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

10、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求。△
11、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5、道德教学是学校目的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1882年法国率先以法令的形式把“道德课”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
16、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知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17、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18、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2、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答:1)了解学生当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
1、德育即培养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2、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的影响,并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健康心理的教育。△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第九章 德育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 者的中介或手段。 者的中介或手段。 总之, 总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是受教育者的双方借助德 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统一活动过程, 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 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
第九章 德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识记:德育,德育原则,德育途径, 识记:德育,德育原则,德育途径, 德育方法 理解:德育功能, 理解:德育功能,德育过程的规律 和原则, 和原则,德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掌握:德育任务与内容, 掌握:德育任务与内容,德育原则 的应用与要求, 的应用与要求,德育过程与品德发 展过程的联系与 区别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的是指 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的施加系统 的影响, 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 质的过程,也是使受教育者知、 质的过程,也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第二节 德育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 第四节 德育方法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 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 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 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注意:目的性是学校德育区别于一般社会影响的根本 注意: 标志。 标志。 德育的内容范围:道德教育;思想教育; (二)德育的内容范围: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 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道德认识——知——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情——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意——持之以衡 道德行为——行——导之以行
•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开展的 。
• 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 •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堂稳固*题目精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2000]
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2000]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说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典 范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鼓
道德两难故事1
•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 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创造并 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假设偷取药品就违背 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那么;假设遵守 社会规那么,就使妻子等死。
道德两难故事2
•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 野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 改变主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 说他仅挣了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 野营。在他去野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 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 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的青年人 认为正确的行为从根本上说,不是按照法律条文, 而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因此如果感到现有 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有秩序的 方式进行。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 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 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 护生命是更高的原那么,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说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 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

( 二 ) 特征
• 1.育德性
• 德育课程的要旨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 长,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德性包 含有知、情、意、行、信诸多要素,因 此,德育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学 习、行为学习或情感学习,而是一种整 合性学习。
2.体悟性
• 道德教育并非只是灌输道德知识,重要 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规范有体验、感悟, 成为指导真实生活的道德观念,并在反 复践行基础上由观念变成信念。因此, 德育课程的教学形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 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实施
思考题:
• 1.现代德育课程有哪些本质特点?如何有效发 挥各类德育课程的作用?
• 2.简述现代德育方法的特征,如何提高德育方 法的有效性?
• 3.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础?试用 具体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德育学科渗透。
• 4. 论述校园生活的德育化改造。 • 5. 传统德育评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三 ) 德育课程的变革
• 传统德育课程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基本 上以道德认知学习为主线展开,较少考 虑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需要,形成 学生的道德感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 距甚远,难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现 代德育课程要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课 程建构的本质是学生道德主体的形成,
现代德育课程呈现出四大特征:
( 一 ) 概念
• 德育课程是依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道德 要求,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及学习方 式的整体建构。
德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德育课程是指以学科教学形态为 载体、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的道德 价值形成与品德建构过程进行引导的教 育活动;
• 广义的德育课程则包括一切具有育德作 用的教育活动。
• 1.生活化
•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对生活的指 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基本关 系,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 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 生活。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第九章 德育工作

道德教育。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 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1.德育目标的从属分层
以德育目标的从属关系为依据,我们可以把 德育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上位目标)和 分目标(下位目标),总目标为属,分 目标为种,它们是属种关系。各分目标虽 作为种来说彼此是并列的,但它们彼此之 间又还是存在着差异性的。
2.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以学校德育的学段的不同为标 准,可以把德育目标划分为小学
(二)德育目标的分层
德育目标由于是一个出现时间不太长的术
语,因而在我国,对德育目标的理论研究 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方面。至于对德育目 标的解剖与分析就更是欠充分与深入。其 直接的后果之一,便是导致德育目标理论 的笼统和德育实践的错位,使学校德育功 能大为削弱、效率不高。因此,很有必要 运用逻辑方法对德育目标进行分层研究。
5.团队学生会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是学校中
的学生集体组织,由它们组织的活动最能 反映学生的要求,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极好形式,学 校德育应充分利用这一途径
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
育者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部分。
班主任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学生学 习、生活、身体、思想等方面的健康 发展。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 的重要途径。
(2)中等生的德育目标;
(3)先进生的德育目
二、德育途径及方法
(一)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实施德育的渠道。现代学校德育途径日
第九章 学校德育

第九章学校德育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高震东第一节德育概念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简要说明:德育理论建设的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分析“德育”概念。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许多概念的内涵并不是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逻辑推演的,尽管这是大多数概念揭示的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内涵常常不是内发的,而是外赋的,换言之,概念的内涵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德育概念便是一例。
随着思想教育学、政治教育学、法制教育学、心理教育研究等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明确德育学就是道德教育学,德育主要研究道德教育,这对于德育理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要注意,理论的分化不等于教育工作的分家,事实上,教育从来就是通合性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思考与讨论题:如何理解德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德育概念必须把握三点: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
2、从德育的特殊矛盾或本质来说,同其他各育相比,德育更多地反映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
3、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形成道德关系和其他所有社会关系的内在心理基础。
“德育”概念的外延: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五个方面:政治教育(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等);思想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规范);法纪教育(遵纪守法);心理教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可分别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予以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第九章:学校德育1、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
2、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3、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学、其他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网络、学校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
4、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
5、学校德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②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
③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6、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①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
②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③学校德育形成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④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⑤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7、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表现为“三重三轻”“四个不能”“三个影响”。
三重三轻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四个不能”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开展工作,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及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农密切结合起来。
”三个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德育必须正视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德育途径还没有形成合力;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实用、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的针对性差,实效性不高。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

引言概述:教育学第9章学校德育着重探讨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方面的作用和责任。
学校德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内外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
正文内容:一、学校德育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学生将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提升社会责任感。
2.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和自律等,这些习惯将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成功。
3.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具备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1.全员参与:学校德育需要全员参与,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以示范为主导:教育者、教师和学长学姐等示范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他们应当依法公正、正直诚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学校德育的具体策略1.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致力于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秩序、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健康成长。
2.强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德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四、学校德育的评价方法1.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德育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不仅注重成绩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2.让学生参与评价:学校德育评价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1.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学校应当关注社会变化和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德育目标和策略,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一、主要概念解释德育:培养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影响,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要达到的语气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拖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没计,是形成受敦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三、重点问题解释1.学校德育的作用(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2.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3.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 (1)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2)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 ·5.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氓和心理健柬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
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
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昔通高中开没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莫定思想道德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6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7.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是措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讲明道理,疏导理想;因势利导,循循菩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渊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固材施教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以最好的发展。
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8德育的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思想品德课(2)间接的道德教育: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9.德育的方法(1)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知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选好学校的榜样及其学生对榜样的敬纂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3)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
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制定经学生同意的制度,遵守制度,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5)奖惩法: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宜传与教育三、难点问题解答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2)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后者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它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4)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⑤鼓励学生把自己酌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5)该模式的优点①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沦,通过实证研究,做山了完整的理性②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③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提出睬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6)该模式的缺陷 ①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②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忽视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③阶段瓒论有缺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6个阶段,各阶段之间可以出现可逆性;④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作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7)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①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柯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
应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经验.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2.道德体谅模式 (1)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
②证明规则。
③付堵行动。
(4)体谅模式的优点①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入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②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③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以此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④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5)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①麦克费尔对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奉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
②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6)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穗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指导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捞演、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
3社会学习模式 (1)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厂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2)理论假设 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州可行为才会㈩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