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能够运用电路分析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2.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如等效变换、电路模型、电路定理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电子电路设计、电力系统的分析等;4.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的介绍和应用;2.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等效变换、电路模型、电路定理等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3.直流电路的分析:包括简单电路的分析、复杂电路的分析、动态电路的分析等;4.交流电路的分析:包括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等;5.电路的暂态分析:包括换路定律、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二阶电路的暂态分析等;6.实际工程问题应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组织学生参加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5.采用分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电路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电路基础课程标准简介该文档旨在为《电路基础》课程制定一套标准,以指导课程教学和研究。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理解电路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熟悉常见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能够利用电路工具进行电路模拟和实验;- 培养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内容1. 电路基本概念- 电荷与电流- 电压与电势差- 电阻与电阻率-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2. 电路元件与电路图- 电源- 电阻器- 电- 电感器- 理想电压源和电流源3. 串联和并联电路分析- 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混合电路的分析方法4. 电路定理与方法- 克尔霍夫定律- 戴维南定理- 诺顿定理- 瞬态分析方法5. 交流电路基础-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交流电源与交流负载的匹配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体系。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展示电路基本规律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计算仿真: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法- 课堂测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 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电路设计项目,评估其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 《电路分析基础》(作者:张三)- 《电路理论与实验》(作者:李四)以上是《电路基础》课程的标准内容。
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路原理,掌握基本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电工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和电气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磁感应、欧姆定律、功率因数等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及其特性;掌握简单电路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掌握电气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电路配置;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中的安全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分析基础: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能够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分析;了解电路元件及其特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件。
2. 复杂电路:掌握电阻并联和串联的规律,能够进行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和分析;了解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感。
3. 交流电路:掌握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交流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了解功率因数和无功功率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进行功率因数的补偿。
4. 电气设备与安全: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电气设备;注重电气安全操作,遵循电气安全规程;掌握电气火灾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5. 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电路和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电工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测量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电路设计和实验操作。
3.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和选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
4. 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理论: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能够运用电路理论分析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
2. 电阻器与电容器:掌握电阻器和电容器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电阻器和电容器。
3. 电源与变压器:掌握电源的类型、性能和选用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半导体器件:掌握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半导体器件。
5. 数字电路: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门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能够运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6. 实验与实践:完成电工电子实验和实践项目,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7. 综合应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电工电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4.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5.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学时:96 学分:6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电工基础》是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后续专业课有用的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专业课的紧密联系。
通过《电工基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工工作方面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1.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第一节电路⑴电路的组成⑵电路的三种状态⑶电路图第二节电阻⑴导体的电阻⑵导线与绝缘材料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4)电阻器第三节电流⑴电流的形成⑵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第四节电压(D电压的大小⑵电压的方向第五节欧姆定律⑴部分电路欧姆定律⑵全电路欧姆定律第六节万用表⑴指针式万用表⑵数字式万用表第七节电阻的测量⑴伏安法⑵电桥法第八节电功和电功率⑴电功⑵电功率⑶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直流电路第一节串联电路⑴电阻的串联⑵电压表第二节并联电路⑴电阻的并联⑵电流表第三节混联电路第四节电路中电位的计算⑴电路中各点电位⑵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⑶电位与电压的关系第五节基尔霍夫定律⑴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⑵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⑶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⑷支路电流法第六节叠加原理第七节戴维南定理⑴二端网络⑵戴维南定理第八节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⑴电压源⑵电流源⑶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第三章电容器第一节电容器与电容⑴电容器⑵电容器的种类、主要参数和型号命名方法⑶电容⑷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第二节电容器的选用与连接⑴电容器的选用⑵电容器的串联⑶电容器的并联第三节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⑴电容器的充电⑵电容器的放电⑶电容器的电场能量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第一节磁场⑴磁场的产生⑵磁场的方向与磁感线⑶电流的磁场第二节磁场的主要物理量⑴磁通⑵磁感应强度⑶磁导率⑷磁场强度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⑴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⑵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第四节铁磁物质⑴铁磁性物质的磁化⑵磁化曲线⑶磁滞回线⑷铁磁性物质的分类第五节电磁感应⑴电磁感应现象⑵电磁感应定律⑶感应电流的方向第六节自感⑴自感现象⑵自感系数与自感电动势⑶自感现象的应用与危害(4)电感线圈的磁场能量第七节互感⑴互感现象⑵互感系数与互感电动势⑶同名端的意义及其测定第八节磁路欧姆定律⑴磁路⑵磁路的基本物理量⑶磁路欧姆定律(4)磁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第九节涡流与磁屏蔽⑴涡流⑵磁屏蔽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交流电的基本概念⑴交流电的产生⑵交流电的物理量第二节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⑴解析式表示法⑵波形图表示法⑶相量图表示法第三节纯电阻电路⑴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⑵电阻元件的功率第四节纯电感电路⑴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感元件的功率第五节纯电容电路⑴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容元件的功率第六节RLC串联电路⑴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⑵电压三角形⑶端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⑷阻抗三角形(5)RL串联电路及RC串联电路⑹RL串联后与C的并联电路第七节正弦交流电路功率⑴瞬时功率⑵有功功率(平均功率)⑶无功功率⑷视在功率⑸功率三角形⑹功率因数⑺功率因数的提高第八节串联谐振电路⑴谐振条件⑵谐振的特点⑶谐振的应用⑷谐振的选择性第九节电阻、电感与电容的并联谐振电路(I)RsL、C并联谐振电路⑵R、L与C并联谐振电路第六章三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三相交流电源⑴三相交流电路⑵三相交流电的特点⑶三相交流电的产生(4)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第二节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⑴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⑵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第三节三相电路的功率第七章安全用电第一节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及基本安全常识⑴电流对人体的伤害⑵安全电压⑶安全间距(4)安全用具⑸安全色第二节人体触电方式与急救措施⑴人体触电原因及预防⑵人体触电方式⑶触电急救第三节安全用电措施⑴安全用电组织措施⑵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第四节防雷、防火与防爆⑴防雷⑵防火、灭火与防爆本课程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要求更侧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基础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1、课程性质和任务《电路基础》是电气自动化以及其他各电子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其它电类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述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电阻电路、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将来电子技术及相关课程打下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
为其它电类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离不开各种电器设备,要会使用并进行简单维修,必须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首先要懂得安全用电,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能看懂简单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通过实验和实训进一步掌握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最后,会使用各种仪器和仪表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并对其测试结果能进行分析、判断,甚至有排除故障的能力。
3、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流基础中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常用电路元件和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以及主要参数加深理解,掌握电气测量基本工具使用、基本测量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将实际的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搭建电路和分析电路的能力。
4、课程内容和要求5、课程实施的说明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讲、演、练三者结合,使学生获得从事电气技术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优化,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个层面上进行有益的尝试,以增强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动画、语音、颜色等方面的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发挥网络教学对学生主动性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学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教学内容:互感元件(互感的概念,同名端及互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含有互感元件电路的分析,变压器电路,互感电路与变压器仿真。
重点:互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理想变压器的特性。
难点:互感元件的同名端的确定方法,互感耦合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第六章三相电路
重点:电路的动态过程的换路定律及三要素分析法。
难点: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的推导过程,RL(动态电路的分析。
四、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项目
项目内容
学时
知识目标
技能任务
理论
课内仿 真实验
项目一
电路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定律
18
4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欧姆 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学会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 使用,会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
4.掌握R 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与相位关系,复阻抗的表达 式。
教学内容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正弦交流电阻电路, 正弦交流电容电路,正弦交流电感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元件仿真。
重点: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R 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 关系的相量表达式。
难点:正弦量的相位的概念,有效值的物理含义,R 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 流关系的相量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的利用:
1.现行使用的教材为:童建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2.参考书目:
(1)朱晓萍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2)张永瑞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3)崔金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路基础》。
3.多媒体资源:《电路分析基础》多媒体课件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2027课程名称:电路基础使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课时:96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基础》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
《电路基础》总学时为120学时,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备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电气技术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电路基础教学以《高职高专教育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各章节知识学时分配上既考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电路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讲、演、练三相结合。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教学内容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 电路阻元件1.4 电源元件1.5 基尔霍夫定律1.6 路的工作状态1.7 电路中电位分析本章小结及习题课(二)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3)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4)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5)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并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的基本概念及伏安特性,欧姆定律;(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二、适用专业: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三、课时:136课时四、学分:8学分五、设计思路通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与应用”为核心技能之一。
因此,本课程以典型元器件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整合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相关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与应用,会使用万用表等常用仪表,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掌握电子技能实训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路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六、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备的元器件与电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七、教学内容八、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2.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将本课程知识分解成若干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确定内容。
3.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4.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
编写本课程标准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和学时,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2.课程代码:3.学时:72时4.学分:4.5学分5.适用专业:6.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非电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必修内容。
通过本领域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与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联系和应用;电气设备在相关专业及在相关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具备识读工业生产中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的能力,具备测试电器元件和排除线路故障的能力,为相关专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融基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而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2010年对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把各专业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要求做了详细的分析,彻底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以适应各专业的现实需要。
根据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出发,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以“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理论讲授贯穿其应用型,实践中有理论、有方法,以基本技能和应用为主,易学易懂易上手,且具有工程应用型。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为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与途径,构建更合理的教学体系,较好地处理了相关课程的关系。
这些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职业技能项目等,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开始强调为专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减少了理论推导内容。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进实训设备和技术,改编实训教材,更新实验内容,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课程开发基本路径:基础知识——知识链接——知识拓展。
在学完本课后,应能达到下列职业能力目标:1.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劳动保护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等;2.能熟练查阅常用手册、国家及行业标准等;3.学会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能识读电子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4.能够正确进行接线与调试,并能够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能熟练使用电子测试仪器仪表,独立完成各项安装与调试任务。
《汽车电工电子》课程标准
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执笔人:审核人:版本:日期:汽车工程系目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1)(一)学科核心素养 (1)(二)课程目标 (2)三、课程结构 (3)(一)课程模块 (3)(二)学时安排 (3)四、课程内容 (4)五、课程实施 (9)(一)教学要求 (9)(二)学业水平评价 (10)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涵盖了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介绍了与汽车技术相关的电学元件、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磁学、交流发电机与电动机在汽车上的应用,同时涉及低压电器与控制电路等电工知识以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本知识。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这门课程为学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奠定良好基础,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汽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理论支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汽车电工电子学科核心素养是相应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电工电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知识领悟、技能融合、自主学习、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它们既相对独立,又能相互交融,构成有机的整体。
1.知识领悟汽车电工电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即电工部分和电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触电与急救、电路基本物理量、汽车基本电路、磁场和半导体等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了解电工方面知识,了解一般常用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2.技能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简单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熟练专业工具的规范使用,做到理论基础和实习操作相结合,获得正确使用、维护专用电气设备以及安全用电的相关技能。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代码:05001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644 分:学人:制订核:审.《电路分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一)学习领域定位《电路分析基础》是面向应电类、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科学分析学院办学定位为前提,通过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调查,形成的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表一学习领域定位学习领域性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质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学习领域功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能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前导学习领本学习领域的前导学习领域有《普通物理》域平行学习领高等数学域后续学习领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域(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应电、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授课时间:一学期(约16周)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2. 学会使用基本电路元件,熟悉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3. 能够分析简单电路,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良好的电路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和基本电路类型,了解电路的性质和特点;2. 学习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掌握电路的计算方法;3. 学习电源、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等基本元件,了解其特性及使用方法;4. 掌握支路、节点、回路和等效电路等基本电路分析方法;5. 了解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电路的暂态分析。
四、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共16周,每周4学时,共计64学时;2. 实验教学:共2周,共计8学时;3. 作业与练习:每周至少一次作业,定期进行练习测试;4. 考试:期末进行考试,试卷难度适中,覆盖面广。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电路图和理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 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1.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知识点,重点突出;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等。
七、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2. 参考书:《电路分析实践教程》;3. 其他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电子课件等。
八、课程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及改进意见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3.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1、总目标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电路一般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学习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课程教学各模块目标模块1直流电路分析(一) 知识目标1.了解电路的组成、状态及电阻的概念和与温度的关系;2.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电压的计算公式,欧姆定律;3.理解电动势、电位的概念。
4.掌握电压、电流及它们的参考方向,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关系。
5.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与电流关系。
6.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戴维南定律。
(二) 技能目标1.具备连接电路的能力。
2.具备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的能力。
3.具备分析直流电路特性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1.进一步认识电工元器件及导线特点。
2.能够进行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电路的能力。
模块2交流电路分析(一) 知识目标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表征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振幅、角频率、初相位。
3.理解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有效值、相位与相位差等概念。
4.掌握正弦交流电流、电压的表示法(解析式、波形图等)。
5.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特性。
6.掌握 RLC 、RL、RC串联电路与了解RLC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理解阻抗与相位角的物理意义。
7.了解 RLC 串联谐振电路与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8.理解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
9.了解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和特点。
10.掌握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
11.掌握对称三相负载 Y 联结和 △联结时,负载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
12.掌握对称三相功率的计算方法。
(二) 技能目标1.具备使用示波器观察正弦交流电的能力。
2.具备分析与计算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等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能用公式、图象等形式表示正弦交流电。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1、总目标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电路一般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学习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 课程教学各模块目标模块 1 直流电路分析(一)知识目标1.了解电路的组成、状态及电阻的概念和与温度的关系;2.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电压的计算公式,欧姆定律;3.理解电动势、电位的概念。
4.掌握电压、电流及它们的参考方向,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关系。
5.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与电流关系。
6.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戴维南定律。
(二)技能目标1.具备连接电路的能力。
2.具备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的能力。
3.具备分析直流电路特性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进一步认识电工元器件及导线特点。
2.能够进行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电路的能力。
模块 2 交流电路分析(一)知识目标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表征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振幅、角频率、初相位。
3.理解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有效值、相位与相位差等概念。
4.掌握正弦交流电流、电压的表示法 (解析式、波形图等)。
5.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特性。
6.掌握 RLC 、RL、RC 串联电路与了解 RLC 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理解阻抗与相位角的物理意义。
7.了解RLC 串联谐振电路与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8.理解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
9.了解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和特点。
10.掌握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
11.掌握对称三相负载 Y 联结和△联结时,负载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
12.掌握对称三相功率的计算方法。
(二)技能目标1.具备使用示波器观察正弦交流电的能力。
2.具备分析与计算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等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能用公式、图象等形式表示正弦交流电。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应用奠定基础的起点。
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及相关操作技能,也为专业的其它核心课程奠定技能训练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中,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就业岗位的能力目标(顶层目标),并对该能力目标进行分解,以确定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级能力目标);在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再对一级能力目标细化分解,确定学习情境教育目标(二级能力目标);再对二级能力目标按工作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最终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电工技术基础,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电路原理、电气设备、电机原理等内容;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设备进行操作;三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在电工作业中做到安全第一,防止事故的发生;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体系。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基本理论、电气设备、电机原理、电工工具和设备、电工作业安全等内容。
其中,电路基本理论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基本元件、电路的基本定律等内容;电气设备包括开关、插座、电灯、电动机等电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电机原理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等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电工工具和设备包括电工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电工作业安全包括电工作业的基本安全知识、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
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
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教材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工作实习,使学生了解电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实验评价、实习评价等。
考试评价主要是通过笔试、实验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实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实习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电路基础》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
《电路基础》是研究电路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是部分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机电类、电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并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其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初步学习一些电工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布线工艺,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使学习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电子与自动检测技术》、《电机与控制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及《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层次性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克服对电路基础课程知识的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和畏惧感,激发学生对电路分析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终生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电路基本分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并掌握各种常见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工常用工具及布线工艺。
在学生的电路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电路基础职业能力。
使学生具备对各种复杂控制系统电路的设计、调试和排除故障的基本能力,能及时了解电工技术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能力目标1、能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2、能选择正确的仪器、设备的型号搭建合适的电路;3、能熟练使用万用表、功率表等仪表进行电路参数测量;4、能识读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元器件布置图;5、能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6、能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诊断、排除故障。
知识目标1、理解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2、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关系和基尔霍夫定律;3、熟练掌握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4、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有效值、角频率、相位与相位差的概念,相量的概念,复阻抗的概念,掌握串并联谐振的主要特点和条件;5、熟练掌握三相正弦电路中相电压和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和中线电流的关系;6、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特点;7、了解一阶线性电路过渡过程产生的原因,深刻理解时间常数的概念;8、理解磁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素质目标1、对从事电气技术工作,充满热情;2、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电气控制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查阅电工相关图书资料进行自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电路分析实践实验,检验、判断各种电气技术问题,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4、在机电工作实践中,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5、在电工技能训练中,具有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能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电路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应用电路与电气控制技术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中、高级电工证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四、实训项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电路基础课程实训项目如下表所示: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选择建议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选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故障模拟、观看录像、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建议《电路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必修课。
《电路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电工工作的基本技能。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秉承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围绕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环节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
六、课程考核(一)考核内容在电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电路基础理论与实践是一体的,所以考核的内容也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
而且我们还把电工综合素养考核也列入考核内容。
❖重视形成性评价: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要把学生实训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核办法。
(二)考核方法一体化教学的考核方式需灵活多变,不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的优劣,随着模块的进行,因材施教,随时考核。
考核分为三种形式进行,即学习小组考核、指导教师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考核以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改革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要求,我们的考核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1、学习小组考核是是由学习小组长负责展开自评和互评考核方式,车间主任和班长可监督小组长开展此项工作。
这个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根据各小组完成的情况,选做内容或学生在实践中有自选内容或创新内容,可在原有成绩等级基础上提升一级。
2、指导教师考核主要是以抽查提问加课堂笔记和项目总结的形式进行。
因为人数多,老师不可能一一检查,可通过抽查小组的某几位同学来进行考核,但是这几位同学的成绩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定成绩,在评选优秀班组时作为参考。
这样必然促使同一小组的人员互相监督学习,防止个别人拖后退。
3、期末闭卷考核在学期全部课程结束时进行,主要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便找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督促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贯穿于全学期,以巩固所学内容,而不是学完一个项目就丢掉一个项目。
教师把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以及工作总结、课程实训管理的实施情况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具体见下表所示。
课程考核方式(三)课程评价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交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3、本课程标准由教研室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七、参考材料(一)教材电路基础王海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二)教学参考资料1、邱关源. 电路[M]. 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范世贵. 电路分析基础[M].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3、孔凡东. 电工基础[M]. 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4、黄锦安. 电路[M]. 2版. 北京:机械出版社,2007.5、黄品高. 电路分析基础[M].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王俊鹍. 电路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黄学良. 电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刘岚. 电路分析[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陆国和. 电路与电工技术[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亚历山大. 电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三)参考网络资源1、电工论坛:/2、中国工控网:/3、中国传动网:/4、中国自动化网:/5、西门子网站:/(四)实训设备DGJ-2电路基础实验台八、其他说明(一)教师基本要求1、具有熟练的电工识图、绘图、电路分析的能力,电工基本操作水平高;2、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电路基础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二)教学建议1、以任务驱动先导,分学时循序渐进地拓展电工识绘图、电路分析的任务要求;2、充分激发学生电路分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为各次课程开场,展开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交互进行,讲、学、做、练有机结合,并留有悬念激发学生课外提高;5、鼓励电路分析自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三)学习场地、设施要求电工实验室、电工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及实习车间等教学实习、见习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