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诗词的中鱼
![诗词的中鱼](https://img.taocdn.com/s3/m/814ab1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a.png)
诗词的中鱼
诗词中的鱼有很多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鱼常常被用来象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如“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就表达了对丰盛美食和美酒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鱼也被用来象征自由、闲适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表达了对自由和广阔视野的向往。
在其他的诗词中,鱼也被用来表达离别、思念、愁绪等情感,如“鱼沉雁渺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等等。
总之,诗词中的鱼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里的鱼意象
![《诗经》里的鱼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d8807ff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78.png)
《诗经》里的鱼意象一、富裕丰收的象征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
相较于打猎,捕鱼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强大,数量总类众多。
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
《小雅•鱼丽》一诗,盛赞宴享时的酒肴,表现了主人待客殷勤,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
在这样喜气洋洋的场景中,菜肴之丰富可想而知,可诗中除了酒外,极写鱼的丰富。
前三章不厌其详地提到鲿、鲨、鲂、鳢、鰋、鲤六种鱼,令人感受到食物的丰盛。
陈子展先生曾说:“远在旧石器下期,中石器初期,人类已知摩擦取火,而以渔猎为生,直至发生宗教,相信死后生活,可有专用鱼类献祭之原始仪式,进入奴隶社会,此尚作为一种正式祭典,不过可视为原始氏族社会旧俗之残余而已。
《潜》诗不妨视为摄取此一历史之小影也。
” [1]《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发展状况。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 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
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会损害祭祀的意蕴,而富裕丰收的意味也便荡然无存。
二、婚姻或配偶的象征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由于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太密切,不自觉地被染上了人类生活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
对于鱼的研究,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 [2]他更一步探源:“为什么要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3]孙作云先生的说法类似闻一多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以民俗学的视角来分析鱼意象的隐意:“因为古代男女在春天聚会、在水边祓禊唱歌,即景生情,因物见志,所以在诗中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恋爱,寻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隐语。
诗经鱼意象分析
![诗经鱼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a50b00cc7931b765ce15e8.png)
诗经鱼意象分析姓名:学号: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诗经》鱼意象分析鱼,在现在的生活中是寻常可见的一种动物,它种类繁多,多用于食物或观赏。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它既是艺术家画笔下的宠物,又是文人作品中的“常客”,同时更是民俗中吉庆的象征。
千百年来,尽管星移斗换、沧海桑田,但人们对“鱼”的偏爱之情始终不变。
原始人在陶器上画鱼,古人以鱼为礼物相互馈赠;孟子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叹,庄子与惠施有梁上鱼乐之辩。
在民俗中,中国人喜欢有鱼的年画,待客用鱼,过年吃鱼,以图“年年有鱼(余)”;以“鱼水情深”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鱼儿“相濡以沫”比喻相依为命。
就这样,中国人养鱼、食鱼、赏鱼、玩鱼、写鱼、画鱼,从而赋予了“鱼”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
在《诗经》这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总集,有很多关于鱼的描写,诗人们偏爱以“鱼”为比,或以“鱼”起兴,如:《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
”《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之。
”除此之外,还有虽不见“鱼”字,但实则是写鱼的。
通观这些作品,大多与性爱和婚姻有关。
以鱼隐喻男爱与性要求,以网鱼比得妻,以网破喻失妻,以钓鱼喻求爱。
可以说《诗经》中凡是涉及到“鱼”的作品大都与情爱有关,这应是先秦时代的一种民俗文化。
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鱼”原本多子,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动物,二是因为“鱼”易得,它可以满足人的食欲,正如婚姻可以满足性欲,所以鱼才被拿来隐喻婚姻关系或是性爱。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水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644c45893b3567ec102d8ad9.png)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状态进行定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一生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其诗中常写到“鱼乐”,尤其晚年诗作中更多有写“鱼乐”处。
他后半生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认为鱼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他以逍遥适性的“鱼乐”作为生命体验的理想追求;在白诗中,“鱼”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透过白居易诗歌中的“鱼”意象,可以见出他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由此也可窥见中晚唐诗人兼政治家群体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变化轨迹。
“鱼乐”无疑是一种心性自由的象征,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境界。
标签:白居易;诗歌;鱼;庄学如果从文人群体的“情志”特色来找出盛唐与中晚唐分界线的话,白居易应当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盛唐诗人李白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的“大鹏”自比,初出蜀地其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①在失意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白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只大鹏,其《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清人王琦注曰:“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兹于临终作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耳。
”②而中唐诗人白居易则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
综观白居易现存2800余首诗作,其中写到很多动物形象,而“鱼”在其诗中出现172次,在诗题中出现有7次:分别是《放鱼》《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点额鱼》《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观游鱼》《山中五绝句·涧中鱼》。
“鱼”是白诗中写到最多的动物形象,可以说“鱼”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一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
最早写到“鱼乐”是在元和年间,白居易有《续古诗十首》(其九)云:“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
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诗化的鱼
![诗化的鱼](https://img.taocdn.com/s3/m/aa4aee13e87101f69e319526.png)
一、鱼意象的原始文化内涵 (一)鱼意象与生殖崇拜
在古代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下,人类的寿命偏短,在残酷的
①
孙作云, 《诗经研究》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6 页.
自然环境下唯有靠大量繁殖才能生存。所以,对古人来说,生殖意味着生存和发 展, 人们渴望多子, 生殖崇拜也成为古人所有崇拜中最根本的崇拜。 与人类相比, 鱼类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首先, 鱼类的产卵量很大, 从几万粒到几十万粒不等。 其次,鱼类两到四年就可以产卵。和人类相比,鱼类的繁殖后代的数量远远超过 人类。鱼类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正好符合古人对于生殖的渴求,于是,鱼作为生 殖神受到人类的强烈崇拜。 关于鱼意象的生殖崇拜, 闻一多先生在其 《说鱼》 一文中作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道,在原始人的心目中, “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 的。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 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所以在古代, 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 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 ‘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 ”① 其实,鱼的生殖崇拜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很多继承和发展。2008 年,五个 吉祥物福娃中的“贝贝”的灵感就来自于年画“鱼” ,她自身是一条小鲤鱼,除 了表达 “鲤鱼跳龙门” 的意思之外, 也显示了中国人渴望生活繁荣、 “生生不息” 的美好传统愿望。
二、鱼意象的情感文化内涵 (一)缱绻情深,男女之情
世界上最复杂却又最纯粹的事情莫过于感情之事, 感情包括亲情、 友情、 爱 情,其中又以爱情最为引人入胜,而在古典诗词中,鱼意象最典型的情感内涵便 是“男女之情爱” 。用鱼代称爱情,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有所阐述: “鱼是 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②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鱼意象 具有很明显的生殖崇拜意义,基于这种原始观念,诗歌中的“鱼”意象就成为了 情侣、生殖的原型。除此之外,鱼还常常被用于婚姻,成为爱情的象征物。 类似的鱼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很是常见。比如《诗经》的《陈风衡门》中有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岂其取妻, 必齐之姜?岂其食鱼, 必河之鲤?岂其取妻, 必宋之子?”以“食鱼”与“娶妻”对举,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再如《诗经邶 风新台》中关于“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描写,也是 对爱情与婚姻的阐释。而在后代诗歌中,鱼意象此类的含义依旧常见,如汉乐府 歌辞《江南》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以鱼和莲的嬉戏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嬉戏。而唐 诗中也有大量的比目鱼(双眼在一侧,不分离)意象来象征爱情,如王建的《横 吹曲辞望行人》 (卷十八) : “自从江树秋,日日望江楼。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 州。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 举。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d9dd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2.png)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观游鱼》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观游鱼》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作品注释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闲步:散步。
施食,喂食丢食。
作品赏《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说明诗人很伤感。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与鱼有关的诗词,有意境
![与鱼有关的诗词,有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02bbce3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c.png)
与鱼有关的诗词,有意境篇一: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用来表达美好、幸福、富贵等寓意。
以下是一些与鱼有关的古诗词,展现出它们独特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1.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水中的鱼儿在欣赏月亮,山间的鸟儿在谈论天空,给人一种豁达、开阔的感觉。
2.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代陆机《赠汪伦》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渔夫的故事。
渔夫在江南捕鱼,偶然遇到了诗人汪伦,便送他一枝春天的花朵。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慷慨和豁达,也表现了鱼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江边,潮水和大海融为一体,明月和潮水一同升起,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春江花月夜的代表作,其中“鱼”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赠汪伦》这首诗讲述了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之间的友谊。
汪伦送给李白一束桃花,李白则用这首诗来表达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友谊,而“鱼”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达友谊的重要意象之一。
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好、幸福、富贵、奉献和友谊等。
这些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展现了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篇二:鱼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主题,在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都被广泛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的诗词,展现了它们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1.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轮回和生命力的坚韧,而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更是表现出了鱼游水的自由和不羁。
2.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短暂,而其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形象地表现出了鱼的自由自在和生生不息。
水浅鱼争跃全诗解释
![水浅鱼争跃全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d8d22b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b.png)
水浅鱼争跃全诗解释前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被视为表达情感、抒发心思的重要艺术形式。
其中的意象、言辞和结构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通过解析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深入探究诗歌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选取诗歌:《水浅鱼争跃》《水浅鱼争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通过对水中鱼儿跃出水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那份渴望自由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解读第一段:自由追求的比喻首先,诗歌的标题《水浅鱼争跃》就给我们一种生动的意象:鱼儿在浅水中奋力跃起。
这个比喻用于描绘人们内心的追求和奋斗,提醒人们应该敢于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第二段:水是局限,跃是自由诗中的“水浅”暗喻人生的局限和狭窄,而“鱼争跃”则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正如鱼儿在水中跃起,人们也应该勇于突破现有的局限,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段:面对困境的勇气作者通过描绘鱼儿在“水浅”环境中奋力跃起,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决心。
人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面对困境时的勇往直前,才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段:追求卓越的精神诗中的“争跃”一词蕴含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对自身能力的挑战。
只有在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结通过对《水浅鱼争跃》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鱼儿跃出水面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内心渴望自由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勇气、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鱼儿在水中争跃的象征。
只有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人们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不畏困难和挫折,在追求个人价值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放鱼白居易翻译
![放鱼白居易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373fc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8.png)
放鱼白居易翻译白居易的《放鱼》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尊重,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简要分析。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放鱼白居易翻译》,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鱼白居易翻译》篇1放鱼【唐】白居易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诗中描绘了诗人提着竹篮,家僮买回春蔬,青青的芹蕨下,叠卧着两条白鱼。
诗人无声地呀呀着,以气相煦濡。
他把篮子里的鱼倾倒在地上,拨剌长尺余。
他不仅担心刀机伤及鱼儿,还担心坐见蝼蚁图。
虽然鱼儿已经脱泉已久,但得到水仍可恢复活力。
诗人将鱼放入小池中,希望救活干枯的池水。
然而,水小池窄狭,鱼儿动尾触四隅,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诗人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关爱。
诗人通过放鱼这一行为,体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放鱼白居易翻译》篇2放鱼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述了诗人在篮子里放两条鱼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青青的芹蕨下,两条白鱼叠卧在一起,它们无声地呀呀叫着,以气息相互滋润。
诗人将篮子里的鱼倒在地上,鱼儿们拨剌着长尺余的身躯。
虽然脱泉已久,但得到水后仍能恢复活力。
诗人将鱼放入小池中,但水小池窄,鱼儿们只能动尾触碰四个角落。
即使暂时存活,但久远之后又将如何呢?诗人怜悯鱼儿们无法得到合适的栖息地,于是将它们移放到南湖中。
南湖连接着西江,希望它们离去时不要犹豫。
诗人施恩即望报,并非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
白居易《放鱼》全诗赏析
![白居易《放鱼》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23d17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0.png)
白居易《放鱼》全诗赏析白居易《放鱼》全诗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放鱼》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放鱼【唐】白居易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江州之后所作。
诗中写了一个故事:两条白鱼,置于地上,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即便不伤于刀俎,也将被蝼蚁所食。
诗人遂起同情之心,放生于南湖西江。
并说:“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作者仕途失意,谪居江州,救白鱼于困厄之中,应该是出于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诗中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慨。
扩展: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
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人物生平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
![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981ba30b4e767f5bcfce8f.png)
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2006年第3期(总第96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ongjiangSocialSciencesNo..2006Genera1.No.96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北冥有鱼:'之鱼貌似偶然却带有必然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庄子不仅以鱼自比,而且喜欢钓鱼,并对以鱼为业的渔父推崇备至.庄子讲鱼是为了达到讲人的目的,因为他认为鱼与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鱼在庄子那里是逍遥自由的象征,人只有像鱼那样相忘于江湖才能达于道而至乐.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对鱼的喜爱和关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鱼以及所有动物在庄子哲学中都是与人一样的主体,具有与人同等的价值.庄子的这一观点不仅改变了动物和人的命运,而且赋予其哲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结构,使《庄子》成为先秦哲学中唯一的寓言体经典.关键词:"北冥有鱼";鱼;庄子;动物情结;中国古代哲学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06)03—0040—05《庄子》全书的第一句话——"北冥有鱼"就是关于鱼的,鱼的重要性由此可略见一斑.鱼在《庄子》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寓意深刻,不失为理解和把握庄子哲学的适当切人点.庄子之鱼直接牵涉庄子的动物情结和人生哲学,通过对鱼的逐层追问,可以领略庄子哲学的独特意蕴. 一,鱼之出现——从偶然到必然如果单凭鱼是《庄子》的第一个主角,对全书以"北冥有鱼"开头便妄下结论似乎有臆断之嫌.然而,"北冥有鱼"之鱼余温尚在,还没有被淡忘,鱼便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或天池,或涸沟,或濠中,或深渊,不断更换出场地而不只在北冥中,据初步统计高达四十余次——不是一次而是数次.此外,除了鱼这个通称,鲲(大鱼),鲵(小鱼),倏(苍条鱼)和鲋(鲫鱼)等特称也多处使用,甚至连鳄鱼("鼍"),甲鱼("鼋")和鳖等也占有一席之地.频率之高和种类之多共同证明:其一,鱼的出现带有某种必然性而绝非偶然;其二,《庄子》以"北冥有鱼"开篇暗含玄机.鱼的必然性在庄子的一贯主张和兴趣爱好中得以确定和肯定,正如"北冥有鱼"的暗示变得更加明朗和清晰: 首先,庄子对鱼偏爱有加,这从他以鱼自比中可以略见一斑.众所周知,庄子崇尚"无情",具体到人际关系上便是对人某种程度的冷漠和不屑.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向自命清高,卓然不群的庄子却喜欢以鱼自居.《庄子》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日:"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日:'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日:'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在这里,庄子不仅揭露了监河侯的虚伪和吝啬,而且形象地道出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和愤慨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庄子是以鱼自比,用鱼的口吻来完成这一切的.这里不仅有表述的方便和表达的形象问收稿日期:2006—02—06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一),女,黑龙江鹤岗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比较哲学研究.?40?题,而且流露出庄子潜意识中对鱼的亲近和喜爱.其次,庄子本人十分喜欢垂钓,而且认定钓鱼符合无为的处世方式,并视之为休闲的最佳方式.于是,《庄子》书载:"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庄子?刻意》)再次,《庄子》中再三出现以鱼为生或以鱼为业者,渔者,渔人和渔父等与鱼相关的职业备受尊敬.不仅如此,书中有一章(第三十篇)即名为"渔父".如果说对打鱼人不称夫而称父的称谓已经凸显尊重之意,那么,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推崇渔父的行为方式和人生原则的用意更是溢于言表.渔父的打扮和举止自然随意,俨然道家之化身——"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庄子?渔父》).更为重要的是,渔父对儒家仁义之累,道家之真诠释得入木三分,以至颇为自负的孔子敬慕不已——"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庄子?渔父》).渔父的象征意义是:渔就是人生的唯一事业,渔父就是人生的"教父"——教化之父,其言行就是道家庄子所标榜的正确思想和处世之方.这些与《庄子》以"北冥有鱼"开端和鱼的频繁出现相互印证,共同指向了鱼出现的必然性.二,兴趣缘起——人与鱼的可比性鱼出现的必然性反映了庄子对鱼的喜爱,从源头上说,正是出于对鱼的偏爱,才使鱼的出现随着次数的增多从最初"北冥有鱼"的看似偶然变成了必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庄子为什么偏偏对鱼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庄子不是生物学家,其讲鱼的初衷醉翁之意不在酒——讲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讲人.那么,人与鱼究竟具有多少可比性?庄子之所以坚信通过讲鱼可以达到讲人的目的和效果,是因为他认为人与鱼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有鉴于此,在谈论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时,庄子每每鱼人并提,让鱼与人相互对照: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日: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日: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在他看来,鱼与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大致如下:其一,人与鱼的生命都有待而生,不能自己——"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其二,"相造乎水"和"相造乎道"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和生存根基.现实和根基决定了人离不开道,犹如鱼离不开水一样.得道,得水是生存的第一要务和意义所在.其三,为了确保得水,鱼必须直接生活在水里;为了确保得道全生,人必须相忘乎道术.其四,正如"相啕以湿,相濡以沫"只能使鱼危在旦夕,苟延残喘,是非,荣辱,名利乃至亲情带给人的是伤生害性.其五,鱼得乐的方式是相忘于江湖,没有是非,人情的拖累才有生之乐.《庄子》记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这则故事打破了以往鱼人群体对举的套路采取个体对举的方式全息:第一,鱼和人都是物化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形态,鱼之乐与人之乐一样,故而庄子对鱼之乐知之.庄子对鱼之乐的肯定便是对人之乐的肯定和提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濠上之鱼是脱离拖累,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之鱼.第二,鱼相忘于江湖则有鱼之乐.庄子是在濠上看到江湖中而不是涸沟中的鱼而知鱼乐的,因为此时鱼"出游从容".如果庄子看到涸沟里的鱼干渴欲死还在相濡以沫,又该作何感想呢!第三,人相忘乎道术与鱼相忘于江湖是一样的,人要向相忘于江湖,自得其乐的鱼看齐或学习.其六,鱼得水和人得道都是得生,归根结底即保持本性,知与素朴,率性的本真状态背道而驰,于是,反对知的相乱成为鱼与人的又个共同点: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4】?……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更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庄子?胺箧》)有了上述对比,结论不言而喻——人们应该像鱼相忘于江湖那样忘我,忘亲乃至无所不忘.对此,《庄子》宣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人于天."(《庄子?天地》)按照这种说法,忘却一切是符合天道的方法和必经之路,要想人于天而得道,忘得越干净越彻底达到的境界就越高远越自由.正是基于这一理解,《庄子》以鱼藏于渊的相忘江湖比喻——确切地说是教导人之藏身和处世:弟子日:"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赓桑楚日:"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乌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庄子?赓桑楚》)鱼藏得越深就越安全,越自由,人相忘得越彻底就越逍遥,越快乐.这是庄子以鱼喻人得出的必然结论.循着这个逻辑,"君子之交淡若水"成为庄子的座右铭.庄子相忘于江湖的交往原则和处世之方取之于鱼,着名的濠上之辩更是寄托和浓缩了他对生命的总体看法.? 三,逍遥自由——鱼的象征和意义既然庄子讲鱼归根结底是为了讲人,那么,通过人与鱼可比性的诠释,庄子想要表达什么?鱼的反复出现及其必然性说明或暗示着什么?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庄子笔下的鱼分为两种状态:一种困于干涸的水沟或被人类的知识技巧所乱而危在旦夕,面临灭顶之灾,一种没于深渊或摆脱情感的牵累而潇洒自在,忘情遨游;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状态,代表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的象征:前者本性丧失殆尽,后者天然率性自在;前者是违背本性的异化状态,后者是保持本性的自由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对鱼的两种存在状态区别对待——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换言之,庄子所关注和认可的是鱼的后一种状态,他倾慕和向往的正是这种意义的鱼.有了鱼与生俱来的逍遥和自由,才有庄子"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庄子?大宗师》)的真情流露.至此可以断言,鱼具有逍遥自由的象征和意义.与鱼相对应,人的存在也具有迥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一种是被情所困,为功名利禄所累的物役状态,一种是忘却是非恩怨,荣辱情仇的至乐状态.对于人而言,如果鱼的前一种状态是警告或警示的话,那么,后一种则是引导或劝诫.循着这个逻辑,摆脱人生之累的至乐之人必然能够感受到江湖之鱼的快乐和自由.这便是庄子濠上知鱼之乐的秘密所在.与此同时,庄子一面感叹人生的拖累和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造成的生命的无端消磨和生命本真的丧失——"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掏,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庄子?齐物论》),一面向往精神的自由和逍遥.面对名利,荣辱,是非和亲情等种种的拖累与忘我,忘是非,无所不忘的自由,逍遥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庄子宣称鱼相濡以沫拖累下的苟延残喘与相忘于江湖的自由就是人的镜子,成为人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榜样.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鱼之所以成为《庄子》的第一个主角与其自由逍遥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从一个侧面暗示了鱼与逍遥的内在联系,鱼成为逍遥和自由的化身.对此,庄子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其二,《庄子?逍遥游》乃至全书以鱼为始即暗示着只有从鱼开始,只有像鱼那样畅游于大海(池中)才能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在此,鱼是人羡慕的对象——因为其自由,更是人学习的榜样——因为人选择相忘于江湖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进入与鱼无异的逍遥境界,最终成为鱼——自由,逍遥,无待而无牵无挂.正因为如此,在鱼与人的对比和照应中,庄子始终鱼先人后,这不仅与《庄子》鱼先出场,中间经过各种动物之后才是人的出现顺序一致,而且有一切都从鱼开始,向鱼学习之意.有了人与鱼的可比性,鱼的象征意义和对逍遥的渴望,便可以领悟庄子喜欢垂钓,并视之为最佳的.42.休闲方式的理论初衷——以鱼喻人,用钓鱼方法比喻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糟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庄子?外物》)这则故事的表面意思是说,任公子毫不着急,反而钓得大鱼;而那些不自量力的浅薄之徒,强求名利,必然使自己的目的落空.其深层意思是说,只有抛开功利,厚积薄发,才能自在逍遥.前者是钓鱼的方法,后者是人生的原则.其实,庄子讲钓鱼大都围绕后一层次展开,如《逍遥游》中图南的鲲鹏一样: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这里,庄子在告诉人们:人生在世,要想实现最宏伟的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饱尝人生乐趣,就必须从大处着眼,不计较眼前的名利得失和世俗的是非荣辱.其实,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任氏之风".四,与人平等——"北冥有鱼"之鱼的身份和作用当鱼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被确定,庄子对鱼的重视和鱼的象征寓意被澄清之后,下面的问题变得必要且迫切起来:庄子对鱼以外的动物态度如何?换言之,鱼在《庄子》中是特指还是泛指?鱼能否泛指各种动物?不可否认,庄子之鱼具有某种特殊性,如象征逍遥,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只有鸟和马可以与之大致相当,其它动物没有这个寓意.所以,庄子才对鱼如此重视和珍爱,以至一切都从鱼开始——这也是"北冥有鱼"成为《庄子》全书第一句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鱼不仅以鱼的特殊身份而且以动物的普遍身份出现,在一些情况下,鱼指包括鱼在内的所有动物而非特指鱼类.事实上,除了鱼之外,庄子对其它动物也喜爱有加.例如,庄子不仅以鱼自比,鸟,龟和牛等鱼之外的动物也曾是庄子的自比对象.再如,庄子对鱼异常喜爱,但并不是对之情有独钟.在"北冥有鱼"之后,鸟,野马,蜩,学鸠和蟪蛄等诸多动物紧接着出现.更有甚者,通观《庄子》全书,各种动物上有飞禽,下有走兽,大至虎豹,小至蝼蚁,一般动物均被纳入其中,种类高达百种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物的涌现,庄子最初对鱼的关注代之以对动物的普遍关照.这种转变应视为庄子对鱼关注的升华和扩大.这是因为,鱼有鱼,鱼类和动物三层身份,可属于鱼类也可属于动物.从鱼具有动物的身份和归属这个意义上讲,当鱼是泛指时,鱼情结本身即是动物情结.因为鱼是动物但不能代表全部动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鱼的钟爱是且仅仅是其动物情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鱼只是庄子动物情结的冰山一角或切入点,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使庄子动物情结的全貌渐渐浮出水面.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理解鱼与动物的关系,鱼是泛指而非仅是特指.鱼的泛指被确定之后,接踵而至的问题是:鱼以及其它动物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其作用是什么?众所周知,庄子及庄子后学历来有以鱼比喻价值的传统,例如:"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0"(《庄子?外物》)这个被王弼念念不忘的名句除了在现象或认识领域表达言,象与意的关系之外,还有本体层次或价值领域的意义.那就是:鱼有目的之隐喻,与筌不属于同一个价值层次,鱼比筌更为重要——鱼是目的,是价值,筌是工具,是手段.如果说鱼是价值在这里采用的还是隐喻的表达形式的话,那么,下面的论述则直接显示了鱼的价值: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缓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蚺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关也;鱼见之深入,乌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 在说明居住,饮食和审美等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标准时,庄子两次提到鱼,足以证明他对鱼的重视和关照.更为重要的是,在列举了鱼与人的不同本能和兴趣之后,庄子不是让鱼一味地迁就人,而是对鱼和人的"意见"都予以保留.这至少证明鱼和人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拥有相同的资格和权利——如果人是认识,判断,审美和生存的主体,那么,鱼也是.一言以蔽之,鱼与人具有相同的身份.引文中除了?43?鱼还有数种动物,其实,具体出现哪种动物并不重要.因为从泛指的角度看,鱼以及所有动物的身份都相同——与人一样.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动物的地位,庄子在对世界图象的说明时有意突出动物的存在,并在"马生人"中点破了人从马变化而来,从而在本体论的高度为动物正名: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嫔之衣……鸟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毫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祝生乎九酒.瞀芮生乎腐獾,羊奚比乎不箪,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庄子?至乐》)由此可见,如果说道体现为宇宙万物相互转化的过程,那么,大量动物的介入使庄子描述的世界演变过程充斥着各种动物,人反而被挤在一个角落成了配角,世界俨然成为动物的天下.与蛙螟,蝴蝶,虫,鸟,程和马等诸多动物相比,人可谓人单势孤,其出现不过是昙花一现,仅有的"马生人"三个字使人显得惨淡和渺小.这恰好与庄子基于道的无限所描述的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的转瞬即逝相呼应,共同使人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特殊趋于普通.既然世界已经成为动物的天下,那么,动物顺理成章地应是宇宙的主宰者.于是,在进行认识,判断和审美时,动物成为与人资格平等的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与此同时,庄子认为道体现为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因此把道称为"造化者"或"物物者",并在对道所物之物的界定和说明中有意拉近人与动物的距离,进而在淡化,模糊二者界限的前提下使人与动物相互转化.更有甚者,庄子有意模糊自己与动物的界限,让自己与动物物我两忘.着名的庄周梦蝶即是明证.这一切夯实了动物在庄子哲学中的主体身份,结果使动物的地位得以提升,拥有了与人一样的资格和价值.至此,结论越来越明朗:鱼以及所有动物拥有与人一样的主体资格和身份,与人相等的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鱼在庄子哲学中的一般性定位,也是所有动物的共同定位. 动物主体身份的确定和地位的提升改变的不仅是动物的命运,而且还有人的命运.具体地说,庄子一方面感叹人生苦短,无可奈何,一方面向往超越生命极限,追求精神自由.正是动物的存在尤其是人与动物的相互转化延伸了人的存在时限,使人在与动物的相互转化中接近无限变化的永恒之道,真正达到"人于天"的无限境界.与此相联系,动物的大量出现改变了庄子的叙述方式和话语结构,致使其哲学思想以一个个故事展开.当然,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人,也有大量的动物.动物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使《庄子》的体裁以寓言为主,《庄子》成为先秦哲学着作中唯一的寓言体经典文本.对此,《庄子?天下》篇早有定论.采用寓言形式,以动物为主人公讲述哲学不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而且动物仿佛一面镜子,使作为旁观者的人避免当局者迷的困惑而保持清醒.寓言与其他写作体裁的最大区别是动物可以成为主人公,并且具有与人一样的语言,思想乃至生活.《庄子》以寓言为言说方式和话语结构为动物的大量出现以及成为与人平起平坐的主体奠定了前提条件乃至提供了方便. 总之,当初是暗含玄机的"北冥有鱼"透露出庄子爱鱼的一丝信息,伴随着鱼出现次数的增多,鱼的出现也从偶然变成了必然,进而汇集成鱼情结;当鱼泛指一切动物时,鱼情结进一步扩大为动物情结.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庄子让鱼代表的动物捷足先登,第一个出场,而鱼以及其它动物的大量涌现不仅渲染了庄子的动物情结,而且丰富了其动物情结的具体内容.同样,动物的大量出现以及动物情结不仅改变了世界在庄子意识中的模样,而且改变了人与动物的关系,而这些改变最终又凝聚成庄子动物情结的一部分.正是在动物情结的宣泄与积淀的互动中,庄子讲述着哲学,又改变着哲学,从而使自己的哲学拥有了独特的思想意蕴和精神气质.其中,最抢眼也最亮丽的是超越生命时限追求永恒的生死观和基于动物主体身份,保护动物本性且颇具生态伦理智慧的动物论.(责任编辑:曹默]?44?。
乐府诗中“鱼”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乐府诗中“鱼”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71a28d0482fb4daa48d4b36.png)
作者: 吴琳[1]
作者机构: [1]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7-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乐府诗;文学人类学;鱼;生殖崇拜
摘要:意象代表着人类祖先关于某一事物的经验总结,而“鱼”意象在乐府诗中频频出现,它既有着由生殖崇拜转化来的两性情爱的含义,也有着从道家阴阳衍生出的书信使者的含义。
从《乐府诗集》中与“鱼”意象相关的篇目入手,以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解读乐府诗背后的含义,能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乐府诗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意识的形成及发展。
论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2019年精选文档
![论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826312904a1b0717ed5dda7.png)
论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常以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行诗歌的创作。
而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可以说是白居易自身形象的主要体现,这一点从白居易现存2800 余首作品中诗中出现172 次“鱼”,诗题中出现7 次“鱼”得到充分的验证。
一、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简析研究表明,白居易最早以“鱼”为意象的诗歌是在元和年间所做的《续古诗十首》“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而后又写到“而我方独处,不与之子俱,顾彼自伤己,禽鱼之不如。
”从而看出这一段时间白居易正处于人生失意之时,正处于心情低谷期,感叹自己还没有禽鱼的快乐[1] 。
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在《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泽聊书鄙诚》中写道“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
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
”白居易初到贬所时,就像是被捕的鱼,身体和精神上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然而当知道他要调任忠州刺史时他的心是喜悦欢乐的。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8)任中书舍人时,曾写过“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 (《玩松竹二首》)。
这首诗表面上说:龙蛇栖于大泽之中,麋鹿生活在草原之上,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而游鱼独爱在水草中穿行,诗人同样喜爱自己的茅草房,享受这种园林之乐。
从而可知这时的诗人是享受园林生活的。
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在《卯时酒》中又提到“前年辞紫闼,今岁抛皂盖,去矣鱼返泉,超然蝉离蜕,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浩气贮胸中,青云委身外,扪心私自语,自语谁能会,五十年来心,未如今日泰,况兹杯中物,行坐长相对。
”这时的诗人已经不是贬官的身份,此时的心态是安然的、闲乐的。
而到了晚年时期,诗人更对“鱼乐”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以诗中多以“鱼乐”诠释洛阳隐居生活的自由、快乐、从容。
例如,有诗云“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闲居自题》),“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等。
唐代渔钓诗词中的意象解读
![唐代渔钓诗词中的意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548ad2210661ed9ad51f37e.png)
内 蒙古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学版 ) 』 Q ! 塑l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1 i t i e s ( S O c i a i S c i e n c e s )
渔 钓诗 词作 为 唐诗 的一 大 题 材类 别 , 其 中 的 意 象选择 颇 有 特 点 。意 象 是 诗 歌 重 要 的构 成 要 素 之
一
志借垂 钓 排遣苦 闷的失 意 文人形 象 , 如韩愈 《 独 钓 四 首》 中 的渔翁 , 即是诗 人 自己 , 还有李贺《 钓 鱼诗 》 中
的渔 翁 , 充 满 幽 怨 的情 绪 : “ 詹子情无 限, 龙 阳 恨 有 余 。为看 烟浦 上 , 楚 女 泪 沾裾 ” , 是 诗 人 苦 闷 失 意 的
儿” , 垂钓 之乐 跃然 纸上 。韩 僵《 野钓》 中 的渔翁 : “ 细 雨桃 花水 , 轻 鸥逆 浪飞 。风 头阻归 棹 , 坐睡 倚 蓑衣 ” ,
识 分子 借 渔钓题 材抒 写 内心 复杂情 志 的独特 视 角 。
一
、
渔 钓诗 词 中的渔 翁形 象
唐 代渔 钓诗 词 中的渔 翁形 象 : 从 年龄 来 说 , 有 老 翁, 有4 , J L ; 从 形象 塑 造 的意义 来 说 , 有 以隐 求仕 的
( 二) 现 实生活形 象
创 造 出来 的人 物 , 还 有 历 史 上 的垂 钓 人 物 。主要 有
以下三 类 :
这类 渔翁形 象 , 来 自现 实生 活 , 是 诗人 在 山程 水
驿、 羁 旅途 中有 意 或无 意 中结 识 或 寻访 的人 物 。如 刘长 卿笔 下 的湘 南 渔 父 ( 《 赠湘南渔父 》 ) , 钱 起 夜 宿 蓝 田渔家 ( 《 蓝 田溪 与 渔 者 宿 》 ) , 张籍 夜宿 渔 家 ( 《 夜 到渔 家 》 ) , 徐凝 就人 生 问题 问津渔 叟 ( 《 问渔 叟 》 ) , 张
高轩面曲水,心随鱼鸟闲的寓意
![高轩面曲水,心随鱼鸟闲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fdbe55c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1.png)
高轩面曲水,心随鱼鸟闲寓意与解析“高轩面曲水,心随鱼鸟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泊船瓜洲》,它是一句格律工整、词意奥妙的衡水韵诗句。
这句诗句借景以寄意,通过将人和自然融合,展示了一种超凡脱俗、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心态和境界。
这其中,几个重要的词语,让这句诗句充满了旷远深邃的情感内涵。
“高轩”——指的是高处的屋子,这个词不仅仅是描述了一个房子的本身,更多的是在抒发一种豁达、开阔、超然、晴朗的心态。
在这个屋子里,你可以远眺大智大勇、壮美无比的群山,可以观赏广袤无垠、奇花异卉的草木,更可以静坐高窗之下、安然度过光阴。
“曲水”——指的是弯弯曲曲的流水。
流水是一种强烈的代表,它的流淌和润泽可以让人心生安慰和慰藉,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思绪暢怀的错觉。
而弯弯曲曲的水,让人可以领略到生命的波折曲折、生活的曲折平仄,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心随鱼鸟闲”——这一句话是“高轩面曲水”的补充和呼应,它明确了一个方向,让人在沉浸在自然之中时可以感到生命飞逸和精神滋养。
鱼和鸟是最为自由的动物,他们可以在水中翱翔,在天上穿梭,在这个诗句里,它们一不偏一倚、悠然自得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借此来表达人们的生活也应该是自由、自在、随意的。
“高轩面曲水,心随鱼鸟闲”这句话,敦促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放下一些业务、卸下一些负担,借自然这个放松、自由的港湾,让我们心境得到滋润与提高。
如何应用“高轩面曲水,心随鱼鸟闲”这个诗句中所表现的“出世境界”以及旷远自然的情景,是可以融入现实生活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
1. 亲近自然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繁荣的关系。
通过走进大自然,我们可以让心灵得到修养与滋养。
我们可以去公园散步看风景,去河边钓鱼、看日出、拍照,或者到森林中徒步旅行,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宏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脆弱。
2. 保持内心平和内心的平和是我们在面对琐碎和糟糕的事情时能够保持清醒、平静、理智的前提。
观游鱼古诗意思解释
![观游鱼古诗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e5b3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a.png)
《观游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观察池中游鱼和儿童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以及对人性中善恶不同的感慨。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释: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诗人在闲暇之余,围绕着池塘散步,欣赏着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儿。
恰好在这个时候,他看到儿童们正在船上玩耍,尝试着钓鱼。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诗人发现,尽管他和儿童们都是出于对鱼的喜爱,但他们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诗人自己是来给鱼儿喂食,希望它们能够健康成长;而儿童们则是来垂钓,希望能够捕捉到鱼儿。
这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我来施食:表示诗人对自然的善意和爱心,他希望通过喂食来帮助鱼儿成长。
尔垂钩:指儿童们钓鱼的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对鱼的喜爱,但却带有一定的自私目的。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一种哲思。
乐府诗中的鱼意象探寻
![乐府诗中的鱼意象探寻](https://img.taocdn.com/s3/m/970f8ec427d3240c8547ef19.png)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225文化天地乐府诗中的鱼意象探寻高 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作者简介:高 敏(1993-),女,山西大同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乐府诗中提及鱼意象的诗歌多达九十一首,鱼意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以鱼信寄托思想感情,或象征、君臣关系,或比喻战争。
【关键词】乐府诗;鱼意象;君臣关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225-02一、乐府诗中的鱼意象及其概况《说文解字》说: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
在许慎的解释中,鱼只是水生生物,并没有包含文化意蕴。
然而,鱼这种普通的水生生物,早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
在《诗经》中,鱼意象与原始宗教文化紧密关联,并且鱼意象与爱情婚姻、美刺比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乐府诗继承《诗经》的衣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使鱼意象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因而鱼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鱼也被赋予鲜活的文化生命。
经过整理得知,乐府诗中关于鱼意象的诗歌共九十一首,其中郊庙歌辞十首;鼓吹曲辞十二首;横吹曲辞二首;相和歌辞十一首;杂曲歌辞十八首;近代曲辞一首;杂歌谣辞十首;新歌谣辞二十七首。
根据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整理,笔者大致对乐府诗中鱼意象的内涵做出如下分类:一是以鱼比喻书信;二是以鱼表示爱情婚姻;三是以鱼比喻君臣关系;四是以鱼表示战争。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乐府诗中鱼意象内涵的丰富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大到国家大事,如君臣关系、战争,小到生活方面,如爱情婚姻,鱼总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贯穿诗中。
因关于鱼意象与爱情婚姻的关系,学者论述充足,本文就不再赘述,因此只着重叙述其他三种内涵。
鱼这种古老的生物,在乐府诗中是如何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是值得我们探寻的。
二、乐府诗中的鱼意象指征(一)鱼意象与书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乐府诗中《相和歌辞瑟调曲·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以鱼意象指代书信的诗歌。
放鱼这首诗蕴含的道理
![放鱼这首诗蕴含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900cc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5.png)
放鱼这首诗蕴含的道理
放鱼,是一首流传已久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诗中描述了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白居易与友人一同到河边放鱼的情景。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感悟颇多。
首先,放鱼这件事情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仁爱的情怀。
在诗中,白居易与友人不是为了捕鱼而来,而是为了放鱼。
他们将鱼儿放回到自由的河流中,让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游荡。
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之心。
其次,放鱼也寓意着一种超脱的境界。
在诗中,白居易描述了放鱼的过程,鱼儿们在水中欢快地游动,自由自在。
而他与友人却只是静静地站在岸边,看着它们离去。
这种超脱的境界,让人想起佛家的“无我”思想,追求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再次,放鱼也是一种放下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执着于物质的追求,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但放鱼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有时候放下才能得到更多。
放下执念,放下贪婪,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放鱼也是一种传承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生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放鱼的行为,也是在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珍惜自然,让这种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总之,放鱼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让我们感受到生命
的尊严和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同时也要珍惜传统文化,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让我们一起放下心中的杂念,像白居易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生命的美好。
鱼戏莲叶间——浅析古人咏鱼诗
![鱼戏莲叶间——浅析古人咏鱼诗](https://img.taocdn.com/s3/m/4bc90d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a.png)
鱼戏莲叶间——浅析古人咏鱼诗鱼戏莲叶间——浅析古人咏鱼诗李新春汉·无名氏《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新春浅析:这是一首著名的古诗,与众不同,运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了鱼戏莲叶间之东西南北的优美意境,看似是重复的废话,却令人感到妙不可言,一连串的鱼戏莲叶之东西南北,是那么自然、灵动、活泼、可爱,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感觉,让人跟着鱼儿走。
莲叶团团,采莲人儿在哪里呢?此诗只用莲和鱼两个意象作道具,却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江南可采莲的动人景色,真是不简单,堪称千古绝唱!此诗也是一首乐府民歌,也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我以前曾根据此诗写了一首很长的诗歌《江南----古诗新韵》,聊作对此诗的另一种解读和诠释吧,全诗如下:我自水乡而来的妹子/划一船歌谣而来/在羞涩的莲韵里/寻觅古老又新鲜的爱情//风传送着一种清香/在月光粼粼的心事里/谁如莲的手/擎起一片春梦/撩拨本是少年的我//闪烁的眼眸里/我读懂了一种/波光粼粼的忧伤/在飘扬的红纱巾里遗落/在结籽的莲蓬里绽放/在不染的藕臂中净化//谁令我望断不归路/令我夜夜/梦见江南/梦见一帘幽梦//顺流飘来的/是谁的相思/如藕千疮百孔结满心事//目光掠过莲塘/我看到远方一扇窗口/闪烁着不灭的火//当风轰动涨潮的夜/我已化作一只翠鸟/啁啾着欲飞不飞/等待着一尾柔情的鱼唐·韩愈《盆池》: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
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新春浅析:此诗非常小巧玲珑精致绮丽,意境飘逸空灵。
此诗描绘了清晨池水清清,无数水里的小虫游来游去,“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最后一句非常的妙不可言、可爱有趣,描绘了惟有鱼儿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水里游行的可爱场景。
此诗比起我在初中学过的韩愈的文言文《小石潭记》更显小巧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也由此可以窥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不但写大气磅礴的诗文,亦以小巧玲珑的小诗示人矣。
白居易《观游鱼》译文及注释
![白居易《观游鱼》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5ab5c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0.png)
白居易《观游鱼》译文及注释
白居易《观游鱼》译文及注释
《观游鱼》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译文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注释
闲步:散步。
施食,喂食丢食。
赏: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说明诗人很伤感。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作者:赵建梅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11期摘要: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状态进行定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一生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其诗中常写到“鱼乐”,尤其晚年诗作中更多有写“鱼乐”处。
他后半生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认为鱼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他以逍遥适性的“鱼乐”作为生命体验的理想追求;在白诗中,“鱼”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透过白居易诗歌中的“鱼”意象,可以见出他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由此也可窥见中晚唐诗人兼政治家群体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变化轨迹。
“鱼乐”无疑是一种心性自由的象征,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境界。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鱼;庄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140-06如果从文人群体的“情志”特色来找出盛唐与中晚唐分界线的话,白居易应当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盛唐诗人李白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的“大鹏”自比,初出蜀地其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①在失意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白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只大鹏,其《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清人王琦注曰:“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兹于临终作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耳。
”②而中唐诗人白居易则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
综观白居易现存2800余首诗作,其中写到很多动物形象,而“鱼”在其诗中出现172次,在诗题中出现有7次:分别是《放鱼》《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点额鱼》《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观游鱼》《山中五绝句·涧中鱼》。
“鱼”是白诗中写到最多的动物形象,可以说“鱼”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一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
最早写到“鱼乐”是在元和年间,白居易有《续古诗十首》(其九)云:“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
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但诗人接着写道:“而我方独处,不与之子俱。
顾彼自伤己,禽鱼之不如。
”③这是自叹己不如禽鱼之乐。
甚至在人生最为失意的江州时期,他也以“涸鱼返清源”比写自己拥有的草堂生活,其诗云:“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
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
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④。
他以乐在泥泉的鱼比写虽被贬谪却乐得逍遥的自己:“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
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⑤。
长庆二年(823),在中书舍人任时,诗人有《玩松竹二首》(其一):“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
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
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⑥诗以凤栖于梧、鱼乐于藻比写长安新昌里的园林生活。
宝历元年(825),在苏州刺史任时,白居易有《郡中西园》诗:“闲园多芳草,春夏香靡靡。
深树足佳禽,旦暮鸣不已。
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
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
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
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
谁知郡府内,景物闲如此。
始悟喧静缘,何尝系远迩。
”⑦这里以长依于藻的鱼乐喻写苏州刺史任上诗人的吏隐状态。
宝历二年(826),有《卯时酒》诗:“前年辞紫闼,今岁抛皂盖。
去矣鱼返泉,超然蝉离蜕。
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
浩气贮胸中,青云委身外。
扪心私自语,自语谁能会。
五十年来心,未如今日泰。
况兹杯中物,行坐长相对。
”⑧这里又以“鱼返泉”自比远离政治中心长安任职外郡后的泰然心态。
当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晚年的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以“鱼乐”喻写洛阳中隐生活的快意,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有诗句如“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玩止水》)⑨,“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⑩,“荷欲衰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蓰蓰鱼尾掉,瞥瞥鹅毛换”(《南池早春有怀》),“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闲居自题》),“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沈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
闲忙各有趣,彼此宁相见”(《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
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
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
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其二),等等。
其中有些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鱼乐”,但却活画出一幅幅群鱼自由出游的快乐图景。
综观白居易写“鱼乐”的诗句及诗作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主要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诗经·小雅·鱼藻》篇云:“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南宋朱熹注曰:“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
”诗即以鱼在蒲藻之安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鱼在在藻,有莘其尾”,“鱼在在藻,依于其蒲”,鱼依于蒲藻为得其性、得其所,其长尾可掉,其首颁然。
春秋末邓析著《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
”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白居易写“鱼乐”正用这些诗意。
晚年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我们追溯一下其写“鱼乐”的思想渊源。
《庄子·秋水》篇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由此引出庄子与惠子间有名的濠梁之辩。
在庄子的思想中,濠水之鱼快乐,因为它们是摆脱牵累、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之鱼。
庄子写鱼是为了写人。
白居易退居洛阳任职分司闲职,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
诗人这份洛地闲游之乐与濠上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
白居易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云: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
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明确表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
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这里指出居易写“鱼乐”的庄学渊源,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中的“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即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
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
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画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他在《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
在庄子的思想里,“游”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元和七年(812),白居易《归田三首》(其三)诗云:“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
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元和十三年(818),江州时期,诗人有《点额鱼》诗云:“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鬐却返初。
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
”诗中表达了宁愿做一条普通自在的鱼,而不愿有跃龙门之后的辛苦与危险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时,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自请外任杭州刺史,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
《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
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表达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
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即将投入深水的鱼。
宝历元年(825),由洛阳赴任苏州刺史途中,白居易有《船夜援琴》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月夜江深,鱼潜不动,一片静绝,在这片深江夜色中透出“鱼们”的自在与安宁。
大和二年(828),在长安任职,诗人回忆苏杭生活时有句:“忆我苏杭时,春游亦多悆。
”“鱼尾上奫沦,草芽生沮洳。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奫沦,意为水深广貌。
诗人在写景中再次摄入鱼游深水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在暗示着苏杭生活的影像。
在履道池台中,晚年诗人张设有一顶青毡帐。
冬日里,青毡帐内炉火融融温暖如春,置身其中者全然忘记外界的寒冷。
晚年白居易置仕途忧患、党派纷争于度外,但求身心的自由安适,其心灵就如这青毡帐,凭借内心的调理,不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大和五年(831),因节候变暖,诗人作《别毡帐火炉》诗与毡帐惜别,有“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句,以鱼入深渊、兔藏深穴来喻写自己园林中的毡帐生活。
由此更可以明显见出,诗人以鱼自比,以鱼乐写己乐,以鱼在深水喻写自己远离祸患的心态。
大和八年(834)至大和九年(835)间,白居易有《感兴二首》(其二):“鱼能深入岂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诗有感于“甘露之变”前长安政局而作。
开成五年(840),又有《山中五绝句·涧中鱼》诗:“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诗中写深涧游鱼乐而不知外界之风涛与争斗。
《唐宋诗醇》卷二六评此诗曰:“比体,暗指甘露事”,可谓一语道破诗意。
《庄子·大宗师》曰:“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庄子·赓桑楚》写道:“弟子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