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的轨迹方程的求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曲线的轨迹方程的求法
高考要求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 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 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因此这类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
重难点归纳
一、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参数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
(2)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用定义直接探求
(3)相关点法 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通过转换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 若动点的坐标(x ,y )中的x ,y 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以这个变量为参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
求轨迹方程,一定要注意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要注意区别“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跟踪应用
(1)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确定点的范围; (2)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①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x y 之间的关系(,)0F x y =;如已知动点P 到定点F(1,0)
和直线3=x 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P 的轨迹方程.(答:2
12(4)(34)y x x =--≤≤或
24(03)y x x =≤<);
②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先根据条件设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
如线段AB 过x 轴正半轴上一点M (m ,0))0(>m ,端点A 、B 到x 轴距离之积为2m ,以x 轴为对称轴,过A 、O 、B 三点作抛物线,则此抛物线方程为 (答:2
2y x =);
③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如(1)由动点P 向圆22
1x y +=作两条切线PA 、PB ,切点分别为A 、B ,∠APB=600
,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
(答:22
4x y +=);(2)点M 与点F(4,0)
的距离比它到直线05=+x l :的距离小于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 (答:2
16y x =);(3) 一动圆与两圆⊙M :12
2
=+y x 和⊙N :01282
2=+-+x y x 都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为 (答:双曲线的一支);
④代入转移法:动点(,)P x y 依赖于另一动点00(,)Q x y 的变化而变化,并且00(,)Q x y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 y 的代数式表示00,x y ,再将00,x y 代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如动点P 是抛物线122
+=x y 上任一点,定点为)1,0(-A ,点M 分−→
−PA 所成的比
为2,则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答:3
1
62-=x y );
⑤参数法:当动点(,)P x y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 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如(1)AB 是圆O 的直径,且|AB|=2a ,M 为圆上一动点,作MN ⊥AB ,垂足为N ,在OM 上取点P ,
使||||OP MN =,求点P 的轨迹。
(答:2
2
||x y a y +=);(2)若点),(11y x P 在圆1
2
2=+y x
上运动,则点),(1111y x y x Q +的轨迹方程是____(答:2
121(||)2
y x x =+≤);(3)过抛物线y x 42
=的焦点F 作直线l 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则弦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答:2
22x y =-);
注意:①如果问题中涉及到平面向量知识,那么应从已知向量的特点出发,考虑选择向量的几何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还是选择向量的代数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
子”转化。
如已知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的左、右焦点分
别是F 1(-c ,0)、F 2(c ,0),Q 是椭圆外的动点,满足.
2||1a Q F =点P 是线段F 1Q 与该椭圆的交点,点T 在线段F 2Q 上,并且满足
.0||,022≠=⋅TF TF (1)设x 为点P 的横坐标,证明
x a
c
a F +=||1;(2)求点T 的轨迹C 的方程;(3)试问:在点T 的轨迹C 上,是否存在点M ,使△F 1MF 2的面积S=.2
b 若存在,求∠F 1MF 2的正切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1)略;(2)222
x y a +=;(3)当2b a c >时不存在;当2b a c
≤时存在,此时∠F 1MF 2=2)
②曲线与曲线方程、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寻求轨迹或轨迹方程时应注意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的“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
③在与圆锥曲线相关的综合题中,常借助于“平面几何性质”数形结合(如角平分线的双重身份――对称性、利用到角公式)、“方程与函数性质”化解析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分类讨论思想”化整为零分化处理、“求值构造等式、求变量范围构造不等关系”等等.
④如果在一条直线上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那么可选择应用“斜率或向量”为桥梁转化.
例2设点A 和B 为抛物线 y 2=4px (p >0)上原点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 ⊥OB ,OM ⊥AB ,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参数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知识依托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错解分析当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时,注意对“x 1=x 2”的讨论 技巧与方法 将动点的坐标x 、y 用其他相关的量表示出来,然后再消掉这些量,从而就建立了关于x 、y 的关系
解法一 设A (x 1,y 1),B (x 2,y 2),M (x ,y ) (x ≠0) 直线AB 的方程为x =my +a
由OM ⊥AB ,得m =-y
x
由y 2=4px 及x =my +a ,消去x ,得y 2-4p my -4pa =0
所以y 1y 2=-4pa , x 1x 2=22
122
()(4)y y a p =
所以,由OA ⊥OB ,得x 1x 2 =-y 1y 2 所以2
44a pa a p =⇒= 故x =my +4p ,用m =-
y
x
代入,得x 2+y 2-4px =0(x ≠0) 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4px =0(x ≠0),它表示以(2p ,0)为圆心,以2p 为半径的圆,
N
A
M B
o
y
x
去掉坐标原点
解法二 设OA 的方程为y kx =,代入y 2=4px 得222(
,)p p A k k
则OB 的方程为1
y x k =-
,代入y 2=4px 得2(2,2)B pk pk - ∴AB 的方程为2
(2)1k
y x p k =--,过定点(2,0)N p ,
由OM ⊥AB ,得M 在以ON 为直径的圆上(O 点除外) 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4px =0(x ≠0),它表示以(2p ,0)为圆心,以2p 为半径的圆,去掉坐标原点
解法三 设M (x ,y ) (x ≠0),OA 的方程为y kx =,
代入y 2=4px 得222(,)p p A k k
则OB 的方程为1
y x k
=-,代入y 2=4px 得2(2,2)B pk pk -
由OM ⊥AB ,得
M 既在以OA 为直径的圆 22
2220p p x y x y k k
+-
-=……①上, 又在以OB 为直径的圆 22
2
220x y pk x pky +-+=……②上(O 点除外),
①2
k ⨯+②得 x 2+y 2-4px =0(x ≠0)
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4px =0(x ≠0),它表示以(2p ,0)为圆心,以2p 为半径的圆,去掉坐标原点
6 双曲线22
22b
y a x -=1的实轴为A 1A 2,点P 是双曲线上的一个动点,引A 1Q ⊥A 1P ,A 2Q
⊥A 2P ,A 1Q 与A 2Q 的交点为Q ,求Q 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P (x 0,y 0)(x ≠±a ),Q (x ,y ) ∵A 1(-a ,0),A 2(a ,0)
由条件⎪⎩⎪⎨⎧-=±≠-=⎪⎪⎩
⎪⎪⎨⎧-=-⋅--=+⋅+y a x y a x x x a x y a x y a x y a x y 2
2000000
0)( 11得 而点P (x 0,y 0)在双曲线上,∴b 2x 02-a 2y 02=a 2b 2
即b 2(-x 2)-a 2(
y
a x 22-)2=a 2
b 2
化简得Q 点的轨迹方程为 a 2x 2-b 2y 2=a 4(x ≠±a )
例2.(2001上海,3)设P 为双曲线-4
2x y 2
=1上一动点,O 为坐标原点,M 为线段
OP 的中点,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
解析:(1)答案:x 2-4y 2=1 设P (x 0,y 0) ∴M (x ,y )
∴2,20
0y y x x == ∴2x =x 0,2y =y 0 ∴4
42
x -4y 2=1⇒x 2-4y 2=1
点评:利用中间变量法(转移法)是求轨迹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题型1:求轨迹方程
例1.(1)一动圆与圆2
2
650x y x +++=外切,同时与圆2
2
6910x y x +--=内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2)双曲线2
219
x y -=有动点P ,12,F F 是曲线的两个焦点,求12PF F ∆的重心M 的轨迹方程。
解析:(1)(法一)设动圆圆心为(,)M x y ,半径为R ,设已知圆的圆心分别为1O 、2O ,
将圆方程分别配方得:2
2
(3)4x y ++=,2
2
(3)100x y -+=, 当M 与1O 相切时,有1||2O M R =+ ①
当M 与2O 相切时,有2||10O M R =-
②
将①②两式的两边分别相加,得21||||12O M O M +=,
即2222(3)(3)12x y x y +++-+= ③
移项再两边分别平方得:
222(3)12x y x ++=+ ④
两边再平方得:2
2
341080x y +-=,
整理得
22
13627
x y +=, 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22
13627
x y +=,轨迹是椭圆。
(法二)由解法一可得方程2222
(3)(3)12x y x y +++-+=,
由以上方程知,动圆圆心(,)M x y 到点1(3,0)O -和2(3,0)O 的距离和是常数12,所以点M 的轨迹是焦点为1(3,0)O -、2(3,0)O ,长轴长等于12的椭圆,并且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
∴26c =,212a =,∴3c =,6a =,
∴2
36927b =-=,
∴圆心轨迹方程为
22
13627
x y +=。
x
y
1O
2O
P
(2)如图,设,P M 点坐标各为11(,),(,)P x y M x y ,∴在已知双曲线方程中3,1a b ==,
∴c =
=
∴已知双曲线两焦点为12(F F , ∵12PF F ∆存在,∴10y ≠
由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有100
3x y y ⎧=⎪⎪⎨++⎪=⎪⎩
,即1133x x y y =⎧⎨=⎩ 。
∵10y ≠,∴0y ≠。
已知点P 在双曲线上,将上面结果代入已知曲线方程,有2
2(3)(3)1(0)9
x y y -=≠ 即所求重心M 的轨迹方程为:2
2
91(0)x y y -=≠。
点评: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步骤;“转移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例3.(1)设AB 是过椭圆x a y b
a b 222210+=>>()中心的弦,椭圆的左焦点为
F c 10()-,,则△F 1AB 的面积最大为( )
A. bc
B. ab
C. ac
D. 2
b
(2)已知双曲线x a y b
a b 222
210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P 在双曲
线的右支上,且||||PF PF 124=,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的最大值是( ) A.
4
3
B.
53
C. 2
D.
72
(3)已知A (3,2)、B (-4,0),P 是椭圆
x y 22
259
1+=上一点,则|PA|+|PB|的最大值为( ) A. 10
B. 105-
C. 105+
D. 1025+
解析:(1)如图,由椭圆对称性知道O 为AB 的中点,则△F 1OB 的面积为△F 1AB 面积的一半。
又||OF c 1=,△F 1OB 边OF 1上的高为y B ,而y B 的最大值是b ,所以△F 1OB 的面积最大值为
1
2
cb 。
所以△F 1AB 的面积最大值为cb 。
点评:抓住△F 1AB 中||OF c 1=为定值,以及椭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2)解析:由双曲线的定义, 得:||||PF PF a 122-=,
又||||PF PF 124=,所以322||PF a =,从而||PF a 223
=
由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得
||PF x a
c
c
a 22
-
=, 所以x a c =532。
又x a a c a ≥≥,即
532,从而e c a =≤5
3。
故选B 。
点评:“点P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是衔接两个定义的关键,也是不等关系532
a c
a ≥成立的条件。
利用这个结论得出关于a 、c 的不等式,从而得出e 的取值范围。
(3)解析:易知A (3,2)在椭圆内,B (-4,0)是椭圆的左焦点(如图),则右焦点为F (4,0)。
连PB ,PF 。
由椭圆的定义知:
||||PB PF +=10,
所以||||||||||||(||||)PB PF PA PB PA PF PA PF =-+=+-=+-101010,所以。
由平面几何知识,
||||||||PA PF AF -≤,即(||||)||min PA PB AF +=+10,
而||()()AF =
-+-=3420522,
所以(||||)min PA PB +=+105。
点评:由△PAF 成立的条件||||||||PA PF AF -<,再延伸到特殊情形P 、A 、F 共线,从而得出||||||||PA PF AF -≤这一关键结论。
例4.(1)(06全国1文,21)设P 是椭圆()22
211x y a a
+=>短轴的一个端点,Q 为椭
圆上的一个动点,求PQ 的最大值。
(2)(06上海文,2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一个椭圆,它的中心在原点,
左焦点为(3,0)F ,右顶点为(2,0)D ,设点11,2A ⎛⎫
⎪⎝⎭
.
①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②若P 是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PA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③过原点O 的直线交椭圆于点,B C ,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3)(06山东文,2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椭圆的短轴端点和焦点所组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两准线间的距离为l 。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直线l 过点P(0,2)且与椭圆相交于A 、B 两点,当ΔAOB 面积取得最大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解析:(1)依题意可设P(0,1),Q(x,y),则 |PQ|=x 2+(y -1)2 ,又因为Q 在椭圆上, 所以,x 2=a 2(1-y 2), |PQ|2= a 2(1-y 2)+y 2-2y+1=(1-a 2)y 2-2y+1+a 2, =(1-a 2)(y -
11-a 2 )2-1
1-a
2+1+a 2 。
因为|y|≤1,a>1, 若a ≥2, 则|11-a 2|≤1, 当y=1
1-a 2时, |PQ|取最大值a 2a 2-1a 2-1 ,
若1<a<2,则当y=-1时, |PQ|取最大值2。
(2)①由已知得椭圆的半长轴a=2,半焦距c=3,则半短轴b=1,
又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4
22
=+y x 。
②设线段PA 的中点为M(x,y) ,点P 的坐标是(x 0,y 0),
由 x=2
10+x
得
x 0=
2x -1
y=
2
210+
y y 0=2y -
2
1 由,点P 在椭圆上,得
1)2
1
2(4)12(22=-+-y x , ∴线段PA 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1)4
1(4)2
1
(2
2
=-+-y x 。
③当直线BC 垂直于x 轴时,BC=2,因此△ABC 的面积S △ABC =1。
当直线BC 不垂直于x 轴时,说该直线方程为y=kx,代入14
22
=+y x , 解得B(
1
422
+k ,
1
422
+k k ),C (-
1
422
+k ,-
1
422
+k k ),
则2
24114
k
k BC ++=,又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d=
2
12
1k
k +-
,
∴△ABC 的面积S △ABC =
2411221
k
k d AB +-=
⋅。
于是S △ABC =1
44114144222+-
=++-k k
k k k 。
由
1
442+k k ≥-1,得S △ABC ≤
2,其中,当k=-21
时,等号成立。
∴S △ABC 的最大值是2。
(3)解:设椭圆方程为22
221()x y a b c a b
+=>>
(Ⅰ)由已知得222224b c
a
c a b c =⎧⎪⎪=⇒
⎨⎪⎪=+⎩
2222
11
a b c ⎧=⎪=⎨⎪=⎩
∴所求椭圆方程为22
12x y +=。
(Ⅱ)解法一: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l 的方程为
11222,(,),(,)y kx A x y B x y =+
由22
212
y kx x y =+⎧⎪⎨+=⎪⎩,消去y 得关于x 的方程:22
(12)860k x kx +++=,
由直线l 与椭圆相交于A 、B 两点,22
06424(12)0k k ∴>⇒-+>,解得2
32
k >。
又由韦达定理得122
122812612k x x k x x k ⎧
+=-⎪⎪+⎨⎪⋅=
⎪+⎩
,
12|||AB x x ∴=-=
= 原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d =。
1||2AOB
S
AB d =⋅==. 解法1
:对S =两边平方整理得:
2422244(4)240S k S k S +-++=(*),
∵0S ≠,22222
2
22
16(4)44(24)0,4024
04S S S S S
S S ⎧
⎪--⨯+≥⎪-⎪>⎨⎪⎪+>⎪
⎩,整理得:2
12S ≤。
又0S >,
02
S ∴<≤
AOB S
的最大值为2S =
, 此时代入方程(*)得 42
428490k k -+=
,2
k ∴=±。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240y -+=。
解法2
:令0)m m =>,则2
2
23k m =+。
2442
S m m m
∴=
=≤++
当且仅当4
m m
=
即2m =
时,max S =
,此时k =±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14240y += 解法二: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
设直线l 的方程为11222,(,),(,)y kx A x y B x y =+,
则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2
(,0)D k
-
,
由解法一知2
32k >且12
2122812612k x x k x x k ⎧
+=-⎪⎪+⎨⎪
⋅=⎪+⎩
,
解法1:1212112
|||||||22|22AOB
S OD y y kx kx k
=
⋅-=⋅+-- =12||x x -
22212()4x x x x =+-
21624k -=
22223k -=. 下同解法一.
解法2:AOB
POB
POA
S
S
S
=-211
2||||||2
x x =⨯⨯-21||
x x =-22223k -。
下同解法一。
点评:文科06年高考主要考察了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主要是三角形的面积、弦长问题。
处理韦达定理以及判别式问题啊是解题的关键。
题型3:证明问题和对称问题
4.(2004年高考福建卷文科(21))如图,P 是抛物线C :y=
2
1x 2
上一点,直线l 过点P 并与抛物线C 在点P 的切线垂直,l 与抛物线C 相交于另一点Q.
(Ⅰ)当点P 的横坐标为2时,求直线l 的方程;
(Ⅱ)当点P 在抛物线C 上移动时,求线段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并求点M 到x 轴的最短距离.
解:(Ⅰ)把x =2代入221x y =
,得y=2, ∴点P 坐标为(2,2). 由 22
1x y =, ① 得x y =', ∴过点P 的切线的斜率k 切=2, 直线l 的斜率k l =-
切k 1=,21- ∴直线l 的方程为y -2=-21(x -2), 即 x +2y -6=0. (Ⅱ)设.2
1),,(20000x y y x P =则 ∵ 过点P 的切线斜率k 初=x 0,当x 0=0时不合题意,
.00≠x ∴ 直线l 的斜率k l =-切
k 1=01x -, 直线l 的方程为 ).(12100
20x x x x y --=- ② 方法一:联立①②消去y ,得x 2+
02x x -x 02-2=0. 设Q ).,(),,(11y x M y x ∵M 是PQ 的中点, ∴⎪⎪⎩
⎪⎪⎨⎧++=+---=-=+=.12121)1(1,12202020000010x x x x x x y x x x x 消去x 0,得y=x 2+1212+x
(x ≠0)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由x ≠0知.121212121,022222+=+⋅≥++=∴>x
x x x y x 上式等号仅当21,2142
2±==
x x x 即时成立,所以点M 到x 轴的最短距离是.12+ 方法二: 设Q ).,(),,(11y x M y x 则
由y 0=21x 02,y 1=2
1x 12,x =,210
x x +
∴ y 0-y 1=
21x 02-21x 12=21(x 0+x 1)(x 0-x 1)=x (x 0-x 1), ∴,101010x k x x y y x l -==--= ∴,10x
x -= 将上式代入②并整理,得 y=x 2+
1212+x (x ≠0)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由x ≠0知.121212121,02
2222+=+⋅≥++=∴>x x x x y x 上式等号仅当21,21422±==x x
x 即时成立,所以点M 到x 轴的最短距离是.12+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不等式等基础知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解析几何的基
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
3 设O 为坐标原点, P 为直线1=y 上动点, OQ OP //, 1=⋅OQ OP , 求Q 点的轨迹方程.
解: 设),(),1,(y x Q a P , 则由// 得: x ay =, 即 y x
a =
, 由1=⋅得: 1=+y ax , 将y x
a =代入得: y y x =+22, 且0>y .
∴所求点Q 的轨迹方程为: )0(022>=-+y y y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