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机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机理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有关学者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

定义,对其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以大股东为中心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小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员工等)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对比分析,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进而提出平衡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具体建议,以供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以契约为基础,与企业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从中获取回报,并承担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的个人或团体。[1]主要包括:股东(外部股东、内部股东)、企业管理者、员工、银行、债权人、供??商、顾客、同行竞争者、当地政府、社区、社会团体和公共媒体等。[2]

恩格斯说“第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3]按照利益相关者的内外部联系,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大股东为中心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小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员工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类是以企业为中心的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政

府、社区、供应商、顾客、同行竞争单位、债权人等)之间的冲突。本文主要讨论研究分析以大股东为中心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小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企业中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引社会关注的事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4]:

(一)控股权争夺的利益冲突

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中拥有的投票权通常是最多的,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中也占有大部分席位。一般情况下大股东掌握了企业的控股权,就意味着掌控了公司的人事任免权、财务支配权、资产配置权等一系列重要权力。2015年,宝能系入股万科地产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社会各方对此事进行了热议,但从事件的本质上看这是一个控股权争夺的案例。加拿大学者柴芬斯指出:“一家公司的股东之间也会存在着潜在的不和。”[5]主要是少数股东担心控股股东把公司视为自己个人的领地,并向直属企业转让优质资产或核心业务,从而形成利益输送链条。

(二)企业经营决策上的利益冲突

在企业重大决策的投票中,大股东往往能以较大的优势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顺利通过有利于自己的表决,其他利益

相关者无法左右企业的重大决策。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其他目标企业决策时,有些大股东在小股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购前就与被收购企业就评估价格、评估机构的选择、收购方式等关键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另外,有些大股东为了达到向其他企业进行利益输送的目的,披着决策程序的合法外衣,通过提高收购企业的评估价后再进行收购,严重损害了其他小股东的利益。

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当中,公司的总经理基本上都是控股股东选派,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日常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都受到控股股东的潜在影响,其他参股小股东难以左右企业日常经营的决策。

(三)股利分配冲突

大股东和小股东投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股利分红,股利分红的一般分配原则是同股同权、同股同利。但这未必是完全公平、公正的。一些大股东常常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时机制定股利分红的方案,而其他小股东由于在股利分配上的决策话语权不大,只能听之任之,被动地接受。

二、股东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冲突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常常是分离的。企业经营中的各种权利已不在股东手里。[6]股东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企业的运营管理,而企业经营管理者则以有利于自身收入的最大化和职业生涯

可持续发展做出企业的经营决策,两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的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产生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主要利益诉求的冲突

股东是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企业的财产是股东投资的,股东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股东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经营管理者则是股东聘请的,主要任务是为股东经营好企业,其目标是薪酬收入最大化,权力不断增加和声望不断提升。两者之间是委托与代理的关系,在各自的目标定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是两者利益冲突的根源。

(二)风险重视程度的冲突

企业的财产是股东投资的,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都由股东会或董事会集体研究决定,目的是为更加科学有效地规避风险,体现股东的决策意图。而经营者只能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依照董事会的决议,在年度的财务预算范围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风险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同时,经营者是受聘于企业股东,没有或少量持有公司股票,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与其有一定的关系,但相比股东而言,风险较小。因此,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中,由于两者在对待风险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容易产生了较大的利益冲突。

(三)尽职程度的道德风险冲突

当企业管理者尽职程度较差或未必以公司最大利益为前提进行经营时,就会出现管理者堑壕效应。[7]由于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也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常常通过签订合同来约定,但在工作的敬业度和尽职度等主观判断上,股东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对被授权的经营管理者做出准确的衡量,存在尽职程度的道德风险。某些经营管理者出于私心,在管理上可能会出现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搞小圈子等不良现象;在经营上出现缺乏积极主动性,经营不作为、推诿责任的情况;为了应付工作考核粉饰财务报表或者虚报数据;在工作作风上,容易出现公费私用、挪用公款宴请朋友、亲人,借外出洽谈业务之名行个人享乐旅游观光之实。

(四)战略意识差异的冲突

股东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较为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企业的各阶段发展中有较好的前瞻性、全面性、长期性的筹划和布局。对于经营管理者由于受聘于股东,如果在企业中没有持股,纯粹是一种聘用关系,缺乏归属感和事业心,不太关心或重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愿景,更多地关心短期的经营业绩,以便提高个人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声望,两者在战略意识上有明显的差异。(五)看待员工关系态度上的冲突

由于股东不参与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与员工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