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介绍舆情处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一件事物或事件持有的态度、看法和评论。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形成自己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观点,并通过互联网交流传播。

而舆情处理则是指针对这些公众意见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为企业、政府等提供决策参考。

二、当前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虽然舆情处理非常重要,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信息源不准确:由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谣言和不实消息,无论是早期采集还是后期分析,在数据来源上都面临挑战。

整理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

2.反应速度慢:由于信息传播迅速,并且很多时候危机都突如其来,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回应尤为必要。

但往往在庞大体系下整合资源比较困难,导致反应速度不够快。

3.缺乏专业能力:虽然对外宣传部门专业知识广泛,但舆情处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全方位和长期性的研究。

很多地方因为缺少专业人员,导致处理舆情时经验不足。

4.单一渠道推送:注重新闻传媒对于舆论引导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公司普遍使用新媒体平台并忽视了信息集散系统建设和线上敏感点掌控度提升,并且对外视频闭路系统覆盖率也相对滞后。

三、改进问题的建议为了提高舆情处理工作效果,我们可以:1.加强信息质量监测:针对网络谣言和不实消息,在数据采集及分析阶段增加筛选机制,选择可靠性较高的数据源,并结合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进行内容识别与判断。

2.优化决策流程:建立健全紧急事态反应机制,减少冗余环节;并通过数字化协同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提高危机管理部门效能。

构建有效灵活庞大知识共享交流平台,并通过国内西文资讯相互交叉验证清华风险消费所里企业爬虫监控软件进一步完善,实施危机应对。

3.培养专业人员: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和研究,招聘更多有舆情处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并建立与学界合作共同开展舆情研究项目。

同时,注重激励机制和知识分享,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舆情处理工作。

4.多渠道推送: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的背景和存在的原因舆情处置是指对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重大事故或非法行为等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应对和引导的过程。

舆情处置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的关切和舆论动态,提供科学、精准的回应,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然而,目前在舆情处置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及时响应和处理能力: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对舆情处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导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有效性下降。

2. 信息获取不准确:在舆情处置过程中,部分从业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忽视了社交媒体和新兴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导致所得信息偏差较大,无法准确把握舆情发展趋势。

3. 处置策略缺乏创新:一些舆情处置工作的策略停留在应对舆情发生后的简单回应上,缺乏规划和前瞻性思考,对于潜在的舆情风险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造成事态升级。

二、问题存在的影响及危害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社会安全和公众的信任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1. 影响社会稳定:舆情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引发不安情绪和公众恐慌,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 降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公信力:政府、企事业单位对舆情处置不力,会导致公众对其信任度下降,从而影响其形象和声誉。

3. 浪费资源和能力:对舆情处置工作的怠慢和不合理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浪费了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人力和财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促进舆情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加强舆情监测和信息获取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全面、准确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收集舆情信息,并依靠传媒、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力量,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2. 提高应对能力和处置策略的创新性:深入研究舆情学理论和处置策略,及时掌握新兴网络舆情特点和规律,采用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简单回应形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形象、民意支持和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采取有效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形象。

本文将从监测舆情、舆情引导和科学回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要及时了解网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倾向。

可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和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24小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发现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通过主动了解舆情,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提高政府对社会民意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主动引导网民正面发声。

可以通过组织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等活动,吸纳网民意见建议,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地方政府还可以定期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增加政府公开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要积极宣传政府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依法合规,尊重网络言论自由,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应科学回应网络舆情。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介绍相关情况、说明政府立场,消除网民疑虑和误解,回应社会关切和疑虑。

要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迅速处置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恶化。

要加强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从容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防止出现舆情失控的情况。

通过科学回应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探析——以长三角地区J市为例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探析——以长三角地区J市为例

2023年7月第4期总第148期Jul.2023No.4Serial.148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收稿日期:2023-05-20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专项调研课题“网络去中心化背景下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2020N16)结题成果作者简介:张杰(1991-),男,浙江嘉兴人,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42。

治理现代化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网络去中心化的治理现代化。

相较于早期的因特网(Web 1.0)时代,Web 2.0时代的内容不再是完全由专业门户网站或特定互联网媒体人群所制造生产,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各个网络节点的个体共同参与和创造的内容,其网络去中心化的现象是全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造成了极大挑战。

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全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及其挑战,总结长三角地区J 市应对网络舆情的经验及其做法,以此提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启示。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及其挑战(一)全媒体平台壁垒逐步打破,主流媒体影响逐步式微“在虚拟世界里,传统社会权力的消解和垄断被打破,即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使所有网民成为网络平等的成员。

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消解传统社会秩序,同时也消解主客二元式的本体论框架和认识论结构,导致这一社会呈无中心化状态”[2]。

网络去中心化的过程,也是主客体的现实社会秩序在互联网中消解、重构的过程,呈现出去权威性的特征。

“网络话语权”的相对平等性是去权威性的集中体现。

作为个体的网民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探析——以长三角地区J 市为例张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浙江嘉兴314000)摘要:在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地方政府面临“全媒体平台壁垒逐步打破,主流媒体影响逐步式微”“境外网络空间难以管控,负面炒作扩大舆情”“网信办体制机制存在处置权限制约,治理权限能力有待提升”“专职网信工作者配备不足,少数干部缺乏舆情观”等网络舆情应对的困境及其挑战。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舆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迅猛发展,舆情防控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妨碍了有效的舆情防控。

1.信息来源乱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来源变得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信息可信度参差不齐,容易掺杂谣言、虚假消息等不实内容。

这给舆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缺乏规范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导致监测和处理舆情时无法准确把握真实情况。

2.应对机制不完善当前的舆情防控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尚显不足。

许多组织或政府部门缺乏及时、有效地回应方式。

信息发布速度跟不上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延误了解与回应相关事件的能力。

3.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区、行业对于舆情防控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有些地方还停留在被动接受舆论的状态,忽视了在舆情防控中主动引导、回应的重要性。

长期下来,这种不统一的态度可能会导致舆情失控或反应迟缓的问题。

4.专业人才短缺舆情防控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来监测、分析和处理各类信息。

然而,目前专业人才依然是稀缺的资源。

许多组织对于舆情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招聘和培养相关人才方面存在问题。

二、改进舆情防控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舆情防控工作,提高相关部门及组织的承载能力。

1.加强信息来源监管建立健全信息来源准入机制,规范网络媒体运营行为,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强对互联网数据采集过程中隐私保护以及虚假信息识别技术的研发,提高监测与预警系统准确性和敏感性。

2.优化应对机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前设置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设立专门团队进行信息搜集与分析,及时发布权威的事件说明,以引导舆论方向。

加强与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合作,提高信息发布渠道的速度和覆盖范围。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舆情防控工作的认知与理解。

倡导正确使用互联网并培养公众辨别信息真伪能力,降低虚假信息对舆情防控的影响。

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调研报告: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调研报告: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调研报告: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访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信访网络舆情的应对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信访网络舆情的特点(一)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一条信访相关的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广泛关注。

(二)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对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三)匿名性强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和恶意言论更容易传播,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

(四)情绪性突出网民在表达对信访问题的看法时,往往带有较强的情绪,容易引发群体共鸣。

三、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监测机制不完善部分地区和部门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监测不够及时、全面,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

(二)应对策略单一一些地方在应对舆情时,往往采取简单的封堵、删除等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三)专业人才短缺从事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专业人员不足,业务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四)信息发布不及时在舆情发生后,不能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导致谣言滋生。

四、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一)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及时、有效的应对,化解矛盾,避免舆情升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展示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促进问题解决借助舆情反映的问题,推动相关部门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建议(一)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舆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

(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根据舆情的性质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及时回应、澄清事实、加强沟通等。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舆情应对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完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舆情走向。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舆情事态泛滥成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舆情挑战。

然而,尽管各地各部门在舆情处置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及时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已不可忽视。

然而,在实际的舆情处置过程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常无法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给舆情控制带来了困难。

舆情传播的迅速性使得无论是积极向前发展还是消极反对,都需要瞬间做出回应。

过早干涉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或损害声誉,而过晚干预则可能失去掌控局势的机会。

2.缺乏专业人才有效地处理危机舆情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缺乏长期规划以及紧迫性感受较低的问题。

舆情处置工作需要从事批判性思维和敏感性分析,以便快速识别、理解和应对各种类型的舆情,然而,缺乏专业人才可能导致反应迟缓或错误决策。

3.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危机公关是有效处理负面舆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仍存在着危机公关意识淡薄的问题。

当危机爆发时,不少单位往往慌乱无措,甚至错失了向社会传递积极信息的时间窗口。

这可能进一步加剧舆情的恶化程度,给网络舆论造成更大的冲击。

二、改进舆情处置工作的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舆情处置工作:1.建立及时互动机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及时凝聚真实信息,并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发布信息。

为了与公众保持良好沟通和迅速响应其需求,可以建立微信群、微博账号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平台,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和传达相关信息,增强舆情处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危机公关等专业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培训、聘请顾问或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可以成立舆情处置专家团队,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张平军【摘要】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舆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鼓励网络舆情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必须坚持原则,不是一味地对网络信息自由放任,还要重视软控制,要确保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定的限制范围内行使。

政府也要要求变革信息的传播方式,及时有效准确的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信息,让公众知道事情,了解事实真相,采用有效手段妥善处理。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2【关键词】网络舆情原则方法研究坚持政府作为对网络信息媒体管理者的原则。

这里主要是,政府首先应有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媒体进行软控制,网络信息在互动中要注重行业自律,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问题出现后要有快速反应的原则,要有信息公开的原则,要有正确引导的原则。

1 政府在网络信息媒体中坚持的原则1.1 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政府在网络媒体发布信息中,起着在团结国民,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门户网站与媒体信息是作为应对危机最好的助手,可使非积极因素与媒体展开互动。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积极地与媒体进行互动,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宝。

1.2 政府要善于对网络媒体进行“软控制”政府不但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也大力鼓励网络信息媒体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是,政府不能一味地对网络信息放任。

政府在重视作用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对“软控制”,要确保网络信息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政府应急管理就是对采访突发事故的记者提出特殊要求,必须签订有关规则之后才能参与到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

这可充分显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软控制力”。

网络媒体与政府互动中应该注重行业自律。

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媒体的作用不是没有限制的,媒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在法律限制的范围之内。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4300字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4300字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4300字[摘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推进问题的解决,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本文论述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定位和职责,分析了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毕业[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如今的网络舆情环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危机(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网络舆情危机是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

突发公共事件总是会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许多身在事件现场的网民会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上发出图片和视频,不断拼接事件全貌,催生各类舆情,数不尽的媒体和网络跟着推波助澜遥相呼应,舆论危机也紧随而至。

纵观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不乏一些案例中,舆论危机比之突发事件本身的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客观来讲,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来说,如果正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那么,不产生网络流言是不可能的,不发生混乱的流言和引发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谣言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我们不能对这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舆情危机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基于基本人性的传播学规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层传播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李晓云(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〇51430)摘要:近年来,网络舆情出现“下沉”趋势,这就对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舆情意识;面对网络舆情,或盲目应对,或反应过度;线上回应和线下处置脱节。

基于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健全和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意识;态度诚恳、正面发声,及时回应关切;舆情处置最终要落实在现实中;做好本地舆情预案、预判、预处置工作。

关键词:基层政府;网络舆情;舆情处置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舆情”一词自古有之,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

在《辞源》中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 词典》中解释为“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1]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在互联网上公 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络舆情随之产生,不少学 者都对“网络舆情”这一新词作出定义,即通过互联 网发表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 总和。

[2]近年来,网络舆情有“下沉”的趋势,因此,给基层舆情治理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层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一) 网络与现实的边际缩小网络发展到如今日臻成熟,也逐步与人们的生活 融为一体,网络与现实的边际缩小,更多人愿意通过网 络提出自己的诉求,引发网友的围观,形成网络舆论 场,也给现实舆论场造成了压力,带来现实中诉求的满 足。

如网民在微信网络平台上发布文章称张古庄镇遗 漏农合参保人员,导致残疾人韩某医疗费无法报销,迅 速引起了辛集市有关部门的关注。

此文虽被查不属实,但网络与现实的融合可见一斑。

(二) 网络舆情呈现“下沉”趋势纵观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舆情事件,可以发 现网络舆情出现“下沉”趋势。

活跃在网络舆论场的 不仅仅是关乎国家形象、社会稳定的大事,很多小事件 也进人网民的视野中,引发网络舆论场的波动。

调研报告: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调研报告: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调研报告: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访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舆论形式,其影响力日益增大。

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信访网络舆情,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报告通过对当前信访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和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提升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二、当前信访网络舆情的现状(一)舆情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信访诉求通过网络渠道表达,导致信访网络舆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的即时性和无边界性使得信访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覆盖范围广泛,甚至引发全国性的关注。

(三)舆情内容复杂多样涉及的问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纠纷、教育医疗等,且往往交织着多种利益诉求和矛盾。

(四)情绪化表达较为突出部分信访人在网络上表达诉求时,由于情绪激动,可能会使用过激的言辞和片面的观点,增加了舆情引导和处置的难度。

三、当前信访网络舆情的特点(一)敏感性信访网络舆情往往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敏感问题,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和舆论热议。

(二)不确定性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影响程度难以准确预测,可能因某个细节或新的因素而发生突变。

(三)互动性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空间,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大量的评论和讨论,形成舆论压力。

(四)虚假信息泛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的信访网络舆情,误导公众,干扰正常的信访秩序。

四、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应对意识淡薄部分地区和部门对信访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二)监测手段落后一些地方的舆情监测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舆情动态。

(三)回应不及时在舆情发生后,部分单位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错失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四)处置方式不当有些地方在处理信访网络舆情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

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问题研究

( 2 )人才和队伍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 障。一方面要多渠道引进既懂技术又懂新 闻传播的复 合人员 ,优化现有人员结构 ;另一方面要对现有技术 人 员加强新 闻业务知识等方 面的专业培训 ,打造强有 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的培 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加 强对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的考核 和评价 ,要将考核 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升 、降 、奖 、惩 、调 的重要依 据 , 真正做到工作部署和舆论应对 “ 两手抓 ” ,提 高驾驭 舆论的执政能力. ( 3 )应加 大技术管 网的建设 和投入 ,推 进互联 网舆情监控平 台、互 联网音频视频监测 系统等管控平 台的建设 ,政府应重视加强硬件建设 ,拨 出专项资金 用于添置各项硬件新设备 , 为新媒体运用和管理提供 技术保障。 2 . 加强主流 网络媒体建设 , 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 ( 1 )提高主流网站质量。网络作为新兴媒体 , 是公众言论表达 的平台 ,也是政府智慧 、能力的试金
( 1 )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互联网宣传管理体制 , 强化各级党委互联 网管理工作领 导小 组的领导职能 , 在 各级领导小组 中 ,增加公 安部 门主要 领导 为副组 长 。当前特别要增强市一级互联 网管理工作统筹协调 功能 ,在所有的县区都要设立互联 网宣传管理工作统 筹协调机构。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9 0 5
作 者简 介 :王静芳 ( 1 9 7 9 一 ) ,女 ,河南 安 m人 ,讲 师 ,从 事计算机 网络 、现代科 技研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王静 芳 :地 方政 府提升 网络 舆论 引导 力的 问题研 究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成为了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问题。

舆情对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进行舆情处置工作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描述1. 舆情信息收集不全面在处理舆情工作时,信息收集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多种渠道和形式的舆情信息,并且变化万千。

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或者官方发布渠道,容易导致信息获取不全面甚至失真。

2. 舆论分析能力欠缺在处理公众意见和声音时,需要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其真实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并没有拥有足够专业人员从事充分有效地分析与研判。

3. 应对危机事件反应迟缓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尽早采取措施能够避免舆情负面效应扩大化,降低舆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政府或企业所处的体制机制导致其反应较慢,错失了最佳的处理时机。

4. 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处置舆情存在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这与相关部门在调查阶段没有准确把握社会民意及关切点息息相关。

三、解决方案提出1. 建立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为了更好地收集各类舆情信息并及时掌握动态,在现有传统渠道基础上加强新媒体、第三方平台等网络信息来源的整合和监测技术手段建设,并注重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2. 增强专业分析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与引进等方式增加专业人员数量,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团队整体素质;推行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相互配合的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模式,培育专业分析人员与信息科技人员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

3.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为了更好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扼制负面效果,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决策机制;加强预警机制与指挥体系的建设,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运转并快速响应。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舆情工作是指对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和评价进行调研、分析和处理的工作。

在信息时代,舆情工作成为了政府、企业和组织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舆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舆论场景日益复杂多样化,涵盖了传统媒体、网络社交媒体以及地方性平台等多元渠道。

然而,当前仍存在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机构没有做好网络媒体监测系统建设,导致无法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舆情信息。

2.数据处理能力有待提升随着社交媒体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大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有效地处理这些数据,并实现快速准确分析。

因此,在舆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培训,提升相关人员对于数据处理的能力。

3.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亟待提高在当前社会,突发事件频发,这些事件对于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缺乏经验和应对机制,导致信息发布混乱、回应不及时、处理效果不佳。

因此,需要加强相应人员的培训与演练,在平常时期建立健全的预案和信息发布渠道,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改进舆情工作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舆情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以下是几点建议:1.加强信息收集与监测政府及相关机构应积极建设网络媒体监测系统,通盘考虑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以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舆情信息。

同时,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舆情工作中引入预测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舆情数据趋势和变化规律的分析与预判。

2.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排序和分类,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与不同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实现多维度的舆情分析,进一步洞察公众表达和需求。

3.加强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由于舆情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较高,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能力建设。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April2021No. 8 Total No. 4742021 年4 月第8期总第474期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尚新月(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公众受他人误导时就极有可能引发网络舆情&有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全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能力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阐 述了突发公共事件和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图分类号:D631.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21)08—0014—03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6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 40亿,是全球网民的1/ 5,互联网普及率达67. 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 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给社会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带来了许多变化,在这种高效率的信息传播背景下,一旦发生突 发公共事件,经过网络曝光后会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信息从不同途径,经不同受众渲染,必然会发生质的转变°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具有强交互性、传播速度 快,当别有用心者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渲染,会让原本分散的民众意见进行聚集,从而形成群体性舆 情,会给网络治安与社会和谐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7. 23温州动车事故”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都是在发生后公众对其走向持续性关注,各抒己见, 网络舆情交错纵横°1 相关概念界定1. 1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及特点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 爆发,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员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环 境或者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危害的事件.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①突然性° 其产生的时间、地点、危险性以及是否可控等都是始料未及的°主要不可控因素难以人为控制的客观因 素;人类无知的影响因素;缺乏责任意识而忽略的细节因素°②聚众性°突发公共事件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易受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这要 求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透明’部分具有社会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基本都是由少数人进行恶意 宣传,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进来°③破坏性°这 是突发公共事件最本质的特征°按照事件对人类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程度,可以将突发公 共事件带来的损害划分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④持续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事 件处理结果的合理性以及舆论的导向都会决定其是 否持续性产生影响1. 2 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 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是在网络上情绪、意见的表达%&°网络舆情在“叠加效应”作用下使得传 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网络舆情可分为4个时期: 形成期、高涨期、变化期、消退期’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公众由于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 见交错的总和总体来说,网络舆情呈现以下3个特点:①发生 瞬时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公众在获取信息后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网络舆情会在毫无 征兆的情况下瞬间发生°②内容聚集性°舆情的本质由公众高度关注和跟进所致,民生问题或负面新 闻往往会引起较大的关注,在网络传播下迅速形成焦点,进而构成网络舆情°③影响广泛性°舆情产 生伴随着较大的影响,网络舆情会以热帖、短视频、新闻等多种方式进行扩散,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指数级的传播量°因此,公众易失去理性和判断力,出 现过度情绪化的群体态度偏向现象%&°2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2. 1 相关的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爆发最主要原 因就是信息公开滞后或不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未 正确把握最佳信息发布时机°在大部分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作为处理网络舆情的主体经常重视事件 处置、轻视信息发布,重视舆情控制、轻视舆情引 导⑷’当舆情处于形成期时政府反应迟缓,采取拖 延政策,使不实言论和虚假消息乘虚而入°处理网 络舆情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同样重要收稿日期!020 —11 —21作者简介:尚新月(1996 — ),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14・尚新月・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2021年第8期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在爆炸发生的十几个小时里,相关部门没有给出太多权威信息,直到第二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仅对救援工作给予回应#并未透露其他消息’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各种谣言,譬如“现场死伤无数、有毒气体已飘到市区、爆炸与恐怖分子有关、爆炸公司背景深厚”等%5&'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中国网信报道,在天津爆炸发生后,共查处300多个传播谣言微博、公众号以及50多家传播关于天津爆炸视频网站’2.2不能准确把握舆情演变规律目前,地方政府还不能准确把握网络舆情4个时期,无法从专业角度监测与解决舆情,从而错过处理舆情的最佳时期°在网络舆情形成期,最重要的是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事态进展#政府要及时公开信息°在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形成期出现了很多质疑政府的声音,政府却在事发7天后才进行回应;在网络舆情爆发期,最重要的是对舆论进行引导,政府应快速采取相关手段不能任其肆意发展,防止其形成不可控的网络暴力;在网络舆情变化期,最重要的是专业发言人积极诚恳进行发言°在2011年7月23日,温州市境内发生严重列车追尾事故#在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发言人面带笑容回应记者#解释过程中说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句话,引起超过事件本身的网络舆论,这种傲慢的行为,引起了次生舆情°2.3地方政府缺乏舆情统筹指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地方政府缺乏统一指挥,各部门都会优先考虑本部门利益,从而出现互相推诿、各自为政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进行统筹指挥°回顾6次“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新闻发布会#历次参会人员均有变化,官方回应层级不统一°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分管主政官员和安监部门均未出席,此后安监部门虽有回应但分管市领导却迟迟不露面,网友质疑“副市长去哪了”的声音越来越多°权威性领导不敢发声,生怕说“兄弟单位坏话.诸事要“商量.情况待,了解.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回答成为舆论热点°由此可见,天津新闻发布会总体缺乏统筹,各部门都在掂量如何回应,甚至第六次新闻发布会延迟20min只为核实伤亡数字°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问题的原因分析3.1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淡薄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产生的网络舆情时,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危机意识淡薄,工作态度敷衍,导致存在信息公布不及时、滞后的问题°回顾2016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起初游客在网络上曝光,涉事饭店否认,哈尔滨政府在并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果断否认,政府人员危机意识淡薄,并未意识到严重性°该事件曝光3日后引起广泛讨论,权威媒体声讨哈尔滨市政府,直至第4天,相关部门才给出正面回应,承认在工作中存在疏漏,向公众公开事件真实情况,最后处罚了涉事饭店才得以平息°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在舆情形成期,地方政府并未重视,直至舆情爆发,多方进行点名批评后才采取相应行动#这说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淡薄,忽略了网络舆情影响力,给黑龙江省政府带来极大负面影响’3.2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可见,我国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然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较大偏差,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相关负责人用“生命的奇迹”来回应媒体,政府发言人专业素养存在问题,此类情况不在少数,政府人员对网络舆情变化规律把握不准,不能及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和引导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要求政府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温州市政府在利用舆情周期处理问题上稍有不足,在网络舆情变化期没有采取符合特点的手段°因此,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舆情的形成期要做好预警工作、高涨期要做好回应工作、变化期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在消退期要做好反思工作°3.3各部门职能分割化严重①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工作涉及多方主体,然而一些部门认为舆情危机应是新闻办公室或宣传部门的本职工作;②政府上下级部门制度等级严明,难以在不同等级部门进行交叉合作,部门之间联动性和互动性差,沟通协作能力弱,使得各个监管机构中联系不够紧密,沟通不顺畅,导致各个职能部门无法统一应对网络舆情;③各部门之间受利益驱动,在出现网络舆情时缺乏共享意识,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各部门之间应该采取扁平化、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便于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7&°4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优化对策4.1第一时间公开权威信息4.1.1坚持“黄金四小时”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上指出(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即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吩&°积极回应公众关切问题能够体现政府负责任的态度和时刻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政治立场°政府能否及时、客观的回应公众所指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舆论导向,如果政府能在短时间内提供真实且有事实依据的回应,及时处理相关责任人员,舆论热点会趋于理性从而逐渐衰退°人民舆情检测室提出“黄金四小时”这一概念#这里的四个小时不仅包括相关部门查清突发公共事件起因,还包括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发布官方信息时间°然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舆情应对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快反应和回应速度,将可能要发生的舆情控制在萌芽中’4.1.2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原则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始终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原则,即事件原因透明、处理过程透明、处置结・15・总第474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果透明°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涉及人身安全,就极易产生恐慌,这给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在2019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政府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消息,对于疫情进展,确诊人数、疑似人数、死亡人数作出详细报道,并没有因为人数众多而掩盖事情的真相,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公开疫情进展动态°这种信息公开透明并没有加剧人们恐慌,公众反而因更多了解疫情进展,看到政府的作为,减少了焦虑°正是因为信息透明,才减少了谣言,赢得了公众支持和理解,成功塑造了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的负责任政府形象°4.2提升网络舆情监管与管理能力4.2.1建立完整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尤为重要,政府在网络舆情形成期、高涨期和变化期尽可能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4.2.1.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宣传部门内部设立专岗信息员职位,负责舆情信息收集,其他部门设置兼职信息收集员;加强与社会舆情机构的合作,建立起多方联动舆情体系,及时发现网络中的潜在舆情,对于“蛛丝马迹”及时进行研判分析并向决策领导反映°例如,哈尔滨市政府在2020年7月23日召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需求洽谈会,该平台预计建成后可以对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接收处理、统一发布,并通过与各部门原有发布手段进行对接,建立权威、畅通的预警信息渠道,实现政府、部门、媒体、社会公众一体化信息共享°4.2.1.2建立网络舆情事中处置机制在信息发布方面要明确官方信息发布渠道职责,根据事态进展情况做到及时发布和回应;在组织机构上,建立多部门协调统一指挥的常设机构,既能横向调节,又能上传下达,不徒有形式;当网络舆情产生后,综合用力,及时控制事态°4.2.1.3建立健全事后问责机制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解除后,及时反思’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以及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和责任分析°对于严重渎职和尽责不利而造成网络舆情的主要责任人或部门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4.2.2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专业队伍4.2.2.1建设官方控评团队°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所产生的舆情管理指政府和公众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达成一致%&°地方政府培养合格的官方控评团队对于网络舆情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控评员要具备4个要求:①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②要时刻关注事件发展动态;③灵活处理事情;④具有良好的沟通力和共情力’也就是说官方控评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稳定公众情绪和及时回复热点话题,引导负面言论°4.2.2.2培养合格新闻发言人°对于公众而言,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发言,他们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态度就直接代表政府的态度°如果新闻发言人不够公正客观,只会加重公众对于政府的抵触情绪°合格新闻发言人要具备4个要求:①要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②有灵敏洞察力,及时发现网络舆情所处时期和症结;③有良好表达力,能正确传达政府立场;④有随机应变力,在答记者问时出现突发状况灵活应对4.3提高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能力部门之间的良好配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必由之路,靠单一部门难以应付日渐复杂的网络舆情,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合力’政府内部信息沟通机制主要是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单一的沟通模式无法满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要求,而纵向沟通则需要跨越多个部门节点°改变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的局面有3个措施:①建立奖惩制度,将考核标准放在提升公众满意度和认可度上,对于虚报、瞒报、沟通效率低等行为进行严格考核;②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快速上传下达,让领导了解真实情况,真正建立共享沟通机制,做到资源共享化;③近年来临时联合小组取得一定成效,从各部门之间抽取人员共同管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各地方政府应继续保持或经验借鉴,成立网络信息领导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反馈°[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t20200929_,125,.htm.!"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011!"胡锦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传播力研究$019$(36):270$72”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中国行政管理$014$4):40〜44.!"张文惠.风险社会下网络舆情的风险沟通研究----以天津8-12大爆炸事件为例学理论$017,(9):109〜1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01).!"刘梦涵.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9.!"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020$4):4〜12”!"周子歆.突发公共事件中关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对策研究戏剧之家,2017,(16):342〜342.•16•。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问题研究
1 6 9
加 强了公 众对 政府执 政 的监督 , 政 府执政 透 明度提 高 , 吸 引 更 多人参 与政 治, 表 达 自己的看 法 、 政 治信念 等 ;
须 首先 了解 网络舆 情 的双重 影响 。 1 . 网络舆 情 的积极 影响
要 公开 公正地监 督和评 价政府 的执政 能力 , 需要一 个合理 的 评价 体系 。信息 时代 , 政 府应 对 网络舆情 能 力 , 也 是其执 政 能力
重要 的组成 部分 。 合理 的 网络舆情 应 对能 力评价 体 系 , 可 以让 政
的综合 表现 。
从 网络 舆情 的传 播过 程来看 , 引导 网络舆情 的最佳 时机 是在
网络舆情 : 是指 公众通过 互联 网对网络和 现 实社 会 中的各种 刺激 性信 息大 肆传 播 的时候 之前 ,这 个 时候介 入 并引 导网络 舆
社 会现象 、 问题所 表达 的态度 、 意愿 、 政 治信念 、 思想 、 意见和 情绪 情 , 能有 效防止 负面 影响 的产 生。
关 键词
网路 舆情
影 响 措 施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3 . 1 6 9 . 0 2 政府开 通 了网络 问政 , 使政府 对国家 的行政 管理更加 便捷 和
作 者简 介: 李岳 , 湖 北工 业 大学经济 与政 法 学院 。 中图分类 号 : D 9 2 0 . 4 文献标 识码 : A
看法 和意 见 。
( 1 ) 事件 发 生一 ( 2 ) 刺 激性 信息传 播一 ( 3 ) 网 民态度 、 意 见和
舆情: 就 是指 公众 在一 定时期 , 关 于各 种社 会现象 和 时事热 情绪 的形成 一 ( 4 ) 网络交 流互动 一( 5 )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一 ( 6 ) 积 极 点等 社会 问题所 表达 的态 度、 意愿、 政治 信念 、 思想 、 意见 和情 绪 影 响/ 消 极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问题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社会形态。

我们进入了一个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

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

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及政府行政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极有可能由于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意见表达和传播机制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目前,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比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就是个典型的负面例子,基层干部在面对网络舆论显得无所适从,局面一度失控。

地方政府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创建和谐社会和我市(县)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此处转换成当地宣传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据权威数据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年底,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覆盖了互联网,全球网民突破了20亿大关;中国网民总数已达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可以看出,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在便捷性、及时性、隐蔽性、开放性、无边界性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表达民情、宣示民意、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更是表现出了“核武器”一般的威力。

当前,网络舆论因为互联的飞速发展而逐渐登上社会主流舆论舞台。

网络舆情是网络民意的一种反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所谓网络舆情,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下图数据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由上表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已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社会所广泛知晓,甚至是被迅速炒作、放大。

这就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大众性特征,所带来的表情达意的便捷性、随意性和从众性所带来的后果和“副产品”。

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既可以成为理性公民、热心群众监督政府、抨击时弊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制造网络暴力、社会群体事件的乐园。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在这一特殊时期,地方政府不仅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更要学会直面庞大的网络受众,正确快速的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确保做到早知道、早发现、早处理,争取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打赢“网络舆情战”。

二、科学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成因要想打赢“网络舆情战”,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其特点,知道其成因,做到知根知底、知己知彼,争取主动权,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确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并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的存在依托于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互联网正是其能在全球“肆虐”的载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评论、论坛、跟帖、BBS、博客、QQ群等等。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大众性和无边界性,使得网络舆情的表达十分快捷、而且信息来源多元、复杂,参与者众多,表达方式互动、直接、高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整个社会形成铺天盖地的舆情“攻势”,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分析上文提到的众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纵观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可以发现,这些危机事件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和新疆“针刺”事件等等。

这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负面新闻都考验着地方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是很大一部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惯有态度。

这种“弱者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处理带来了难度。

3、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实质还是网络传播活动,都带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必须充分了解网络传播活动的特点,才能出台科学的网络公关策略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4、暗含不确定负面性因素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各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会暗含着各种不确定的负面因素;它们都会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带来难度,都需要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5、考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危机公关能力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就是一种危机公关能力的检验。

面对当前网络媒体快递发展的现实,地方政府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网络公关的能力。

只有形成了科学的网络公关策略和成熟的网络公关机制,才有利于地方政府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

(二)网络舆情的成因通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平台,大量网民的积极参与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为网络舆情的形成起到了“催熟”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成为网络舆情形成的导火线和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对公权力监督的失灵,导致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

我国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制度,但不可否认,很多监督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形任然大量存在,再加上很多公共信息的不公开、行政执法的不透明,从而导致了公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

面对转型时期大量存在并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加上对权力机关的不满和不信任,使得公民更原因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和平台来“表情达意”。

二是大量网民的存在和积极参与,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有4亿多,居世界第一,而且数量还在迅猛增长,增长空间很大。

互联网已影响并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用网络来表达意愿已成为人们的首选。

三是行政、执法的失误和瑕疵,加上缺乏相应的意识,没有把网络舆情消除在萌芽状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税务管理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谋略,不讲究方法,有时会忽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使得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瑕疵,再加上没有应对网络舆情的完善制度,缺少相应的意识,就使得个别事件被“有心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

四是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公民在面对不公和自身权利被损害时,不再是“麻木不仁”和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通过种种途径和手段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而网络的特点加上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使得公民通过网络来维护权益和反对不公变得理所当然,成为其首选。

三、科学诊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网络舆情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组织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介绍,从2009年7月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到“2012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问世,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已在稳步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可惜的成效。

但纵观全局,特别是对地方政府来说,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思想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在面对舆情时,高高在上,不能用平等的心态面对;另一方面是很多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还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中,正是事发单位和负责人应对不当或发表不当言论,从而导致事态尖锐化和扩大化。

二是组织措施不得力。

绝大多数国税机关还没有成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固定人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制度。

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过去的经验来应对,或者是直接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缺乏应对网络媒体、网民的技巧。

因此,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了化解矛盾、引导舆论、维护执法公信力能力不强。

三是制度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和制度。

在唯一的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只是概括的提到: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具体的应对。

目前,我国在网络舆情立法和体制建设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从而导致在应对实践上,还处于无法可依、无制度可循的尴尬中。

四是监督管理不完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仅仅停留在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基础上,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网络舆情监督管理负责。

目前,我国对谣言、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的发布者、扩散者、平台提供者等缺少行之有效监督管理,对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研判等应对准备工作也严重滞后和缺失,造成了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四、和谐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目前,借助网络媒体反映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也造成了少数不了解实情,或是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渠道发布不实言论,甚至是有害信息,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