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空间机构热态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建模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刚柔耦合动力学是一种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它考虑了刚体和柔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柔性物体自身的运动。
这种分析方法在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相关内容。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一系列参数,包括刚体的质量、惯量、刚度、柔性物体的质量、柔性程度等。
其中,刚体和柔性物体之间的瞬时相互作用力非常复杂,并且很难用数学公式来精确描述,因此需要进行实验或者仿真来验证模型的精度。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刚体和柔性物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得到其运动轨迹和力学特征。
例如,在机器人中,需要考虑机械臂的角速度和加速度,以及末端执行器对外界物体施加的力和力矩等。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框架是多体动力学模型。
在多体动力学模型中,从宏观上考虑各个物体的运动,不考虑系统内部的趋于平衡的微观相互作用。
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中,柔体和刚体也被视为多体系统的一部分。
多体动力学模型可以建立物体的状态方程、速度方程和位移方程,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大的非线性微分方程。
可以通过求解这个微分方程来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力学特征。
建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刚体和柔性物体进行耦合。
有两种常用的耦合方法:一种是对柔性物体进行网格剖分,将其分成很多小块,每个小块与周围的小块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相连;另一种是通过刚柔接口来实现刚体和柔性物体之间的耦合。
在刚柔接口中,刚体和柔性物体之间的连接部分被视为一种弹性连接,它可以模拟刚体和柔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针对具体应用场景,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建立。
例如,在机械臂中,可以将机械臂分成多个刚性杆,通过关节连接起来,同时将机械臂末端的执行器与周围的物体通过柔性连接相连。
在汽车悬挂系统中,可以将车身视为刚体,将悬挂系统中的弹簧和减震器视为柔性物体,然后通过刚柔接口将两者进行耦合。
总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复杂的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参数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力。
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简化方法研究
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简化方法研究在工程和科学的众多领域中,多体系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机械工程中的复杂机械结构到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器,从生物力学中的人体运动分析到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多体系统无处不在。
然而,由于多体系统的复杂性,直接对其进行精确建模和分析往往计算量巨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因此,寻求有效的动力学模型简化方法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其组成部分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一个典型的多体系统可能包括刚体、柔体、关节、约束以及各种力和力矩的作用。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惯性特性等诸多因素,这使得模型的自由度通常非常高,计算难度极大。
为了简化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集中质量法。
这种方法将系统中的物体看作具有集中质量的质点,通过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大大减少了模型的自由度。
例如,在研究机械臂的运动时,可以将每个连杆视为一个集中质量点,只考虑其质心的运动。
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模型,但也会导致精度的损失,尤其是在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下。
另一种简化方法是模态综合法。
该方法基于系统的模态特性,将系统的运动分解为一系列模态的叠加。
通过选取主要的模态,可以在保持一定精度的同时显著降低模型的复杂度。
例如,在分析桥梁的振动时,可以只考虑前几阶对振动贡献较大的模态,而忽略高阶模态的影响。
然而,模态综合法的应用需要准确地获取系统的模态信息,这在一些复杂的多体系统中可能并非易事。
子结构法也是一种有效的简化策略。
它将多体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结构,分别对每个子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然后通过连接条件将子结构组合起来。
这种方法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相对简单的部分进行处理,提高了建模和计算的效率。
比如,在汽车悬架系统的分析中,可以将悬架的各个部件作为子结构进行单独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还常常采用等效模型的方法。
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
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1.前言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机器人技术,其特点是结合了刚体机器人和柔性机器人的优点,在运动控制、机械刚度、操作灵活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旨在通过对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仿真进行研究,探索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
2.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概念和特点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是指将刚体机器人和柔性机器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型的机器人系统。
其特点在于,将多个刚体部分通过柔性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机械臂设计及运动控制,使得机器人系统在运动中能够具备较高的柔性和韧性,同时兼备高刚度和高精度的优点。
与传统的刚体机器人相比,刚柔耦合机器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柔性连接:用柔性连接将多个刚体部分构成一个连续的机械臂结构,使得机械臂在操作时能够兼顾柔性和刚度。
(2)高韧性:由于采用了柔性部件,机械臂的韧性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协作任务时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3)高效率:柔性部件的加入使得机械臂的运动更加平稳,能够在较高的速度下进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为了更好地掌握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动力学建模。
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中,关节角度、连杆长度以及机器人末端的空间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刚柔耦合机器人中,由于连接部件的柔性,连接部件的长度随时间和机器人的运动而变化。
因此,建立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需要考虑柔性连接部件的材料特性和节点运动方程。
在建立动力学模型时,可以采用Lagrange动力学方法。
其中,Lagrange的动力学方程可以表示为:Lagrange(T)- Lagrange(U)=d/dt(dL/d/dt(T))其中T表示机械臂的运动状态参数,U表示势能,L表示机械臂的动能。
利用该方程可以求解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力。
4.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实现机器人高精度和高柔性的重要措施。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刚体和柔性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各种复杂的力学问题,例如机械振动、机器人动力学、运动控制等。
本文将从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建模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刚体和柔性结构的运动方程进行耦合,描述刚体与柔性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该模型中,刚体通常被描述为质点或刚性体,具有确定的质量、形状和运动状态。
而柔性结构则被描述为连续介质,其形状和运动状态受到刚体的作用影响。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机械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机械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例如,模拟汽车行驶过不平坦道路时车身和悬挂系统的振动,或者研究机器人手臂在运动过程中的柔顺性。
在建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时,需要考虑刚体和柔性结构的几何特性、材料性质和力学行为。
为了描述柔性结构的运动,在模型中通常采用有限元法或杆模型等方法进行建模。
这些方法可以将柔性结构离散成为许多小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求解位移和应力等参数,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运动方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求解通常涉及到数值方法。
常用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元法、迭代法和离散化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模型求解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矩阵方程,需要用计算机进行求解。
数值方法的选择将影响模型求解的精度和计算速度。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以有多种扩展和应用。
例如,可以将多个柔性结构耦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多体动力学问题。
还可以加入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对刚柔耦合系统的运动控制。
另外,还可以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与其他领域的模型进行耦合,例如流体力学模型,研究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
总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刚体和柔性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在机械振动、机器人动力学、运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建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需要考虑几何特性、材料性质和力学行为等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种优秀的分析研究机械系统动态响应的方法。
它将刚体与柔体耦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了它们各自的特性,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实际的复杂机械系统。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着重考虑了两种物体的特性:刚体和柔体。
其中,刚体通常是指机械系统中的固定部分,它的运动状态可以由其欧拉角度量表示。
柔体则是指机械系统中的可以变形的部分,比如弹性杆、柔性连杆等,其变形可以通过弹性力表示。
通过将这两种物体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一个更为真实的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
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中,总的动力学方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刚体的运动方程,它可以表示为:M*q''+C*q'+K*q=F(t)其中,q表示系统的状态向量,M、C、K分别是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F(t)是系统的外力,q'和q''分别表示状态向量q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
这个方程主要描述了刚体的运动规律。
另一部分则是柔体的运动方程,它可以表示为:D(x,t)x''+K(x)x=F(t)其中,x表示柔体的状态变量,D和K分别是柔体的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F(t)是系统的外力。
这个方程主要描述了柔体的运动规律。
通过将这两个方程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即:[M 0 ;0 D(x,t)]*[q'';x'']+[C K(x);-K(x) 0]*[q';x']+[K(x) 0;00]*[q;x]=[F(t);0]其中,0代表零矩阵。
这个方程表示了整个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可以通过求解状态向量q和柔体状态变量x的运动方程,来获得系统运动的轨迹和响应。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或类似方法来求解柔体的运动方程,求解刚体的运动方程则常采用欧拉积分或基于Runge-Kutta方法等数值方法。
除了上述的动力学方程以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机械系统的影响,比如摩擦力、已知外力等。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原创版】目录1.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概述2.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3.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应用案例4.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优缺点分析5.结论与展望正文一、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概述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解决复杂结构的动力学问题的数学模型。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指的是由多个刚性体和柔性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体之间通过一定的刚性或柔性连接相互约束。
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则是一种通过参数来描述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模型的复杂度,提高计算效率。
二、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问题背景和需求,明确需要分析的动力学问题;2.建立刚柔耦合多体系统的结构模型,包括刚性体、柔性体和连接约束;3.对结构模型进行有限元划分,将各部分离散化为有限元;4.确定各部分的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5.设定参数,描述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和材料特性;6.编写计算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和求解。
三、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应用案例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机械工程:用于分析机械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2.航空航天:用于分析飞行器的气动性能、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3.土木工程:用于分析桥梁、建筑物和地基的结构性能和抗震能力等。
四、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优缺点分析优点:1.可以有效地降低模型的复杂度,提高计算效率;2.可以方便地调整模型的几何和材料参数,便于优化设计;3.可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更准确地分析动力学问题。
缺点:1.参数设置较为繁琐,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2.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数值不稳定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结论与展望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结构的动力学问题。
ADAMS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jbf nls f hb d yt oepoetegn r to f gd f xbec u l gm d l g A mut o ra a i o io yss m t x lr h eei me do i— eil o pi o ei . l- o y s mu e c h i r l n n i
为一 四杆机构分别建立 了一个多柔体模 型和刚柔耦合模型 , 以前者 动特性 为参考 , 刚柔耦合模 型对 系统动态特性 的影 响 , 研究
探索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建模规律。结果表明, 从低阶模态来看, 各构件经恰当处理后刚柔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动态
特性 。
关键 词: 刚柔耦合 ;N Y — D M ; A S S A A S多体系统
中 图分 类 号 :P 9 . T3 1 9 文献标识码 : A
Dy a c lMo ei g o o p e gd— e i l h b d y tms Usn n mia d l fC u ld Rii — xb e Mu i o y S se i g ADAMS n l f
Ab ta t sr c :Mo eso gd- e il o pig ae g n rc d n mia n s o l b d y tm.I i a mp ra t d l fr i f xb e c u l r e ei y a c lo e fmut o y s se i l n i t s n i otn
目 , 前 多刚体系统 的建模理论 已经相当成熟 , 在多柔体系统建模方面 , 尽管 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 研究 , 但仍有一些 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 多体系统既存在构件大范 围的刚体运动 , 又存在弹性变形 , 因而多 柔体系统动力学与多刚体 系统动力学分析及结构有限元分析均有密切关系。实 际工程问题严格来说大多属 于柔性多体动力学 问题 , 问题易于求解 , 为使 往往将其简化为多刚体动力学问题或结构动力学 问题来处理。 随着柔性多体动力学的发展 , 基于相关理论的许多大型通用分析软件( A A S D D 等) 如 D M , A S 的出现为复杂机 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利用 A S S和 A A S 1 】 。 NY D M 软件 , 为同一平 面四杆机构分别建立一个多 柔体系统模型和一个刚柔耦合多体系统模型 , 探讨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建模 的一般方法 , 研究刚柔耦合模型对
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
第42卷第11期 200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OU RN AL O F SH AN G HA I JIA OT O N G U N IV ERSIT YVol.42No.11 Nov.2008收稿日期:2007 10 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77211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40248013)作者简介:洪嘉振(1944 ),男,浙江宁波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电话(T el.):021 ********;E mail:jzhong@s .文章编号:1006 2467(2008)11 1922 05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洪嘉振, 刘铸永(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200240)摘 要: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已有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总结.为了对已有的建模方法进行评价,提出了5项指标:科学性、通用性、识别性、兼容性和高效性,指出现有的建模方法尚无法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应研究满足全部评价指标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文中对今后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几个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理论建模、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关键词: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O 313 文献标识码:AModeling Methods of Rigid 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sH ON G J ia z hen, L I U Zhu y ong(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 echanics,Shanghai Jiaotong Univ er 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A brief review about several phases and present status o f flexible multi bo dy dynamics w as given and the ex isting m odeling m ethods o f r ig id flex ible coupling dynam ics w ere sum marized.Five indexes,in cluding scientific index,g eneral index,identifiable index,compatible index and efficient index ,w ere pro posed to evaluate the ex isted mo deling methods.It show s that the ex isted m odeling metho ds can no t satis fy the actual needs of eng ineer ing application and new modeling m ethod w hich satisfies all the evaluating index es should be inv estig ated.T he r esearch tar gets including modeling theor y,com putational methods and exper im ents w er e sugg ested for the rigid flexible co upling dynamics o f the flex ible multi body sys tems.Key words:rigid flex ible coupling sy stem s;dy nam ics;mo deling methods;evaluating index柔性多体系统是指由多个刚体或柔性体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是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自然延伸.考虑刚柔耦合效应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称之为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柔性体的变形与其大范围空间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耦合,以及这种耦合所导致的动力学效应.这种耦合的相互作用是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本质特征,使其动力学模型不仅区别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也区别于结构动力学.因此,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是与经典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现代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联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 3],它对高技术、工业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力学的基本原理,基于不同的建模方法,得到形式不同的动力学方程,尽管在理论上等价,但是其数值性态的优劣不尽相同.衡量一个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之一就是清楚地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关系.显然,评价一个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优劣的重要标准应该是该模型是否能够可靠与高速处理各种动力学现象.通常解的精确与计算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对矛盾,因此有必要对各种建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已有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对这些建模方法进行评估;并对今后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1 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柔性多体系统的建模理论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1)运动 弹性动力学建模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转变成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的简单叠加,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耦合.随着轻质、高速的现代机械系统的不断出现,该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2)混合坐标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柔性构件建立浮动坐标系,将构件的位形认为是浮动坐标系的大范围运动与相对于该坐标系的变形的叠加.提出了用大范围浮动坐标系的刚体坐标与柔性体的节点坐标(或模态坐标)建立动力学模型.混合坐标建模方法虽然考虑了构件弹性变形与大范围运动的相互影响,但对低频的大范围刚体运动和高频的柔性体变形运动之间的耦合处理得过于简单.从实质上讲这种方法是一字零次近似的刚柔耦合方法.(3)动力刚化问题的研究.1987年,Kane等[4]对作大范围运动弹性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采用零次近似耦合模型处理高速旋转的悬臂梁的动力分析中将产生发散的错误的结论,并提出了动力刚化的概念.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核心是对上述模型采用各种方法 捕捉动力刚度项,以期对传统混合坐标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高速旋转的悬臂梁不发散的结果.(4)一般刚柔耦合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动力刚化只是刚柔耦合动力学的一种特例情况,其实质是一个非惯性系下的结构动力学问题.近年来,Liu、Yang等[5,6]从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较传统混合坐标模型(零次近似模型)更精确的一次近似的数学模型.2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柔性体建模方法根据参考坐标系选取的不同,可以归为3类[3]:浮动坐标系方法、随转坐标系方法和惯性坐标系方法.浮动坐标系方法是将多刚体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结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多刚体动力学软件扩展应用于柔性多体系统成为可能.它可以充分利用模态技术,对于小变形和低速的大范围运动的情况有较佳的计算效率与和精度,是目前柔性多体系统建模使用最广泛的方法.随转坐标系方法源于计算结构动力学.惯性坐标系方法源于大变形非线性有限元.针对动力刚化现象和刚柔耦合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本文将进行概括和总结.2.1 浮动坐标系方法(1)初始应力法.Banerjee[7]认为增加的动力刚度是由于大范围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作用在未变形柔性体上所产生的初始应力而引起的,并将其产生的动力刚度称为大范围运动诱发刚度.该方法将大范围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分为12个惯性力和9个惯性力偶,然后采用结构力学中的单位力法形成动力刚度阵,附加到传统的混合坐标动力学模型上形成新的系统动力学方程.该方法适用于任意柔性体且动力刚度阵可以一次形成,无需重复迭代求解,计算效率高,但是该建模方法在理论上未得到严格证明.(2)几何非线性法.M ayo等[8]认为增加的动力刚度是由于柔性体大挠度产生的应变与位移之间的几何非线性关系所引起,并将其得到的刚度称为几何刚度.该方法在求系统的应变能时引入了应变与位移的几何非线性关系,将非线性项表示为与节点位移有关的几何刚度阵.但是在计算几何刚度阵时需要对位移的非线性项积分,表达式及其复杂,难以应用.(3)几何变形约束法.Kane等[4]对作大范围运动的悬臂梁的变形位移作了较精确的几何描述,将梁非中线上一点的纵向变形位移用中线上对应点的轴向伸长s和耦合变形项表示,得到动力刚度矩阵是常值矩阵,计算效率较高.在此基础上,Baner jee[7]研究了作大范围运动的板,但这种方法难以推广到柔性多体系统.(4)变形耦合方法.Zhang等[9]认为柔性体刚度的减弱是由于在运动学关系中过早地对变形的广义坐标进行了线性化,忽略了导致刚度增加的非线性项.因此,为了保留弹性变形耦合的非线性特征,将柔性体的变形场用广义坐标的2阶小量进行描1923第11期洪嘉振,等: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述,利用非线性的应变和变形位移的关系式和小变形假设,得到耦合模态形函数的表达式,最终形成一致线性化的动力学方程.由于此方法局限于将变形场用模态形函数来表示,其计算精度取决于模态形函数和真实模态形函数的近似程度,而且取几阶模态也较难确定.为了将此方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王建明等[10]将梁单元内中线上任意点的位移表示为单元节点位移的非线性插值形式,同理求出单元耦合形函数阵,但是由于单元耦合形函数和变形位移只满足部分边界条件,不能保证有限元各单元节点变形位移的连续性.(5)子结构法.Liu等[11]将柔性体分成若干个子结构,虽然柔性体整体的位移-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但是在子结构内部,位移-应变的线性化假设仍然成立.用假设模态法或线性有限元处理子结构的内部变形,子结构边界公共节点通过定义其位移约束方程来表示相邻子结构之间的位移协调性.但此方法结果明显依赖于子结构的数目,且在子结构的对接面上必须引入约束方程以满足变形的连续性.对复杂的大型结构,此方法的计算工作量非常大.(6)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耦合模型.Liu、Yang等[5,6]提出的一次近似耦合模型是利用中线(面)耦合变形得到耦合变形阵,从而建立更高阶的耦合模型.传统线性变形场就是不计二次耦合项,当柔性体的大范围刚体运动速度不高时,二次耦合项对系统动力学性质影响较小;但是,当大范围刚体运动速度或加速度较大时,二次耦合项与大范围运动的耦合将对系统动力学性质产生大的影响.一次近似模型已经从数值仿真和物理实验两方面验证了变形场的高阶耦合项将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产生大的影响,这也是动力刚化现象产生的本质. 2.2 惯性坐标方法(1)非线性有限元法.Simo等[12]认为增加的动力刚度项是由于柔性体的大应变而引起.在结构动力学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上,将柔性体的大范围运动及其变形运动统一采用相对惯性坐标系的节点位移来表示,得到的动力学方程中包含了由于大应变带来的非线性项,然后作为假设将该项化作与大范围运动有关的动力刚度项,发展了能够处理小变形大应变柔性体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但以上方法仅限于梁式构件,计算效率非常低,无法应用到复杂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2)绝对节点坐标方法.Sugiyam aa等[13]提出了绝对节点坐标方法,不再区分物体的刚体运动和变形,采用一致质量有限元对柔性体进行离散.在绝对节点坐标方法中,有限元的位形是在惯性系下的绝对位移坐标和斜率定义的,梁单元和板单元可以作为等参元处理.但是绝对节点坐标法的定义决定了它无法区分刚体运动和弹性变形,即使是小变形也要按照大变形的方法处理.2.3 随转坐标系方法随转坐标系方法源于计算结构动力学[14],最早是由Argy ris等提出作为固有模态方法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随转坐标系随弹性体内部的每个单独的有限元的平均刚体运动而运动.这种方法被用于大位移,大转角和小应变结构的建模.Belytschko等引进单元刚性轮转坐标系或随转坐标系,用于平面连续体和粱型单元的动力学建模.2.4 综合方法近年来还有研究者综合以上几类方法进行研究,可称之为综合方法.(1)浮动坐标系上的绝对节点坐标方法.Garcia Vallejo等[15,16]在浮动坐标系上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模理论,研究了大范围运动已知的平面梁的动力刚化问题.刘锦阳等[17]在浮动坐标系上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模理论,在小变形的假设下,建立了做大范围空间运动的柔性梁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2)浮动坐标系上的随转坐标系方法.尤超蓝[18]基于有限元技术,在浮动坐标系上使用随转坐标系建模方法,建立了作大范围运动的平面梁和板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广义坐标采用浮动坐标系上的节点位移坐标,在随转坐标系上进行插值.插值单元内部的变形只与本单元的节点位移与转角有关,从通用性的角度对一般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跨出了很大的一步.3 建模方法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考核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科学性,应该从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到,而不是通过猜测捕捉得到;∀通用性,即可以推广到不同连续柔性体构件,而不能像已有的一次耦合模型依赖于沿整个轴(面)积分;#识别性,能够区分刚体运动和弹性变形;∃兼容性,能够退化为零次耦合模型;%高效性,即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以平面梁为例,表1所示为最近几种建模方法的评价. 下面根据评价指标对建模方法进行分析:(1)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评估指标中最重要的.初应力法虽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但是其在未变形柔性体上所产生的初始应力的假定在理论上未1924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42卷表1 几种主要建模方法评价Tab.1 The evaluation of main modeling methods方法科学性 通用性识别性兼容性高效性初应力法无有有有有变形耦合法(有限元)无有有有有子结构法无有有有无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法有无有有有绝对节点坐标法有有无无无浮动坐标系的绝对节点坐标法有有有无无浮动坐标系的随转坐标系方法有有有无无得到严格证明.变形耦合方法(有限元)中,单元耦合形函数和变形位移只满足部分边界条件,不能保证有限元各单元节点变形位移的连续性.子结构方法没有给出如何选取子结构数目和大小的规则.(2)通用性.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模型揭示了刚 柔耦合的本质,但是其对非线性变形场的描述并不完美.一次近似模型的耦合型函数阵从梁(或板)的端点沿整个轴(面)积分,这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只能是直梁、矩形板等具有规则外形的柔性体,对于像中间有孔或不规则形状的板等一般柔性构件,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耦合模型则无能为力.(3)识别性.采用浮动坐标系方法的都可以区分刚性运动和弹性变形.惯性坐标系方法和随转坐标系方法的建模理论决定了它们不区分刚性运动和弹性变形,不便于进行结构强度分析.(4)兼容性.零次耦合模型在处理某些刚柔耦合问题时具有足够的精度,计算工作量较小.针对当前处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基于零次耦合模型的现状,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应该具备兼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退化为零次耦合模型.惯性坐标系方法由于采用的广义坐标为单元节点和斜率,无法退化到传统的线性有限元坐标.浮动坐标系上的随转坐标系方法中广义坐标定义在浮动坐标系上,然后在单元随转坐标系上线性插值,但在浮动坐标系上是高度非线性耦合的,也无法退化到零次耦合模型.(5)高效性.初应力法、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方法和变形耦合方法(有限元)质量阵和刚度阵中的与积分相关的项都是一次生成,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4 结 论本文综述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已有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并提出5项指标对这些建模方法进行评估.分析发现有的建模方法都无法全部满足5项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致有以下几项内容:(1)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建立同时满足以上评价指标的通用一次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将其拓展到较复杂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系统.研究对象包括梁和板等复杂连续柔性体构件;运动形式从平面转动拓展到更复杂的耦合运动形式.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地描述复杂结构变形场的高阶耦合项,评价这些高阶变形项与大范围运动耦合的效应.(2)刚柔耦合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研究刚柔耦合理论应用于柔性多体系统程式化建模,便于计算机实现.再进一步对该模型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高速、高精度、稳定的算法成为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3)刚柔耦合系统实验研究.一方面要通过设计新试验来验证刚柔耦合理论,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可为进一步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从而推动新理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物理试验和仿真的配合使用做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洪嘉振.计算多体动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Schiehlen W.M ultibo dy sy stem dynamics:Roo ts andperspectives[J].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1997(1):149 188.[3] W asfy T M,No or A putat ional strat eg ies forflex ible multibody sy st ems[J].Appl M ech Rev,2003,56(6):553 613.[4] K ane T R,Ryan R R,Baner jee A K.Dy namics o f acantilev er beam attached to a mov ing base[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1987,10(2):139 151.[5] L IU Jin y ang,H ON G Jia zhen.Dynamic modelingand mo dal truncat ion appr oach for a high speed r otating elastic beam[J].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2002,72:554 563.[6] Y A NG H ui,HO N G Jia zhen,YU Zheng yue.D ynam ics mo deling o f a flex ible hub beam sy st em w ith atip mass[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3,266:759 774.[7] Baner jee A K.Block diag onal equatio ns for multibo dyelasto dy namics w it h g eo metric stiffness and constraints[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1994,16(6):1092 1100.1925第11期洪嘉振,等: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8] M ayo J,Doming uez J.G eometrically nonlinear formulat ion of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s in terms ofbeam elements:Geometr ic stiffness[J].Computers&Structures,1996,59:1039 1050.[9] Zhang D J,Huston R L.On dynamic stiffening offlex ible bodies hav ing hig h ang ular velo city[J].MechStruct and M ach,1996,24(3):313 329.[10] 王建明.柔性体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动力刚化有限元算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11] L iu A Q,L iew K M.N on linear substr ucture appro ach for dy namic analy sis of r ig id f lex ible multibody sy stem[J].C 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94,114:379 396. [12] Simo J C,Q uo c L V.A three dimensio n f inite strainrod mo del Part2:Com putatio nal aspects[J].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86,58:79 116.[13] Sug iyamaa H,Ger stma yrb J,Shabana A A.Defor mation modes in the finite element absolute nodal co ordinate for mulatio n[J].Jou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6,298:1129 1149.[14] H o ng H C,Wen Y L,K uo M H.Co r otational finiteelement for mulatio n for thin w alled beams w ith gener ic o pen sectio n[J].Computational Methods AppliedMechanics Engeering,2006,195:2334 2370.[15] Gar cia V allejo D,Sugiyama H,Shabana A A.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the geo metric stiffening effect.P art1:A cor rectio n in the floating frame of referenceof fo rmulat ion[J].Multi body Dynamics,2005,219(K):187 202.[16] Gar cia V allejo D,Sugiyama H,Shabana A A.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the geo metric stiffening effect.P art2:N onlinear elasticity[J].Multi body Dynamics,2005,219(K):203 211.[17] 刘锦阳,李 彬,洪嘉振.作大范围运动的柔性梁的刚 柔耦合动力学[J].力学学报,2006,38(2):276282.L IU Jin yang,L I Bin,HO N G Jia zhen.Rig id flex i ble co upling dy nam ics of a flex ible beam w ith thr eedimensional larg e o ver all mo tion[J].Chinese Journal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06,38(2):276 282.[18] 尤超蓝.大变形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2006.(上接第1921页)[4] 李长春,施德培,王伯成.矩形板极限承载能力的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30(5):49 54.LI Chang chun,SH I D e pei,WA N G Bo cheng.Adiscussion of lim ited loading ability of square plate[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1996,30(5):49 54.[5] 辛可贵,王书纯.考虑剪切变形的薄壁杆件稳定分析[J].工程力学,2000,17(1):47 56.XIN Ke g ui,WA N G Shu chun.Buckling analysis ofthin w alled members in co nsideration o f shear lag[J].Engineering Mechanics,2000,17(1):47 56. [6] 陈 婷,童根树.楔形变截面压杆的弹塑性稳定[J].工业建筑,2004,34(10):62 65.CH EN T ing,T ON G Gen shu.Elast oplastic stabilityof taper ed compressed member s[J].Industrial Construction,2004,34(10):62 65.[7] Zelenskii V S.Deter minatio n of cr itical lo ads in thethree dimensional stability pr oblem of t hin w alled barof angular prof ile[J].Strength of Materials,2006,38(3):307 312.[8] 余同希.塑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9] 徐秉业,陈森灿.塑性理论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10] 李庆阳,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26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42卷。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模拟柔性物体在刚性结构体上运动和互动的模型。
它是基于多体动力学和弹性理论的复杂模型,通常用于机器人的机械臂、手指、足部等柔性部件的控制和仿真。
在这个模型中,刚性部件和柔性部件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对于柔性物体,则采用比较精确地黎曼曲面理论表示。
动力学模型包含了刚性部件的质量、几何结构、摩擦和约束力以及柔性物体的刚度、阻尼和粘滞阻尼。
在这个模型中,刚性结构体可以被表示成结构体中的多个质点,这些点可以通过使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质点系统动力学方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而柔性物体则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进行数值求解和建模,并考虑其非线性本质。
这个模型的分析使得我们可以预测柔性物体在刚性结构体上的运动和应变情况。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成功建立与应用,为控制机器人手指、足部等柔性部件的制造和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数学工具。
在现代机器人领域,一些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控制方法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中,使得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和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这个模型也为金属材料、塑料材料等柔性材料的应用和制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
总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于研究和控制复杂机器人和柔性材料产生了重要的价值,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与控制近二十年来,柔性多体系统多力学(the dynamics of the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s)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多体系统正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诸如机器人、机构、链系、缆系、空间结构和生物动力学系统等实际系统的模型。
huston认为:“多体动力学是目前应用力学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如同任何发展中的领域一样,多体动力学正在扩展到许多子领域。
最活跃的一些子领域是:模拟、控制方程的表述法、计算机计算方法、图解表示法以及实际应用。
这些领域里的每一个都充满着研究机遇。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传统的机械、车辆、军械、机器人、航空以及航天工业现代化和高速化。
传统的机械装置通常比较粗重,且*作速度较慢,因此可以视为由刚体组成的系统。
而新一代的高速、轻型机械装置,要在负载/自重比很大,*作速度较高的情况下实现准确的定位和运动,这是其部件的变形,特别是变形的动力学效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
在学术和理论上也很有意义。
关于多柔体动力学方面已有不少优秀的综述性文章。
在多体系统动力学系统中,刚体部分:无论是建模、数值计算、模拟前人都已做得相当完善,并已形成了相应的软件。
但对柔性多体系统的研究才开始不久,并且柔性体完全不同于刚性体,出现了很多多刚体动力学中不呈遇到的问题,如: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程式化与计算效率的研究,大变形及大晃动的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程求解的stiff数值稳定性的研究,刚柔耦合高度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刚-弹-液-控制组合的复杂多体系统的运动稳定性理论研究,变拓扑结构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离散化与控制中的模态阶段的研究等等。
柔性多体动力学而且柔性多体动力学的发展又是与当代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性能的计算机使复杂多体动力学的仿真成为可能,特别是计算机的功能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柔性多体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多体动力学的算法研究和软件发展,不然就不是现代力学,就不是现代化。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指力学系统中刚体部分和柔性部分之间耦合作用的一种动力学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刚体部分通常被看作质点,而柔性部分则是由弹簧、张力绳、橡胶等材料组成的弹性体。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系统的动态响应以及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耦合作用。
在工程学中,刚柔耦合模型主要用于机械臂、舞台机器人等机器人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刚柔耦合模型则被用来研究人体肢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行为。
在刚柔耦合模型的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 刚体与柔性部分的耦合形式刚体与柔性部分之间的耦合作用可以通过几种形式来表达,其中常用的有弹簧、绳索、液压机构等。
在建立刚柔耦合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系统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耦合形式。
例如,在机器人系统中,通常使用液压机构来实现刚体与柔性部分的耦合。
2. 刚体与柔性部分的几何关系刚体与柔性部分之间的几何关系对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分析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刚体与柔性部分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接触、间接接触以及渗透等情况。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对几何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以便于模拟系统的行为。
3. 刚体与柔性部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刚柔耦合模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是分析系统行为的重要工具。
运动学方程用于描述系统中各个物体之间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轨迹信息,而动力学方程则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等信息。
在建立刚柔耦合模型时,需要对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建模,并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方程。
4. 刚柔耦合模型的仿真和优化在建立刚柔耦合模型之后,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仿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并对系统进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仿真来优化机器人系统的控制算法,提高机器人的动态响应性能。
总体来讲,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刚性物体和柔性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刚体是指具有固定形状和尺寸的物体,而柔性体则指可以发生形变的物体,包括弹性体、膜片等。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刚体动力学模型
刚体动力学模型是指用刚体力学原理建立的模型,描述了刚体受到的作用力和运动状态。
通常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即 $F = ma$,其中 $F$ 是物体所受的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2. 柔性体动力学模型
柔性体动力学模型是指用弹性力学原理建立的模型,描述了柔性体的形变和应力分布。
根据弹性理论,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可以用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等材料参数来描述。
3. 刚柔体耦合模型
刚柔体耦合模型是指将刚体动力学模型和柔性体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模型,用于描述刚体和柔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刚体和柔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因此需要同时考虑刚体对柔性体的影响和柔性体对刚体的影响。
4.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是指考虑了非线性因素的模型,包括摩擦、接触和摩擦力的消耗等。
在实际的刚柔体耦合运动中,这些非线性因素往往会对模型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需要在模型中进行合理的考虑。
由于刚柔体耦合运动涉及到多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各个物体之间的约束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运动的结果。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基于牛顿-欧拉法(Newton-Eulerformulation)的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这种方法以递归方式建立模型,效率较高。
首先将多刚体系统的运动分解为分别基于牛顿方程和欧拉方程的平动和转动。
基于牛顿-欧拉方程的多
体动力学建模含有较多的理想约束力,有效消除理想约束力是该建模方法的关键。
为了消去完整约束系统动力学计算过程中的约束力,Schehlen等人
利用D’Alembert原理进行求解,而利用Jourdain原理能消去非完整多
刚体系统约束力。
2. 基于拉格朗日公式(Lagrange formulation)研究机械多体系统动力学
的建模方法:这种方法概念简单且系统,需要同时列写在基于拉格朗日列的多体系统运动方程和约束方程。
这种基于笛卡尔广义坐标的动力学方法得到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一般方程属于刚性的。
且对于该种建模原理,微分-代数方程的数值求解应用更广,如Chace等人应用Gear积分器编写了多体动力学计算软件Adams。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ADAMS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ADAMS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石珍强;徐培民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刚柔耦合是多体系统最常见的力学模型,探讨其建模规律是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用ANSYS和ADAMS软件为一四杆机构分别建立了一个多柔体模型和刚柔耦合模型,以前者动特性为参考,研究刚柔耦合模型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探索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建模规律.结果表明,从低阶模态来看,各构件经恰当处理后刚柔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石珍强;徐培民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基于ADAMS的铰接式自卸车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J], 姜勇;顾洪枢;张文明
2.运输包装柔性体建模与ADAMS刚柔耦合运输振动分析 [J], 史沛瑶;刘宁;石绍飞
3.基于ANSYS和ADAMS的刚柔耦合卫星太阳电池阵的建模研究 [J], 孟明明;汤
文成;周徐斌;蒋国伟
4.基于ADAMS刚柔耦合浮筏隔振系统建模及隔振性能分析 [J], 张星;朱石坚;俞翔;谢向荣
5.考虑"动力刚化"的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子系统法 [J], 余纪邦;章定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与仿真技术研究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与仿真技术研究一、概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刚—柔耦合系统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类系统通常由刚体部分和柔性体部分组成,其动力学行为既包含刚体的运动特性,也包含柔性体的变形特性。
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刚—柔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对于理解和预测系统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行为,以及优化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理论与仿真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将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进行介绍,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后,将综述当前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领域的主要方法和进展,包括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建模方法、有限元方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刚—柔耦合建模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关键技术,如刚柔耦合界面的建模、参数识别、以及模型验证等。
本文还将探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相关技术。
仿真技术的选择和实现对于准确预测系统动态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不同的仿真策略,如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有限元仿真以及多尺度仿真,并探讨这些策略在刚—柔耦合系统中的应用。
同时,将讨论仿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计算效率、精度控制和结果分析等。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所提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刚—柔耦合系统中的应用效果,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刚—柔耦合系统的定义与特性刚—柔耦合系统是指在工程实际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复杂系统,其核心特点在于系统内同时包含了刚性部件和柔性部件。
这种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不仅受到刚性部件的直接影响,还受到柔性部件的显著作用。
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这类系统的动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刚—柔耦合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由至少一个刚性部件和一个柔性部件组成的动力学系统。
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一、引言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是描述机器人、航天器、汽车等复杂系统运动和变形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准确地模拟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在科学、工程和军事等领域,准确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运动行为对于设计和优化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二、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是由刚体和柔性体组成的,刚体用于描述系统的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而柔性体则用于描述系统的弹性变形。
在建立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刚体动力学模型刚体动力学模型主要由刚体质量、质心位置、惯性矩阵和外力矩阵等参数组成。
通过牛顿-欧拉方程,可以求解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
2. 柔性体动力学模型柔性体动力学模型主要由弹性变形方程、弹性势能和形变能等参数组成。
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可以求解柔性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
3. 位形坐标描述在建立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位形坐标描述模式。
常用的位形坐标描述模式有欧拉角、四元数和拉格朗日点坐标等。
三、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1. 刚体建模在刚体建模中,需要确定刚体的质心位置、惯性矩阵和外力矩阵等参数。
通过对刚体进行转动惯量测量、质心定位和精确测力等实验,可以得到准确的参数值。
2. 柔性体建模柔性体建模是建立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选择合适的柔性体模型和参数,可以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弹性变形。
常用的柔性体模型包括弯曲梁模型、剪切梁模型和薄板模型等。
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测试,可以获取柔性体的弹性参数和模态特性。
3. 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有限元方法是建立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常用方法,它通过将柔性体划分为有限个单元,利用单元间的相对位移和应变关系,求解节点的位移和形变。
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在较高的精度下反应系统的运动和变形情况。
四、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1. 动力学仿真通过动力学仿真,可以模拟柔性多体系统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行为。
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多体系统是指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在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多体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多体系统的行为和性质,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
一、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动力学建模是将真实世界中的多体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系统中各个物体的初始条件、相互作用力和运动学方程等参数。
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得到多体系统的运动规律和时空特性。
在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牛顿力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由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综合所有受力,编写并求解物体的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多体系统的运动。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建模方法,如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等。
这些方法在某些场景下可能更加适用,能够更好地描述多体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同时,还有一些高级建模方法,例如基于粒子系统的建模和分子动力学仿真等,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二、动力学仿真的意义和应用动力学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多体系统的运动过程,以得到系统的详细运行信息。
相比于传统的试验方法,仿真技术能够对多体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进行预测和分析,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成本。
动力学仿真在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机械设计领域,通过仿真可以评估机械系统在运行中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航空航天领域,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模拟和优化飞行器的操纵和运动性能。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仿真可以模拟车辆和行人的行为,评估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问题。
此外,动力学仿真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理学中,仿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分子运动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天文学中,仿真可以模拟星系和行星的运动轨迹,加深对宇宙演化的理解。
在生物学中,仿真可以研究生物体的运动机制和行为特征,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
三、多体系统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降阶及精细计算研究
引 言…………………………………………………………..46 精细积分法的基本构造……………………………………….46 刚性方程的精细积分法……………………………………….49 非线性方程的精细积分法…………………………………..52 柔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精细积分法………………………..55 小 结………………………………………………………….58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1.1
绪
引 言
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也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使各学科不断从分化走向整合,代表着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整合的趋势,不仅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学科, 而且各学科取长补短,通过边缘交叉与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学术思想,拓展出新 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密切结合,新的研究成果 不断涌现。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就是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由多刚 体系统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结构动力学、计算力学、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方法、 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构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它是在航天、机器人、地 面车辆、机械系统等向轻型化、高速化、大型化和高精度方向发展,以提高运作精 度、减少能量耗损、适应复杂运行环境和延长使用寿命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柔性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是当今理论和应用力学中非常热门的领域。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 新技术革命使 空间探索、海洋开发、机器人及复杂精密机械(机构)设计快速发展,出现了大 量用传统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用新的理论解决这些新的问题。特别是 近二十年来,卫星及航天器飞行稳定性、太阳帆板展开、姿态控制、交会对接需 求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巨型空间站的构建(上面携带巨型的操作机械臂及庞大的 作步进运动的太阳能电池及天线阵);高速轻型地面车辆、机器人、精密机床等 复杂机械(机构)系统的高性能、高精度的设计要求;人体运动、创伤康复医疗 对人肢体运动深入了解的需求等等
大范围运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大范围运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1. 引言
大范围运动刚柔耦合系统是指由刚体和柔性体组成的一个多自由
度系统,其动力学行为受到刚体运动与柔性体变形相互影响。
对该系
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仿真,是解决运动过程中刚性物体与柔性物
体间耦合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刚柔耦合系统的建模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对刚体、柔性体分别进行建模,并将两者进
行耦合。
刚体可以采用牛顿-欧拉法进行建模,柔性体建模可以采用有
限元方法。
在耦合过程中,需要对两种物体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建模,
这需要考虑到弹性力、刚性力和摩擦力等。
3. 系统动力学分析
根据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得到该系统的运动方程式,进一步进行动态响应分析。
在该分析中,主要考虑系统在外界激励下
的运动响应,包括物体的运动及变形等多个参数。
4. 仿真模拟
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需要采用计
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系统模拟。
在仿真模拟中,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初始
条件和外部激励进行设定,可以得到运动过程中各参数值的变化情况。
5. 结论
大范围运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是目前解决复杂多自由度系统运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方法可以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是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S c h o o l o f A e r o s p a c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 C h i n a ; 2 . B e  ̄ i i n g Me c h a n i c a l E q u i p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e 。 B e i j i n g 1 0 0 8 5 4 . C h i n a )
载部件柔性化 处理 , 建立 了复 杂空间机构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 型 , 计算并 验证可模 型的正确性 。提 出了基于实
体板壳 一 模态 综合 一载荷移置 一刚柔耦合 的复 杂空 间机构 的热态多 体动力学 的建模 方法 , 该建模思 路和方 法对其 他类似机 构有 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复杂空 间机构 ; 多体动力学 ; 建模 ; 刚柔耦合
t o p r o c e s s t h e ma i n b e a r i n g pa ns o f c o mp l e x s pa c e s y s t e m t o a le f x,a n d t h e n b u i l d s a ig r i d— l f e x i b l e C O U- p l i n g mu l t i — b o d y d y n a mi c s mo d e l i ng i n ho t s t a t e o f c o mp l e x s pa c e s y s t e m.I t c a l c u l a t e s a n d v e r i i f e s t h e c o r — r e c t n e s s o f t he a v a i l a b l e mo d e l s ,a n d p u t s a mo d e l i n g me t ho d f o r wa r d whi c h i s b a s e d o n S o l i d s h e l l - L o a d d i s p l a c e me nt ・ ・ Mo d l a r e d u c i n g t o s o l v e t h e mo d e l i n g p r o b l e m o f ig r i d- - f l e x i b l e c o u p l i n g mu l t i - - b o d y d y na mi c s o f c o mp l e x s pa c e s y s t e m i n ho t s t a t e .Th e mo d e l i n g me t h o d c a n p r o v i de a g ui d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t h e s i mi l a r
第3 4卷
第 9期
四 川 兵 工 学 报
2 0 1 3年 9月
【 机械制造与检测技术】
d o i : 1 0 . 1 1 8 0 9 / s c b g x b 2 0 1 3 . 0 9 . 0 2 3
复杂 空 间机 构 热态 刚 柔耦 合 多体 动 力 学 建模
王 林 鹏 , 王 汉 平 , 杨 呜 , 魏 广威 , 王 绍助
( 1 . 北京理工 大学 宇航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1 ; 2 .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 北京 1 0 0 8 5 4 )
摘要 : 借助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 了复杂空间机构的刚体动力学模型 , 通 过添加控 制规律来实 现该 机构特定 姿态的运 动 。使用有 限元方 法将 非均匀分布的载荷转化为便 于添加 的节点 集 中力 。采用 实体板壳 和模 态缩减技术 将主要承
中 图分 类 号 : V 2 3 3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7 0 7 ( 2 0 1 3 ) 0 9— 0 0 7 8— 0 4
Ri g i d- Fl e x i bl e Co up l i n g M ul t i - b o dy Dy na mi c s Mo de l i ng i n Ho t S t at e o f Co mp l e x S pa c e S y s t e m
Abs t r a c t :Th i s pa pe r ,ba s e d o n t h e mu l t i ・ b o d y d y n a mi c s s o twa f r e,b u i l d s a c o mp l e x ig r i d b o d y d y n a mi c s mo d e l o f t h e c o mp l e x s p a c e s y s t e m ,a n d ma k e s t h e s y s t e m t o h a v e a s pe c i ic f g e s t u r e mo v e me n t b y a d di n g
c o n t r o l l a w,t r a n s f o r mi n g t h e n o n — u n i f o m r d i s t ib r u t e l o a d t o t h e n o d e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f o r c e wh i c h i s e a s i l y a d d e d i n t h e Ad a ms b y u s i n g t h e i f n i t e e l e me n t me t h o d .I t u s e s s o l i d s h e l l a n d mo d a l r e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