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5ddd0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c.png)
生态系统教案生态系统教案1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思考:我国蓟县盘山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
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
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发生害虫的大爆发。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
近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
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合作探究探究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生物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生物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a6ee1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1.png)
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二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外界环境变化引发内环境的改变都可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恢复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及其调节2.神经调节的实现依赖完整的结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细胞体发出的轴突和树突都可构成神经纤维B.完成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通常不含有中间神经元C.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躯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的神经D.大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共同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3.人体胃肠激素是黏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类肽类激素,其分泌及作用方式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胃肠激素可由神经元分泌B.胃肠激素不可能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C.胃肠激素需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D.当内分泌细胞是自身激素的靶细胞时,仍需内环境参与4.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a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C.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使c点数值发生D.ce段Na+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大量外流5.下列关于人脑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B.语言、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大脑通过脊髓实现对所有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的参与6.下丘脑作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络的枢纽,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作为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B.能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靶腺体的分泌C.能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D.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并产生渴觉,维持水盐平衡7.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和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主要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缺陷C.免疫抑制剂能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但会使受者淋巴细胞减少D.减毒活病毒疫苗通常比灭活病毒疫苗更有效,与其可引发细胞免疫有关8.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在特定器官中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起调节作用B.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C.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D.植物激素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起到调节作用9.下表为我国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2.2.2 群落的动态(1)素材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2.2.2 群落的动态(1)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1c22b9d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c.png)
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群落的动态动态〔dynamic〕一词包含的意义十分广泛,按我们的理解,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日、年、季节的变化〕;〔2〕群落的演替;〔3〕地球上生物群落的演化〔见下表〕。
这里只研究前两个问题。
表群落变化的类型一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动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种的生活周期关联。
群落的季节变化动态是群落本身内部的变化,并不影响群落的性质,有人称此为群落的内部动态。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
如北方草原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见孙儒泳《生态学》P162〕二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
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fluc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那么变化而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的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的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更替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可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况。
这种波动的时间可能比较长〔5~10年〕。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群落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较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成熟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一些;★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严酷,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e359d3b4daa58da1114ab9.png)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762b27fb7360b4c2e3f64f2.png)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试要求核心素养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稳态(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1)负反馈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例1 (2018·宁波高二检测)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B.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这种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功能答案 A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三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B正确;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由于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87fc3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6.png)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一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8c110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b.png)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群落生态学资料
![第九章群落生态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790352687c24028915fc337.png)
第四节种间关连、相似性和排序
有关群落性质的两种观点 种间关连的测定方法 相似性系数 群落的排序
一、有关群落性质的两种观点
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群落在自 然界中并非一个实体,而只是生态学家从一个呈
连续变化着的植被中收集来的一组生物而已。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群落是一个
促进模型
抑制模型
忍耐模型(竞争)
第六节形成群落结构的因素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岛屿与群落结构 干扰与群落结构和动态 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一、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竞争导致生态位分化的例子 达尔文莺(10mm/8-12mm) 利用相似资源的共存物种间通常以一“标准量{体 长比1.3;体重比2[(1.3)2]}”分开。
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自养演替(autotrophic succession)与异
养演替(heterotrophic succession)
四、关于群落演替的顶级问题
关于顶级群落的三种学说 单顶级群落学说(monoclimax theory) 多顶级群落学说(polyclimax theory)
决定物种多样性的两个主要因素:物种数目和 异质性。
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 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多样性等级的实例 决定多样性等级的因素
一、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
物种相对多度曲线
物种——多度分布的三种假说 随机生态位假说(random-niche hypothesis)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2、3》(新教材)黑体字内容!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2、3》(新教材)黑体字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688b77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5.png)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的黑体字内容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第4页2、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第5页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第9页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10页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11页6、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他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第18页7、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第22页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第23页9、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第46页10、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第52页11、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
第53页12、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把器官、把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第54页13、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第57页14、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第69页15、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第92页16、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第94页17、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100页18、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第106页19、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温度、重力。
第107页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黑体字内容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021年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
![2021年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49a843964bcf84b9d57b5a.png)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知识点复习必修3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第二单元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单元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e320c063a98271fe910ef933.png)
第二单元 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1、种群的概念(三个要素) 、 、 。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①数量少,且体积大的个体可以用 法,②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可以用 法(包括 法和 法),③活动范围大的生物用 法。
4、样方法边缘个体计算方法: 。
5、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请画出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并标出K/2这个特殊点。
【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2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
则该地区田鼠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只/公顷。
【2】、上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只 【3】、若某个鼠种群有亲代成年鼠a 只,每只雌鼠一生平均产仔16只。
假设各代雌雄比例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成年,且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 代产生的子代鼠应为 。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时间 种群数量 (1)条件: 。
(2)特点:增长率是否变化? ;种群数量成倍数增长。
(1)条件: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 , 时增长率最快,K 时增长率为 。
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发生在 时。
(3)写出S 型曲线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 、 (K/2时)、 、 (K 时)。
其中捕鱼要在 时期内捕,捕完后保证鱼的数量在。
而防治害虫要在 时期内就要进行。
时间增长速率1、生物群落的概念:判断下面那些是生物群落?①某水库中的全部鱼类②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③生活在山洼草丛中的昆虫④某一湖泊中的全部生物⑤酿制葡萄酒时发酵中的酵母菌⑥内蒙古草原上的所有生物2、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高中生物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六章第25课时
![高中生物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六章第25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965be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7.png)
第2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目标导航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关注人类活动对其稳态的影响。
4.概述设计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2.调节方式:________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____________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________________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________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________多样化、________复杂化和________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三、设计制作生态瓶的要求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
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生态学中的平衡与稳定性
![生态学中的平衡与稳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9648287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0.png)
生态学中的平衡与稳定性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生态学中的平衡与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
以下是关于生态学中平衡与稳定性的详细知识点介绍: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是动态的,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
2.稳态: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平衡的关键。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抵抗干扰并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干扰的能力和恢复的能力。
4.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物群体。
生物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物个体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单个生物体。
5.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个体之间通过信号传递信息的过程。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分化等。
负反馈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通过反馈机制使这种变化得到调节,从而维持系统的稳定。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生态位分化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和生态位上的分化,减少物种间的竞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过度开发、污染、破坏栖息地等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
教案: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1
![教案: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1](https://img.taocdn.com/s3/m/da4987174693daef5ff73dc2.png)
稳态的专题复习
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帮助学生形成“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备教材)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构建了“稳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反馈调节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备表述,也不能准确理解。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注入污水的河流生态系统如何抵抗并消除外来干扰的过程进行理性分析,认识负反馈调节的具体过程,构建“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
(备学生)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负反馈调节”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稳态、种群、群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
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负反馈调节”。
该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曲线、绘制曲线和建构概念模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四、教学重点
1、准确分析各曲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解释某曲线各阶段变化的原因
2、以合理的形式表达概念模型
五、教学难点
1、用规范的文字准确表述曲线变化的原因
2、用合理的形式准确表示模型
六、教学过程。
群落的稳态和调节
![群落的稳态和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72a9d839bd64783e09122b1e.png)
群落的稳态和调节一、知识概述1、群落的概念;2、群落的基本特征;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动态。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如: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2、理解群落的内涵(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
(3)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1、物种的多样性(1)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
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2)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例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的数目逐渐减少。
2、物种的相对数量测定物种间的相对数量的方法有:种群的密度指标、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方占总样方的百分数这一频度指标。
这对于分析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的变化趋势十分重要。
3、优势种概念: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种叫做优势种。
特点:通常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
例如,蒙古草原上的大针茅,密密地覆盖着地面,大针茅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4、生长型(1)生长型是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例如乔木是一种生长型,灌木也是一种生长型。
对每一个生长型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如把乔木分为阔叶树和针叶树等。
(2)群落的外貌往往是由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及其调节机制.doc
![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及其调节机制.doc](https://img.taocdn.com/s3/m/5ffe441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f.png)
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及其调节机制从根本上讲,生态平衡问题是整个生物学科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但生态平衡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是现代生态学发展过程中提出的。
从生态学角度看,平衡就是某个主体与其环境的综合协调。
从这种意义上说,生命的各个层次都涉及到生态平衡的问题。
如种群的稳定不只受自身调节机制所制约,同时也与其它种群及许多因素有关。
这是对生态平衡的广义理解。
狭义的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本节所讨论的是后者,简称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各种表述国内外的生态学者对生态平衡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表述,亦有许多争议。
如A.G.坦斯利认为,生态平衡存在于顶极群落,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成熟期。
显然,他主要是从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来定义生态平衡的。
但有些学者却持不同见解,有的甚至不承认有什么平衡存在。
我国生态学家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表述:1.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马世骏,1987)。
2.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在一个相当长期而不是暂时的保持稳态,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高,这就是平衡状态的标志(侯学煜,1980)。
3.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受到外来干扰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诸葛阳,1987)。
4.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金以圣,1987)。
显然,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平衡的表述,有的强调为一种状态;有的既肯定是一种状态,同时也考虑了维持这种状态的机制;还有的则侧重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
看法亦不统一。
归纳起来,分歧的焦点是,生态平衡指的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还是维持系统自身的一种机制。
生态平衡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现象。
由于受生态系统最基本特征(生命成分的存在)所决定,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基本成分都在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群落的稳态与调节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生命观念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科学思维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近三年考情2017·全国卷Ⅱ(31)、2016·全国卷Ⅲ(5)、2016·全国卷Ⅲ(31)、2015·全国卷Ⅰ(4)科学探究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社会责任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①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2.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比较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曲线模型营养关系图举例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温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VS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017·全国卷Ⅱ,31(3)]()(2)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Ⅲ,5A)()(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Ⅲ,31(1)]()(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Ⅰ,4B)()(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Ⅱ,31(4)]()提示(1)√(2)×鹰迁入后,蝉的数量减少。
(3)√(4)×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5)√2.深挖教材(中图版必修3 P75“营养结构”拓展)下面是几种营养关系曲线图,请说出每个曲线图所表示的营养关系类型。
提示①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悬殊较大),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互利共生,④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相当)。
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逻辑思维能力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解析两个对资源利用方式完全相同的种群生长在一个稳定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二者相互争夺氧气、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 B2.(2019·四川成都市诊断)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解析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 D1.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2.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通过群落结构的辨析,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3.(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森林群落中具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C正确;群落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
答案 B4.(2019·甘肃兰州模拟)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答案 B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时间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通过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1.(2018·经典高考)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 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答案 D2.(2019·广东中山调研)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A错误;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且所需时间短,C正确、D错误。
答案 C“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围绕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15·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
答案 D4.(2019·安徽黄山摸底考试)如图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和生物进化的顺序相同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故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
答案 D(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3)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顶点。
考点三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步骤实施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小动物①诱虫器采集②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③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观察和分①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类②可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名称,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