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胡同保护性发展的决策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ff09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2.png)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更新规划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策略和实践。
一、案例一: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规划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胡同是北京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胡同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的独特魅力,北京市政府制定了胡同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恢复胡同的原貌,并将其作为文化街区进行开发。
通过保护和更新规划,北京的胡同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二、案例二:巴黎蒙马特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巴黎蒙马特地区是法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地区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流失的问题。
为了保护蒙马特地区的独特性,巴黎市政府制定了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原始风貌,限制商业化开发,并鼓励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通过规划的实施,蒙马特地区得以保留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历史韵味。
三、案例三:东京浅草寺周边保护与更新规划东京浅草寺是日本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东京的重要旅游景点。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浅草寺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商业化侵蚀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浅草寺的历史文化,东京市政府制定了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并鼓励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通过规划的实施,浅草寺周边地区得以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
四、案例四:伦敦科文特花园保护与更新规划伦敦科文特花园是英国最古老的花园之一,也是伦敦市中心的绿地宝藏。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科文特花园面临着被商业化开发和城市化侵蚀的威胁。
用行动让胡同文化焕发新生——胡同文化教案设计
![用行动让胡同文化焕发新生——胡同文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5cf58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d.png)
用行动让胡同文化焕发新生——胡同文化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胡同文化的定义:解释什么是胡同文化,它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胡同文化的发展:介绍胡同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观看胡同文化图片,让学生对胡同文化有直观的认识。
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胡同的历史与变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历史渊源和变迁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胡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胡同的历史渊源:介绍胡同的形成和发展背景。
2. 胡同的变迁过程:讲述胡同在不期的发展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观看胡同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对胡同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胡同历史文化。
第三章:胡同的建筑特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胡同建筑艺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胡同建筑的特点:介绍胡同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
2. 胡同建筑的风格:讲述胡同建筑在不期的风格变化,以及地域特色。
【教学活动】1. 参观胡同,让学生亲身感受胡同建筑的特色。
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胡同建筑。
第四章:胡同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胡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介绍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传统。
2. 胡同社区的互助精神:讲述胡同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团结合作。
【教学活动】1. 采访胡同居民,让学生了解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
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胡同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胡同的保护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胡同建筑的历史与保护问题研究
![胡同建筑的历史与保护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4e820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2.png)
胡同建筑的历史与保护问题研究在中国,胡同建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景观之一。
胡同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独特元素,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胡同被拆除或改造,呈现出多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这也与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的问题紧密相关。
一、胡同建筑的起源与演变胡同,又称衚衕、巷、坊,是中国北方城市中独特的巷道建筑形式。
胡同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流传着“以巷成邑,巷为城池”的说法,意为只要有了大小相间的巷道,就可以形成一个城市。
然而,真正发展壮大的胡同还要追溯到元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孪生坊兴起,成为胡同一种主要的形式。
在家族和聚族居住方式的影响下,胡同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布局模式。
一般而言,胡同由南向北或东向西布置,后者在北京地区尤其常见。
胡同中的房屋多为四合院,其内部一般集中了居室、天井、花园等组成部分。
天井往往被人用来晾衣服、晒粮食、火炕等多种功能,而花园则常常是主人和亲友聊天、品茗雅趣的好地方。
二、胡同建筑的保护问题由于胡同建筑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在历史和文化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胡同建筑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危机。
首先,部分胡同房屋的改造和拆除。
为适应现代化进程,部分胡同居民进行了房屋改造,不少原有的文化元素被去除,其中包括门洞的柱形、门头和房顶的装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遗产的完整性。
另外,随着城市扩建和房地产接管,原居民搬迁,部分胡同房屋被拆除,其上的文化遗产也相应消失。
其次,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由于胡同地处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生活垃圾、噪音、污水处理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居民为了方便,直接把垃圾扔在胡同里,造成环境卫生问题,这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影响。
三、胡同建筑保护的措施与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和策略。
首先,培养居民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ac88eb3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4.png)
近景的胡同与远景的 摩天大楼
04
仿古建筑是好是坏?部分仿古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开发商看上的是其商业价值,导致普通民众对仿古建筑 有很大的意见。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 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建筑师将书本中的建筑实体化,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普通民众可 以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复原是对古建筑的一个思考与学习过程。潮流 之所以成为潮流,在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推崇,高度的文化认同使我们对传统有着不加思考的崇拜,在“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纲领指导下,追求发扬本土特色的目的很容易产生歧化,将“中国特色”符号化、 边缘化,就会流于表面,在表现形式上陷入语汇贫乏。当我们思考仿古建筑建造的初衷与意图,便会理解 中国在古建筑文化上的探索与进取。
3
低,不利于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
实现。
而位于北京二三环间的西城区,其旧城胡同居住容纳量却很低。
2
这就导致建筑与规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古城区面积缩小,对
区内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四合院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应用现代技
术适应新文化需求。
不同意见的提出看到了人民对民生和文化的重视,而这些思考也将继续。
4
T..h. ank You
市民观点
01
在走访中市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 是希望胡同中的四合院、大杂院尽可能完 整保留。
另一种如菊儿胡同,历史上是妓女等 群体的居住区,认为影响不好,应全部拆 除。同时提出仿古建筑仿的尴尬,为何不 直接完整保留优秀建筑的疑问!中国国力 和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为何依然不能留 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
02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https://img.taocdn.com/s3/m/3e7c776da45177232f60a25e.png)
胡同、四合院保护工作中需解决的问题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
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
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
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这些记载着悠久历史且蕴含着深厚文化的胡同、四合院,在今天这个市场化经济时代已经有大部分被高楼、阔路代替了,它们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目前,在各方的关注下,四合院的保护工作已在全市拉开序幕。
实践证明,在旧城内开展四合院保护工作,是一项比“危改”难度更大的复杂工作,特别是在进一步的工作中,面临着需要解决的诸多矛盾与问题:第一,要大力宣传胡同、四合院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保护的意识,从而调动社会力量。
四合院的保护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市、区政府和规划、房管、文物、建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
特别是“危改”和建设部门,应服从保护工作的大局,彻底放弃以损失四合院等传统建筑为代价的小规模、小范围的“危改”项目,落实市政府的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危破四合院建筑的维修、保护工作上来。
第二,四合院居民不能只看拆除四合院建造楼房的眼前利益,要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四合院的长远意义。
由于大部分四合院老旧,居住没有楼房舒适,很多胡同狭窄居民停车难,所以许多四合院居民从心里希望拆迁住楼。
这是胡同、四合院生命延续的一大杀手。
必须四合院居民认识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今后全市的永续利用,长期为广大人民服务。
按照逐步发展的认识规律,目前,北京旧城内成片的、貌似一般的传统四合院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只有在今后长远的时段内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观念的条件下,我们对当今传统四合院的认识程度,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是远远不能代替今后所展示的、长远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
![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a04c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b.png)
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摘要:本文介绍了针对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三到八条胡同实施的腾退方案。
该方案旨在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促进胡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方案的背景、目的、具体步骤和预期效果,并分析了方案可能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
1. 引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三到八条胡同是该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胡同之一。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和居住环境恶劣,这些胡同的居住条件远不符合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东四街道政府决定实施腾退方案,推动这些胡同的改造和更新。
2. 背景东四街道的三到八条胡同所在地区围绕着北京市的商业中心,并且交通便利,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胡同内部的低矮老旧的房屋和狭窄的巷道严重制约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四街道政府决定实施腾退方案。
3. 目的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促进胡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该方案,政府希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 具体步骤4.1 调查和评估首先,东四街道政府将对三到八条胡同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这将包括现有建筑物的结构、居民人口统计以及胡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方面。
该调查和评估将成为制定具体改造方案的基础。
4.2 制定腾退计划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东四街道政府将制定腾退计划。
该计划将确定哪些房屋需要拆除或改建,以及如何安置受影响的居民。
政府将积极与居民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4.3 改造和更新根据腾退计划,政府将对胡同地区进行改造和更新。
这包括拆除老旧的建筑物,修建新的现代化住房和商业建筑,改善胡同地区的街道和公共空间,并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4.4 居民安置为了解决被腾退的居民的住房问题,东四街道政府将提供合适的安置方案。
这包括为居民提供新的住房或补贴,确保他们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继续居住在该地区。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9f6522ed630b1c59eeb581.png)
目录第一部分:课题陈述一.前言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四.研究的手段、方法及途径五.实施步骤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一.实践过程1.查阅资料2.实地考察二.胡同现状原因分析三.改造意见第三部分:感悟第一部分:课题陈述一.前言“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
” 这是一位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胡同这种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
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实中我们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
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不只是市区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利用旧城大片的土地来获取经济利益,让不少人想不到的一点是,其实居住在旧城区的市民因为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所以早就盼着胡同的拆迁改造了。
面对来自底层和上层的双重压力,我们的胡同将何去何从?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北京胡同现状及其历史文化内涵2.胡同居民居住环境以及对胡同的看法3.对胡同建设规划提出合理性建议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了解北京胡同现状,深入北京文化,了解其历史,体验民俗文化。
从而了解胡同对北京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人文情怀的影响,对胡同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的手段、方法及途径1.上网查找资料2.采访胡同居民3.实地考察4.阅读文献资料五.实施步骤1.查找关于胡同的资料2.实地考察、采访3.对胡同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一.实践过程1.查阅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有关胡同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在实地考察中面对问题更加应对自如,同时也有助于深入地了解研究课题。
2.实地考察:第一站:八大胡同介绍:八大胡同曾是烟叶花柳巷的代名词。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264b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9.png)
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案例分析一、引言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独特之处,它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往往面临着被忽视、被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开发城市文化,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案例。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案例,探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平衡经济利益和文化保护。
二、案例一:北京胡同保护与开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胡同被拆除,给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些传统胡同,北京市政府制定了胡同保护与开发规划。
该规划的核心思想是“保护为主、活化为辅”,即保护传统胡同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将其转化为旅游景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胡同的整修和改造,保留了胡同的原貌,并引入了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工作室,使胡同成为一个融合历史和现代的文化街区。
这一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胡同成为了北京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
同时,胡同的居民也从中受益,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案例二:巴塞罗那超级区规划巴塞罗那超级区规划是巴塞罗那市政府制定的一项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
该规划的目标是通过保护和开发城市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超级区规划将城市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目标。
例如,格拉西亚区被定位为一个创意产业的聚集地,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工作室,提升了该区域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活力。
而巴塞罗那历史中心区则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通过整修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
超级区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巴塞罗那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同时,巴塞罗那的城市形象也得到了提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四、案例三:上海申遗与城市更新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2dfed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4.png)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胡同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标志之一。
这些狭窄的巷道和传统的住宅群落见证了许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又称为“衚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的元代。
胡同最初是为了供应品牌和马车通行而修建的,起初只有两三米的宽度。
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发展,胡同不断延伸和分支,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在明清时期,胡同作为北京市民的主要居住空间而兴盛起来。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家族传统在胡同中得以延续。
胡同成为人们交流、互相帮助和彼此认识的重要场所。
二、胡同的历史演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改变,胡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20世纪的木构建筑禁令中,许多传统的胡同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为现代化建筑。
胡同的独特风貌逐渐消失,被高楼大厦和道路所取代。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胡同的重要性,并提倡胡同的保护与活化。
胡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逐渐被重新认可。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座城市的历史遗产,更是为了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记忆。
胡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胡同的保护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
胡同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
四、胡同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胡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胡同区域面临着拆迁的威胁。
其次,胡同居民的流动性增加,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此外,胡同的建筑老化和维护成本的增加也是一大困扰。
为了有效地保护胡同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胡同保护的扶持力度。
同时,公众教育与宣传也至关重要,人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胡同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大栅栏石头胡同规划方案
![大栅栏石头胡同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fa818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c.png)
大栅栏石头胡同规划方案大栅栏石头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市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同之一、该胡同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然而,由于多年来的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栅栏石头胡同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老旧房屋、狭小的胡同空间和缺乏功能多样性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发展大栅栏石头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制定一套全面的规划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我对该胡同的规划方案的一些建议:1.保护历史建筑:大栅栏石头胡同的建筑物多为明清时期建造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了保护这些建筑物,规划应包括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的措施,确保其持续存在。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以保持其原有风貌。
2.提升公共空间:大栅栏石头胡同目前存在空间狭小的问题,导致道路拥堵和交通不便。
规划方案应考虑扩大胡同的宽度,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并设置合适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此外,可以在胡同两侧设置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引入创意产业:大栅栏石头胡同的商业活动目前较为单一,多以小吃和小商品为主。
规划方案应考虑引入更多的创意产业和艺术工作室,以丰富胡同的商业形态。
例如,可以在胡同中设立文化艺术中心,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加强社区建设:大栅栏石头胡同的居民大多是老北京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社区意识。
规划方案应重视社区建设,提供更完善的社区设施和服务,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鼓励居民组织文化活动和社区志愿者活动,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总的来说,大栅栏石头胡同规划方案应以保护历史文化价值为核心,并结合胡同的实际情况,推动胡同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修复保护历史建筑、提升公共空间、引入创意产业、促进旅游发展和加强社区建设等措施,可以使大栅栏石头胡同成为一个有活力、具有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为北京市的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1547b0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4.png)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同。
胡同是北京传统的街巷形态,每一条胡同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历史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胡同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胡同保护的重要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许多胡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北京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胡同,就是保护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维护城市的文脉传承。
此外,胡同也有着独特的社区功能。
胡同内的邻里关系紧密,人们相互照应、互相帮助。
胡同里的小店和传统手工业也形成了一种特色的商业模式。
胡同的保护意味着保持这种社区精神和活力。
二、胡同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目前,北京胡同的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需求使得胡同面临拆除的压力。
胡同常常被认为阻碍了交通流动和城市更新。
其次,胡同的老旧结构和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大量的修复和维护投入。
此外,胡同周边商业的发展也给胡同带来了一定的商业开发压力。
三、胡同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为了保护北京的胡同,我们需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保护胡同的核心是保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胡同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胡同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参与到胡同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
胡同的开发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胡同的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破坏胡同的历史风貌和环境卫生。
可以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胡同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四、胡同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案例在胡同保护与开发方面,北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例如,南锣鼓巷的保护和改造,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消费者。
另外,某些胡同也被转型为创意园区、文化街区等,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计划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2abc3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3.png)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计划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进行修缮和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与重要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街区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更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
通过修缮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有效地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修缮和保护这些街区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其修缮和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多为老旧建筑,存在着加固和维护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其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发展压力和改造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同时,管理不善、保护措施不力等问题也影响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的策略与对策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与对策。
首先,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区域,合理规划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方向。
其次,加强相关部门引导,建立健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管理机制,加大相关部门投入,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发挥社会力量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中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修缮与保护合力。
另外,加强科技支撑,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修缮与保护工作。
论北京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论北京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0e5b771128ea81c759f578a1.png)
论北京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作者:党洁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28期内容提要:本文以北京八大胡同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八大胡同的历史变迁、保护和利用价值,提出了八大胡同保护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字:八大胡同 ; 保护 ; ;开发八大胡同是北京城著名的老街區,地处旧城保护区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
八大胡同的保护是旧城保护的一部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关系到城市记忆和文化记忆。
八大胡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其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保障。
1八大胡同的历史变迁八大胡同地处北京前门大栅栏以西,北至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西临南新华街,南接珠市口西大街,东至煤市街。
八大胡同由东往西,依次为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朱家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石头胡同、陕西巷、韩家潭(现韩家胡同)、胭脂胡同、百顺胡同。
八大胡同形成于明朝,明张爵编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已有记载。
清初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八旗旗民居于内城,回汉等族居于外城。
清朝严禁官员嫖娼,内城禁开妓院,前门外是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这里便成为京城风月场所的集中地,100多家妓院散落在八大胡同的各个角落。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分别驻扎在韩家潭、百顺胡同、陕西巷、李铁拐斜街,徽班名伶也定居在八大胡同。
清道光年间,楚腔(汉调)戏班进京,同样驻扎在八大胡同。
汉调名伶与徽班名伶比邻而居,同台演出,在徽班与汉班唱腔艺术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京剧,八大胡同遂成为中国京剧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关闭了八大胡同的妓院,妓女们经过劳动改造重获新生。
京剧被列为国粹,京剧名伶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昔日的八大胡同迎来了新生。
2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八大胡同形成于明嘉靖皇帝修建外城时期,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用途,八大胡同在北京乃至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悠久的历史与颇高的知名度,使得这片区域有着永久的存在价值。
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为:(1)明代胡同的见证。
探讨北京胡同的拆迁与保护
![探讨北京胡同的拆迁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7186cb3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c.png)
探讨北京胡同的拆迁与保护
朱培红
【期刊名称】《环境教育》
【年(卷),期】2004()5
【摘要】北京作为历代王朝的首部,城市本身就是历史遗产。
目前,旧城改造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其目的是为了北京的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但看到代表老北京历史的一些建筑走向消失,一些人开始呼吁保护这些历史遗产。
今天我们就以北京东直门中学所在的大菊胡同的拆迁问题为例,模拟一次听证会,看看同学们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
【总页数】3页(P32-34)
【关键词】北京;大菊胡同;拆迁问题;历史文化遗产;古都保护;环境教育;中学
【作者】朱培红
【作者单位】北京直门中学"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
【相关文献】
1.北京胡同中的建筑文化及胡同保护思考 [J], 崔嫄
2.城市政策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东四八条胡同拆迁问题及其理论分析 [J], 郑石明
3.北京胡同的变迁与胡同文化保护探析——以摄影纪实的角度 [J], 陈梓凡;史民峰
4.浅谈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r——以史家胡同为例 [J], 乔西汀
5.北京砖塔胡同鲁迅故居将暂不拆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7c229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4.png)
《北京的胡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其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北京胡同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胡同里的生活与文化3. 胡同的保护与传承4. 胡同游的兴起与影响5. 学生实践:设计一条胡同游路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京胡同的历史与文化,胡同游的兴起与影响。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发展历程、生活与文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胡同游的兴起与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胡同的保护与传承。
4. 实践法:设计胡同游路线。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北京的胡同》PPT2. 视频资料:北京胡同的纪录片3. 图片资料:胡同的生活场景4. 工具:纸、笔、地图【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胡同文化,了解其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新课导入】1. 讲解北京的胡同定义与发展历程。
2. 分析胡同里的生活与文化。
【案例分析】1. 观看北京胡同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胡同文化。
2. 分析胡同游的兴起与影响。
【小组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胡同的保护与传承。
【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设计一条胡同游路线。
2. 各组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胡同游路线。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
【作业】2.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胡同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提出建议。
六、教学拓展【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欣赏。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胡同中的传统手工艺与美食2. 胡同中的艺术与文学3. 胡同与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4. 胡同文化的现代转型5. 学生实践:组织一次胡同文化展览【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胡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现代转型。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
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80ca6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6.png)
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简介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胡同文化作为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胡同文化的定义胡同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在北京等中国北方城市中广泛存在。
它是由一条窄长巷道组成,两边密集排列着传统四合院。
胡同文化则是指在这些狭小空间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社交风尚、建筑特色以及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和民俗习惯的坚守和传承。
胡同文化的历史渊源胡同作为一种居住形式出现于元代,而其发展达到巅峰则要追溯至明清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胡同逐渐成为了北京城区最基本也最典型的街巷形态。
胡同以其独特而紧凑的布局设计赋予了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
可以说,胡同对于北京人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胡同文化的特点1.社区凝聚力:胡同作为小范围居住社区,注重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的培养,人们经常在胡同口或庭院中集结,交流、娱乐和庆祝节日。
2.传统街巷风貌:步入胡同,你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四合院建筑、曲径通幽的小巷以及石头铺就的道路等传统街巷风貌。
3.餐饮文化:胡同中有许多著名而具有特色的老字号餐馆或小吃摊贩,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传统美食。
4.文化传承与创新:许多传统工艺、手工艺技术和民俗习惯得以在胡同中得以保留和发扬,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家、设计师和创业者进行创新实践的地方。
胡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尽管胡同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但是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改建过程中,胡同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1.老旧不堪的房屋:由于历史长久、建筑老旧,许多胡同的房屋出现了损坏和安全隐患,需要进行修缮和整治。
2.环境资源压力:居住在狭小空间中的胡同区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人才流失:由于生活条件和商业机会的限制,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胡同区域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https://img.taocdn.com/s3/m/f0b04e104431b90d6c85c7a9.png)
北京规划建设107RESEARCH 研究参与的人多了,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年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四合院应当怎么保护、怎么修建上也是拿不定主意,以至于造成在四合院保护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十几年来进展不大。
四合院是建筑,而且是正在使用的建筑,它是与居住者的安全、福祉、利益息息相关的,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不仅要关注它的文化,还要关注它的安全和宜居,;也不能以个人感受作为评判的标准而阻止对那些破旧房子的修缮和改造。
在四合院保护修建问题上,一定不能放纵空谈之风、坐而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高毅存道之风、主观臆断之风,而要实事求是,调整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针对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去制定政策。
建议四合院保护修建主管部门从建筑、规划行业选择一些真正懂得四合院及其保护的专家,让他们参与到四合院审批工作中,使北京四合院及其文化的保护逐步走上与实际相符的健康发展的轨迹。
当前,全国上下各部门、各行业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北京四合院及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必须实事求是,也必须从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出发。
只要真正采取科学的态度,北京四合院及其文化的保护必将取得应有的成就。
作者单位: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周文水,北京北方华鼎房地产开发有限总公司责任编辑:沈博北京旧城胡同平房区的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寿命只有四五十年,屋顶为小合瓦下敷草席和大泥的,寿命更是短暂,一般十几年即烂。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为了迎接各国宾客,大街面上进行了整治,胡同里进行了粉刷,但是多数民居、胡同和四合院内并没有得到改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
奥运会后,如何改善北京胡同平房区,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落后面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由来北京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大都市,从历史上看,北京城的建筑形态是以胡同街巷系统为骨干,开阔平缓的平房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d0791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f.png)
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案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是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旨在保留历史街区的独特风貌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意大利威尼斯历史城区的保护与规划。
威尼斯是一个建立在水上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水道和建筑而闻名于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威尼斯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和建筑破损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座城市的独特性,威尼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限制了新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以确保威尼斯的天际线不受破坏。
其次,政府开展了历史建筑的修复工程,修复了很多破损的建筑,保留了历史城区的原有风貌。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业主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
这些措施使威尼斯历史城区得以得到保护,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个案例是法国巴黎蒙马特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
蒙马特区以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古老的建筑而著名,如圣母院和蒙马特艺术家村。
然而,蒙马特区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和建筑破坏的威胁。
为了保护蒙马特区的特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禁止了在历史建筑中开设大型商业连锁店,以保持街区的独特风貌和小店的经营。
其次,政府鼓励业主进行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并提供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
此外,政府还增加了对蒙马特区的安全保卫力度,确保游客和居民的安全。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蒙马特区的历史街区,并确保其独特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案例是中国北京胡同保护与规划。
北京的胡同是中国传统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胡同面临着被拆除和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胡同的独特性,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
首先,政府建立了胡同保护区,限制了新建筑的数量和高度,并严格控制了胡同的拆除和改造。
其次,政府鼓励业主对胡同进行修复和保护,并提供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
此外,政府还修建了胡同的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浅谈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以史家胡同为例
![浅谈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以史家胡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23e6434647d27284b7351d4.png)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4期 19浅谈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史家胡同为例乔西汀 / 中国地质大学 【摘 要】北京胡同曾是闻名于元、明、清时期的主体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发展矛盾的共同作用使得北京的胡同文化逐渐消退,曾经历史沧桑的文化建筑不再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
本文以北京史家胡同为例,归纳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基本特征,并阐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胡同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北京胡同是元、明、清时期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经典。
胡同作为老北京特有的建筑文化现象,构成了北京四合院的脉络结构,贯穿整座城市,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必要基础的同时,也使得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异彩纷呈。
直到今天,北京城中依然有着许多稀稀落落的胡同宅区。
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北京胡同文化的第一特征在于其命名的多样性。
如以人名和官名命名、以市场商品命名、以附近建筑物命名,还有以地形景物、胡同形状命名等。
北京胡同文化的另一特征在于其源远流长的传承性。
北京胡同将物质功能及社会功能紧密结合。
从物质功能上,胡同为街坊提供了划分界限的一句,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同时,胡同又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添砖加瓦,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上,早在明清时代,胡同的编制就已经作为统治者行政管辖的依据,户籍管理的雏形、繁荣的社会活动都依托了胡同这一基础。
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也作为历史的鉴证保留在胡同之中,体现出北京胡同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功能。
二、北京胡同的管理历史沿革在兴建初期,北京胡同就充分发挥了居住的效用。
元代有许多大规模的胡同建设工程,开创了北京胡同的建筑潮流,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胡同建筑风格。
在胡同的管理制度方面,明代沿袭元代大都“坊”制。
全城共分三十六坊、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分属东、西、南、北、中五城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北京胡同保护性发展的决策【摘要】本文运用管理学基础课中的科学决策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现存胡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论证其保护性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区分类处理胡同的方法和相关的人性化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胡同保护性发展科学决策八步法目前,“可持续发展”一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胡同”这一北京市最富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应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时得到重视。
步骤一:识别和界定问题:老北京胡同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巨大危机胡同起源于元代,它作为北京的符号、城市的血脉,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博物馆。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代北京城里,这个本应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得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却失去了它的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城市化发展和市民居住的迫切需要,很多胡同都遭到破坏和拆毁。
跟据《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中的统计数据,“从元代建城至20世纪末,北京市共有3067条胡同;截止2005年,北京旧城内现存的胡同仅剩1300余条。
在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北京旧城改造建设中,共拆除危旧房屋400多万平方米。
剩余的500多万平方米旧住宅中,大约有200多万平方米质量较好、文化价值较高、格局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
”除了紫禁城、皇城和保护区外,北京内外城的街巷胡同许多都面临着被拆除、改造而彻底消失的危机。
众多被拆除的胡同均被改建为道路和楼群。
例如,原天安门广场两侧的胡同在1958年国庆十周年时被大规模地拆除,用于扩建天安门广场和修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纪念馆时。
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胡同被拆除的原因与经济利益相关,胡同成了开发商的眼中的致富之道。
除了上一点所说的城市扩展的需要,还存在某些房地产商是为了商业需求和经济利益而“铲平”胡同,建高档住宅和写字楼、购物中心,东方广场、金融街、西单附近的购物中心便是典型代表。
2007年1月27日,开发单位考虑到梁启超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但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
即使立即叫停并采取事后复建,该建筑所遭受的历史性的创伤也无法弥补了。
胡同能保留至今必定有其原因,它们不仅仅是有形的建筑遗产,更是北京人的情感寄托和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众多开发商趁机钻空子,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却破坏了北京的文化遗产。
第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需求。
历史上保留至今的胡同通常道路都十分狭窄,并由于战争和自然等原因,胡同中存在众多危房。
古建筑漏水、木结构损坏、采光不足、地面下沉等问题使得危旧房改造成了必然的选择。
198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依靠改造胡同中的危房,1990年11月19日危房改造竣工,但至今基础设施与现代化楼房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出现居民遇到突发病情、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问题无法获得最迅速的解决。
部分原始居民也因此而搬离胡同。
第四,并不是每条胡同都得到了合理的改造,部分胡同四合院的原有结构在修缮过程中遭到破坏。
例如烟袋斜街地段,其外观保留了传统商业店铺的建筑风格,但里面那些不起眼的胡同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格局,有些房屋甚至已经坍塌。
除此之外,在危旧房改造中,借着危改的名义,危旧房内居住的住户被重新安置,有些历史建筑也被拆,原来的地区被重新开发,使得“保护胡同”这一目的反而为胡同带来了更深的伤害。
危旧房改造中最典型、最受称赞的便是菊儿胡同的改造。
菊儿胡同四合院在改造前仍一直保持解放前修建的样式,没有下水道、厨房和厕所,人均居住面积5.3平方米。
1996年,吴良镛先生主持了“菊儿胡同住房改造工程”。
经过3年的改造,菊儿胡同修建成楼顶带有如同四合院式的平台小院,保持了胡同特色,在联系街坊邻里的同时又改变了原有胡同四合院的封闭性缺点。
从建筑学角度和基础设施改造上分析,这一设计是非常成功的,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如今居住其中的已不是老北京居民,更多的是外国人、富商、艺术家等人。
而且据居民反映,菊儿小区并没有保留住以前胡同四合院中的邻里之情,邻居间缺乏交流、具有陌生感等情况与现代化楼房中的居民并无差异。
由此可见,菊儿胡同的改造方案仍值得反思。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做出适合老北京胡同发展的决策方案,使其能受到保护、得到传承,又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让胡同文化在一代代居民中发展下去。
步骤二:确定决策标准:“保护性发展”所强调的是“保护”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北京市已出台多个法规和规划,严格规定了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例如:1987年6月的《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到2001年3月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4年2月1日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但“保护”二字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规定就能做完善的。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城区分权管理,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仍存在漏洞,这就使开发商有机可乘。
同时,由于老北京住户对胡同四合院有着深厚的情感,加之对规划、修建方案缺乏了解、对政府补偿费用不满,他们不愿搬迁。
这些都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除了上文提到的梁启超故居被拆案,2006年北京宣武区林家大院拆迁案中住户对拆迁的严重反对也能体现出胡同保护之艰难。
正如对于重修前门大街、复制历史这一问题,很多北京人都表示愤怒而无奈。
或许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记忆,人们不忍看到自己记忆中的家园发生改变,好似哪怕是动用一砖一瓦都要背负数典忘祖的骂名。
修建历史建筑的压力之大难以想象。
但理智客观地思考过后,我们会产生疑问,何为保护?保护,并不是将历史文物原原本本的留在原地,这种静态的、封存似的方法反而会抑制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的发展,进而束缚了城市的发展。
胡同四合院本身就是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的合院式建筑,它的这种特点对其发展有极大的内在约束力。
何为发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这与上一点的“保护”的内涵相呼应。
要想发展就必然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须符合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要在不破坏胡同建筑风格的同时扩大其声名和影响力,才使胡同文化得到传承。
这一点才是核心。
由以上的分析和事例,我们可确定出实现胡同保护性发展要依靠政府、经济个体和居民三个主体,要考虑的因素有城市发展、经济利益、市民要求、文化传承四大点。
因此,相应的决策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政府城市规划等部门完善相关政策与标准。
政府依据政策引导危旧房改造,使改造行为得到规范化。
加大投资,合理安置搬迁居民。
只有有了具体明确详细的规定,弥补了之前的漏洞,才能避免开发商钻空子,并安抚相关住户。
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强。
强有力的监管可以更好的落实胡同保护性发展的措施,有效避免名人故居被拆等不可挽回之事的发生。
三、胡同居民的意愿。
部分胡同居民仍愿意在一层的四合院内居住、接地气。
因此在保护的同时,应该给住户提供明确的危房改造信息,确定有关的赔偿方案,保证住户的居住保障权,依据居民意愿制定出合理的、人性化的措施,最小量的搬迁居民。
四、胡同居民对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包括卫生间、厨房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胡同内的环境绿化、公共区域的卫生情况、交通与停车问题的解决。
五、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下经济利益的增加。
包括以胡同为依托的旅游业、餐饮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新式住宅的建造。
六、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要求。
胡同应尽量保持其原来的建筑风格、材料、高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合理的现代化元素,为传统建筑增添活力。
七、成本低。
八、操作性强。
步骤三: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依据上述的文献综述以及论述分析,并依据北京的“文化中心”的定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确定权重的分配原则优先考虑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其次考虑居民的意愿及需求和政府的作用,最后考虑经济利益和可行性,分别给上述8个标准下列权重,其中8为相对来说最重要的,1为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
表2-根据权重重新排序的胡同保护性发展的标准以及相应权重步骤四:开发备选方案:世界上其他城市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已有很多成功范例。
意大利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
为了保护罗马旧城,1939年,意大利政府开始在罗马旧城南部另辟一座新城,让其承担现代的功能。
罗马人称其为“新罗马”。
整个新罗马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秩序井然,街道整齐划一,街道名均采用各国国名,情趣盎然。
巴黎受到保护的古建筑有3115座,卢浮宫、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孚日广场、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这些历史建筑都为巴黎添色增辉。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这些历史遗产。
对新建筑的规划、古建筑的使用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市政府制定新的建设规划必须事先公布方案,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后方能实施。
北京市的历史建筑在借鉴这些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可开发出以下3种备选方案:方案1):划定更多历史文化保护区,搬迁其中的居民,严格管理这些胡同。
方案2):在不搬迁居民的前提下,对胡同进行整体翻修,增加现代化基础设施。
方案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区分类解决不同胡同的不同问题。
步骤五:分析备选方案:方案1)更多地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最完整的保持胡同的现状,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避免人为的破坏。
但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只保留历史建筑的原样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毕竟人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甚至让时代倒退。
这种方案有些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而且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不意味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此大功告成了,与之配套的监管措施、居民安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
长此以往,胡同反而会失去原有的活力,变得更加封闭。
方案2)极大程度上考虑了胡同原住民的情感意愿,并改善其生活环境。
但“整体翻修”的成本高、用时长、实际操作性太差,且不符合胡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易对胡同造成有意无意的人为破坏。
政府为此所要制定的配套措施也会随之增多,监管难度比现在还大。
方案3)考虑得更加周全,可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在此可将胡同分为三类:大片居民区类,历史名人故居类,具有显著代表性和经济效益的胡同类。
对于大片居民区来说,修缮远远好过重建和搬迁,应尽可能少地搬迁居民。
合理的修缮可尽可能多地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如各式各样的门墩、影壁,而且可在保持胡同本样的同时为居民改善生活环境,使其在不离开祖传的房屋的同时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胡同之间的温情和最典型的老北京文化仍能得到保留。
能不拆的一定不拆,但过于严重的危房应选择推倒重建,这样既能保持胡同的完整性,又能消除安全隐患,使胡同可以保留更久的时间。
对于历史名人故居,它们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应尽可能保持其原样,合理的修缮同样也是必要的,否则漏雨、木质损坏、地面沉降等问题会严重影响这些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