买了房子,自己烧水、煮饭、做菜,虽然还在分期付款,但只要是病了,只要吃药,就会常常想起那个好心的美国老太太,想起她,教我用量杯的轶事。
3)显少中国人一般都显少,男人50看上去也就30出头,女人30看上去也就十七、八九。
美国朋友常常问我“你怎么看上去才像二十出头?”而问我的她,比我还小了好几岁。
我说“中国人会保养,没听说‘龙颜大悦’么?”我这么一忽悠,她还真不懂。
中国人看字是字,美国人看字是谜。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文化行为规范有什么不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文化行为规范有什么不同篇一: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shouldgotoseea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答。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差异的原因
1.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差异的原因(1)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其所在国家文化的影响。
例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为其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
美国消费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追赶时髦,不仅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而且喜欢商品的新奇。
追求自然健康,市场上的健康食品、保健饮料、健身器具、旅游物品等成为消费商品中的新宠儿。
追逐个性档次,人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消费,表现出与众不同,以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同时对高档商品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从而使一些名牌服饰、手表、珠宝、高档食品等,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注重方便有情趣,根据美国生活节奏快速化的趋势,生产厂商开发产品也越来越注意如何使消费者节约时间。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是最为剧烈的。
日本消费者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看齐国际标准,新潮商品、新潮购买方式就是典型的代表;储蓄意识保持传统习惯,富裕的日本人仍然坚持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习惯;购买过程考察严格,在世界市场上有这样的共识:日本消费者最为挑剔;消费目标注重实用,日本的消费者选择商品时,首先考虑它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是否能使自己快乐,是否便于使用。
(3)传统文化深层次控制着消费意识。
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资金雄厚,购买力高,其消费中表现出明显的喜新厌旧、追求时髦的心理特点,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
他们对消费品的心理需求可以概括为:富有营养、方便食用的食品饮料;张扬个性、引领潮流的服装服饰;设计艺术、色彩和谐的家庭陈设;电子科技、张显档次的家用电器;快速便捷、安全实用的交通工具。
2.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差异的表现消费社会学把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系统,即消费文化。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消费社会学认为,消费受到文化的影响、驱动和制约。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篇一: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都特别注重个人礼仪,但是彼此的礼仪却不太一样,那么你对双方的礼仪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20张图看懂中西方差异
20张图看懂中西方差异
中西差异,看20张图(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西方国家)。
1、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
欢抱团撒网。
2、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
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3、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
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4、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
引,委婉意会。
5、外国人愤怒时表情都写在脸上;中国人则常常强颜欢笑。
6、外国人的排队很细很长;中国人排队不长但很粗。
7、外国人爱夸自己;中国人爱夸祖宗。
8、外国人周末街上三三两两是散心,中国人三五成群凑热
闹。
9、外国人注重个体交流,中国人则常常搞成圆桌讲话。
10、外国人欣赏美景满足自己,中国人用相机拍照向别人
炫耀。
11、打电话或者在公共场所时,老外小声而言,怕影响别人显得粗鲁。
中国人声音的分贝大得感觉想要全世界都知道。
12、外国人以健康为美,中国人强调“一白遮三丑”
13、外国人喜欢凉菜和冷饮;中国人则三餐都是热菜。
14、外国人会选择面对克服;中国人则常常选择逃避。
15、外国人早上出门前洗澡,中国人晚上睡觉前洗澡
16、外国老人养宠物,中国老人带孙子。
17、外国人强调众生平等,一视同仁;中国人注重尊卑有序,伦理纲常。
18、外国人开汽车时中国人还在骑自行车;中国人好不
容易开上车了,外国人又改骑自行车了。
19、外国人喜欢日光浴,中国人喜欢太阳伞和防晒霜。
20、外国人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中国人处处以孩子为中心。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生活上思想上的不同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生活上思想上的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在生活上思想上的不同物质生活就不用说了,以后慢慢都能赶上。
但是思想上,中国人是被动爱国,美国人西方人是主动爱国。
中国人是,国家好了,他就爱,不好就不爱,所以国家不好的时候,能把国家骂的狗血喷头,国家好的时候,不允许别人说一个“不”字。
美国人西方人是天天指责政府,所以是主动爱国。
美国人,韩国人和中国人,思想上,心理上有哪些不同比如有十个人,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听,肯定是日本人。
日本人强调集团主义,都想溶入集团,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会听完。
如果这十个人,他们各抒己见,吵吵嚷嚷,肯定是韩国人。
韩国人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只要有不同意见,就要一吐为快。
而这十个人,有四五个人在说,其他人在听,还四处张望,肯定是中国人。
中国人在个性方面并不弱于韩国,甚至有过而无不及。
但中国人能够故意装糊涂,不断表明自己的位置,控制自己的个性。
这就是\\“明哲保身”的哲学。
美国人在性生活上真比中国人经久不一定,不要胡乱相信一些A片中的情节,大多属于合成的,望采纳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何不同?中国人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很多信佛教或是无神论者,美国80%的人信仰基督教中国人以饭食和面食为主,用筷子,美国人吃西餐,用刀叉中国人见面问你吃了没?美国人见面问朋友你好吗?中国人吃饭抢著埋单,美国人吃完饭各付各的.中国的小学生每天做很多练习题,美国小学生根本不会算术(用计算器),上语文课就是大家讲故事中国人信仰集体主义,觉得关系很重要,美国人信仰个人主义,觉得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走向成功,相信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中国的小宝宝哭了,妈妈会把他抱起来哄哄:宝宝,乖,妈妈给你吃糖.美国妈妈则会说,让他哭吧,呆会他自己累了就不哭了.中国的老太太临死时说:我存了一辈子的钱,终于可以买一套房子给子女住了.美国的老太太则是靠贷款住了一辈子的别墅留下一大堆的帐单给后人.中国人和美国人度假方式的不同美国人工作8小时,在美式管理方式下工作的美国人,精疲力竭,压力山大,很需要度假来缓解,通常选择的方式,就是在一个在他们心目中能释放压力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海边,山上,度假村之类的,去游泳,晒太阳,滑雪,钓鱼之类的;观景式的旅游通常是老年人,或者是小年轻,通过旅行增长见闻,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国人工作10小时,虽然工作时间长了2个小时,但是中国人会自我调节,工作并不是满负荷,而且中国式的管理也比较人性化,象美国人那样管理员工会被叫作周扒皮;因此度假对于中国人来讲主要是陪着家人一起去做些什么,去旅个游成为大多数家庭能够接受的度假方式;既然不是以舒解压力为目的,那自然是怎么折腾怎么来,折腾到体力不支才行;最好是花最少的钱在最少的时间内去最多的地方;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婚礼仪式上有哪些不同中国的婚礼仪式现在比较混乱,一会穿婚纱一会穿旗袍的。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分析
| 中外互鉴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分析□吴娅/文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从社交礼仪、公共礼仪、礼貌语礼仪、身势礼仪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行为礼仪的不同,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价值观差异、文化模式不同以及宗教观念不同,最后得出启示。
文化是一个群体精神文明的标志,富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中西方行为礼仪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1 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所处的文化圈不同,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行为礼仪上。
1.1 社交礼仪的差异社交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固有的、被大众接受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1]。
社交礼仪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 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在与比较亲密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会问对方“上课吗?”“去哪儿啊?”“干啥去呀?”“吃了吗?”,但是并不需要对方做出回答。
如果关系不亲密,见面时则会微笑或点头示意;如果双方关系非常亲密,在打招呼时会一直询问对方,并且要求对方做出回答。
其次,如果对方是长辈或者上级领导,在见面时晚辈或者下级会微微弯腰,主动伸手请求握手,招呼语正式严肃。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见面时都会互相拥抱,甚至还会亲吻对方的脸颊,一般会问对方“天气怎么样”。
在西方人看来,询问对方“去哪儿”“吃了吗”这样的询问方式不仅不礼貌而且有侵犯的意味,西方人非常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强调对等的交往。
同样,中国人认为西方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过于亲密,不符合公共规范。
1.1.2 宴请方式与用餐礼仪不同中国人在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时比较随意,一般会提前一两天邀请对方,以口头或者电话信息的形式通知,吃饭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双方的意愿调整,安排较灵活。
西方人在宴请朋友时会提前一个星期或更早的时间通知客人,时间和地点都会提前确定好,如果是重要的朋友还会有请柬,相对更正式一点。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职场礼仪_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
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亲历异国生活,感受西方文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教研室许聪宏《英语课程标准》有一句话这样描述文化意识的作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笔者认为文化意识不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而且是得体表现行为的保证。
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章在各种报刊杂志时有所见,但大多从文本出发,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行为文化角度,以在国外亲身经历或见到的事情为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撞,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以加深广大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意识内涵的理解。
一、注意从众文化影响,培养独立思辨意识先看看2001年某月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机场入境处一位海关官员与一位中国旅客的对话:Officer: “Excuse me. What‟s this? Isn‟t it food?”Visitor: “Yes, it‟s sweet potato.”Officer: “Why do you tick …No‟ on this column of food? Do you know English?”Visitor: “I‟m sorry, sir. I just copy the others‟ forms.”Officer: “Who tells you to copy?……那位旅客通红着脸请求检查关员原谅自己的错误,念在他初次出国不知行规,态度诚恳,在领队的一再道谦和请求下,罚款两百澳元的惩罚最后被免了。
为什么首次踏入异国他乡就遇到那么尴尬的事?入境海关申报单上对“食物”的含义作了特别的解释:“Anything thatcan be put into mouth”。
Food。
那位旅客明知自己带了可以吃的红薯干却在语吗?不,他是一位英语很不错的英语老师。
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呢?原因有二,一是受中国从众文化习惯的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即: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