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概述与问题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人人富裕、全民奔小康,还有势不可挡的老龄化浪潮,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

老龄化、病残化、失能化问题日益凸显,“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65岁(含65)上老年人数目达到1.5亿;2019年末,我国65岁(含65)以上老年人数目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老龄人口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消息,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社会人口老龄化、病残率升高,给我国传统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尤其是部分慢性病患者有长期护理的需求,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生活方式改变、单纯的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足以满足需求的矛盾面前,迫切的现实需要促使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和医药卫生体系进行改革。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2019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度强调加快医养结合发展步伐,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2021年3月两会顺利召开,包括毕胜、欧宗容、高莉在内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表示,要积极发现医养结合中的问题矛盾,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从老年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真正实现“医”“养”系统化的有机融合。

自医养结合模式推出以来,相关各类政策密集出台,医养结合实践也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医养”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部分试点已经拥有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作者简介:葛雪飞(1997-),男,安徽亳州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应急物流管理。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

7.引进外資的自由化 8.私有化 9.放宽规制
被 认为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长远发 展 的 正确 策 略
10.以成本获取产权的方法
约翰.威廉姆森为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級研究员
2019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2)中国模式问题的 提出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
* 拉美國家、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 于二十世紀末实践采用
• 中国模式指的是,在过去25年间成功地回应了 各种经济难题,保持了连续和快速的增长。
二、国内外“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综述---1)对 “中国模式”概念的论述
• 学者们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理解,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3、从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来界定中国模式的含义,主要的观点

• 中国模式或北就共识实质就是中国作为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 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 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
采用有关概念作国家 发展的結果:
贪婪与恐惧 缺乏监管 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后果 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厄运?
2019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3)乔舒亚.库伯.雷 默的《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模 式”的序幕
• 北京共识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 顿共识,其核心价值正在全世界产 生涟漪效应,并将给 世界特别是广 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
• 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惊人的经济增 长速度、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拥有一个不断 扩大的市场,还在于采取审慎行事的循序渐进方 式适时推进政治改革、确保社会稳定、坚决捍卫 国家主权和利益。
• 中国模式开始作为一种软力量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吸引力。 中国模式的经验有可能成为全世界获取发展和转型思想的 灵感宝库。

近年来关于_中国模式_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_中国模式_研究综述

2010年12月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Dec.2010第12卷第4期J OURNAL OF JI ANGNAN SOC I AL UN I VER SI TY Vo.l12No.4近年来关于 中国模式研究综述*维 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凸显了 中国模式研究的初始性特征。

正因为如此,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关键词: 中国模式;研究综述;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26(2010)04-0060-05近年来,关于 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现将有关观点梳理和归纳,以期对进一步研究 中国模式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关于 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一)关于 中国模式的国内背景王心富认为,一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二是基于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三是基于我们党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

[1]常修泽认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基于中国相对独特的五个 起点特征:一是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二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均不足;三是经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薄弱;四是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五是正在寻求与世界 亲和。

[2]还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

[3](二)关于 中国模式的国际背景德里克从 全球现代性角度阐述 中国模式的国际背景。

他认为,一是不公正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和压迫之上;二是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除或减轻两极分化,反而导致发达国家内部不平衡;三是全球资本主义在形成新的全球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全球工人阶级;第四,全球资本主义严重削弱了民族国家主权。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多次社会治理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社会治理的内容、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综述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一、社会治理的演变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和和谐。

社会治理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主导”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以行政手段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政府向各个方面下达指令,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管理、调节和协调。

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效果不佳,时常出现矛盾和冲突。

2.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引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增多。

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市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规范市场运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

3.新时代的“共治共建”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也面临新的形势。

新时代要求实现“共治共建”,即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工作。

政府引导市场发挥积极作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转向更加开放、包容、民主、法治的方向。

二、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探索社区治理模式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社区治理模式。

以杭州市的“众人同心、共建和谐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政府参与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为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构建综合治理体系2000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以“多元主体”为基础的综合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治理网络,将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治理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Nhomakorabea摘
要 : 革 开放 后 中 国经 济取 得 的 巨大成 功 , 国模 式被 提 出 并 受到 广 泛 关 注 。本 文 首先 对 关 于经 济模 式 内 改 中
涵 的研 究 进行 了梳 理 , 然后 对 中 国经 济模 式的 内涵 、 景 和 转型 的相 关研 究进 行 综 述 。 通 过 对 这 些 研 究 的梳 理 与评 前 价, 以期 对 未 来研 究有 所 裨 益 。 关 键 词 : 济模 式 ; 经 中国模 式 ; 综述
成 整 体 的 认 识 和把 握 。
二 、 国经 济 发 展 模式 的 内涵 中

经济 发 展 模式 的 内涵
“ 式” 模 是一 个 非常 抽象 的词语 , 在英 文文 献 中 常用 m dl oe、 p tr、t e 者 fr 等 词来 指 代 ( aen s l 或 t y om 江时 学 ,9 6 。主 流经 济 19 ) 学 家们 一般 不使 用 模式 这 个 术 语 。二 战后 许 多 发 展 经济 学 家 在 不 同的场 合 下 广 泛 地使 用 , 才使 模 式 一 词 得 以 推广 。 至今 时 日 。从 模 式 角度 研 究 经济 问题 已经 成 为 现 代经 济 学 常 用 的方 法 之一 . 但对 于 “ 式 ” “ 济 发 展 模 式 ” 然 没有 形 成 一个 模 或 经 仍
21 0 2年 4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S ca ce c s o ilS in e 1
A r02 p. 1 2
Vo . . 1 No4 9
第 9卷 第 4期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王 玉 华
( 头 大学 商 学 院 . 东 汕 头 5 5 6 ) 汕 广 10 3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 计划经济模式(1949-1978):在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等行业,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资源配置。

2. 改革开放模式(1978-2001):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市场,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成功地推行了农村经济改革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01-现在):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步完善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还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 高质量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高质量发展。

这包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中国还在加强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都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NGO研究综述

我国NGO研究综述

NGO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改革的深入,有关非政府组织问题的研究在国际政治和公共行政领域逐渐展开,一批相关的译著、论著和论文的出版和发表,显示出这一问题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名、赵黎青、苏长和、陈晓春等。

1998年l0月清华大学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研究所成立。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NGO研究的机构之一,研究所从2001年起,将研究成果和国外主要经典著作分为论著系列和译著系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NGO论丛。

现已陆续出版了王名、冈室美惠子、李焱妍著《中国NGO理论探索》,王名、胡文安著《民间组织史考》,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孟延春著《社会资本理论》,邓国胜著《非营利组织评估》,美国朱莉·费希尔(Julie Fisher)原著,邓国胜等译的《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美国莱斯特·萨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对中国NGO的实践研究。

在此前后,其它一些著作、译作也相继出版,如赵黎青的《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苏长和的《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一种制度的分析》,何增科主编的《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吴锦良的《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美国里贾纳·E·赫茨琳杰的《非营利组织管理》,陈晓春的《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及《非营利组织营销学》,范丽珠主编的《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盛红生、贺兵主编的《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刘贞晔的《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王建芹的《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前沿理论的高度敏感性,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无统一的定论。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一、引言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3.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家庭生产和小农经济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的影响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科技进步的影响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点与缺点1.优点2.缺点五、如何促进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3.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六、案例分析1.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带动2.肆意榨取土地对环境造成的危害3.大规模畜牧对草原的破坏4.农村电商的兴起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七、结论引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正在从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本篇论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先介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接着分析影响因素,如何促进其发展以及案例分析。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阶段,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七尺之居”、“八税之缴”,其中“七尺之居”是指每户农户可以自己通过劳动生产养活家庭,并抽出一定的劳动力向山寨交一定的税收;“八税之缴”是指每个农户需要上缴八种物资给州县官府,比如粮食、布匹、木材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始终是集约化和节约化的农业生产和工艺制造。

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中国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七尺之居”,这个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三畜八谷”,即以种植谷物、经济作物和养殖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和经济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社会组织,以自然村或村落为单位,以家庭为基础,通过自给自足式的农耕生产,实现家庭的生活,这在所有的农业社区都普遍存在。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变化和巨大的成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持续增长,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创新科技的崛起等。

首先,中国的经济规模在近十年中持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的约6万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约1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7。

这使得中国经济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仅是靠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在近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中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以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模式。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而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

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此外,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近年来,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对于服装、食品、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

最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步也值得关注。

近十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创新科技的投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跑者之一。

这些科技创新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趋势分析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发展。

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不断地演变,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变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历史演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年计划。

这个时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重点是政府的中央集权和对经济生产的控制。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随之转型为市场经济。

这个时期的重点是市场化改革和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引进,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动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创新和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上,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二、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当前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首先,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当下经济的重点之一。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科技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经济关注的是技术的应用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效益的提升和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沿。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影响所有产业和职业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使人们的工作更高效,也带来了机器和人的替代和互补的问题。

最后,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国家的关注重点。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并且刺激环保工业的发展。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未来趋势随着信息时代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中国将会继续发展数字经济。

未来数字经济将在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大数据科技和云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大,智慧养老等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而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1中国经济增长属于转型式增长,这种增长模式是否能够长期有效是存在疑问的。

从1978年到1994年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从“短缺式”计划经济向“产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报复式增长,而在1994年后的经济增长则是主要是在“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式都可以归为转型式增长的范畴,转型式增长是待发展国家所采取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的通称。

由于中国是一个转型大国,目前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仍没有完成,可以预计,中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处在这种转型式增长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和投资率,但从目前来看,随着以后世界产品市场份额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原材料、能源的瓶颈和环境的压力都使得在该模式下维系高增长越来越困难。

就目前来看,这种转型式增长是否能持续是有疑问的。

2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1)挤占了民间资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政府权力过分参与经济发展,必然会挤占私人投资空间。

政府投资的这种“挤出效应”,减少了民间投资,从而降低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投资重复、盲目,出现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政府投资多少是由政策决定,几乎不受社会需求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高增长,动用大量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搞重复建设。

相比之下,重工业领域投入较多,而轻工业和服务业这些人们消费需求较大的领域却投入相对不足,这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滋生腐败,投资效率低由于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的偏差,地方官员为了晋升过度看重GDP的高增长,热衷于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投资难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下)

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下)
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还远未解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也还面
临着重重困难 , 这就使得中国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多
的变数,这也难免会让人们对 “ 中国模式”的评价喜忧参
半。总之,“ 中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还远未成熟,尚处
摘自 人民网 理论频道20 年 3 1 日 09 月 2
于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一,从所有制角度来看,我们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国
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是
理成章地得到解决。总之,“ 中国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
善。国内外学者在关于 “ 中国模式”面临挑战问题进行综 述时也曾指出,“ 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一 个能够同 “ 华盛顿共识”相抗衡的发展模式。雷默认为,
“ 中国的弱点是它的未来 ” ,这句话抓住了 “ 中国模式” 发展的软肋。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都是国 家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并且经历过长期的和各种环境的检 验。 “ 而 中国模式” 发展时间还不长, 作为初级阶段的 “ 中
国模式” ,同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同样要经 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经济改革初具成效,但它
近期关于 “ 国模式"的研究 ( ) 中 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即 “ 中国模式 ”
程恩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做客人民网时指出,中
国经过 3 0年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际上, 尽管国际上对 “ 中国模式”的重视是始于中国经济
的发展,但后来 “ 中国模式”则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
有人主张用 “ 中国案例”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极为复杂,
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过去我们深受 “ 模式”之苦。新中 国成立之后, 中国曾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又称“ 斯

关于中国养老模式的综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养老模式的综述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关于中国养老模式的综述研究一、前言部分国际上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

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这标志着我国基本进入到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1】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来临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之罕见的,必将给我过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老年人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

正因如此,了解我国目前养老模式的现状,对这些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主体部分(一)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起因及现状1、养老模式研究的起因养老应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在的现象。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尊老的国度,因此,养老在中国古代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就近代中国来看,社会动荡,多灾多难,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成为首要问题,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但养老问题却一时无法浮出水面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安居乐业,虽然生活水平较低,但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保障,养老也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逐步由建国初期的35 岁延长到70 岁。

7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_程竹汝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_程竹汝

作者简介:程竹汝,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郭燕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讲师。

1*2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0阶段性成果(08BZZ004)。

#学界观察#1观点述评25学术界6(月刊)总第144期,2010.5ACADE M I CSNo .5M ay .2010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1*2o 程竹汝1,郭燕来2(1.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社科部,上海 200233;2.贵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1摘 要2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进展迅速。

从一开始套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到最终概括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不断探索的历程。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

学者们对该模式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二是探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政党特色,认为政党特色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最具独特的方面;三是界定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四是研究政治发展模式的核心结构;五是分析政治发展的动力来源;六是聚焦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和对策研究。

1关键词2改革开放;政治发展;中国模式;研究综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进展迅速。

从一开始套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解释中国现象,到最终概括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不断探索的历程。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

此发展模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民族史0与/世界史0相融合的一个创新命题。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及政治现状、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及共性成分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一模式(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正处于不断完善的实践进程之中,既需要实践的不断证明,更需要理论的恰当说明。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近10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热点问题综述 (2)

近10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热点问题综述 (2)

近10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热点问题综述(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

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

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

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

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

4、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

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

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1、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横向协调体制创新2、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创新3、公共事业组织的治理体系创新(三)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目前,学术界对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研究背景存在两种选择:一是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二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前景。

这两种选择形成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是研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途径,二是研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发展前景的理论研究途径。

从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体系与学科性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应该是上述两种选择的有机结合且以中国现阶段国情实际为主。

“中国模式”问题前沿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模式”问题前沿理论研究综述
用“ 中 国模 式 ” 的概念取 代 “ 北 京共 识 ” 。之所 以采 用“ 中 国 模式 ” 概念 而 非 “ 北 京 共识 ” , 是 基 于 以 下 三 个 原 因 :一 是
熟为一种模式 , 所 以不必冠 以 ‘ 中国模式 … 。 _ 9 第二 , “ 中 国模 式 ” 的特征 是什 么 。关 于 中 国模式 的特
征, 国内外 学者 有着 众说纷 纭 、 见仁见 智 的总结 和概括 。张 维为 ( 2 0 1 1 ) 将 中国模 式总结 为八大特 征 , 即实践 理性 、 强 势
政府 、 稳定 优 先 、 民生 为 大 、 渐进改 革、 顺序差异 、 t 昆 合 经 济 及
对外开放 。 - l 也有 学者 着重 论述 “ 中 国模 式 ” 的制 度 “ 内生 性” , 认为在 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 中, 市 场经济 制度不是 依靠 从西方 “ 引进 的” 政策和规则 , 而是根据 自己国家的国情 和改
模式” 的独特 性 , 认 为“ 无 论 是 中国 的成功 经验 还是 发展 困 境, 都 不是中国特有的” , “ 所谓 的 ‘ 中国模 式 ’ 并不存 在 。中 国未来发展 的大方 向和原 则与西 方体 制并没 有根 本上 的区 别 。我们有 的只是 ‘ 中国特色 的道 路 ’ :选择 适合 自己的方 式去实现这些普世原则 。 ” 【 1 耶鲁 大学 教授 陈志武 ( 2 0 1 0 ) 则 从金融发展 的角度评 判 “ 中国模式” , 认为唯有师法 “ 金融乃
( 2 0 1 0 ) 认为 , 中国模 式 就 是 “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模 式 ” 、 “ 社 会主义的模 式” 、 “ 发展中大 国的模式 ” 6 J 。对于 “ 中 国模
式” 的研 究 , 基于学者根 本立 场 、 观点 和方法 的分歧 , 形 成 了 对于该 问题百花齐放 的理论研究 氛围 。主要观点如下 : 第一 , 中国是否 已经存在所谓 的模式说 。郑 杭生 ( 2 0 1 0 )

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谭鹏
【期刊名称】《大连干部学刊》
【年(卷),期】2012(028)010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模式是一个伴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

随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的执政模式也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学术界对党的执政模式主要从概念特征、历史经验、优势不足、发展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党执政的特点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谭鹏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5
【相关文献】
1.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2.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的新取向——近年来"民主执政"问题研究综述
3.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研究综述
4.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问题研究综述
5.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问题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0 1 0—2 2 1 一l 8
( ) 中国模 式” 一 “ 概念 的提 出 “ 中国模式 ” 这个概念首 先是 由美 国《 时代》 周刊
高级 编辑乔舒 亚 ・ 珀 ・ 默于 20 库 雷 04年 5月在 《 北
作者简介 : 赵志勋( 9 1 ) 男 , 17 一 , 河南省汝阳人 , 平顶山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讲 师 , 主要从事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

热点 , 有些学者开始从理论层面思考 中国发 展的模式 或道路 , 并用 “ 中国模 式” 的概念 来 解释 与 总结 中国 成功 的经验 。“ 国模式 ” 再度成 为 国 内外 学界关 中 亦
注、 讨论和热议 的话题 , 尤其是 随着 20 07年美 国次贷
危机引发 的全球 性 金 融危 机 、0 8年北 京 奥运 会 的 20 成功举办 、0 9年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6 20 0周年 、0 0 2 1
“ 中国模式” 的提 出
“ 中国模式 ” 起源 于 2 0世纪 9 0年代 中后期 , 当时 讨论 “ 中国道路 ” 中国模式 ” 和“ 是对“ 华盛顿共识” 主
导的全球化的一种 防御 性论争 。20 02年在杭 州举行 的一 场“ 国道 路 ” 讨会 上 , 中 研 与会 学者 提交 的论 文
了近年来 学界对该 问题研 究的发展 趋势、 重要成 果, 旨在促进对该 问题 的深入研 究。 关 键 词: 中国模式 ; 发展 趋势 ; 究综述 研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17 (0 2 0 0 3 0 1 3— 6 0 2 1 )1— 0 7— 7 6 中图分类号 : 6 6 I 1 )

3 8・
平顶山学院学报
21 0 2正
京共பைடு நூலகம் : 提供新模 式》 中提出 的。俞 可平等 国 内学者
用“ 中国模 式” 的概念取 代了“ 北京共识 ” 。中国人 民
摘 要 :0世 纪 8 _9 2 0 _ 0年代 , 国际范 围关 于中国模 式的讨论趋 于活跃 。学者们 多以比较 中俄 经济转轨
视 角来探讨 中国模 式。进入 2 世 纪 以来 , l 国际社会 开始从 国家整体发展 战略 和现代化道 路等视 角对 中国模式
进 行 更 加 广 泛 的讨 论 。 0 4年 5月 雷 默提 出“ 京共 识 ” 是 催 生 了 中 国模 式 的 深 入 讨 论 。20 20 北 更 0 8年 全球 金 融 危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 取得 了辉煌 成就 : D G P平均 以 9 左 右 的速度 持 续增 长 了 3 % 0多
证 明并将继 续证 明“ 中国模式 ” 客观 存在 的 , 符 是 是 合 当代 中国基本 国情 的发 展模式 , 并且极 大地 解放和 发展 了我 国社会 主义生产力 , 显著提升 了我 国的综 合
国道路》 标 志着“ , 中国模 式” 引起 学者们 的注意 。乔
舒亚 ・ 库珀 ・ 雷默 于 2 0 0 4年发 表 了“ 北京共 识” , 后
中国模式 日益受到关注。 …
之间 向市场经济转 变 。实施 “ 休克疗 法” 的结 果造成
了生产持续下降 、 失业急剧增加 、 通货持 续膨胀 、 社会 不断动荡 , 终导致 东 欧剧 变 、 联解 体 。 史 已经 最 苏 历
第Z 卷第】 7 期
2 2 年 2 月 01
乎顶山学院学报
J u M fPi g i g ha om o n d n s n Unie t v  ̄iy
V0. 7 No 1 12 .
Fb 2 1 e .0 2
近 1 来 中国模 式 问题 研 究综 述 O年
赵 志勋
( 平顶 山 学院 , 南 平 顶 山 470 ) 河 60 0
国力 。
年, 在世界经济发 展史 上实属 罕见 , 国际社 会影 响力 不断攀升 , 人 瞩 目, 世 以致 国外 新 闻媒 体 用 “ 中国奇 迹” 来描述 中国经济增长 的成绩 。伴随着我 国经济 的
崛起 , 国发展 的道路或模式逐渐成为学 术界研究 的 大
“ 中国模式 ” 就是 中国作 为一个发 展 中国家 在经 济全球化 背景下立 足 中国国情实 现社会 现代化 的一 种战略选择 ,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 中逐渐发展起来 是 的一整套 应对 全球 化 挑 战 的发展 战略 和治 理模 式。 其不仅是经济方 面的模式 , 更是一个涵 盖经济 、 政治 、 文化 、 外交 、 生态等领域 的 、 综合 的、 面的、 体的概 全 整 念 ; 中国模 式” “ 还是一个不 断发展 的动态模式 。
机爆发 , 一些曾经认 为西方经济体 系完美无缺 的 国内外学者对于被 许 多发展 中国家称赞并仿效 的中国模 式表现 出浓厚兴趣 。然而其 关于 中国道路 、 中国经验 、 中国模式 的 内涵、 特性、 临的挑 战及世 界性 的深远影 响等解 独 面
读, 因立场、 角和 心态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通过对近期 国内外关于中国模 式问题 的研 究现 状总结梳理 , 示 视 展

年上海世界 博览 会 的顺 利举 办 、0 1 纪念 中 国共 21 年 产党建党 9 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 0周 更加彰显 了“ 中 国模式” 对世 界 的影 响 。同时面对 2 1 0 1年苏 共亡 党 2 0周年之 际 , 者们对 当时苏东 改革 “ 型模 式 ” 学 转 进
行 了深刻反思 ,0世 纪 8 2 0年 代末 9 0年代初 , 苏东各
国依据“ 华盛顿 共识 ” “ 的 休克疗 法 ” 完全 抛 弃 了社 , 会主义制度 , 全从西 方经 济学 的本本 出发 , 完 根本 不 考虑本 国的具体 国情 , 为只有彻底 的私有化和 市场 认 化才能有效 率 , 图通 过 “ 企 全盘 西 化” 的道 路 在一 夜
于 20 0 3年 出版会议论文集—— 《 现代化 、 全球 化与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