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文化美学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后现代传媒与媒介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参考内容三
后现代解读:鲍德里亚与蓬皮杜 文化艺术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现代思潮如火如荼地发展,不断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以及与艺术有关的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 泛。在此背景下,本次演示试图对鲍德里亚和巴黎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 化中心进行后现代解读。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后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后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还对文化、社会和 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现代传媒的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也成为了学术界 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提供参考。
二、媒介现实的构建与消费
媒介现实是指由媒介所构建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实。这 种社会现实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媒介的筛选、加工和塑造而来。 在后现代传媒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现实的构建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的。例如,新闻媒 体通过报道和评论来传达信息,社交媒体则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来传播信 息。这些不同的传播渠道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现实。
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这种超真实使得人们对于现实 事物的认知变得模糊。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 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 信息和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 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的。
请论述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的观点
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观点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这位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从几个方面对鲍德里亚的观点进行论述,包括他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和消费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与权力的争夺等。
1. 鲍德里亚对艺术的定义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被用来表达和传达观念、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艺术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社会所构建和定义的。
艺术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并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在诠释和构造现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艺术与消费社会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符号和象征的消费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表达,而是被商业化和消费化的过程所影响和塑造。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被市场和权力关系所左右,而艺术家们也不得不面对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压力。
鲍德里亚警告说,如果艺术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它将失去其本质和意义。
3. 艺术与权力的争夺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个被权力争夺的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都试图通过艺术来塑造并控制现实世界。
艺术作品往往被用来表达和宣扬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和场所。
艺术家们也在与权力的斗争中寻求自由和独立,努力保持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原创精神。
4. 总结与展望鲍德里亚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紧密相连的。
理解和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也能够深化我们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艺术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价值,努力保护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空间,促进艺术与现实的良性交流和互动。
通过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拓展对艺术和现实关系的理解,从而为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9鲍德里亚的文化理论
A鲍得里亚的文化理论一、鲍得里亚简介鲍得里亚(Baudrillard,1929-),当代法国思想家、后现代理论的杰出代表。
他出身于法国东北部阿登省兰斯一个从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平民家庭。
对于自己的这一出身背景,鲍得里亚1991年11月在接受迈克·甘恩(Mike Game)和阿诺德(Monique Arnoud)的访谈时曾有过如下详细的自述:“我的祖父母都是农民。
我的父母则是城市公职人员。
传统的家庭是以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的方式演变的。
可以说,我是家族中第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这是一种决裂,是弃旧图新的开始。
除此之外我再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我还是在一种知识家庭的氛围中长大的——在我周围毫无这种氛围可言——我的父母安分守己,够不上小资产阶级甚或是是地位甚低的小资产阶级。
我的家庭没有一种文化气氛。
因而我在公立中学勤勉有加,以此作为补偿。
这是大量进行原始积累的时期,是这一生中克勤克俭不断积攒的时期。
此后我离开了我的父母,这对我的一生非常重要,因为离开父母所形成的一种绝决个性也在其他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一直处于一种名副其实的绝决状态中:同大学的决裂,甚至同政治领域的决裂——我可以涉足政治领域,却一直同它保持某种距离。
因此,我的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有某种原型可循”。
①循着这一原型或“决裂情结”鲍得里亚开始了独特的学术生涯。
由于精神德文,鲍得里亚六十年代初期在一所公立中学教德语,并且表现出了极浓厚的文学兴趣。
他于1962-1963年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的早期作品,就是关于卡尔维诺、约翰生等人的文学评论,他还把不少德语作品翻译成法文,其中包括布莱希特、莫尔曼和维斯等人的作品和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
1966年3月,鲍得里亚在南特大学(巴黎第五大学)师从亨利·列斐伏尔完成了他的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并从这一年的9月起在南特大学担任助教,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文化”解析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中的“ 文化’ ’ 解析
闫 岩
(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 摘 要] 在《 消费社会 》 一书 中, 鲍德里亚将文化 的分析和大众传媒联 系起来 , 指 明了文化在 消费社会 的
本质及其表现形态 。他 的论述基调充满悲观, 且对未来不抱太大希望, 但他 批判社会 的依据或 可认为是现
他首 先以历史为例 。在鲍氏看来 , 文化消费可 以被定 义为那种夸张可笑 的复兴 、 那种对 已经不复存在之事
正在摧毁人 类的基 础 , 即 自古希腊 以来欧洲思 想在神
话之源与逻各斯世界之间所维 系的平衡 。 _ 1 ] 】 在《 消费 社会 》 中, 鲍德 里 亚在 “ 消 费 已经成 为我们 世 界 的伦
一
会的理解 而从事 的商业活动 。一旦如此理解 , 消费 的
定义也就变成“ 在否定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
行颂 扬 。  ̄ ' [ 1 1 8 6 “ 无论在何 处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 同时 庆祝着真实 自我之 消失和漫画般 自我之复活 。 ” 一 【 。 。 他
思考 的持续方 面。如今所否定的却是原来坚守 的 , 这 里所论 的被遗 弃的正 是传统 的文化 。鲍德 里亚在 这
存在” l 1 l 8 , 一种真知和传统 , 但在当下却 变得 和时 尚、
潮流一样 , 任意 、 变 幻起来 。现实 原则成 了判断 文化
里对传统文化 的归纳 和雷蒙 ・ 威廉 斯 的看 法几 近一
得和广告 、 甚至 电视 节 目的虚 假信息 一样 , 可 以根据
媒体 的规则和要求或删减 或扩充 , 而被 因地因时地被 制造 出来 。文化有 自身的本体运行规则 , 但现在却要
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
现代主义、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才逐步形成了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层面。
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预言,文化哲学必将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一方面将进一步有利于中西哲学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填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鸿沟,实现综合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哲学研究也有利于打破国内哲学学科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将把哲学研究引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视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三大思想资源之间的视域融合,这就是:“融汇中西马,综合促创新”。
文化哲学作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方克立1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郭齐勇1郭齐勇自选集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许苏民1文化哲学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李鹏程1当代文化哲学沉思1人民出版社,1994.〔5〕陈筠泉、刘奔主编1哲学与文化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衣俊卿1衣俊卿集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7〕洪晓楠1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1光明日报,1995.2116.〔8〕洪晓楠.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演变.求是学刊,1998(5).〔9〕洪晓楠.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10〕洪晓楠.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99(1).(责任编辑 徐亚莉)(《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付文忠 (山西雁北师院马列室山西大同037000)孔明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62(2000)1220030204在法国后现代学者鲍德里亚(J.B audrillard)的眼中,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巴黎的著名文化建筑,也是具有深刻后现代文化意义和背景的标记物。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拟像理论是一种由波斯尼亚-黑塞(Bosnia-Herzegovina)籍教授罗伯特·鲍德里亚(Robert Baudrillard)开创的学术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根据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来构建的拟像。
拟像理论还包括对现代模仿的分析和讨论,该理论指出,现代人受到了古老模因和众多象征性结构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来自古代文化和秩序。
根据拟像理论,许多新时代文化秩序都是对古代模仿的折射。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文化结构是一种拟像架构,它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建构我们自己的社会,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除了了解文化分析之外,鲍德里亚还在他的拟像理论中强调了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和文明的力量。
拟像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文化如何以及为何以古老的结构为基础重构新结构。
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加工历史,从而更好地确定自身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也改善了人们对他人的认识、欣赏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文化彼此尊重的社会环境。
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_论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
江西社会科学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论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高燕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
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
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
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关键词]本雅明;鲍德里亚;视觉图像;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6-0222-07高燕(1975—),女,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视觉文化、影视文学。
(上海200433)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青年项目“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20009)和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中韩当代城市电影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90102)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世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图像取代现实,这成为当今时代的新现实。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能力超越其他感官活动得到了很大拓展,观看实践由此展现出独特的当代特征。
一方面,图像在当代生活世界中被突出和强化,甚至构成现代人的生存境域;另一方面,视觉观看成为现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样态和主导存在方式。
因此,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
本文试图分析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和图像的论述,以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为例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揭示当前图像时代的视觉特征与现代性进程的关联,为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和现代艺术提供参照系统。
一、本雅明论图像时代视觉对听觉的胜利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
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 , 浙江 温州 3 53 ) 2 0 5 [ 摘 要]本世纪初 , 在我 国学界掀起 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争论 。但 由于对这一命题理解的错位,
因而争论 虽然激烈 , 但都未能切 中要 害。要想探 讨清楚这一 问题 , 必须对命题本 身进行 辨析 , 弄清其丰富 内涵 , 并将其放在 同
背 景 , 一方面 也表 明了我 国学者 对 这 一命 题 的 不 另
同认 识 , 以及他 们 不 同 的理 论 立场 和 价值 取 向。 由 于 没能对 这一命 题 本身 的丰 富 内涵 加 以辨 析 , 而 因 双方 争论 虽然激 烈 , 都未能 切 中要 害 。本文 认为 , 但
我 国 当前 的文化研究 及文 艺学学科 进行 反思 。他认
一
个 维度 上 加 以考 察 和讨 论 , 才有 助 于 问题 的 解 决 。
[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 审美实践 ; 虚拟化 [ 中图分类号]B 3 8 一O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23 2 1 )20 1—5 6 42 7 (0 10 —080
本世纪初 , 首都 师 范 大学 教授 陶东 风先 生 在扬
2 1 年 3月 01
合 肥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n l fHee r lUnv riy o r a fi o Noma iest
M a. 2 1 r 01
第 2 卷 第 2期 9
Vo . 9 NO 2 I2 .
日常 生 活 如 何 审 美 化 ?
由鲍 德 里 亚 的 “ 美 学" “日常 生 活 审 美化 ’ 争 超 看 ’ 之
州 的一次会议 上首先 提 出“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这一命
当代艺术_死亡_终结或消失_鲍德里亚艺术批评研究
多年来,“艺术终结”或“艺术死亡”的论题反复出现在各种专著和期刊文章中,现在看来这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在当代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显著的现象从理论上得到了解答。
艺术终结了么?终结之后的艺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黑格尔那种预言式的描述显然没有给我们答案。
而所谓艺术的死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面前出现了远远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多的艺术品,以及艺术评论。
与死亡相反的是,艺术从来没有出现在离大众如此之近的地方。
尽管在阿多诺等人的眼中,这种文化产品与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质规定性,或坚实的存在论基础,能够保证我们进行这一区分?鲍德里亚毫无疑问也是发现了这一变化的思想者,但是与前者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继续这样一种可疑的区分①。
1996年,他挑衅地否定了当代艺术(“艺术等于零”)。
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已经与性和政治一样,失却了其应有的锋芒和张力,同时变成了与当代社会整体共谋的一种力量。
就如同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忘记福柯”一样,这一判断性表述在理论界和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这一论断不同于其他有关死亡或终结的表述,后者大多从现象层面对当代艺术存在状况进行描述,而鲍德里亚的论断却是针对整个当代艺术深层结构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严肃的,同时是致命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它通过对当代社会宿命性运动的分析,严肃地否定了艺术死亡或终结的挽歌式的结论,继而通过对艺术观念的童小畅当代艺术:死亡、终结或消失?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鲍德里亚一直以其独特的批判视角对艺术在当代的存在状态发表自己尖锐的批评。
在他看来,所谓“艺术终结”之类问题的提出,其背景就是艺术早已失却了自身的语境并背离了自身。
通过审美现代性在数百年间的自我运动,艺术不再属于仪式的序列,而是变成了一种知识型;审美由此也由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幻觉性活动变成了一种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宣讲;艺术品在当代已经成为了符号占有和竞争的核心竞技场,这使得当代艺术无论从结构还是现象层面都与当代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共谋关系。
“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
作者: 支宇[1]
作者机构: [1]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2-128页
主题词: 鲍德里亚;超美学;超真实;仿真;仿像;内爆
摘要: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的'超美学'(Transaesthetics)是20世纪西方美学'后现代转向'以来最有原创性的一种美学形态之一,它从四个方面全面刷新了现代性美学传统.利用四个关键词,鲍德里亚令人耳目一新地描述了传统美学话语'从真实到超真实'、'从模仿到仿真'、'从形象到仿像'、'从自律到内爆'的四重转换.鲍德里亚'超美学'有力地把握住了后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急剧扩张和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表现出对后现代美学转型和文化变迁极大的阐释能力.。
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美学思想
己的禁忌价值 , 每个符号都是种姓 、 氏族与个人
之 间相互 义 务 的象征 , 因而它 们不 是任 意 的 。 所
的,而是把他 的符号理论与政治经济学联系在
一
以,传统社会的交换规律是一种价Fra bibliotek 的 自然规
律。
起 ,从 而 去分 析 与描 述 社会 的象 征或 符 号 的 交换 过程 ,并 以象 征或 符 号交 换 的不 同形 态 来
不 同的革命 ” 的结论 。
用价值指明了商品对满足人需求 的使用价值观
念 ,交换价值则表 明了人类为生产 出产品所花 号 的解 放 ” : “ 仿 真 的意 思 是 从 此 所 有 的符 号 相 1 2 3 费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 交换价值居于 互交换 , 但决不和真实交换( 而且 只有 以不再和 使用价值之上 。在交换价值 中体现 出商品的具 真实交换为条件 , 它们之 间才能顺利地交换 , 完 有普通意义 的等价性 ,即金钱所表现 出来 的等 美地交换 ) 。这是符号 的解放 : 它摆脱 了过去那 学
从符号与现实的关系入手鲍德里亚深刻地分析后现代的价值的结构革命并通过对仿法国的哲学家与文化理论家鲍德里亚19292007与法国的利奥塔美国詹姆逊等起被认为是关于后现代的最重要的理论家鲍德里亚美学思想最显著特色在于他从符号与现实的关系人手深刻而无情地揭示后现代符号战胜现实的惊人事实他的理论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向拟像和超现实转变的特征虽然不无偏激但却极富理论的启发性
仿 造是 从 文 艺复 兴 到 工 业革命 的 “ 古
生产是 工业 时代 的 主要模 式 。
典” 时期 的主要 模 式 。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全面的解析和评估。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尤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商品文化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概述鲍德里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他对消费社会的定义、消费行为的象征性意义、以及消费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消费现象的复杂性。
我们将评估鲍德里亚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讨论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可能存在的理论缺陷和实践限制。
通过这一全面的概述和评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并激发对当代消费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人物,其“消费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过程。
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层次,变成了人们展示自我、构建身份和追求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符号消费: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携带了各种符号意义。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品牌、广告、时尚等。
这种符号消费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也是构建和展示个人身份的重要途径。
消费的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被消费所塑造。
消费文化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向人们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解读鲍德里亚.
解读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前言中,鲍德里亚指出,象征交换是人类社会曾经真实存在的社会规范,它支配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然而,象征交换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场境构成中越来越被遗忘,象征交换对今天的现实社会存在构成而言就意味着死亡。
凯尔纳认为,这个前言是鲍德里亚对自己研究新方法的概括。
并且,他正确地判断此时鲍德里亚“将理论建立在巴塔耶关于过剩和消耗的原则、莫斯关于礼物的概念以及雅里(Jarry)消除意义的玄学愿望的基础上,推崇了‘象征交换’,并攻击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学院派的符号学和社会学。
”①一、建构象征交换理论鲍德里亚认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生产领域中的任何冲突都可以被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冲突与革命的界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鲍德里亚的分析,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分析当今社会的革命逻辑,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断裂来重新思考新的理论生长点,一种对资本主义实现全面批判的基点。
这种基点就是象征交换。
(一)象征交换的内涵及其特征在鲍德里亚的传记研究者迈克·甘恩看来,象征性交换应被视为鲍德里亚理论的“阿基米德基点”,每一个鲍德里亚的研究者第一要做的就是准确理解象征交换理论。
与英美学者不同,鲍德里亚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他并没有对其书中所提出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规定或定义,而是通过其一系列的描述来逐渐显露其含义。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了解象征交换的理论来源及阅读《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来体会或把握“象征”与“象征交换”。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的最初来源是马塞尔。
莫斯的礼物观念与乔治·巴塔耶的过剩和花费原则:甘恩称巴塔耶对鲍德里亚的影响绝对是决定性的。
《受诅咒的部分》(TheAccruedShare)是巴塔耶一部经济学专论,在这部著作中关心的是花费(或浪费),这与其他经济学著作关心生产大不相同。
巴塔耶强调“花费掉鲍德里亚及其《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产生出的能量的巨大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生产的过剩必须通过亏损的运行而被浪费掉:是最终的浪费能够实现激励地球能量的运动。
让·鲍德里亚艺术符号消费异化的现实性批
2024年第2期(总第203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3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让 鲍德里亚艺术符号消费异化的现实性批判梁㊀㊀帅(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系ꎬ哈尔滨150028)摘㊀要:作为当代著名的思想家㊁哲学家和社会学家ꎬ让 鲍德里亚以其开放的学术视野与深邃的批判意识ꎬ深度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消费现象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符号消费思想ꎮ这种思想既强调艺术符号在物的存在方式及其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价值意义ꎬ也关注符号这一中介因素区隔人际交往中的差异性与阶级编码ꎬ使符号成为人的象征目标欲望的隐喻表现ꎮ深入解读鲍德里亚的艺术符号消费理论ꎬ能够为当代艺术符号价值问题的批判思考提供科学的㊁开放的哲学 社会学研究原则和逻辑方法ꎮ关键词:鲍德里亚ꎻ符号消费ꎻ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I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4)02-0078-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艺术消费美学的符号价值研究 (2023B021)作者简介:梁帅ꎬ1988年生ꎬ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系讲师㊁硕士生导师ꎬ博士后研究人员ꎮ㊀㊀符号(symbol)一词衍生于拉丁文ꎬ原意取自于 意义的载体 或者 象征物 ꎬ符号因为拥有其自身内涵之外的象征性或者隐喻性ꎬ因此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物㊁人㊁世界相互关联的意义所构成的价值系统ꎮ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卡西尔从人与符号关系的角度提出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ꎬ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1]ꎮ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从语言学维度出发ꎬ将符号定义为一种能指与所指㊁载体与意义的双重实体ꎮ而提出著名符号消费理论的法国哲学家让 鲍德里亚则从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维度出发ꎬ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谈道: 因此具有决定意义的ꎬ并不是通过物品法则起作用的利益等个体功能ꎬ而是通过符号法则起作用的交换㊁沟通㊁价值分配等即时社会性功能ꎮ[2]并且认为人们在消费商品的时候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消费商品带来的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体验ꎬ而期望通过消费实现某种社会化符号价值的追寻ꎮ因此ꎬ本文聚焦让 鲍德里亚关于艺术消费的审美价值场域和符号异化问题ꎬ提出由对物的关注过渡到对消费社会的审视与反思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㊀㊀一㊁ 物体系 价值的非功能性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ꎬ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ꎮ物质经济的富足㊁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ꎬ为法国形成消费型社会提供了优势机遇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ꎬ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维度出发ꎬ认为以法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将消费作为价值导向的物欲领地ꎬ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物的符号价值正在试图遮盖物的使用价值ꎮ在«物体系»中ꎬ鲍德里亚认为 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ꎬ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ꎬ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ꎬ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 [3]ꎮ无疑ꎬ消费物的使用效应逐渐弱化甚至消逝ꎬ符号在物的存在方式及其人际关系中发挥着价值意义的呈现ꎬ维系着物与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ꎮ(一)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中室内陈设结构的意义阐释鲍德里亚以自身所处的法国常用的布尔乔亚式家庭室内陈设作为案例来阐释ꎬ这种布置与现代家具陈设有所不同ꎬ呈现出一种整体性㊁封闭性和非移动性的特点ꎮ最初人们只是安排家具用87品ꎬ考量的因素是其实用价值ꎮ然而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与阶层观念转变ꎬ家具的摆放变得考究而微妙ꎬ并承载一定意义上的家庭地位ꎬ从而使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更加具有仪式的意味ꎮ也就是说ꎬ家具与物开始倾向于拟人化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化身ꎬ物因此获得一种情感价值ꎬ或者说是一种情感符号价值ꎮ需要引起注意的是ꎬ这一阶段虽然物已经开始隐约呈现出符号价值ꎬ但人依然能够完成对物的掌控ꎮ只是鲍德里亚已经敏锐地感知到实用功能价值已经不再是物进入流通领域的唯一凭证ꎬ物正在走进一种功能的符号意义体系中ꎮ大众通过实现对物的拥有权来表征自身的阶层地位与个体差异性ꎬ这是符号意义的初级显现ꎮ这一观点在让 鲍德里亚出版的«物体系»一书中可见一斑: 只是选择这件或那一件物品ꎬ以使得您自己和他人有所不同ꎬ这个单纯的事实本身ꎬ便是一项社会服务ꎮ斯图亚穆勒将物品增多的同时ꎬ社会把人的选择能力转移到物品身上ꎬ如此便消除了个人要求这一项潜在的威胁对它具有的危险性ꎮ我们由此可以明白看出ꎬ 个性化 的意念不只是一个广告要求:这是一个透过物品和信念的 个性化 ꎬ想要更佳地整合个人的社会的一项基本意识形态概念ꎮ [3]鲍德里亚关于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中室内陈设结构的阐释ꎬ实际上是借此探讨人正在将自身主体性的期许寄托在对拥有物的使用上ꎬ物由被支配的客体地位逐渐成为主体支配地位的趋向ꎮ人们因为真实的需求而使用的物品变成了物品需要为人们提供怎样的需求ꎬ进而得以被使用甚至利用ꎮ物失去了自身原本具有的具体功能ꎬ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晕轮 价值ꎬ并且形成了特有的符号功能体系ꎮ(二)关于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中边缘物 古物体系的阐释鲍德里亚通过对边缘物 古物等物体系的分析ꎬ进一步明确了物的非实用性功效ꎬ阐明了人对于物的符号附加值的追寻与主观性幻觉ꎮ在«物体系»第五章中ꎬ鲍德里亚强调:㊀㊀因此ꎬ所有的物品都有两个功能:或是为人所实际运用ꎬ或是为人所拥有ꎮ前者所隶属的场域ꎬ是主体对外在世界所进行的实践性整体化(totalisationpratique)ꎬ后者则隶属于主体在世界之外ꎬ对主体自身所进行的一项抽象性的整体化(totalisationab-strule)ꎮ这两项功能的根据理由因此正好相反ꎮ在极端的状况下ꎬ完全只有实用功能的物品ꎬ会具有社会性的身分:那是个机器ꎮ相反的ꎬ纯粹的对象[物]ꎬ被剥除了功能ꎬ或是由它的用途中被抽象出来ꎬ则完全只拥有主观上的身分:它变成了收藏品ꎮ它不再是地毯㊁桌子㊁罗盘或小摆设ꎬ而成为 [单纯的对象]物(objet)ꎮ一位收藏家会说ꎬ[这是]一件 美的事物 ꎬ而不会把它称作一件美丽的小雕像ꎮ当一样物品不再由功能来取得其特殊性时ꎬ便是由主体来赋予它属性[3]ꎮ鲍德里亚对于古物的讨论的核心在于ꎬ古物并不是以具备实际的使用功能为目的ꎬ即使大部分的古物在过去的某个时代ꎬ真的只是单纯的充当着器具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ꎮ当下人们审视古物的时候ꎬ往往聚焦于其具有超越具体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特性ꎬ给人一种物的历史存在感ꎮ通过这种临场存在感ꎬ人们产生了对于历史追忆的情感共鸣ꎬ从而在精神层面获得内在超越ꎮ在鲍德里亚看来ꎬ这种情感其实不过是人的自我产生的主观幻觉而已ꎬ带来幻想的主要因素依旧是符号在物的存在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中起到的中介力量ꎮ㊀㊀二㊁ 符号崇拜 异化的现实性批判在挖掘消费社会的思想根源方面ꎬ在确定符号消费理论的科学性时ꎬ让 鲍德里亚于1970年撰写并出版的专著«消费社会»以其犀利的言辞㊁理性的批判意识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符号消费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ꎮ直至今日ꎬ«消费社会»依旧居于符号消费研究引用率的榜首ꎮ在这一书中ꎬ鲍德里亚坚持认为他所处的西方社会已经变成了充斥着各式各样符号元素的消费社会ꎬ消费的目的指向也不再是人的主体性的真实需求欲望ꎬ而是借助于符号这一中介因素区隔人际交往中的差异性与阶级编码ꎬ从而使符号成为人的象征目标欲望的隐喻的表现ꎮ具体而言ꎬ围绕着符号消费思想的批判性ꎬ鲍德里亚阐述了两个重97要的问题ꎮ(一)大众传媒充当着 符号崇拜 的间接异化载体鲍德里亚认为ꎬ大众传媒擅于对现实生活中实现真实的逾越和对 来源于生活ꎬ而又高于生活 的氛围烘托ꎬ因此在传媒广告和意识形态的推动下ꎬ消费的意识刺激了大众虚假的自我认知ꎬ人们不断追逐着媒介所倡导的消费物的增值所带来的幸福旨趣ꎬ导致人在审美精神意识层面的思考被大众媒体宣扬的内容所控制ꎬ趋于同质化和标准化而不自知ꎬ逐渐丧失了个人意识的独立判断ꎮ以广告媒介为例ꎬ鲍德里亚直指广告参照的并不是真实的物的体现或周遭世界ꎬ 而是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ꎬ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ꎬ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4]ꎮ同时ꎬ鲍德里亚还吸收了罗兰 巴特关于符号研究中 能指与所指 关系的启示ꎬ进一步分析了电视媒体的符号特征ꎬ提出 能指与所指分离是电视传媒输出的一个特殊现象 [4]ꎬ以及 现代大众传媒呈现给人们的完全是大片广告符码的游戏或随意组合 [5]ꎮ因此ꎬ电视广告通过技术要素和编码规则的抽象的信息ꎬ完成了 消费场景 的构建与 商业模式 的品牌传递ꎬ使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真实世界的纷扰与复杂ꎬ消费着作为真实生活替代品的符号 物 ꎮ(二) 符号崇拜 导致人过度迎合身份符码价值的体现在符号消费社会中ꎬ人们忽视了消费物品本身存在的使用价值ꎬ而选择沉溺于符号消费的世界中无法自拔ꎮ鲍德里亚分析其中重要的根源在于符号消费不仅能够引导人们产生本不属于自己的 虚假需求 ꎬ还能够敦促人们一直不断追求无限的符号 物 所带来的晕轮效应ꎬ从而影响大众对于自我意识的理性思考与判断ꎮ这种 晕轮效应 ꎬ被看成是符号消费成为消费者地位和品味象征的一种消费结果ꎮ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 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突出你的符号ꎬ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ꎬ或参与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ꎮ [4]鲍德里亚将其看成是一种 消费的异化 的结果ꎬ这种结果导致了消费商品所蕴含的符号价值逐渐成为区隔社会阶层㊁身份象征与富有㊁时尚㊁认同感的精神意义的认知ꎮ至此ꎬ人在与物的原始关系中已变得 面目全非 ꎬ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全新阐释与现实思考ꎮ毋庸置疑ꎬ让 鲍德里亚艺术符号消费异化的现实性批判主要体现出两个层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关于艺术消费符号的意义性转向的论述ꎬ其中对一种超越了使用价值的意义表征和一种超越了意义表征的符号拟像两个部分进行了递进层次的阐释ꎻ二是关于艺术消费符号价值的差异性逻辑的论述ꎬ其中既突出外在差异性的呈现ꎬ即从媒介 成为符号价值差异化的传播中介物的角度对 符号 物 形成的差异性逻辑进行了研究ꎮ其现实批判的实质就是从物的消费走向符号的消费ꎬ从物的消费呈现出的功能价值过渡到非功能价值ꎬ从物的物质性消费通往物的意义性消费ꎬ从而使大众从生存的满足状态走向生活的审美状态ꎮ综上所述ꎬ鲍德里亚从«物体系»到«消费社会»中对于符号消费思想的论述ꎬ提出并建构了历史性㊁开放性㊁现实性的消费阐释理论ꎬ并对索绪尔以及罗兰 巴特符号学研究作出了新的创造性的学术建构ꎮ这集中体现在通过被赋予符号意义的物构成一个完备的体系ꎬ在这个体系中包含了物与人㊁人与符号㊁符号与物之间系列性的编码系统的思考ꎮ因而ꎬ深入解读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ꎬ能够为当代艺术消费符号价值问题的创新思考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具有科学的㊁开放的哲学 社会学研究原则和逻辑方法ꎮ参考文献:[1]㊀恩斯特 卡西尔:«人论»ꎬ甘阳译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ꎮ[2]㊀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ꎬ刘成富㊁全志刚译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ꎬ第60页ꎮ[3]㊀JeanBaudrillardꎬTheSystemofObjectsꎬTranslatedbyJamesBenedictꎬLondon:VeroPressꎬ2005. [4]㊀JeanBaudrillardꎬTheConsumerSocietyꎬCambridge:GeorgeRitzerlondonꎬ1989.[5]㊀DouglasKellnerꎬJeanBaudrillardꎬFromMarxismpost ̄modernismandBeyondꎬCambridge:StanfordUniversi ̄tyPressꎬ1989ꎬp.34.[责任编辑:王雅莉]08。
鲍德里亚:不是艺术的消失,而是美学的饱和
鲍德里亚:不是艺术的消失,而是美学的饱和
程小牧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译者导言: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6),法国当代思想家。
他以罕见的彻底性和独创精神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美学特征。
这种彻底性不仅在于对现代主义逻辑、价值话语的全面摒弃,更在于对新的感知、阐释方式的不断实验。
如果说多数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最终都是通过"后现代的手段",即多元主义和解构方法,来达到一个"现代主义的目的".
【总页数】4页(P124-127)
【作者】程小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59
【相关文献】
1."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 [J], 支宇
2.历史纪录片的历史脉动、美学诗薮与创作艺术——以《消失的古滇王国》等电视历史纪录片为例 [J], 森茂芳
3.鲍德里亚:真实的消失?——对鲍德里亚"超真实"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J], 石秀
4.当代艺术的消失?——鲍德里亚《濒临消亡的艺术》研究 [J], 袁晓静
5."幻象救赎"的"幻象"及艺术问题
——作为阿多诺媒介美学批判之"影"的鲍德里亚 [J], 杨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鲍德里亚仿真理论解构当代文化表达手段
鲍德里亚仿真理论解构当代文化表达手段当代社会中,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和表达手段所包围,例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这些形式被用来展示现实和传达信息。
然而,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却提出了一种深入研究这些媒体表达手段的视角——仿真理论。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仿真”的时代,真实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他认为,当代文化表达手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现实的工具,而是创造了一个扭曲的、虚幻的现实。
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我们不再能够准确区分真实和虚假。
首先,鲍德里亚指出,媒体表达手段通过模拟和再现现实,创造了一个超越实际经验的虚拟世界。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经过摄影、剧本和特效处理的产物。
这些媒体表达手段通过刻意构建的场景和角色,制造了一种人们期望体验的虚拟现实。
然而,这种虚拟现实却可能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其次,仿真理论还揭示了当代文化表达手段在传递信息时所带来的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媒体表达手段不仅仅是中立的传递工具,而是扭曲和改变信息的媒介。
当代媒体常常将信息片段化、夸张化、刻意制造争议和娱乐效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真实地呈现事实。
这样的媒体策略可能导致观众被愚弄和误导,无法真正理解真相。
另外,鲍德里亚还认为,当代社会中的文化表达手段通过消费主义的力量来统治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他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社交认同等需求。
而这种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的方式,使人们逐渐陷入消费主义的幻象之中,从而把现实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市场。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消费主义的力量使得当代文化表达手段成为了塑造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广告、商业营销和娱乐产业的兴盛,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产品和娱乐,而不是真正思考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本质。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当代文化表达手段越来越偏离真实,而更倾向于创造和维持虚拟的乌托邦。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鲍德里亚是一位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在20世纪60-70年代对当时的消费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认为,现代消费文化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被媒体、广告和资本主义利益所操控,消费者被误导并在其中陷入失真的幻想之中。
在当下,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鲍德里亚的视角,探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从鲍德里亚的视角来看,当下的消费文化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和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通过不断地渲染、美化和虚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被包装成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消费者被置于一种不断追求满足的状态中。
鲍德里亚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模拟和模仿”,消费者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生活,追求着无尽的物质享受和身份认可。
消费者的欲望被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渴望通过购买商品来获得满足和幸福感。
鲍德里亚指出,当下的消费文化是一个“符号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被符号和象征所包围。
广告、品牌和媒体制造了各种虚假的假象和幻觉,让人们陷入到“外在形式”的迷失之中。
消费者往往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与消费品挂钩,他们通过购买名牌商品、追求奢侈品和享受高消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身份。
而这种“虚假的社会象征”正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在操纵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灵和行为。
鲍德里亚认为,当下的消费文化是一个“等级化的社会”,不同的消费者被划分成了不同的阶层和群体。
消费品的不同价格和品质决定了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他们渴望通过购买身份、地位和幸福的享受。
这种不平等和分化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消费者的深层焦虑,人们竞相攀比和追求着一种虚假的物质满足和社会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奴隶。
鲍德里亚认为,当下的消费文化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消费者们过度依赖虚拟的媒体和网络世界,他们沉浸于购物网站、社交平台和娱乐游戏中,逐渐迷失了现实世界和真实的自我。
当代艺术的消失?——鲍德里亚《濒临消亡的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消失?——鲍德里亚《濒临消亡的艺术》研究袁晓静【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11【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纯粹的商品; 艺术的共谋; 幻觉的消失【作者】袁晓静【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为什么是空无一物,而非有些什么?”这是对莱布尼茨提问方式的一个颠倒,也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逻辑主题——消失。
在《濒临消亡的艺术》里,鲍德里亚并不是要宣布艺术的死亡或终结,而是将“消失”作为他对艺术的一种言说方式。
他想说明当今艺术为何看似消失却没有消失,又为何濒临消失却仍有存活的希望。
在19世纪艺术经历商品的冲击以来,波徳莱尔已经为艺术选择了“绝对对象化”的致命策略,而当艺术变成与传统形态截然不同的“陌生物”时,它并未死亡或终结,而是以纯粹商品的样态获得了与商品化抗争的武器。
在这里,审美主体消失了,美学的道德原则消失了,传统的审美秩序消失了,但艺术没有消失。
可是当艺术发展到仿像的第二个阶段时,艺术的乌托邦已经实现,世界的审美化已经完成,艺术落入对自身的仿拟之中,不再拥有原初性的价值,并在技术的仿真中异化为危险的修补物,这时艺术的幻觉权力被剥夺,艺术面临着真正消亡的危险。
一、艺术:纯粹的商品在黑格尔的逻辑推演中,艺术最终要向更高的宗教和哲学演进,从而实现自身的终结。
而在19世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艺术面临的却是来自商业的威胁,针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情境,波徳莱尔发明了最初的激进的解决方案——绝对对象化,主张“艺术必须走上无法逃避的商品无差异的和使艺术品等同于纯粹商品的路径。
”[1]240这是一条激进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波徳莱尔在现代性的审美中所做的一个英雄的选择。
如阿冈本所说:“波徳莱尔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早在商品大举侵袭之前,就以将艺术作品转变为商品的物恋对象的方式回应了这种侵袭。
再论鲍德里亚建筑美学关键词
作者: 万书元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苑
页码: 6-1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建筑美学 鲍德里亚 真实 仿真 虚拟
摘要:鲍德里亚对当代建筑与空间设计中的需求过度和科技过剩一直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在他关于建筑与空间设计的著述中,“真实”、“仿真”和“虚拟”这三个词,是使用比较频繁的几个词,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能反映他的建筑美学观的关键词。
这三个词,代表了他对当代建筑美学的基本的判断:即,建筑需求的不真实;建筑思维方式的不切实和建筑审美体验的不合适。
而所有这一切,则是科技过度侵入并侵蚀文化和艺术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仰海峰译为 《影像与模拟》 汪民安译为 《仿真与拟象》 《拟象与仿真》
鲍德里亚符号论消费文化美学
让· 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1929/7/29-2007/3/6)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一、后现代消费文化
• (一)物品消费的符号性 • (二)商品消费的符号性 • (三)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物品消费作为意指活动
• 鲍德里亚把物品消费的意指活动分为两种 形式:象征消费与寓意消费。
商品消费的符号性
•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提出
“符号与世界的分离是一个虚构 ”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商品的第三价值或符号价值
• 使用价值(Use value),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符号价值(Sign Value)。 • 马克思: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 鲍德里亚:使用价值和需求只是交换价值 的结果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在距今约2.8万年前的峙峪(今山西朔县峙 峪村)人活动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 过一些加工比较精细的小石镞。它们是用 坚硬而容易劈裂出刃口的薄燧石石片制成 的,镞的一端具有锋利的尖头,与尖端相 对的底端两侧经过加工,形成镞座,呈凹 形,用以安装箭杆。由于原始社会的弓和 箭杆是用易于腐烂的竹、木制作的,难以 保存下来,所以这些小石镞便是中国和世 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内蒙古蒙元文化 博物馆收藏的一 件“元大德二年” 铜火铳为迄今所 发现的中国最早 的有明确纪年的 铜火铳,也是迄 今所知世界上最 早的火炮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非功能层(Nonfunctional Objects)
• 收藏品和古物
• 汉古玉螭虎纹瓶盖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东汉赵晔著《吴越春 秋》称,越王勾践的 大臣范蠡推荐楚国的 “善射者”陈音训练 弩手。越王勾践曾向 陈音请教弩的历史, 陈音说:“臣闻弩生 于弓,弓生于弹”。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公元995年,我国宋朝 的唐福,就已使用火 药造出火箭、火铳和 火枪。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 艺术消费的景观化及其符 号性 2.判断标准的丧失 技术的滑稽模仿、无用功能 的赘生,缺乏实际操作意 义的对功能的持续模 拟。……表达阶级的社会 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 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 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 这是一种导致了物品亚文 化的文化适应美学。 —— 《消费社会》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失调层(Metafunctional Objects) 自动化
• 鲍德里亚:功能失调物包括机器 人,汽车,这是物品发展走向 畸形,走向自动化,而忽视(the Socio-ideological System of Objects and Consumption)
• Lady Gaga
谢 谢 观 看
!
• 消费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物体系》
物品消费作为符号实践
• 需要的无限更新……事实上它排斥那种认 为被满足的需求能创造一种缓解了紧张的 平衡状态的理性主义理论——假如相反我 们承认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 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 望),那么我们就会理解永远都不会有圆 满的满足,因而也不会有需求的确定性。 • —《消费社会》
(一)物品消费的符号性
• • • • • 1.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非功能层(Nonfunctional Objects) 功能失调层(Metafunctional Objects) 意识形态层(the Socio-ideological System of Objects and Consumption)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评价马克思 “一个生产的幽灵在革命的想象中徘徊” ——《生产之镜》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符码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结构 主义理论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马克思主义是种族中心主义话语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光绪青花开光花鸟大 瓶
• • 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 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 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其目标 是“稳,准,快”。自动化技 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 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 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 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 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 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 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 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 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 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 志。
• 资产阶级的垄断阶段对人的异化不再是生 产异化而为符号的异化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广告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身体消费的 景观化及 其符号性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艺术消费的景观化及其符号 性 1.从精英转向大众 艺术作品摆脱了几个世纪以 来被人们当作唯一物品和 特权时刻而被限制于其中 的孤芳自赏的处境。…… 但是此后大众已经接替了 那孤独的拥有者或内行的 爱好者。 —— 《消费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