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测定
家兔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3. 分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速度。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
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可以计算出药物的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体重2.0±0.2kg。
2. 药物:盐酸氯丙嗪片(剂量根据体重计算)。
3. 试剂:0.5%肝素生理盐水、注射器、抗凝管、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4. 仪器:电子天平、体温计、血压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家兔称重后,给予盐酸氯丙嗪片(剂量根据体重计算)。
2. 在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36h、48h、72h分别采集家兔耳缘静脉血2ml,加入含有0.5%肝素生理盐水的抗凝管中,颠倒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3.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氯丙嗪的浓度。
4. 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为纵坐标,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5. 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和消除速率常数(k)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1. 家兔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36h、48h、72h的血浆盐酸氯丙嗪浓度分别为:0.06mg/L、0.27mg/L、0.13mg/L、0.06mg/L、0.02mg/L、0.01mg/L、0.005mg/L、0.002mg/L、0.001mg/L、0.0005mg/L、0.0002mg/L。
2.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呈指数下降趋势。
3. 计算得到盐酸氯丙嗪的半衰期为3.8h。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氯丙嗪在家兔体内的半衰期为3.8h,说明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速度较快。
2.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动物种属、个体差异等。
3.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引言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消失速度,计算出药物的半衰期,探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包括实验动物(小鼠)、待测药物、药物浓度测定仪器等。
首先,选取一组小鼠作为实验组,按照一定剂量给予待测药物。
然后,通过定期采集小鼠血样,并使用药物浓度测定仪器测定血样中药物的浓度。
实验结束后,根据测定结果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根据测定结果,我们得到了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浓度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计算出了药物的半衰期。
讨论药物的半衰期是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半衰期与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途径、药物本身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测定血样中药物的浓度,计算出药物的半衰期,从而了解药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
实验的结果显示,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这表明药物在小鼠体内经历了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半衰期是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的消失速度。
通过计算药物的半衰期,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然后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药物的半衰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酶的活性、肾功能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消失速度,并计算出了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测半衰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理解药物消除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药物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
药物消除动力学分为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
本实验采用一级消除动力学模型进行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即:dC/dt = -kC其中,C为血浆药物浓度,t为时间,k为消除速率常数。
药物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t1/2 = 0.693/k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5kg左右)。
2. 药物:已知半衰期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3. 仪器:分析天平、血样采集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计时器等。
4. 试剂:生理盐水、抗凝剂、药物标准品等。
四、实验方法1. 家兔称重后,按实验要求给药。
2. 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采集家兔血液,置于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离心分离血浆。
3.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5. 根据一级消除动力学模型,计算消除速率常数k。
6. 根据消除速率常数k,计算药物半衰期t1/2。
五、实验结果1. 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2. 消除速率常数k:0.547/h。
3. 药物半衰期t1/2:1.28小时。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一级消除动力学模型进行药物半衰期的测定,实验结果与已知药物半衰期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2.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药物消除动力学原理的理解。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血样采集、分离和测定的准确性,以减小实验误差。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已知药物半衰期,掌握了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半衰期_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动力学过程。
3.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药物血浆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药物消除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本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体重2.0kg左右。
2. 药物: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放射性比度≥1000Ci/mmol。
3. 仪器设备:γ计数器、微量注射器、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注射器、抗凝瓶等。
4. 试剂:肝素钠、生理盐水、药物溶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药物制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所需浓度的药物溶液。
2. 实验动物给药:取家兔1只,称重后,耳缘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溶液,给药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测定实验要求设定。
3. 血浆采集: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48h、72h等时间点,分别采集家兔耳缘静脉血2ml,置于肝素钠抗凝瓶中,立即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4. 血浆样品处理:取血浆样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标记物分离纯化。
5. 放射性测量:将处理后的血浆样品置于γ计数器中,测量放射性强度。
6. 数据处理:以给药后各时间点的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放射性强度-时间曲线。
计算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放射性强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血浆半衰期如下:t1/2 = (ln2) / (k)其中,k为曲线斜率,ln2为自然对数2的值。
2.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药物血浆半衰期为(2.5±0.3)h,表明该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较快。
该结果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本实验中,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放射性测量、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为降低实验误差,应选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k e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t1/2=0.693k e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 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理学半衰期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2. 掌握测定药物半衰期的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至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药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测定药物的半衰期,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注射器、计时器、试管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等。
四、实验方法1. 配制药物溶液:将庆大霉素粉末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
2. 分组实验:将实验动物分为若干组,每组动物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溶液。
3. 取血:注射药物后,在规定的时间点(如0.5、1、2、4、8小时)取动物血液,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4. 测定药物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5. 计算半衰期:根据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通过曲线拟合得到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1.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2. 半衰期计算:根据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通过曲线拟合得到半衰期。
六、实验讨论1. 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参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测定药物的半衰期,验证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规律。
2. 本实验中,庆大霉素的半衰期为(t1/2)=(7.6±1.2)小时,与文献报道相符。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庆大霉素的半衰期,验证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规律。
2. 半衰期是药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增加实验组别,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可以采用更精确的实验仪器,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其他药物的半衰期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规律。
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实验报告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实验报告引言:药物的半衰期是指在体内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重要指标。
准确测定药物的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推算出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药物为X药,实验对象为实验室中的小鼠。
实验采用静脉注射法给小鼠注射X药,每只小鼠注射相同剂量。
实验开始后,每隔一段时间,从小鼠体内取血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样中X药的浓度。
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小鼠的饮食和环境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h)血药浓度(mg/L)0 101 82 63 44 35 26 1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根据血药浓度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推算出药物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药物的半衰期约为3小时。
这意味着在3小时内,体内的药物浓度将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
半衰期的测定对于合理用药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从而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成功推算出X药的半衰期为3小时。
这一结果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从而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实验的结果为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附录:本实验所用的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样品与特定的溶剂混合,并通过柱分离技术,将药物与其他成分分离开来。
然后,通过检测器测定药物的浓度,从而获得药物在样品中的浓度数据。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浓度测定等领域。
药物半衰期的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半衰期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2. 学习使用浓度—时间曲线确定药物半衰期的方法;3. 探究常用量与药物半衰期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药物的半衰期是指在给定浓度下,药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通常用于评估药物的消除速度和血浆浓度变化趋势。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种药物溶液作为实验样品,通过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来绘制浓度—时间曲线,利用曲线上的半数浓度点的时间来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三、实验步骤:1. 准备药物溶液:将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配制好;2. 将药物溶液注射到动物体内;3.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4. 用适当的方法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5. 制作浓度—时间曲线;6. 分析曲线,确定半数浓度点的时间;7. 根据半数浓度点的时间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四、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药物溶液注射到动物体内,并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
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中药物的浓度,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时间(小时)药物浓度(μg/mL)0 1001 802 643 51.24 40.965 32.77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制作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曲线图:[曲线图]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呈指数下降的趋势。
根据药物浓度曲线,我们可以确定半数浓度点的时间。
半数浓度点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的时间点。
根据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药物浓度在时间为2小时时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因此药物的半衰期为2小时。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得出了药物的半衰期为2小时。
这意味着在给定浓度下,药物需要2小时的时间来减少一半。
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消除速度和血浆浓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我们还观察到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指数下降趋势,这说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是一个指数衰减的过程。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5)半衰期的计算=代入上述公式:公式中T为给药后两次取血的间隔时间,、分别为给药后两次取血的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方法测定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
通过检测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中的浓度,计算出药物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以及消失速率。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为5.2小时,并且得到了合理的测定数据结果。
材料与方法:材料:药物、离心机、显微镜、平衡盘、均分器、测量杯、离心管、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
方法:1. 实验开始前,在实验室消毒药物、容器和工具。
2. 将药物按照预先设定的计量取出,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得到一个初始浓度的药物溶液。
3. 将6只小鼠随机排列,每只小鼠的体重大致相同,并进一步进行编号标记。
4. 取出小鼠的尾部,在创口处轻轻揉搓尾部,使其尾部有足够的血流出,并于刚有血流出时记录下时间t0。
5. 然后将甲醛溶液沾满棉球,擦拭尾部创口处以止血。
6. 待小鼠进入恢复期后,将药物溶液通过均分器注入到小鼠的胃部内。
同时,第1组小鼠体内采取1ml药物溶液;第2组小鼠体内采取2ml药物溶液;以此类推。
每组小鼠均取3只。
7. 于灌胃后不同的时间点(包括灌胃后立即、0.5h、1h、2h、4h、6h、8h、12h、24h),分别取出相应的小鼠尾部血液样本,并将其置于离心管中。
8. 离心管内的血液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处理后样本中的血浆部分将被分离出来。
9. 取出离心管中的血浆样本,使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
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的研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可以通过使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使用同种方法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度得到以下数据:时间(t/h) 1 2 4 6 8 12 24浓度(C/μg/mL) 3.6 2.6 1.6 1.1 0.7 0.5 0.1通过对测定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得到该药物在血浆中的半衰期(T1/2)为5.2小时,并且其消失速率(k)为0.133/h。
结论:本实验研究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消失情况,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度进行测量,计算得到该药物的半衰期为5.2小时。
药物血浆半衰期测定
【目的】学习药物血浆半衰期测定方法。 【原理】药物血浆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
需要的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 个固定值,仅取决于Ke值的大小。
t1/2=0.693/Ke
磺胺嘧啶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 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其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 中与麝香草酚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和物,将该化合物 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OD值与磺胺类药物浓度成正比。
谢谢聆听
【药品】 20%磺胺嘧啶钠(SD-Na),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氯醋
酸, 肝素、 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动物】 家兔
【方法、步骤 】
1.取3支离心管标记1、2、3,加入7.5%三氯醋酸 2.8ml ; 2.取家兔一只,称重,用0.5%肝素生理盐水清润洗 注射器和抗凝瓶。通过 耳缘静脉取血 心脏取血 取药前血2ml。 3.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20%SD-Na1.5ml/kg 4.分别于给药后5min,35min取血2ml,并记录实 际采血时间。
比色、测光密度值:以药前血管为对照 管,用分光光度计在525 nm波长下读 取5min、30min管的OD值。
.计算:
OD样 血中SD浓度(μ g / m l) 1000 OD标
OD标=0.7
t1/ 2
0.301 (lgC1 lgC 2) /T
T=两次取血时间间隔,C1,C2两次缺血的血浆药物浓度
t1 零时浓度( C 0) C1 lg ( 1 0.301 ) t1 / 2
表观分布容积( Vd) D0 / C 0
注意事项: 1、集血瓶和注射器用时需提前用肝素润洗 2、取血间隔为半小时,取血时针头直入直出。 3、每次所取血样中磺胺的浓度不一样,磺胺很容易被污染, 所以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等应该清洗干净,避免交叉污染 4、配平时用烧杯配平,左重右轻。 5、吸取血液时,注射器不能交叉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6、准确记录三个时间点(给药时刻,t1、t2) 7、分光光度计提前预热,比色杯先润洗,不能碰到比色杯 光滑面。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目的:学习测定药物血浓度半衰期的基本方法原理:半衰期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符合恒比规律即㏒C/C0= —kt/2.303公式中的C0、C的含义分别为t=0 的血药浓度及经过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因为C0很难准确测定,又因药物消除的全过程皆符合公式(1),因此,从t1时刻,血药浓度为C1,经过t 时间后的t2时刻,血药浓度C2,符合公式(1),即得:㏒C2/C1= — kt/2.303 (2)又根据半衰期的定义,从(2)式又可得:㏒1/2= —kt1/2 /2.303 (3)(3)÷(2)式得:—㏒2 t1/2=㏒C2/C1t该公式中为时刻血药浓度,为时刻血药浓度,为从时刻至时刻的时间间隔,所采用的单位即的单位,如等。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测出时刻血浆中磺胺嘧啶的光密度,即可求得之值(一)磺胺嘧啶的测定方法现以磺胺嘧啶为例,学习药浓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血浆中游离磺胺的测定,是根据显色原理设计的。
游离磺胺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纳()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化合物,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再与显色剂麝香草酚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染料。
反应过程如下:重氮化反应:显色反应:重氮+麝香草酚偶氮偶氮颜料的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出其光密度。
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可推算出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试管,吸管,滴管药品:4%磺胺嘧啶钠,5%三氯醋酸,0.5%,0.5%麝香草酚(用20%新鲜配制),肝素动物:家兔方法:1、取家兔一只,由耳缘静脉注射4%磺胺嘧啶钠2.5,记录给药时间。
2、静脉注射肝素750抗凝,于给药磺胺嘧啶钠后30分钟及1小时,从对侧耳缘静脉各抽血5(分别称为侧1、侧2)分别置于烧杯中,抽血前用肝素湿润针管抗凝。
3、用1注射器抽取上述血液各,立即置于预先盛有5%三氯醋酸(提供酸性条件并可使血液中蛋白质沉淀)5的试管中,充分摇匀,5后经1500离心5,然后取上清液1.5标记待用。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测定一种普遍使用的药物——阿司匹林的血浆中半
衰期。
方法是通过观察药物消失的速率,来计算半衰期。
结果表明,半衰期为2.4小时。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阿司匹林的药效是相当短暂的,患者需要经常服用以维持药效。
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需要以下试剂和设备:阿司匹林、水、人血浆、显微镜、实验室用计算机。
首先,向几个人群中的志愿者口服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
接着,收集这些人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血液样本。
样本被稀释,并注入
到C18的HR-MS/MS系统中。
之后,从数据中计算出药物在血液
中的浓度和消失的速率。
计算半衰期的公式为:半衰期=ln2/k (其
中k为消失速率常数)。
结果:
本实验测量了志愿者血浆中的阿司匹林浓度,得到以下数据:
时间 (小时) 浓度 (mg/L)
0 80
0.5 67
1 54
2 35
3 20.5
4 11.2
使用对数比值法计算出药物消失速率常数为0.289/h。
将消失速率常数代入公式计算,得出阿司匹林的半衰期为2.4小时。
结论:
本实验测定了阿司匹林在人血浆中的半衰期,结果显示其半衰
期约为2.4小时。
这也意味着,如果患者想要保持药物的有效水平,每2.4小时需要服用一次。
此外,我们的数据可能对个体的生理特征和代谢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及其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实验测定药物的半衰期,掌握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基本方法。
3. 分析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
实验原理:药物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体内或血浆中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材料:1.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样品。
2. 放射性计数器。
3. 计时器。
4. 血浆分离器。
5. 采血管。
6. 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1. 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样品静脉注射至动物体内,记录注射时间。
2. 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如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等)采集动物血液样本。
3. 使用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并测定血浆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浓度。
4.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5. 利用半对数坐标纸,根据曲线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结果:1.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呈指数下降趋势。
2. 根据曲线计算,药物的半衰期为(具体数值)小时。
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的半衰期为(具体数值)小时,与文献报道的半衰期(文献数值)基本一致。
2.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包括:- 药物本身的性质: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的活性。
-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药物半衰期可能存在差异。
-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半衰期延长。
- 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对药物半衰期的影响不同。
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药物的半衰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2.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药物半衰期概念的理解,掌握了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基本方法。
3.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药物半衰期的影响,合理调整给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血浆浓度变化,计算出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并确保它们在实验前一天饮食和饮水正常。
实验前,对动物进行适当的禁食和禁水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药物给药将待测药物按照一定剂量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制备成给药液。
使用适当的方法将给药液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如经口给药、静脉注射等。
确保给药剂量准确、一致。
3. 血浆采集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或其他适当的方法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样。
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处理血样,避免血液凝结。
4. 血浆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样离心,分离出血浆。
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超高速离心或沉淀法,除去血浆中的细胞和固体颗粒。
5. 药物浓度测定使用适当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质谱法(MS),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
确保测定方法准确、灵敏。
6. 数据处理与半衰期计算绘制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图,根据浓度变化趋势确定血浆半衰期。
使用适当的计算公式,如一阶动力学方程,计算半衰期的数值。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得到了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血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根据曲线图的形态,可以确定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半衰期的数值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
较长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代谢和排泄。
而较短的半衰期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较短,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效果的药物,应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在治疗范围内。
而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应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以便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得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得】掌握药物半衰期得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就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得药物,其血浆半衰期就是一个固定得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与给药剂量得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得消除速率常数)得大小。
=磺胺嘧啶(SD)得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得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与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与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得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得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得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5)半衰期得计算=代入上述公式:公式中T为给药后两次取血得间隔时间,、分别为给药后两次取血得血浆药物浓度。
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半衰期是药物在生物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评价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消失速度,计算药物的半衰期,从而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作为研究对象。
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
它的半衰期较短,通常为1-1.5小时,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组小鼠进行实验。
实验前,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
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给予阿莫西林的药物剂量,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然后,我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或生理盐水注入小鼠体内。
接下来,我们每隔一定时间,取一只小鼠的血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阿莫西林的浓度。
HPL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通过将样品与流动相相互作用,分离出不同成分,并测定其浓度。
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我们可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在小鼠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我们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出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图。
通过对曲线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药物的消失速度和半衰期。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发现阿莫西林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
这意味着,阿莫西林在小鼠体内的浓度在1.2小时内下降一半。
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阿莫西林半衰期相符,说明我们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药物的半衰期对于临床应用非常重要。
半衰期短的药物通常需要频繁给药,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而半衰期长的药物则可以减少给药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通过测定药物的半衰期,我们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总结起来,本次药理学实验通过测定阿莫西林在小鼠体内的消失速度,计算了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结果表明,阿莫西林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
(完整word版)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磺胺嘧啶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目的] 1.了解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在动物体内随时间变化的代谢规律。
2.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
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计算的临床意义.[原理]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要的时间.临床上常用药物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的规律而消除,也就是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瞬时药物浓度成正比,根据这一规律可知:药物静脉注射后,如以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其时量关系常呈直线。
该直线的方程式为:t 2.303Ke logCo logCt -= ① 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t 1/2)为:Ke0.693t 21= ② 因此,我们只要求出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e,就可以得出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由公式(1)可推出t)logC 2.303(logC Ke t 0-= ③,只要我们测出两个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又知道这两个浓度变化的时间间隔,就可以求出Ke,进一步算出血浆半衰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测出任意时间的血药浓度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学习下面这个问题。
显色原理:偶氮染料(橙红色)麝香草酚重氮盐磺胺药碱三氯醋酸−−−→−+−−−→−+NaOH NaNO 2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使苯环上的氨基(-NH 2)离子化生成铵类化合物(-NH 3+),进而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盐(—N=N +—)。
此重氮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酚类化合物如麝香草酚起偶联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偶氮染料的显色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
可用光度计测出其光密度,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即可推算出磺胺的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给药前测定管光密度)(给药后测定管光密度标准管光密度标准贯浓度mg%%血浆中磺胺的浓度mg -⨯= [材料]器材:7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动脉夹、动脉插管、磅称一台、1ml 注射器三支和5ml 一支、lml 和10ml 吸管各一支、2ml 吸管5支、吸球一个、离心试管、试管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药前管,用作“调零”),在另一侧耳缘静脉注射
10%水杨酸钠2ml/kg(缓慢)(药前管:未给水杨酸 钠前)
4、于给予水杨酸钠后5min、35min耳缘静脉采血
2ml,分别置于2、3号小塑料管。
5、分别精确取1、2、3号塑料管中的血液1ml(取血
时:小吸管要插到小塑料管的底部,否则吸入空
气,血量不正确)加入对应编号有混合液的玻璃 离心管(第一步骤的离心管),每管再分别加入
铁混合液、肝素、蒸馏水。
器材:试管架、试管6支、移液器、枪头、注射
器、72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方法】
1.取家兔1只,称重,于兔箱中固定。用(12500u/2ml)
肝素0.3ml/kg进行耳缘静脉注射。
2、编号1、2、3三支玻璃离心管,分别加入三氯化铁及 三氯醋酸的混合液2ml。 3、给予肝素后5min后耳缘静脉(用针头刺入血管后拔 出,让血自然流出)采血2ml(置于1号小塑料管,作
【原理】 水杨酸钠(在人只能外用,乙酰水杨 酸钠可以内服)中小剂量按一级消除动力 学消除,其在酸性环境中可变为水杨酸, 后者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配位化合物。该 化合物在520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 水杨酸的浓度成正比。
【材料】
动物:家兔,体重2~3kg,雌雄均可
药品: 10%水杨酸钠、
三氯醋酸、 三氯化
【计算】
t1/2 =
0.301 ×Δt
Lg(A1/A2)
此公式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公式推导出 来。单位:如Δt是分钟,则t1/2为分钟, 如Δt是小时,则t1/2为小时,
注意事项:
1.量具的使用(微量取样器、定量溶液瓶); 离心机的使用。 2.药前取血必须!采血后及时处理,吸头等需 及时清洗。 3.若未能按时采血,以实际采血时间计算。
8、在520nm波长下,以1号管调零,测A1、A2值(比色
杯的上清液不能弄错)
1号 项目/试管 三氯醋酸、三氯化铁 混合液 血样
2号
3号
药前管 药后5min 2.0 1.0 2.0 1.0
药后 35min
2.0 1.0
蒸馏水
5.0
震荡混合2min
5.0
5.0
离心 , 3500rmp/min,10minBiblioteka 取上清液 520nm ,测光密度 调零
1 、一级消除动力学: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其半
衰期是恒定的,是个常数,与给药剂量无关。公
式为T1/2=0.693/K K为消除速率常数。
2、零级消除动力学:小部分药物按此方式消除,其 半衰期不是恒定的,与给药剂量有关:
t1/2=0.5×C0/K0 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
K0:该药物的消除常数,可以测出 C0:药物的初始浓度
实验四
药物血浆半衰期(t1/2)的测定 【目的】
• 了解药物tl/2的简单测定方法 •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 学习兔采血技术
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意义: 1 、药物分类的依据 2 、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 、推测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时间(药 效最强时间) 4 、推测药物消除时间
药物消除方式及血浆半衰期特点
5ml蒸馏水
(三个小吸管:实验中不能重复使用,但及时清洗, 实验结束后要回收!)
6、震荡混合2min,然后以3500rmp/min离心10min(不
需配平,但需对称放置)。 7、转移5~6ml上清液至另一对应编号的试管中(直接 倒,沉淀物的斜面在下面,动作要温柔同时不能将 上清液完全倒出,否则沉淀物污染上清液)
4.血样处理严格按步骤进行,切忌试管编号混 乱。
小结
• 实验结果(A值)
• 影响因素 • 实验报告内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