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比较(一)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作者:史玉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春秋末期时孔子首先提出人性思想,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逐步成为了历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议题。
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的预设与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
虽然孟、荀各自提出的理论形态表面上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理想目标,就是最终能达到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人性论人性问题在春秋末期被孔子首先提及,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两者理论上的对立对中国哲学谈论人性论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岱年先生谈到,“中国性论的特点是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因为论者并非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而不得不讨论性,于是便提起性的问题.....在形式上是问:性是善的抑是恶的?在实际上却是问:善是性抑恶是性?所注意者不在性之实际内容,而在善恶的起源。
其目的乃在于探究善是固有的还是外铄的。
”孟子认为善是人心所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善是人为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的,善不是人心中固有的。
一、孟荀人性论的理论来源在春秋末期,儒家开创者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先天性质是大致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现实表现的巨大差别。
这个命题为整个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定下了基调,确定了原则。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性学说,但他只两次谈到“性”的问题,另一处是“性与天道”,虽然是初始的,没有对其展开具体的论述,但却是后来思想家谈论人性论发端,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复观先生谈论孔子的“性相近”时说到:“应当与《孟子告子》中的‘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的‘相近’是同一意义。
”这里的“相近”一词就只的是人最初的一种本性。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论文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论文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论文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不同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善。
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性中有先验的纯粹的善端。
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指善的萌芽、善的开端,不能把善的萌芽等同于现实的善,可能和现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有四类,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先验的善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就可以转变为现实的善,即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汉代的董仲舒继承发展了这个观点,增加了信,演变成了五常。
仁指一种纯粹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是一种道德属性,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白己把不符合礼的规范的言行纳人礼的规范,作为一个符合仁的原则的人,在视、听、言、动等方面都要符合礼的规定。
礼相对于仁来说,是一种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
在如何达到仁上,孔子指出要贯彻忠恕之道,忠是比较高标准的要求,而恕则是比较低标准的要求。
义指正确的行为。
智指增长知识,儒家所强调的知识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而是指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真理。
二、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实现善的途径不同(一)孟子性善论实现善的途径—求其放心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现实中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呢?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回答人性恶的问题。
孟子的善端说,为解释人性中的不善留下了余地。
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善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白己的道德,顺乎人的本性。
孟子在解释不善时,更强调的是人的差异,而不是环境的差异,在行为上是否为善,主要取决于主体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顺乎人的本性,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指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主观的原因涉及主体选择,人是否能够顺应白己的本性去发展善性,关键在于道德主体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性善是人身上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可能的善要转化为现实的善,需要道德主体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反省内求,顺应人的本性去扩充发展。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添加副标题
谢谢观赏!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教育思想
孟子
深造自得 启发思维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因材施教
荀子
学思行结合 积"与 "锲而不舍"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 推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孟子的“王 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 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 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
核心:仁政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倡王道,通过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
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孟子
战国早期
幼时丧父、 激情 孟母三迁 豪迈
子思等的儒家思 想
理想
个人人格
荀子
战国末期 正常
谨慎 儒、墨、道家思 理性 想
现实
社会体制
人性论
孟子
荀子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 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 论的理论基础。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人性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一大议题,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这个议题中,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念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立场。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他们在对人性本质、人性修养以及人性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差异。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具备潜在的道德道德素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之中充满了至善至美的品质。
孟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人天生就有爱的本能,愿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人性比作明镜,认为如果环境恶劣,人的本性也会受到玷污;如果环境良好,人的本性也会发挥出其本有的光辉。
而荀子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才能抑制住自己本性中的邪恶。
二、对人性修养的要求孟子强调人性的修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却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得以表现出来。
孟子倡导“性命之学”,主张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孟子将个人修养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不断完善,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而荀子的人性修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努力。
他主张通过自我压抑和教化来抑制本性中的恶习,并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自律和努力,才能追求道德的道路。
三、对人性发展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源善良,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性可能出现偏差。
他认为,通过教化和教育,人性可以被唤醒和发展,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约束和塑造。
他认为人性发展是一种以天理为准绳的过程,只有通过刻苦自励和不断意志的追求,个体才能实现人性的正真发展。
四、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价值与争议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的重要性。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孟荀不同人性论提出的背景分析(一)不同的社会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宁。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赢得百性的支持。
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产生。
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以仁心行仁政正是表达了百姓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定,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论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相同的食、色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虽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孟子用几希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
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食色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作者:朱林辉王阳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自从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之后,关于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
而其中,先秦时代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直是人们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基本来源与主张在中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正是孔子人性论中所蕴含的这两种可能,导致了后来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
沿着孔子的“性相近”方面发展,孟子得出了“性善论”;沿着孔子的“习相远”方面发展,荀子得出了“性恶论”。
但是具体说来,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争论中形成的;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在批判孟子“性善论”中形成的。
“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善的根源则在于人性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又是最根本的。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皆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人的四端当成人的天性,认为这些善端同人的天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得出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的结论。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荀子·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荀子·荣辱》)“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二、根本分歧孟子与荀子的根本分歧所在,与其说是人性善恶的根源性问题,倒不如说是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孟子所谓的“人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的:首先,孟子是从天人关系方面来理解“人性”的。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将就《孟子》和《荀子》中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稍作比较,以分析其异同。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恶,人为善便善,人为恶便恶,如急水一样,引它东流便东流,引它西流就西流。
而孟子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顺性”而因势利导。
另外,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在“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所以荀子认为“性恶论”更能够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性伪之分”。
“性”与“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其次,“性伪合”。
“性与伪乃是区别对立的,但也是联系统一的。
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要素材和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最后,“化性起伪”。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制法度。
”这样就达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虽然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善或是恶上面有分歧,但是其理论的教育作用却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教化治民治国。
赵杏根老师说过,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包括仁义礼智,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道“性恶论”,其“性”则是指的动物属性,即自然属性。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好的认识人性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孟子主张的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的人性论是性恶论。
两者在对什么是人性有不同的解释。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的“善端”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起点,在四点的基础之上可以培养出“仁、义、礼、智”这四德。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教导。
本文将对孟子和荀子的理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天性、修身养性、政治观等方面的异同。
一、人性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坚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称之为“良知”。
他认为,人的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失去了良知,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人恢复原有的良知,从而发挥出自我完善和利他的道德潜能。
相比之下,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主张人性中存在着贪欲和私心,只有通过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才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
荀子强调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对人性的影响,并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来加以控制和引导。
二、天性观孟子和荀子的天性观也存在差异。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共通性。
他提出了人天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按照天命行事,与天地万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孟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天相合、与道相合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我的完善。
荀子则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认为人类拥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
他主张通过自我努力和学习,不断开拓并培养人的天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三、修身养性在修身养性方面,孟子主张以道德修养为先。
他认为,通过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境界,可以实现心性的升华和善行的实践。
孟子提出了“修己以教人”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示范的重要性。
荀子则注重知识和学问的积累。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经验,从而追求真理和理性的生活。
荀子主张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论争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完善。
四、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与荀子也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政治应该以君主的仁德为核心,通过行善和慈爱来统治。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伦理道德高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孟子虽然承认君主的统治地位,但他也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主张在政治决策中注重民意和民生。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中国思想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但两人的人性论却有很大差异。
这一点一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文也打算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做一比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大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人性思想。
一、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言人性善恶。
到孟子时,各家各派的人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世子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子的人性论为性善论。
孟子不赞同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人的自然属性来定义“人性”,因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表现人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人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他发挥了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行说,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当然,他不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而是说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生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自己后天的主观努力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子还把心、性、天贯通在一起,使其人性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孟、荀人性论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孟、荀人性论比较及其当代意义一、孟子的性善论。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一点要明确孟子为什么要提倡性善论。
简单的讲,孟子以性善论来探讨人性,是为了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而发展成了"仁政"思想,要求实行王道政治,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孔子尚仁,但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仁",如此便将问题留给了后来者。
后世儒家学者便试图从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到了孟子时期便直接以道德评价之善恶来谈论人性,进而探讨"仁"了。
孟子的性善之论,是通过与告子的辩论体现出来的。
关于两人具体的探讨内容,记载在《孟子·告子》中。
告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无善恶、仁义皆外,主要是从生物本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
孟子则认为人类只有讲仁义道德才能区别于禽兽。
孟子基于这一立足点,进而提出来"四心"的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提出仁、义、礼、智四端。
从仁、义、礼、智四端出发,孟子提出来著名的"性善论"。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发展出了"仁政"思想,并论证了"仁政"思想践行的可能性。
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人生,相信人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的,寄希望于人能以自己心中的仁义礼智的自我完善来求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道。
这固然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但却是追求人类社会完美和谐的重要思想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了。
从上文中,大体上我们能看出孟子"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了。
孟子以性善来作为道德人应有的一种存在方式,确立起一个个人品德根基,从而来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求达到儒家的"大同"境界。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孟子和荀子是两位备受尊崇的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他们的人性观进行比较与对比。
一、孟子的人性观孟子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都有内在的良知,能够感受到善恶之辨。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通过修养和教育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出这种善良本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善良的。
在他看来,人性的根本特质是仁爱,人们天生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二、荀子的人性观相对于孟子的乐观人性观,荀子对人性持有悲观态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自私和邪恶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们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关心他人的福祉。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邪恶的。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倾向。
他认为人性无法改变,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才能约束住人们的邪恶本性。
三、人性观的对比与思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取舍之处。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中既存在善良而又有邪恶的行为。
人们既有关爱他人、奉献他人的行为,也有争斗和剥削他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人性的本质是否纯善或纯恶,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中间地带,或者说是灰色地带。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
孟子强调了人们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荀子则强调了道德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两者都认同了人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
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引导人性的善良一面,约束人性的邪恶一面,实现人性的健康和和谐发展。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
!!
中国文文化中有一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影响最大大、最深远的是由孔子子开创 的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心是 “仁”。仁的意思是“爱人人”。孔子子很重视人人的道德修 养;他还强调人人与人人的和睦关系的问题。按照他的思想,如果孩子子孝敬父父母, 如果朋友们互相帮助及表示示有爱,如果人人们对同级和下级忠诚而而宽容,社会就
!人人性论。
人人类性怎么样?善还是恶?
!
• 孟子子说:“人人性善”
孟子子认为每个人人的心心里里都有“四端”(The Four seeds):仁(爱人人)、义(正义 Justice)、礼 ( 遵守社会的仪式 E t i q u e t t e ) 、智(智慧 Wisdom),所以人人性善。他给弟子子讲了一一个故 事:有一一天,一一些人人看到一一个小小孩掉井里里去, 都很担心心,很害怕。这种同情心心从人人天生生的本 性中发出来。如果每个人人心心里里有仁义礼智,为 什么有人人杀死别人人?像一一棵树需要水水和太阳生生 长一一样,人人们里里的“四端”需要道德修养。
!很稳定,不会发生生什么大大问题。
总起来说,孔子子不太强调人人本身身的问题,还是他主要讨论人人与人人关系的
问题。虽然人人性论在中国传统思想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子对人人性问题没有 Nhomakorabea!展开讨论。
孔子子之后,孟子子(公元前372年——289年)、荀子子(公元前 335年—— 230年)成为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人物,他们都受到孔子子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们 的思想跟孔子子的有一一些不同:他们思想的核心心是人人性;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色的 人人性理论体系。孟子子的“性善论”和荀子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大的两种
! !
!
!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人性问题看法不同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的人性观点和其它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希望通过对孟子、荀子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特别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良知,即心中的正义和善良之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孩子掉在井里,人人都知道要去救他。
’这就表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人性就会表现出来。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说:‘人之所以畜,性本恶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来控制和改变。
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性就会表现出来,展现悖逆、自私和残忍等本性。
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本善或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欲望性格是邪恶的。
2. 教育和培养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培养可以改变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即可。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3. 社会和道德的作用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和道德的作用对于人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孟子来说,缺少良好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人的人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荀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人性本恶的表现。
4. 人性的可改变性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
他们都认为,人性的形成是受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人性是可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为我们今天的人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与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代表人物,两位大师对人性的理解和看法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在人性观念上的异同,以及他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美德;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欲望。
通过对二者的理论深入对比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对比探讨,可以为当代社会的人性问题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异同点、对比、启示、当代、总结、展望、研究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代表了儒家和墨家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孟子被誉为“儒家之始”,主张“性善论”,即人性本善,荀子则被誉为“墨家之宗”,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恶。
两人对于人性的观点截然不同,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与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念。
对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分析,也能够为我们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拓展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旨在深入探讨两位先秦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异同之处,以揭示其对人性本质的不同认识和解释。
通过对孟子强调人性善良、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本性与荀子强调人性恶劣、主张外在教化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先秦时代关于人性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
同时也可通过对比两位思想家的不同见解,探讨后世学者在人性观念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于人性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比较(一)论文关键词]性善性恶自然属性道德属性论文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陛论。
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
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人性的善恶是中外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
几乎每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建构了不同的学说体系。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深的人性论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后世学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深受其影响。
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和苟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看似对立,在逻辑意蕴上实则互补。
孟苟人性论的争议与其说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概念的内涵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不同,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人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
孟子认为,如果把这些生物本能理解为人性的话,那么岂不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所以,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而具有,就好像人生而具有四肢一样,并且是内在于人的,即人先验的具有“善端”、“良心”,而人性正是指这种人区别于动物并且为人所特有的道德属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在人的先天禀赋中含有道德属性的胚芽和种子,具有从善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地表现为善,个人还需要一定的修为才能保持善性,这就为他的道德修养论的提出作了铺垫。
与孟子不同,苟子主要从生理上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来理解人性。
苟子认为天赋之性善是不存在的,人的天然之性中不包含道德之善,他批判孟子不察乎性伪之分,即不能区分人的自然属性的天然性和人的道德之善的人为性。
“性”是指人的自然本能,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等等。
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无需后天的学习和熏陶。
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苟子严格区分了先天之“性”与人为之“伪”,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性”“伪”的区别,善不同于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能,它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中就包含的因素,而是人为的,是人后天对于礼法制度的学习和遵从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人性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既然苟子把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规定为性,那么为什么会得出性恶的结论呢?因为人与生俱有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
所以确切地说,性恶的“恶”不是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恶,而是指人的先天素质的质朴与粗糙。
如果不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质朴粗糙的先天本性进行改造和规范,顺着人的自然之性发展的话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所以,性恶不具有道德判断的意味,而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结果的描述。
概而言之,盂子、苟子都肯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但又通过以何种属性为人性的解释阐明了性善和性恶。
孟苟人性论的基本差异就在于对人性的规定不同,借用康有为的概括就是:“苟子言性以魄言之,孟子言性以魂言之”。
孟子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和天赋的道德素质出发定义人“性”,而荀子则从人的自然本能和感官生理欲求出发来理解人“性”,孟子和苟子对人性的规定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点不同,所以个体成善的途径不同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是在现实中,并非人人都是尧舜或者都是为善的,相反却有为恶的人,孟子认为这是因为人虽然生而具有蔷端和良心,但是人性可能丢失,人不为善的原因不在人性本身,而在于环境的浸染和主观不努力从而丧失了其纯然至善的本心,即“放其良心”。
例如,山上原有茂盛的树木,由于遭砍伐和牛羊的啃食变为秃山,人们就以为山上本来没有树木,但是这不是山本来的面貌。
同样的道理,人之为不善,“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l既然人的善良本心是有可能丢失的,那么如何防止它的丢失保持人纯然至善的本性呢?为此,孟子提出了如何保有和扩充人的善心的方法,即个人成圣成德的修养功夫。
孟子提出的修养功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向内用功,从心内求。
人天生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欲求和能力,因而修己主要是一种自主行为,人们须“反求诸己”,对自己所固有的善性及其所体现的良心进行存养扩充,便可以成德作圣。
这就要求人们“存心养性”,将人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等善端“扩而充之”,达到“尽心知性”的目的。
如果能将仁义礼智善端扩充就能体现人之善性,“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强调以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节制人的物质欲望,从而使物欲服从良心的指引,防止良心受物欲支配而丧失,即“养心莫善于寡欲”。
纠盂子发扬了孔子的“内自省”的修己方法,要求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动机上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对保持善性有益的就要发扬,有害的就要防止,“存心”的同时也要“求其放心”即找回失去的善良本心。
苟子不认为人的先天本性中包含善端,而是认为善乃是人为的,是在对人的质朴粗糙的自然之性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苟子与孟子也是有区别的。
与孟子强调内在的善性的存养扩充不同,苟子强调的是对于外在的礼法制度的学习和遵从。
苟子虽然进行了“性伪之分”,但是主体可以通过“化性起伪”而达到性伪相合,即人性虽恶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改造人性,变性恶为性善,由此苟子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
的命题。
“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Ⅲ这就是说,圣人并非生而为圣人,也是通过对仁义法正的学习和遵守、改造了其质朴粗糙的自然本性而达到的。
仁义法正是可以被认识和学习的,每个人都具有认识和学习的能力。
能否成圣成贤则在于个人是否“肯为”,即是否能坚持不懈的学习和遵守礼法制度。
只要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知礼义道德,并以此来改造人的先天之性,就可以成为圣贤。
所以,学知礼义道德就是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
可以看出,苟子十分重视学习的作用,他主张“学不可以已”,“不可须臾舍”,“舍之,禽兽也”。
Ll引而学习的内容就是仁义法正和道德规范。
同时苟子还十分重视“注错习俗”和“师法之化”即环境、习俗以及贤师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加这是要求主体选择好的环境和好的师友以增进道德。
孟子重视发挥人的善良本心的作用,强调向内用功,通过反求诸己,寡欲养心,求其放心而扩充保持善心。
而苟子则重视学习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化性起伪,达到圣贤境界。
他们二者一个诉诸于内在德性的追寻,体现了“为仁由己”的自律性;一个诉诸于外在规范的遵从,体现了“约之以礼”的他律性。
三、“性善论”与“性恶论”虽然在理论出发点和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不同。
但是理论目的都是教人从善。
在这一主旨的统摄下。
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苟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
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这种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
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鼓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钱穆先生说性善论“启迪吾人向上之自信,鞭促吾人向上之努力”也正是这个意思。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
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
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伪,达到善良境界。
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能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恶为善。
苟子言性恶可以说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放松自身的修养与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和苟子的人性论在理论形态上看似对立,实则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