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政治时政热点专项复习:第三次分配
高三政治时政热点专项复习:第三次分配一、【时政背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是什么:在社会分配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形成。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简言之,第三次分配指向的是济困扶弱,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其主体是社会力量,其形式(或途径)是包括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
2.为什么:作为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3.怎么做:首先,优化慈善环境增强公民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
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充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方便各类主体捐赠,让更多企业、更多个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中来。
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责任,我们要给弱势群体多一份“嘘寒问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让社会爱心充分涌流,让慈善行为无处不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易混易错点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解析】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任意决定的。
×【解析】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3、爷爷是退休教师,每月领取养老金,其养老金属于劳动收入。
×【解析】爷爷的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不属于劳动收入。
4、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属于财产性收入。
×【解析】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不属于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再分配。
×【解析】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初次分配。
6、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解析】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收入差距。
7、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解析】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8、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富裕的重要途径。
×【解析】错在“同步富裕”。
9、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
×【解析】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
11、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经营性收入。
×【解析】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
12、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解析】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13、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解析】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它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PPT课件_经济生活—第三收入与分配总结提升
(12)税收的固定性不等于税收是一成不变的,税 收会随着经济发展相对调整。税收的无偿性与税 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不矛盾的,无偿性 强调的是不具有“直接“返还性。 (13)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强制性,无偿性和强制性 要求固定性,三者的关系不要混淆。 (14)“营改增”的主要目的是给企业降低负担, 增强活力;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主要在于调节收入 差距等。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经济生 活—第 三收入 与分配 总结提 升(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经济生 活—第 三收入 与分配 总结提 升(最 新版本 )推荐
03
答题模板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经济生 活—第 三收入 与分配 总结提 升(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经济生 活—第 三收入 与分配 总结提 升(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经济生 活—第 三收入 与分配 总结提 升(最 新版本 )推荐
④促进收入分配合理有序,要增加低收入者收 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 缔非法收入。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 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 距。+结合材料 ⑤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结合材料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经济生 活—第 三收入 与分配 总结提 升(最 新版本 )推荐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分配
(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
润构成的 W=c+v+m W=k+p
公式:W=k+p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 律起作用,但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违背价值 规律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 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年利润率公式: p M mV n cv cv 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K量 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
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 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 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 c+ v k(成本价格)
• m p(利润)
• m′ p′(利润率)
•P
P
•W
生产价格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
高考政治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3)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以企业创造的国 民收入为例):
考题优训练12(2020天津卷)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 的不利影响,某市发放了普惠型和红利型两种消费券。普惠 型消费券人人有份;红利型消费券只对低保、特困等四类救 助对象发放。发放红利型消费券( C ) A.是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 B.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手段 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人民生活 D.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刺激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
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①结合材料 首先,明确答题知识限定为经济知识;其
获取 和解 读信 息
和所学经济 设
知识 问
②现阶段我 信
国增加财政 息
赤字的合理
次,答题前需要按照设问要求获取材料的 有效信息
明确本题为原因类题型,同时“财政赤字” 应解读为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据此可知 答案内容中应包括“为什么要进一步扩大
材料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 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 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 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 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 为3%。)
重难深探究 1.财政的作用
作用
表现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 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作用
表现
①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②加大对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最新版】
目录
一、初次分配
二、再次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四、公基常识
正文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的过程。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进行分配。
此外,初次分配还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
二、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可以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慈善、捐赠等社会行为进行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富人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四、公基常识
公基常识是指公民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公基常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来说,具备一定的公基常识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分配三次划分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 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 也称原始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主 要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
•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 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 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再分 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
• 一类认为公平与效率存在冲突。分为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 先论两种主张。 效率优先论者认为效率来自个人的努力 与勤奋,不重视效率,就是鼓励懒惰,社会经济就难以发 展,平等只会导致普遍贫穷。公平优先论者则认为,平等 应当放优先地位。其理由是,平等本来是人们的天赋权利, 竞争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对这种权利的侵犯。
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持这种观点的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与效率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和谐 关系。他们基于对市场机制既有优点又有缺陷的认识,不同意将公平 与效率对立起来的“冲突论”,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优点, 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与协调。坚持 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凯恩斯,萨缪尔森、布坎南、奥肯和瓦里 安。其中,奥肯最具代表性。他们的立论依据主要是:
个人收入分配
• 个人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人所能提供的各种要素 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的价格。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 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入。
• 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个人分配 形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 入一般指工资,而非劳动收入形式包括利息、地租等诸多 形式。
• 能否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是考察分配制度运 行结果的标准。如果一种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 制的分配制度,既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又能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 国民收入的增加 。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1.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①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②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①适用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原因和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高一政治必修一《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高一政治必修一《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应聘高中政治的4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2、教学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说学情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2)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课、第二课是从宏观角度讲授如何做大蛋糕(我国两大经济制度),第三课是从微观上讲解如何“做大蛋糕”。
第一、二、三课“做大蛋糕”为第四课的“分好蛋糕”奠定基础。
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第四课介绍我国的是分配制度第一框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怎样)第二框介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范围、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
3.居民收入来源的途径;劳动的重要性。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道路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学习懂得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树立科学的认知。
法治意识: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树立法律意思;经营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公共参与:运用所学的个人收入分配知识,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意义2.按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教学难点】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做大“蛋糕”是指国民收入这块大蛋糕,分好“蛋糕”是指分给个人、企业和政府教师活动:问:我国个人收入是怎么分的?观看视频:《国民收入“大蛋糕”怎么切?》议题一:我们的个人收入是如何进行分配的?为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活动:总结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1.(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到2012年我国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材料二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
就《决定》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有专家做出以下评论:《决定》延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有利于未来不同阶层消费需求的平衡增长。
对于收入分配的改革,有网友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一定要务实!但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问题,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1)概况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4分)(2)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对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6分)(3)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观点进行评析。
(16分)【答案】(1)材料一反映2002年到2012年我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分)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分)。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1分)。
(2)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分)不利于刺激消费,影响社会再生产。
(3分)(3)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分)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还要做到:①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
(2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三次分配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是指:按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就业结构,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给个人或集体,再由个人或集体以各种方式进行第二次分配。
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政府收入分配和企业收入分配。
1.按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就业结构,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给个人或集体,再由个人或集体以各种方式进行第二次分配。
2.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通过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调节,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而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则能够促使社会成员将个人消费品支出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增加积累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社会公共需要”,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要;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等。
在我国,还应当包括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等。
高中政治时政热点 “第三次财富分配”
高中政治时政热点“第三次财富分配”一:背景8月17日我国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三次分配正在成为开创中国特色公益慈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政策抓手。
二:什么是第三次分配1.含义: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 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
2.主体:社会力量。
3.目的:承担社会责任。
方式: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
三:总结一次分配就是工资,由市场主导;二次分配就是社保,由政府主导;三次分配就是公益,由社会道德驱动。
简单来说,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一般是通过工资和年终奖来体现;二次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进行的再分配;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四:三次分配的必要性从国家角度: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选择首先,从国家发展来讲,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第三次分配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其次,从社会发展来看,第三次分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方式。
第三,从经济发展来看,第三次分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是企业通过与社会互动提升内外部效益的重要举措。
【跟踪训练】1.(2021年山东高考3).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出台了许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不仅直接帮扶了贫困群众,而且提高了市场机制的益贫性。
高中政治:第8讲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8讲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素养目标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1.政治认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树立劳动最光荣观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2.法治意识:劳动者要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个人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科学精神: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要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错误!(见学生用书P44)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分别形成__政府收入__、__企业收入__和__个人收入__。
2.__生产资料所有制__决定分配方式。
3.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分式并存。
(2)__按劳分配__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__劳动__(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易错]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提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动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②积极作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__劳动数量__和__质量__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__积极性__和__创造性__,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__共同劳动__、__平等分配__的社会地位。
[点睛]判断按劳分配的“三看法”一看范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政治时政热点专项复习:第三次分配
高三政治时政热点专项复习:第三次分配一、【时政背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是什么:在社会分配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形成。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简言之,第三次分配指向的是济困扶弱,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其主体是社会力量,其形式(或途径)是包括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
2.为什么:作为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3.怎么做:首先,优化慈善环境增强公民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
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充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方便各类主体捐赠,让更多企业、更多个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中来。
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责任,我们要给弱势群体多一份“嘘寒问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让社会爱心充分涌流,让慈善行为无处不在。
高中政治 何谓“第三次分配”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
何谓“第三次分配〞?那么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
成思危委员长曾明确表示,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那么,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富人拿出了自己的财富参与进行“三次分配〞了呢?我国慈善事业捐赠款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不可怕,资源匮乏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就好比一艘船上坐了上千人,突遇风浪,面临不测,在这种价值选择面前,宁可一船人沉没也决不抛弃一个人,这样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某某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慈善事业的见解。
据了解,卓达集团是以房地产业为主业,涵盖教育、文化、旅游、高科技、服装、建筑安装、物业管理等行业,净资产逾8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从1995年开始至今,卓达集团对社会捐款已累积有一亿元,救助失学儿童近3万名。
卓达集团的这些捐款主要用于支持春蕾计划、希望工程以及扶贫、救灾、助残和体育、文化和人文伦理建设等方面。
但与此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数字颇为吸引人们的注意: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说,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我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
虽然民政部对这个数字没有进行过统计,但我了解到企业捐赠的现状后估计,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应各占50%。
〞王振耀司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实际上有很多捐赠,但是这些捐赠没有做过记录;西方企业都专门设有公益部,“专门拿钱做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第一次分配,要在不断规范的市场机制中实现。
税收等政府调控下的第二次分配则以公平为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
第三次分配则是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判断一般存在两个标准:一个是劳动标准,一个是生存标准。
劳动标准主要是体现劳动对等原则,多劳多得,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取得对等收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存标准体现的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人作为社会存在应该享受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存观念日益突出。
在收入差距扩大这一背景下人们提出强化三次收入分配作用弥补一次、二次收入分配不足,进一步体现劳动公平与生存公平的统一。
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
也就是说第三次分配一方面是自发的,一方面是责任的体现。
从运行形式上来看,第三次分配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多方资源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救助、捐赠等;“市场形象主导型”,例如公益广告、希望小学、企业捐赠等;“人缘情感纽带型”,如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型”,民间互助常见于一人下岗或失业亲友共同扶持,孩子升学、求学面临学费压力时亲友的帮助,以及体现海外华人对祖国感念的海外捐赠等。
从三次分配的主体动机来看,政府引导为主导的政策性捐赠是“责任引导型”的,影响力强,带动范围广泛,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以市场形象为主导的公益事业、企业赞助等是“利益引导型”的,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的,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府、企业、个人作为第三次分配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应该努力提高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三次分配。
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
第一,应该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税收减免机制,完善三次分配的相关税收制度;第二,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第三,制定和完善与三次分配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三次分配制度化、法制化;第四,引导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个体的恻隐之心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强化慈善意识。
从企业角度,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应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三,应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社会价值观。
从个人角度,作为“人缘情感纽带型”第三次分配主体,公民应加强自身的奉献意识、道德意识,为社会安定团结做出贡献,同时还应以自身带动他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性的高尚意识。
只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参与,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次分配制度的有效运行。
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有所偏颇的。
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一,应该建立捐赠回馈制度,当曾捐赠者陷入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应该建立政策、税收等优惠制度,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第三,应建立完善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体系,如捐赠登记、新闻发布、相关查询、
监管、评估、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化、规范化。
第三次分配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第三次分配更具经济基础。
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期,第三次分配往往不易彰显出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后,第三次分配更具经济基础和现实表现,第三次分配才能够发挥出明显的作用。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
第三次分配是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应的。
在社会文化水平较低时,第三次分配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是有组织的、群体的,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体现。
第三次分配是第一、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分配形式,它具有能够具体、敏锐、及时地调整收入弱势群体生存水平的特点。
具体是指,第三次分配的捐赠双方便于直接接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量分配,没有统一的赠受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的及时敏锐特点体现在人们遇到实际困难时,第三次分配机制由于中间环节较少,有利于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迅速的做出反应,使社会问题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