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水溶性和可食性

合集下载

0173鱼类的食性

0173鱼类的食性

根据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程度用数字进行记录, 如某鱼消化道第一段(食道)内食物很完整,属第1 级;第二段胃的食物稍微消化,属第2级;第三段 (肠)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根据残渣仍可作 种的鉴定,属第4级,这条鱼食物团消化程度的记录 数字为124。又例如,045,即表示消化道第一段内无 食物,第二段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尚能根据 残渣鉴定,第三段的食物消化得更厉害,已无法鉴定。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 法,就是对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级统计,或以“+”、“++”、“+++” 符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的“零星”、“少”、 “中等”、“多”、“大量”五级来表示。这在 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30
3.体积法
这个方法需首先测定整个食物团的体积,然后, 把大型的生物体(如软甲亚纲、箭虫、水母等)从食 物团中拣出,计数,并测定它们的体积。从整个食物 团的体积中除去大型生物体的体积,就得出其他小型 生物体的体积。然后求出各饵料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营养时常采用体积法。
17
(2)样品固定 (2)样品固定
目测肠胃饱满度之后,将胃肠从食道处剪下, 连同标签纸放入小瓶,或包扎于纱布之中,用5—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标签号码必须同生物 学测定的记录号码相一致,以便对照分析。 如有可能,最好现场就将新鲜标本称重,福尔 马林固定后会失重。 以上几项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测定和处理,然 后将材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研究。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出现频率(%) = ×100 总胃数
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该成分出现次数 %)= 各成分出现总次数
28
× 100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 率:
已摄食个体数 摄食率(%) = ×100 总鱼数

水生生物的摄食和食物选择

水生生物的摄食和食物选择

未来水生生物研究的方向
01 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02 关注气候变化影响
探讨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03
未来水生生物研究的方向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服 务价值 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 的影响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结语
03 食物选择策略
水生生物根据环境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分布 规律,形成了不同的食物选择策略,以维持 生存和繁衍。
● 04
第四章 水生生物的生态系 统角色
水生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关 系
水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通 过影响水质、氧气循环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 用,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生生物在人类资源开发 活动中面临捕捞压力和栖 息地损失等挑战,种群数 量逐渐减少。
水生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01 形态结构变化
水生生物通过长期进化,形态结构逐渐适应 水生环境的需求,如鱼类的鱼鳍、鱼鳞结构 等。
02 行为习性改变
水生生物在适应水生环境中,逐渐形成了独 特的行为习性,如鸟类的觅食方式、迁徙规 律等。
存和繁衍。
水生生物在人类活动下的生存挑战
污染影响
水生生物面临着各种污染 物的危害,如化学物质、 废水等,对种群健康造成 威胁。
栖息地破坏
保护措施
资源开发
人类活动导致水域栖息地 的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 空间受到严重影响,种群 数量下降。
为了维护水生生物的生存 环境,人类采取了一系列 的保护措施,包括环境保 护法规、保护区设立等。
水生生物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对
气候变化影 响

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水生动物的食性

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水生动物的食性

影响鱼类食性的因素
➢一、个体发育 ➢二、季节变化 ➢三、栖息环境
➢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 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鱼类摄取不同的食物。
➢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 系列。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 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 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底栖生物为食。
蟹类的食性
➢一、河蟹 ➢二、食性特点
➢河蟹也叫“螃蟹”和“毛蟹”,河蟹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头 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 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
➢摄食是河蟹的基本生命特征之一。
➢河蟹通过摄食活动获得能量和营养,为个体的生活、蜕壳、生长 、育肥、繁衍后代及种群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
➢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
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 孵出后30d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 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 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 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 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
➢捕食性的腹足类常常具有下列特征:感觉器官比较发达,能迅速 发现食物;吻发达,齿舌的齿片数减少,但强而有力,腭片退化 和消失;唾液腺发达,能分泌蛋白质分解酶。
➢捕食性的头足类,主要捕食对象是鱼虾类和贝类,章鱼是在海底 生活的头足类,它主要捕食底栖瓣鳃纲,在觅食时通常在滩涂上 匍匐,并且用腕的尖端用腕的尖端试探海涂上的洞穴,若遇瓣鳃 纲便用腕抓住,拉开双壳,吞食其肉。
➢在动物性饲料缺乏时,鳖也吃甜菜、包蕖、南瓜,以及大麦、小 麦、黄豆、玉米、高粱等植物性饲料。

第一节 鱼类的食性及食性、习性和混养的关系

第一节 鱼类的食性及食性、习性和混养的关系

三、食性、栖息水层与混养
食性不同 混养
栖息水层不同

以主养草鱼的池塘为例,进行鲢、鳙、青 鲤、鲫混养。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活水层及 食性的不同,使池塘的立体水面可以得到 充分利用。
食性与混养的关系
草食性鱼类

浮游生物

滤食性鱼类
残饵
杂食性鱼类


小杂鱼
→肉食性鱼类→来自栖息水层与混养的关系→ → →
第一节第一节鱼类的食性及食性习鱼类的食性及食性习性和混养的关系性和混养的关系陆娟娟陆娟娟??一鱼类食性的类型一鱼类食性的类型二鱼类的食性与其肉质的关联食性栖息水层与混养三食性栖息水层与混养??三食性栖息水层与混养三食性栖息水层与混养??二鱼类的食性与其肉质的关联??三一鱼类食性的类型一鱼类食性的类型??11滤食性滤食性肉食性草食性草食性??33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22肉食性??44杂食性11滤食性滤食性??特点
第一节 鱼类的食性及食性、习 性和混养的关系
陆娟娟
一、鱼类食性的类型
二、鱼类的食性与其肉质的关联
三、食性、栖息水层与混养
一、鱼类食性的类型
1、滤食性
2、肉食性
3、草食性
4、杂食性
1、滤食性
特点:口裂大,鳃耙数目多,致密
细长,排列整齐,肠数倍于体长。
2、肉食性
特点:口裂大,具有锐利的口腔齿,
鳃耙数目少而短,肠短于体长,有 胃。
3、草食性
特点:肠道长,无胃。
4、杂食性
(1)温和肉食性
(2)碎屑食性鱼类
(3)杂食鱼类
(1)温和肉食性
(2)碎屑食性鱼类
(3)杂食鱼类
二、鱼类的食性与其肉质的关联

【水产养殖饲料配制】鱼虾食性及消化生理特点及鱼虾能量代谢.pdf

【水产养殖饲料配制】鱼虾食性及消化生理特点及鱼虾能量代谢.pdf
该类食性的鱼类多以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浮游的甲壳类、枝角类及某些 动物的幼虫和各种浮游 藻 类 为 食。 其 中 鲢 鱼 主 要 吃 浮 游 植 物 ( 藻 类 ), 鳙 鱼 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亦能滤取一定的有机腐殖质及细菌,在人
· $#"! ·
第八篇 水产养殖饲料配制新工艺与新技术评价分析
虹鳟
中下层
属肉食性鱼类,主食小鱼、底栖动物,亦吞食植物鱼等,幼鱼也吃糠虾
· #!"! ·
第八篇 水产养殖饲料配制新工艺与新技术评价分析
鱼的种类 乌鳢 胡子鲶
栖息的 水层
中下层 中下层
一般食性 肉食性凶猛鱼类,食性近似鳜鱼,幼鱼也食摇蚊幼虫和甲壳类 肉食性鱼类,食鱼类、虾类、水生昆虫等
(一)蛋白质
有胃鱼对蛋白质的消化始于胃。鱼的胃蛋白酶同高等动物一样,将蛋白 质分解为月示、胨。盐酸的分泌使胃蛋白酶激活、胃蛋白酶的最适 !" 为 # $ # % #,无胃鱼胰脏或幽门可分泌胰蛋白酶,其最适 !" 在 & % ’ 左右,最适温度 为 (’)。蛋白质的吸收一般是在肠道的前 * + , 部分消化,而罗非鱼的氨基酸 吸收则似乎在肠道的大部分区域均可进行。鱼类对蛋白质的降解与吸收较高 等动物缓慢。
除了淀粉酶外,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类中还包括麦芽糖酶、蔗糖酶、乳 糖酶、磷酸酶、半乳糖苷酶等。在鲤鱼肠道内以淀粉酶与麦芽糖酶的活性最 高。
鱼类对碳 水 化 合 物 的 消 化 率, 有 研 究 表 明 温 水 鱼 类 对 淀 粉 的 消 化 率 较 高,如鲤鱼在日粮含淀粉 !"# $ %&# 时,淀粉的消化率为 &’# 。
工饲养条件也可取食人工饵料,滤食性鱼类消化道中缺乏纤维素酶,对纤维 素、果胶、几丁质等无分解能力,因而对具有这类物质所组成的密闭外壳或 外膜的浮游生物很难加以利用(如蓝藻、绿藻及一些浮游动物的卵)。

水产动物饵料学

水产动物饵料学

第一部分生物饵料培养绪论1.饵料:即水产动物的食物,为诱食性的食物。

2.生物饵料:指经过筛选的优质饵料生物,能进行人工大量培养后投喂给养殖对象使用的活饵料。

3.生物饵料特点(是非题):①保持良好的水质:微藻:水中增氧;光合细菌:吸收有机物和H2S;②营养丰富;③大小适宜;④便于摄食:浓密悬浮;⑤易培养和易消化。

4.生物饵料主要类群:①微生物饵料:光合细菌、海洋酵母;②植物性饵料:微藻类;③动物性饵料:双壳贝类的卵和幼虫、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颤蚓、沙蚕5.应用情况:主要为鱼、甲壳类的虾蟹、贝、海参、海胆等饵料①鱼类育苗:离不开活饲料,微藻、双壳贝类的卵和幼虫、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②甲壳类:在早期利用微藻,后期利用卤虫幼体;主要利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③贝类:利用微藻中的金藻类和硅藻类;④海参、海胆:主要利用底栖硅藻类。

第一章光合细菌1、光合细菌是一类光合色素为菌绿素,自养性营养,在厌氧下光合不产氧的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

2、比较光合细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不同点(填空题、是非题):(1).光区不同:属于红外光区、远红外光区;(2).光合作用器官、色素不同:载色体和绿色胞囊,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3).供氢体不同:以H2S、Na2S2O3和有机物为供氢体(4).获能形式不同:①光合作用②脱氮或发酵:③呼吸作用(5).厌氧条件下不放出氧气;(6).碳源不同:CO2和有机物为碳源;(7).氮源不同:存在固氮酶,具固氮能力(8).光反应系统不同:只利用光反应系统I(9).光合作用效率高。

3、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简答题):(1)、净化养殖水质:能利用有机物、硫化物、氨氮;(2)、作为饲料添加剂:蛋白质高及氨基酸齐全,V B种类和数量多,活性辅酶Q丰富;(3)、用于培育鱼、虾、贝类幼体:作为饵料,可提高培养幼体的生长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减少换水量;(4)、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以藻菌混合投喂可节约微藻数量;(5)、防治鱼病:辅酶Q是具有消炎作用的抗病因子,对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食品包装材料论文

食品包装材料论文

食品包装材料摘要:阐述了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以及部分食品包装新材料,并说明了其特性与应用。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阻隔性机械性能渗透性水溶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包装材料与包装技术已不再是简单和直观的东西,而是那些融入各学科技术而开发的功能性包装材料。

从古至今,食品包装材料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有关食品包装的材料一直是人类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热点话题。

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有适当的阻隔性,如油脂食品要求高阻氧性和阻油性;干燥食品要求高阻湿性;芳香食品要求高保香性;而果品、菜类鲜活食品又要求包装有一定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透过性。

此外食品包装材料还要有良好的抗拉伸强度、耐撕裂、耐冲击等机械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应与内装食品发生化学反应,确保食品安全。

另外还要有较高的耐温性,适合食品的高温消毒和低温储藏等特点。

1.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1]纸、塑料、金属、玻璃等是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

纸包装材料现代包装工业体系中,纸和纸包装容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所有包装材料总量的40%~50%。

和其他材料相比,其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加工性能好,印刷性能优良,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便于复合加工,成行性好,卫生安全性好,而且原料来源广泛、品种多样、成本低廉、容易形成大批量生产,纸质包装容器重量较轻、缓冲性好,应用广泛,废弃物可回收利用,无白色污染。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生活实际需要,开发植物纤维快餐盒,研发天然绿色包装材料等将作为今后纸制品食品包装材料的趋势。

另外,随着包装科技的迅速发展,可食性包装纸是现代食品包装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种包装具有重要的环保与经济价值。

目前,国外的可食性纸有两种,一种以蔬菜为主要原料,将蔬菜成型后烘干;另一种是将淀粉、糖糊化,加入其他食品添加剂,争取与造纸类似的方法成型。

从应用与发展前景来看,以蔬菜为原料的绿色产品更具有发展潜力。

鱼类食性

鱼类食性

鱼类食性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 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

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凶猛性鱼类的食物链*也有一些鱼类食性的过渡阶段不十分明显,例如鲢开始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随着鳃耙、牙齿和肠管的发育,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后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食品原料学第六章水产品原料

食品原料学第六章水产品原料
以下。
• 深海鱼肌肉中甘油醚含量较高,食用可能 引起腹泻。
• 板鳃类鱼类的肝脏、肌肉中所含二酰甘油 醚含量较高。
(6)烃类
• 硬骨鱼中烃类含量较低,<3%,多存在于软 骨鱼中。
• 深海鲨鱼的肝脏中含有较多烃类,如角鲨 烯、姥鲛烷、鲨烯、植烷等
(7)固醇及固醇酯
• 鱼贝类: 以游离型及脂肪酸的酯存在,鱼类 的固醇主要是27碳的胆固醇。海洋无脊椎 动物固醇种类繁多。
• 磷酸腺苷(AMP)、一磷酸肌苷、一磷酸鸟苷可 与谷氨酸钠结合产生强的特征鲜味。
• IMP反应生成次黄嘌呤核苷的速度很慢,在鱼 肉中积累,在鱼死后的1~2天内达到最高浓度, 它是鱼提取物中一种理想的风味增强剂。
(4)有机碱类(甜菜碱类)
• 指季铵、硫碱等以分子内盐形成的一类两 性离子化合物。
• 例如:甘氨酸甜菜碱、B一丙氨酸甜菜碱、 龙虾肌碱等。
第六章 水产食品原料
一、水产原料的特性
• 1.再生性 • 2.不稳定性 • 3.共享性
1.再生性

水产资源是能自行增值的生物资源。
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
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
获得补充,并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达到数
量上的相对稳定。
2.不稳定性
• 不少鱼类资源的年际产量波动很大。除 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发生量、存活率 和鱼类本身的种群年龄结构、种间关系等 有很大影响外,人为捕捞因素往往更能引 起种群数量剧烈变动,甚至引起整个水域 种类组成的变化。
• 蛋白质的分类: (1)肌浆蛋白 (2)肌原纤维蛋白 (3)肌基质蛋白
• (1)肌浆蛋白: 含量20~50%。 水溶性,溶于水溶液或离子强度0.05以下的溶

食品原料中水溶性和成膜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

食品原料中水溶性和成膜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

粉,则后一种作用占优势,所以糊黏度上升。

3结论与原淀粉相比,磷酸酯化香芋淀粉更容易糊化,透明度高,沉降稳定性好,冻融稳定性和抗霉菌能力有所改善,糊黏度减小。

Na Cl的加入使香芋淀粉磷酸酯的糊黏度下降。

蔗糖的加入使取代度较低的香芋淀粉磷酸酯的糊黏度下降,取代度较高的香芋淀粉磷酸酯的糊黏度上升。

随着取代度的增大,香芋淀粉磷酸酯的糊化变得容易;耐盐和耐糖的能力提高;透明度先增后减;糊黏度则先减后增。

不同取代度的香芋淀粉磷酸酯的冻融稳定性均有改善,以取代度为0.0133的酯化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好。

取代度的改变对香芋淀粉磷酸酯的抗霉菌能力和沉降稳定性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1]张力田.变性淀粉[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197-200[2]颜栋美.变性淀粉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1997,(2):9-12[3]张友松.变性淀粉生产与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43[4]赖俐超,张丰如,李红山.香芋淀粉糊的特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86-88[5]姜元荣,倪巧儿,吴嘉根.淀粉磷酸酯取代度的分析方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18(3):70-73[6]张燕萍.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17-318[7]何传波,潘丽军,姜绍通,等.磷酸酯化对甘薯淀粉凝沉性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4,19(1):84-88食品原料中水溶性和成膜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刘树兴,陈金伟*,田斌(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咸阳712081)摘要:爽口片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个非常环保方便的口香糖替代品。

对于爽口片,水溶性和成膜性是其成膜材料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针对这两个特点,对食品原料中水溶性和成膜性较好的大分子物质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水溶性;成膜性;大分子物质;爽口片中图分类号:TS2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989(2006)06-0024-05The m acr om ol ecul es ofbet t erwat er-sol ubi l i t y andf i l m f or m i ng pr oper t i es i n f ood r aw m at enalLI U Shu-xi ng,CH EN Ji n-we i*,TI AN Bi n收稿日期:2005-12-19*通讯作者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B类科研团队资助项目。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
4、来源
酵母、禾谷籽实及副产物、饼粕料及动物性饲 料中含量丰富
瘦肉、肝、肾和蛋等动物产品含量丰富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 素
二、核黄素 (维生素B2)
1、结构与性质
(1) 结构 由核酸与二甲基异咯嗪组成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 素
二、核黄素 (维生素B2)
缩,仔猪早产、死亡率增加。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 素
一、硫胺素(维生素B1)
3、需要特点
需要量受动物种类、饲粮组成、生理状况及 其他因素的影响。
反刍动物的后肠发达动物可合成足量的B1 高CH2O增加VB1需要,脂肪和高剂量VC可“节约”B1 单胃动物VB1处于临界水平时,低蛋白饲料 加剧VB1缺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 素
一、硫胺素(维生素B1)
含S和NH2,故叫硫胺素,常用盐酸盐。
1、结构与性质
(1) 结构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 素
一、硫胺素(维生素B1)
(2) 性质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 对碱特别敏感,pH在7以上时,室温下噻唑环 被打开,对热稳定,干热至100℃不易分解。 湿热不稳定。微苦味,具有特殊香气。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第三节水溶性维生 素
一、硫胺素(维生素B1)
动物VB1需要量一般为1-2mg/kg料。一般猪 日粮可满足需要,不需添加,禽需添加。
对于大多数动物,硫胺素的中毒剂量是需要量 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生理功能及供应课件(共24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

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生理功能及供应课件(共24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
1 .需要补充的维生素:猪、鸡一般需要补充除所有的 维生素。反刍动物通常需要补充维生素 A ,有时可能 需补充维生素 E ;若不接触阳光,应补充维生素 D3 ;出现应激或处在高生产水平时,需补充维生素 B1 和烟酸。幼龄反刍动物应补充所有维生素。
2 .维生素的添加量 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有几种表示方法。 ARC 和 NRC 标准中使用的是“最低需要量”。 最低需要量的 1.2~3 倍可获得较理想的生产性能和效 益。
思考讨论
维生素的分类 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和主要缺乏 症。 各种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 典型的缺乏症。 维生素的合理供应。
多发性神经炎
鸡多发性 神经炎, 小鸡角弓 反张 , 亦 称“观 星”姿势 。
多发性神经炎
绵羊 角弓 反射
卷爪麻痹症
脚趾向内弯曲
猪鹅步症
( 二 ) 胆碱
1. 性质 胆碱是比较特殊的维生素,胆碱分子中含 有三个不稳定的甲基外,具有明显的碱性。 常温下为液体,有粘滞性和较强的碱性, 易吸潮,溶于水。 胆碱对热稳定。
4 .集约化饲养:集约化饲养致使动物对维生素 的需要量增加,因为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易 产生维生素不足。
(一)影响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
5 .日粮中营养成分 如日粮中脂肪含量不足时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其需要量增 加;蛋白质的供给量增加时,维生素 B6 的需 要量随之增加。
(二)生产中维生素的添加量
(一) B 族维生素
1. 总的特点 ① 溶于水:吸收、运输、代谢、沉积; ② 以细胞酶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三大有机物质代 谢; ③ 除维生素 B12 外,几乎不在体内贮存;
④ 容易产生缺乏症 , 必须经常供给; ⑤ 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可大量合成,故绝大多数 B 族

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水生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与吸收

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水生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与吸收

1.动物因素
(2)水生动物年龄、食性和生理状态 一般幼鱼的消化能力较弱,消化酶种类 不全,活性也较低,故在幼鱼阶段应给予易消化的蛋白质饲料。不同食性的鱼类对 同一种饲料的消化率是不同的,如草鱼对花生饼粕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配合饲料, 其有机物消化率为 50.4%,蛋白质消化率为91.2%,而鲤鱼分别为55.4%和94.9% (丁明等,1985)。鱼类在快速生长期的消化率要略高一些,而在应激和疾病状态下 则要低一些。
二、影响消化率的主要因素
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饲料,在不同条件 下其消化率也不同。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动物因素和饲料因素两个方面。
1.动物因素
(1)水生动物种类 由于饲养的水生动物种类不同,其消化器官机能有很大的 差异,尤其是消化酶的种类和活性将显著影响对不同饲料的消化率。如鲤鱼对玉米 蛋白质的消化率为66%,金鱼髙达96%。所以在测定饲料消化率时,对不同种类水生 动物应分别进行, 而不能将某种饲养水生动物的测定结果转而应用到其他种类动物。
消化率及其影响因素
食物的营养物质必须被饲养动物消化吸收才有意义,然而,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其可消化性则因饲料性质与动物种类的不 同而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需 要测定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可消化程度。
消化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饲料中该物质总的种类、成分 如金鱼对玉米蛋白质的消化率为96%,对脱脂蚕蛹的消 化率为87%。饲料成分差异大,其消化率变异也大。
(2)投饲率 当每次的投饲量增加时消化率下降。在摄食饱和度适中时,饲料中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最髙。
2.饲料因素
(3)饲料加工工艺 如原料的粉碎程度不仅影响饲料的消化率,而且影响饲料颗 粒在水中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粉碎得越细,消化率就越髙。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1 离子水合作用在水中添加可解离的溶质,会使纯水通过氢键键合形成的四面体排列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对于不具有氢键受体和给体的简单无机离子,它们与水的相互作用仅仅是离子-偶极的极性结合。

这种作用通常被称为离子水合作用。

2 疏水水合作用向水中加入疏水性物质,如烃、脂肪酸等,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处于这种状态的水与纯水结构相似,甚至比纯水的结构更为有序,使得熵下降,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作用。

3 疏水相互作用如果在水体系中存在多个分离的疏水性基团,那么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从而使它们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此过程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4 笼形水合物指的是水通过氢键键合形成像笼一样的结构,通过物理作用方式将非极性物质截留在笼中。

通常被截留的物质称为“客体”,而水称为“宿主”。

5 结合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成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部分水。

6 化合水是指那些结合最牢固的、构成非水物质组成的那些水。

7 状态图就是描述不同含水量的食品在不同温度下所处的物理状态,它包括了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信息。

8 玻璃化转变温度对于低水分食品,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一般大于0℃,称为Tg ;对于高水分或中等水分食品,除了极小的食品,降温速率不可能达到很高,因此一般不能实现完全玻璃化,此时玻璃化转变温度指的是最大冻结浓缩溶液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温度,定义为Tg ´。

9 自由水又称游离水或体相水,是指那些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主要是通过一些物理作用而滞留的水。

10自由流动水指的是动物的血浆、植物的导管和细胞内液泡中的水,由于它可以自由流动,所以被称为自由流动水。

11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0100w p ERH a p ==其中,P 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汽分压;P0表示在同一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ERH 是食品样品周围的空气平衡相对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聚合度增大,水溶液的粘度增大,成膜 后的强度和耐溶剂性增大,但在水中的 溶解度下降,成膜后的伸长率下降。醇 解度增大,在冷水中溶解度下降,而在 热水中的溶解度提高。
3)水溶液性质
• 水溶性聚乙醇的溶解性随其醇解度的高低而有 很大差别,醇解度87%—89%的产品水溶性最 好,不管在冷水还是在热水中,它都能很快的 溶解。醇解度在89%—90%以上的产品,为了 完全溶解,一般需要加热60—70℃。醇解度为 99%以上的聚乙烯醇只溶于95℃的热水。而醇 解度在75%—80%的产品只溶于冷水,不溶于 热水。醇解度小于66%,由于憎水的乙酰基含 量增大,水溶性下降。直到醇解度到50%以下, 聚乙烯醇即不再溶于水。以上品种的产品,一 旦制成水溶液,就不会在冷却时从溶液中再析 出来。
OH OH
OH OH
1,2—聚乙二醇结构
主要的结构是1,3—聚乙二醇结构,也就是“头—尾”结 构。聚乙烯醇的聚合度可分为高聚合度、中聚合度、低聚 合度。近来还发展了一种超高聚合度的产品。醇解度是在 聚乙烯醇的生产中聚乙酸乙烯用甲醇醇解的程度,醇解度 越大,其聚乙烯醇中含的羟基越多。醇解度通常有三种, 即78%,88%和98%。完全醇解的聚乙烯醇醇解度为98% 一100%,部分醇解的醇解度通常为87%一89%。醇解度 98%的聚乙烯醇多数用作维尼纶的原料。低醇解度的一般 用于非纤维应用。为了表示方便,常取聚合度的千、百位 数放在前面,把醇解度的百分数放在后面,如75—98,即 聚合度为7500,醇解度为98%。
• 合成水溶性高分子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多 种。首先,合成聚合物具有高效性,用 较小的剂量即可以起到相同剂量的天然 化合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其次,合成高 分子具有多样化的特性,既可以提供多 种品种和规模,又可以提供具有多种性 能和功能的产品。
3 水溶性材料的性能
• 1.溶解性 • 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具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
后聚乙酸乙烯醇解生成聚乙烯醇。其反应式如
下:

(1)酸乙烯聚合:
nCH2
CH COOCH3
• (2)聚乙酸乙烯醇解:
CH2 CH COOCH3

CH2 CH n + CH3OH
COOCH3

(3) 乙酸甲酯回收:
CH2 CH n + CH3COOCH3 OH

CH3COOCH3 + H2O
CH3COOH + CH3OH
• 温度对聚乙烯醇溶解性能的影响也因醇 解度的高低而不同。在醇解度为97%— 98%时,这种影响变得十分明显。水是 聚乙烯醇的溶剂,在水中加一部分低级
醇不会引起降乙烯醇的沉淀。加入的醇
量的最大什随聚乙烯醇醇解度的下降而 提高。
3)对盐的容忍度
• 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盐时,当无机盐加入到一 定量时,聚乙烯醇便会从水溶液中析出来,则聚乙烯醇 从水溶液中刚刚析出时所加入的无机盐的量称为对这种 盐的容忍度,聚乙烯醇水溶液对氢氧化铵、醋酸及大多 数无机酸,包括盐酸、硫酸、硝酸和磷酸都表现出很高 的容忍度。但当浓度相当低的氢氧化钠溶液就会使聚乙 烯 醇从溶液中析出来。聚乙烯醇溶液对硝酸钠、氯化
• 另一方面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和水中的分散 相、水中其他高分子化合物发生作用,这种作 用使增稠效果大大高于聚合物自身粘度所导致 的增稠效果。
• 常用的增稠剂有:明胶、豆蛋白、刺槐胶、阿 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乙基 纤维素、乙基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甲 基淀粉、阳离子淀粉、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 酸、聚乙二醇、聚乙烯甲基醚、聚丙烯酰胺、 聚乙烯吡咯烷酮、聚胺等。
• 除硼砂、硼酸外,某些铬的化合物,如铬酸盐、 重铬酸盐也会引起凝胶。聚乙烯醇对硫酸铜水 溶液不发生反应,但在弱碱性条件下(如加入 氨),即可生成绿色沉淀。这是氢氧化铜与聚乙 烯醇所形成的络合盐。
• 聚乙烯醇与钛的络合物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和耐热性,它可由聚乙烯醇和钛酸酯形成。
• 钒、锆及高锰酸钾等化合物也可以使聚乙烯 醇凝胶。
聚乙烯醇对硼砂特别敏感,将硼砂或硼酸水溶液与聚乙烯 醇水溶液混合静置2分钟,即可失去流动性。即使很少 剂量的硼砂也使聚乙烯醇水溶液失去流动性。聚乙烯醇 水溶液凝胶化所需要的硼砂和硼酸的最低用量,随醇解 度的增加而降低。例如,溶液质量的0.1%的硼砂会引 起完全醇解的聚乙烯醇5%水溶液凝胶化;但对部分醇 解的低粘度聚乙烯醇5%水溶液,要加入溶液质量1%的 硼砂才会出现凝胶化。相同浓度、相同醇解度的聚乙烯 醇水溶液中,添加硼砂比硼酸更易发生凝胶。温度越高, 发生凝胶所需用的硼砂或硼酸的量越大。聚乙烯醇的水 溶液凝胶化是可逆的,低温下形成的凝胶,在高温下将 变稀,冷却时又会成为凝胶。
• 增稠作用在涂料、油墨、粘合剂、采油、食 品工业中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 包装材料中常用的水溶性材料
• 1.聚乙烯醇(PVA)
• 聚乙烯醇是人们最熟悉的水溶性高分子, 它是白色、粉末状树脂,由聚醋酸乙烯水 解而得。其结构式为;
• •
CH2 CH n OH
(1)聚乙烯醇的制备
• 第一步先由乙酸乙烯聚合生成聚乙酸乙烯。然
• 聚乙烯醇与淀粉一样,具有与碘反应的呈色 性。完全醇解的聚乙烯醇呈蓝色,部分醇解的 聚乙烯呈红色。聚乙烯醇的碘络合物有很多报 道,现举一个实用中的例子。
5)与各种水溶性树脂的相溶性
聚乙烯醇与很多水溶性树脂可以混合,混合后
的组分具有原来所没有的性能。这大大扩展了 聚乙烯醇的使用范围。为测定相容性,将10% 的聚乙烯醇水溶液在20℃下与各种水溶性树脂 混合,放置24h后用肉眼观察,并用显微镜判 断其相容状态。聚乙烯醇与甲基纤维素、羟乙 基纤维素的相容性较差,混合物极易分离。但 和羧甲基纤维素的相容性较好。聚乙烯醇和酪 素、藻蛋白酸钠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有很好 的相容性,它们混合后无任何分离现象出现。 但聚乙烯醇和动物胶的相容性不好,非常容易 分离。
铵、氯化钙、氯化锌、碘化钾和硫氰化酸钾也都有很高 的容忍度。各种离子对聚乙醇水溶液的凝析能力次序为:
• 阴离子 SO42-> CO32-> PO43- >>Cl- ,NO3• 阳离子 K+>Na+>NH4+>>Li+ • 低浓度下作为沉淀剂的盐类有:碳酸钙、硫酸钠和硫酸
钾等硫酸盐。
4)聚乙烯醇水溶液的凝胶化作用
6)阻隔性
聚乙烯醇的一个最好的性能是对许多气体 有高度的不透性。聚乙烯醇连续的膜或涂 层对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氦气和硫化 氢都有很好的隔气性。完全醇解的聚乙烯 醇在25℃下测得的氧、氦的透气性几乎为 零,二氧化碳仅为0.02g/m--2。表2—1和 表2—2分别为聚乙烯醇的氧气和湿气的透 过率。水和氨气的透过率高。
3.电化学性质
• 水溶性高分子的电化学性质有三种类型。
• 非离子型——在水溶液中不电离的高分子, 如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羟乙基纤维素、 氧化淀粉等。
• 阴离子型——在水溶液中电离为阴离子的 高分子,如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藻 蛋白酸钠等。
• 阳离子型——在水溶液中电离为阳离子的 高分子,如季胺聚合物、阳离子淀粉等。
4.分散作用
• 水溶性高分子的分子中都含有亲水和疏水基团, 因此有很多水溶性高分子具有表面活性,可以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有助于水对固体的湿润。 这对于颜料、填料、粘土之类物质在水中的分 散特别有利。此外,有许多水溶性高分子虽然 不能显著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但可以起到保 护胶体的作用。通过它的亲水性,、使水—胶 体复合体吸附在颗粒上而形成外壳,使颗粒屏 蔽起来免受电解质所引起的絮凝作用,这样也 给予分散体系以稳定性。这种保护胶体如果和 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则效果更为明显。常见 的保护胶体有:阿拉伯胶、黄耆胶、明胶、干 酪素、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等。
• 引入亲水基团的最低数量与亲水基团的极性、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本性和分子量等有关。
• 氢键的存在对水溶性有很大的促进,许多高分 子化合物都通过氢键作用,与水分子发生缔合 而获得水溶性。温度升高时有些高分子化合物 因热运动降低了和水分子的缔合度,因而溶解 度下降,形成凝胶。
2.流变学特性
流体的流变学特性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两 大类。一类叫牛顿流体,这种流体的粘度与流 动状态(即动力学特征)无关。另一类称为非牛 顿流体,流体的粘度随流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以能够溶于水,就是降低结晶度的结果。
• 3)利用聚电解质的反离子力的作用,促进溶解。 • 一种原来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引入极性
基团到大分子上而变为水溶性高分子。例如,亚麻仁油不 溶于水,如果用顺丁烯二酸酐与它进行加成反应,在亚麻 仁油分子的双键处引入足够多的羧基,亚麻仁油就会变为 水溶性油。为获得水溶性而引入极性基团的最低数量,迄 今还没有一个定量的公式可以遵循,往往需要通过试验加 以确定。
溶质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必须相近。但是,溶 解度参数的接近是溶解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 分条件。有些溶质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很接近, 但很难溶解,原因是溶质具有结晶结构。结晶 性好的物质由于其分子间的结合力强,使其难 于溶解,淀粉和纤维素就是一个例子。
提高水溶性的方法
• 为了提高水溶性, • 1)在分子中引入足够的亲水基团, • 2)降低聚合物的结晶度。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之所

(2)物理性质
聚乙烯醇的物理性质与聚乙烯醇的化学结 构和聚合度。这两方面对聚乙烯醇的物 理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1)化学结构、醇解度、聚合度
• 在聚乙烯醇分子中丰在两种化学结构:
CH2 CH OH
CH2 CH OH
CH2 CH OH
1,3—聚乙二醇结构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5.絮凝作用
• 水溶性高分子分子中含有一定的极性基 团,这些基团能吸附于水中悬浮的固体 粒子,使粒子间架桥而形成大的凝聚体。
6.增稠作用
• 增稠性能,就是指水溶性高分子有使别的水溶 液或水分散体的粘度增大的作用。作为增稠剂 使用,是水溶性高分子的一大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