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
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一)
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3.01•【文号】林规发[2011]37号•【施行日期】2011.03.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规发〔2011〕37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到2010年,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已经结束。
按照加快构建“十大生态屏障”的总体部署,经研究,我局决定在全面总结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
为了科学编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规划》编制的内容请参照《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见附件)。
二、关于《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本次规划编制以省区市为单位,以县为单元,从下到上逐级编报规划;国家级规划和省级规划初稿完成后,从上到下征求意见;在进一步完善基础上,进行专家论证;最后按程序报批。
三、关于《规划》编报的时间请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在5月20日前以正式文件将规划有关材料(含电子版)一式7份上报我局。
四、关于《规划》编制的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生态脆弱、资源保护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对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各地要充分认识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把规划编制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抓紧工作部署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精干力量,落实规划编制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省级自评价报告编写提纲前言阐述对工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意义、工作组织、工作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成果等。
一、工程评价概述(一)工程建设背景简述工程启动前区域内的生态、经济、社会背景。
(二)工程建设规划简述工程规划的建设范围、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建设规模。
(三)工程实施情况与成效简述工程营造林、基础设施、支持体系等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简述除长防林外其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内容、规模、投资、地域空间关系、建设成效等。
简述工程启动动至今的总投资、分项投资、资金来源(计划与实际投资)等。
二、工程建设过程总结主要从工程前期决策、工程准备工作、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工程前期决策1、建设立项:立项背景(提出理由、依据)、立项上报与批复时间及文号。
2、可行性论证:可研编制主要结论、上报与批复时间、批复决策意见及文号、批复主要内容与指标(建设内容、规模、建设期、投资等)。
(二)工程实施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工程建设各级管理机构组织保障等方面建设情况,政府、行业部门与基层组织参与,行业管理人员情况。
2、调查与设计:总体规划、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等前期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承担各类设计的技术单位、完成时间、上报及批复等。
3、科技支撑与技术培训:国家、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国内外各类技术培训的名称、内容、起止时间、参与技术单位与人员、取得的主要成果、解决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成果获奖情况。
4、资金筹措:申请国家拨款、地方配套、自筹、社会投资、投工投劳等方面资金准备的总结。
(三)工程建设实施1、组织与管理:政策保障措施、管理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办法、运行管理程序等。
2、营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各类建设任务的计划量与实际完成量等评价指标。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工程规划或后期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成指标。
4、资金使用管理: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社会投资、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实际到位及使用情况,投工投劳工时量及拆合资金情况,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
世界著名生态工程——中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天地●撰文/李世东张炜启动背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区、市);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
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众多,其中支流长度500公里以上的有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稀有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居中国七大流域首位。
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亿千瓦,可开发量约2.6亿千瓦。
森林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丰富。
经济总量超全国的45%,人口占全国的38.5%,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长江流域的过度索取和破坏,给母亲河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灾难。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过重,人地、人粮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尤其是中上游地区,过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据历史记载,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曾超50%,20世纪60年代初期下降到10%左右,198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9%。
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态环境质量低下成为制约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
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80年代达到62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24亿吨,其中长江上游地区为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24万平方公里,年侵蚀量19.48亿吨,分别占全流域的80%和87%,且水土流失的强度大。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利工程和江河湖泊的严重淤积,全流域每年损失的水库库容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报废12座大型水库。
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建议书
普定县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普定县林业局二O一二年二月目录1 、项目概要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3、项目建设目标、容及规模 (6)3.1项目建设目标 (6)3.2项目建设容及规模 (7)4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7)5 、效益分析 (8)5.1生态效益 (8)5.2经济效益 (8)5.3社会效益 (8)普定县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1 、项目概要1.1 项目名称:普定县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1.2 项目建设单位:普定县林业局1.3 项目负责人:夏德刚(普定县林业局局长)1.4 项目实施单位:普定县11个乡(镇)人民政府1.5 项目主管单位:普定县人民政府1.6 项目区建设围:普定县11个乡(镇)1.7 项目建设期限:9年(即2012年~2020年)1.8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9 项目建设容:人工造林6万亩、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6万亩。
1.10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9900万元,全部申请国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专项补助资金。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普定县位于省中部偏西,隶属市,东与西秀区、开发区、平坝县比邻,南与镇宁县、六枝特区相接,西靠六枝特区,北抵织金县,县城距28公里,距118公里。
普定县总面积1090.4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为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为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苗族、布依族是境的主要少数民族。
全县户籍人口有46万人,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3048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8元。
普定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
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164.9小时,无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378.2毫米,属全省三大降雨中心地区之一。
农业气候具有春长、夏短、秋早、冬暖的特点。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如何打造--母亲河江苏段造林绿化工程势在必行
12 关注┃热点聚焦┃中国林业产业┃2020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如何打造——母亲河江苏段造林绿化工程势在必行文/陈欣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中国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是国家战略水源地和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
长江经济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长江通道已成为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向轴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中国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江苏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基本定位,提出涉及长江的一切工作必须服务于生态这个前提,治理污染不讲条件,严控空间不让分毫,修复生态不打折扣,并制定《长江江苏段两岸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规划涉及全省沿江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 8 个设区市下辖的 39 个区(市、开发区、产业园等)。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势在必行。
长江经济带及沿线森林资源状况长江江苏段沿线是全省人口的主要聚居带,涵盖了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 8个设区市下辖的 39 个区(市、开发区、产业园等)。
改革开放以来,沿江经济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密集型的沿江经济带,成为机械、石化、冶金、能源及物流等产业的集聚地,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八成,全省进出口量的九成来自于沿江地区。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12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 国务院以国发( 1978) 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3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至此, 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 北抵国界线, 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 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 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551个县( 旗、市、区) 。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 为第一阶段, 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 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 1996-为三期工程; -2020年为第二阶段, 分两期工程。
-为四期工程, -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4第三阶段, 分三期工程。
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森林资源审计
ACCOUNTING LEARNING129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森林资源审计张林 山东省滕州市审计局摘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已从试点进入到全面推开阶段,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弥补了传统审计方法的不足,有效提高了问题分析的准确性和审计效率。
本文以森林资源审计为例,结合参与实施的具体项目,对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现的常见问题及相关审计思路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森林资源;审计引言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
该项审计内容涉及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众多领域,需要采集大量的业务数据,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属性使得在开展该项审计工作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显得更尤为迫切。
在信息化时代下,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快速锁定问题线索,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
一、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3S”技术,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提供最直接的影像基础资料,通过不同时期影像资料的对比,可以直观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信息关联、数据比对、空间统计等工具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现场查看发现的问题进行定位和实地测量取证,也可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圈画出的疑点信息根据坐标进行现场核实取证。
二、地理信息技术对自然资源审计的重要性地理信息技术是推进自然资源审计的重要抓手。
自然资源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种类繁多等特点,使得依靠翻阅资料、实地现场查看的传统审计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一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项目大都涉及数量众多的图件资料等,全靠人工去翻阅费时费力,且难以达到全覆盖审查;二是仅仅查看国土林业部门图件资料,由于图片比例与现实比例差别过大,会使得实地核查时无法精准确定需核实地块的准确位置;三是延后审计的特性使得在审计时点上特定地块的使用状况往往已经发生变化,审计人员无法将其还原到以前状态来发现问题线索。
我国的主要防护林体系工程
我国的主要防护林体系工程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陕、甘、宁、青、新、京、津、冀、晋、内蒙、辽、吉、黑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
总面积38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40.5%,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2/3以上,这里是我国沙漠戈壁集中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增强这个地区的国土整治,建设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对于促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和地区经济振兴有重要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1978—1985年)已经完成,这期工程包括13个省(市、区)的396个县(旗)。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点在广大农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
同时,在农村生活能源短缺地区和立地条件适宜地区营造薪炭林,用材林和经济林。
具体任务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8年内造林593万公顷(实际完成6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提升到5.9%。
水土流失和沙漠危害有所减轻;柴薪奇缺的地区有所缓解;80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
黑、吉西部地区,宁夏黄灌区,河西走廊、新疆和田绿洲都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数县连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据测算,当前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平均每公顷可保护10.5公顷耕地,对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抗御自然灾害,促动牧业生产起到有益的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期工程(1986—1995年),包括551个县(旗),其任务是在管理、抚育好现有林,巩固第一期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提升造林质量,营造人工林637万公顷,封育林草155万公顷,飞播造林17万公顷。
重点搞好京津周围的绿化,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防风固沙林,京包、包兰铁路沿线的防护林和黄河中游沿岸防护林等五大骨干工程及沙棘商品生产基地、听水河流域水保经济林,乌兰布和速生丰产林和滦河、潮白河水源涵养经济林四个重点项目,以及90个省级重点工程。
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雏形可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5.9%增加到7.7%,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将有1/3的面积得到控制,1733万公顷农田可实现林网化,1000万公顷沙漠化土地将得到治理,绝绝大部分公路、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的自然面貌将有很大改观。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2004年12月28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序言新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江苏加快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节约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江苏抓住战略机遇期、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省,目的是把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江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立足省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际经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
推进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为了动员组织全省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2012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
2012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2012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年。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
一年来,国家林业局党组和各级林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努力克服各类自然灾害对林业生产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区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林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生态建设与保护改善生态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生态状况十分脆弱,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仍然繁重。
近年来,中央投资补助涉及林木种苗、造林、森林抚育经营、生态补偿、林业机具等林业生态建设的各个生产环节,全国每年以9000万亩的造林计划任务大规模推进,收效显著。
(一)营造林总体状况2012年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9.58万公顷(8394万亩),比2011年减少6.68%。
其中人工造林382.07万公顷,飞播造林13.64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63.8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8.28%。
西部12个省区(含新疆兵团)共完成造林面积295.1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2.75%(图1)。
2012年,国家进一步完善森林抚育规程,启动了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
截至2012年底,共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766.17万公顷,比2011年增长4.46%;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70.75万公顷,比2011年减少10.31%;完成有林地造林面积58.15万公顷;更新造林30.51万公顷;四旁(零星)植树23.94亿株。
林木种苗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专项行动,林木种子和苗木合格率分别达到90.1%和94.7%。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布局总体规划纲要(19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布局总体规划纲要(1999-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苏政发[1999]98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1999.11.18【实施日期】1999.11.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布局总体规划纲要(1999-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1999]9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政府同意省计经委编制的《江苏省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布局总体规划纲要(1999-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贯彻。
长江岸线是宝贵资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加强长江岸线的规划管理,确保长江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优化沿江生产力布局,使长江岸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更好地为我省跨世纪发展服务。
1999年11月18日江苏省长江沿江地区处于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带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是实施党中央关于“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战略决策的重点地区之一。
江苏沿江地区有8个省辖市,土地面积49593.2平方公里,1998年人口3878.9万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9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8.1%、54%和74.9%,在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长江江苏段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长江两岸陆域平坦开阔,可布局运量大、耗水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
目前江苏长江两岸已建成了一批沿江港口,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枢纽港为核心,大中小与深中浅相结合、功能比较齐全的沿江港口群体。
同时,依托港口开发建设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形成我省长江两岸的滨江基础工业带,进一步发挥沿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 七年级上册 第7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二阶段 2001—2020年
2001—2010年 为四期工程 2011—2020年 为五期工程
第三阶段 2021—2050年
2021—2030年 为六期工程 2031—2040年 为七期工程 2041—2050年 为八期工程
2177.4
807.7
523.2
“三北”防护林建设目标
林地面积由2314万公顷,增加到6084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由5.05%增加到14.95%。 活立木总蓄积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 经济林面积由106万公顷扩大到300万公顷;
植树节
2020年7月1日起,施 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森林法》,明确 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 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 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 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 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 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 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 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 期工程建设。
新课导入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为植物的生长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我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
一.我国有多种植被类型
植被:覆盖地表而有 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 一群植物
我国主要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草原 荒漠
热带雨林
1.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植被:植物种类丰富,叶片终年常绿, 全年都有植物开花 3.分布:台湾、海南、云南(西双版纳)
草原
1.气候特点:气候条件较差,降雨量 少,年平均温度常在0℃以下
2.植被: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条件 的草本植物
3.分布: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 土高原等地
2023年-2024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2024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长江中下游及淮河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通过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珠江流域,大力营造防护林,恢复林草植被,减轻这一地区的( )。
A.洪水灾害B.水土流失C.农业灾害D.生态环境恶化【答案】 B2、国债是由( )直接举借的债务。
A.中央政府B.地方政府C.国有企业D.居民【答案】 A3、根据《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的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应当在( )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A.办理备案手续后B.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C.项目开工后D.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答案】 B4、下列关于财政的主要职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的主要职能B.人类的需要可分为j类:私人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经济需要C.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机制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D.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共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问题的核心【答案】 B5、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大体上分为思路研究阶段和起草编制阶段。
其中,起草编制阶段的工作不包括( )。
A.组成起草小组B.广泛听取意见C.正式起草纲要D.征求对草案的意见【答案】 B6、根据《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的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应当在( )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A.办理备案手续后B.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C.项目开工后D.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答案】 B7、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B.加强发展先进制造业C.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答案】 D8、综合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配置状况的是( )。
A.资金状况B.技术状况C.现有产业状况D.资源状况【答案】 C9、“十五”期间要坚持把( )放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首位。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发文单位:林业部发布日期:1991-12-16执行日期:1991-12-16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计划管理第三章项目管理第四章资金管理第五章组织管理第六章附则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省林业(农林)厅,重庆市林业局:现将我部制定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确保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林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县(市)为工程管理的基本单位。
正式列入国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县(市)为工程县。
因工程建设需要,经林业部批准列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其它县(市),按正式批文归类管理。
第四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必须依据国家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组织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和项目实施。
省级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林业部审批。
县级总体规划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经批准的省级总体规划编制,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县、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逐级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林业部备案。
第二章计划管理第五条工程县应当根据县级总体规划设计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预安排,按项目编制年度计划。
各地、县编制的年度计划,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计划(计财)处和长江防护林建设办公室汇总、审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平衡、纳入省级林业建设年度计划并报林业部审批后,按规定程序逐级下达。
第六条年度计划一经下达,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擅自变更。
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时,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长江珠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正式启动
绿色经纬REEN SURVEYG长江珠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正式启动文/郭彪7月10日,国家林业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建设(2011—2020年)。
到2020年,国家将投资2129亿元,完成造林2167.2万公顷,促进工程区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4绿色中国绿色中国绿色经纬GREEN SURVE Y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
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
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
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
四项工程是国家直接投资,地方组织配套的林业重点工程,与其他重大生态工程相比,每一项建设规模虽然略小,但工程设计以直接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山区平原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护能力为目的,针对性更强、延伸面更全。
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功能性要求更高,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更深。
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
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1—2010年,“长、珠、太、平”4项工程二期建设顺利完成。
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
⾼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第⼀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习⽬标定位] 1.了解我国⼀些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及重⼤减灾项⽬,知道国际减灾⼗年与国际减灾⽇。
2.知道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程和淮河流域治理⼯程的相关内容。
3.初步学会根据⾃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法。
⼀、我国的防灾减灾⼯作1.指导⽅针:①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措施(1)颁布和实施了与②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了中国“③国际减灾⼗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系列活动。
思考1.2006年“国际减灾⽇”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想⼀想,该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答案学⽣是脆弱的群体,连续两年“国际减灾⽇”的主题确定为”减灾始于学校“,说明对学校尤其是学⽣的重视,加强在灾害中学⽣的减灾意识和⾃我保护,同时在学校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具有⾼效性,传播速度快,这样也有利于社会上⼈们防减灾意识的增强。
⼆、我国重⼤减灾⼯程项⽬⼯程措施效益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程加固堤防、平垸⾏洪、④退湖还⽥、移民建镇、修建⽔库等摆脱了“⑤⼈争⽔地,⽔致⼈灾”的恶性循环局⾯。
在长江上游地区实⾏⑥退耕还林、⑦封⼭育林措施,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流失“三北”防护林体系⼯程采取⑧⼈⼯造林、封⼭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实⾏⑨乔、灌、草结合,带、⽚、⽹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森林覆盖率提⾼到15%,⑩乔、灌、草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得到基本控制,⽣态环境和⼈民群众⽣产⽣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淮河流域治理⼯程治理?⽔⼟流失,对?病险⽔库、河堤进⾏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提⾼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供⽔保证率。
发挥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思考2.你了解我国有哪些防灾减灾⼯程?答案如我国的长江三峡⽔利枢纽⼯程、“三北”防护林⼯程、全国⽔⼟流失防治⼯程、淮河治理⼯程、太⾏⼭绿化⼯程和太湖综合治理⼯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稿时间:2011-11-30 阅读次数:3)前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和能动因素。
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发达的林业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江苏林业面临着优化林业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打造生态区的重大任务;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现代化江苏的重大使命。
因此,2011-2020年,充分发挥林业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的核心内容。
本规划是在总结回顾江苏省长江流域二期防护林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纲要精神,以及对当前林业发展趋势和林业工作创新思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林业发展而制定的。
通过二期期间的努力和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建成江苏省长江流域防护林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在推动江苏省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工程区基本情况一、工程区范围江苏是一个平原省,国土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区涵盖全省7市32县(市、区),范围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雨花台区;徐州市:丰县、沛县、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铜山区、贾汪区;常州市: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淮安市:清浦区、淮阴区、楚州区、金湖县、盱眙县、洪泽县;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仪征市、邗江区;泰州市:泰兴市、靖江市;宿迁市:宿豫区、泗阳县、泗洪县。
二、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等相关内容。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西连山东、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毗邻。
地理座标为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
地势总体上为西高东低缓倾斜,南北高中间低。
地貌以平原辽阔、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荡众多为特征。
平原和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丘陵山地面积很小,不到国土总面积的5%,主要分布在省内西南部和北部边缘地带,在平原和低山丘陵坡麓之间,分布着西南部的黄土岗地和东北部的变质岩石质岗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
全省气候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3.5-16.0℃,降水量在800-1100毫米之间,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2600小时,光、热、水资源季节配合较好,气候资源优越。
土壤类型和自然植被呈地带性分布。
灌溉总渠以北为暖温带,自然土壤类型为棕壤和淋溶褐土,典型地带性植被为黄叶阔叶林;从灌溉总渠至本省南缘为北亚热带自然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典型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在此以南为中亚热带,典型自然土壤类型为黄壤,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
水资源总量丰富,全省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400多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690多公里。
共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290多个,水库、塘、坝1170多座。
全省河道、湖泊分属沂沭泗、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
全省径流资源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产水量248亿m3,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量120亿m3,过境客水量大,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259亿m3。
江苏省的野生动物共580种(不含鱼类),植物约850多种。
由于水网发达,又具有950多公里的海岸线,因此,其境内的水生动物资源尤为丰富。
共有内陆淡水鱼类140多种,目前已经利用了40多种;近海鱼类共有150多种、虾类35种、蟹类44种,已经利用的有40多种。
江苏构成各类森林的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约计有86科213属568种(包括部分变种)。
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81科105属558种(内有单子叶植物2科6属20种)。
三、社会经济概况(一)土地与人口本区辖7市32县(市、区),土地总面积41553.4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5%。
总人口万241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7.9%,其中全区农业人口155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63.8万人。
(二)产值与收入本区国内生产总值7231.1亿元,财政收入979.4亿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8181元。
(三)交通与水利本区交通便捷,路网密布。
京沪、陇海、新长铁路贯穿全境,沪宁、宁通、宁连、宁徐等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高等级公路铁路绿色通道5476公里。
本区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建国初期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开始,陆续建设了一批重点防洪工程,整治兴建了新沂河,之后又陆续建成了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淮沭新河、入江水道等一大批防洪骨干工程,有效控制了淮河洪水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进入九十年代,在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过程中,逐项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和入江水道堤防,续建了分淮入沂工程;全面实施了太浦河、望虞河、环太湖大堤、武澄锡引排及湖西引排五大骨干工程。
1997年开始全力实施江海堤防达标建设,1998年新建了淮河下游人民企盼了40多年的入海水道工程。
目前,我省淮河流域的排洪能力已从解放初期的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8000立方米每秒,淮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已达50年一遇;太湖流域的防洪标准也提高到了50年一遇;长江流域可以抗御50年一遇潮位加10级风浪。
四、土地利用现状据统计,本区林业用地822978公顷,耕地面积2163633公顷,牧草地911公顷,水域527476公顷,其他用地637759公顷。
五、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状况(一)本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创建稳中有升,生态县(市、区)数量占全国一半。
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县(市、区)12个,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数量达到19个,占全国的1/4;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数达到6家,占全国一半以上,7家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生物环境持续好转,底栖动物多样性状况明显改善。
对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主要水域64个河流测点和53个湖泊测点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评价等级为丰富和较丰富的断面占50.0%,比2009年增加7.1%;主要湖泊底栖动物多样性状况好于河流,丰富和较丰富的断面占67.3%,比2009年增加9.6%。
水环境质量继续向好,太湖蓝藻高发区域面积减少。
全省12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较2009年提高3.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较2009年下降4.5个百分点。
太湖流域53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8.5%,较2009年提高9.7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蓝藻高发区域面积有所下降。
淮河、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较好。
全省91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9%,5个集中式地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二)本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
1、干旱本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
全流域的旱情,冬旱平均5年2遇,初夏旱5年1遇,夏旱4年1遇,春旱、秋旱各5年1遇。
其中淮河流域,尤其淮北多冬、春、秋旱,5年4遇。
太湖流域多伏旱,5年3遇。
淮北地区在5月下旬还易发生干热风,3年1遇。
2、洪涝本区洪涝重于旱灾。
一般出现在4-10月。
夏涝2年1遇,秋涝3年1遇,春涝4年1遇。
淮北地区夏涝多,太湖地区春、秋雨涝多。
本区洪涝有连发及交替发生的特点。
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25亿元。
91年特大洪涝,仅太湖流域直接损失就达80亿元。
3、台风本区台风年均3-4次,主要危害太湖地区及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惊人,每年损失约5.6亿元。
4、水土流失根据遥感调查统计,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6279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
其中:丘陵山区流失面积4018平方公里,平原沙土区流失面积2261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4.0%、36.0%。
5、其他灾害冰雹、霜冻、风沙、龙卷风等也时有发生,对本区工农业生产也造成一定危害,年经济损失约2.1亿元。
六、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概况(一)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全区林业用地822978公顷,其中有林地686061公顷,疏林地626公顷,灌木林地63672公顷,未成林地35448公顷,苗圃地12974公顷,无立木林地2938公顷,宜林地18776公顷,辅助生产林地492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500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92%,绿化复盖率19.92%。
森林资源特点主要体现:一是森林面积(覆盖率)稳步增加,2003-2010年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二是幼中龄林迅速增加,幼、中龄面积占总面积的87.9%;三是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林地使用权属个人的占到65.2%;四是林种结构渐趋合理,全省森林中,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占32.5%,逐步实现了《森林法》提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的要求。
(二)林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林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颁布实施了《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修订了《江苏省松材线虫病检疫防治办法》,《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列入了省人大立法计划。
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的基础上,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林木良种和湿地补贴正式纳入中央财政试点范围。
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从12%降至6%,部分采伐政策适度放宽,集体林经营更加放活,重大决策和优惠政策的出台、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林业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强力支撑。
2、林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先后实施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宜林荒地、荒滩、荒山绿化加速推进,废弃采石采矿宕口植被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果,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全部合拢并逐步拓宽,沿江景观生态防护林初具规模,环太湖生态隔离缓冲防护林带一期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沪宁城际铁路等重点绿色通道建设高标准建成,村庄绿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了以丘陵山区的生态林和平原地区的用材林为主体,以沿海、沿江、沿淮防护林带为骨架,以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为脉络,以城郊森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村庄为嵌点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林业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林业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效益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