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
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
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
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
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研究城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解释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也是城镇居民点合称。
(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较密集地区。
)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才称为镇市镇的总称叫城镇。
(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其在空间上三种地域概念包括: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
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
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
都市区: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之间劳动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紧密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城市规模大、多大城市核心、沿高效益的交通走廊发展、具有密集的交互作用、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地质(基岩稳定、无断层、无滑坡泥石流、无地震)、地貌(坡度小、地势低)气候(温度接近于15-25°、降水能保持湿润)、水文(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土壤,植被(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 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标准版).doc
一.名词解释: 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一一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彖,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镇体系:一个和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试论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条件。
答:①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
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由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大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中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生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doc
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定义城镇的标准:(1)单纯用某及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夏县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结构两个指标作为标准5.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6.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接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7.影响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其实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不外乎这两个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a.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b.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c.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
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
d.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条件:a.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
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b.地形与城市的形成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 绪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树栖: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逐水草而居:采摘和渔业乡村: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2、城市基本特征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l●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l●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 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l●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
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l●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研究内容:u◆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u◆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u◆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u◆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
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l●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描述为主! 特斯拉菩《地理学》 (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l●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基本思想: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4城市指数:S=P1/(P2+P3+P4) 11城市指数:S=P1/(P2+ P3+…+P11)P1,P2……P11指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若把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则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图)三、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广泛使用的公式:P i=P1﹒R i-q 或:lgP i=lgP1-qlgR iP i:第i位城市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 i :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城市位序图)(城市规模的位序图)四、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位序—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的城市规模分布。
接近于直线。
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成明显折线,有规模等级的缺失。
3、过渡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图)五、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P171-172第二节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类型(位序—规模分布),没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升高。
4、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60s和70s: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中等城市增长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①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②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③注重城市化研究;④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P15第一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⑶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⑸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P20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4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⑴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⑵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⑶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⑷规模特别庞大。
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P254、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理学复习总结.doc
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2•研究的任务:揭示合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5)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木文来源;(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冇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点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IW•物馆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屮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索质等的不同。
2、城市地或:行政地威、实体地或、功育她或城H功能地1 或:都山区大都市带、都由酬区、都市群、都山圈、躺密集区。
3、M SA即都市统计区,是•个定量表示都市区的方法,一个MSA由屮尤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细克4、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6.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2 )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人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3)从东京横滨经名占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企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As世界早期城市发展的标志、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标志:一是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二是在中国产生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化。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二、城市化的主流己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世界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四、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出现五、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七、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是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600年前。
从构成城市的城市中心建筑、城市防御设施、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看,明显反映我国早期城市形成于这一时期。
八、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按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中、小位置2、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沿河城市的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河口港、海湾、岛屿、陆连岛、陆岬(3)城市与铁路的关系有不同类型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九、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 (1983)。
平原是城市分布理想环境的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于提供各种产品。
人U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1.滨海城市。
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
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坡度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如蒙古高原。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如云贵高原上的城市。
9.屮山谷地城市。
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
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十、城市化的概念及动力机制概念:城市化/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作为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动力机制: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十一、伯格的“推一拉”假说推拉说是50—6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所谓推拉说: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拉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由于农村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城市移动。
城市化过程就是在这推、拉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发育、运行、发展的,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侧重而己。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十二、城市化的概念、含义、类型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U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屮的过程,包括集屮点的增加和每个集屮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类型:(一)从城市化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情况出发划分——典型的城市化、非典型的城市化、分散的城市化1、典型城市化:2、非典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1)过度城市化。
(2)低度城镇化。
3、分散的城市化:(1)郊区城市化(2)逆城市化(3)乡村城市化(二)以大城市为中心來考察城市化类型——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三)按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城市化、飞地城市化(四)据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景观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五)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山发一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六)从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出发——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十三、过度城市化的概念是指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十四、郊区城市化的概念是大城市人U剧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通讯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城市屮上阶层人口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过程。
十五、逆城市化的概念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大都帘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
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这种过程就称为逆城市化。
十六、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2、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优点: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缺点:通用性差。
十七、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布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门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
例如,非城市型景观向城市型景观的转化过程,更不能反映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十八、中间市区、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屮间市区是指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城市化在该地区的表现形式是“填充”,即见缝插针地建起公寓、住宅、小型工厂等,常常挤掉城市应有的绿地。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一城市部分职能外移到城乡结合部1、对外交通没施的仲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十九、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及B/N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认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具有超越本地的区域意义,为外地服务,称基本活动部分。
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另一部分是为本地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
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1)B/N比率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
2)B/N比率的求取办法:一个部门的B/N比求取办法:A、可按该部门产品在外地和本地消费的比例来求取。
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1:0.25,就是100:25。
B、按该部门产品从外地和从本地获得的收入求取B/N比率。
C、折合成劳动力来表示B/N。
二十、英国奧隆索有关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一般描述方法基本方法:由研宄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然后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优点: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为分类依据具有一定意义。
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分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研宄者对每个城市职能特点的了解深度。
分类体系的逻辑性尚有不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