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资源与_白鹿原_的世界性因素_费团结

合集下载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文献综述《白鹿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小说,是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究《白鹿原》的创作思路、主旨意义、文学形式以及艺术成就,并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一、创作思路陈忠实在《白鹿原》一书中借鉴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旨在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描述和再现故乡的风土人情,呈现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同世界。

他在小说中通过对白鹿原周边的山水自然、人文历史、族群文化等方面的描绘,呈现了一个充满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小说独特的创作思路。

二、主旨意义《白鹿原》主旨意义鲜明,是小说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小说以白鹿原为背景,展示了一个充满贪欲、欺骗、仇恨与铁血的年代。

小说中的人物形态繁多,人物性格鲜明,象征性的人物塑造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较强的象征和代表性。

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态、行为以及一系列事件的描述和表现,寄托着对当时社会乱象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文学形式《白鹿原》小说采用长篇小说的体裁,结构上采用的是时空跨度大、主线分支错落的布局方式。

在叙事上,作者费尽心思将故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再现在读者面前,强化了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白鹿原》的语言表现技巧也十分独特,采用了大量的方言描写,让小说更贴近生活,更具魅力。

四、艺术成就《白鹿原》作为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小说结构严谨,言语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有着浓重的诗意与文化内涵。

从故事情节的安排到人物的描写,从表现情感的技巧到描写细节,均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展现了生命中的欢乐、忧伤、恐惧等各种情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白鹿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一手打开了现代中国乡村小说的大门,形成了以乡村民间文化为题材、借力社会政治现实、关注人类本源和生命境遇的小说写作风格,对于推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以及创造性地塑造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白鹿原》中乡土社会与现代理性的纠缠

《白鹿原》中乡土社会与现代理性的纠缠

費孝通把傳統中國農村稱為「鄉土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對傳統社會的鄉土性進行顛覆,並構建理性社會的過程1。

陳忠實的著名長篇小說《白鹿原》2(引用只註頁碼)從文學的角度描述了這一過程,其故事發展的內在動力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理性轉換的矛盾與衝突的內在張力;通過對這種矛盾衝突的展示,再現了中國近百年來的鄉土社會文化消解和現代理性構建的艱難與反覆的歷程。

對這一小說進行社會學的文本分析,有助揭示出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

一 白鹿原:鄉土社會的標本 小說從描述頑強的生殖衝動與父權意識開始,將白鹿原以一個典型的鄉土社會鏡像呈現在讀者面前。

對生殖的崇拜是前現代社會的共同特徵,而強烈的父權意識,則是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有個性。

在小說中,陳忠實塑造了白鹿原社會中三個最為典型的人物形象:族長白嘉軒,關中大儒朱先生和長工鹿三。

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成為鄉土社會結構的主要支點。

他們分別代表了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生產關係、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和農耕為主的生產力。

他們三人的活動空間分別是:祠堂、書院、《白鹿原》中鄉土社會與現代理性的糾纏●謝迪斌陳忠實塑造了白鹿原社會中三個最為典型的人物形象:族長白嘉軒,關中大儒朱先生和長工鹿三。

他們分別代表了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生產關係、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和農耕為主的生產力。

《白鹿原》書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0年10月號 總第一二一期158人文天地馬號(馬圈)。

他們分別是鄉土社會的制度資源、精神資源、物質資源的生產者和再生產者,而這三種資源是中國鄉土社會得以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重要前提。

這種三位一體的結構,形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超穩定系統。

(一)白嘉軒:鄉土社會的制度支柱家族制度是鄉土社會的制度主體。

白嘉軒一生致力於這一制度的繼承、維護與傳承。

他的父親是族長,他自己也當了一個成功的族長,並把兩個兒子都培養成了族長。

家族及其制度是中國鄉土社會的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形式。

正是有了成千上萬白嘉軒式的人物,中國的鄉土社會才能長期穩定。

白鹿原读后感乡土与人性的交融与冲突

白鹿原读后感乡土与人性的交融与冲突

白鹿原读后感乡土与人性的交融与冲突《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白鹿村数代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乡土与人性的交融与冲突。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饱满的笔墨将一个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冲突融入乡土背景之中,展现了极具张力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让我深受触动,同时也对乡土与人性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白鹿原》以乡土为背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复杂。

小说中的白鹿村描绘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乡村社会,人物形象鲜活真实,经历了世代沉淀下来的文化和传统。

在这个乡村世界里,农民们艰辛耕耘、朴实善良,他们与大地紧密相连,对土地有着无尽的热爱与依赖。

小说中的田福堂、田鸟耕以及后来的田连元都是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的命运与乡土密不可分,他们的情感与人性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现。

然而,乡土与人性的交融中也存在着冲突。

小说中,田家和姜家之间的恩怨、世代之间的争斗,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都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

人与人之间的欲望、嫉妒和仇恨在这个乡村社会中不断交织,激发出无数的冲突。

人们为了争夺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展开了一场场惨烈的斗争。

而这些冲突的渗透和升级,也给乡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小说表达了人性的脆弱与复杂。

在这个乡村社会中,人们面临着世俗的约束和道德的压抑,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坚韧。

田福堂那种牺牲自己的幸福、忍受着痛苦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

在这个矛盾的世界里,人性的光辉仍然是存在的,它虽然在世俗中被欺压,但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显现。

通过对乡土与人性的精妙描绘,《白鹿原》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壮美的乡村世界。

这个乡村世界犹如一个缩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人性与乡土的交融与冲突的同时存在,正是这种交融与冲突,使得这个乡村世界充满了戏剧性与张力。

乡土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独有的文化传统,而人性的复杂性则在于人们对欲望、情感和利益的争斗。

《白鹿原》:乡土中国中的恩怨情仇

《白鹿原》:乡土中国中的恩怨情仇

白鹿原:乡土中国中的恩怨情仇《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以山西省一个叫做白鹿原的乡村为背景,通过多代人的故事,展示了乡土中国中的恩怨情仇。

1. 白鹿原与乡土中国白鹿原是一个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这里呈现出了中国农村社会多样性和丰富性。

小说中描绘了农民、地主、商人等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复杂而又矛盾的关系。

在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下,恩怨情仇得以深入发展。

2. 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2.1 第一代人物:草儿、惠根、邓捷《白鹿原》通过多代人物来展现恩怨情仇。

第一代主要人物有草儿、惠根和邓捷。

草儿是一个聪明、勇敢而又独立的女性,她经历了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恩怨情仇;惠根是草儿的丈夫,他经历了农村社会变革时期的动荡和痛苦;邓捷则代表了新一代农民群体,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崛起。

2.2 第二代人物:六姐、树曼第二代人物包括六姐和树曼。

六姐是草儿与惠根的女儿,她在政治斗争中左右为难,最终悲剧收场;树曼则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商业竞争中充满野心。

3. 恩怨情仇与历史背景《白鹿原》以乡土中国为背景,通过家族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时期的转变和波折。

小说描绘了从农业社会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冲突。

4. 人性的探讨与思考《白鹿原》不仅仅是一部乡土小说,同时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纠葛,展示了人性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方面。

《白鹿原》引发了对于道德与伦理观念的思考。

5. 影响与评价《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在海外也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小说通过真实、细腻而又尖锐的描写方式,使其深刻地打动读者,并引发了对社会问题以及人性弱点等方面的思考。

总之,《白鹿原》通过恩怨情仇这一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乡土中国中普通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它深入揭示了历史变迁背景下社会阶层差异、家族纷争和个人命运等问题,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现实世界和自身存在的思考。

《白鹿原》:乡土与命运

《白鹿原》:乡土与命运

白鹿原:乡土与命运概述《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20世纪初至今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以山西白鹿原为背景,通过讲述曾经繁华一时的赵家堡寨和白鹿村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乡土情怀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纠缠关系。

内容1. 白鹿原的背景与地理环境在介绍《白鹿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书中所描绘的背景和地理环境。

白鹿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无数村庄与丰厚资源。

文章可以对该地区进行宏观描述、气候特点等内容。

2. 故事梗概接下来,简要概括《白鹿原》主要故事线索和情节发展。

故事从赵家堡寨兴盛时期开始,讲述了赵秀才及其后代在白鹿村的命运。

不同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家族矛盾以及与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和土改运动)相交织,构成了故事的核心。

3. 主要人物形象介绍《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涵盖赵秀才、天香、二娘等角色,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乡土固守与命运纠葛的象征意义。

4. 农村社会面貌与生活风俗《白鹿原》通过真实刻画农村社会生活,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部分内容可以探讨当时农村社会多样性,家庭结构、经济来源等。

还可以包括婚丧嫁娶、信仰传统等方面。

4. 命运与乡土情感将焦点放在小说题目所指向的“乡土与命运”上,陈述乡土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探讨主题深度依靠小说事件中对于个体命运的塑造,是否被乡土环境所制约,亦或是通过个人努力来跳脱。

可以介绍小说中对于宿命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对立探讨。

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白鹿原》虽然讲述了上世纪初到现代中国乡村的故事,但其中所揭示的人性、矛盾与社会问题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并且将其与现实生活相呼应,为读者提供思考和启发。

结论总结《白鹿原》这部作品以及其中所反映的乡土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陈忠实通过真实而深入地刻画,展现了农村社会多样性和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交织关系。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白鹿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

白鹿原有着独特的语言、舞蹈、音乐、手工艺等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正逐渐面临着丧失和消失的危险。

本文将对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1. 文化传承断裂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文化传承渐渐断裂。

许多年轻人不再尊重传统文化,不愿意学习、传承,导致传统技艺无人继承,传统文化渐渐失传。

2. 文化生活单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单一,传统文化已经渐渐被边缘化。

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流行的文化,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3. 缺乏文化保护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久经岁月洗礼,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和记忆,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许多稀有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

缺乏保护使得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岌岌可危,亟须得到重视和保护。

二、政策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通过举办文化节、传统文化展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建立文化保护机制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要加强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建立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对古老传统村落、遗址、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传统文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3.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投资。

从文学人类学视野看乡土背景下的“白鹿原”

从文学人类学视野看乡土背景下的“白鹿原”

从文学人类学视野看乡土背景下的“白鹿原”陈忠实的《白鹿原》自问世以来, 其相关评论文章当有成百上千篇,印数更以数百万计, 而因《白鹿原》而起的争鸣、评述、论说等, 至今仍方兴未艾。

但就笔者所见的《白鹿原》研究文章, 大体不外乎理论争鸣、作家创作、社会思想、艺术特色、文化特征、人物剖析、批评比较、文本经典化等八种研究取向, 虽然历史语境在其中都趋向于模糊化, 而且大多言说的背景又都是从“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展开的, 但都无法回避《白鹿原》是一个关于乡村及反映乡土社会一个历史时期时代状态的文本的不争事实, 故而在论述的过程中都将《白鹿原》置于乡土题材大背景下, 并引起了社会多个层面的广泛关注,进而在学界与普通读者中都刮起了一股研究或普通阅读与评说之风。

如何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白鹿原》, 并对文本所呈现的乡土社会构成及其运作结构和方式进行清晰的阐释, 揭示其中乡土传统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样态,将是本文的重点。

实际上, 不论是对乡土社会展开论述,还是进一步阐述乡土传统, 都离不开对“乡土”这一具有原型性限定词语的界定, 而社会与传统其实本为一体, 社会构成并能承继持续下去的根本动力就是传统, 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适时改变传统的内涵,两者互为辅助, 互相作用, 对乡土社会及乡土传统的相关阐释和解读回避不了社会学知识及其研究方法的介入。

一小说《白鹿原》既有研究分析与阐释概要来说, 小说《白鹿原》既有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方向): 一是关于内容研究。

主要是对《白鹿原》再现的独特地域环境、特殊时代空间、勾画的不同人物等所具有的社会思想特质进行分析探讨, 如作为乡土社会的白鹿原所独具的地域特色, 对军阀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背景下白鹿原上对应的人物活动所独有的社会特征;二是关于形式研究。

主要在于对《白鹿原》小说叙事脉络的梳理和方法的评介与对比, 如从乡土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角度模棱两可地论述其艺术特色, 进一步将《白鹿原》置于国内外文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 三是关于创作研究。

民间文学资源与《白鹿原》的世界性因素

民间文学资源与《白鹿原》的世界性因素
冯立三、 雷达等个别学者看到了 田小娥与 白蛇传传说 中白娘子命运 的相
似性 , 但可惜都一语带过 , 未作深人、 详细的论述。我之所以把 田小娥 的故事看作是 白蛇传 中白娘子故 事的置换变形 , 其原 因在于 :1 田小娥 和白娘子都是主动追求 自己的爱情幸福而不得的女性形象, () 其 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2 阻碍、 () 镇压其实现婚恋幸福的都是法的代表者 , 尽管一为宗教佛法, 一为封建宗 法、 礼法 ;3 在人物命运发展 中, () 一些情节、 细节都极其类似 , 如两人都被视作祸害人 间的妖孽 , 遭到以 塔的镇压等。田小娥 的故事当然与 白娘子的故事亦有许多不同之处 , 比如一个为真切的人 , 一个是蛇精
变化而来 , 一个与多个男人有染 , 一个只忠实于一个男子等等。但是 , 正像有的学者所说 :原型的置换 “ 变形不是简单 的故事 的变化 、 累加、 改造 , 而是 赋予 了不 同时代 人 的精神 意识 、 感变化 和审美趋 情 势。 l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 , ”2 考虑到陈忠实是 以新的时代观念和审美情趣来塑造 田小娥这一形象的, 则
不难认为《 白鹿原》 中田小娥故事是民间传说 白蛇传 的置换变形。 以上所述对 白鹿神话传说的移植 , 民间机智人物的改造发展 , 对 以及对白蛇传故事的置换变形等 , 显示了《 白鹿原》 对民间文学资源多种形式 的利用情况。《 白鹿原》 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借用 , 当然可以从 作者从小生活、 浸润的关 中地域文化 中去寻找原因。陈忠实 曾在一篇题名 为《 感受关 中》 的散文中写
启发。本文关注的具体作家作品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 。畅广元先生 曾从“ 最高
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的角度 , 白鹿原》 对《 的世界性因素做了深入探讨。而我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 像陈 忠实这样生命紧贴黄土地的陕西 当代作家, 白鹿原》 像《 这样富含民间文化、 文学气息的作品, 是如何具 有世界性因素 , 并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的?民间文化 、 文学 , 往往与文学的民族化、 大众化特色密切 相关。而陈忠实的《 白鹿原》 通过对诸 多民间文学资源的借用 , , 对人类普遍 的理想、 欲求和境遇 的表 现, 从而具有一种世界性因素 , 也使作 品具有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的可能性 。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摘要《白鹿原》作为一则民族寓言,它通过大篇幅的描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的生活,以小见大,来反映中国民众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这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则为一部波涛汹涌的民族史。

作者希望借此来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传统文化,从而唤醒了世人对中国最本真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族寓言的文化意义:一、解读“白鹿”等代表性意象;二、剖析《白鹿原》中的种种传统文化;三、阐释《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宗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意义,这使得《白鹿原》这部巨著愈发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反思民族文化的意义,从而探寻民族与历史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引言《白鹿原》的开篇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小说的评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著作借用关中平原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便是中华民族在那段沧桑岁月的秘史。

在《白鹿原》这部民族寓言中,陈忠实用地道的关中特色方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涛汹涌的民族史及革命史。

这部民族寓言蕴藏着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量,其丰富程度令人咂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而且不曾长期中断,即便到当今,它也深深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有人曾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为何不曾中断,从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为代表的宗法制到中国梦,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宗法文化不仅不曾中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本中的“白鹿精魂”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例子。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完美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借此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情地碾过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英雄,同时也碾过了民族文化,当今的民族文化现出缓缓流失的迹象。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白鹿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民间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当前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保护与传承上的困境,政策建议亟需完善。

本文通过对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提出了文化振兴的政策建议,强调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呼吁完善民间文化传统保护法规。

在文章提出了加强文化振兴政策的执行力度、促进民间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推动文化教育在白鹿原的普及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对于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现状分析、文化保护、传承困境、政策建议、文化教育、法规完善、文化振兴、执行力度、传承与创新、普及。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笔下的一个虚构乡村,其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乡村风情、民间艺术和习俗逐渐淡去,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研究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白鹿原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为推动白鹿原文化振兴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白鹿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对于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传承现状,有助于增强对于白鹿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020智慧树,知到《文学经典与热点透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文学经典与热点透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文学经典与热点透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文学经典与热点透视》章节测试答案见面课:《白鹿原》:关中方言▪文学意义▪文化意蕴1、问题: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体现( )民俗文化的作品。

选项:A:陕南B:陕北C:陕西关中D:河南答案: 【陕西关中】2、问题:文学的民族性特点的形成和延展与( )因素有关。

选项:A:民俗B:地域C:国家D:历史答案: 【地域】3、问题:《白鹿原》中有这样一句话“鹿子霖痛痛快快咥了一顿,喝了一通,谝了个尽兴。

”其中“咥”的意思大致相当于( ) 选项:A:吃B:饮C:打D:吹答案: 【吃】4、问题:大量现代语和具有活力的关中方言的使用,使得《白鹿原》的语言具有民族特性和地方特性。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问题:下列词语属于《白鹿原》中使用的关中方言词语的是( )选项:A:麻迷B:殁啦C:眉眼D:箍住答案: 【麻迷;殁啦;眉眼;箍住】见面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转移及热点问题1、问题:“范式”的概念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近几十年来,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史的研究范式发生了由现代化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转移。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问题:1994年,王一川教授在选择现代文学大师时,将茅盾及郭沫若从其中排除了。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问题:现代文学经典大多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成为经典的。

选项:A:对B:错5、问题:关于“文学场”的研究,从多个层面考察文学作品的意义、地位等是如何确立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问题:稿费制度是现代才出现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7、问题: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未充分反思现代本身的弊端。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8、问题:“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主要指亚文化、边缘文化。

选项:A:对B:错9、问题: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白鹿原是中国山西省文水县的一片草原,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小说。

白鹿原所处的山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其民间传统文化却逐渐被淡化。

本文将对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传统文化。

1. 文化遗产缺失2. 民俗活动萎缩白鹿原地区的民俗活动十分独特,如山之祭、奉先会等,但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些民俗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逐渐减少,很多活动面临着停办或者变形的命运。

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底蕴,也使得该地区的各自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下降。

3. 传统技艺失落白鹿原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如刺绣、银器制作等,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艺传承人的减少,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失落。

这不仅使得该地区的文化传承受到威胁,也失去了利用这些技艺开展文化旅游等活动的机会。

应当通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来保留和展示白鹿原的文化遗产。

这些基地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展览、传承培训等,既促进了文化传承,又拓宽了文化内涵的发展空间。

2. 加大对民俗活动的支持力度应当加大对白鹿原民俗活动的支持力度,并建立相应的经费扶持机制。

同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政策、修订相关法规等方式,为民俗活动的继续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应当加强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并重视在相关行业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旅游行业中,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对本地传统技艺的使用和推广提供经济支持。

4. 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应当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维护文化权益。

加快建立完善文化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文化侵权行为,进行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以此确保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是该地区的文化底蕴,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也是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条件。

通过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加大对民俗活动的支持力度、重视传统技艺的振兴以及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

以《白鹿原》为切入点的家族与社会讨论

以《白鹿原》为切入点的家族与社会讨论

以《白鹿原》为切入点的家族与社会讨论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家族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针对这个话题,余华的《白鹿原》提供了一个丰富和复杂的切入点。

通过这部小说中家族的描写,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与关联。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从定义特点、社会对家族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三部分将重点聚焦于余华《白鹿原》中对家族描写,并着重解析其家族结构与继承制度、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以及家族在社会变迁中所经历的命运转折等内容。

第四部分则从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平衡问题、建设和谐家庭与社会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个人价值和家族责任平衡等角度,探讨家族与社会的平衡之道。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以余华的《白鹿原》为切入点,探讨家族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借此思考家庭与社会如何实现和谐、平衡的共存。

通过对家族结构、继承制度、成员关系和冲突、以及家族在社会变迁中所经历的转折等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张力,了解建设和谐家庭与社会所需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实现个人价值和家族责任之间平衡的可能途径。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家族与社会关系问题有更深入思考和洞察力的启示。

2. 家族与社会的关系2.1 家族的定义与特点:家族是指由一组亲属组成的紧密关联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通过血缘或婚姻关系相互连接。

家族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社会基本单位之一。

家族的特点通常包括血缘关系、共同祖先、共同生活、共同财产等方面。

血缘关系是家族形成和维持的根本基础,通过血脉联系可以传承后代并维系家族的延续。

白鹿原家族与社会的纷争

白鹿原家族与社会的纷争

白鹿原家族与社会的纷争白鹿原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以乡村家族为背景,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家族与社会的纷争。

小说通过描写白鹿原家族的兴衰沉浮,深刻反映了家族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错综复杂的关系。

白鹿原家族是一个世袭下来的大家族,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面。

白鹿原家族的兴盛离不开乡村的土地、劳动力和农业生产。

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负责管理和维持着当地的生产和秩序。

然而,白鹿原家族在其家族制度中存在着一些封建禁锢和权力斗争的弊端。

在白鹿原家族与社会的纷争中,土地的问题是一个核心议题。

土地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鹿原家族与社会之间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家族成员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的使用权而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同时也与当地的政府、富豪等社会势力产生了冲突。

这种争夺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利益,更代表了乡村社会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

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白鹿原家族与社会的纷争的重要方面。

家族的传统家长制度限制了家族成员的自由,使得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公。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使得家族内部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和冲突,同时也影响了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些具有野心和能力的家族成员试图通过与社会势力勾结来争夺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家族与社会的矛盾。

然而,白鹿原家族并非完全被纷争所束缚,也有着一些积极的作为。

一些家族成员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纷争中存活下来,维护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谋,寻找到了在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既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又能与社会和谐相处。

白鹿原家族与社会的纷争让我们深思。

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然而,家族内部的固有规则和权力斗争,往往让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紧张。

对于家族来说,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对于社会来说,如何平衡个体和集体的利益,保障家族的权益,也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论民间戏曲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民间戏曲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tence of people and ghosts with magical mystery.Th砌ly,Jia Pingwa has also been under such an influ-
ence as a tendency of emotion of the folk masses and moral concepts.He consciously established a fcIlk standrIoint and a folk perspective in the creation of novels.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
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结构并非 完美无缺,但它那种镶嵌式的文体结构特点确实引人 注目。贾平凹曾反复强调:“在作品的境界、内涵上一 定要严格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式上又坚持民族 的。”pⅢ2他在小说隋节发展中嵌入其他文体内容,这可 看作是对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大量穿插诗词等体 裁形式的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创造性继承。
2014年9月 第29卷第5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4 、,01.29 No.5
【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
论民间戏曲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费团结1,赵海霞2
(1.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2.咸阳师范学院宣传部,陕西咸阳712000)
收稿日期:2014.08.2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J089);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14JKl780);陕西省文化厅科研基金项目 (2013023)。 作者简介:费团结(1970一),男,陕西咸阳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地域文化。

寻找民间的“金枝”--《白鹿原》中的民间文学思潮

寻找民间的“金枝”--《白鹿原》中的民间文学思潮

寻找民间的“金枝”--《白鹿原》中的民间文学思潮
傅燕婷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在五四启蒙批判和以人为本为主的现实主义思潮下,涌动着一股民间文
学思潮的暗流。

经过延安文学和文革十年的压制,在80年代,民间文学思潮以“寻根文学”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文学史上,但80年代的社会环境让寻根文学走向了边缘化和地方性。

新时期,以莫言红高粱系列和陈忠实《白鹿原》为代表的新“寻根文学”,再一次搅动了这股民间文学思潮。

本文以《白鹿原》为例,分析了在正统佛道宗教下,图腾崇拜、巫术等具有普泛性意义的民间信仰在文学中的表现,以一窥新时期民间文化思潮的兴起。

【总页数】2页(P159-160)
【作者】傅燕婷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粤西民间美术引入高中课堂 [J], 周胜高
2.试论《白鹿原》中的民间宗法制 [J], 张景忠;李金秒
3.“伪译”指证:安徽版《金枝》译本对民间版《金枝》译本的抄袭式改写 [J],
谢国先;
4.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粤西民间美术引入高中课堂 [J], 周胜高;
5.新时期秦地小说中民间原型的运用及现代启示——以《白鹿原》为例 [J], 靳梓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之外的团结是否可能?——重读《白鹿原》的总体性想象

“现代”之外的团结是否可能?——重读《白鹿原》的总体性想象

“现代”之外的团结是否可能?——重读《白鹿原》的总体
性想象
辛颖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23()1
【摘要】诞生于新时期与新世纪之间的《白鹿原》,面对着1990年代飞速发展、令人惊异的西方现代性,和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冲击,给出了一种来自传统中国脉络之中、针对中国人存在之根基的总体性启示。

从意喻着现代性诞生的主体形式,到群体中有限的主体间彼此联合的方式,再到更加广泛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可能,《白鹿原》以文学的方式回答着时代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的机遇与迷茫、突破与失落中,探寻着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社会、什么是中国精神的追问。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辛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想象与建构——重读家族小说《白鹿原》
2.现代城乡关系与农业现代化何以可能--重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现实主义总体性重建与文化中国想象\r—论陈彦《主角》兼及《白鹿原》
4.现实主义总体性重建与文化中国
想象——论陈彦《主角》兼及《白鹿原》5.重读《想象的共同体》——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某些群体想象为讨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1月第29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Nov.2011Vol.29No.4民间文学资源与《白鹿原》的世界性因素费团结(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有对白鹿传说的移植、对民间机智人物的改造发展和对白蛇传故事的变形暗用等多种形式。

用世界文学的眼光对《白鹿原》利用的民间文学资源加以观照,发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往往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或原型,深入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欲求、理想和心理状态,因此显然具有世界性因素。

《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利用的成功,对我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世界性因素;民间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1)04-0006-06[收稿日期]2011-07-01[修订日期]2011-09-20[作者简介]费团结(1970-),男,陕西咸阳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新世纪以来,自从陈思和先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命题后,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陈思和先生对冯至的诗集《十四行集》的细读,对阎连科的小说《坚硬如水》的恶魔性因素的分析,在考察具体的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世界性因素方面给了我们以深深的启发。

本文关注的具体作家作品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畅广元先生曾从“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角度,对《白鹿原》的世界性因素做了深入探讨。

而我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像陈忠实这样生命紧贴黄土地的陕西当代作家,像《白鹿原》这样富含民间文化、文学气息的作品,是如何具有世界性因素,并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的?民间文化、文学,往往与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密切相关。

而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对诸多民间文学资源的借用,对人类普遍的理想、欲求和境遇的表现,从而具有一种世界性因素,也使作品具有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可能性。

一《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其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着眼于运用形式,《白鹿原》中的民间文学存在形态大体分为移植、改造和变形三种。

对民间文学的利用,作家常常不原样照搬,而是创化性地运用,多少都染上了心灵中介的色彩。

因此,这里的分类并非一种严谨、科学的分类,仅为了行文方便而已。

民间文学的移植,即从外在形式上看似乎是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直接录用。

这在当代小说中比比皆是,如路遥、高建群、史铁生等作家小说中对陕北信天游的大量录用,贾平凹、韩少功、张炜等作家作品中对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转述,等等。

《白鹿原》中既有对民间歌谣、谣谚等韵文文学的引用,也有对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散文文学的复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白鹿的民间传说。

关于白鹿这一传说和意象,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其与小说中人物朱先生和白灵的关系,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作用。

论述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民间文学的改造利用,在《白鹿原》中改变较大者,应为鬼的故事和天狗的传说。

关于前者,作品剔除了古代从干宝的《搜神记》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鬼故事中的浪漫因素,而凸显了其恐怖的一面。

关于后者,在郭沫若的诗作《天狗》和贾平凹的小说《天狗》中,都隐约可见民间广泛流传的天狗吞月的神话故事。

借助这一形象及其神话故事,诗人郭沫若表达了一种张扬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而作家贾平凹则暗示了人物故事的宿命式发展。

在他们的作品中,天狗都一改民间神话故事中邪恶的面目。

《白鹿原》与此相同,天狗作为骚扰和侵害人间的白狼的对立面而出现,它赶走了白狼,成为乡民的保护神。

关于天狗的传说,陈忠实也许有不同版本的这一民间神话故事,也未可知。

但在《白鹿原》中,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则显然受到了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的影响。

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是指“围绕人物的机智多谋或滑稽幽默的人格特征而展开的故事”,机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二是滑稽风趣,任达不拘;三是敢于傲视权贵,戏弄行恶的豪绅,并扶弱济困”[1]。

稍稍对照《白鹿原》中朱先生的行为做事,其上蔑权贵,下济民众,方正而不失机智,严肃而不失幽默等人格精神,大体符合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的性格特征。

机智人物中有一类文人型机智人物,如解缙、徐文长、纪晓岚、刘墉等。

文人型机智人物在封建社会主要就是指儒家智者。

但朱先生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儒家智者形象,更是一个近代的儒家关中学派的智者形象,他不能不打上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烙印。

正是在时空变换中,陈忠实发挥了他的创造性,创造了朱先生这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智者形象。

《白鹿原》对民间文学的变形使用,我认为主要是对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故事的暗用。

变形或置换变形,这一概念借自加拿大学者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白鹿原》中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论者多注意到她的文化内涵、结构作用和反抗精神等,还有学者把她放到某一人物类型之中去观照,看作是一个“淫妇”型妇女原型人物。

冯立三、雷达等个别学者看到了田小娥与白蛇传传说中白娘子命运的相似性,但可惜都一语带过,未作深入、详细的论述。

我之所以把田小娥的故事看作是白蛇传中白娘子故事的置换变形,其原因在于:(1)田小娥和白娘子都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而不得的女性形象,其结局都是悲剧性的;(2)阻碍、镇压其实现婚恋幸福的都是法的代表者,尽管一为宗教佛法,一为封建宗法、礼法;(3)在人物命运发展中,一些情节、细节都极其类似,如两人都被视作祸害人间的妖孽,遭到以塔的镇压等。

田小娥的故事当然与白娘子的故事亦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一个为真切的人,一个是蛇精变化而来,一个与多个男人有染,一个只忠实于一个男子等等。

但是,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原型的置换变形不是简单的故事的变化、累加、改造,而是赋予了不同时代人的精神意识、情感变化和审美趋势。

”[2]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陈忠实是以新的时代观念和审美情趣来塑造田小娥这一形象的,则不难认为《白鹿原》中田小娥故事是民间传说白蛇传的置换变形。

以上所述对白鹿神话传说的移植,对民间机智人物的改造发展,以及对白蛇传故事的置换变形等,显示了《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多种形式的利用情况。

《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借用,当然可以从作者从小生活、浸润的关中地域文化中去寻找原因。

陈忠实曾在一篇题名为《感受关中》的散文中写到:“在一般人眼里,关中人只会吼秦腔而不会唱民歌。

而在我混沌未开时,就听过和看过陕西关中好多传说神话故事笑话民歌民谣童谣以及底子(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引者注)词儿,尤其是跳底子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3]从这里隐约可见地方性民间文艺对陈忠实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但对民间文学资源的运用只是作家创作的一个方面,运用而具有世界性因素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这就要回到陈思和的命题上来,陈先生是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视野下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这一命题的。

我们当然也要从这一学术视野对《白鹿原》加以观照。

二用中外文学比较的视角对《白鹿原》利用的民间文学资源加以观照,发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往往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或原型。

“母题”概念一般借用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的解释,是指民间故事、神话、叙事诗等叙事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最小叙事单元,他说:“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存于传统中的成分。

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绝大多数母题分为三类。

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生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

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

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

”[4]“母题”概念源于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但已广泛应用于民俗学、比较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等多种学科之中。

“原型”概念据有的学者研究,是西方传统文化中一个普遍概念,最早源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

而文学原型概念,经过荣格、弗莱等学者的创造性阐释,也已成为一个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概念,并发展成为一种被称为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

这里不打算繁琐地引述荣格、弗莱等人的理论话语,而是简单借用我国学者乐黛云的一个解释:文学“原型”,“一般是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5]。

借用母题和原型的概念与理论,我们发现,上文论及《白鹿原》中的白鹿传说、朱先生智者形象和田小娥故事等,都是具有世界性的母题或原型。

关于白鹿的传说和意象,李建军先生把它与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中的长角鹿妈妈———这也是一只白色的鹿、白色的母鹿———相比较:“令人惊奇的是,白鹿不仅在陈忠实的小说中被当做至美和至善的象征,而且在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中也被赋予了同样的意义……艾特玛托夫其实是通过对鹿之被猎捕与远去的叙述,揭示人性的沦丧和乐园的失落,探求吉尔吉斯民族的拯救和人性复归的途径。

”[6]与艾特玛托夫不同,陈忠实通过对白鹿所象征的至美至善的逝去的叙述,表达了对当代中国人失去文化传统之根的忧思。

与陈忠实和艾特玛托夫两位作家稍稍不同,我国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笔下的鹿形象的含义似乎更为原始、丰富。

乌热尔图的许多小说都写到了鹿,如《森林里的歌声》、《越过克波河》、《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叉犄角的公鹿》等。

其中《老人和鹿》也写到了一只白鹿,写一位鄂温克老人因见不到他所熟悉的一头白鹿而悲伤死去的故事。

在乌热尔图笔下,鹿既是人的衣食之源,又是人膜拜的具有上天入地神力的神灵,因此,人对鹿怀有矛盾的感情。

这种矛盾的复杂情感在《七叉犄角的公鹿》中有鲜明的表现,作品写一个鄂温克少年猎手在追赶一只受伤的公鹿时,为它的健美形象和它与四只饿狼搏斗的英勇举动所震惊和慑服,竟将公鹿放回林中。

在这里,鹿的美象征着自然的美,人与鹿的关系显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

对这种矛盾的复杂情感的描写,其实早在鄂温克民族鹿神话《坚得勒马》(鄂温克语,意为八叉梅花鹿)、《神鹿通天》等故事中就有所表现。

余秋雨的散文《天涯故事》,其中也记述了两个鹿故事,一为记不起作家姓名的外国小说,一为海南岛的民间故事,都隐含着人类既追捕、猎杀鹿,又慑服、崇拜于鹿的美丽和神力的矛盾情感,一种古老的心理原型。

我国学者汪立珍在分析了鄂温克族鹿神话后说:“鹿崇拜是全球性的神话母题与宗教信仰现象。

从世界范围讲,绘有鹿的岩石是欧亚大陆狩猎游牧民族‘青铜时代文化’的象征。

从我国范围来看,鹿神话在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中广为流传。

”[7]《蒙古秘史》开卷即讲述成吉思汗的祖先为苍狼和白鹿的传说,就是一明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