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学习倦怠

对于“倦怠”一词,最早是在学者Bradley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然而当时社会对于倦怠一词没有很强烈的反应,因此也没引起重视,而具体提到学习倦怠概念,它最初来源于职业领域中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国外众多学者借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罗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职业倦怠”中的定义提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通常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王亚文,2020)。

还有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时间连续地被动地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耗竭 , 以及由于这种现象导致的厌倦学习的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反映(赵威,2018)。赵晓军(2019)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受到个人自我意识等主观因素和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讨厌学习、回避学习的不积极地情绪和心理行为表现。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学习倦怠进行探讨较为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连榕教授。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缺乏动力,但却又不得不去学习,这时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烦的负面情绪,从而表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王亚文,2020)。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一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学习显得被动,而且失去动力,同时对学习产生厌烦等消极情绪,表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态度。很显然,从总结很多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倦怠对学生的的学习和心理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必要得到重视以及改变。

2 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

在大学中,通过一些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逃课,迟到早退其实也屡见不鲜。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专业课逃课率在20.00%左右,基础课程的逃课率达到25.00%,至于政治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已经超过50.00%,另外,退学的大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可见大学生学习倦怠行为十分严重(汪颖,许勤,杨保海,2018)。韩晔(2020)对500名“00后”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其研究发现“00后”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00后”大学生上学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学习兴趣和认同不够;部分“00 后”大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日常学习习惯较差;部分“00 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缺乏学习的

成就感。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更具体的研究现状:王亚文(2020)的研究发现: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更严重;成绩偏差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更为严重;有辅修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还有调查结果显示有辅修专业的大学生比跨专业考研的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概率要高;在校期间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比获得奖学金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赵晓军(2019)和王亚文(2020)的研究都发现了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再结合最近这个寒假的实际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确保“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不能返校的大学生也只能上网课,而在家上网课,身边各种诱惑增多,对大学上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石岩冰(2020)提到了“网络学困”的现象,“网络学困”是新名词,指在这次疫情中,因为线上学习遇到一些困难从而产生不适的种种情况。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环境的要素,学习情境的改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效果,从而产生学习适应问题,也有可能是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倦怠。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倦怠不是某一个时间段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而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处于学习倦怠中的学生不仅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会形成易暴易怒的性格,经常产生一种疲劳感和无助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汪颖,许勤,杨保海,2018)。因此,从当前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学习倦怠情况,并且学习倦怠会对学生产生较多消极的影响,我们有必有更深入去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

3 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原因

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汪颖,许勤,杨保海(2018)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发现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兴趣、个人目标、人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客观因素包括:年级因素、专业差异和教学方式。也有学者白佳慧(2018)针对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分析。本文结合两者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对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主观原因

大学生个人性格方面也会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性格比较悲观内向的同学,还有意志力薄弱的学生,相对不善于与人交流,可能也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相对比较难适应环境。而乐观开朗、坚强勇敢的有冒险精神以及有求知精神的学生相对

来说,没那么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问题,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向往,能够更容易适应社会,人际关系也更好,充满活力从而比较少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大学生的个人目标和学习成绩也会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学生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就会产生学习动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而不会产生倦怠感,部分学生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后,进入大学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督促,没有了目标,陷入迷茫;被其他事物吸引,从而产生倦怠感,缺失目标感会让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导致学习动力和成绩受影响。而学习成绩也会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更多关注,获得奖学金,促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会有更少的自我效能感,缺乏关注,缺少动力,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情绪。

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自控能力弱,容易引起拖延症,做事拖拉,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事情堆积得越来越多,心中压力大,会缺乏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学习倦怠。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因为没法好好吸收学习知识,效率低下,花了时间却不能学到知识,挫败感强,于是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3.2 客观原因

汪颖,许勤,杨保海(2018)调查显示,学习倦怠在不同年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学习倦怠在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中表现越来越明显,大四学生表现出学习倦怠最少,这与压力有关,大一时期刚刚高中毕业,还会保留良好的学习习惯,大二大三接触外界更多新鲜事物,更少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有时候的枯燥和新鲜事物进行对比,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而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等压力,所以不敢倦怠,这也说明,学习动力和目标和学习倦怠息息相关。

家庭原因也会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大多心理上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会感到自卑,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往,比较容易形成学习倦怠的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较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忙于各种各样的兼职活动,通过兼职来赚钱补贴自己的各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产生上课睡觉等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倦怠(赵威,2018)。

学校方面也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教育方式和授课方式和学习倦怠也有关系。教师授课方式比较灵活,能够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倦怠感不明显。另外还有特别是那些风趣幽默有较高人格魅力的教师,他们的课堂十分受学生欢迎,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倦怠感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