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滚翻分腿支撑》教案(水平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三(五年级)前滚翻分腿起教学设计
大王杖子中心小学靳金成
一、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动作发展规律及动作的最佳发展期,根据学生对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技能学习所要求的难易程度,在不同学段,应发展不同的运动技能。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体操教学中,滚翻类动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前滚翻是滚翻动作的基础,是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学习技术。有前滚翻成坐撑、前滚翻、连续前滚翻、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前滚翻分腿支撑等。对于水平一的学生,只需掌握单个的技术动作,如前后、左右的滚动,前滚翻成直腿坐、前滚翻,以积累大量的基本技能为主。到了水平二,虽然也还是以获取基础技能为主,但同时也注重技能之间的组合,如:连续前滚翻、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后滚翻以及技巧的其它组合。水平三,学习和应用运动技术。
前滚翻分腿支撑是在前滚翻动作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展开的,和前滚翻相比,关键是身体重心的变化,完成该动作时身体重心起伏比较大,因此要想做好动作,就要有一定的动力,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和两脚主动压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
前滚翻分腿支撑作为水平三教学内容,对动作的要求是:既要美观,更要到位。因此,在练习时既要学生完成动作流畅,更要学生两腿充分绷直。
教会学生前滚翻分腿起,可以为其它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三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前期,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明显表露出来,学生感知觉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
确性也有所改善,因此身体练习时应相对提高难度和标准。他们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分析、比较、综合思维的能力正在逐步发展。
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尝试前滚翻分腿支撑,让学生找到完成动作的困难在哪儿,继而引导学生一起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的准备部分,需花很多的时间进行学生的柔韧练习:直腿、分腿,直腿到分腿的过程。分腿的时机、分腿是否充分,也将影响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前滚翻分腿也需花大量时间练习,并要求分腿充分,脚背绷直等,教师可通过规范示范和分组展示进行动作强化。所有的这些,都是为后面完成前滚翻分腿支撑的必要铺垫。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通过自主练习、大胆尝试,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动作。
五、教学组织对策
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快,模仿能力强,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运用直观教学,对他们学习与掌握动作效果较好。直观教学的方式有:动作示范、挂图、电影或录像,模仿性练习和生动形象的比喻等。其中,正确的动作示范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能使学生通过视觉直接地、逼真地感知动作各部分之间的真实外貌、各动作之间空间和时间的关系。
本课采用了完整示范法与分解示范法,既让学生迅速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配以图解,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六、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本课以示范法为主辅以讲解法、图例法、评价法等。
《前滚翻分腿起》教案(水平三)
教学反思与后感
本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层层铺垫,梯级推进,让大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整个动作。例如:准备部分的柔韧练习(直腿绷腿、分腿绷腿)、认识身体部位,基本部分的复习前滚翻、前滚翻分腿坐,分腿坐后倒向前滚动撑垫起,都为顺利完成主教材埋下了针对性极强的铺垫。再加上教师切中要害的强调与提示(各环节的强调、练习要求、提醒,图解),学生完成动作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尽管整堂课似乎很完整,但某些教学环节“点”得还不够细,挖掘得还不够深,留下了些遗憾。例如:
1、准备部分的柔韧练习(直腿绷腿、分腿绷腿)中提到了直腿,但对绷腿、绷脚背(包括脚背绷直)强调得还不够,这直接造成主教材分腿起两脚“压垫”的不充分、不到位,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屈腿起的主要原因。
2、主教材设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环节——4人一组,垫子叠加成两层的巩固练习,旨在:巩固动作,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降低难度,面向还不能完成完整动作的学生,提高达成度。但这一环节因为教学投入和“赶”的原因而被遗忘,否则,也应该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亮点。
3、当然,课堂驾驭与调控、教学语言的组织与应用都是课堂成功地必备要素,这需要更多实践的熏陶凝炼与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