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笔记_gyl

合集下载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版)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版)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由问题而发 现、从假说到理论
第6章科学的实验 基础与逻辑前提
第8章科学理论的 评价与演变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技术发展的 动力与模式
第9章技术的概念、 方法和意义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 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考试
技术
习题
教辅
科技
经典
科学Biblioteka 笔记辅导图书 笔记
社会
概论
复习
发展
习题
理论
第章
变革
内容摘要
圣才电子书产品内容全面,涵盖考研考博教辅图书;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证券金融类、工程类等各种 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各种职称考试辅导图书;外语、经济、理工类等相关考试辅导图书。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作者介绍
这是《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 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第1章科学、技 术与文明
第2章科技变革 中的人文关怀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2007年考题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观察机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创造灵感从众性二、回答问题1、唯物辩证法的内容2、毕达哥拉斯的自然观3、实验类型和作用4、谈谈芝诺追龟辩和飞矢辩的看法5、头脑风暴的原则和进行方式6、创造与智力的关系7、二选一1)具体说明找到技术创新目标的方法2)试举出网上搜索的缺点和你遇到的困扰,至少5点8、谈谈你对波普证伪主义的看法一、刘二中自然辩证法2005考题名词解释:(20)自然辩证法分析综合机遇创造新颖性(专利法中的)发明、实用新型等问答:(60)1、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产生背景;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各自的自然观;3、用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4、亚里士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法;5、详述寻找技术创新目标的方法;6、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和进行方式;刘二中自然辩证法2004考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新颖性创造机遇分析综合(专利法)发明(专利法)实用新型二、简答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产生的背景?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两人的自然观?3.结合观察的易缪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4.“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和进行方式5.亚里斯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法6.寻求创新目标的方法三、论述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2008年1月考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观察机遇灵感创造性,新颖新创新性实用性等共十个其他想不起来了!二简答题亚里斯多德辩证观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谈谈芝诺追龟辩和飞矢辩的看法结合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波谱的证伪思想创新的评判原则自然辩证法礼堂刘二中课堂笔记第一篇绪言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古代自然观:1. 中国古代:五行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就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自然界————科学技术————人(客体)(中介)(主体)(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从整体上研究和揭示自然界的根本性质和一般规律自然界根本性质:1、物质性;2、系统性;3、层次性自然界一般规律:1、系统层次律;2、转化守恒律;3、循环发展律(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等(3)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技术:1、基础科学;2、技术科学;3、工程技术一般规律为:科学发展加速律;带头学科更替律;科技中心转移律;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发展律;科学分化与科学综合互动发展律。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1、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界2、以系统的方式演化的自然界3、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和规律4、人与自然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1、科学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2、技术方法论:技术原理与技术方法;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技术设计与工程技术方法3、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1、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地位2、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内在动因3、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矛盾好外在动因4、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体系结构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总论,自然辩证法分论,自然辩证法史自然辩证法总论: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分论: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分科哲学自然辩证法史: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本史(自然辩证法)三.自然辩证法与相近学科的关系(1)与自然哲学之间的关系:自然哲学是以抽象的思辩方法提供关于自然界整体知识的哲学学说。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总结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且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2.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规律联系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和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5.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它指导科学家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它帮助人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1. 联系规律(1)普遍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自然辩证法摘抄笔记(3篇)

自然辩证法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经典摘抄及其解读,以供学习和参考。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 ——恩格斯解读:这一原理强调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 事物永恒发展“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 ——恩格斯解读: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3. 事物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毛泽东解读:这一原理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4. 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列宁解读:这一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事物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从而产生新的事物。

三、自然辩证法在各领域的应用1. 生物学“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 ——恩格斯解读: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即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不断进化和发展。

2.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

” ——恩格斯解读: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地球表层物质的组成、结构、演化规律,这些规律符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大气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也遵循自然辩证法。

” ——恩格斯解读: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大气过程及其规律,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符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自然辨证法概论课堂笔记

自然辨证法概论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笔记第一讲 绪论一、自然辨证法的定义,性质,内容,对象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两条主线 一般来说,⎧⎪⎪⎨⎪⎪⎩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功能第二讲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自然观的定义主要讲解的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原始社会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2. 形而上学自然观:有牛顿经典力学做支撑3.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问题:如何对待疯狗? (辨证看待)第三讲 可持续发展观(重点考察)一、传统自然观及其负面影响1. 发展 = 经济(生产力)和科技2. 完全不考虑自然成本,高收入高消耗3. 缺乏整体协调观念严重后果:引发全球环境问题 ① 人口爆炸②生态破坏严重③自然灾害频发④环境恶化加剧二、根源与对策1. 根源:①持有的自然观有限②科学技术水平有限③社会根源2. 对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定义:b.核心思想,目标,原则: 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优先解决贫困问题各国必须共同遵守持续性原则——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三个深层含义: ① 人和自然相互协调,共同进化 ② 代际之间,代内之间要有互相兼顾的伦理思想 ③ 效率和公平目标要兼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各个国家都在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的“21世纪日程” 国情:①耕地少,人口多 ②东方文明的优良传统 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④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补充调节,实施“1+3”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为一个前提,发展是硬道理;3:一个关键——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一个保证——节约资源;一个根本——环境保护;第四讲 科学观及科学方法发展的历史简介一、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方法12233n n a p a p a p a p ⎧→⎧⎪⎪→⎪⎪⎪⎪→→⎨⎪⎪⎪⎪⎨→⎪⎩⎪⎪⎪⎪⎪⎩1简答枚举法归纳法直觉归纳法:具有某种洞察力,从感觉出发,透过这些资料/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仅仅具有逻辑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感 理智性和非理智性要达到统一可靠的演绎法——三段论 大前期:凡生物必死 小前提:人是生物 结论: 人必死欧几里得几何——不正自明的公理 科学的功能:解释二、实验法的提出罗吉尔·培根(1214-1292)三、数学方法的引进——伽利略(1564-1642)⎧⎨⎩西方——透视原理(近处大,远处小)东方——地位理论物理——很抽象,推理而来。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至第五讲)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至第五讲)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框架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三、本课程的安排和基本要求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从《自然辩证法》到“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渊源▪恩格斯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及其领域的扩展▪本课程的结构及国外大学类似课程辩证法的渊源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8-前400)辩证法(dialectics):论辩的艺术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8-前348)以问答的方式发展科学知识的艺术,从概念上把握存在者的艺术。

黑格尔(G.W.F. Hegel,1770-1831)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正、反、合的辩证发展。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童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一个名门望族。

▪地址:巴门,布鲁歇尔·罗特尔,800号▪父亲(也叫弗里德里希)是棉纺厂主,母亲爱莉莎出生于语言学家家庭。

少年▪1834年进入爱北斐特中学。

▪1837年离开中学到商行作实习生。

▪1839年发表首篇政论文章《乌培河谷来信》。

青年▪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同时在大学旁听。

▪1842年赴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工厂经商,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

▪1843年开始和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共同生活。

与马克思的友谊▪1844年去巴黎拜访马克思,开始了长期的友谊与合作。

▪列宁:“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恩格斯:“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一、思考题1、什么自然辩证法?它有哪几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的总称。

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特点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就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2)学科特点: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3)地位: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

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自然辩证法第一篇绪言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提出的。

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重点在科学研究的方法,科技创新的方法。

二、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1、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五行说:商以前。

“五行”的正确顺序为水、火、木、金、土。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万物。

土是核心。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就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二)古希腊的自然观2、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470,古希腊(1)火为世界的本原(2)罗各斯,该词逻辑一词的本原。

事物按各种逻各斯变化,逻各斯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3)万物皆流,即事物总是在运动变化的。

(4)对立面的同一、转化和斗争蜜月正常,蜜年不正常;七年之痒正常,七十年之痒不正常;快乐一阵子正常,天天都快乐,就不正常了。

这些都是辩证法在起作用。

3、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对数学的重视对西方后来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可惜中国没有这样一个学派,要不然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一定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1)数既万物。

一切数量都可公度。

所谓公度,就是指一个事物用一个规定好的单位去度量,必定是一个整数或者分数。

2)和谐说(3)灵魂转世说:灵魂不灭,可以转世医学哲学与它的历史哲学命运1 这个学科,这个事,这段历史,一种观念“个体发生是种系发生的简洁、快速的重演。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4 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自然观?2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5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9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20 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2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22 进化与退化的特点及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2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2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25 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6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7 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28 生态自然观?29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解读?30 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局限性?31 为什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我整个人就像被扔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宇宙,那感觉,真是奇妙得很呐!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在下面奋笔疾书。

这课可不是那种随便听听就能懂的,得全神贯注,不然一不留神,就像在森林里迷了路,找不着北啦。

先说自然观吧,以前我觉得自然就是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没啥特别的。

可这课一上,我才发现自己简直是“井底之蛙”。

原来自然是一个超级复杂又神奇的大系统!就拿我们身边的四季变化来说,春天花开,夏天炎热,秋天叶落,冬天飘雪。

以前觉得这再正常不过,可现在想想,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春天来的时候,气温慢慢升高,大地像是从睡梦中苏醒。

小草迫不及待地从土里探出脑袋,嫩绿嫩绿的,像是在跟世界打招呼:“嘿,我来啦!”花朵们也争奇斗艳,红的、粉的、黄的,一片五彩缤纷。

那时候空气中都弥漫着花香,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要陶醉在这美好的气息里。

走在公园里,看着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来飞去,心里就想,它们咋就能这么精准地找到花蜜呢?而且它们还能把花粉传播到各处,让更多的花朵绽放。

这大自然的安排,简直太巧妙了!到了夏天,太阳那叫一个热情,烤得大地都发烫。

人们纷纷穿上短袖短裤,躲在阴凉处避暑。

可你瞧那树上的蝉,叫得那叫一个欢。

小时候总想,它们叫这么大声不累吗?后来才知道,这是它们求偶的方式。

还有那池塘里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粉色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荷叶上滚动着水珠,晶莹剔透,风一吹,水珠就像调皮的孩子在荷叶上滑滑梯。

秋天一到,树叶就开始变黄掉落。

走在大街上,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特别有感觉。

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让人看了就流口水。

农民伯伯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有了回报。

冬天,寒风刺骨,大家都裹得严严实实的。

下雪的时候最有意思,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整个世界变得银装素裹。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类,超密态,真空态,反物质态,暗物质,暗能量)二、自然界是系统的,系统分为一般系统、复杂系统(自组织系统)三、自然界是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对称。

四、自然界的演化是有方向的,进化与退化。

五、自然界是和谐的。

六、自然界的演化是规律性与混沌性的统一。

科学是个万花筒1.知识体系。

2.特殊的认知活动。

3.是社会建制,国际事业。

4.时代精神(理解、分析、实证、开放、民主、批判等精神)5.是一种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对应)6.是世界观(是对经验世界的超越)7.是一种方法。

科学是可错的。

1.科学观察渗透经验、偏见、理论,没有绝对客观中立的观察。

2.科学归纳法,从有限推知无限,结论是或然的。

3.根据哥德尔定理,一个理论的完备性与不矛盾性不可兼得,任何理论都有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4.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难免片面性、表面性、误判性。

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1.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科技实用性、功利性,缺乏纯粹理性的品格。

2.中国现行科学政策重技术轻科学。

3.科技投入不足。

4.科技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5.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6.缺乏科学的历史累积。

7.缺乏良好的国际合作。

8.急功近利的政策方向。

9.强调集体扼杀个体独到。

10.活得太累。

按层次:基础科学(数、理、化、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技术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应用化学、电子学、应用光学等)工程科学(农业工程、矿山工程学、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学、宇航工程学等)按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天文地质学、计量历史学、建筑美学)综合学科(环境科学、综合物理、化学生态学、生命科学)横断科学(数学,信息科学,系统论,复杂系统理论)课堂讨论题:你如何看待“三峡工程”技术分类:按物质运动基本形式: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按生产劳动过程:采掘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建筑技术,交通技术,通信技术,动力技术按产业革命:制火技术,农业技术,蒸汽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按技术复杂程度:一般技术,高技术对应科学三个层次: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工程技术工程分类:第一产业部类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如生物工程,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第二产业部类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工程,制造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海洋工程等)第三产业部类工程(信息与交通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保健工程,管理工程等)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不同:1.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普遍主义,而技术的评价标准不具有普遍性,用以评判技术的标准不仅是技术的合理性,而是社会的合意性。

自然辩证法学习笔记-中科院刘二中老师

自然辩证法学习笔记-中科院刘二中老师

自然辩证法学习笔记-中科院刘二中老师科院刘二中自然辩证法学习笔记ChapⅠ绪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发展过程恩格斯-> 列宁-> 于光远ChapⅡ自然观一古代自然观1. 中国古代自然观i>. 五行金,木,水,火,土;ii>. 八卦:乾,离,兑,震,巽,坎,艮,坤对应:天,泽,火,雷,风,水,山,地iii>. “元气”: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iv>. “浑天”v>. “宣夜”2.赫拉特利特:认为火为本源。

罗格斯:“一个人不能走进同一条河流”。

认识到对立物的同一,转化和斗争;3.毕达哥拉斯:i>. 灵魂转世说;ii>. 数(有理数)即万物;补充: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之后,其一名弟子提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之比,不是有理数。

毕达哥拉斯认为该弟子与其哲学观相左,将这名弟子扔进大海杀害。

iii>. 和谐说;4.诡辩学派,世界即“存在”。

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运动的,不变化的。

代表人物:芝诺。

二分辨运动场辩追龟辩飞矢辩5.苏格拉底i>. 目的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神”有“目的”的安排。

为什么世界如此“和谐”?是因为神的特殊安排,不可能是随机的。

人无法也不应该研究事物的原因,而应当研究事物的目的,借此领会神的智慧和意志。

补充:苏格拉底从研究事物的起源开始,由于当时认知手段的局限性,在遇到困难后,转而向有神论妥协。

ii>. 辩证法(实际上是辩论法)双方一问一答,互相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身的无知,逐步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

——因为过程之痛苦,又被称为“催产术”。

6.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理念说/理念世界著作:《理想国》柏拉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的观念和世界事物一致?”i>. 存在一个纯粹的理念世界,无任何物质,只有精神;ii>. 感觉世界的事物,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映像;iii>. 物质世界后于理念世界,从“善”出发,以理念世界为蓝图,将“混沌(chaos)的泥土”塑造成感觉世界的事物;iv>. 认知即回忆。

自然辩证法(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系统自然观一科学基础与内涵1 科学基础20世纪科学革命a客观:相对论b宏观:系统科学(20c40s控制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20c60s70s超循环理论20c80s90s混沌理论)c微观: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2 基本内涵a从存在到演化(时间之矢,不可逆性)b确定性和随机性c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d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万事万物都是非线性的)二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内涵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a是由若干要素组成(>=2)b"系"->系统内诸要素要素与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构c"统"->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d作为一个整体对特定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自然形式a整个自然界都是系统b自然界一切物质个体自成系统三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a孤立系统:与外界环境无物质,无能量交换b封闭系统:与外界无物质,有能量交换(熵增)pc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有能量,有信息交换(熵减)i等结果性ii新陈代谢性2 动态性->变化发展:i进化(熵减)ds=dsi+dse(若ds<0,dsi>0,则dse<0)ii退化(熵增)ds总熵,dsi自身熵,dse外界熵3 整体性a分析方法:整体->部分b系统方法:整体->部分->整体4 层次性四要素结构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1 要素与结构的关系:a结构与要素的相互独立性b结构对要素的依赖性c要素对结构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对结构的依赖性2 要素与功能的关系:a功能的相对独立性b功能对要素活动的依赖性c要素活动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活动对系统功能的依赖性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源,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i 结构决定功能:a一种结构->多种功能b多种结构->一种功能ii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第二章生态自然观一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1 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失衡->生态平衡表现:①人口激增②自然资源的消耗短缺(可能性,不可能性)③环境污染反思:①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②社会异化③传统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④传统发展观所致:发展=经济增长2 科学基础•生态科学提断学科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生态特点②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远古时期:人与自然未分化,盲目地受自然的支配和奴役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开始分离,人类行为影响环境的能力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对立信息文明:人与自然的协调三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1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 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提出1962 P.威尔逊<寂静的春天>1969 罗马俱乐部1972 <增长的极限>1981 布朗<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6"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2 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③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行动共同性﹣共同性原则④人与人的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第三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的本质1 科学的涵义(人对自然的能动和反映关系)马克思:①人对自然的辩证关系②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实际财富又是观念上的财富ⅰ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ⅱ科学是一种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ⅲ一种方法2 科学的性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 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科学,非科学,伪科学)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二科学知识的构成(⒈科学事实->出发点和归宿,⒉科学定律->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⒊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⒋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1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推断」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ⅱ对观察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判断ⅲ理论事实(科学事实与日常生产生活事实共同构成客观事实)特点:①可重复性②渗透理论③比较系统的④相对独立性作用:ⅰ科学知识的基础ⅱ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2 科学定律(全称命题)「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事实->(归纳法->经验型定律;想像,直觉,灵感->理论型定律)科学定律特征:①绝对真理是科学真理的统一②简明性作用: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ⅱ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ⅲ科学解释和科学预测的有效工具3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释」假说: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预言,预见特点:①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②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③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统一作用:ⅰ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ⅱ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ⅲ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4 科学理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具体的规律,预见特征:①客观真理性,②全面系统性,③逻辑完备性,④科学预见性第四章科学认识的形成(2题)一科学问题的提出⒈科学始于问题(求解目标,求解范围,求解方法)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矛盾⒉科学问题的来源①为了寻求事实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②从理论与事实间的矛盾发现问题③从某一理论内部(非自恰性)的矛盾中问题④从不同理论的分歧中发现问题⑤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中中发现问题⒊科学问题的选择"选题""优先权""科学无禁区,技术有禁区"基本原则:①创新性原则(要作充分的调研,避免研究已经证明过的问题)②科学性原则(要有充分的科学背景,不要把毫无依据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③可行性原则(要考虑全面,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考虑自己的水平和研究能力)④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注意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法,实验法)⒈观察实验: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观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方法主体(观察者)-->(感官)客体(观察对象)经验观察的客观性,排除错觉,先入之见,注意细节,新现象,使观察具有可重复性⒉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试验设备,人为的监测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主要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获得的科学事实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课堂笔记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课堂笔记

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绪论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科学技术即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整理笔记

自然辩证法整理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其原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

但自20世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问世以来,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

2.《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

手稿由2个计划、10篇论文、169段札记和片段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1)自然科学史、自然观史和自然史;(2)自然科学与哲学;(3)辩证法;(4)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5)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6)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3.自然观答:(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2)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此外,20世纪以来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4.形而上学自然观答: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5.拉普拉斯妖答: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一个物理系统的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定。

拉普拉斯据此认为,可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作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作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intelligence),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物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这个智能生物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并将所有运动纳入同样的公式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观和认识及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是其核心内容,自然界是其核心研究对象。

3.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4.生态自然观: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核心思想: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平等;人与自然协调。

5.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事物、现象之间必然关系的科学命题,通常情况下,科学定律为全称命题。

7.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8.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9.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10.研发活动
研究与发展活动:为增进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11.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
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往往以系统阐述和检验各种假设、原理或定律为目的,以对事物的特性、结构和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为特征,成果多通过科学期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

1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也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但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其主要意图是产生对个别的或有限数量的产品、操作、方法或系统有用的成果。

获得的知识或信息多转化为专利或成为技术秘密。

创造无实用目标的普遍性知识,成果公开发表。

大体上相当于基础学科的研究。

竞争最激烈,只能当世界冠军。

口号“publish or perish”。

试验发展(Experimental Development,也称实验发展、开发研究、发展研究)是利用从科学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已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实现知识的新应用(生产新产品、建立新工艺及对其进行改进),大体上相当于技术、工程和生产。

竞争程度最低。

14.技术方案的构思
技术方案是关于实现技术目标的途径、方式和程序的总体构想。

如果技术发明的起点是技术原理,终点是技术产品,那么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技术方案。

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技术方案把技术目标与技术原理结合起来,使技术目标明朗化,技术原理具体化,并为技术研制和实验提供具体指导。

技术原理→技术方案→技术产品
1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