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风俗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粤菜是我国的四大 菜系之 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 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 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 宜。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 广州的气候、物 产 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 粤菜中, 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 入肴,著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 “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 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 公认的美味佳肴。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 菜的制作功夫。广式饮菜,兴起于 19世纪末的广 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 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 域沿江城镇。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 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 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许多西点,使食品更为新潮、 精美。
美术工艺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 求新求变。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 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 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 “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 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 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 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 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现代,继承和发 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 等。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 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 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 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 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 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是南狮 的发源地。
戏曲音乐
•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腔和本地土戏、民 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 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 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 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 廖侠怀。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 大。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 南音和粤讴等。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 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 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 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 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 《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乐曲,标 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

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 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广府文化历经300多 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它是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 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 明、影响最大。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 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节俗婚嫁

在节日习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 方的特色。在广州,有除夕花市。南汉时就已有之,到 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 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 越办越旺,发展到 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番 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 菜会(取发财 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 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 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 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婚姻习俗上, 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 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 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 喜事以外,一般不回娘家,而长住夫家。后者是一些女 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 生不嫁。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 解放的色彩。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