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概论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2018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2018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

答: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

答:错.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二、任课教师:钟启泉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四、学时安排:36学时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材:1. 主教材:《教学论》主编:杨锡佑2. 辅助教材:《教育原理与教学导论》主编:黄雅琳七、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概述2.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3. 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4. 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5. 教学方法与技巧6. 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7. 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8. 教学案例剖析八、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讲授+互动讨论2.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九、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3. 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十、教学要求:1. 学生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要按时听课,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3. 学生要尊重教师和同学,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 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十二、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设计概述第3-4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5-6周: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第7-8周: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第9-10周:教学方法与技巧第11-12周: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第13-14周: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第15-16周:教学案例剖析十三、教学安排:1.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一、周三下午2-4节2. 实践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4节3. 教师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2-3节十四、其他:1. 本教学大纲系列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学生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交流。

在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之上,我将继续扩写新的内容。

十五、教学资源准备:1.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瓶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概论19春在线作业1-0004.3A34EA73-9B27

课程与教学概论19春在线作业1-0004.3A34EA73-9B27

课程与教学概论19春在线作业1-0004
“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那种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
A:道尔顿制
B:文纳特卡制
C:特朗普制
D:开放课堂
答案:B
新教育坚持()中心说。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答案:B
级上课的特殊组织是
A:班内小组教学
B:全班上课
C:复式教学
D:个别教学
答案:C
主要由教师、管理者、学区所建立的学生作品集。

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

这属于()成长记录袋。

A:理想型
B:展示型
C:文件型
D:评价型
答案:D
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的是
A:博比特
B:泰勒
C:斯腾豪斯
D:查斯特
答案:B。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A、斯腾豪斯B、泰勒C、博比特D、查斯特2、五段教学法”属于:()A、斯宾塞B、赫尔巴特学派C、蔡斯D、凯洛夫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A、宏观B、中观C、微观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时间分配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A、杜威B、赫尔巴特C、派纳D、泰勒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A、分科B、相关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C、校长D、教师和学生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A 独立性B 主动性C 体验性D 探究性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B、黑龙江C、浙江D、辽宁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节 课程概论
(六)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
趋向于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课程变革再也不能固守学校课程 的疆域,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
其实,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 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 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 课程的整合。
课程内涵的上述变化,既意味着课程意识的深层变革,也在 某种意义上预示着课程变革实践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课程概论
总结之一: ——关于课程涵义的不同观点。 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西方学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定义课程,如:
1. 课程即学习计划; 2. 课程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3. 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 4. 课程即教学程序,包括目的、内容及其组织。 5.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些理解覆盖了课程的最基本的范畴,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 见的。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片面、简单的。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五)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 无课程”并重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 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概念,被作为思考课程问题的 一个独特视角。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 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之 为“空无课程”。有些“空无课程”是学校和社会出于 某种需要而有意识排除的,也有些“空无课程”是由于 人们受习惯势力的影响未意识到其价值而导致的。
本章讲授内容
1

2014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

2014年秋季《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答:正确。

教育它本身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的艺术形式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孩子身上,一个孩子教的是好是坏,得看你的教育方法用的是否得当,教育的方法就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正是这门深奥的艺术造就了现在的成功者2、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关特点判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

答:错误。

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可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

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

所以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

比如卫生课、防疫课、等关系公共卫生和安全健康的内容都适合上大课,免除了分头授课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授课者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能让听众得到真知灼见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2、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答:主要有以下几条。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你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包括那些要素?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他们之间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凭借所展开的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化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

4、按课程类型,通常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哪些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概论
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第四节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操作系统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影响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因素
第二节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课程编制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第二节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实施策略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六节课程实施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七节课堂管理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
第二节课改前提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馈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教学反馈的意义、内容及形式
第二节课程改革
第三节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论第四部分编写说明及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一、课题语文课程教学概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其历史发展、教学理念等。

2. 培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语文教学方法的热情。

3. 使学生能够理解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的详细解读。

2. 不同阶段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变革与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系统地讲解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等内容。

例如在讲解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呀,以前的语文教学可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样哦。

那时候可能就是先生带着大家读读书、写写字。

但是现在呢,我们有好多好玩的教学方法。

”2. 讨论法提出一些有争议性或者值得探讨的话题,如“语文教学是不是只注重课本内容就好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听到有小组讨论说:“我们觉得不能只看课本,因为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也很多。

”教师可以回应:“哎呀,你们这个想法很棒呀,确实生活是个大语文课堂呢。

”3. 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像某学校开展的趣味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在讲解案例时可以说:“这个学校搞了个语文知识竞赛活动,大家猜猜结果怎么样?”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走进教室,满脸笑容地说:“同学们,咱们每天都在上语文课,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语文这门课是怎么教的呢?这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今天呀,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语文课程教学这个有趣的世界。

”(二)知识讲解1. 语文课程教学的定义教师说:“同学们,语文课程教学呢,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带着大家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过程。

它可不仅仅是让大家认识几个字、读几篇文章哦,它是要让大家学会用语文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薛伟强笔记历史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概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举例说明,探讨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程设置:1.1 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1.2 课程内容和涵盖的时期中学历史课程应该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如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

内容不仅包括国内历史,还应该涵盖世界历史,以增加学生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1.3 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中学历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设置。

课程结构应合理安排,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进行编排。

教材选择应根据新颖性、权威性和适应性来评估,同时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材和资料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运用影音资料和展示实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发展。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合作能力。

2.3 实践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或者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通过实际体验历史事件或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评估方法:3.1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历史课程的评估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2 反馈和指导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自我发展。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名词解释1 .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还包括通过反馈进行改进,进而再编订·实验·检验。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教学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4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或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5.教学目标的一般理解: 1)定义: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与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6..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一定教学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7..研究性教学模式: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东师《课程与教学概论》19秋在线作业2

东师《课程与教学概论》19秋在线作业2
答案:错误
38.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答案:正确
39.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
答案:正确
40.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班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教学就无法真正地进行下去。
A.独立性
B.开放性
C.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D.主动性
答案:ACD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并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答案:错误
12.“量的研究”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这是课程研究唯一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
答案:错误
13.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
A.横向
B.序列
答案:B
3.学习策略方面看,有的学生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这体现了学习方式带有明显的( )特征
A.稳定性
B.灵活性
C.多样性
D.个性化
答案:C
4.提出“活动分析”教学目标的是
A.赫尔巴特
B.根舍因
C.布鲁纳
D.博比特
答案:D
5.( )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答案:正确
答案:正确
26.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兴趣。
答案:错误
27.新课程中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答案:正确
28.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知识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努力增强其科学性。
◆ 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根本问 题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局限: ◆ 易导致无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背离
了教育的本质; ◆ 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
〞,“见物不见人〞。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总体上经 历了从别离到融合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 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课程
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 界限与分工。
这种观念造成了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之间 的长久别离与相互制肘的为难局面,使课程变成 了僵化的、封闭的文本,使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 为桎梏师生心智的手段与机械的运作过程。
学者的研究。 ◆ 实践根底:八年研究
2、“泰勒原理〞的根本内容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教育经验 3) 组织教育经验 4) 评价教育方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 根本内容: 课程重点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
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方案等方面。课 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思维与教学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
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 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 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思维五 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 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这五个步骤的

《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以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答:对。

因为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

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2、生成性目标由于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所以它不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

答:对。

因为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杜威,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 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

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

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

(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

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掌握学习是以个别学习为基础,伴之以经常的、及时性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的帮助。

答:错。

“掌握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它既不悖于集体教学,也不是纯粹的个别化教学,而是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个别化教学。

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

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教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

2、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或者学习者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但探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书本。

答:对。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或者学习者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探究学习中,提出的问题首先在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探究学习问题性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在探究学习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问题。

所谓恰当的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选择,也可以由学生选择。

但是无论怎样,教师都要在探究过程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避免问题选择过窄或过宽,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可以来源于生活,但在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书本当中。

二、联系实际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规模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中,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三、四十个学生,这与个别教学
相比,教学效率取得了惊人的提高。

这样,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扩大教学规模。

在国家还不能承担太多教育经费,而又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条件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个人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要想在全体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有一种能全面展示教师主导作用的机会。

班级授课制恰恰是能反映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组织的形式。

它可以为教师高效地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经所有班级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生。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但不是什么样的“班”都具有教育作用的。

这一班必须能称得上是一个班集体。

马卡连柯认为,作为一个集体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征:第一,集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在追求这个共同目标中才能把集体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伟大力量。

第二,集体的建立与巩固必须以组织性和纪律性作为根本条件之一。

在集体中,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目的和利益。

第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制度的管理机构,它有权代表集体,并行使各种职责。

第四,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只有处在能称得上是班集体的班级,才能受到集体的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个性,才能顺利完成必要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班级授课制是按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编制统一课本,实行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教学。

大部分科目都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排列的,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完善,使教学活动日益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水平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其心理水平、自觉程度和认识水平相近,因此便于教学管理。

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教材,按照同一进度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大体一致的,因此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班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教学就无法真正地进行下去。

但班级授课制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

教师的课堂的设计、组织和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什么时侯学习,学习什么,以什么样的速度学习,这些都由教师来安排。

这样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班级授课制更适合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这种学习往往重接授、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探索机会和实践机会少得可怜,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更多地拘泥于成见而缺乏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书本而不发展自己的判断,更多地计较着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忽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严重地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毋庸置疑,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因为高于生活的知识能更好地指导生活。

而当知识被程序化、固定化和分化之后,知识就离生活越来越远了,开始出现科学世界
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某个具体时间进行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为了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

施教者想加入新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它涉及到的不仅是一个加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压缩己有教学内容的问题。

更深层次地它可能动摇已有课程的某些假设。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统一的课程内容。

这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评价,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理解。

答: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绝对自主”的学习,教师的适度引导对于学生顺利地开展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在引导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学为本”,不过多地承担讲解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以及具体学习情况,尤其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限性,“因学导教”。

实际上,无论我们采用何种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

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提出的,指的是教学条件下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探究性学习,一般指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的社会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三个基本的目标是: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按照国外学者的观点,探究式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的类型:实验性的探索、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研究。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三种学习形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相对,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相对,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

三种学习形式价值取向不同,又各有不同的育人功能。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对未知世界之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在学习开展过程中,三者往往互相借助,互相支持,互相补充。

比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探究与合作:没有疑问时可以直接完成对知识的习得,有问题出现,则需经过独立探究加以解决,在自身力量不足以达成学习目标时,则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乃至规模更大的集体分工协作最终加以解决。

三者之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达成对学习的积极参与,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