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笔筒设计》是执教老师对《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七课《自制笔筒》的一个改造内容。本课时教学,执教老师在劳技新理念的指导下,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本课时的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展示师作、欣赏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4、5个自己课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认认它们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

(评:小学4年级的学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体,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瓶子的、竹筒的,不同手法,贴、粘、扌L、刻、烙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较好地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比较笔筒,了解制作过程

观察这些笔筒,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们不仅形状多样、装饰漂亮,而且功能特别,有的具有时钟的功能,有的还能看气温。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材料站,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用、形状的设计、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笔筒。

(评:从观察、分析、解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合作完成制作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同时小音量播放轻松、活泼音乐,营造愉悦氛围,学生制作活动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评:学生小组动手前的设计思想交流,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亮点和火花,从二十多分钟后的学生展示作品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看,采用4人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创意作品的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有一个“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机会。)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疑。

对全班十三件作品(其中一件是未来得及完工的半成品)进行星级投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星不同的几组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评:在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

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一、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少统一,多宽松;少强求,多自主,要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现行省编教材《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7课《自制笔筒》教学目标单一、内容单一、材料单一。如果按照原教材的器材准备和制作步骤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统一的易拉罐或可乐瓶等材料,无形中禁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操作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是机械的、死板的,甚至是动手不动脑的,虽然通过操作练习, 学生的操作技术可以由此形成,但技术思维则难以借此养成,创新欲望难以满足,创新思维难以培养。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能较好地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首先大刀阔斧把课题改为《笔筒设计》,开创出一片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在教室里设置“材料站”。“材料站”中的材料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有老师根据本课“笔筒制作”内容而特意准备的东西。“材料站”的设置,大大拓宽了学生《笔筒设计》的选材领域,给学生在设计和选材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面对“材料站”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有了选择制作不同笔筒的自由。大家可以在“材料站”中任意选取材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发挥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满足学生创新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每个学生个人兴趣不同,探究视角不同,动手能力有强弱,原有知识经验有差异,设计及结果的表达也不相同,“材料站”的设置,又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真是琳琅满目,令人惊讶,虽然是一种层次和水平都不太高的创新,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多种式样的笔筒却充满了童趣,象征着他们独具的个性。“材料站”的设置,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智慧的火花闪现了,创新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二、在手与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紧密结合的并用过程。《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站”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分组进行尝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法。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新的理念。

三、用技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

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用技术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