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在我们村有个叫小阳的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就把他留在奶奶身边。

这小阳啊,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个小刺猬,浑身是刺,不太好接近。

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村里的小学。

那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别的孩子课间都在嬉笑打闹,他就低着头,自己在本子上乱画。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组队玩游戏,可没人愿意跟小阳一组。

我就凑过去问他想不想跟我一组,他眼睛里满是怀疑,小声嘟囔着:“你为啥要跟我一组?”那小阳说话的时候啊,都不敢看我,眼神躲躲闪闪的。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小阳心里特别自卑。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小可怜,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疼,自己只有奶奶,而且奶奶年纪大了,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理解他那些小想法。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找小阳玩。

我会给他带一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小零食,像那种带卡通图案的小饼干,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接呢。

我就故意逗他说:“你要是不吃,这小饼干可就哭鼻子喽,它专门从城里跑来想被你吃呢。

”他听了这话,“噗嗤”一声笑了,这才慢慢接过饼干。

我还给他讲外面世界的趣事,什么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像巨人一样,还有会在马路上跑的“大铁盒子”(汽车)。

小阳听得眼睛放光,他特别好奇,总是缠着我问这问那。

我发现这孩子其实特别聪明,就是缺乏关注和引导。

有一次,我带他去山上放风筝。

那风筝是我专门给他买的,上面画着超级英雄。

小阳拿着风筝,在山坡上跑啊跑,那小脸蛋跑得红扑扑的。

风筝飞起来的时候,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看,我的超级英雄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有了自信的光彩。

慢慢地,小阳变了。

他在学校开始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了,也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可怜。

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老师都夸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他还跟我说:“叔叔/阿姨,你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以后也要像你给我讲的那些人一样,做个厉害的人。

”你看,其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啊,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多陪陪他们,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人爱着、关注着的,就像小阳这样,一颗封闭的心也能重新打开,充满阳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一、个案基本情况王某,男孩,9岁,现就读三年级。

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品质优良。

但在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有倒退,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

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

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严重违反行为规范。

他的行为引起了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过家访得知:王某的父母离婚,父亲在外面打工。

现在是由76岁的奶奶照顾。

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

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根据王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缺少关爱,缺乏自信。

主观上,他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因为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尤其是他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

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

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

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

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该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著名的教育案例故事分析(3篇)

著名的教育案例故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明的生活主要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逐渐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

进入小学后,小明学习成绩一般,尤其语文成绩较差。

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王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小明。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小明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拘谨的态度。

(2)小明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是语文成绩。

这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有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小明在家缺乏有效的学习辅导。

(3)小明缺乏学习兴趣。

长期的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方式使他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

2. 王老师的应对策略(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王老师首先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定期与小明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在谈心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小明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树立自信。

(2)改善学习环境。

王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阅读、演讲、手工制作等,让小明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3)加强家校合作。

王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了解小明在家的情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4)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王老师调整教学策略,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上,王老师采用故事教学法,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案例启示1.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乡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事例

乡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事例

乡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事例在咱们乡村的幼儿园里,有一群特别的孩子,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说到这些小家伙,你可能会想,“孩子嘛,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应该是天真烂漫的。

”可是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年纪的孩子,他们背负的心理负担可比咱们大人还沉重。

有的孩子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有的孩子甚至连爷爷奶奶也没得见,天天就是跟小伙伴一起玩,自己的心事没人懂。

要是你有机会跟他们聊一聊,可能会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需要关爱和陪伴。

你看啊,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孩子表现得特别内向。

第一天来,眼睛就像两颗小葡萄,一直盯着老师不放,啥也不说,生怕错过了什么。

我们给他们做一些游戏,试图引导他们放松,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开口。

你要知道,这样的孩子呀,他们不是不愿意玩,而是缺乏安全感。

爸妈不在身边,连个安慰的怀抱都没有,怎么可能轻易敞开心扉呢?有时候我就想,这些孩子的心理,就像是一个紧闭的门,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门内的小家伙就是不敢迈出那一步。

但你知道吗?慢慢地,经过几天的观察和耐心的引导,那些平时闷闷不乐的小家伙,居然开始向我们敞开心扉了。

你看,某个早上,我特地拿出了一些积木,摆了一座“高塔”,然后跟孩子们说:“谁来帮我把这座塔建得更高?”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敢站出来。

大家都在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尖。

但没关系,耐心点,别急。

过了一会儿,小明突然抬头,轻声说:“我能帮忙吗?”我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来吧!”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积木,开始往上叠,一块一块地叠得越来越高。

周围的孩子们也跟着动了起来,渐渐地,整个教室就变得热闹非凡。

这一幕,看着简直感动得不行!你说这孩子平时不说话,可真是一有机会,他就能把积木堆得比谁都高。

这时候我才明白,其实孩子们的心里是有很多东西的,只不过需要合适的机会去表达。

除了这些互动游戏,咱们还会做一些心理辅导。

你别看这些孩子年纪小,他们其实有很多小心思。

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有个“心情分享”的环节,让孩子们自由发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

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

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

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

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

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

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

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

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

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

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

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一般资料: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

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 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三、观察和他人反映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

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

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

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

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裙体——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陪伴,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一)情感缺失严重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大大减少,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温暖。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失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

这种情感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学习压力较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学习成绩容易下滑。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进一步增加了学习压力。

这些学习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疏导,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三)行为问题突出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任性、叛逆、打架斗殴、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了较多的挫折和困难,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观念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们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孤独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孤独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孤独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孤独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又是一季新春到,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踏上归途,赶在年关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幸福团聚。

爸爸妈妈回家过年,是所有“留守儿童”最期待的事。

然而在建德市下涯镇,因为大批农民外出闯荡,以种草莓为生,春节前后又是草莓上市的时节,所以外出的人基本上不会回家。

下涯镇的大多数孩子,只能在对父母的思念中孤独地迎来新年。

这些独自长大的孩子,过得好吗?13岁女孩已独自生活五年早春2月的傍晚,和煦的阳光洒在建德市下涯镇下涯小学的操场上。

虽然已过放学的时间,钱群艳还在操场上跳皮筋。

长长的辫子随着她的跳跃在空中飞舞,两个脸蛋通红。

陈群艳今年13岁,就读于下涯小学六年级,她和另外200多名孩子一样,是住校生。

他们的父母大都是镇上外出务工的莓农。

“本来说好今年让我去广州过年的,但是爸爸说火车太挤了,又买不到票。

”陈群艳告诉记者,父母从她读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去广州种草莓,之前还在江西打过工。

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是第五个没有爸爸妈妈作陪的新年。

“我都是到桐庐的大伯家过的年。

”她说的桐庐,距离她家有五六十公里。

陈群艳还有个弟弟,跟她远在江西的爷爷奶奶住。

因此,今年是她自己一个人在下涯生活的第五年。

用200元压岁钱自己买新衣陈群艳的家距离学校有六七公里。

平时她住在学校里,周末或者放假,她就一个人回到简陋的农舍里看家。

“隔壁有个老爷爷会照看我。

”陈群艳父母出门前把她托付给70多岁的邻居老人照顾。

离开前,他们除了备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特意给她留下一缸大米,到现在都还没有吃完。

“牙膏用完了,就去跟爷爷要钱去买。

”现在,隔壁的老大爷就是她的“代理家长”。

陈群艳从小就懂得该怎样花钱。

每年她都会收到父母给的200元压岁钱。

每次有了压岁钱,她就自己跑去新安江(市政府所在地)的商店里买件新衣服,剩下的钱就买点本子和笔,还有一些日用品。

但是,在饮食上,陈群艳还是不太会照顾自己。

5年里,她曾经生过两次病,还有一次直接打了点滴。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一、问题剖析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她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家长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青春期孩子对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感到迷茫,更何况父母亲不在身边,这就需要学校对留守女童心理的健康、自我保护教育等进行辅导和教育,同时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二、案例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偏远地区女童的烦恼更多。

她们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如何应对成长中的烦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随着经济浪潮的涌动,农村绝大部分家庭孩子的父母亲都到外地打工,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戚家或者是寄放在托管所。

我们学校是一所为留守儿童建起来的学校,现在在校的学生为1863名,在这1863位孩子中大概有二分之一的孩子的父母亲都是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长期与父母亲分离。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这些留守孩子一年与父母亲聚少离多,更谈不上教育了。

特别是女孩子青春期没有母亲的引导,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巨大的变化。

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存在问题有很多,当她们进入了生理期,或是因为家中没有女性家长,或她们的家长认为不值得花钱用于购买生理卫生消耗用品。

她们不仅身体上会因为卫生问题引起各种妇科疾病,而且由于长期缺少身心健康的引导使她们心理变得敏感不安。

小羽(化名)是一名五年级的留守女童,有一天她突然肚子绞痛,在班主任老师的询问下得知,原来父母亲均在外地打工,生活费一直都是爷爷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小羽由于害羞,也不好意思问爷爷拿钱去买卫生巾,于是自己想办法从零花钱中节省出来买一些便宜的卫生巾,导致发生感染,老师了解到情况以后立即与小羽妈妈联系,同时也让妈妈对她进行生理方面的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描述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案例分析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二、案例辅导策略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三、案例辅导成果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

在这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

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

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因此,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

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

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

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玩耍。

同时,学校还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其他留守儿童也逐渐打开了心扉,表达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接受了专业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的未成年人。

这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留守儿童的案例,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小华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而他则留在农村的祖父母家中。

小华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华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被忽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学校,小华的成绩中等,但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他的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提升缓慢。

在情感支持方面,小华的祖父母虽然给予了他基本的生活照顾,但因为代沟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他们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

小华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教育资源方面,小华所在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

这使得小华在学习上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难以跟上课程进度,也缺乏拓展知识和兴趣的机会。

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学习压力,小华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倾向。

他经常感到孤独,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种情绪状态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小华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他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1. 增强家庭联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定期与小华沟通,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

2. 提供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活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5.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父母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

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

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

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

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

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

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

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

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

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

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蔡晓(化名)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性别:男
性格特征:自卑、孤僻
二、个人背景资料
祖父在家务农,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在国外务工。

三、对策
(一)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

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

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亲戚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

与亲戚更是没什么话说。

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一件小事都能让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二)父母之爱的缺失
我积极与蔡晓的母亲加强联系,要求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

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在沟通的内容上,我还要求他的母亲不能只谈学习、考试成绩,要更多的关心他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让他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我鼓励蔡晓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三)转变爱的方式
我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经常和孩子的爷爷联系,告诉他的爷爷一味的娇纵孩子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及时调查,及时批评教育;让孩子的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母爱。

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孩子出人意料地得了八十六分,这着实让他高兴了好几天。

他把这个好消息及时告诉了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打电话主动和我取得联系,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

我还让同学们选他做了纪律委员的助手,让他负责检查班中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负责。

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时,我就让他自己负责教育他们,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一段时间下来,我问蔡晓:“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
里怎样想的?”他说:“我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很想让他们快点转变。

但就是不知道让他们怎么做才能转变?”“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遵守纪律,做个文明学生。

老师相信你会用实际行动来转变自己,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的!”听了我的话,蔡晓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确实看到蔡晓不再打人了,大家也愿意服从他的看管了。

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增强自信心
为了让他有足够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积极鼓励他多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敏锐发现他的“闪光点”,珍视他的点滴进步,利用一切机会让同学们挖掘他的“闪光点”,让他也有足够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进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评价,鼓起进步的风帆。

我还鼓励班内好学生多与他交往,向他提出一系列规定,都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

因为规定不是太高,加上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鼓励,他慢慢地能做到。

只要他每天能完成作业,表现良好,我就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面前真诚地表扬他,渐渐地,他的信心加强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日益融洽。

这时,我告诉他,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告诉他学习对于他一生的重要性。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蔡晓已经有些进步,自卑、孤僻现象
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

五、小结与启示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该生及同类学生成绩差的关键,他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

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展现,一次次鼓舞就是一次次肯定学生的努力,就是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脑中也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属于成功者,成功的自我意象就会形成。

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代理父母关爱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成功需要战胜许多挫折,有了自信才会愈挫愈奋,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著名童话家郑渊洁说得好:合格的老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她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她什么地方不行。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