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导学案(学生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初中教材的传统篇目。
文章短小简洁,结构严谨,寥寥数笔,人物形象轮廓全出,跃然纸上。
因此,学习本文,一方面重在词句的理解和落实,积累语言;另一方面又不应仅仅停留于对字、词、句、篇的一般性认知和记忆层面。
从教的角度考虑,教师要避免以译代讲,以讲代析;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反复诵读,感知文意,评说人物,鉴赏文章精妙的写作技法,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本文的学习重点宜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的认知与理解,把握有关古汉语知识和语言现象,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疑难词句进行整理和归纳,积累本课的语言知识;二是感受曹刿的性格特点,对此学习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品析,从背景、情节等方面,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
感悟本文结构安排、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可以研读课文的方式,选定话题,合作探究,在对话交流中领略和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对于鲁庄公这一次要人物,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鲁庄公“鄙”吗?他是“未能远谋”的“肉食者”吗?应该怎样评价鲁庄公?对此不必花过多时间,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搭建师生、生生对话平台,在探讨与辩论中,获得对人物全面、客观、深刻的认识。
【自主学习过程】一、诵读——多角度感知文意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切忌盲目诵读,读每一遍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理解的进程和程度循序渐进,采用不同的读法。
请你尝试按照如下步骤,逐层深入地诵读课文。
认知性诵读。
一读,疏通字词,建议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疑难之处交流明确;再运用归类整理、联想比较的方法制作本课文言知识卡片。
内容:通假字、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典故、重点语句的理解翻译、重点语句的朗读语气等。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二、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
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
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
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
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
(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四、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曹刿()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公与之乘()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遂逐()2.解释加点词语,翻译画线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丹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1、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 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鄙( 玉帛( ) 登轼( ) 靡( )2、 字词积累:A 、古今异义(画线词语):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⑤ 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 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 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B 、词类活用(画线词语):神弗福也 C 、一词多义:公将鼓之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从 民弗从 战则请从D 、 3通假字:小惠未徧:通 翻译下列句子。
遍”普遍,遍及徧()盈( )肉食者鄙必以信忠之属也辙( 再而衰(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第一段中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里?7、中考考题再现(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A:解释词语:孚B、翻译:忠之属也。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其军事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难点(1)体会文章剪裁得当、详略分明的写作特点。
(2)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 684 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但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曹刿(guì)(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4)弗(fú)敢专也(5)小惠未徧(biàn)(6)小信未孚(fú)(7)公与之乘(chéng)(8)下视其辙(zhé)(9)登轼(shì)而望(10)望其旗靡(mǐ)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论战”,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文言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⑦公将鼓之()⑧齐师败绩()(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3)古今异义词①肉食者鄙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②牺牲玉帛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③可以一战古义:_____ 今义:_____(4)一词多义①故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②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3、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导学案
课题:20 《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学目标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 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曹刿的战略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学习过程1. 背景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
齐是强国,鲁是弱国。
- 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襄公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
2.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今义指监狱。
- 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从:听从(民弗从也);跟随(战则请从)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 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4.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曹刿这个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从鲁庄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5.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曹刿论战》中学习到哪些道理和策略?-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鲁庄公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文章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等。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a【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自主预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内探究案】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3.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文1、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2、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
(二)研文1、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2、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掌握重要词句.【温故知新】一、简介作品《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给黑体字注音(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弗()敢加也(4)小惠未徧()(5)小信未孚()(6)望其旗靡()(7)登轼()而望四、朗读课文。
《曹刿论战》复习导学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复习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人:使用人:【真题再现】2023辽宁大连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7分)【甲】(节选自《曹刿论战》)【乙】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①下营。
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敌众围绕,渐束其营。
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
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
军士大呼曰:“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其进退。
”守贞曰:“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少,若俟风止,我辈无噍类⑤矣。
”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沙尘如夜,敌遂大败。
时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
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节选自《旧五代史》)【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
②鹿角:指树障。
③招讨使:官职名。
④虚:白白地。
⑤噍(jiào)类:这里指活着的人。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齐师.败绩(2)吾视.其辙乱(3)若.俟风止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公与.之乘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B.刿曰:“可.矣。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C.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D.时.步骑齐进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8、乙文中加色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1)既克,公问其故。
(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一、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21、《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和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资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从立意、选材、表示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学习重点: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
学习难点:掌握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的写法。
学习流程:【板块一、激情引入】1、引入。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2、简介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和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缺乏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板块二、独学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
2、学生概述课文大意。
3、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局部。
第一局部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局部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局部写曹刿说明取胜的原因。
【板块三、互学深入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段。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知识链接:1.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背景资料:《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
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
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
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
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
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
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
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
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信未孚.牺牲玉帛.登轼.而望之夫.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二.学习与研讨第一段的学习与研讨:(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肉食者谋之(5)又何间焉(6)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深入体会古文的独特魅力。
其次,要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策略,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要通过解读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领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学习如何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二、预习检测1.《曹刿论战》出自哪部古代典籍?2.《曹刿论战》讲述的是哪两国之间的战争?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肉食者”指的是哪一类人?5.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在战术上有什么含义?7.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追击齐军的时机的?三、全文翻译《曹刿论战》译文如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同曹刿一起坐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主备人:次备人:学科:语文集体备课内容:九年级《曹刿论战》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读准字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徧小信未孚战于长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望其旗靡彼竭我盈疏通文意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思考.讨论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课堂讨论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1)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论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下视探望——遂逐(3)论战胜原因: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3.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鄙”,具体表现在: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唯贤。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曹刿论战》 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教学课时:4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简介《左传》及历史散文体例,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2、了解本文时代背景3、听朗读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远谋.()弗.敢专也()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夫.战()齐师败绩.()登轼.()下视其辙.()旗靡.()4、解题:本文的主人公是()主要任务是()历史背景是()5、译读课文并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二、合作探究理清本文的记叙顺序分析第一段:1、分层并概括层意(写在书本上)了解曹刿请见的原因2、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3、概括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哪一条是取胜之本?4、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做法是什么?5、体现“肉食者鄙”的句子分析第二段:1、本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2、体现鲁庄公鄙的句子:3 、体现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分析第三段:1、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2、“公将鼓之”,为什么刿曰“未可”?“齐人三鼓”,为什么刿曰“可矣”?3、曹刿认为作战(反攻)的最好时机是什么?4、“公将驰之”,为什么刿曰:“未可”?后来为什么又说“可矣”?5、曹刿认为有利于追击开始的时机是什么?三、小结本文叙事线索:总结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那些?四、分析人物形象1、曹刿的性格特征:2、我总结的曹刿的形象:3、分析鲁庄公的性格特征:4、全文体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有:5、我眼中的鲁庄五、拓展延伸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左传》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
二、文学常识三、梳理式练习1.重点实词(1 ) 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攻打)(2 )公将战。
(将要)( 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划;参与)(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深谋远虑)( 5)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有“养”的意思;个人专有)( 6)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恩惠;听从,服从)( 7)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报;实情)(8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 9)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案件;明察;(以)实情判断)(10 )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请允许;跟从)(11)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2)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大败;驱车、追赶)( 13) 视其辙(察看)( 14)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眺望;追击)(15 )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17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击鼓;第二次;衰弱;枯竭;士气正旺盛;战胜)(18 ) 难测也,惧有伏焉。
(推测;埋伏)( 19) 望其旗靡. (倒下)2.通假字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2.解题:题目是一个短语,点明是本文的中心。
3.介绍《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4.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李明审核人:时间:
课题: 《曹刿论战》 总 课时
班级:姓名:组: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
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题目解说】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题目是后人所加。
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
战”或“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
败。
【文本链接】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2、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公将鼓之:击鼓,名词作动词用
3、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克之所以
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以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按照,根据
之忠之属也的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登轼而望之指齐军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战本应为“以何战”,意思是:凭什么打这一仗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省略句: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5、成语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
(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课内探究案】
1、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2、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④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
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知识拓展
1、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2、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鲁庄公真的很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