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I 课程实施细则
一、教师信息
姓名:周颖职称:讲师
办公室:1312 电话:
电子信箱:
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
: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美术鉴赏
课程名称(英文):Art Appreciation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实践性环节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课程代码:
周学时: 2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
开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工作)
三、课程简介
美术鉴赏是任意选修课程。运用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本课程以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变化概况为主线来欣赏评析美术发展史上的经典美术作品以及介绍著名艺术家生平追求。研究和展示外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甚至摄影、表演、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现代美术发展的多样性的展示开始,提升同学对艺术发展的兴趣,然后回到美术发展的源头开始,西方美术以时间为线索,分艺术风格步骤的学习经典的作品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风格特点,中国美术主要绘画等发展的大的种类和主题阐述各时代的艺术的差异,最后着眼点回到现代回到当下,全球视野下的艺术发展和中国艺术现状。
四、课程目标
同时通过对中国和外国美术赏析中若干对比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大美术概念的认知,以及对当下艺术发展的关注,从而注意发现周遭的“美”并进行独立自主的评议,对美术发展探讨,掌握基本的对中外美术艺术评价和认知。通过课程陶冶学生艺术、道德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激发高尚、健康的人文精神。初步了解世界优秀美术遗产。运用现场观摩参观、录像解析、投影图像分析、亲自体验实践等手段方法,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思维力,鉴赏判断力。
<
了解美术一般概念、美术的本质,美术在艺术大家庭中的位置,美术鉴赏的对象等内容。美术欣赏基础知识,什么样的作品为好作品,如何欣赏美术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掌握美术分类的多种方法及主要门类的性质,特点。了解艺术语言的含义及作用。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对对作品作出具体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需要清晰地呈现每周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周的学习任务。如果当周有分量较重的活动环节的安排,需在“单章教学设计”部分呈现完整的活动设计。学生在每周课后需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对本周的任务和下周的安排加以了解,并进行相关准备。
六、修读要求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参观、比较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独立辨别判断,并能够独立思考。学生须做到课前阅读课外参考读物,参观美术馆,留心注意艺术在身边的呈现状态。以加深“大美术”观的理解,同时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
1、独立观察作业
#
分组学习一位教育家并阅读其一部代表作,4周后汇报交流。
2、演示作业
准备一位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与当下艺术和生活相比较,完成演示PPT
的制作并且在课堂上和大家介绍分享
参观美术馆、画廊等机构,讨论观看感受
七、学习评价方案
两千字左右论文。就“视点”角度出发探讨人类艺术的审美变迁,可宏观就具体风格艺术派别全面讨论,也可微观的就具体艺术作品相互比较探讨。能出自己角度出发,能照顾艺术发展,以及能够照顾当下艺术发展和生活,并且见解独到为上佳。
本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
第一、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30%,作业占60%;
第二、期末作业占70%。
八、课程资源
(一)教材
《大学美术鉴赏》,陈芳、杨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二)参考书目
1. [英]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
3.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北方文艺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年。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
课堂讲授为主。为加强直观教学, 充分运用幻灯、录象、VCD 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 学生以课堂讨论形式参与作品赏析评价。
注:
1. 课程类别中,四类课程的含义如下。
学术知识类课程:主要以学生掌握专业内基础性、系统性或前沿性的知识为目的的课程类型。该类课程侧重学科专业中陈述性知识、命题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系统性的概念、原理及理论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3,考核环节侧重评价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记忆、理解、运用。这类课程代表性的有:先秦制度史、教育原理、概率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
方法技能类课程:主要以学生掌握与专业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方法、技巧、技能、手段为目的的课程类型。该类课程侧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技能训练、尝试、实验环节应不少于总课时量的1/2。考核环节中,对学生行动操作的评价应占总成绩的30%以上,并对学生学习训练中的作业、作品的原始材料进行存档。这类课程代表性的有:静物摄影、谈判策略、SPSS应用、实验方法、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探索类课程:主要以学生较为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形成批判思维的意识和观点等为目的的课程类型。该类课程侧重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解力、反思力、创造力)的培养。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研讨、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探究式研习活动不少于总课时量的1/2,评价形式包括小论文、调研报告、汇报、答辩等。这类课程代表性的有:案例学习、项目学习、名著自修、小课题研究。
实践体验类课程:主要以学生进入与专业有关的实际情境,感受专业氛围,观摩专业人员实践过程,以及亲身参与实践,获得实践经验为目的的课程类型。该类型课程侧重学生在实践领域现场亲身参与的过程和相关体验的获得。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体验环节应不少于总课时量的2/3,评价以学生在实践中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为主。这类课程代表性的有:模拟实训、微格教学、见习、实习、短期国内外专业培训。
2. 在学校教务部门允许的前提下,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由于教师或全体学生的原因发生变更,须提前一周通知并在取得对方的同意之后进行调整,变更不得影响课程进度的整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