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读法及物理意义。

3、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原理,并用此原理进行密度的测定。

★课程内容1、测量原理2、量筒3、物体密度的测量★重点——①量筒的正确使用;②密度的测量。

★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具——天平、砝码、量筒、水、物块★过程一、测量原理天平量筒或量杯二、量筒(用挂图展示)1、单位:mL 1mL= 1cm32、原理:排水法3、读数:视线与液面凹面为准。

三、密度测量1、固体的密度(一)沉于水,不溶于水的固体a.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b.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思考:能不能将a、c步骤交换进行?c.物体没入水中,总体积v2(二)不沉于水,不溶于水的固体体积测量:(1)压入法(2)助沉法例1、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助沉法测蜡块的密度,已知蜡块的质量为m,则蜡块密度的表达式(三)沉于水,溶于水的固体例2、方糖是一种用细白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量它的密度,准备了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细白砂糖、小勺、錣子、保鲜膜、破璃棒,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此题注意:①确定方法;②选用器材。

)★小结:体积测量:①使用刻度尺(规则体)②排细小固体法(细砂之类)③排饱和溶液法④裹保鲜膜法★反思:§6.3(2)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课程内容1、液体密度测量方法2、特殊测量方法★重点——各种特殊的密度测量方法★难点——对替代法的理解★过程四、液体的密度测量方法方法一:这个方法可以。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3测量密度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3测量密度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 3 测量密度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密度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密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以及运用密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实践情景引入:我将给学生展示一个烧杯,里面装有水,然后放入一个固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我会利用教具,向学生讲解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计算公式。

同时,我会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则会沉入水底,这是因为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有关。

三、实践活动: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固态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固态物质的密度。

接着,我会让学生使用密度计,测量液态物质的密度。

四、活动重难点: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让学生写一篇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同时,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密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3. 运用密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 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

关于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密度教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科目】物理【课题】测量密度【设计者】张伟【教材分析】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物理实验之一,也是2011版新课标要求学生必做的实验之一。

本着“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应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理念,我将课堂转移到了实验室,按照“问题导课——自主学习——调研反馈——交流展示——评估筛选——分组实验——反馈总结”的模式开展教学。

【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力及认知等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2、学生的实际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基础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挑战目标(发展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重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平、量筒、量杯、刻度尺、三角板、钩码、水、细线、细铁丝、小刀、小块矿石、一碟酱油.学生准备:预习实验课.【教学风格理念在本堂课中的运用】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坚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提高为目标”的主旨,让学生对问题有实质的理解和内心的体验,注重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他们体悟“学”的乐趣,并学之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3.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物质密度的测量步骤。

难点: 1. 密度的初步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应用; 2. 如何进行正确的物质密度测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和材料:容器、天平、水、各种物质样本等;–密度计算表格和实验记录表。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密度的测量实验(25分钟)–分组进行密度的测量实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用具和材料;2.称量容器的质量,并记录;3.在容器中加入水,再次称量并记录容器+水的质量;4.放入待测物质样本,再次称量并记录容器+水+物质的质量;5.计算物质的质量:物质的质量 = 容器+水+物质的质量 - 容器+水的质量;6.计算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 = 物质的质量 / 物质的体积;7.将实验结果填入密度计算表格中。

3.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密度的应用(15分钟)–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密度的应用领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汇报。

5.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密度相关的问题,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学生可以利用课本或网络进行查找资料。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计算物质的密度,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步骤,并注意记录实验数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 测量密度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水、盐、石头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密度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颗石头落入水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石头会沉入水底。

2. 知识讲解: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结合实例,让孩子们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他们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4. 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孩子们思考如何通过测量密度来判断一个物品是否为纯金属。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他们思考如何通过测量密度来判断食物的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 测量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3.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4. 密度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基本特性。

2. 掌握密度测量的原理及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密度测量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密度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重点: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烧杯、量筒、砝码、滴定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测量密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3. 实验操作:讲解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密度测量实验,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4. 实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密度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密度测量原理。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密度1. 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 特性: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测量密度1. 原理:ρ = m/V2. 方法:实验操作,观察密度计示数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答案: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特性: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2. 密度 = 质量/体积= 20g/10cm³ = 2g/cm³。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挥,谈谈对密度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测量密度,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4.家长要关注孩的学习情况,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第六章第三节第1-5题,重点加强对密度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方法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并列举出至少三个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或应用,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3.设计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橡皮泥、水、盐等)测量其密度,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课堂上进行分享。
4.针对课堂上学到的密度知识,让学生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如何通过密度鉴别一瓶矿泉水和一瓶纯净水?
2.提问:为什么石头和海绵在体积相近的情况下,重量差别这么大?为什么水可以装在杯子里,而乒乓球却不能?
3.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是影响物体重量和体积的重要因素。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测量方法。
1.密度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密度知识。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3.学生分享: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实验操作中的精确度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以及从实验结果中抽象出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3测量密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3测量密度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3.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密度公式。

2. 教学重点: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操作,以及密度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天平、量筒、烧杯、水、待测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冰块在水中会漂浮?”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2)教师讲解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如:利用电子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3)教师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如:ρ= m/V,并强调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实验操作:(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记录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待测物体的密度。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例题,如:“一个体积为100cm³的木块,其质量为200g,求木块的密度。

”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如:“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铁块,其质量为400g,求铁块的密度。

”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密度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密度公式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2. 测量方法3. 密度公式ρ= m/V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体积为50cm³的铜块,其质量为80g,求铜块的密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 测量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密度”。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学会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测量物体的密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水、待测物体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冰块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明白密度公式的意义和如何运用。

3. 实验操作:(1)教师示范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操作,包括用天平测量质量、用量筒测量体积等。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待测物体的密度。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7. 作业设计:(1)请用密度公式计算一个已知质量和体积的物体的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

(2)选取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测量其密度,并解释测量结果。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六、教学内容具体化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相同体积的水和冰质量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在小组间进行巡视,提供指导和支持。
2.教学活动设计
(1)实验演示: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步骤、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演示,并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操作。
此外,在作业布置和反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存在计算错误和实验数据处理不当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1.密度概念
-密度的定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密度公式:ρ = m/V
2.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如何求平均值、如何判断数据的可靠性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
(3)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技能不足的问题,如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实验操作技巧:学生需要掌握测量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包括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教师应重点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何正确读取体积值等。
2.教学难点
(1)密度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密度公式ρ = m/V的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如不同物体密度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引入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密度概念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实践操作与理论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能力,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验报告,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包括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提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密度的定义图解、密度公式示意图、实验操作步骤图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辅助,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密度概念的讲解和练习: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概念,避免混淆。
2.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减少实验误差。
3.增加课堂互动和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测量物质的密度的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
1.科学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并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科学探究:学生将通过实验的方式,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操作方法。学生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够运用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密度公式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结果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直观地呈现密度概念和测量方法。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密度公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对物体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本节课将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密度的概念,并学习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质的密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作业反馈:
1.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检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是否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将给予指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2.教师将对学生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是否能够准确计算密度值。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将给予指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采用彩色粉笔,突出密度的概念和公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设计有趣的图形,如量筒和天平,形象地展示测量密度的工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物体,如石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物体的密度吗?它与其他物体相比,密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特性的关系。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熟练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3.能够根据密度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浮在水面的木头、沉入水底的石头,让学生初步感知密度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并给出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讲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准确测量物质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式,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同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 测量密度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密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密度的概念,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计算密度。

为了进行这个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天平、量筒、水、盐、植物油等。

活动过程如下:一、引入:我会向孩子们介绍密度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让他们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实践操作:我会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我会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计算密度。

活动重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密度的概念,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计算密度。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回家后,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家中的物品的密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

我也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理解密度的概念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密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因此,我会在引入环节花一些时间,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他们理解密度的概念。

我会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我会通过举例,比如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来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

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我会向孩子们介绍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水体积,然后如何根据公式计算密度。

我会详细讲解如何调节天平平衡,如何准确读取量筒的刻度,以及如何计算密度。

我会演示一遍,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我会及时指导他们,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导学案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设计说明测物质密度是初中阶段一个重要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

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所以教师应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得出结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

为此,可在实验前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原理,会选择实验器材,明白实验步骤,及时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结果。

实验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掌握各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交流反馈。

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量筒的使用,能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第二阶段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第三阶段测量盐水的密度。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老师引导、交流讨论、实验等方法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不同形状固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代的方法。

2.通过老师引导、交流讨论,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3.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量筒的使用、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

2.难点: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教具学生用:每组托盘天平1架、砝码1盒、烧杯2个、量筒1个、水、吸水纸、小石块、细线。

教师用:托盘天平1架、砝码1盒、烧杯2个、刻度尺一把、量筒1个、长方体铁块1块、形状不规则石块1块、食盐1袋、水、细线、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回顾思考1.如何正确使用天平?2.体积的单位有哪些?换算关系是怎样的?3.密度的表达式是什么?表达式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4.密度的单位有哪些?换算关系是怎样的?5.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导入新课1.情景导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健儿奋勇拼搏,夺得26块金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测量方法。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概念。

3.采用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液体、固体等。

2.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入密度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解为什么冰块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重点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

5.拓展(10分钟)讲解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伪劣产品、设计船舶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

(2)认真规范的做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天平、量筒、水烧杯;
学生用:天平200g 11个、量筒100ml 11个、细线、水、烧杯若干小石块、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三、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了量筒后,那么怎么用量
拓展交流
交流:我们实验时用到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思考一下物体应该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
三、量筒的使用:会选、会放、会读
四、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4.对学生的实验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
4.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习惯;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3.然后,逐步展开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步骤,强调操作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
4.最后,通过讲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巩固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质量和体积的基本概念,以及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不足,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
3.对误差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不够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新课讲解环节:教师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实验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讨论,分享实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5)总结讲解环节:教师讲解实验结果,强调密度的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 总结讲解:讲解实验结果,强调密度的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
6.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
1. 科学探究:通过密度测量实验,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测量的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测量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2.尝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生活中普通物体密度的测量。

3. 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进而求出物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及密度计算公式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的密度和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教学难点
量筒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学准备:
托盘天平和砝码、水、量筒、石头盐水细线烧杯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体积较大的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出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问:要测这铁块和铜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和铜块的密度?
出示盐水问怎样求出盐水的密度?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将托盘擦干净,按编号置于相应的托盘架上,称量前把游码拨到标尺的最左端零位,调节调平螺丝,使指针在停止摆动时正好对准刻度盘的中央红线。

2、天平调平后,将待称量的物体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用不绣钢镊子由大到小加放砝码,
当增减到最小质量砝码时仍不平衡时,可移动游码使之平衡,此时所称的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刻度所指的质量之和。

3、天平应放在干燥清洁的地方,称重物体不能超过天平最大量程。

称量时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

长期不用要在盘架下面加上物体固定。

(四)实验步骤
(一)固体物质密度的测量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测量固体物质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固体体积的测量先将量筒放在水平台上向里面加上适量的水,把用细线绑好的铁块铜块等依次测量其体积,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数据处理并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4.利用数据计算固体物质的密度。

5.分析数据与学习的物体密度的数据是不是相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对试验中的误差出现的位置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1.先测量烧杯的质量,加入盐水测量盐水的质量和扫北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并读取盐水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3.测量剩余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计算烧杯中的盐水质量利用量筒中的盐水体积计算盐水的密度。

5.分析盐水的测量方法和固体的测量方法有什么异同区别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

6.评估分析数据,实验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对试验中的误差出现的位置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五)学生分组实验
测量规则物体铁块铜块及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物体密度实验表格
物体烧杯质量
(克)烧杯和盐水质
量(克)
量筒中盐水的体
积(立方厘米)
烧杯中剩余盐
水质量(克)
盐水的密
度(克/立
方厘米)
盐水
物体质量(克)体积(立方厘米)密度(克/立方厘米)
铁块1
铁块2
铜块
石块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查阅密度表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六)小结
通过这节实验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密度得测量方法并且知道了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
同。

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作业:
课题:巧测密度。

要求:给你一个玻璃瓶、一架天平(附砝码)、足量的水和待测液体,如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及测量结果的表达式、实验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谢谢你
.....................................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
优秀教案课件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