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概述
4 紊乱型依恋
表现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和连贯性,无法归类为前三种 依恋类型,他们对同一情境的反应也不一致。
四、学前儿童的依恋
(三)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开始表现出特别的关切。 到7~8个月时,婴儿的这种关注更加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前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进一步深化,同时依恋范围也不断扩大, 逐渐对父亲、祖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员产生依恋。 进入幼儿园后,学前儿童开始尝试集体生活,并逐渐把依恋 从父母、亲人身上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表现为更多地寻求老师 的注意与赞许。
指教师的焦虑水平对 学前儿童焦虑的产生有着 直接的影响。
同伴关系也会对学前 儿童产生影响。
有些比较敏感的学 前儿童认为陌生的环境 是不安全的,是存在危 险的。这种对新环境的 恐惧感,常常使这类学 前儿童产生焦虑情绪。
1.家庭教养方式
2.教师和同伴的影响 3.幼儿的心理素质
(二)依恋的类型
1 焦虑一回避型依恋
四、学前儿童的依恋
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学前儿童的需求常常持漫不经心的态度,学前 儿童的正常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学前儿童对家长的要求变少。
2 安全型依恋
是学前儿童最具适应性的依恋表现。
3 焦虑一矛盾型依恋
变现为既希望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又对母亲的靠近或 拥抱表现出反抗与拒绝。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四、学前儿童的依恋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第一,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任何情绪 情感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由某种事物(如发生在主体周围 的人和事、主体自身的生理状态等)引起的。
28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学习目标: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2.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3.学会分析学前敬爱噢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4.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能力以及是否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1.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识记: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理解: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差异。
2.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现实意义;格塞尔学说的教育忠告;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
3.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
4.社会文化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以环境为取向的发展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
从发展历程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分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
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这种思想可以简化为S-R(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它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习惯:华生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情绪: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惧、怒、爱。
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境的影响,以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
花生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人格的影响。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属应答性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个性发展(1)
【问题讨论】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学前儿童的气质发展具有什 么特性?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 分。
• 三、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特点
• (一)学前儿童的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 (二)学前儿童气质有一定的变化 • 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没有
气质 性格 能力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个性
◈ 这里的“个性”统统不是我们心理学中的个性的概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分。
◈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
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 ◈ 心理学中的个性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任何人都是一种个性
。
5.个性的积极能动性 个体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反映,适应和改造现实。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三)个性的结构 ◈ 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 个性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
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活泼,充满朝气。喜欢交往,情感外露。缺 乏忍耐力和毅力,注意力不稳定,偏向于多血质。
气质的特点:
天赋性 、遗传性 、稳定性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 分。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0~3岁)
• 1、容易抚育型 这种类型的婴儿生活比较有规律,吃、喝、 睡等都比较固定,容易适应环境,对陌生人 适应得比较快,比较受到大人最多的关爱。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ppt课件
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 要原因:生理需要是 否满足 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 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27
都不和我玩! 为什么哭?社会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8
思考:为什么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 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
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 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1)小班儿童喜欢身体接触, 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 牵着手。 (2)大中班的幼儿希望老师 重视、注意、表扬。
58
判断题
婴儿6个月前喜欢所有的人 大班幼儿情绪具有内隐性 3岁后出现高级情感。 中班幼儿好告状是由于逐渐形成道德感 初生婴儿没有情绪反应 情绪是内隐的、稳定的 动物也有情感 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
59
幼儿最高兴的:老师表扬、喜欢 幼儿最难过的:老师批评、不喜 欢
29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丰富的含义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岁以前) 2、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 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3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1岁 半 3岁
自己笑 次数 % 67 117 55.3 15.62
对教师笑 次数 % 47 334 38.84 44.59
对小朋友笑 次数 % 7 298 5.79 39.7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数 次数 % 121 749 100 100
1 本能的恐惧 2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 怕生 4 预测性的恐惧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诱发性的笑
1反射性的诱发笑 2社会性的诱发笑 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有差别的微笑
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 志。
三、恐惧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的恐惧
能在不同场合用 不同方式表达情 感。
二、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 (一)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1华生的研究 主要观点 :
认为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分化的,分 化为怕、怒、爱三种主要情绪
对该观点的质疑
2布里奇斯的研究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 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 化的反应。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 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 反应。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 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
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
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5~7个月时,出现惧怕; 6~8个月时,出现害羞; 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
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 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响也不同。
4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 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5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 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 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 观察研究猴子
(3)是儿童交往的重要 手段。
(8)幼儿晚期,情绪从外露到 内隐,具有内隐性。
大班幼儿能控制不愉 快情绪,哭减少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活动积极。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和社会 适应能力 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偏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 防和矫治 使学前儿童的智能、情感、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与周围的 现实环境平衡协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变化活动形式。让幼儿利用豆子的颜色,在桌子上摆一 幅彩色的画。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要求
1、体察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 (真诚的心灵慰藉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欣赏体会:经典幼儿故事《逃家小兔》,尝试去 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 2、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安全需求。 (焦虑是许多心理卫生问题的根源) 列举 教师惯用的不当教育方式 3、引导学前儿童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融洽人际 关系。 (自我为中心是学前儿童突出的心理特点)
沙游戏疗法:
沙游戏治疗是近年来盛行于欧美的一种儿童心理疗法。这 是一种非语言的治疗。沙是儿童攻击性游戏的良好媒介,儿 童可以将娃娃和其他玩具埋在沙里,也可以将沙当作“雪” 、“水”、“掩埋的泥土”或者“炸弹”。沙子的用途可以 随着儿童的想象而发生变化。 孩子在一沙盘上利用各种不同的道具,按照他们内心的体 验,堆积各种图案,治疗师从中分析他们的心理。 此疗法对于有攻击行为、焦虑、抑郁、社会适应障碍的儿 童具有很好的疗效。
(二)健康教育中幼儿的充分体验
体验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其体验性强。 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知识经 验贫乏,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幼儿身 体卫生、自我保护涉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密切 联系,具有直观性,可感受性等特点,因此,健康教育不 能过于理性。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
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
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的效果反映.二、情感与认知过程【自我分析】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验,这是为什么?2.如果是你们很喜欢的课程,在上课时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学习效率也高,往往考试成绩也会很理想,反之则不然.这说明了什么.在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情感和认识的关系:(一)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有所知,才有所感。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三)害怕
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逃避情绪。
恐惧是在6个月以后产生并发展的。 到了一周岁末,婴儿会寻找他人流露的线索来决定情绪 的反应。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心境(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比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 2.激情(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 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一)原始的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 1.布里奇斯的理论
她认为,出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 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 反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嫉妒。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 2.林传鼎的理论
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 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两者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 满足有关。 3个月时,婴儿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 忿急、烦闷、惊骇。 4-6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由社会性引起的喜欢、忿 急。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经典课件(PPT27页)
一、情绪和情感的基础知识
(二)表情
情绪的外部表现模式叫做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 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 言语表情:情绪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一、情绪和情感的基础知识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通过 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 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岁前,在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 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 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不仅与成人的交往 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 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内容提要
一、情绪情感的基础知识 二、情绪情感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一、情绪和情感的基础知识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 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以人的需要为中介 ➢ 是一种主观感受或内心体验 ➢ 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 可以从外部表现看到情绪上的变化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
喜欢观察猴子
孟昭兰的研究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 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
➢ 在不外同界新性异质刺和激作不用同下强,婴度幼水儿平的情的绪情可绪以在对兴认趣知与惧活怕动之起间浮着动不。同程度 的➢推愉进快或情破绪有坏利的于作婴幼用儿,的直智力接操影作响及着效果智,力而活痛苦动、的惧效怕等果对。婴幼儿智力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6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
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
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的效果反映。
二、情感与认知过程【自我分析】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验,这是为什么?2.如果是你们很喜欢的课程,在上课时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学习效率也高,往往考试成绩也会很理想,反之则不然。
这说明了什么。
在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情感和认识的关系:(一)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有所知,才有所感。
”而且,人的情感又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
学生对我们祖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了解的越多,理解得越深刻,爱国主义情感也就越深切。
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的道理。
(二)情感影响认识过程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的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
它能够推动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
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三、情绪、情感的分类(一)情绪的分类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定义: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际关系、激情和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2。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状态。
如狂喜,暴怒,绝望,惊厥等。
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引起激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强烈的欲望;明显的刺激。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全部力量,迅速而及时地做出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应付紧急情况,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应激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境以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思考与讨论】以上三种情绪有什么不同?总结要点:它们在引起的原因、保持的时间、表现的强度和反应的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情感的分类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不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言语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将掌握的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
当人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言图、言论、行为时,认为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如果认为不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感。
2.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产生求知欲,了解认识未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在坚持自己看法时有了强烈的热情,这些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3.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与丑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东西,就能引起美感体验,审美时个体的心情是自由的,愉快的、轻松的。
【辨析】你认为以下几种体验分别属于哪种情感?为什么?1、对别人的大公无私的行为感到满意,产生敬佩之情,对别人的损人利已行为产生愤怒蔑视的情感。
自己尽到了社会责任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未尽到责任感到内疚惭愧,痛苦不安。
2、当你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时会感到高兴和快乐,考试失败时则失望或沮丧。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提问引入】你见过刚出生的婴儿吗?他们有没有情绪表现?什么时候有?是怎样的情绪表现?【照片观察】出示新生儿各种表情的照片,让学生观察。
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华生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
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为若干种。
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能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
(二)情绪的分化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2、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
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
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
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
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二、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材料分析】有研究表明,儿童产生愤怒的原因有1、生理习惯问题,如不愿吃东西、睡眠、洗脸和上厕所等。
2、与权威矛盾的问题,如被惩罚,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许参加某种活动等。
3、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不被注意,不被认可,不愿和人分享等。
研究结果发现,2岁以下儿童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多,3—4岁属于第二种情况占45%,4岁以上儿童则第三种情况最多。
思考与讨论:从上述研究中分析引起不同年龄幼儿情绪情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这说明幼儿情感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所谓情绪动因是指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
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