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案例: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教师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荒漠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荒漠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为背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荒漠化问题的现实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分析荒漠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能够分析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4.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科地理年级/册高一年级(下)教材版本课题名称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难点名称荒漠化与干旱的关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本身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从海陆位置,地形,植被,土壤,外力作用(风)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1.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初中阶段还没有接触过有关荒漠化的知识,而且对区域位置,气候等内容比较肤浅。

2.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识图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差,整理知识和学习能力差。

难点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点。

2.图示法:展示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使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4.练习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呈现:一张图片——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区域位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吗?学生回答:西北地区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荒漠化1.荒漠化概念,表现和我国的分布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讲解并展示图片: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

(1)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的现象。

(2)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导致。

(3)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展示图片讲解: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地区最为典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第1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这一知识点,本节课将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分析荒漠化实例,探讨防治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强调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分享心得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荒漠化实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荒漠化环境下的生产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荒漠化带来的不便,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荒漠化问题;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3.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防治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搜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和资料。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认识,我以我国西北荒漠化防治为背景,设计了一堂生动的教学案例。
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新课标必修三《地理》中的“荒漠化的防治”展开,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期待下次课的精彩表现。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并评价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的作业紧贴实际,让学生调查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了解荒漠化现象,并提出防治措施。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片美丽的地方会出现荒漠化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荒漠化的概念,为后续讲授新知做铺垫。
(二)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荒漠化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优点,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美景,如大漠孤烟、黄河落日等,引起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荒漠化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份荒漠化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湘教版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湘教版

(1)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荒漠化的发生、进展过程中,人类 活动常常起打算性作用。

⎩第 1 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材内案例]1. 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概念: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自然缘由: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 (2)成因⎨ 土地退化⎪人为缘由:人类滥垦滥牧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3)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①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猛烈,碎屑物质积存⎪⎩大面积地表暴露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特别提示]最考纲 探究线索核心素养1.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 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 综合思维:抓住区域区域存在的环境 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 与进展问题及其 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产生的危害、以 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 及有关的治理保 的成因及危害。

护措施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 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 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进展。

(2)荒漠化与荒漠是不同的概念。

荒漠化是多种缘由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2.荒漠化的危害(1)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暴露,供给沙尘暴形成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饿,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

3.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行动:1994 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②面临问题:“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导致荒漠化面积连续扩大。

③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④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特别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把握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养。

[教材外案例]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水土流失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水土流失课件

04
制定具体的防治计划和 措施,并考虑其实施的 可行性和效果。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01
02
03
04
解答学生对荒漠化或水土流失 概念和成因的疑问。
帮助学生理解防治技术和方法 的作用和原理。
讨论防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
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 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我国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 华北和东北地区,而水土流失则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 地。
防治意义与挑战
防治意义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对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防治工作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主要形式
在坡面上,上部为水力侵蚀,下部为重力侵蚀;或者在一次降雨 过程中,先发生水力侵蚀,后发生重力侵蚀。
发生条件
复杂多变,与多种因素有关。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 是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不 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人为活动加剧了水 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4. 在实验场地周围用 塑料薄膜围起来,防 止水分蒸发和外界干 扰。
实验结果观察和数据记录
观察内容
草皮的生长情况、沙土的湿度变化、水 分蒸发情况等。
VS
数据记录
记录每次观察的时间、天气情况、草皮的 高度和覆盖度、沙土的湿度等数据。
实验结论总结和拓展思考
实验结论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发现植被覆盖对于防治 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草皮能够固定沙土、 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环境。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4.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前后对比图片,引发学生直观感受。
2.播放荒漠化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一个实际背景,创设荒漠化防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4.设计虚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提出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总结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梳理知识体系。
3.教师总结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我国荒漠化防治措施,强调重点。
4.强调学生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章节。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植被破坏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存在的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人们在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主要措施。

学生学习中要知道联系该地区的特征、当地人类活动清楚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的经验和措施。

本课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在授课中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进行部分讲解,在课前准备指导中和具体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并对教师职业进行初步实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要线索,学习汇总中要读图、看好地图、看图,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获取知识,共同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地理现象事物之间的存在联系,建立起来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危害及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例子分析联系实际,注重总结方法并掌握好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总结中联系好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进行多阶段的内容分解,并将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分解情况进行分组。

教师给出不同的方向学生按组进行备课。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随时跟踪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1、荒漠化的概念学生:(展示对比图片)正如刚才老师所说的,荒漠化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他已经切实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来的操场就是明显的荒漠化景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实现荒漠化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及其成因学生: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然后去好好理解内容,运用一些词语来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多媒体图片展示: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沙漠化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找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和学生对发言内容进行点评: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再加上人类活动共同导致表现——土地的沙漠化、次生的盐渍化和石质的荒漠化学生:请大家来仔细观看世界的荒漠化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球四大沙尘暴常发区,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北美洲的美国、中亚地区以及包括中部非洲和西亚的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内的中东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7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贺兰山以西荒漠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区土地退化出示西北地形图、干湿地区图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2)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①干旱的原因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漠荒化的自然背景(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河西走廊:经历汉、唐、明、清的大规模开发,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塔里木盆地难缘绿洲:汉代以来,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向河流上游退缩北方农牧过渡地带:清代以来,大规模移民开垦,原来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移旱作地区草原牧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的基本知识。
2.结合教材实例,讲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让学生掌握荒漠化在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
3.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成果,激发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实例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勇于接受批评、积极进取的品质。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不断进步。
4.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你们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实例和当地实际情况,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荒漠化防治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去思考和探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为例,讲解我国政府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3.通过讲解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通过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荒漠化对环境、经济、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学生发现不足、不断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文章,可以是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或建议献策。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意见。
五、案例亮点
1.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为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2.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2.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荒漠化的成因、影响以及治理方法等方面。
2.强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念。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强调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荒漠化问题,如荒漠化治理的方法、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形成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评价,共同探讨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总结归纳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3.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荒漠化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自主搜集和整理有关荒漠化问题的资料。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探讨荒漠化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四)反思与评价
1.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开展荒漠化防治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我开展荒漠化防治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实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
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设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荒漠化防治的知识。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我还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讨论中锻炼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设计讨论任务,如“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讨论中锻炼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文科地理导学案班别__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必修3第二章案例: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考点要求}1、(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

3、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

(我国华北平原、西北的灌溉农业区-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常见)(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也与人为的不合理灌溉有关);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的范围,包括的省区:课内探究学案一、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分析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哪里(位置、范围)--有什么问题(土地荒漠化)---为什么(产生原因、危害)----怎么办(综合治理措施)。

(2)西北地区的位置、荒漠化原因、危害、整治措施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范围要比世界同类地区纬度偏高且面积大。

主要原因: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属西风带控制地区,西风受天山、阿尔泰山阻挡很难到达;而湿润的夏季风受地形阻隔,又不易到达;北部地形虽较开阔,但受到干冷气流影响,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荒漠广布。

反馈练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1~6题。

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B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 A .主要由于水分差异造成 B .主要由于热量差异造成C .主要由于地形差异造成D .主要由于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造成 3、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是主要成因B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 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 .建国以后,该地区荒漠化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4. 我国西北地区形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CA.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以下沉气流为主B.在北纬40以北,纬度偏高C.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D.山地高原地形,地势高 5. 在能源缺乏的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 )A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工矿开发6、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C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读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统计表,回答3—4题。

3.A .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C .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出现沙化区 D .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4.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该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是( )CA .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场B .降低干旱地区农业人口比例,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C .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合理发展畜牧业D .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向东部移民,减轻干旱地区的人口和生态压力 7.(2012·百校联盟模拟)读影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

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防止日渐严峻的土地荒漠化形势?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即可作答。

第(2)题,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大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绿洲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第(3)题,针对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等。

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2)干旱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第二课时预习内容:二、水土流失(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课内探究:1、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BA、东部丘陵地带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西北地区2、黄土的特性,正确的叙述是:CA、黄土一般呈灰黄色,以粘土为主B、黄土无层理,垂直节理不发育C、黄土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D、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碳酸钙含量较低3、关于黄土高原位置和降水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CA、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季节变化也较小B、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中纬度地带,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高原向平原过渡的区域C、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D、黄土高原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的水平运动B、早期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景观C、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D、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强烈地震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5、下列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的是:D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②过度放牧和采樵③城市化④陡坡开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6-7题。

6.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7.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D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据报载,江西省东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8-10题。

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C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10.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B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11.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两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材料二据统计,图中A省现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万亩。

(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2)甲、乙两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

试从地形、降水、植被的角度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4)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图中可知,甲河是指长江,乙河是指淮河,两河流域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都较严重,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密切相关;图中A省是我国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以水稻种植为主。

答案(1)水稻种植业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

(答出3点即可)(2)气候因素:受夏季风活动强弱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夏季风活动较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在两河流域滞留时间较长,降水量大,常形成涝灾;夏季风活动较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在两河流域滞留时间短,降水量小,常出现旱灾。

地形因素: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地形: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

降水: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且集中。

植被: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等),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

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

第三课时【考点拓展】:荒漠化、水土流失:1、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的气候多分为两类:一种是温带__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一种是热带____________气候,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所以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往往沙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__________(矿产)资源。

当进行人类农业活动(种植业)时,必须选择有________的地方进行,名称叫做_______农业(在沙漠中也叫________农业)。

在这些地方种植的农作物品质较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就分布在山前_____________(某一类地形区名称)。

该类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灌溉不当,就会引发_________________(某一环境问题)。

治理此种环境问题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荒漠化地区最常见的是________(自然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季节。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