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生物的进化规律

合集下载

微专题2地质过程的描述(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

微专题2地质过程的描述(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微专题二地质过程的描述地质过程是指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及其附近的岩层在组成形态、物质结构、位置关系等方面不断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

地质作用的过程类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质作用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地质剖面图、某地地形地貌、某类矿产资源等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本质上是对地质作用的判断和排序,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用演绎推理的能力。

地质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及它们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一、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条件要求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以及它们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图3)。

1、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坚硬致密的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多气孔的喷出岩(如玄武岩);2、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由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固结成岩而成,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及化石燃料;也包括石灰岩(化学沉淀物)和珊瑚礁(珊瑚虫遗体堆积)。

3、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页岩变为板岩。

图3二、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喷出岩的形成一般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

晚期的岩浆活动会覆盖早期的岩浆活动。

(4)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范围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
有个体
物的许多种群
区别 种群
物种
种群具备“三同”,即同一时 主要是看形态特征是否一致
判断 间同、一同物一种地的点不、同同种一群物不种存。和能否自由交配产生有生育
标准
在生殖隔离,交配能产生有
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间存在 生殖隔离
生育能力的后代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反映了生物的本质属性;种群是 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也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 殖、进化的基本单位。
【典型例题2】 在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授粉产生的后代中基 因型为AA的个体的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 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依次是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60%,随 机授粉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 40%×40%=16%,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60%×60%=36%,基 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48%,A基因的频率为 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 分比为16%+48%×1/4=28%,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 36%+48%×1/4=48%,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 1/2×48%=24%,A基因的频率为28%+1/2×24%=40%。由上述结 果可知,随机授粉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自 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且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频 率不变。

高考生物八大专题!这样复习让你的生物二轮事半功倍!

高考生物八大专题!这样复习让你的生物二轮事半功倍!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

以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等。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

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

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生物试题中屡屡出现用小麦、洋葱作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一系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故应加强这类题的训练。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包括: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和动物的体液调节、人和动物的神经调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内环境与稳态、水盐平衡及调节、血糖平衡及调节、人的体温调节、免疫。

专题中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应补充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如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设计、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转台、宇宙飞船上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问题等)。

初中生物《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活动一】:课件展示图片-----化石 问题引领:什么是化石?化石 为什么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 1.引导学生找出化石的概念。 2. 让同学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分布规律。 3.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分析。 4 教师点评总结 【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同源器官。 问题引领:同源器官能说明什么? 1、什么叫同源器官?举例说明。 2、同源器官有什么特点,能说明什么? 3、教师点评总结。
适用年 八年级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所需时
课内共用 4 课时,每周 2 课时 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 的过程。本单元讨论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主要阐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于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漫长的进化过程,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 物界。本章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第一章, 是生物十大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下的二级主题。 本单元包括“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的原因”四节专题内容。第一个专题生命的起源,用猜测 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说明生命的起源。通过该专题,既进一步让学 生掌握相关知识,又提升了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反思。第二个专题 生物进化的证据,列举三种证据说明各种生物的存在是经过长期进化 的结果。第三个专题进一步介绍生物进化的历程。第四个专题生物进 化的原因进一步探讨进化的理论,用生物进化论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 适应性和多样性。 考虑到本章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学生不可能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
2 始祖鸟化石证明了什么?从而引出专题二:生物进化的
主 题 单 证据。
元 问 题 3 当今世界的植物和动物,是由原始生命是经过了什么样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相似性,变异则是指生物种群中的差异性。

遗传是生物体世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结果,而变异则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或者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现象。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环境中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生物特性能够被遗传给下一代,从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力量,它能够使物种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指那些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将这种适应性传递给下一代。

多样性和复杂性: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一个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过程。

从最早的原核生物到复杂的哺乳动物,生物的种类和形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增加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不可逆性:生物进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就无法撤销。

每个物种都是进化的结果,并且只能在它们适应的特定环境中生存。

如果环境发生变化,物种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总之,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包括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可逆性等方面。

这些规律共同作用,推动着生物种群的演变和进化。

二轮复习微专题3生物的进化学案(广东专用)

二轮复习微专题3生物的进化学案(广东专用)

微专题3生物的进化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①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不是个体的基因型。

②生物进化了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也一定表示生物发生了进化。

③Aa个体连续自交n次,假设无突变无淘汰等,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若为随机交配,则后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

3.基因频率相关计算(1)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例如: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2)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以红绿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b表示,假设红绿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3)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地球上现存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长期进化形成的。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有③⑤。

①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2021·浙江1月选考,14C)②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2021·浙江1月选考,14B)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2019·江苏卷,6A)④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2019·江苏卷,15D)⑤从岛上狼的数量长期相对稳定可推测该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2019·海南卷,25D)考向1围绕生物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变化考查分析判断能力1.(2021·海南卷,8)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CCR5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体CCR5结构改变,使得HIV-1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

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基因丰富了人类种群的基因库B.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通过药物干扰HIV-1与受体CCR5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D.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几率下降答案 B解析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能丰富种群基因库,A正确;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发生,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受体CCR5能够与HIV-1特异性结合,通过药物干扰HIV-1与受体CCR5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C正确;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HIV-1与受体CCR5结合的几率下降,进而导致人群感染HIV-1的几率下降,D正确。

初中生物《生命起源和进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生命起源和进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或电脑合成课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 因。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 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评价要素:
1. 比较不同植物类群、脊椎动物的心脏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教师观察与学生互评结合)
评 价 要 评价要点:能说出不同植物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心脏的

主要特征
2. 学法指导:比较学习
3.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教师与学生互评)
评价要点:①能积极参与
②能准确区分
专题四 专题四:生物进化的原因 所需课
可评价要素:
1.生物进化的证据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教师观察与学生互评结合)
评价要点:能较好理解教材中提到的几种证据。
2.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教师与学生互评)
评 价 要 评价要点:举例

3. 理解认知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
评价要点:能准确区别几种证据
4.拓展活动
评价方法:课外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生命起源和进化》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所需时 课内共用 4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标准>>在“生物多样性”一级主题下的 二级主题。本单元阐述了生物圈中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原因、结 果以及物种 的多样性。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 要领域,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 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包括“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 物进化的原因”四个专题。专题一教材从地球演变讲起,用实验和猜 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的起源。专题二列举了化石证据、解剖学 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说明各生物的存在时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专题三通过资料分析生物是怎样逐步进化的并利用生物进化树的形 式对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历程分别作了介绍。专题四在生物进化证据的 基础上用实例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理论。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难点是: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5 含答案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5 含答案

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地质构造的类型(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表形态的成因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板块运动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响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A级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褶皱断层造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貌 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C 级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存在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存在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带解析)

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带解析)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一.选择题1.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人类起源于类人猿【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A项,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正确;B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正确;C项,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正确;D项,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错误。

2.与古老地层相比,近代地层陆生生物的化石种类所占比率较高。

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B.生物从简单到复杂进化C.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进化D.生物从低等到高等进化【解析】选A。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题干中明确指出“与古老地层相比,近代地层陆生生物的化石种类所占比率较高”,这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

3.(2017·泰安模拟)下面是阳阳同学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后,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进行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两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恐龙的灭绝是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骤变D.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解析】选D。

达尔文的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如果鹿跑得不快、转弯不灵活就容易被狼吃掉,狼跑得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恐龙由于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因此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这符合“用进废退”学说,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符。

2012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的进化规律

2012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的进化规律

2012中考⽣物知识点总结⽣物的进化规律专题⼆ ⽣物的进化规律⼭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恒林精题解析例1:与现代海洋、⼤⽓相⽐较,原始海⼤⽓之所以有利于⽣命的诞⽣,是因为原始海洋()A、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氧B、含有丰富的⽆机盐和不含游离氧C、不含丰富的⽆机盐和游离氧D、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不含游离氧解析:在原始⼤⽓层中⽣成的有机⼩分⼦物质聚集在原始海洋中,经相互作⽤形成⽣物⼤分⼦物质,进⽽形成许多分⼦体系,以⾄于形成原始⽣命。

所以,在原始海洋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

⼤⽓中的游离氧在蓝藻和绿藻出现后才出现并逐渐多起来的。

所以,原始海洋在⽣命出现前是不含游离氧的。

例2:始祖⻦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A、⽆脊柱动物和脊柱动物B、爬⾏动物和⻦类C、⻦类和哺乳动物D、两栖类和⻦类解析:始祖⻦的⾝体⼤⼩如乌鸦,它保留了爬⾏动物的许多特点,例如嘴⾥有⽛⻮,⽽不是形成现代⻦类那样的⾓质喙等等;⽽始祖⻦⼜具有⻦类的⼀些特征,已经具有⽻⽑,⽽且⽻⽑也有了分化,具有⻜翔,并且掌⾻和腕⾻有了愈合。

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是由爬⾏类进化到⻦类的过度类型。

答案:B例3:下列关于⾃然选择学说对⽣物进化的解释,其中是⽣物进化的结果是()A、⽣物进化的内因是⽣物能产⽣各种变异B、⽣物进化的外因是⽣物⽣存的各种环境条件C、环境条件对⽣物的各种变异进⾏选择,使适者⽣存,不适者被淘汰D、⻓期的⽣物进化,使⽣物出现了适应性和多样性解析:选项A是⽣物进化的内因;选项B是⽣物进化的外因很显然,它们都是⽣物进化的原因,选项C是环境变化对⽣物的影响。

因此,选项D才是⽣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D典题演练1、(06年⼲东中考)下列关于地球上⽣命的起源和⽣物的进化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A、现在地球上⽣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样B、地球上的⽣物经历了从⽆到有的过程C、原始⽣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D、环境的变化与⽣物进化⽆关2、我国学者从天外⻜来的吉林陨⽯中分析找到氨基酸等多种有机⼩分⼦物质,并测知陨⽯年龄为46亿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生物的进化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生物的进化教学课件

(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①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8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 ②再求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由于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 AaBbCC配子之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规律 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 数的乘积。
昆虫、两栖类 鱼类
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
(4)结论: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 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 进化顺序。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化石
根据保存的特点
遗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物化石 遗迹化石
古生物的遗体 生物体在岩石 古代动物的粪 古代动物活动 所形成的化石 中留下的印模 便、卵等 时留下的痕迹
又如该双亲后代中,AaBBCC 出现的概率为12(Aa)×12(BB)×14(CC)=116。
(4)子代表型种类及概率的问题 如AaBbCc×AabbCc,其杂交后代可能有多少种表型?
Aa×Aa→后代有2种表型 Bb×bb→后代有2种表型 Cc×Cc→后代有2种表型
⇒后代有2×2×2=8种表型
又如该双亲后代中表型 A_bbcc 出现的概率为34(A_)×12(bb)×14(cc)=332。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狗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果蝇 天蚕蛾 链孢霉 酵母菌
1.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地球上现存的古细菌与最古老的古细菌有相同的细胞结构模
式氨,基说酸明差异二/者个 有共0同的祖先1 。 11 13
14
21

生物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专题八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遗传的物质基础1.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是最早观察到的染色体与遗传有关的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因为绝大部分的遗传物质(DNA)是在染色体上的。

也有少量的DNA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遗传物质的次要载体。

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是遗传物质最直接的证据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此外还有细菌转化实验等。

详见专题二。

3.DNA的结构、复制及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详见专题二。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与自然选择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有3个: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不作要求)。

1.基因的分离规律图8-1基因的分离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彼此分开,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遗传行为。

对于基因分离的学习重点要掌握和理解其中的比例关系。

下面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将纯合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 1全是高茎;F 1的高茎豌豆自变得F 2。

其遗传过程如图8-1所示。

其中F 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必须熟记,并且要理解在F 2的高茎豌豆中的纯合体 DD 占1/3和杂合体 Dd 占 2/3的比例关系。

这个比例关系在解遗传题时是非常重要的。

F 2中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和随机亲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自交的概念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相交,杂交一般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交。

如果F 2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计算方法见表8-1。

表8-1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关系在解有关人类遗传病系谱的遗传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详见例题解析。

图8-2如果F 2代的高茎豌豆之间随机交配,就会有4种交配方式如图8-2。

专题二 遗传与进化2

专题二  遗传与进化2

专题二遗传与进化专题(二)一、单选题1.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基因的自由组合)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2.关于基因表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翻译时有RNA分子间的碱基配对B.细胞中mRNA的种类决定了蛋白质种类C.基因只有一条链可作为转录模板D.除原料不同外,转录与DNA复制过程相同3. 下列生物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是A. 诱变育种B. 杂交育种C.花粉离体培养D. 转基因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有关人类遗传病的知识后,决定开展一次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其基本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④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5.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细胞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6.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B .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只有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C .③代表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定向改变D .④指基因、群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二、双选题7. (双选)以下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无水乙醇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可能观察到未增加染色体数目的细胞C.艾弗里等将S 型菌的DNA 与R 型菌进行混合后培养,结果子代中只能产生S 型菌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加入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8.下列各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③④⑤B.细胞①的形成过程:④→⑤→④→③→②→⑥→①C.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D.图①②⑥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三、填空题9.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 ,右图为该动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重难点加强练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专题练习(含解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重难点加强练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专题练习(含解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重难点加强练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1.生物进化的顺序:化石研究证明生物进化的顺序为:简单→________、低等→________、水生→________。

2.如图表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1)在三个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用图中字母表示)________。

(2)通过对不同年代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________、________。

(3)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化石,这说明________。

3.如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________。

4.如图表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1)在________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2)在________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复杂、高等.(3)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5.下表是几种动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差异比较.(1)从上表可判断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________,最远的动物是________;(2)根据上表写出表中四种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________;(3)利用细胞色素c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属于;A.形态学B.解剖学C.细胞学D.分子生物学(4)表中生物都具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能够说明________。

6. 如图是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回答:(1)进化树的树根A处表示________ ,它生活在________ 中.(2)图中C表示________ .(3)从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生活环境由________ ,结构由________ ,分类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的.(4)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通过对________ 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________ 进化来的.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 .7.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福建省高中生物会考纲要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福建省高中生物会考纲要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会考纲要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专题一:遗传的细胞基础1、减数分裂是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产生 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 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 ,而细胞分裂 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 中的染色体数目比 原始生殖的细胞 的减少一半。

2、减数分裂的过程: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1个精原细胞(2n )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细胞体积增大 ↓间期:染色体复制 细胞体积增大 DNA 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DNA 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 ↓ 前期:联会、四分体 交叉互换(2n )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染色体数目减半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个次级精母细胞(n )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 ↓ 前期:(n ) ↓ 前期:(n )中期:(n ) 中期:(n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成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 ) 为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 )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n )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n ) 4个精细胞(n ) 1个卵细胞(n )+3个极体(n ) ↓变形 ↓4个精子(n ) 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只形成一个卵细胞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4、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 n n n2n n染色单体4n4n4n2n2n2n00DNA数目4n4n4n2n2n2n2n n5、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6、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024届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第一篇 主题二 专题(七) 命题点1 变异及其育种应用

2024届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第一篇 主题二 专题(七) 命题点1 变异及其育种应用

专题(七)变异与进化明考点·析考情考点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3.生物变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情1.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呈现。

2.命题趋势:(1)变异常以实例辨析背后原理或以变异为基础考查育种的流程及背后的原理。

(2)进化多侧重基本观点考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点1变异及其育种应用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2.“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3.界定“三倍体”与“三体”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5.育种方式及原理辨析(1)诱变育种原理(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析6.准确选取育种方案7.细胞癌变的原理和特征8.变异类型的分析推理与实验设计思路(1)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适于单基因突变)(2)一对基因突变和两对基因突变的判断①两种突变来自一对基因突变(隐性突变)②两种突变来自两对基因突变(隐性突变)(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判断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 A Y与一白眼雌果蝇X a X a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注:染色体缺失的纯合子致死)。

①观察法: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结构。

若染色体正常,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反之可能是染色体缺失引起的。

②杂交法: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1∶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2∶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1.(2023·福建,9)无义突变是指基因中单个碱基替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tRNA(sup—tRNA),能帮助A基因第401位碱基发生无义突变的成纤维细胞表达出完整的A蛋白。

该sup—tRNA对其他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

过程如图。

二轮专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

二轮专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

专题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一、考点解读点拨1.考点分析:(1)生物的性状的概念及相对性状。

(2)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5)人的性别遗传。

(6)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7)能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8)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及变异原因。

(9)动、植物的进化历程及进化趋势。

(10)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2.复习点拨(1) 复习重点①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②辨析相对性状。

③能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④描述米勒的探究实验。

⑤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2)考点呈现形式①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各知识点,例如某种生物的的变异现象、原因、类型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②以图示考察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或判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部位。

③以图示考查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④依据图示由亲代的基因组成推断子代的基因组成及性状或依据图示由子代的基因组成推断亲代的基因组成及性状。

⑤以图示考查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及自然选择学说。

(3)与其他专题及高中内容联系本专题和《生物和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联系密切。

本专题在高中内容中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知识结构三、经典例题解析例1. 如图为某家族白化病遗传图谱,白化病是隐性性状.若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根据图谱得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亲代中父亲的基因组成为AaB.子代中儿子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C.女儿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50%D.从基因组成看,母亲产生两种生殖细胞例2. 根据下列性别遗传图解分析:(1)A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是,D细胞内染色体组成是,A、B、C细胞都属于细胞.(2)乙的性别是.按此图分析,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3)一对刚结婚的夫妇,他们想生一个男孩,去了南岳衡山的送子庙求子,那么他们生男孩的概率应该是.如果他们第一胎生的是男孩,第二胎生女孩的概率是.(4)如果控制人类色盲的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上,这对夫妇中丈夫是色盲,难么他们的小孩中患色盲的概率是.所生的(男孩或者女孩)都不会得色盲,所生的(男孩或者女孩)都会得色盲.四、分类题组训练(一)高频考点聚焦1、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是()A. B.C. D.2、下列选项中,可以表示正常女性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的是()A.22条常染色体+X B.22对常染色体+XXC.22条常染色体+Y D.22对常染色体+Y3、成年男性的精子中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数目分别为()A.23对;1对 B.22对;1对C.22条;1条 D.23条;1条4、下列各组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A.精子和受精卵 B.卵细胞和体细胞C.体细胞和受精卵 D.体细胞和精子5、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卵细胞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以上事实说明()A.细胞中的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B.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C.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D.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6、下列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的黄粒与圆粒B.棉纤维的细与长C.羊的长毛与狗的短毛D.鼠的黑毛与灰毛7、下列生物变异中,可以遗传给后代的是()A.水稻因光照不足引起的减产B.奶牛因饲养条件好所表现的高产奶量C.同卵双生双胞胎兄弟,生活在农村的弟弟皮肤较黑D.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8、白化病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下列关于白化病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父母都患病,子女可能是正常人B.子女患病,父母可能都是正常人C.父母都无病,子女必定是正常人D.子女无病,父母必定都是正常人9、某一对夫妇,先后生育了四胎,全部是女孩,下列有关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该妇女所产生的卵细胞,全部是含有两个X染色体的B.该男子所产生的精子中,全部都是含X染色体的C.该夫妇受精作用时,每次都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出现10、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遗传病一般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B.遗传病不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C.遗传病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近亲结婚生出的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11、人类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A.禁止近亲结婚B.进行遗传咨询C.提倡适龄生育D.进行产前诊断12、下列属于生物变异现象的是()A.同一种病菌有的有抗药性,有的没有抗药性B.雷鸟羽毛的颜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C.狼和狗的尾巴形态上有差异D.家蚕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上差别很大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DNA上的一些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基因B.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C.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D.染色体由DNA和核酸组成14、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A.环境变化的结果 B.生存竞争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15、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A.0 B.12.5% C.25% D.50%16、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17、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基因是DNA分子的片段;②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③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表现的;⑤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⑥基因在所有的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18、孟德尔在一次杂交试验中,将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高茎豌豆,杂交第一代自花受粉,将其种子全部种下,在全部杂交第二代植株中,有90株矮茎豌豆.请你推测,杂交第二代大约有多少株高茎豌豆()A.90株B.180株C.270株D.30株19、下列关于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中不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速度较快B.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促进生物进化C.自然选择进行十分缓慢D.自然选择是各种环境起作用20、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三者在自然选择中所起的作用依次是()A.原因、结果、手段B.手段、原因、结果C.手段、结果、原因D.原因、手段、结果21、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遗迹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顺序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22.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经过许多年以后,这片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的延续B.云杉的结构比桦树更复杂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D.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23.原鸡产蛋很少,但现在的蛋鸡产蛋量很大,原鸡进化成为蛋鸡的正确顺序是()①原鸡产生了可遗传的产蛋多的变异;②产蛋多的变异逐代积累而得到加强;③人们专门饲养和繁殖产蛋多的鸡.A.①②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24.如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3)从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到,由到,由到。

初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 看我们的缤纷世界,想原始地球的单调情景,这形
形色色的生物是怎样由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专 题 问 题 设 2 没人亲历进化历程,如何研究生物进化历程呢?

3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什么?
4 生物进化的大体趋势是什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 生物进化树游戏拼图 2 多媒体课件。 3 分小组讨论学习。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看视频《我们的世界》 播放视频我们身边的世界,看缤纷世界,物种万千,思考专题问题 1. 活动二:小组合作完成资料分析 1.小组成员根据课本上的资料,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2.试着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活动三:学生活动“生物进化历程拼图游戏” 1.拿出纸板,画出生物进化树,分别割成不同的形状,剪成小图块。 2.小组进行游戏,比一比谁做的更快更好。 活动四:总结生物进化的大体趋势
知识要素方面:(教师课堂评价)
1 学生是否能够概述出生物起源的过程。 2 独立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检测题。
评价要点
能力提高方面: (小组教师互评) 1.小组活动中能否积极的参与,搜集资料,发表见解。
(组员评)
2.课堂上是否能够积极流畅的表述小组的意见。(教师 评)
专题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所需课时 1 课时
专题一
原始生命的诞生
所需课时 1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己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总结知识等多方 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相信科学杜绝 迷信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生物的进化规律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王恒林精题解析例1:与现代海洋、大气相比较,原始海大气之所以有利于生命的诞生,是因为原始海洋()A、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氧B、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不含游离氧C、不含丰富的无机盐和游离氧D、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不含游离氧解析:在原始大气层中生成的有机小分子物质聚集在原始海洋中,经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而形成许多分子体系,以至于形成原始生命。

所以,在原始海洋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

大气中的游离氧在蓝藻和绿藻出现后才出现并逐渐多起来的。

所以,原始海洋在生命出现前是不含游离氧的。

例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A、无脊柱动物和脊柱动物B、爬行动物和鸟类C、鸟类和哺乳动物D、两栖类和鸟类解析: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动物的许多特点,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等等;而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已经具有羽毛,而且羽毛也有了分化,具有飞翔,并且掌骨和腕骨有了愈合。

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度类型。

答案:B例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其中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A、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B、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C、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各种变异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长期的生物进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和多样性解析:选项A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选项B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很显然,它们都是生物进化的原因,选项C是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因此,选项D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D典题演练1、(06年广东中考)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B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2、我国学者从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中分析找到氨基酸等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

这项研究成果可以间接地证实( B )A.始生命来自宇宙其他星球B、原始地球上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C、有机小分子生成于46亿年后D、由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原始生命3、(06年湖南中考)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A)A、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B、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C、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D、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能人4、(05年湖北中考)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C )A、生存竞争B、人工选择C、自然选择D、遗传变异5、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由简单到复杂B、由低级到高级C、个体由小到大D、由水生到陆生6、右图表示植物进化的历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海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B、受精作用脱离水限制的是丁和戊C、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是乙和丙D、具有开花和传粉现象的植物是丁或戊7、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A)。

A、节肢动物B、爬行类C、两栖类D、鸟类8、(06年长春)下列生命起源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B)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甲烷等D、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9、下列对地层中化石出现顺序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D )A、较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较低等,较简单B、较晚近的地层中,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C、较晚近的地层中,有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化石D、较晚近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10、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C )A、恐龙蛋变成恐龙B、海洋变成陆地C、类人猿变成人D、蝌蚪变成青蛙11、原始生命分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C)A、运动方式不同B、细胞结构不同C、营养方式不同D、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12、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13、(06年山东)长颈鹿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因经常吃高处的树叶B、生物的变异一般是有利生存的C、为了吃高处的树叶D、环境对不同个体具有选择作用1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D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15、生物生存必然要有竞争,其原因是( C )A、竞争好斗是生物的习性B、竞争可使后代更强壮C、生存所需要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有限的D、竞争是自然规律16、下列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A )①现有的生物比远古的生物在形态结构上复杂②从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趋势③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形态结构④陆生生物比水生生物高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7、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得晚,由此可知( B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的结构复杂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18、(06年宜昌)下面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的解释,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B.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D.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

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得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20、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从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发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可以充分说明动物的进化(C)A、从简单到复杂B、从低等到高等C、从水生到陆生D、从少数到多数参与2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甲烷、氢。

最早登陆的动物是节肢动物。

22、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

越晚近的越在地层上面,结构复杂,以陆生生物为主,从而我们推断生物的进化历程是:(1)、水生到陆生(2)、简单到复杂;(3)、低等到高等。

23、(05年聊成)某考古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发掘到许多化石,在甲地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龟的化石;在乙地层中发掘出马、剑齿虎、犀牛的化石;在丙地层中发掘到三叶虫、乌贼、珊瑚虫的化石。

这些地层依年代由远而近的排列顺序应是丙甲乙。

24、科学家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这说明:(1)生物并非一开始就有;(2) 生物在地球形成之后出现。

25、(05年湖北宜昌)下表是7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 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小。

(2)、从上表看,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小(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比较,是从重要物质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26、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时,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动植物化石,为证明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始祖鸟化石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又具有爬行类的特点,因此,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动物进化的过渡类型;还有种子蕨化石具有种子植物的特点,又有蕨类植物的特点,因此种子蕨是蕨类植物向种子植物进化的过渡类型。

27、下图事实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 藻类植物。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苔藓植物和C 蕨类植物。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

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它包括D 裸子和E 被子,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3)、从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28、下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弱。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来了选择作用。

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抗药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定向(定向或不定向的)。

②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年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29、(06年滕州)右图为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的次序示意图,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⑵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30、(05年玉溪)下表为英国曼切斯特地区工业化前后森林中桦尺蠖变化的主要数据:(共6分)考察时间栖息环境浅色桦尺蠖所占比例深色桦尺蠖所占比例1850年(工业化前)长满浅色地衣的树干(树皮)占85% 占15%1950年(工业化后)裸露并被煤烟熏黑的树干(树皮)占15% 占85%根据上表情况分析下列问题:(1)工业化后,1950年该地区的桦尺蠖以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环境的定向作用决定。

(3)以上述事实为实例,简要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提示:从自然选择角度分析)。

答案1——5 BBACC 6——10CABDC 11——15CADDC 16---20ABAAC21、原始海洋水蒸气、氨、甲烷原始节肢动物22、化石上复杂陆生(1)由水生到陆生(2)由简单到复杂(3)由低等到高等23、丙、甲、乙24、(1)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2)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5、(1)越小(2)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3)分子生物学进化理论26、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代蕨类古代种子27、(1)叶绿素原始藻类植物(2)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原始的裸子植物原始的被子植物(3)水生陆生简单复杂低等高等28、(1)好差(2)①选择变异定向②自然选择有利变异29、⑴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进化地位上物种A比物种B高等⑵有可能。

物种B出现时间早,可能已经绝灭,也可能物种B的一支变异后逐渐进化为物种A,还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30、(1)要点提示:深色桦尺蠖、工业化后树干被煤烟熏黑,浅色桦尺蠖容易被天敌捕食,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有伪装和保护的作用,所以深色桦尺蠖占的比例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