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合集下载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在创新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少企业开始与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本文将就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展开探讨,从各方面分析其特点、优势和难点,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1. 多方参与。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包含了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创新体系。

2. 优势互补。

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网络机制,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最大的潜力。

3. 利益共享。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不仅能够共享创新成果,还能够共享风险和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4. 风险分担。

协同创新网络机制可以将创新的风险进行分担,减少了企业的独立创新风险,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

1. 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企业能够获取来自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 提高科研转化率。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通常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成果,通过与其合作,企业能够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 培养高层人才。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培养平台,帮助企业培养和引入高层人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降低成本。

通过利用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资源,企业能够降低自身的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5. 提升企业影响力。

与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1. 创新文化融合。

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文化差异较大,如何能够进行融合,形成统一的创新文化是一个难点。

2. 利益分配。

在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中,如何进行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通常是一个敏感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3. 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与学术界、研究机构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如何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今天咱们聊聊一个超级热的话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说白了,就是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三方联合,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听着好像是个高大上的东西,但其实这事儿比想象中的更接地气,而且很有趣哦!你看,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学校需要实践机会,研究机构需要平台合作,大家一拍即合,真的是天作之合。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一人出一招,齐心协力才能打败曹操。

你要知道,现在的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快的变化。

企业单打独斗,真不一定能应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

而学校和科研机构虽然有一大堆的脑袋瓜子、创意十足,但要转化成实际的产品或者服务,那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事儿。

这时候,如果能把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学校的创新研究结合起来,简直就是一加一大于二!所以,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不是大家眼光短浅,而是大家都明白,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再说了,企业本来就不想自己一个人钻研技术。

就像你去大餐厅吃饭,最不想干的就是自己洗菜、切肉、做菜,你想的是把厨师请过来,做完了菜让你品尝。

这种“吃现成”的好事,谁不喜欢呢?企业也是一样,既然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撑,何不借力打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光靠企业自己开发,既费钱又费力,往往还不一定能出成果。

把科研力量和企业的市场需求对接,效率就高了,成功的几率也大了。

再说学校和科研机构,难道他们不想跟企业合作吗?那可不!其实他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你想,学校的科研项目再厉害,终究也要面临一个问题:研究结果最终能不能落地?很多理论研究永远停留在论文里,缺乏与实际的连接,做了很多梦,却没人来实现它。

这样一来,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给研究人员带来一些挫败感。

研究机构最怕的就是“空谈”,没人愿意把自己的一番心血白白浪费掉。

企业的需求非常直接,能让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带到市场上去,岂不更好?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三方合作看起来很完美,那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那么简单呢?当然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好事多磨”。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近年来,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出发,结合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对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探析。

一、协同创新的概念与特点协同创新,简而言之,是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共同实现创新的过程。

协同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是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包括高校、政府、企业等多个参与方。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之一,在协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2. 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通过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资源的集聚地,能够为协同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3. 风险共担: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分享风险,共同承担压力与责任。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应积极承担起风险共担的责任,并为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与角色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知识优势:高校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授者,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为协同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

2. 人才优势:高校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包括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

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合作,将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创新文化:高校具有积极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这种创新文化将为协同创新提供重要的动力和支持。

在协同创新中,高校扮演着以下几个角色:1. 创新引领者:高校应当积极引领创新,推动创新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高校要发挥科研团队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创新合作者: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和政府等其他主体开展创新合作,共同承担创新项目。

高校要主动寻求与其他主体的对接和合作,形成创新的合力。

3. 创新推广者: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增强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力度。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它有助于加强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时代,产学研合作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探讨其对未来的影响。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是实现产学研三者间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关键。

在过去,产学研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理解不足的问题,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协同机制的建立变得至关重要。

协同机制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开展定期会议等形式,促进产学研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这些方式,产业界可以及时获得科研成果和最新技术动态,学术界可以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和问题,从而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

其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技术。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科研机构可以获取更多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的反馈,从而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可行性。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

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力支持。

再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学研合作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相互信任和理解。

产业界需要理解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术界也需要了解产业界的商业需求和竞争环境。

其次,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分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产学研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敏感问题,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双方的权益,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和不公平现象。

另外,产学研合作还涉及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问题,这需要制定合适的机制和政策来保障各方的权益和利益。

在未来,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变革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单一的学术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校企合作在推动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合作模式的不完善,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为了探索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协同创新,以下将从主体角色、合作模式以及机制运行等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需要明确主体角色。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主要的合作主体,分别承担教育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角色。

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持;而企业则应当将自身的实际需求与学校资源有效结合,推动科技应用和产业升级。

此外,政府也应作为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和协调者,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加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合作模式的选择对于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传统的校企合作主要以技术合作和科研合作为主,学校主要提供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践场景。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往往缺乏深度融合,难以实现协同创新。

因此,应当探索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如产学研一体化,学校直接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生产过程,并提供创新人才和技术支持,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优势互补。

最后,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与监督机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非常重要。

学校和企业可以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交流合作进展和需求,以及召开学术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定期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通过明确主体角色、探索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监督机制,可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希望我国的教育和产业界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出适合本土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创新系统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

国家创新系统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

国家创新系统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摘要:产学协同创新机制是国家创新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机制、特点和挑战,并提出了促进产学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产学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旨在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可以揭示其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为提高协同创新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机制1.灵敏性和适应性: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具有快速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它能够及时获取外部信息,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提高创新效率。

2.强化创新环境:产学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提供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潜力。

学术界提供前沿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产业界则提供实际创新需求和市场导向。

3.强化学术-产业界互动:产学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合作研究和项目实施,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与应用,推动产学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的特点1.网络化组织结构:产学协同创新机制以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为基础。

它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连接多个参与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流动。

2.复杂性和非线性: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

它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关系会导致系统的动态演化。

3.风险与利益共担:在产学协同创新中,合作主体需要共同承担风险与利益。

通过合同制定,明确责任和权益,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

四、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的挑战1.利益诱导问题:由于合作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和目标,产学协同创新面临利益分配问题。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产学协同创新机制面临的挑战之一。

2.信息不对称问题:合作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知识不对称和资源匮乏。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加速,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如何打造一个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其中,产业界提供市场需求和实际问题,学术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界进行中间环节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这个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应用的科技创新链。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为了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经济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另外,要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还需要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同时,政府还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成果转化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实
际应用。

总之,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起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策略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策略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策略研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鉴于此,本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就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与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提供可行的参考。

标签: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特点;运行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策略,随着广大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人士的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逐渐普及开来,并在促进高校科研、教学工作发展,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商业领域的引导、服务职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包含企业、政府、高校以及中介组织等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整体,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只有准确定位组织目标,并采取科学可行的运行策略,才能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优势,集企业、政府、高校优势之大成,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攻关、创新教育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突破。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概述产学研是体现不同功能和资源的生产、教育、科研系统,协同创新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联合获得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与结果。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条件、制度,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各个参与主体在技术创新、资金筹措、风险承担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来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活动开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科研水平。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来,高等院校科研与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使得高校科研项目更能适应国家与市场的需求,其次,与校企间的积极协作也使得高校教育工作与技术攻关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使得高校所培养的科研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国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协同创新视角

我国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协同创新视角

qiyekejiyufazhan2014年第23期(总第387期)企业科技与发展1引言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和耦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新规律。

自1992年3月国家启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激活高校科技创新活力、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22年的实践和探索,产学研合作在获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其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亟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最大活力。

在当前的形势下,推进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背景,政产学研合作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系统、全面和有效的全新理论指导。

因此,从协同创新管理的视角,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协同创新理论内涵及其相关研究综述自Chesbrough [1]率先提出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中可利用互补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创新的开放式创新理论后,协同制造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发展迅速。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协同创新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和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

何为协同?管理学上的“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2]。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三者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界的需求、学术界的研究、研究界的技术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产业界的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研究界的技术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政府的政策支持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联合研发:产业界与学术界或研究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研发成果。

- 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技术转移: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产业界,实现产业化应用。

-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2.1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

这包括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角色,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2.2 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3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关键。

这包括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实验室等,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协作和交流。

2.4 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是提高协同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以及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起一个多方合作、协同创新、共享成果的网络机制。

本文将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特点、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产学研协同创新(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在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提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1.资源整合优势明显。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包括技术人才、科研设施、项目资金等,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合作方式多样。

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方式多样,可以通过产学合作、学研合作、产研合作等形式进行合作,根据具体项目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

3.成果共享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形成的成果共享机制,能够让各方分享研发成果和经济利益,激励各方更好地参与合作。

4.创新动力强大。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整合各方的创新资源和能力,形成联合创新的动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为了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构建一个有利于多方合作、协同创新和共享成果的网络机制至关重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的构建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1.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合作。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加速国际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合作模式。

通过此种合作模式,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和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学校也可以吸纳来自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和就业机会。

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就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的优势尽管校企合作有着很多优势,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校企合作的信息不对称。

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信息交流的不畅,合作过程缺乏协同操作与决策。

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不均。

在合作中,企业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导致校方在合作过程中利益被侵蚀,产生被动局面。

校企合作存在文化差异和信任问题。

高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合作中往往存在信任危机,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

需要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双向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增加合作双方的沟通与理解。

需要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建立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合作的双赢。

需要建立文化融合与信任机制。

在合作中,需要通过文化融合,增进双方的相互信任,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成效。

在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技术转移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内的一个科技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模式,学校的科技成果得到了更好的转化和应用,企业也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共享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

这种合作模式使得学校和企业建立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对于提高双方的技术水平,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共同开展、共同享有研究成果、共同承担风险,从而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机制。

建立双方互补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要求双方协同创新,建立起互补优势的合作模式才有可能产生更大价值。

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设备,而企业则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

因此,合作双方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确定合作的方向,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协同创新过程中,双方要有信任、合作、沟通的机制,共同确定合作方向,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合作过程中,由企业提出需求,高校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有助于拓宽高校的研究思路,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使得合作双方在协同创新中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建立充分的经济动力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希望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的,而高校则需要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

因此,建立充分的经济动力机制可以促进双方更好的合作。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购买服务、技术转让等方式,直接投入研究项目中,获得成果的共同权益。

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并获得应有的收益。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和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受侵犯。

为此,双方应当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利益,避免因知识产权不明晰而引发的争执。

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协同创新需要有高效的交流机制,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当建立近距离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进展情况,尤其是在重大决策背后的产生和思考的过程中,要达成共识,共同进行决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加强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达到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该模式在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投入保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战略对接,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益,建立起长效合作的机制,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

2.知识和技术转移的机制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转移,产业界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知识。

而高校和研究机构则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

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确保各方在合作中的权益得到保护。

3.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为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企业可以向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人才,也可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实际性。

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结合产业界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4.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为了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需要建设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给予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一定的经济和荣誉激励,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在国内外的创新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的建设也是关键所在,需要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合作与协同,实现共赢发展的局面。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将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的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的研究,则是深入理解和优化这种创新模式的关键。

产学研协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然而,要实现这种协同创新并非易事,需要建立有效的耦合机制,来解决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

信息共享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处的环境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往往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企业更关注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实际应用,高校侧重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聚焦于前沿技术的探索。

为了促进信息的有效共享,需要搭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各方的需求、成果、技术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发布。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议、开展调研活动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了解。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中的核心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都投入了资源和精力,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利益,关系到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要明确各方的贡献和风险承担,根据贡献大小和风险程度来确定利益分配的比例。

其次,可以采用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如现金分配、股权分配、技术入股等,以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对于在合作中因特殊情况导致利益受损的一方,给予适当的补偿和调整。

动力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的关键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其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

因此,要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创新收益。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学术声誉等是重要的激励因素。

可以通过改革评价体系,将产学研合作成果纳入考核范围,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元合作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优化论文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元合作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优化论文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元合作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优化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决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了探索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的意见,各地积极开展了职教集团的研究与组建工作,但从运行效果看,大多数职教集团仍停留在组建上,而真正的功能没有发挥,同时,职业院校开展了大量“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工作[6-8],但深度结合普遍困难,缺乏长效机制,因此,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优化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发挥各合作主体优势,促进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教集团类型选择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

集团化办学,就是让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在结盟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说让资源以更集约的形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质量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这就要求集体化办学有良好的系统性与协调机制,只有政府才有职能与责任实现,因此,开展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集团的组织与有效运行。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现代社会中,校企合作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专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并与学校共同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学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然而,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着合作成果难以转化、利益分配不合理、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

因此,建立并完善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共同的利益红利机制。

校企合作的一方面是弥补双方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合作的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因此,校企合作要建立起共同的利益红利机制,即对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可获得共同的回报。

在共同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伙伴之间的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双方共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校企合作运行的重要保障。

这个机制需要以协同创新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沟通平台实现双方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进而提高教学和生产效率。

因此,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时,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再次,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如何合理地分配收益是校企合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双方应根据各自的出资比例、技术贡献等因素来确定利益分配比例,从而保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是校企合作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校企合作的项目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包括项目立项、项目执行、项目评估等环节的管理,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

在管理机制上,应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管理,建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实施计划的可控性和实现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校企合作能够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1. 介绍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下,创新和技术发展成为了企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进行技术研发。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应运而生。

这一体系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合作,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并讨论其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2. 企业主体在这一技术开发体系中,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发挥着核心作用。

以企业为主体,意味着企业拥有技术开发的主导权和资源投入的决定权。

企业通常会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企业主体的优势在于其市场敏感度和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技术开发。

3. 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企业主体技术开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研究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企业也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实践基地和资源支持,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转化和应用。

产学研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还能够培养人才和提升科研水平,使得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双赢。

4.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这种体系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是指定主题的个人思考和感悟,这对于指定主题的深入理解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企业主体的推动和产学研的合作,可以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分析——基于龙能公司案例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分析——基于龙能公司案例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分析——基于龙能公司案例吴滨【摘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充分认识企业主体地位、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Enterprise is the subj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ully realiz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enterprise,entrepreneurship,and the role tha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in the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期刊名称】《宁夏党校学报》【年(卷),期】2012(014)005【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技术创新;自组织;企业文化【作者】吴滨【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4.3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是应对挑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途径之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对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自组织特征:开放和非平衡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随机涨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诱因,随机涨落包含来自内部的“内涨落”和来自外部的“外涨落”;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机制[1]。

由于企业个体差别以及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过程、创新模式、创新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典型案例分析是企业技术创新自组织性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创新摘要: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企业创新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and dis-cusses the optimal path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dustry and u-niversity and research;operation mechanism;enterpris-es innovation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新兴产业无不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的未来图谋划策。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以包容的心态感受外来文化的魅力,团队合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团队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整体,有时它是由几个小团队合作组成的大团队,由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构成的产学研合作便是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在多年前已进入学者们的视野,近几年出现的协同创新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

协同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基于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不同创新主体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合理分工与创新要素有机配合发挥非线性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一过程即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即协同创新的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通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各方能突破各自的边界,进行资源重组,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创新,获得1+1>2的效果。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在竞争愈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助推模式,其具有的强大功能与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各界的瞩目。

以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剖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来探究其运行机制。

1.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资源共享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联系的首要前提,多个异质组织之间因此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资源共同体。

一般而言,企业以知识转移、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主要使命,同时进行科学知识传播。

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单元,可以说利益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系三者关系正常运转的纽带。

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的动力,正是这一动力实现了三大主体的协同创新,而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更能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吸引、整合各种资源让产、学、研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以获得更好的绩效。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方影响。

从企业运营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政府和市场是两大影响主体。

政府是否支持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的运行上是否给予实质帮助;市场是否接受这一新兴模式,是否会由此引发恶性竞争等,这些都关系到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苏碧云陈艾华(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49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的成败。

就内部因素而言,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的战略决策、内部激励、创新能力、利益分配等也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

3.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何新兴事物都必须经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①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易受制于企业本身。

在运行过程中,尤以企业“获利”的文化对该机制运行的影响甚深。

在该过程中,企业本身是一个有序的团体,它在发展中已具备了自己特有的运行机制,当它在协同创新项目中制定运行机制时就不免受其原有的、以利益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影响,从而可能会忽略协同创新所独有的闪光之处,失去了协同创新所具备的巨大优势。

②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不确定性。

就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来说,可以发现其存在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行为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是一种跨组织的协同创新,它是在多重复杂约束条件下实现协作的过程,其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企业作为其创新主体时,不仅要面对技术融合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身处市场的环境多变性,其内部在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也是一大不确定因素,这三大不确定因素使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不确定性。

③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冲突重重。

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免不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冲突。

若是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为三阶段:酝酿期、接洽期和运行期。

处于酝酿期时,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需将不同领域、不同追求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其冲突正是源于该结合的复杂性;处于接洽期时,各种因素碰撞有可能出现互不信任的冲突;处于运行期时,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有可能使潜藏的矛盾激化,增加运行过程的冲突。

④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评价缺乏。

许多的企业项目运作往往是花费许多精力做策划,在实施时万分小心,却往往忽视了对其成果的总结、评价,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也存在类似问题。

该问题的存在往往使参与者没有很好地总结经验,在往后的实际操作中不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也使参与者在某一阶段结束时无法对自身有更深的认识。

三、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优化路径1.转变观念,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打独斗的思想将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外盛行已久的团队协作将成为一种主流。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必须主动转变观念,以迎接挑战。

企业贴近市场,市场敏锐度高,方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协作的良好发展,因此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顺应时势的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孤军奋战的企业会日渐感受到力不从心,或许他们有完备的方案,或许他们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在执行方案时会渐渐地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局限,从而产生合作意图。

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人们长久奋斗后的经验总结。

通过该新型合作模式,企业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可以说协同创新充分地显示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优势。

企业要发挥其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学会掌握主动权,以期使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最大成效。

2.知识协同,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任何一次合作都可以成为一次文化的融合,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中,各方的资源融合是其本质之一。

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优化中,知识协同是必要的一步。

产学研合作的三大组织来自不同领域,有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不需也不应对其做彻底的改变,而是要突出其共同利益、相同目标,将协同创新所需的“知识”进行有序整合,让原本相对独立的三大组织间的合作更具效率。

知识协同的过程也是一个产学研培养合作默契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可以使合作者之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从而为其后续的项目合作、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优势。

3.加强沟通,从缺乏沟通到一点就通现代社会,沟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在协同创新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若是执行者彼此间有心理隔阂,协同创新的运行将变得困难重重,解决这些软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

产、学、研,原本就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产学研协同创新则是为了取长补短,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而进行的跨界合作。

为使该合作顺利进行,参与者应从合作初期就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的机制能为目标确定和后续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合作中该机制的运行状况更应受到关注,根据以往的办事经验可以发现所有关键的问题都是在实施时才真正突显,而为了长久的发展,充分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加强合作者之间的默契,提高办事效率;当合作进入尾声时,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提高后期的评价机制的效率,为协作画下完美句号,为下次合作绽放友谊之花。

总的来说沟通不仅可以理顺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中的具体细节,也能在参与者中形成一个友好的交流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监督,从虎头蛇尾到一如既往在现有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中,有些对监督工作直接忽视,有些则潦草应付,有些在机制设定时构图完美,但实施时却50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5年6月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大相径庭。

这些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中的致命伤不仅需要合作者在运行过程中强调自身的责任感,而且协同创新运行也要重视评价监督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执行部分,不能让监督工作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漏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