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导语:本篇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其中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这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作者较为著名,内容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阅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课本封面上的古诗插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导读课文1. 依次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
2. 分别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远内涵。
Step 3:阅读理解1. 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Step 4:集体朗诵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5:创作古诗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两句古诗。
2.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古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4.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 通过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2. 古诗《望洞庭》3.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2. 古诗插图3. 黑板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 理解:教师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5.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板书设计1. 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
2. 古诗的内容,重点词语的解释。
3. 古诗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景象。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搜集其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和感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6. 欣赏:欣赏与古诗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诗意: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友情、抒发思乡之情4. 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荷塘、菊花、篱落、梧叶、秋风等5. 情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解读诗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朗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思想表达人生感悟。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对情感生活的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思想,引导学生在心智上与古人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准确抒发古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1.让学生体会《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对三首古诗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2.《静夜思》3.《春晓》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古诗的课件,寻找相应的图片,方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
2.教师准备音乐,为学生进入古代的诗意世界营造氛围。
导入1.教师放一首古风音乐,让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体,进入诗意世界。
2.教师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下汉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学习1.教师首先朗读出一首诗歌《登鹳雀楼》2.让学生跟读教师读诗,并夹杂着一些解释,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请几个同学分别来读这首诗歌并讲述心得体会。
4.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抒发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5.教师再让学生去品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进行同样的操作。
总结1.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这三首古诗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简单地总结三首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在心智上与古人产生共鸣。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表演评价。
2.书面评价。
3.互动评价。
评价标准1.学生能朗读诵三首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学生能够对这些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4古诗三首第1课时:研究《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研究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XXX,诗人XXX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XXX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研究,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XXX”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实在,这每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XXX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触感染?你能把这感触感染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点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思考,后交流。
)(教师)因为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XXX齐名,称“XXX”。
XXX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XXX为“XXX”,称XXX 为“XXX”。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XXX: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的第四课,名称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和解析这些古诗文来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能进行基本的朗读;2.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2.了解诗文背景及有关文化知识。
3.2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发现并习惯运用有关的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阅读法:采用读一段、讲一段、思考一段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思考;3.表演法: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诗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5.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带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价值。
5.2 学习环节5.2.1 《登鹳雀楼》1.请学生一起来认真朗读一次《登鹳雀楼》,体验诗歌语言和情感的魅力;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尽量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请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并将其分享给全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5.2.2 《将进酒》1.请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一遍《将进酒》,体会其语言明快、气韵华丽的特点;2.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将进酒》中邀约、谦逊、高傲、豪放等情感;3.加强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的了解。
5.2.3 《静夜思》1.先请学生自行朗读和理解《静夜思》的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对老家乡之思念而引发的情感表达;3.帮助学生发现《静夜思》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向美和典型的中国文学赏析方法;4.让学生学习认识文章的层次,理解自己的思考所在的角色位置。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4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
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40)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出示课件4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42)(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生字词: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3.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 诗歌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叶绍翁3. 诗句:摘录三首古诗的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
(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
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 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并描述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案、PPT- 彩色图片或插图- 录音机、音箱-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录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比赛。
4. 意象解析: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1. 《山行》- 2. 《枫桥夜泊》- 3. 《夜书所见》- - 作者- - 背景- - 意象- - 情感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PPT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并描述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讲解意象和情感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4《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讲读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气,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意义。
4.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
5.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古诗,互相纠正,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诗,了解古诗的作者、背景、风格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讲读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5.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家长签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
思
一、教学目标
1.对《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3.学会运用朗读、背诵等方法,对古诗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鉴赏古诗并加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观看课文
观看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性认知。
2. 集体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讲解课文
教师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阅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古诗,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分组演讲
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朗读、鉴赏和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对古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了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五、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讲解课文这一环节要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适当注重互动交流,借鉴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和分组演讲环节,要注意活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出示全诗)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指名说)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
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思乡之情感:动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