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品析归纳

合集下载

语文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

语文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一、解题1.答:回复。

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dao 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我们还学过同时期的刘义庆的文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3.本文是作者寄给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言语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有滋有味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三、重点字词解释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季。

4.晓雾将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7.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地,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自康乐以来: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为复有能与〔yù〕其奇者:参与。

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

四、文言词汇累积〔一〕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今义:和5.念无与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二〕一词多义1.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相与步于中庭〔和,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五〕重要实词1.四时俱备(季节)2.沉鳞竞跃(鱼)3.月色入户(门)4.欣然起行(愉快,愉快的样子)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五、问题归纳1.〔答谢中书书〕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顶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五色交辉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答谢中书书》知识清单

《答谢中书书》知识清单

《答谢中书书》知识清单1.[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文中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本文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山水相映之美。

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②缤纷的色彩之美。

比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

比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晨昏的景色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④动静相衬之美。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行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歌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文,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自己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比较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是诗人陶弘景为了安慰自己的好友所写的一封书信,书信中的情感非常的真挚,词语也非常的优美。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的全文赏析,欢迎阅读!【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答谢中书书全文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全文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谢中书,名谢征,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全文仅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等各类皆备,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骈体双璧”。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1. 《答谢中书书》里那优美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呀!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哇,这不是把那高山和流水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吗?这描写简直绝了!
2.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描写多生动啊!就好像那石壁就在我们眼前闪耀着五彩光芒,难道不是吗?这景色得多美呀!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哎呀,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清晨的山林中,听到了猿猴和鸟儿欢快的叫声,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吧!
4. 文中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不就跟我们看到夕阳西下时鱼儿欢快跳跃的场景一样嘛,真是太神奇了!
5.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真的是太贴切了呀!这景色不就是像仙境一样吗?真让人陶醉其中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道在谢灵运之后真的就没人能领略到这样的奇景了吗?那也太可惜了吧!
7. 整篇文章读下来,那美妙的意境就像一阵春风吹拂着心灵,不是吗?比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多让人向往啊!
8. 每次读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就忍不住想,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喜爱这山川之美,那它得有多迷人呀!
9. “林寒涧肃”这样的描写,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清冷和寂静,就好像自己也处在那个安静的山林里,多有意思啊!
10. 《答谢中书书》真的是一篇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呀!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啊!总之,这篇文章就是超级棒!。

《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导语:《答谢中书书》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常考知识点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短文是:欲界之仙都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谁呀?陶弘景呀!就比如你喜欢的某个作家,提起他你肯定超熟悉的嘛。

2.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吗?那可是很有意思的哟!就好像你知道一个故事发生的背后原因一样新奇。

3. 文中的山川之美到底美在哪里呀?哎呀,那真的是美得让你惊叹!就跟你看到超级美丽的风景时的那种感觉一样。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的画面感强不强?超级强的好不好!就像你在清晨的森林里听到鸟儿欢快歌唱一样生动。

5.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写得好形象啊!就好像你看到太阳落山时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场景,多有趣。

6. 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不是很真挚呀?那当然啦!就跟你对好朋友表达感情一样真诚呢。

7. 文中的动静结合手法妙不妙?简直妙极了!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有安静的画面也有动感的情节。

8.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很独特呢,是不是?真的很特别呀!就像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你印象深刻。

9. 学了《答谢中书书》有很多收获吧?那肯定的呀!就如同你打开了一扇通往美丽世界的大门一样。

总的来说,《答谢中书书》真的是一篇超级棒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学习。

第11课《答谢中书书》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第11课《答谢中书书》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答谢中书书》知识清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诵读理解1、字音颓(tuí) 与(yù)2、字词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3、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文学常识1、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简答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一、中书书文言文知识点简介中书书文言文是指《中书令奏议》,是唐代官僚机构中书省的一种文书形式,用于上报皇帝、内阁的事务和意见。

中书书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重要篇目,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

中书书文言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务、军事外交、法律制度、教育文化、农田水利等方面,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层面。

这些文言文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华,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中书书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文言文语言风格庄重严谨,表达语气正式稳重。

2.使用较多的是文言文的虚词、古文句式和书面语。

3.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对比、排比、比喻等。

4.表达内容明确,句子结构简练,逻辑清晰。

三、中书书文言文的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1.比喻: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扩大、突出表达的效果。

例句:夫人远涉江湖,捐躯赴义,以清塞乱,以平保境,义矣哉!2.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差异,强调自身的优越性或者弊端。

例句:盖人主之道,若望沒者,以显忠类;若凶蹶者,用矫激之光。

3.描写: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外观、气质和特点。

例句:瞻彼大儒,烹官居之,则违宪;爪牙邀以为帮,则杂采。

4.赞美:通过夸张和敷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事物的赞美。

例句:自诩了然于理,内视群工有迁然于自出之明矣。

5.比兴: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突出特点或者抒发情感。

例句:辐辏之声,杳杳离皇城之外,作工立事惇情匡牧,甚欣识也。

6.感恩: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

例句:投荒黎庶,贻力狱之音,则憾气已舒。

四、中书书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1.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注意观察文中的逻辑关系。

2.阅读时要注意理解语境,理解词语和词句的意义。

3.注意记住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句型和修辞手法。

4.多读经典文言文的名篇和典籍,加深对中书书文言文的理解。

五、中书书文言文的重要作用1.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整理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整理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文学家,被尊为“山中宰相”。

2. 文体。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实词。

- 晓雾将歇:歇,消散。

- 夕日欲颓:颓,坠落。

- 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鳞,鱼。

竞跃,争着跳跃。

-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2. 一词多义。

- 与。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 书。

- 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书”是书信;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

三、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内容理解。

1. 景物描写。

-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然后描写了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和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景象,按照由仰而俯、由早到晚的顺序,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山川的美景。

2. 情感表达。

- 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将山川之美比作人间仙境,同时感慨自谢灵运之后,很少有人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的自豪。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存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坠落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重点注释1. 答谢中书书,答:回复。

第一个书:中书,官名;第二个书:即书信。

2.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季节,3. 晓雾将歇,歇:消散。

晓:早晨4. 猿鸟乱.鸣,乱:此起彼伏。

不是杂乱。

5. 夕日欲颓,颓,坠落。

6. 沉鳞.竞跃,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鳞:鱼,借代手法7.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 自康乐.以来,康乐:指诗人谢灵运。

9.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的意思。

复:再,奇:奇丽的景色。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重点理解1.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鄙弃名利之情。

2.全文的主旨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山川,描写了:山川之美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美”字4.文中的论点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中的结论(议论句)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多用骈句,但也有对偶、散句(后两句)。

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

6. 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7.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附答案)

十一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年(梁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二、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整体把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范文大全]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范文大全]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范文大全]第一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知识点一、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四、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摘要:
一、全文概述
二、文本解析
三、艺术特点
四、作品价值
五、总结
正文:
【全文概述】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友人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归隐山林的愿望。

全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穿插自己的人生感悟,展现出一片美丽的山水画卷。

【文本解析】
文章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紧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山水美景,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在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中,作者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

【艺术特点】
文章运用了对仗工整、骈词丽句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极具韵律美。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山水景色栩栩如生。

此外,文章还融入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

【作品价值】
《答谢中书书》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篇抒发作者人生感悟的作品。

文章通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总结】
《答谢中书书》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仗工整、骈词丽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归隐山林的愿望。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本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答谢中书书》常考的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答谢中书书》语文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书信。

二、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知识点一、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四、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品析归纳
01
1.这是一封写给朋友的书信。

“答”即“回复”的意思;朋友谢征做过中书舍人,所以称他为“谢中书”;第二个“书”,即“书信”。

看看人家古人,朋友之间还要写信,而且,信里的内容不是交流如何赚钱,如何打游戏,人家交流的是“山川之美”!
2.陶弘景,南朝思想家,隐居山林,人称“山中宰相”。

3.本文以四言为主,读来铿锵有力;最后以长句结尾,张弛有度。

02
点击下面的视频,先听几遍朗诵,注意读音和断句: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