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
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
![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80feb5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2.png)
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现今,估计已有不少人看过《阿育王》这部电影,看过的都知晓这部电影是印度比较出名的电影。
它演绎了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孔雀王朝阿育王与佛教的关系据记载,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
他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
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在即位后仍改变不了他凶狠嗜杀的作风。
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
因此,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公元前261年他率军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夷了南印度的一个城市。
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
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
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
事实上,阿育王此时已经镇压了别人的暴乱,并获得了极大的军事胜利。
他担心别人会模仿他的军事征伐,对自己的后代不利,所以就吸纳了佛教里面的一些所谓四大皆空,生死轮回等理念推广到别人心里。
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很快就四散瓦解了,说明阿育王的推广佛教并不是很成功,但因是高层统治者亲自推广,故而被佛教组织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作为继续发展扩张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阿育王是被佛教充分利用的对象,但阿育王自己也利用佛教瓦解别人的反抗,算是互相合作,各取所图。
看看这时的佛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
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
印度佛教史30——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
![印度佛教史30——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https://img.taocdn.com/s3/m/d0aef4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6.png)
印度佛教史30——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基本内容: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这一章节讲说一切有部早期发展,说一些有部,简称有部,成立的时间比较晚。
第三次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僧团到各地去传教,其中有一些僧人到了印度西北,就是旁遮普那一带犍陀罗、迦湿弥罗这一带。
注意这俩位置,健陀罗在西边,迦湿弥罗在东边,这两个地名待会儿有用。
西北这里的僧人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极为重视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的音译,就是论藏的意思。
佛家经典分三藏,经、律、论,经是记录世尊的言论,律是行为规范,论是后代的佛弟子对世尊所说法的整理、解释、发扬。
西北一带的僧人就特别重视论藏、写论的人,还有弘扬论的人,我们称这些人为论师。
一般提到论师指的就是说一切有部的人。
一切有部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一切有部是一切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一切都是实有。
下面说一下这个三世实有的理论。
三是实有这个理论。
在详细说之前先提醒两句,这个理论非常的抽象,用西方哲学的话说,这个理论是讨论存在论问题的,也就是关于存在以及存在的属性的问题。
比如说这棵树存在吗?它为什么存在?一分钟前它存在吗?它与其他的存在有何不同?存在论就研究这些问题,他这个东西跟现实就有点脱节。
三世实有就属于这种存在论问题,对指导现实生活价值不大。
但虽然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因为它在佛教界的影响太大,你学佛肯定要学部派佛教、部派佛教里最重要的就是说一切有部,一切有部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三世实有,你是绕不过去的,所以三世实有,你要是不懂,你以后看佛教的书你永远都有一个不懂的地方,所以这个坑咱们必须要填上。
开始讲三世实有。
三世实有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还有点复杂,首先有部它区分了假法和实法,所谓假法,就说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事物是由许多种不同性质的元素聚集而成,那这个事物就是假法。
咱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的事物基本全都是假法,比如衣服、瓶子,还有各种东西。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https://img.taocdn.com/s3/m/2d3fe4620b1c59eef8c7b416.png)
丛林中的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的职责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
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
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他们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
首座: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
他的责任是表率丛林,辅佐方丈,人天眼目,启迪后昆。
他在禅堂带领僧众参禅打坐,在厨房监督执事们搞好斋饭;他模范遵守丛林清规,对违犯戒律者依规示罚。
有的丛林,首座之上还有座元,为众执事的上首。
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地位乃次于首座,才德不愧为班首。
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
虽然高居班首之位,但处处以身作则,如同普通参学之人。
后堂: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称前堂;他位居后班之首,故称后堂。
他的责任是扶赞宗风,为僧众的楷模。
平时不过问丛林的日常事务,但受方丈的委托,可专管某项或某些事情。
堂主:主要指禅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备、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
他负有对寺院僧众进行开导教化之责,地位十分重要。
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设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这不属于班首的范围。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
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例如,当代有的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管理。
但是,寺庙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
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
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八大执事,就是指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寺院重要执事僧,包括: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dabbe06a6c30c2259019eb8.png)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张勇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宗教学专家,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云南文史编委会主任、云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多年宗教事务管理文史研究,主编有《翰墨精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先生之风》,著有《云南史话》、《云南宗教信徒群体行为与管理研究》,云南文史论坛名主持人、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嘉宾,曾荣获云南省社科研究优秀管理者。
前言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知识结构里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我们对宗教知识、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再加上从现实的情况来讲,我们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宗教种类最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民间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云南的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
那么我们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要讲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传佛教文化。
在我们国家,南传佛教仅仅是我们云南一省独有,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特产。
(宗教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知识结构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
在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那么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南专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听一听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
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
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5c6523681a37f111f1855bdf.png)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一、目标:大家一起学习上座部佛教。
二、组讨论规范:只谈论《巴利三藏》、上座部佛教及止观禅法,不发无关文字、图片、链接。
1.不依大乘诸作品 ,只闻思修巴利三藏。
2.不念诵畜牲咒语 , 只实践戒定慧三学。
3.不信仰流变八宗 ,只修学体证八圣道。
4.不学习外道理论 ,只修行四圣谛佛法。
三、发言具体规则:1.贴图:适量、适当,不贴无意义、玩耍等不雅之图;2.字体格式:用字大小颜色合适,要考虑他人阅读方便;3.发言讨论:论点必须有论据,论据必须被共许;4.说话有益、适时、真实、柔和、慈爱;5.离于谎言、离间语、粗恶语、闲杂语;6.不得刻意宣扬非佛法等其他宗教或乱力怪神的观点和言论;7.避免无益徒劳之论。
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8.避免住于诤论。
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 ,, 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9.常说十种恰当的话题:谈论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四、关于念佛号、咒语上座部佛教没有念佛号法门,不念阿弥陀佛,念咒语亦是佛教戒律禁止之事,非佛陀所教导。
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释迦摩尼佛,即世尊苟答马(古译:乔达摩)。
上座部佛教忆念佛陀功德的方法:佛随念——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五、巴利语三藏圣典1.《律藏》——分为五大册,分别是:《巴拉基咖》、《巴吉帝亚》、《大品》、《小品》、《附随》。
2.《经藏》——共有五部,分别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63f6052804d2b160b4ec020.png)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阿育王初登位时,对于王都华氏城邻近的毘舍离僧团,也是相当的友善和礼遇,大天即常于王宫中说法12。
此时的阿育王,对于中印东方的毘舍离僧团与西南方优禅尼僧团,是相当的重视与亲近,尤其对优禅尼僧团是特别的信赖。
或许这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并且王族多人出家于优禅尼僧团的缘故。
相对于此,远处北方摩偷罗优波鞠多及西北印犍陀罗的末阐提的阿难系僧团,就显得疏远多了。
弘化于远方北地罽宾(犍陀罗,后称迦湿弥罗)的末田地(Madhyāntika,指水中,又译称末阐提),传说原为雪山仙人有五百弟子,当阿难临入灭前,在恒河中共同出家于阿难座下,后将佛法传入迦湿弥罗。
见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七13:「尔时,于雪山有一仙人五通具足,共五百弟子,彼仙思惟何故地动,其见阿难欲入涅盘,乃至共五百弟子往阿难所。
到已礼足合掌说言:我于长老当得佛所说法及出家具足修净梵行。
……仙人及弟子于恒河中出家,是故名末田地。
……长老阿难语末田地言:……我今欲涅盘,此法藏汝应受持。
佛已说罽宾国第一坐禅寺,我入涅盘百年后当有比丘名末田地,是其应持法藏入罽宾国,是故汝应将法藏入彼国。
」佛灭后百年开化佛教于北印罽宾的末田地,被视为与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时,阿难系的大德商那和修,同为阿难的弟子。
见晋译《阿育王传》卷六14:「尊者(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印度最早的说法中,阿难并非承自大迦叶的师承,而阿难的正传弟子为舍那婆斯?ā?avāsi(即商那和修,又称三浮陀Sambhūta),为「第二次结集」的大德,并将罽宾佛教的启教者末田地(Madhyāntika 末阐提),说是阿难晚年收授的弟子,这应是为了增上阿难系僧团的光辉,同时也是肯定末田地的贡献及荣耀。
佛灭后约250 年,阿难系僧团有学众名为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受优波离系僧团改转经说的影响,信受优波离系僧团新出的论义(特别是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达磨》),依循优波离系新出的论义,著作了《发智论》15(旧译名《八犍度论》),改转阿难系僧团遵循的古来经说。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https://img.taocdn.com/s3/m/51f1ad7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9.png)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思和内容提要:佛教源于印度。
印度佛教在佛陀涅盘后,由于僧团内部的分化等原因而步入到部派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又分裂为上座、大众二部,由此二部又分裂出传统所说的十八部乃至更多。
本文以逆时溯源的方式,对从近现代学界的研究成果到古代论典,逐步深入追流溯源,重点考察了印度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关系。
关键词: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作者思和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一、引言大致在佛陀(约公元前565-前486年)涅盘后百年间,佛教僧团出现了分化,这一历程大约从公元前370年起,到大乘佛学开始流行的公元150年前后止,总计有500年左右的时间,史称部派佛教时期。
起初分化为上座、大众二部,名为“根本分裂”。
此后,这两部又继续分裂,名为“枝末分裂”。
据现存最早的文献,世友(约公元一、二世纪)的《异部宗轮论》载,上座部于佛灭后三、四百年内,经七次分裂而成十一部,大众部于佛灭后二、三百年内,经四次分裂而成九部,合计二十部,除去根本分裂的两部,即通常所说的十八部派。
实际上的部派要比这多的多。
安德烈.巴罗(,1921-1993年)曾将古印度许多记载布施给部派教团的碑文与其他文献汇合统计出的部派名称,计有三十四个之多,其中包括本文所关注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一切有部)和根本说一切有部1(简称根有部)。
研究印度佛教史,部派佛教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伴随着众多不同僧团的出现,而有教义、戒律、以及哲学理念上的展开与丰富。
从这种研习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僧团建设、僧团关系,以及义理等方面的启发。
无疑,这对于当今教界,以及其他社会民众团体都具有借鉴的意义。
正如印顺法师所说:“佛法也不只是佛所说的”,“佛法是具体的,活跃于人类面前的。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9877c588de80d4d8d15a4fb4.png)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佛学集粹_080_阿育王与前七祖
![佛学集粹_080_阿育王与前七祖](https://img.taocdn.com/s3/m/9af24465ddccda38376bafd2.png)
内容提要: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国王,在他的前后,佛教出现了七位当时公认的领袖,即前七代持法者,也是后来禅宗二十八祖中的前七祖。
大量史料表明,七代持法者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也表明佛教确实存在着持法者代代相承的历史传统,因而后来的禅宗世系说有比较充分的根据,并非是后世有意编造祖统。
关键词:阿育王 大迦叶 优波崛多 大天诸书共说,释迦牟尼入灭之后,由大迦叶传持教法,是为第一代持法者,兹后代代相传,至第五代提多迦时尚无异说,表明僧团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了统一。
提多迦后传承派析,有以具寿黑色(讫里瑟那)为第六代,讫里瑟那传善见,为第七代,有以弥遮伽为第六代,弥遮伽传婆须蜜多(世友),为第七代。
传说七代祖师圆满护持教法,与佛陀所行相应,其后诸师,则难以达到这一境界。
七代持法者名称事迹异说不多,其年代却是一笔糊涂账。
持法者传承主要见于北传史说,而北传多以阿育王为佛灭后百年之人,与通常的说法差了百年之多,如此一来,其安排诸师时代事迹便出现了许多的混乱,不理清这一问题,便无由弄清历代持法者的真实历史。
阿育王的时代已有定论,为了迁就北传之说,宇井伯寿等便将佛灭时间也拖后百年,其实如此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今以公元前486年为佛灭之年,折衷诸说,寻求一个最切近史实的假说。
与早期持法者传承相关的史料主要有《舍利弗问经》、《阿育王传》、《阿育王经》、《阿毘昙毘婆沙论》、《善见毗婆沙》、《付法藏传》、《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虽然后出,但也包含了不少珍贵的原始资料。
由于这些资料都是阿育王之后数百年出现的,其间相互矛盾之处不少,必须加以梳理取舍,才有可能治乱丝,显实相。
大迦叶与阿难前两代由于靠近阿阇世王,其时代比较容易确定。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鸡足山及大迦叶故事》记述了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云大迦叶“结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1),据此大迦叶应于佛灭第二十年(公元前467年)至鸡足山入灭尽定。
印度帝国建立者阿育王
![印度帝国建立者阿育王](https://img.taocdn.com/s3/m/e664c7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e.png)
印度帝国建立者阿育王阿育王(Asoka),全名阿育王(Asoka the Great),是印度帝国的建立者。
他是印度马奈里王朝第三位国王,统治期间为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
阿育王不仅以其统一印度、促进文化和宗教交流、推广善政和道德而闻名,还是印度历史上最杰出和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他的统治被视为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阿育王的背景介绍、统一印度的策略、政策和成就以及对印度历史的影响等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阿育王的背景介绍阿育王是马奈里王朝的继承人,他在公元前268年接任王位。
在他统治之前,印度分为许多小国,各自为政,内战频繁。
阿育王的父亲比穆苏王(Bindusara)是一位勇敢而富有远见的统治者,为他的儿子铺就了统一印度的基础。
二、统一印度的策略阿育王统一印度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战争与和平并行”。
他在许多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征服了许多小国。
然而,他也意识到持久的和平和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和平手段来巩固统一。
他通过外交手段建立了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希腊、马其顿、斯里兰卡等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他成立了外交使节团,派遣外交使节出使各国,以促进印度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三、政策和成就阿育王以其善政和道德治国而闻名。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改善社会福利和促进人民的幸福。
他建立了公正和高效的行政机构,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和规定,以保护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的权益。
他倡导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
此外,阿育王还重视教育,建立了学校和大学,鼓励人们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
四、对印度历史的影响阿育王的统治对印度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统一政策和和平手段维持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社会福利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
他的教育政策促进了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此外,阿育王还是佛教的重要保护者和传播者,他推广佛教的理念和价值观,并且发起了许多佛教建筑和雕塑项目。
部派分裂始末
![部派分裂始末](https://img.taocdn.com/s3/m/3b3101c98bd63186bdebbc05.png)
部派分裂始末选自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着《原始佛教与法教之流变》部分内容一、“五恶见事”的纷争自佛灭当年(387 B.C.),大迦叶号召“第一次结集”以后,经历百年至佛灭百年的“第二次结集”时,佛教僧团发展为传承经法为主的阿难系僧团,还有传承律戒为主的优波离系僧团。
阿难系僧团以阿难弟子商那和修Śāṇaka vāsi 及其弟子优波鞠多Upagupta 领导,传化于北方摩偷罗Mathurā 一带的僧团为主;优波离系僧团则分为由优波离弟子陀娑婆罗领导,传化于东方毗舍离Vaiśālī 的僧团,以及由优波离弟子驮索迦Dāsaka(驮写拘)领导,传化于西方优禅尼Ujjeni(或Ujjayaini)一带的僧团。
这三大僧团发展所在的地域、部族及使用的语言,彼此都不相同,如是两大师承、三大僧团,共承佛陀的教法与律戒。
佛灭后约116 年(271 B.C.),时为孔雀王朝阿育王Aśoka 在位的时代,当时孔雀王朝首府华氏城Pāṭaliputra 是中印首要的都城,而阿育王又极力的护持佛法,在华氏城建了一座皇家寺院(鸡园寺)供养十方的僧众。
当时聚居华氏城的僧众,包含了当时佛教三大僧团的僧众,即北方摩偷罗及迦湿弥罗的阿难系僧团僧众,东方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及西南方优波离系优禅尼、阿槃提僧团等地的僧众。
因为出自优波离师承传化于毗舍离地区的僧团中,有名为大天Mahādeva 提倡“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以异于传统经法的“五恶见事”,贬谪阿罗汉为有漏、不圆满,造成僧团的论争与对抗。
当时传化于摩偷罗的阿难系僧团为了维护古来的经说正统,起而抗拒大天的“五恶见事”,形成阿难系僧团与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的对抗局面。
然而,当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偏袒、支持大天的毗舍离僧团,排拒维护正说的阿难系僧团,使得阿难系僧团屈于劣势。
见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1:“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印度古代的阿育王与佛教传播
![印度古代的阿育王与佛教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fcb20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4.png)
印度古代的阿育王与佛教传播阿育王(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古代马奇雅王朝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国王。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佛教的弘扬者和支持者。
阿育王在位期间,致力于推广佛教,使其成为印度国家信仰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阿育王与佛教传播的关系以及他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阿育王执政后,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推广佛教。
首先,他下令修建许多佛教寺庙和佛塔,将佛教寺庙建设成庄严肃穆的场所,供人们礼佛和修行。
这些寺庙的建设不仅为佛教徒提供了一个信仰场所,也向外界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其次,阿育王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来保护佛教和佛教徒的权益。
他禁止杀戮,鼓励和平与仁慈,倡导人们遵守佛教的教义。
他还设立了佛教僧伽会,为僧侣提供教育资源和照顾,并保证他们的生活和宗教自由。
此外,阿育王主动派遣使者去邻国和其他国家,向各地传播佛教。
这些使者被赐予宝贵的礼品和佛教经典,以向其他国家的国君和民众普及佛教教义。
这些使者的传播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佛教在印度及其周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不仅展现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他自己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据历史记载,他在位期间多次皈依佛教,并亲自履行佛教戒律和教义。
他还自费修建了许多佛教遗址,如萨恩恩故城、波利涅大塔等,以供佛教信徒朝拜和参观。
阿育王的支持和贡献使佛教在印度得以迅速传播,并成为印度国家信仰的一部分。
他的措施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他的名字在佛教史上被永远铭记,他被誉为佛教的守护者和奠基人。
总结起来,阿育王是一位伟大的印度古代国王,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表现出色,还是佛教的弘扬者和支持者。
他通过修建寺庙、制定法令、派遣使者以及自身的履行者身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阿育王的努力成果至今仍能在印度和其他佛教国家的佛教遗址中看到,并且佛教依旧在这些地区繁荣传承。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d5682681e53a580216fcfe73.png)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
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
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现在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
(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
(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
(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
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
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
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
西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
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
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
五世纪时,有觉音、达磨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西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
西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
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
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
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附∶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摘录)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
印度尼泊尔皇帝阿育王佛教的传播者
![印度尼泊尔皇帝阿育王佛教的传播者](https://img.taocdn.com/s3/m/2693e7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e.png)
印度尼泊尔皇帝阿育王佛教的传播者阿育王(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又称为阿育王世界君主、圣明君王,在印度尼泊尔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是印度尼泊尔的皇帝,还是佛教的积极传播者。
阿育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促进了佛教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探讨阿育王的生平事迹、他对佛教的贡献以及他的影响力等方面,来展现他是如何成为印度尼泊尔皇帝和佛教的传播者的。
第一部分:阿育王的生平事迹阿育王,原名阿帕多,是印度尼泊尔王朝摩揭陀的第三位君主。
他是印度尼泊尔皇帝比马拉乔的儿子,生于公元前304年。
在他成为皇帝之前,他曾经在父亲的统治下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
在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成为了摩揭陀帝国的皇帝。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治和发展国家经济。
阿育王开发农业,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还通过建设道路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第二部分:阿育王对佛教的贡献阿育王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并将佛教视为国家的官方宗教。
他对佛教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佛教建筑:阿育王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塔,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场所。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印度尼泊尔的卢姜塔。
这座塔是佛教圣地之一,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者。
2. 佛教教育:阿育王建立了许多佛教修道院和学校,为学习佛教教义的僧侣和信徒提供了条件。
他提倡普及佛教教育,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3. 佛教文化:阿育王鼓励佛教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他支持佛教壁画、雕塑和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使佛教的教义和思想通过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第三部分:阿育王的影响力阿育王的统治使印度尼泊尔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国家,并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在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传播:阿育王的努力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他通过网络和宣传活动,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传达给更多的人群。
他还向周边国家派遣了佛教僧侣,进行佛教的传教工作。
印度阿育王的佛教影响东方的智慧传承
![印度阿育王的佛教影响东方的智慧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83015e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1.png)
印度阿育王的佛教影响东方的智慧传承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经由佛陀释迦牟尼的传播逐渐传入东方国家。
然而,在印度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人物——阿育王却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育王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在东方地区建立佛教寺庙和僧院,积极推动佛教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东方国家的文化、哲学和智慧传承。
本文将透过时间的长河,以及历史的眼光,探讨阿育王对东方智慧传承的影响。
一、阿育王的生平与佛教信仰阿育王,原名阿帝王,约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间,是印度毗舍离王朝的皇帝。
阿育王在位期间,转变了自己的信仰,并皈依佛陀的教诲。
他在信仰佛教后,并未仅止于个人信仰,而是积极推动佛教的发展,让佛教成为国教,影响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阿育王对佛教的推广阿育王推崇佛教,将其作为国教,这对佛教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阿育王派遣使者到东方各国,传播佛教教义,建立佛教寺庙和僧院,使佛教在东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阿育王对东方智慧传承的影响1. 文化传承阿育王不仅在印度本土积极推动佛教的发展,也在东方国家建立寺庙和僧院,使得佛教的信仰和文化在这些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这些寺庙和僧院不仅成为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场所。
通过建立寺庙和僧院,阿育王促进了东方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2. 哲学传统佛教是一种富含哲学思想的宗教,阿育王对佛教的推广也使得佛教的哲学思想在东方国家广泛传播。
佛教的核心教义——苦、集、灭、道,以及如何追求解脱和智慧的思考方式,对东方国家的哲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智慧传承佛教讲究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阿育王作为佛教皈依者,注重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他在建立寺庙和僧院的同时,也提供了学习和修行的场所,为佛教徒和修行者提供了追求智慧的环境和资源。
这种智慧的传承不仅对佛教徒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东方社会整体的智慧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阿育王的影响延续至今阿育王的推动和贡献使得佛教在东方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佛教作为一种深厚的智慧传统延续至今。
《古代印度》阿育王:佛法传播者
![《古代印度》阿育王:佛法传播者](https://img.taocdn.com/s3/m/777a0a9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9.png)
《古代印度》阿育王:佛法传播者在古代印度的历史长河中,阿育王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不仅是一位强大的君主,更是佛法的积极传播者,其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阿育王出生于公元前 304 年,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在他继位之前,孔雀王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已经成为了印度次大陆上一个强大的帝国。
然而,阿育王早年的统治却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为了争夺王位和扩张领土,阿育王参与了无数的战争。
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那场征服羯陵伽的战役。
这场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生命消逝,家园被毁。
但也正是这场战争,让阿育王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看到了人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苦难。
经历了这场战争的洗礼后,阿育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统治方式。
他意识到,武力和征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反而会引发更多的仇恨和冲突。
于是,他决定放下屠刀,皈依佛法,并将佛法作为自己统治的指导思想。
阿育王对佛法的传播可谓不遗余力。
他派遣众多的僧侣和使者到全国各地去宣扬佛法,建立寺庙和佛塔,鼓励人们学习和修行佛法。
他还在全国各地的岩石和石柱上刻下了许多关于佛法的敕令,这些敕令不仅宣传了佛法的教义,也表达了阿育王对和平、慈悲和正义的追求。
阿育王所传播的佛法强调慈悲、善良、宽容和非暴力。
他鼓励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摒弃恶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在他的倡导下,佛法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人开始信仰佛法,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为了更好地传播佛法,阿育王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他与周边国家的君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向他们介绍佛法的教义和理念。
通过这种方式,佛法不仅在印度本土得到了传播,还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对亚洲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育王对佛法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他还将佛法的理念融入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中。
他主张以慈悲和正义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减轻人民的负担,推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阿育王传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阿育王传](https://img.taocdn.com/s3/m/3ae03107be1e650e53ea992c.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阿育王传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阿育王传”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阿育王传七卷。
西晋三藏法师安法钦(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译。
阿育王是二千多年前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一位着名的君主,他能征贯战,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阿育”是梵语(A’soka),唐代译音为阿输迦,又音译为阿育,A’,Soka是无忧,故汉语亦意为“无忧王”。
阿育王在征服羯陵加(今印度的奥里萨邦)时,摧毁了无数城寨,焚烧了大批居民,掠夺了大量财富。
据载俘虏了15万人,屠杀了10万人后深感自责,转而弘扬佛教,他宣布在国内尊重一切教派,亲自主持召开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在“结集”上带头讲经说法,与僧众会诵佛经,使古佛经最后定型。
“结集”后,阿育王派遣包括他子女在内的大批僧人到印度各地以及斯里兰卡、缅甸等邻国,甚至远达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传教,为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不但博得了“佛教的亲戚”之美称,也使传世诸经多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育王传》一书,共分有十二分,即:本施土缘,阿育王本缘传、阿恕伽王弟本缘、驹那维本缘、半庵罗果因缘、优波槃多因缘、优波诤多因缘之余、摩诃迦叶涅槃因缘、摩田提因缘、商那和修因缘、优波槃多因缘、阿育王现报因缘。
本施土缘中,记载阿育王的前生及为轮王皈依佛法正信。
自阿育王本缘传至半庵罗果因缘,记载阿育王礼塔,王弟宿大哆皈依佛教诸事。
优波槃多因缘以下较详细记载佛祖灭度后传付法藏,以及优波槃多传布正信事。
在阿育王现报因缘中,记载阿育王供养佛所得种种现报。
全书在篇幅上所记阿育王和优波槃多各占一半,大都是记叙阿育王皈依佛教的经过,以启迪后人。
阿育王故事有南传北传之别,此传与僧伽婆罗所译《阿育王经》,昙摩难提所译的《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同属北传佛教系统。
《阿育王传》是研究阿育王传说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后来禅宗祖师传承脉系的参考文献。
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纪闻
![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纪闻](https://img.taocdn.com/s3/m/486d87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76.png)
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纪闻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本文介绍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
阿输柯·孔雀(梵语: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IAST:Aśoka Maurya)约西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अअअअ,Aś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
他是一位佛教徒,也给佛教带来了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伟大的国王之一。
在100次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间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大部份的土地。
王朝的版图扩张到现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达到伊朗的东部,东边则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则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
(塔克西拉佛教遗址)王国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邬闍衍那及巴连弗邑。
(沙鲁克汗演绎的阿育王)阿育王的祖父,乃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月护王,其打败了亚历山大的军队,并获得了其后继者塞琉古帝国之承认,奠定其国孔雀王朝之大国地位。
即位之初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前273年频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苏深摩争夺王位取胜并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不久阿育王笃信佛教(有人说是受佛教徒的异母弟影响;也有说是受沙门的影响)。
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
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
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根据小摩崖法敕,阿育王在接触佛教后,曾经有两三年的时候不太积极之后与僧团深入相处,约于即位后第七年皈依佛教。
(阿育王法敕,是刻在石柱上的文字)根据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记载,阿育王在即位第8年,征服羯陵伽国,当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开始虔诚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扩张势力。
但似乎阿育王之后亦没完全改变暴力与专制北传记载他曾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外道屠杀导致误杀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长老。
据南传记载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阿育王后悔之后,再没有迫害各宗教的具体记载,对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都予以慷慨捐助。
阿育王.doc
![阿育王.doc](https://img.taocdn.com/s3/m/d09b59297cd184254b3535b6.png)
阿育王
公元前6世纪,印度已形成16个国家,史称列国时代。
他们互相兼并,争霸,印度逐渐趋向统一。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无忧王)在位时,对南印度进行大规模的征服战争,除半岛的极南端一部外,第一次统一了印度。
阿育王统治的40多年间,孔雀王朝进入全盛时代。
国家的统一,使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灌溉工程扩大了,铁制工具普遍使用,还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
阿育王在征服南部的羯陵伽时曾杀10万人,俘15万人,使他们沦为奴隶,许多穷人因负债也沦为奴隶。
由于杀人过多,阿育王遇一沙门(即僧人)说法,阿育王遂生悔悟,归信佛教,决心以佛教治国。
他大事宣扬佛法,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各地修建很多佛寺,把教谕刻在悬崖岩壁上、山洞里或柱子上。
他在华氏城召开第三次佛教大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以求解决佛教各派之间的争端。
在征服羯陵伽后,他放弃了传统的对外扩张政策,而派遣官员和佛教徒到国内边远地区和锡兰、缅甸等国家宣传佛教。
阿育王死后,印度再次发生分裂。
阿育王的简介
![阿育王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988b9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3.png)
阿育王的简介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也是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建立了印度史上第一个政权统一的国家,称之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阿育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阿育王的简介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阿育王生于公元前304年,卒于公元前232年。
尽管他对佛教的推动是闻名于世的,但他对佛教虔诚的信奉也并不是从小就开始的,或许他有着与生俱来的佛性,但是这佛性在他征服羯陵伽国之前并没有体现出来。
他曾以武力来征服国家,传言他的王位是用杀死99个皇兄的代价获得的,而他为了取得王位的宝座也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经过四年的拼杀终于铲除了一切与他敌对的势力才稳稳的坐上了王位。
而在他登上王位之后仍无法改变其弑杀如命的作风,他在统治印度的前期被印度人民认为是一名暴君,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他前半生的评价:“黑阿育王”。
阿育王这一生,促使其从“黑阿育王”转变为“白阿育王”的就是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是其发动过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造成了10万人被杀害,15万人被掳走的惨剧,也是这次阿育王终于被死伤无数、尸横遍野的场景所震撼,从小就具有的佛性开始被唤醒,在痛悔之中开始了漫长的自我反省,于是便开始皈依佛门,彻底的改变了其统治策略,用仁慈、宽容去替代暴力,同时也教育人们遵礼守法,得到了印度人民的认可。
虽然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迅速的走向了灭亡,但是他推动的佛教信仰却影响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
以上便是阿育王简介。
阿育王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的阿育王是个印度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是印度的第三任君主,印度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辉煌了41年,他的宽容和非暴力管理方法在印度的现在还有着很大的影响。
阿育王在幼年时候就有着很大的理想,在开始的时候他不是这么慈善,也不相信佛教,他带兵在拼命的打江山,到处使用武力去占领印度的领土,之后在统治印度后就不发动战争了,开始实行仁慈治国的方法,就一直在管理印度的内政直到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阿育王初登位时,对于王都华氏城邻近的毘舍离僧团,也是相当的友善和礼遇,大天即常于王宫中说法12。
此时的阿育王,对于中印东方的毘舍离僧团与西南方优禅尼僧团,是相当的重视与亲近,尤其对优禅尼僧团是特别的信赖。
或许这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并且王族多人出家于优禅尼僧团的缘故。
相对于此,远处北方摩偷罗优波鞠多及西北印犍陀罗的末阐提的阿难系僧团,就显得疏远多了。
弘化于远方北地罽宾(犍陀罗,后称迦湿弥罗)的末田地(Madhyāntika,指水中,又译称末阐提),传说原为雪山仙人有五百弟子,当阿难临入灭前,在恒河中共同出家于阿难座下,后将佛法传入迦湿弥罗。
见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七13:「尔时,于雪山有一仙人五通具足,共五百弟子,彼仙思惟何故地动,其见阿难欲入涅盘,乃至共五百弟子往阿难所。
到已礼足合掌说言:我于长老当得佛所说法及出家具足修净梵行。
……仙人及弟子于恒河中出家,是故名末田地。
……长老阿难语末田地言:……我今欲涅盘,此法藏汝应受持。
佛已说罽宾国第一坐禅寺,我入涅盘百年后当有比丘名末田地,是其应持法藏入罽宾国,是故汝应将法藏入彼国。
」佛灭后百年开化佛教于北印罽宾的末田地,被视为与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时,阿难系的大德商那和修,同为阿难的弟子。
见晋译《阿育王传》卷六14:「尊者(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印度最早的说法中,阿难并非承自大迦叶的师承,而阿难的正传弟子为舍那婆斯?ā?avāsi(即商那和修,又称三浮陀Sambhūta),为「第二次结集」的大德,并将罽宾佛教的启教者末田地(Madhyāntika 末阐提),说是阿难晚年收授的弟子,这应是为了增上阿难系僧团的光辉,同时也是肯定末田地的贡献及荣耀。
佛灭后约250 年,阿难系僧团有学众名为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受优波离系僧团改转经说的影响,信受优波离系僧团新出的论义(特别是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达磨》),依循优波离系新出的论义,著作了《发智论》15(旧译名《八犍度论》),改转阿难系僧团遵循的古来经说。
据真谛Paramārtha 『部执异论疏』16:「从迦叶已来,至优波笈多,专弘经藏,相传未异。
以后稍弃根本,渐弘毘昙。
至迦旃延子等,弃本取末,所说与经不相符。
欲刊定之,使改末归本,固执不从。
再三是正,皆执不回,因此分成异部。
」因此,阿难系僧团分裂为改转经说、重论的说一切有部,以及传承传统经说的雪山部(原阿难系弟子)。
见《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17,引世友Vasumitra 著作,由真谛Paramārtha 译《部执异论》与《部执异论疏》:「部执(异)论曰:上座部住世若干年,从迦叶之后,至三百年,无有乖竞,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二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
」不久,说一切有部化区南方(近优禅尼)的学众,舍弃迦旃延尼子的《发智论》,而改宗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传出的《舍利弗阿毘达磨》,说一切有部遂再分裂为信从《发智论》的北方原说一切有部,以及改宗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达磨》的南方犊子部。
最后,犊子部学众在《舍利弗阿毘达磨》的解义上意见不同,又再分裂为法尚、贤冑、正量、密林等四部。
见《舍利弗问经》及《三论玄义》引真谛『部执异论疏』:《舍利弗问经》18:「他俾罗部(即阿难系上座部),我去世时三百年中,因于诤故,复起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
于犊子部,复生昙摩尉多别迦部(巴Dhammuttarika 法上)、跋陀罗耶尼部(巴Bhaddayānika 贤冑)、沙摩帝部(巴Sammitiya 正量)、沙那利迦部(巴Chandāgārika 密林)。
」《三论玄义》19:「三百年从萨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旧犊子部也!言可住子弟子部者,有仙人名可住,有女人是此仙人种,故名可住子。
有阿罗汉是可住女人之子,故名可住子。
此部是此罗汉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也。
……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名法相毘昙,罗睺罗弘舍利弗毘昙,可住子弘罗睺罗所说,此部复弘可住子所说也。
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毘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密林部。
」此时教区为北方罽宾的原说一切有部,应当是为了强化说一切有部是出自禅师及经师传承的缘故,才会有附加大迦叶传法于阿难的新说法。
此外,因为罽宾的原说一切有部和南方犊子部相互争夺阿难系的正统,说一切有部为了抬高在阿难系诸部中的地位,才会将罽宾佛教的启教者末田地,改说是阿难系原第二师商那和修(也是犊子部的第二师)的师长。
如此一来,商那和修变成是罽宾说一切有部的第三师,而在南方的犊子部则是第二师,师承的改说,应是罽宾原说一切有部为了自居是犊子部的母部。
大迦叶传法于阿难的一系五师传承,最早见于西晋惠帝(A.D.290~306)安法钦译《阿育王传》,而《阿育王传》当中说孔雀王朝后有三恶王毁佛,可知《阿育王传》传出的年代,应出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叶,比起公元五世纪的锡兰《岛史》应要早近五百年。
阿难传法于罽宾的末田地,末田地传法于舍那婆斯(即商那和修)的说法,最早见于罽宾地区说一切有部禅师达摩多罗Dharmatrāta 与佛大先Buddhasena(又译佛陀斯那,义译为觉军,卒于公元后曰410年)传的《达摩多罗禅经》(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 A.D. 411 译出)。
见《达摩多罗禅经》『序』20:「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
」在后来梁朝僧伽婆罗Sa?ghavarman 翻译的《阿育王经》(A.D. 506~518)中,应是参考了佛陀跋陀罗翻译的《达摩多罗禅经》,才对阿难系师承的传续,有了不同于《阿育王传》的改变。
见《阿育王经》卷七21:「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叶(翻大龟)入涅盘,摩诃迦叶付阿难(翻欢喜)入涅盘,阿难付末田地(翻水中)入涅盘,末田地付舍那婆私(翻纻衣)入涅盘,舍那婆私付优波笈多(翻大护)入涅盘,优波笈多付絺征柯(翻女)。
优波笈多在摩偷罗国教化弟子。
」如是可以推知,阿育王时代开化北印罽宾的末田地(末阐提),是王朝边区重要的佛教大德,自然得到阿育王的礼遇,又传说是阿难的弟子,资历与辈份高于当时摩偷罗的阿难系第三师优波鞠多22与优禅尼的优波离系第五师目犍连子帝须23,所以被延请为阿育王子摩哂陀出家授具足戒的戒师24。
但是在阿育王的信赖、支持下,近于王家的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声势超越了优波离系毘舍离僧团,逐渐以优波离师承的正统自居。
如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是依止优禅尼僧团,作为优波离第五代弟子的目犍连子帝须出家,又阿育王支持毘舍离僧团的大天,担任摩哂陀的十戒戒师,而当时出自优波离师承的大德中,辈份高于目犍连子帝须的毘舍离僧团主导者,优波离第三代弟子的树提陀娑Jotidāsa 则被阿育王边缘化。
见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25:「优波离授陀娑婆罗,陀娑婆罗授树提陀娑。
」阿育王的真正目地,应当是为了王朝的稳固,想要藉由亲近王家的优禅尼僧团,扩大王朝对佛教的影响力及控制力,才刻意扶植领导优禅尼僧团的目犍连子帝须,作为优波离系传承的正统,并费心安排摩哂陀作为目犍连子帝须座下的接班人。
2-1.阿育王的背景当阿育王为王子时,并未得到父亲频头沙罗Bindusāra 的宠爱,而频头沙罗又担忧其才华与野心,可能威胁到其兄储君的地位,故派阿育王子到偏远的塔克西拉Taxila 平乱。
当乱事顺利平定后,因频头沙罗王恐其坐大,而被派往优禅尼3Ujjayinī。
当出镇于优禅尼时,中途经过末瓦国Malwa,为了增加自身的声势与实力,以利将来争取天下,遂娶了当地卑提写Vedissa 大富长者的女儿缔维Devi4,生了摩哂陀Mahendra 与僧伽蜜多Sa?ghāmitra。
接着,又积极的拉拢当地的宗教势力,建立个人的政教关系,依尼拘律陀之教导归依佛教5,并且亲近优禅尼地区的佛教主导者,即自称「分别说者」的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
当频头沙罗王逝世后,阿育王子即起兵争夺天下,杀死了诸多兄弟。
在阿育王即位后数年,担任副王的阿育王之弟帝须Tissa,在王兄阿育王的忌惮下,可能倍感生存的压力,出家于优禅尼僧团,依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昙无德(南传『大王统史』6说是摩诃昙无勒弃多Mahādhamma-rakkhita)为师。
见觉音论师批注的汉译《善见律毘婆沙》卷第二7:「尔时,阿育王登位,立弟(帝须)为太子。
……又复一日,太子帝须出游行猎,渐渐前行至阿练若处,见一比丘坐,名昙无德。
……太子见已心发欢喜,而作愿言:我何时得如彼比丘。
……是时太子往到禅房,至昙无德比丘所,求欲出家。
」日后,阿育王的儿女──摩哂陀与僧伽蜜多,在阿育王的要求,也出家于优禅尼僧团。
见锡兰铜鍱部『岛王统史』第七章8:「阿育王说:『我为教法之相继者』。
……目犍连子帝须伶俐之答法阿育王:『资具之施与者是教外者,舍由己身所生后继者之子、女出家者,实教法之相续者』。
……法阿育王闻此之语,呼子摩哂陀童子及女僧伽蜜多两人,说:『朕(中译语)是教法之相续者』。
闻父之言,二人等承诺此。
」阿育王登位后,即积极的建立王家在佛教中的权威地位。
一方面安抚摩偷罗的阿难系僧团,接近摩偷罗僧团主导者优波鞠多,又依优波鞠多的建议,巡礼释迦佛陀一生行迹等诸圣地,建造塔、柱表彰圣德。
见《阿育王传》9「(阿育)王白尊者言:佛所游方行住之处,悉欲起塔。
所以者何?为将来众生生信敬故。
(优波掘多)尊者赞言:善哉!善哉!大王!我今当往尽示王处。
王以香花、缨络、杂香、涂香,种种供养尊者(优波)掘多。
(阿育王)即集四兵,便共发引至牟尼林园。
(优波掘多)尊者举手指示王言:此佛生处,此中起塔为最初塔……。
」二方面进一步的拉拢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让王弟帝须、王子摩哂陀、女儿僧伽蜜多及女婿出家于优禅尼僧团。
阿育王安排摩哂陀依优禅尼僧团主导者,优波离第五代弟子的目犍连子帝须出家,并以毘舍离僧团的大天为十戒戒师,又依迦湿弥罗地区传说出自阿难师承的末田地Madhyāntika(又译末阐提)为具足戒师。
据觉音论师著作,汉译《善见律毘婆沙》卷一10的记载:「(阿育)王复问言:云何得入法分?帝须答言:「若贫若富,身自生子,令子出家得入佛法」。
作是言已,王自念:我如此布施,犹未入佛法,我今当求得入因缘。
王观看左右见摩哂陀,而作是念:我弟帝须已自出家。
……即语摩哂陀:「汝乐出家不?」摩哂陀见叔帝须出家,后心愿出家。
……尔时、王女名僧伽蜜多,立近兄边,其婿先已与帝须俱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