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的发展史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90351da10661ed9ac51f31f.png)
2、干燥硬化、结晶硬化、碳酸化硬化 不宜用于长期处于潮湿或反复受潮的地方? 使用时,掺入填充材料,如砂、纤维材料?
三、石灰的技术要求:
1、评定其质量标准: 活性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的高低、欠火 石灰与过火石灰及其他杂质含量的多少
2、三个等级的划分: 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1. 选择合适品种的水泥; 2. 控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3. 选用优质骨料,改善骨料级配; 4. 掺外加剂; 5.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的均匀、密
实。
第五节 混凝土外加剂
一外加剂的掺量: ——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二、外加剂的种类及功能: 减水剂、早强剂、引气剂、缓凝剂、膨胀
2,行业标准
——分为: 建筑材料(JC) 建筑工程(JGJ) 石油工业(SY) 冶金工业(YB)
六,学习方法
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习其他课程:结构、施工、预算等
专业课程的基础。 学习的主线:成份------组成------性质和
特征------性质的影响因素------应用 应用(检测、验收、选用)
料的性质(合理砂率、最佳砂率)
3、改善砼拌合物工作性的措施
1) 在水泥浆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水泥 浆的用量。
2) 选用合理的砂率。 3) 改善砂石的级配,采用连续级配。 4) 调整砂石的粒径。 5) 掺加外加剂,改善工作性。 6) 尽量缩小新拌混凝土的运输时间。
第四节 硬化砼的技术性质
一、混凝土的强度 抗压强度:脆性材料;判定质量的标准 1、普通混凝土受压破坏的特点: 2、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强度等级: ——据立方体抗压强度,划分为12个强
度等级,以C表示,从 C7.5,C10,C15,C20……C50,C55,C60 ——轴心(棱柱体)抗压强度
中国建筑材料发展史
![中国建筑材料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0db355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3.png)
烧土材料广泛应用,建筑材料技术进一步发展
砖、瓦、木材、石、琉璃瓦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
公元15世纪~19世纪
建筑材料技术相对稳定,砖石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砖、石、木材、琉璃瓦
近代(新中国成立后)
公元20世纪至今
水泥、混凝土、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广泛应用
水泥、混凝土、钢筋、玻璃、金属
中国建筑材料发展史
时代/朝代
年代
建筑材料发展特点
主要建筑材料
原始社会
距今9000-4000年
天然材料利用为主木材、草泥、黄土层 Nhomakorabea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木构架技术成熟,砖瓦开始使用
木材、砖、瓦
封建社会前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
土木建筑为主,砖瓦技术进一步发展
木材、砖、瓦、石
封建社会中期(唐宋)
建材行业概况了解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
![建材行业概况了解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https://img.taocdn.com/s3/m/b72e36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a.png)
建材行业概况了解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建材行业概况:了解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中国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行业。
一、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材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建材行业发展的主要历程:1.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建材行业的起步阶段。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建材产品以低质低价为主要特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建材行业开始进行重大的转型升级。
政府加大了对建材行业的支持力度,引进并吸收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
3. 21世纪初至今: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建材行业得到了快速扩张。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住房需求持续增加,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建材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对建材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建材行业的当前形势当前,中国建材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建材行业的当前形势:1. 产能过剩问题:在过去的快速发展中,中国建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
随着市场需求的下降和产能扩张的过度,建材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
钢铁、水泥等大宗建材产品的供需关系紧张,行业竞争加剧。
2. 资源利用效率低:建材行业是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之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节能环保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建材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3. 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和机遇,建材行业正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速发展新型建材,开拓新市场。
4. 国内外市场发展:建材行业的市场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还有着广阔的国际市场。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6323563102de2bd96058893.png)
目录:一. 摘要............................................................................................................................................ .. (3)二.建筑材料概述 (4)四.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5)1.建筑材料的三个发展阶段........................................................................................................ .51.1 天然材料发展原始雏期 (5)1.2 人工材料成形期 (7)1.3 人工合成材料繁荣期 (9)2.砖、木建筑结构的优良性能 (13)3.现代建筑材料 (12)3.1建筑材料的分类 (12)3.2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五.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4)本篇论文,着重解说了建筑材料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建筑材料发展历史,以及,建筑材料对建筑结构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绿色、可再生、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发展是现今时代对建筑材料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中国建筑材料概述建筑材料是指构成建筑物本体的各种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
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创新与建筑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分割的联系,许多建筑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新建筑材料产生的结果,而新的建筑材料又促进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使建筑物各种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因而建筑材料的发展创新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建筑材料:我国古代建筑一土木建筑为主,经过石器时代、奴隶社会时代——雏形期、秦汉时期——成形期、成熟封建社会时代——融合、繁荣,三大建筑文明发展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已形成了集合烧土材料(砖、瓦)、天然材料(木材料)为主,以金属材料、砂石材料、胶凝材料为辅的建筑建造材料使用体系,并一直沿用至近代大规模建筑建造工程。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1162d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7.png)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也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
本文将对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做一简单的介绍。
1、自然材料时代
在人类文明初期,建筑材料主要是采自大自然的石头、土、木材等。
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容易生霉、受潮等。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材料已足以满足建筑的需要。
2、燧石时代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材料。
在燧石时代,人们发现可以用烧制石灰石制造出更坚固、耐久的建筑材料,如砖、瓦等。
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质量和表面光洁度,因此开始被广泛使用。
3、工业革命时代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建筑材料开始出现。
例如,以水泥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以其广泛用途和优异的性能展现了其不可替代性。
这些新材料也大大丰富了建筑材料的种类和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批新型材料也开始出现,如钢筋混凝土、塑料、玻璃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和耐久性,而且也更为经济、环保、高效。
例如,玻璃、钢、高分子材料等,在建筑中可以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用途。
总结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
从最初的自然材料到现代新型材料的出现,每个时代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进步和变化。
在不断的发展与革新中,建筑材料也将会继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传统建筑材料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建筑材料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e72721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a.png)
传统建筑材料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一章:传统建筑材料的历史演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也逐步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土和石头等材料建造房屋,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逐渐多样化。
1.1 木材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木材是一种重要的建材。
从古代到今天,木材都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的。
而承重木结构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重要的结构类型之一。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具有严肃、庄重、纯朴等特点,因此木材在需要几何刻划、构图处理等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时候木建筑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1.2 土及石材土及石材也是中国建筑中极为常见的材料之一。
最早期的土建筑是用粘土和黏土等材料制成的形而上学和祭祀建筑,而石材是一个更高级的建筑材料,因为它可以用于制造耐久和美丽的建筑。
1.3 砖砖是近代中国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之一。
砖是一种由石灰、水和土制成的建筑材料,具有吸水性和防冻性能。
砖头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中的常见建筑材料之一,尤其在城市建设中,砖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传统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未来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将不仅仅是在用材上的变化,而是在技术、设计与环保上的变革。
2.1 技术革新在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技术得到了应用,例如智能化建筑、3D打印技术等等。
由于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因此它们将会成为未来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2 设计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美学的浓厚兴趣,成为了设计师们思考如何将传统建筑材料在外观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传统建筑材料应用上将会更加以优美、大气、瑰丽刻印出民族文化独特之美。
2.3 环保建筑材料环保对于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传统建筑材料对于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环保建筑材料特别是天然的绿色建材的需求不断提高。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e7fdbb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4.png)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古代的土木工程主要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材、黏土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石头被广泛用于建筑和道路的建设,木材则用于搭建临时结构和建造桥梁。
黏土则用于制作砖块和瓦片。
二、金属材料的应用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材料开始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应用。
铜、铁等金属材料的出现,使得土木工程的结构更加稳固和耐久。
铜材料可以用于制作管道和电线等。
而铁材料则可以用于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物,提高了土木工程的承重能力和抗震性能。
三、混凝土的应用混凝土的应用是土木工程史上的一大突破。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沙子、石子和水等原材料混合而成的人工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抗压和耐久性能。
混凝土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的建筑速度大大提高,结构更加稳定。
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地基和路面等。
四、钢材的应用钢材的应用是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可塑性,可以用于制作各种构件。
钢材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的结构更加轻巧和灵活,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承重能力。
钢材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和大型场馆等。
五、新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具有轻质、高强度和防腐蚀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和建筑物的加固和修复。
预应力混凝土则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预应力钢筋,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张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等。
六、可持续材料的应用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可持续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较小影响的材料。
例如,再生骨料混凝土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新的混凝土材料,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
另外,木材和竹材等可再生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结: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的天然材料应用、金属材料的出现、混凝土和钢材的应用,以及新材料和可持续材料的发展。
传统建筑中瓦当的发展历史
![传统建筑中瓦当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7fb405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3.png)
传统建筑中瓦当的发展历史在传统建筑的发展史中,瓦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深知瓦当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历史。
瓦当是一种陶瓷制品,通常制成方形或矩形,用于构建墙体或平台。
它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使用的瓦当是土坯砖和陶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制作和使用。
相传商朝周厉王曾将其父亲以前“用黄泥焙砖建筑成”,实证了砖瓦在商朝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瓦当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为了建筑寺庙、宫殿和城墙,使用了大量的陶瓦和硬化土坯砖。
随着制作技术的改进,瓦当质量得到了提高,尺寸也更加统一。
此时的瓦当被制成很多形状,包括四方形、梅花形、月牙形等,使得建筑更有特点和美感。
同时,瓦当在城镇和乡村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过时代的沉淀,经过社会的转变,瓦当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主要建筑材料。
自秦汉时期以来,瓦当的制作技术就比较成熟了。
由于制作千奇百怪的瓦当需要考虑它的功能、美观和它的可行性,因此就有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在瓦当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根据若干要素来制定瓦当的变形、吸水率等物理参数,从而保证制作的瓦当的使用性能和保水率。
此外,瓦当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瓦当的结构和外形,以及瓦当的颜色和选择,从而保证制作的瓦当能够符合建筑师的要求。
在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对瓦当进行质量检测和分类,使瓦当质量更加稳定和高效。
近代以来,在建筑工业化的影响下,建筑材料的更新更加迅速。
但是,瓦当因为其在传统建筑中的优良品质,依然得到广泛的推崇。
目前国内的瓦当工艺已逐步完善和标准化,不同的尺寸规格和材质使瓦当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和丰富。
而独特的东方文化和传统工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
总的来说,传统建筑中的瓦当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品质的建筑材料。
随着时代的变迁,瓦当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更符合当代建筑师的要求。
我们相信,传统建筑中优良品质的瓦当在未来的建筑中,将会发挥更加广阔的潜力。
木材的发展历程
![木材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7ea0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4.png)
木材的发展历程木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以及未来木材的发展趋势,探讨木材的发展历程。
史前时代是人类开始使用木材的时期。
在史前时代,人类主要使用木材来制作简单的工具和武器,如木制矛、木制斧头等。
木材的使用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史前时代,木材的利用方式相对简单,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加工和利用。
进入古代,人类开始对木材进行更加深入的利用。
古代人类发展了木质建筑的技术,例如使用木材建造的房屋和桥梁等。
这些木质建筑在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的场所,还促进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古代人类还发展了木雕和木制家具等木工艺术,使木材的应用更加多样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木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木材的加工和利用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们发明了木材加工机械,例如锯木机、刨木机等,使木材的加工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木材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展,例如用于建筑、家具、造船、包装等行业。
木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木材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原始的形态,还可以通过刨削、粘接等工艺进行加工和改良。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木材的利用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人们开始重视木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性。
木材的加工和利用过程中,人们注重减少浪费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人们还发展了新型的木材材料,例如人造板、纤维板等,使木材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木材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人们预测,未来的木材将更加轻巧、强度更高、防腐性更好。
同时,人们还将进一步发展木材的功能性,例如开发具有导电、防火等特性的木材。
此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木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将成为未来木材发展的重要方向。
木材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筑材料青砖与红砖的发展历史与对比介绍
![建筑材料青砖与红砖的发展历史与对比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04441d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c.png)
建筑材料青砖与红砖的发展历史与对比介绍建筑材料一直是建筑学中的重要部分,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也带动了建筑材料的发展。
其中,青砖和红砖作为建筑材料的代表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特点。
本文将以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对青砖和红砖的发展历史及对比进行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建筑材料的文献。
一、历史背景1.青砖的发展历史:青砖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开始使用青砖建筑。
青砖主要由黏土、煤矸石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随着青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青砖砌体技术在明代达到了高峰,青砖又成为了南北建筑区域里非常有代表性的材料。
如今,青砖已经发展为一种多样化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2.红砖的发展历史:红砖与青砖类似,也是使用黏土、煤矸石等材料制成,但红砖相对来说更加普及。
红砖在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普遍,截止到明代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到了清代,红砖的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红砖也在广东等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黄土墙,成为主流的建筑材料之一。
二、青砖与红砖的区别1.制作材料与烧制方式的不同:青砖的制作材料是富含煤矸石的黏土等材料,因而青砖表面略带灰绿色。
红砖的制作材料是常见的红黏土,因而红砖表面呈现红色或棕褐色。
对于烧制方式,青砖采用高温还原烧制,而红砖采用的是中低温氧化烧制。
因此,青砖的密度相对较高,抗压强度也更高。
2.使用范围的不同:青砖主要应用于古建筑、园林、文化遗产等场合,因为青砖砌体看起来更古朴、稳重、厚重,更符合传统的建筑风格。
而红砖则更适合现代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装修,因为红砖色彩比较鲜艳且纹理稍显柔和,可以给人以温馨、轻松的感觉。
三、青砖与红砖的应用1.青砖的应用:青砖是一种砖质材料,主要具有高硬度、较高的机械性能以及优异的耐久性能等特点。
因此,青砖在古建筑、文化遗产、园林建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著名的古建筑和园林建筑就是以青砖为主要建材。
建筑砌体材料发展史
![建筑砌体材料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705c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7.png)
建筑砌体材料发展史建筑砌体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墙体的材料,它们由不同的材料和技术组合而成。
下面是建筑砌体材料的发展史:1.石材砌体:在古代,人们使用天然石材进行建筑砌体,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等。
这些建筑物使用大块石材组成,因此结构坚固耐用。
2.砖砌体:在古代,人们开始使用砖块进行建筑砌体。
最早的砖块是用泥土或粘土制成的,在太阳下晒干而成。
这些砖块可以更容易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墙体结构。
古代中国的土墙建筑和罗马时期的石砖建筑就是使用砖砌体。
3.石膏砌体:在古代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膏进行建筑砌体。
石膏是一种硬化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砖块或填充墙壁结构,提高建筑的强度和耐久性。
古罗马建筑中的穹顶和拱形结构就使用了石膏砌体技术。
4.砖混砌体: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块和混凝土结合的砌体技术。
这种砌体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用于建造更高的建筑物和更复杂的结构。
现代建筑中的很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砖混砌体技术。
5.轻质砌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展了一种更轻便的建筑砌体材料,如轻质砖块和空心砌块。
这些材料具有更轻盈的重量和更好的保温性能,使建筑更加节能和环保。
6.新型材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建筑砌体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材料、玻璃纤维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轻、更强和更耐久的特性,为建筑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建筑砌体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天然石材到砖砌体、石膏砌体、砖混砌体和轻质砌体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新型材料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动建筑砌体技术的发展。
02-拓展-桥梁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02-拓展-桥梁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c9127911711cc7930b7166a.png)
桥梁用建筑材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古代人类利用大自然形成的“天然桥梁”。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河流、沟壑或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或攀缠生长的藤萝等,成为原始的“桥梁”。
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代人类利用天然材料建造桥梁,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以后,学会了使用石斧、石刀等工具,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又出现了青铜器、铁器,人类不仅能从自然界中获取树干、藤条、石块等架设桥梁的材料,而且能够将岩石切割成较规则的石块或长条形石板。
距今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
据考证,公元前 557 年,在我国山西的汾水河上就建造了木梁桥;公元前 305 年,在当时的长安渭水河面上曾用木材建造了长约 600m、宽 17m,共有 68 跨,每跨长度约9m 的木造梁式桥;公元前 200 年左右,在陕西曾建造了长度 121m 锁链桥;公元 350 年,在四川省用竹材建造了世界著名的竹索桥—珠蒲桥;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 11 世纪~前 256 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
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前 221 年)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称为栈道,是中国古代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东汉时期(公元 25~220 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隋朝(581~618 年) 匠人李春等在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洨河上修建了著名的赵州桥首创圆弧形空腹石拱桥,是建桥技术上的卓越成就,为当时拱桥跨度世界之最。
世界上现存的最长、工程最艰巨的石梁桥是在我国福建泉州的万安桥。
该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又称洛阳桥,建于宋代(1053-1059 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万安桥共有 47 孔石梁,每孔跨度大约 20m,总长度达 1100m 左右。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历史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aea79e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5.png)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历史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为大家介绍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发展的历史。
古代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主要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材、泥土等。
古代人们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因此常常使用石材来建造建筑物的基础和结构部分,如古代的城墙和寺庙等。
而在内部装饰方面,古代人们则更注重美观和独特性,使用木材来制作家具和雕刻,使用泥土来涂抹墙面,以达到装饰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也开始出现创新和变革。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开始逐渐替代天然材料。
例如,钢材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水泥的发明使得建筑物的施工更加方便和快速。
然而,这些材料在装饰方面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木材和石材为主。
到了20世纪,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建筑装饰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塑料材料的应用使得家具制造更加简单和经济,玻璃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物的采光更加充足,金属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现代和时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新型的环保材料如石膏板、环保涂料等,使得建筑装修更加环保和健康;新型的智能材料如智能玻璃、智能涂料等,使得建筑物的功能更加智能化和便利化。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同时也为建筑装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从天然材料到工业化材料再到新材料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环境友好型材料的需求,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01-拓展-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01-拓展-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fc8c7b8312b3169a551a403.png)
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发展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大致经过了五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原始人类直接利用自然形成的道路。
人类最早没有专门的道路,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我国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代人类主动利用天然材料加工的沙石或泥土路。
距今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为了便于车辆的通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修建道路。
欧洲较早出现了碎石路,这比土路前进了一大步。
第三个里程碑是烧土制品发明后,出现了石灰稳定土壤技术和砖铺路。
烧土制品包括陶器、砖瓦、烧制石灰和玻璃,是最早的人工建筑材料。
土坯最早见于公元前 8000 年左右中东到埃及一带使用。
我国是西周时期(公元前 1060 年-公元前 711 年)开始使用黏土砖,到秦汉盛行,素有“秦砖汉瓦”之说。
烧制石灰是最早的胶凝材料,在西周时期陕西凤雏遗址中就发现有石灰、黄砂和黏土混合的三合土抹面。
商朝(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 已经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稳定土壤。
从商朝殷墟的发掘,发现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
古罗马拥有庞大的道路系统,是世界古代最著名的道路之一,从罗马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交通十分发达,因此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
当时的筑路技术水平很高,罗马时期的路面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石料、砾石、砂及其混合料,面层是厚度为10-20cm 的天然块石,表面平整,并在缝隙间填充石灰砂浆;下面是由火山灰质胶凝材料、砾石和砂拌制而成的火山灰混凝土,拌合状态下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硬化后具有强度和粘结力,一方面作为石块的垫层,可以调整石块的厚度,保证道路表面平整。
同时起到将块状石材粘结固定的作用,可以说是最早的水泥混凝土。
罗马时期石块道路的总厚度一般为100-120cm,经过两千年左右车辆、行人的磨砺,至今仍然可以使用,足见石材的耐久性和当时道路修建技术的成熟。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e916e7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a.png)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建筑材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天然的原始材料,比如石头、木头、泥土等。
这些材料虽然简陋,但却是人类最早的建筑尝试,也是建筑材料发展的起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青铜时代的铜器、铁器,为建筑提供了更加坚固耐用的材料,大大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建筑材料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钢铁、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特别是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使得摩天大楼、桥梁等大型建筑成为可能,建筑材料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
新型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的出现,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建筑结构的轻量化、节能环保提供了可能。
同时,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当今社会,建筑材料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的性能和品质,更多的是与建筑的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联系在一起。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要求材料本身具有较高的性能,更需要考虑其在建筑生命周期中的影响,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它反映了人类对于建筑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建筑材料的发展也将会朝着更加多样化、高性能、环保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行。
建筑材料的未来将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也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历史知识:玻璃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建筑历史知识:玻璃材料的应用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07837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2.png)
建筑历史知识:玻璃材料的应用和发展玻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它的应用和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玻璃材料的起源和早期应用开始,详细介绍玻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历程,包括玻璃的制作工艺、技术突破和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玻璃的起源和早期应用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当时人们发现一种由沙子烧制而成的透明物质,这便是最初的玻璃。
古埃及人将这种材料用于装饰品和珠宝首饰上,由于制作工艺粗糙,玻璃制品的品质并不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等也开始掌握玻璃制作技术,玻璃制品逐渐普及。
在建筑领域,早期的玻璃主要用于制作窗户,将透明的玻璃安装在窗框中,可以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
最早的玻璃窗户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古罗马人使用玻璃制作小块的窗户,安装在建筑物的墙壁上。
这种玻璃窗户不仅改善了建筑内部的采光条件,还起到了隔离风雨和灰尘的作用。
2.玻璃制作工艺和技术突破随着人们对玻璃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玻璃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中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威尼斯成为了当时欧洲最重要的玻璃制作中心,威尼斯玻璃工匠们开发出了更先进的玻璃制作工艺,包括吹制、压延和钻孔等技术。
这些技术突破使得玻璃制品的品质大幅提升,玻璃窗户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玻璃制作工艺经历了新一轮的革新。
发明者詹姆斯·海斯利特(James Hartley)开发出了机械工业玻璃制造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玻璃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玻璃制品开始被大规模用于建筑领域,不仅应用于窗户,还用于建筑的幕墙和屋顶等部分。
3.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玻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幕墙、天窗、隔断、楼梯等。
其中,幕墙是玻璃在现代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应用之一。
玻璃幕墙是指以玻璃为主要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其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外墙的形式和性能。
建筑材料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建筑材料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921c08d8762caaedd33d4b0.png)
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摘要: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而建筑的发展依赖于建筑材料的进步,同时建筑材料也制约着建筑的发展。
建筑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建筑材料迎来了发展高峰,各种新型材料相继应用到具体工程,而未来材料将伴随科技进步发生更加深远的变迁。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发展历史的角度以及对现今材料发展方向的了解来预测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材料发展未来一、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1、相关概念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造物、或其他产品所必须的物质建筑材料指构成土木工程的材料总和,用于建造各种构造物,建筑物或者与其相关的产品,它包括结构材料(如水泥、石材、木材、沙等)、装饰材料(如装饰玻璃、装饰涂料等)、维护材料以及各种功能材料(如保温、隔热、吸声材料等),细分还包括门窗材料、五金材料等。
2、19世纪之前建筑材料的发展自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人类的建筑材料便有了最初的雏形。
最早人类是利用自然中的天然材料进行建造活动的,如黏土、木材、石头等,而后有了古罗马建筑、古埃及建筑以及中国的宫廷建筑。
当时人们在土木工程活动中所发明的一些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活动中仍广泛采用,例如石灰、石膏以及铜、铁等金属。
先简单谈谈西方建筑材料的发展。
西方的建筑史可以说就是西方的文明史,西方建筑的源头是古希腊建筑,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建筑达到顶峰,其代表为雅典卫城及其神庙,后来古希腊文明被古罗马取代和继承,其代表为众多的宫殿、竞技场、神庙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都采用了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强度较高,塑造性好的石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尤其是雕刻艺术的发展,更加体现出石材作为天然建筑材料的优势。
到了中世纪,西方建筑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哥特式建筑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无一例外,这些建筑都是以石材作为主要材料,从而造就了严肃庄严雄伟的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4c30ff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9.png)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建筑材料, 发展史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筑材料都是显示它的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建筑材料的发展是一个悠久而又缓慢的过程;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雨雪、雷电和野兽等的侵害,最初是居住在洞穴中的,这种洞穴,就是天然的建筑物;人类为了适应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天然洞穴之中走出来,开始利用土、石、草、木、竹等作为建筑材料,这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筑材料都是显示它的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建筑材料的发展是一个悠久而又缓慢的过程;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雨雪、雷电和野兽等的侵害,最初是居住在洞穴中的,这种洞穴,就是天然的建筑物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是依附于建筑的发展,从建筑的发展就能看出建材的发展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迅速,形成了沥青及沥青改性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涂料、封闭材料和刚性止水堵漏材料共5大类几百个品种,已经形成品种门类齐全、低中高性能档次齐全的材料体系; 1.SBS、APP改性沥青卷材 1改性剂:改性剂有SBS、APP、IPP、APAO等,大部分采用SBS沥青改性剂; 2胎基:我国聚酯无纺布生产线陆续增加,聚酯无纺布年使用量在150平方米以上; 3引进生产线:我国先后引进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生产线数十条,生产能力在1.5亿平方米以上,产品广泛用于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工程; 4国内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国内自行研制开发的生产线包括消化吸收的翻版线大约为200多条; 2.合成高分子卷材发展概况 1三元乙丙卷材我国在1980年开始从日本引进三元乙丙橡胶卷材技术和设备,到目前我国三元乙丙卷材的生产能力约1000万平方米以上; 2氯化聚乙烯卷材CPE卷材品种有有胎基、无胎基、复合型、非硫化等;目前我国氯化聚乙烯卷材的生产能力在1500万平方米以上; 3氯化聚乙烯--胶共混卷材我国年生产能力在500万平方米以上; 4聚氯乙烯卷材PVC 我国聚氯乙烯卷材于80年代末由济南塑料一厂引进意大利技术和设备生产宽幅2米PVC卷材,目前已和瑞士SARNA集团合资生产渗耐PVC卷材;另外国内有广东汕头汕樟塑料机械厂、苏州526厂昌达机械公司及北京等几十家企业生产PVC卷材设备;到目前为止,我国PVC卷材生产能力约在1500万平方米以上; 5其它高分子卷材其它高分子卷材有三元丁、EM、PE、ECB、LHJ、SBC等高分子卷材;EM型海帕伦高分子卷材由辽宁丹东东港等材料公司和湖南省南县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目前国内生产能力在1500平方米以上; 3.涂料发展概况我国70年代主要生产氯丁胶和橡胶改性沥青涂料;另外,用煤焦油生产塑料油膏,除嵌缝外,还用于屋面涂抹;1985年上海首先推出851焦油聚氨酯涂料;由于德国巴斯夫公司等国外大型化学公司与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丙稀酸乳液,使中国开发高性能彩色单组分丙稀酸涂料成为可能;目前,由由全国多家工厂生产出了彩色丙稀酸涂料;这种涂料的耐用年限在10年以上,在潮湿基层上可以施工,在现场开盖直接涂刷或滚刷,可得到一种无接缝的彩色涂膜;这种涂料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预计今后产量会大增,用途更广泛; 4.密封材料的发展概况我国密封材料从80年代起步,以后品种发展较多,速度较快,主要品种有PVC油膏、PVC胶泥、沥青油膏、丙稀酸、氯丁、丁基密封腻子、氯磺化聚乙烯、聚硫、硅酮、聚氨酯、窗用弹性密封膏、中空玻璃用弹性密封膏等十几个品种;1998年销量约11万吨;我国已颁布了近十项密封材料的标准; 5.刚性和堵漏材料 1无机铝盐剂;行业产销量在1万吨以上; 2有机、无机复合剂;这种剂掺量为水泥重量的3-5%; 3有机硅剂; 4M1500水泥水性密封剂;这种材料用于治理地下室和水池等贮液构筑物大面积渗漏较适用;用量为0.25公斤/平方米; 54、6防潮剂;6另外,快速、外墙剂、、稳挡水、墙克漏、永凝液、宝、堵漏停、堵漏能、确保时、注浆堵漏王、止水带、遇水膨胀橡胶、膨润土止水板、抗压密封剂等漏材料品种繁多、功能多样,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堵漏工程的需要; 6.建设部曾经推荐的13种材料卷材:SBS改性沥青卷材、APP改性沥青卷材、氯化聚乙烯卷材、PVC卷材、三元乙丙橡胶卷材、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卷材; 涂料:沥青聚氨酯涂料、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料JS复合涂料、硅橡胶涂料; 密封材料:丙稀酸建筑密封膏、聚硫建筑密封膏、硅酮建筑密封膏、聚氨酯建筑密封膏; 近年由国家投资180亿元在全国建设388个粮库,新增库容250亿公斤,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第一批生产SBS、APP卷材的24家工厂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推荐给国家粮食储备局,这些企业生产形势很好,受益匪浅;第二批推荐PVC、SBC和CPE共混的合成高分子卷材业已公布;中国水泥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2003年,水泥年产量已达8.6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雄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至今尚无一本全面叙述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历史的书;中国水泥史跨越的时代虽不长,但其内容浩瀚,对她的研究,非个人之力所能承担,非短期之内所能完成;作者在退休之后,出于对事业的责任感,抽出时间对中国水泥史作了些初步研究探索,现将其结果汇编成册,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来关注水泥工业的发展;为全面客观地评述中国水泥史,作者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过程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史和世界水泥发展史的进程中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注重了历史的相关性和继承性,以及历史的经验;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中国古代曾有过辉煌的建筑胶凝材料史;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白灰面”涂抹山洞,此后又学会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至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了石灰;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然而,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停滞,我国建筑胶凝材料发展到“三合土”阶段似乎就停止不前了;在欧美国家,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则在罗马砂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最终发明了波特兰水泥;相应的,水泥工业成长壮大,其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当时的中国从外国输入水泥,输入生产技术,许多人当时把水泥称为“洋灰”;中国水泥工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都与当时国内外所发生的政治事件有关;清朝末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世界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输入商品,开办工厂,恣意掠夺,其中包括输入水泥和在中国开办水泥厂;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设需要大量水泥,促使中国民族水泥工业兴起;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后,日本水泥资本随日本侵略势力的入侵进入中国,开办了一批日资水泥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列强热衷于国内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中国民族水泥工业乘机获得较大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民族工业遭挫折和破坏,敌后的西南、华中和西北地区由于战争和经济建设需要而产生了一些小水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兴土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水泥企业,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水泥企业纷纷诞生;中国水泥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由低到高大致分为立窑、湿法、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和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等4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先购买外国成套技术设备,然后进行自主开发,实行设备国产化,最后达到全国普遍推广;中国水泥史上设备国产化的进程中有4个里程碑:昆明水泥厂后改名云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立窑厂的里程碑;湘乡水泥厂后改名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湿法厂的里程碑;江西水泥厂后改名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的里程碑;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的里程碑,中国水泥工业现代化步伐从此大大加快;从经济体制的变化看,中国水泥工业先后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半封建、半殖民地市场经济体制下创建的民族水泥工业,不仅作为新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基础而给以肯定,而且他们的筹资方法、领导体制和市场竞争等情况,对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水泥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建的水泥企业大都采用技术落后的湿法窑和立窑,他们却是中国现代水泥工业的基础,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出一大批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为标志的新一代水泥企业;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是当代最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泥生产方法;中国水泥工业正经历着用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淘汰湿法窑和立窑的历史任务,以适应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企业是社会生产基石,水泥工业主要由众多水泥企业所组成;中国水泥工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企业的兴衰,一些企业诞生或壮大,一些企业消亡或衰落;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样的现象,一些企业兴盛,一些企业没落;以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水泥骨干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创新,努力奋进,茁壮成长,成为时代的幸运者;本书介绍了这些企业的壮大过程和成就,并以专门章节叙述了“海螺水泥”和“山水集团”,其他企业则在有关章节中叙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水泥史是由千千万万的中国水泥工作者所谱写的;在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许多佼佼者,如:民国时期水泥界叱咤风云的“水泥大王”王涛;共和国初期水泥工业发展的总指挥、“布衣”部长赖际发;水泥界的传奇人物刘公诚;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现代水泥工业的旗手郭文叁,等等;他们的经历和业绩分别在有关章节中做了介绍;本书谨以“发展史”为名,献给读者;作者虽然尽最大努力从多方搜集史料,但限于能力和条件,收集到的资料不够全,有些发展过程的叙述尚不够全面、完整,在评述中还难免有所偏颇,望读者批评指正;书中的历史事实都是以文献资料、对有关人员的采访和作者亲身经历作为依据;所用资料名称按引用顺序列于附录之中;学史可明志,温故而知新;企盼本书的出版对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有所裨益;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旧材料是发展,新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相信中国的建筑材料会越来越好;。
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基本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25fa67f25c52cc58bd6be3d.png)
3.耐燃性:材料在火焰和高温作用下可否燃烧的性质。
材料抵抗燃烧的性质,分四级。 非燃烧材料(A级):如钢铁、砖、石、混凝土。
难燃材料(B1级):如水泥刨花板、硬PVC塑料板等。
可燃材料(B2级):如木材、胶合板等。 易燃材料(B3级):如油漆、纤维织物等。 4.耐火性:材料在火焰和高温作用下,保持其不被破 坏、性能不明显下降的能力, 材料抵抗高热或火的作用,保持原有性质的能力。 耐火极限用时间(h或min)表示。
土木工程材料
一、土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统称为土木工 程材料,它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任何土木工程 建筑物都是用材料按一定的要求打造而成的 ,正确选择 和合理使用土木工程材料,对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安全、 实用、美观、耐久性及造价有着重大意义。
建筑材料的发展: 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原始时代——天然材料:木材、岩石、竹、粘土 石器、铁器时代—— 金字塔 :石材、石灰、石膏 万里长城 :条石、大砖、石灰砂浆 布达拉宫 :石材、石灰砂浆 罗马园剧场 :石材、石灰砂浆 18世纪中叶——钢材、水泥 19世纪——钢筋混凝土 19世纪中叶~ 20世纪——预应力混凝土、高分子材料
(2)自身的特性(亲水性、孔隙率和孔隙特征)。
第一节 材料的物理性质
二、与水有关的性质
1.1材料的物理性质 1.2材料的力学性质 1.3材料的耐久性
4.耐水性 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而不破坏 , 强度也不显著降低 的性质称为耐水性。 材料的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
软化系数一般在0~1间波动,其值越小,材料耐水性 越差。 软化系数大于0.85的材料,通常可以认为是耐水材料。 软化系数一般较大,而材料的耐水性较好。
单项选择题
1.当材1.2材料的力学性质 1.3材料的耐久性
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全文)
![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30d84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b.png)
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全文)【文档一】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1.引言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从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为建筑工程提供科学与技术的支持。
2.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2.1 早期建筑材料的使用2.1.1 石材的应用2.1.2 木材的应用2.1.3 泥土与瓷砖的应用2.2 工业革命对建筑材料的影响2.2.1 钢材的应用2.2.2 混凝土的应用2.2.3 玻璃的应用2.3 当代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2.3.1 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2.3.2 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2.3.3 智能建筑材料的应用3.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1 可持续性发展3.2 自修复功能3.3 绿色环保3.4 仿生学应用3.5 智能化与信息化4.结论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材料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后,逐渐朝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未来的建筑材料将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需求,并具备更多的功能和智能化特性。
这将为建筑行业带来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档末尾内容】1、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一-建筑材料发展历史图片资料、附件二-建筑材料分类表格。
2、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可持续性发展: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方式。
- 绿色环保:指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有害影响的材料和技术。
- 仿生学应用:借鉴生物学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和制造新材料和产品的应用。
【文档二】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1.引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建筑材料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为建筑工程提供科学与技术的支持。
2.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2.1 早期建筑材料的使用2.1.1 石材的应用2.1.2 木材的应用2.1.3 泥土与瓷砖的应用2.2 工业革命对建筑材料的影响2.2.1 钢材的应用2.2.2 混凝土的应用2.2.3 玻璃的应用2.3 当代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2.3.1 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2.3.2 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2.3.3 智能建筑材料的应用3.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1 可持续性发展3.2 自修复功能3.3 绿色环保3.4 仿生学应用3.5 智能化与信息化4.结论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材料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建筑材料, 发展史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筑材料都是显示它的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建筑材料的发展是一个悠久而又缓慢的过程。
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雨雪、雷电和野兽等的侵害,最初是居住在洞穴中的,这种洞穴,就是天然的建筑物。
人类为了适应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天然洞穴之中走出来,开始利用土、石、草、木、竹等作为建筑材料,这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筑材料都是显示它的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建筑材料的发展是一个悠久而又缓慢的过程。
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雨雪、雷电和野兽等的侵害,最初是居住在洞穴中的,这种洞穴,就是天然的建筑物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是依附于建筑的发展,从建筑的发展就能看出建材的发展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迅速,形成了沥青及沥青改性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涂料、封闭材料和刚性止水堵漏材料共5大类几百个品种,已经形成品种门类齐全、低中高性能档次齐全的材料体系。
1.SBS、APP改性沥青卷材(1)改性剂:改性剂有SBS、APP、IPP、APAO等,大部分采用SBS沥青改性剂。
(2)胎基:我国聚酯无纺布生产线陆续增加,聚酯无纺布年使用量在150平方米以上。
(3)引进生产线:我国先后引进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生产线数十条,生产能力在1.5亿平方米以上,产品广泛用于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工程。
(4)国内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国内自行研制开发的生产线包括消化吸收的翻版线大约为200多条。
2.合成高分子卷材发展概况(1)三元乙丙卷材我国在1980年开始从日本引进三元乙丙橡胶卷材技术和设备,到目前我国三元乙丙卷材的生产能力约1000万平方米以上。
(2)氯化聚乙烯卷材(CPE卷材)品种有有胎基、无胎基、复合型、非硫化等。
目前我国氯化聚乙烯卷材的生产能力在1500万平方米以上。
(3)氯化聚乙烯--胶共混卷材我国年生产能力在500万平方米以上。
(4)聚氯乙烯卷材(PVC)我国聚氯乙烯卷材于80年代末由济南塑料一厂引进意大利技术和设备生产宽幅2米PVC卷材,目前已和瑞士SARNA集团合资生产渗耐PVC卷材。
另外国内有广东汕头汕樟塑料机械厂、苏州526厂昌达机械公司及北京等几十家企业生产PVC 卷材设备。
到目前为止,我国PVC卷材生产能力约在1500万平方米以上。
(5)其它高分子卷材其它高分子卷材有三元丁、EM、PE、ECB、LHJ、SBC等高分子卷材。
EM型海帕伦高分子卷材由辽宁丹东东港等材料公司和湖南省南县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
目前国内生产能力在1500平方米以上。
3.涂料发展概况我国70年代主要生产氯丁胶和橡胶改性沥青涂料。
另外,用煤焦油生产塑料油膏,除嵌缝外,还用于屋面涂抹。
1985年上海首先推出851焦油聚氨酯涂料。
由于德国巴斯夫公司等国外大型化学公司与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丙稀酸乳液,使中国开发高性能彩色单组分丙稀酸涂料成为可能。
目前,由由全国多家工厂生产出了彩色丙稀酸涂料。
这种涂料的耐用年限在10年以上,在潮湿基层上可以施工,在现场开盖直接涂刷或滚刷,可得到一种无接缝的彩色涂膜。
这种涂料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预计今后产量会大增,用途更广泛。
4.密封材料的发展概况我国密封材料从80年代起步,以后品种发展较多,速度较快,主要品种有PVC油膏、PVC胶泥、沥青油膏、丙稀酸、氯丁、丁基密封腻子、氯磺化聚乙烯、聚硫、硅酮、聚氨酯、窗用弹性密封膏、中空玻璃用弹性密封膏等十几个品种。
1998年销量约11万吨。
我国已颁布了近十项密封材料的标准。
5.刚性和堵漏材料(1)无机铝盐剂。
行业产销量在1万吨以上。
(2)有机、无机复合剂。
这种剂掺量为水泥重量的3-5%。
(3)有机硅剂。
(4)M1500水泥水性密封剂。
这种材料用于治理地下室和水池等贮液构筑物大面积渗漏较适用。
用量为0.25公斤/平方米。
(5)4#、6#防潮剂。
(6)另外,快速、外墙剂、、稳挡水、墙克漏、永凝液、宝、堵漏停、堵漏能、确保时、注浆堵漏王、止水带、遇水膨胀橡胶、膨润土止水板、抗压密封剂等漏材料品种繁多、功能多样,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堵漏工程的需要。
6.建设部曾经推荐的13种材料卷材:SBS改性沥青卷材、APP改性沥青卷材、氯化聚乙烯卷材、PVC卷材、三元乙丙橡胶卷材、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卷材。
涂料:沥青聚氨酯涂料、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料(JS复合涂料)、硅橡胶涂料。
密封材料:丙稀酸建筑密封膏、聚硫建筑密封膏、硅酮建筑密封膏、聚氨酯建筑密封膏。
近年由国家投资180亿元在全国建设388个粮库,新增库容250亿公斤,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
第一批生产SBS、APP卷材的24家工厂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推荐给国家粮食储备局,这些企业生产形势很好,受益匪浅。
第二批推荐PVC、SBC和CPE共混的合成高分子卷材业已公布。
中国水泥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2003年,水泥年产量已达8.6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雄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至今尚无一本全面叙述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历史的书。
中国水泥史跨越的时代虽不长,但其内容浩瀚,对她的研究,非个人之力所能承担,非短期之内所能完成。
作者在退休之后,出于对事业的责任感,抽出时间对中国水泥史作了些初步研究探索,现将其结果汇编成册,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来关注水泥工业的发展。
为全面客观地评述中国水泥史,作者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过程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史和世界水泥发展史的进程中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注重了历史的相关性和继承性,以及历史的经验。
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
中国古代曾有过辉煌的建筑胶凝材料史。
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白灰面”涂抹山洞,此后又学会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至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了石灰。
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然而,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停滞,我国建筑胶凝材料发展到“三合土”阶段似乎就停止不前了。
在欧美国家,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则在罗马砂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最终发明了波特兰水泥。
相应的,水泥工业成长壮大,其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当时的中国从外国输入水泥,输入生产技术,许多人当时把水泥称为“洋灰”。
中国水泥工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都与当时国内外所发生的政治事件有关。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世界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输入商品,开办工厂,恣意掠夺,其中包括输入水泥和在中国开办水泥厂。
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设需要大量水泥,促使中国民族水泥工业兴起。
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后,日本水泥资本随日本侵略势力的入侵进入中国,开办了一批日资水泥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列强热衷于国内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中国民族水泥工业乘机获得较大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民族工业遭挫折和破坏,敌后的西南、华中和西北地区由于战争和经济建设需要而产生了一些小水泥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兴土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水泥企业,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水泥企业纷纷诞生。
中国水泥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由低到高大致分为立窑、湿法、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和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等4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先购买外国成套技术设备,然后进行自主开发,实行设备国产化,最后达到全国普遍推广。
中国水泥史上设备国产化的进程中有4个里程碑:昆明水泥厂(后改名云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立窑厂的里程碑;湘乡水泥厂(后改名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湿法厂的里程碑;江西水泥厂(后改名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的里程碑;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产设备建设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的里程碑,中国水泥工业现代化步伐从此大大加快。
从经济体制的变化看,中国水泥工业先后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半封建、半殖民地市场经济体制下创建的民族水泥工业,不仅作为新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基础而给以肯定,而且他们的筹资方法、领导体制和市场竞争等情况,对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水泥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建的水泥企业大都采用技术落后的湿法窑和立窑,他们却是中国现代水泥工业的基础,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