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的城市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建筑的城市文化

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独特而有价值的建筑会为城市增添魅力,一个城市也会因建筑而被后人铭记。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不管是老上海市民生活起居、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里巷,还是见证上世纪20、30年代老上海繁华奢靡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还是今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黄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历史,共同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认同,“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①,因此风格迥异、各式各样的上海建筑可以说是表征海派文化的符号。

一、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石库门

弄堂是上海民居的标志,一提起上海,弄堂里巷、石库门便与之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四合院之于北京的意义。可以说,弄堂、石库门是影响上海市民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处事方式、风俗习惯最重要的建筑样式之一。这一独特的建筑样式随着上海对外开埠设立租界而日益兴盛,其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接近中国传统的江南民宅,但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联立式住宅方式的建筑,“石库门这种建筑样式,从它诞生年代那一刻起,就烙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烙印: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实惠、功利、精细狭窄,等等,等等”②。后来的石

库门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高度、外形的处理(门框、门楣、山墙)等方面更多地借鉴西方古典的建筑风格而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在上世纪20、30年代进入石库门建筑的繁盛时期。

作为上海民居建筑的主要样式,石库门在容纳大量市井小民的同时,还承载着市民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显示了上海市民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生活习俗,包含着在这一空间下长期凝聚而成的情感等文化内涵。在这个独特的民居空间里,上海男男女女演绎着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弹奏着跌宕起伏的生命乐章。在海派文学作家张爱玲、王安忆等人笔下,石库门民居呈现出上海市民社会独特的生活景观。透过影像和书籍的记载,上海市民的生活众相、悲欢离合慢慢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居住习俗(“螺蛳壳里做道场”、乘风凉、孵太阳等等),充分利用狭窄空间的弄堂游戏(如滚铁环、刮片、扯铃等等),悠扬动听的弄堂歌谣,温馨朴实、情仇交加的邻里情愫,,共同构成别具一格的石库门文化,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的典型。

二、由外滩万国建筑群到浦东陆家嘴建筑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滩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是外来者透过它观看上海的门孔,也是上海向世人彰显自身实力的有力证明。外滩在上世纪30、40年代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奢靡,在当时海派文学、新感觉派小说作家那里,上海,确切一点说,外滩才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官和

欲望之地。

如果说石库门是上海特制的名片,是百年沧桑印刻在上海和上海人心中的历史文化符号,是这座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的一道风景线,那么外滩则是昔日上海滩繁华奢靡的最佳见证。外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华尔街”,在其周围聚集了上世纪上海重要的商业、金融建筑,是外国文化移植本土的范例。这样的一种建筑风格与上海的百年来城市发展所塑造而成的城市性格、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作为近代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方,上海成为江浙商人、晋商、广商云集之地,因此使得上海的商业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而且自上海开埠通商后,近代西方文明也一并移入上海,尤其是推崇理性、讲求实利高效的基督新教文化和伦理价值规范深刻地影响了上海城市精神、文化认同的形成,造就了上海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并由此影响到上海的建筑风格,“既追求实惠实效的品质,又极重精制、雅观的‘卖相’”。③外滩风格迥异的万国建筑群也是这种求新求变、追求实利实效的城市精神的外在体现。不论是被赞誉为“从远东到白令海峡最好的建筑”的汇丰银行、海关大楼,还是被称之为“浪漫的摩登”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都可以说是对当时技术水准和文化多元的完美阐释。正如某位学者所言,“其实,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外滩都不为过,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兴衰,浓缩着一个民族百年的屈辱。透过富有传奇色彩的外滩,

不仅能看到上海从滨江渔村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壮丽全景,更能感受到她那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精髓所在。”④

外滩昔日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已去,留给后人的是残存昨日辉煌体温的幢幢建筑。但是稍一转身放眼望去,于黄浦江东岸雨后春笋般耸立而起的高楼大厦:远东第一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被称为建筑典范的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形态各异、标志上海的建筑,让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辨别不清新旧上海、昔日与今时,“这既让人们觉得它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开始国际化的大都市,又让人想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冒险家乐园的上海的历史——今天的上海又和它的昨天连续上了”⑤。黄浦江岸新建筑群的高层化和巨构化显示了上海加快融入全球化国际化大都会的步伐和巨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在无形之中也象征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努力向上、求新求变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认同。

一地的建筑是特定地域的时代风俗、时尚、文化氛围、情感指向、价值观念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是城市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心情、感情、表情的外化”⑥,建筑风格“关联着文化的性格,具有明显的场景性质”⑦,而建筑形式、空间和环境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存在,即诺伯格舒尔茨所谓的“场所精神”⑧。在这种意义上,建筑已与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文化认同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不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建筑,

还是黄浦江两岸风格迥异、样式独特的建筑,都是上海这座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会包容多元、求新求异的城市文化认同、城市精神的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也都见证着上海的发展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