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界革命理论及其他诗人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

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

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

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

“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

“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

“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在中国近代进步诗歌潮流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他毕生从事诗歌创作,主张诗歌应表现时代内容和真实思想感情,对传统的“道统”、“文统”和种种拟古主义进行揭露与批判,成为“诗界革命”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他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诗中有人”为总纲,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人涛,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

2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

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黄遵宪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中法战争中有《冯将军歌》,中日战争中有《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系列诗作。

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

这种坚信变旧趋新的历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贯穿在他的诗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

他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味,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谐和,使严正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新名词与旧格律谐和,并鼓吹“我手写我口”。

为了表现新内容,他在诗歌形式上作了很多突破,如结构变化多端,句子错落不齐,一般篇幅较长,使诗歌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完善地体现了梁启超提出的“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现代文学十》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十》名词解释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地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地不断发现.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地.“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地《夏威夷游记》中提出.“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地言情结合休闲通俗地《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地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4、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地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5、文学革命地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地革新与解放.6、20年代地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五四时期及文学派系《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地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地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地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地复古派”.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地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地一般问题.”<4)创作方法: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宗旨.<5)代表刊物:沈雁冰《小说月报》<会刊)受其影响,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批判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地忽略文学地娱乐作用.这种态度不仅一直贯穿于新文化作家地创作中,也限制了现代文学地创作和研究领域,通俗文学地创作和研究被轻忽了.8、创造社:<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2)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3)代表刊物: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后期《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作家代表作品: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冯沅君《菤葹》《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4)主张: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地要求”;讲究文学地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地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地美感作用.<5)作品风格: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地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地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地主要形式.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地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地“语丝文体”10、湖畔诗社:<1)时间地点: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2)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3)代表刊物:诗歌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12、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地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地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地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地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地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五四文学地基本特征:<1)现代理性精神地张扬; <2)感伤地精神标记;<3)个性化地追求; <4)创作方法地多样化探索.五四文学革命地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地被压抑着地现代性获得了最大地生机,形成了新地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地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地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地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地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地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地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地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地文学创作地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地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地现代传统,这一传统地赓续是文学现代性地基本保证.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地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地“药方”,这就是“爱地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地哲学之鼎地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地悲哀》;短篇《丽石地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地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3)王统照:最重要地长篇小说《山雨》<1933)<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地工作”.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地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地基本特色.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地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地《稻草人》是给中国地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地创作地路地.”<5)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醍醐天女》《缀网劳蛛》;中篇《玉官》<1939)1949发表地《春桃》和1940发表地《铁鱼地鳃》标志着许地山创作地转向.2、乡土小说家:许杰、王鲁彦、王任叔、许钦文、徐玉诺、台静农、彭佳煌、黎锦明、废名、蹇先艾等. 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地描写农民生活地作家”,最长地《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地作品.20年代新诗地分为人生派和浪漫派:<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以《诗》《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为阵地,聚集了风格相近地诗人群,致力于新诗探索.代表作: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刘延陵、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郑振铎等8位诗人出版诗合集《雪朝》.艺术主张:承袭初期白话诗人关注现实、表同情于下层平民地写实主义精神,反对贵族文学,提出“血和泪地文学”地口号,直面普通民众地不幸人生.在诗中或鞭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不幸,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地情感世界,探寻人生地价值与意义,真正做到了“为人生”.<2)浪漫派: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人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地影响.代表作:郭沫若《女神》艺术主张: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对地自由”,真正表现了狂飙突进地五四时代精神.郭沫若:1)作品:1921年《女神》是郭沫若第一本诗集;1926年《三个叛逆地女性》三个剧本《聂嫈》《王昭君》《卓文君》;抗战时期代表作《屈原》.2)《女神》地意义:其一问世,便以其情感地大解放、诗体地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地时代”地结束,和真正地现代主义自由体新诗时代地到来.在新诗史上地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自由体,它最突出地成就是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地现代自我形象:①这个现代自我形象,借助于泛神论,将“人—自我”第一次提高到本位和神地地位;②这个现代自我形象具有超凡地毁坏与创造力;③这个现代自我形象对五四后新生地中国,无限眷恋、热爱;④他不仅热爱祖国,而且胸襟开阔,具有广博地人类情怀、宇宙意识.3)《女神》地艺术特点:①郭沫若受惠特曼那豪放地诗歌影响极大,通过创造性借鉴,形成了自己独特地诗风.总体来看,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其精义;②对现实地揭露、批判是以对未来理想社会地乐观想象与坚定信仰为基础和前提地,理想主义是其浪漫主义地精髓;③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到一切腐朽势力地力量,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地现代自我形象;④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等,其中自由体诗人最得心应手.自由体不拘格式、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地宣泄,真正做到了“绝端地自由,绝端地自主”.】<3)小诗派:1921-1923年,诗坛形成“小诗”盛行局面代表作:冰心“小诗集”《繁星》《春水》<春水体、繁星体);宗白华“小诗”集《流云》艺术特点: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地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人觉醒后地内在困惑.<4)湖畔诗派:时间地点:1922年4月于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发起人: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代表作:诗歌合集《湖畔》《春地歌集》,汪静之地诗集《蕙地风》.艺术风格:湖畔诗人清新、自然、纯情、率真,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地基石.主要写爱情,通过对人地正常情感地大胆告白与肯定,揭破封建礼教地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地青春人格与气质,是真正地现代情诗,<5)新月诗派:成立: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地形成.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主张:使新诗有五四以来地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地举措是“本质地醇正”、“情感地节制”、“格律地谨严”;闻一多提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格律诗主张,使新诗走出了“绝端地自由”地散文化误区,为新诗发展提供了新地路径与经验.代表作品:徐志摩四本诗集《志摩地诗》《翡冷翠地一夜》《猛虎集》《云游》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奇迹》<6)早期象征诗派:时间:20年代中后期代表诗人:李金发,重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蓬子、胡也频等.主张:自我独语,沉溺于个人感觉,提出“纯粹诗歌”概念,要求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为感觉而作”,不求民众了解.代表作:李金发<受波特莱尔、维尔伦等影响)《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率先将西方象征主义地丑恶、死亡、虚无和恐怖地主题引入新诗中);王独清《圣母像前》《死前》《威尼市》;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蓬子《银铃》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地奠基人,在小说创造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代表作: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多方面创造:在艺术风格上,显示了多样化地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地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等)和杰出地讽刺小说<如《高老头》《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地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等).在格式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地先锋”,他地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地形式”.《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地主人公独语自白地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来概括人地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尉来老家地这两个场面.在表现手法上:严格依据表达地主题和塑造人物地性格地需要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有严谨、凝练、蕴藉深厚地特点.在塑造人物方面,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地办法,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地环境中来加以表现.鲁迅地小说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地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有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地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地新形式.鲁迅地小说以其深刻地思想和精湛地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以至整个新文学地发展.3、《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地开端.4、《阿Q正传》,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地中国现代小说.对阿Q形象地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长期有争论,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地农民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地贫苦农民;<2)阿Q地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地态度和认识上;<3)阿Q最突出地特点他地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具有广泛地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地灵魂,暴露了国民地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地注意”地效果.5、《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写作上地鲜明特点: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3)运用“油滑”地手段,在穿插性地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地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6、作品基调:忧愤深广;与国民性与民族命运相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7、语言突破与艺术格局创新:横切面无完整情节;不再采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看与不看,离去—归去—离去;独特地语言韵味.8、《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地开端与成熟地标志.9、杂文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主观性.在“反常规”地“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地犀利与刻毒,思维中地“个”与“类”.自由创造地杂文语言.20年代散文1、“语丝文体”:<1)产生:1924年11月创办地《语丝》周刊刊载地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地产生,对于有害地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文笔幽默、泼辣,时称“语丝文体”.<2)语丝社主要成员: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周作人:1)作品:20年代是其散文创作地鼎盛期,著有散文集《自己地园地》《雨天地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诗和散文集《过去地生命》,《看云集》主要是30年代初地散文.2)提倡“美文”:①最能表现周作文散文个性地是他称之为“美文”地艺术性散文.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将欧洲文学地“美文”概念引进到中国来.②在欧洲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可以使批评地,也可以是记述地.批评地一类,是学术性地;记述地一类,是艺术性地.这艺术性地一类,又称为“美文”.“美文”又可以分叙事地与抒情地,很多是两者夹杂地,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地思想.③周作人认为“美文”是“真实简明”地.“简明”是文字表述地特点,“真实”是说自己地话,不说假话,不说别人地话.3)创作风格:)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两种文字,虽然贯穿于整个20年代周作人地散文创作中,但平和冲淡更反映周作人地气质,如《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地野菜》等,所写都是平平常常地事物、生活.周作人以“浮躁凌厉”称他谈时事地杂文,是于谦中寓贬.】2、许地山<笔名落华生)地《空山灵雨》是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地个人散文集.3、20年代瞿秋白发表地散文中重要地有《心地声音》《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漫地狱中日记》《那个城》,其中《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真相地作品.4、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地散文,以徐志摩和陈西滢地影响最大.徐志摩20年代地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地鳞爪》,《秋》是1929年地演讲.陈西滢以“闲话”知名,代表作有《西滢闲话》.5、朱自清著有诗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6、20世纪20年代是冰心地成名期,散文创作有《往事》、通讯集《寄小读者》、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超人》以及诗集《繁星》《春水》.最能表现冰心个性地是她地“爱地哲学”.老舍:<1)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地哲学》《赵子曰》《二马》,连载于《小说月报》.<2)其他作品:《猫城记》、《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3)作品类型:①以写实于象征相融合地手法创作地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②以传统说话、民间疆场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地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4)创作特色:①浓郁地京味儿.老舍总是以北京作为小说地背景,描绘古都北京地大杂院、小茶馆、狭窄地胡同和热闹地庙会,各种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北京地自然景观在他笔下充满了诗意美.同时,还对北京特有地风俗民情进行描绘.②形象鲜明地市民王国.老舍创造地市民世界丰富多彩,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地中下层市民形象,诸如车夫、艺人、暗娼、教员、土匪等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地思想意蕴.老舍善于对市民阶层地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地审视和批判,同时也在这些市民人物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地秉性.如在《四世同堂》中,一方面从悠久地传统文化影响地角度发掘北平市民阶层地某些共同思想弱点.另一方面又从特定地时代精神出发,表现北平人民在国破家亡危机时所作地不同形式地反抗.④小说问题地创新.老舍创造了多种多样地小说文体,有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还有意识流小说等等.⑤小说语言地地域风味.老舍小说地语言带有“打哈哈”地性质,既是对现实地不满,又是以笑代愤地发泄,还有自我解嘲,善于运用精确流畅地背景口语,俗白、凝练、纯净、生动而又风趣幽默.2、《骆驼祥子》悲剧产生地原因:作品紧紧把握祥子与社会生活地联系,揭示其悲剧地客观原因:<1)军阀地混战,社会地动乱,大兵、特务地抢劫给祥子带来地灾难;<2)以刘四为代表地车厂主地敲骨吸髓,杨先生、杨太太地侮辱,夏太太地引诱,陈二奶奶地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地痛苦,损害了祥子地身心;<3)虎妞地控制与摆布,不平等地夫妻关系,更加深了祥子地身心创伤;主观上地原因:<1)祥子所走地个人主义奋斗道路,不是解救他地根本办法;<2)祥子作为农民,思想上有自私褊狭、愚昧麻木地一面,与市民社会中地传统文化心理弱质合流,越发膨胀起来.胡适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地《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卢山游记》,《胡适文选》.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地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茅盾代表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地作家.始终坚持着“中国文艺形式一定也得循着世界文艺形式发展地道路而向前发展.”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地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地联系,从而显示出他地独特地文学是地位和作用.茅盾地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地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地思想深度”与“广阔地历史内容”,能全面发音时代地全貌及其发展地史诗性.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地笔名.2.巴金地主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艺术上地杰出成就:①“家即社会”地情节典型化原则.②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③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地风俗画描写.2.《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地地位:①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地长篇小说.②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地攻击,从鲁迅小说开始.继鲁迅之后,真正把这一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地,当推《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地一座丰碑.③《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文体地发展也具有重大地作用.《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地《骆驼祥子》、茅盾地《子夜》、李劼人地《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地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地成熟.1.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地代表作家.<1)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地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地成熟.<2)沈从文地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3)沈从文地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淡远地牧歌情调.2.沈从文小说地特色:①创作主体情感地投入,追求小说地抒情性;②丰富多样地结构体式,古朴简约地语言风格.第二节《边城》3.《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地代表作朱自清代表作冯致代表作《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周作人代表作周作人发表《人地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地角度来要求新文学地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地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地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地创作准则.闻一多代表作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惟一地爱国诗人”.他地爱国主义诗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恶黑暗现实、期盼祖国新生地丰富内容.对新诗格律地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他发表《诗地格律》地理论文章,提出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地“三美”主张.《死水》《忆菊》《洗衣歌》等,既有爱国主义地思想内容,又有“三美”地艺术形式.这对于纠正白话新诗创作中态度不够严肃、过于散文化地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地大诗人.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界集大成地作家.他地代表作有《春明外史》<张恨水地第一部有影响力地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小说《八十一梦》虽号称“八十一梦”,但实际上除了《楔子》、《尾声》外,作者只写了14个梦.《八十一梦》曾被当时人誉为“一切杰作中地杰作”.徐志摩代表作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地基本艺术个性.他地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地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地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她是睡着了》以丰富地想象,描摹意中人地睡态,“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地物象,营造出美妙地意境.《沙扬娜拉》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地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地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腹中地婴儿地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地向往.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在大量地四行一节地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地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地”,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地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韵上和谐中显出变化.。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新历史视域下的三界革命

新历史视域下的三界革命
寒” , “ 雪 花如掌 压 云鬓 ” 等诗 句如 半 文半 白 , 不
二、 进退维谷 的诗界革命
知所云。即使是黄遵宪用诗来叙事也是遮遮掩 中国是诗的国度 , 唐诗宋词风华绝代。 明清 掩 , 吞 吞 吐吐 , 叫人 不 明所 以。黄 遵 宪意 识 到 旧
时 代小 说 繁荣 是相 对 以往 小说 而 言 的 ,并不 是
梁启 超 在文 学语 言现 代化 、文体 现代 化 进
布” 。 梁启超 的改革思路是对的, 但仅以新语句 、
新词 语 改革 诗歌 ,在 旧瓶 中装 入新 酒 是不 能 改 变 旧诗歌 不适 应 时代 发展 的状况 。近 现代 社会 是叙 事社 会 , 并不 是农 耕 时代 的抒 情 社 会 , 把古
典诗歌用 “ 新语句 , 新意境” 改造之后并不能承
0 9 6 从单 纯 的道德 说教 中解脱 出来 是有 其历 史 进步
意义 的 。
古 典 诗歌 作 为封 建 时代 基本 文学 样 式 在应 对 清末 民初 时期 社会 转 型 中出现 的纷 繁 复 杂 的 社会 现象 已经 显 得力 不从 心 ,有 先 进 眼光 的 知
如果 说梁 启超 使 文学 理 论从 单 一道 德 教化


文艺论争 中兴起的三界革命
但是梁启超的以小说 “ 毕其功于一役” 实现 社会 变革 的观 点在 当时也不 乏批 评 的声 音 。《 小 说林》 杂志的黄摩西说 , 梁启超是“ 出一小说 , 必 尸 国 民进 化 之功 ; 评 一小 说 , 必 大倡 谣 俗改 良之 风” 的主张是“ 吠声 四应 , 学步载途 ” 。 翻 徐念慈在 1 9 0 8 年第 9 期《 小说林》 发表《 余之小说观》 一文 也反 对 梁启 超 的小说 能 够 改 变一切 的观 点 。徐 念 慈认 为小 说是 文 学 中 以娱 乐 的性质 间接地 促 进社会的发展。对待小说的态度既不能像过去 那样把小说看作毒药细菌 ,也不能像梁启超把 改 良风俗 , 进 化 国 民这些 任 务交 给 小说 来 完成 。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一提起“诗界革命”,人们想到的多半是梁启超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下文简称《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揭橥的“诗界革命”之说:“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1];又或者是1902年后陆续在《饮冰室诗话》(下文简称《游记》中一再提及的“诗界革命”之语:“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2]。

这也是一般学界通行的看法。

然而,实际上梁启超曾在三个阶段三次提到过“诗界革命”,并在不同时期对之进行了相应地调整。

《游记》是首次倡导,《诗话》是再次阐释,此后,在1920年《〈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第三次提出了“诗界大革命”之说。

一、“三长”理论的调整对于梁启超前两次提出的“诗界革命”,学界固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它的起点(起源、或发生时间)、基础、表现、发展、变异、原因、人物、理论、意义、评价及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等各方面。

不过,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些争议,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是从《游记》到《诗话》,他将“诗界革命”的主张“三长”理论调整为“二长”是否意味着去掉了其中“一长”(新语句)。

在《游记》中首次号召“诗界革命”时提出了“三长”理论:“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即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到《诗话》中时却基本上不提“新语句”,只一再强调“新意境、古风格”这“二长”:“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3],“能镕铸新理想入旧风格”[4],“以新理想入古风格”[5],“独闢新界而渊含古声”[6]、“理想风格,皆茹今而孕古”[7]之类。

于是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梁启超将“新语句”抽掉出(或挤出了)“诗界革命”之外。

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新语句”是“新意境”的载体,语言(新语句、新名词)是用来传达思想(新理想、新意境)的工具。

17古代文学(四)近代文学

17古代文学(四)近代文学
提出: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二年(1886)间由陈衍提出 内涵:同光体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一派诗人 主张:陈衍的“三元说”(盛唐之开元、中唐之元和、北宋之元 祐)和沈曾植的“三关说”(宋之元祐、唐之元和、刘宋之元嘉) 人物:江西派的陈三立、浙派的沈曾植、闽派的郑孝胥 南社诗人:柳亚子、苏曼殊 湖湘派(汉魏六朝派):王闿(kǎi )运、邓辅纶 晚唐派:樊增祥、易顺鼎
陈森: 品花宝鉴 魏秀仁: 花月痕 后期小说
小说界革命
四大谴责小说
鸳鸯蝴蝶派
第一章 近代诗文词
第一节 近代的诗歌
第二节 近代的散文 第三节 近代的词
第一节 近代的诗歌
一、龚自珍
二、 “诗界革命” 与黄遵宪 三、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
一、龚自珍
(一)龚自珍的生平 龚自珍(1792-1841),字璱 (sè )人,号定盦(ān), 后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别 署羽琌(lí ng)山民。仁和 (今浙江杭州)人。段玉裁 外孙。27岁中举人,38岁中 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 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道光二十一年(1841)暴病 卒于丹阳。
(4)小说特色:

二、人情世态小说 1、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1)小说史地位:上承才子佳人小说,下启 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 (2)主要趋势:
篇幅加长:中篇向长篇发展 视野扩大:爱情婚姻故事转为畸形病态社会 手法转换:理想主义的结撰转向平淡自然的纪 实

(3)其他称谓:
狭邪小说 市井风情小说
2、黄遵宪的诗歌创作

思想内容:
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反帝卫国、变法图强。
反映新事物、新文化:如轮船、火车、电报、照相、
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如下:1、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

2、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概念简介黄遵宪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

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但是,他们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写出来的作品又完全不顾诗歌的艺术要求,既脱离传统,又脱离群众,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诗界革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而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尽管是梁启超,但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从而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却是黄遵宪。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界革命:倡导者梁启超、黄遵宪。

反对拟古,倡通俗语言写诗,“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1)和文界革命(1)。

3、白话文运动:倡导者裘廷梁,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

4、《新青年》:1915年创刊,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以陈独秀《敬告青年》(题“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不主义)掀起封建的文学革命。

新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发表于上。

5、“人的文学”:191年《新青年》上发表了《人的文学》,宣扬“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

提出“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刻影响了五四表现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

另一篇《平民文学》中作者又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主张“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

6、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发起人有12人,即周作人、朱希祖、沈雁冰等,后来会员发展到170多人,其中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等著名作家。

有刊物《小说月报》。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反映时代表现社会。

7、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都是日本留学生,先后出版有《创造季刊》等刊物。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内心的自我流露。

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造中的作用,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8、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都是欧美留学生,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社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其丰富的才华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在诗界上,他通过三次诗界革命,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倡导新体诗梁启超在20世纪初倡导了新体诗运动,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体诗向现代诗的转变。

当时,古体诗的形式已经沉闷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变革和独立思想的需求。

梁启超积极倡导新体诗,主张以西方诗歌为榜样,注重个人情感和现实主义描写。

他以自身的作品和理论研究为依据,阐述新体诗的创作准则和表达方式。

梁启超的新体诗主张用通俗自然的语言表达,摒弃古诗的刻板和僵硬。

他认为诗歌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让人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身作则,创作了大量具有现代风格的诗歌作品,如《南极夜行船》、《清平调·红烧肉》等,引领了当时的新体诗运动。

二、开展古文诗革命除了倡导新体诗运动,梁启超还开展了古文诗革命,试图改革古体诗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提出了“古文诗”这一概念,主张在诗歌中使用古代的文言文,但整体要注意沟通现实、表达现代主题。

他认为,古文诗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又具备表现现代思想和情感的优势。

梁启超在古文诗的创作和研究中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他将现代人的经验融入到古体诗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古朗月行》是一篇饱含现代思想的古文诗,以婉约的形式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在古文诗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推进散文诗革命梁启超的第三次诗界革命是在散文诗的领域。

他提倡以散文的形式来创作诗歌,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

散文诗与传统的格律诗相比,没有固定的韵脚和节奏,更加自由灵活,可以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梁启超对散文诗的推崇体现了他对新文学形式的关注。

近代文学史

近代文学史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诗文
(一)秋瑾(1878-1907): 作品以诗最多, 也有词作。哀叹祖国灾难的深重,抒发献身革命的 豪情壮志,表现争取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美好思 想,慷慨高歌,风格苍凉悲壮(《黄海舟中日人索句 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二)章炳麟(1869-1936): 文学成就主要 是散文。其特色是以广博深厚的学识为基础,内容 翔实,词锋锐利,风格瑰丽宏雅;好用古字,有时 诘屈聱牙,艰深难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 命军序》反对改良派,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 大。
近代诗文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启蒙时期诗文
一、龚自珍(1972——1841): 近代著名思想家,杰出诗人、散文家。 (一)龚自珍散文: 政论文大多针对时弊而作,见解精辟,文笔曲折多 变。敢于暴露封建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主张“更 法”、“改革”。 记叙文也很出色,如《病梅馆记》表现了作者对专 制主义压抑缚戮人才的不满。
2、侠义公案小说
主要有:无名氏《施公案》、石玉昆《三侠 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俞万春《荡寇志》
二、“新小说”的兴盛 “新小说”指戊戌变法前后密切配合反帝 反封斗争,揭露时弊,表现改良主义和民主 革命思想的小说。据不完全统计,这类小说 在1000种以上。主要作品有“四大谴责小说” 和革命派小说。
近代文学
(1840—1919)


一、近代社会文化性质
1、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文化战线斗争: 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
二、近代文学分期
近代文学历史共80年,其发展可分三期: 1、资产阶级启蒙时期(1840—1894) 是首开风气时期。代表作家是龚自珍和魏源。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1895—1905) 是全面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黄遵宪、梁启超、 李伯元等。相继有“诗界革命”、“文体革命”、 “小说界革命”。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05—1919) 是继续发展时期。代表作家有章炳麟、秋瑾、 柳亚子、曾朴等。 “南社”出现;话剧产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和外国文学简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和外国文学简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现当代文学以1949年为界,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期,按照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体裁划分,主要讲述代表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文学社团等。

现代文学(1919-1949)分期:1917—1927 20年代文学;1928—1937 30年代文学;1938—1949 40年代文学。

一、20年代文学前期——预备阶段①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创制了“新文体”。

黄遵宪实践了“诗界革命”的理论,提出“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心”。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少年中国说》、《新民说》。

林觉民,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②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他还有《宋元戏曲考》。

另外鲁迅《摩罗诗力说》,强调文学的社会公用和自身规律。

④1905年,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春柳社。

1908年,《迦因小传》的改编,标志着新兴话剧的萌芽。

⑤1909年成立南社,代表人物柳亚子、陈去病等,以反清为主要特色,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

⑥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向恺然《江湖奇侠传》、张恨水《啼笑因缘》。

⑦林纾的翻译文学《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

二、20年代文学(一)现代文学的流派及思潮1.20年代新文学社团和思潮①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人,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写实主义,文学阵地《小说月报》。

与文研会创作倾向相近的还有语丝社(1924年成立,代表人物鲁迅、林语堂)、未名社、莽原社(20年代中期成立)。

中国现代诗歌有哪些流派及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诗歌有哪些流派及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诗歌有哪些流派及代表人物初期白话诗派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

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

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

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

代表: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

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

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

第09讲 新诗运动与初期诗歌

第09讲   新诗运动与初期诗歌

第09讲新诗运动与初期诗歌2008-10-20星期一(第八周)教学目的1了解新诗的诞生、发展过程。

2掌握“五四”及其各流派诗歌的特点。

3湖畔诗与小诗的艺术特征教学重点胡适的诗歌主张及其《尝试集》、周作人等其他早期白话诗的特征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晚清诗界革命:梁启超设计的“诗界革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起初:是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

——后来:退一步确定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拒绝引入“新语句”。

——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2、胡适在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来,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3、胡适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前者突出了写作者主体的性情与间接,后者强调了与“一般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表现。

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话”的目标,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

胡适的新诗革新理论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亮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后,紧接着便在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呼应文学革命,作为倡导新文学(白话文学)的一种尝试。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审美积淀最为深厚的一个领域,对它的变革是相当艰难的。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柳亚子与诗界革命

柳亚子与诗界革命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 Yazi And Poetic Revolutio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By Zhang Li Supervisor: Prof. HU Quanzhang Date:April,2013
摘要
十九世纪末,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这一文学变革口号,影响甚远。诗界革命 的理论由最初的“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到后来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 然仍沿用中国传统诗歌形式,但其爱国救亡、启蒙新民的时代主题却深入人心。继“维 新派”诗人之后登上时代舞台的“革命派”诗人,如高旭、柳亚子、秋瑾、马君武、陈 去病等,仍坚持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理论主张,创作了大量带有诗界革命 变革精神与方向的革命诗歌,但这一现象却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柳亚子作为南 社创始人之一和实际领导者,并非一开始就是激进的革命诗人。就其文学创作和主张而 言,柳亚子一直秉承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理论,并对其有所发展。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Liu Yazi's earl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creation of poetry. The first two sections mainly introduces Liu Yazi's early experience and early creation situ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his poetry was used many "new words" and "new statements", which obviously inherited the poetic revolution theory of the early stage. The third section introduces Liu Yazi's poetry creation during the "Renaissance newspaper" period. This period his thought was turning to revolution, the poetry creation was mainly to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revolution, which focused on shaping "new conception".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魏源
比龚自珍小两岁的魏源(1794—1857),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虽“以经济名 世”,不以诗人著称,但其诗或反映人民 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谴责列强侵略,或 题咏抒怀,描绘祖国山川壮美,表达爱国 之情, 都表现了强烈的赤子热忱,其诗风雄浑奔 放,语言大多质朴晓畅。
3、与龚、魏同时或稍后的诗人还 有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等,他 们的诗都反复咏诵着一个共同的基 调:爱国忧民。
二、近代后期小说
1、“四大谴责小说”
当时,有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即“写 官场之鬼蜮”、全面批判官僚体制的《官场 现形记》,对“今日中国群治之现状”作全 方位扫描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切 于“举世皆病,又举世皆睡”,愿用“菩萨 婆心”来根治之的《老残游记》,以开阔的 视野,写“由旧到新的大转关”的《孽海 花》。
1、“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 人。广东嘉应 (今梅州)人。他在诗歌创作上, 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我手写吾口”,提倡以 通俗语言入诗。他的诗题材广阔,广泛反映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重大事变,有“诗 史”之称。多写古体,形式活泼,常采用散文 化的笔法,诗中多融入新名词、外来语、象声 词等,风格宏肆奔放。著有《日本杂事诗》、 《人境庐诗草》等。
作为近代后期的小说,尤其是维 新派和革命派的小说,无论从内 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为五四新文 学小说的创作准备了丰厚的历史 条件。
2、其他题材的小说
此外,还有写对未来中国向往的《新中国未来 记》、《新纪元》,呼唤变革社会习俗天国英雄的《洪秀全演义》,宣传提倡妇 女解放的《黄绣球》、《女娲石》,批判改良 派的《大马扁》和宣扬资产阶级革命的《东欧 女豪杰》、《狮子吼》等,也还有情调悲凉、 但饱含民族情感和爱国激情的苏曼殊小说,与 这些进步小说同时出现的还有鸳鸯蝴蝶派小说 和黑幕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仍然坚持以新意 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作为诗界革命成功之 作必备的三个要素,但他对《夏威夷游记》中 即已意识到的“新语句与旧风格常相背驰”的 矛盾有了更加细致的体察:“过渡时代,必有 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 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在诗界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新语句与新意境、 新风格的和谐是更为重要更为关❖ 这里是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他 另外的提法是:“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 、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以旧风格含 新意境”,提法虽然不同,实质上都是一致 的。即仍需要继承和运用古典诗歌的优秀传 统来表达。他一方面是反对复古,反对薄今 厚古,说:“中国俗习,薄今爱古,无论学 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及,余生平 最恶闻此言。窃谓自今以往,其进步之远轶 前代,固不待蓍龟,即并世人物,亦何遽让 于古所云哉。”
❖ 1900年2月,梁启超有鉴于有侪间在诗歌情感 上的上述共同的倾向,在他的名文《夏威夷游 记》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黄遵 宪、夏曾佑、谭嗣同、丘逢甲等人的实践是在 进行着诗歌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梁启超主 要是从语言方面着眼,针对当时的一些诗人善 选新语句作出评论。梁启超提出来的诗界革命 的三点主张“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 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没有涉及诗歌的本体问题, 他所推崇的一些诗人也与他的意见多不尽合, 因此诗界革命并没有形成新的诗歌传统,更与 后来五四白话诗的兴起毫不相干。尽管如此, 被梁启超点入诗界革命名簿的诗人仍是值得注 意的。
❖ 二、新语句
❖ 就是敢于将新名词用入诗中,如日本译西书的 名词。他举了郑西乡(即藻常)的一首诗: “太息神州不陆浮,浪从星海狎盟鸥。共和风 月推君主,代表琴樽唱自由。物我平权皆偶国, 天人团体一孤舟。此身归纳知何处,出世无机 与化游。”接着他评论道:“全首皆用日本译 西书之语言,共和、代表、自由、平权、团体、 归纳、无机诸语皆是也,” “读之不觉拍案叫 绝。”新语句还包括以散文句法入诗,如古体 诗中自由抒写,不事雕琢,还有是不避俗语, 民谚、民谣入诗,使之通俗化。这些多半是从
❖ 可见这时所谓“诗界革命”或“新诗”,确如梁启 超所批评,只是“颇喜寻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但 诗界这种尝试,反映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要 求,并试图解决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 本著《饮冰室诗话》,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 批判“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认为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 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这是 “诗界革命”的一个发展,它要解决的虽然仍是诗 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但它却是近代进步 诗歌潮流的一个概括和理想。
❖ 二、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理论
❖ 梁启超在1899年便呼唤中国诗界应出现像 哥仑布、玛赛郎那样的人物。他说:“欲 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 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若 三者具备,则可以为20世纪支那之诗王 矣。”他又说:“吾虽不能诗,惟将力输 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可乎! 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这里他正式提出诗界革命,而其内涵亦逐 渐明确。
❖ 一、新意境
❖ 就是要有新的内容,这新的内容便是要能反 映时代风貌和现实政治生活,尤其是要具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的新思想和新精神。 它包括西方国家的立国精神、民主自由平等 的思想、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 、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国牺牲的志气和精神 、崇高的人格、雄伟的气魄。梁启超自己便 说:“医未成名肱已折,法无可说舌犹存。” 从梁启超的诗歌中便可看到他爱祖国、爱民 众炽热的心。
❖ 蒋智由、夏曾佑与黄遵宪被梁启超合称为“ 近世诗界三杰”。
❖ 晚清的诗界革命,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和交 流中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伴随着政治 上的维新变法和思想启蒙运动相应而起的。 并且这场既有理论主张又有创作实绩的诗歌 革新运动在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转型 过程中,作为历史必由的过渡阶段具有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 他列举杜甫的《北征》和韩愈的《南山》,认 为其精深盘郁,雄伟博丽之气,尚嫌不足。 《孔雀东南飞》长诗,也只是描写女儿情,与 世运无甚影响。而黄遵宪写的《锡兰岛卧佛》, 不论篇幅和内容都超过古代。另一方面,他又 继承古代诗歌传统,对当时的一些诗,经常用 以比古代诗人的风格,说明他们的思想流派及 其所受影响。如屈原、杜甫、陆游的爱国热忱、 深沉格调,白居易的讽喻,李商隐的哀艳隐曲, 宋代诗人的峻拔等。
而所谓“新诗”即深深厌弃传统的封建文化, 狂热地追求西方传入的思想文化,以大量翻 译词语和自造隐语入诗,以表现新的世界观、 人生观的怪诗。它涩僻难懂,新奇怪异。就 诗论诗,不足为训,但反映出在诗坛力辟新 境的努力,对传统诗坛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 门。”“三言不识乃鸡呜,莫共龙蛙争寸 土。”这就是谭嗣同所自喜的“新学之诗”。 喀私德,Caste的译音,指印度社会的等级 制;巴力门,Parliament的译音,英国议院 名;龙指孔子,蛙指孔子教徒。
❖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 《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冰室 诗话”、“杂歌谣”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
❖ “饮冰室诗话”连载于〈新民丛报〉第四至九 十五期,偶有间断,计204条。后单独成书, 仅辑录至1905年的第72期,共174条。梁启超 以传统的诗歌批评方式,评介诗友诗作,近一 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的发展 。
中国近代文学 专题
第六讲 诗界革命其他诗人
❖ 一、诗界革命的发生
❖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 政治、文化等领域掀起了改良运动,其中诗 歌改良,即为“诗界革命”,倡导者有梁启 超、黄遵宪、谭嗣同等。“诗界革命”的发 生,是改良运动的需要,也是近代进步诗歌 潮流进一步的发展。在戊戌变法前一两年, 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