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_第7章__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_第7章__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药化学院
硫烷基(-SR)+30 nm 氮二烷基(-NR2)
仪器分析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第7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
药化学院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原理
二、电子跃迁与吸收带类型
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术语
四、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五、伍德沃德 -菲泽规则
仪器分析
药化学院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机理
仪器分析 药化学院
E带和B带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B带:芳香族化合物的 p → p* 跃迁精细结构吸收带;
特点:
较弱吸收带 在极性溶剂中时消失或不明显。 苯环上有取代基时,B吸收带却简单化, e↑, ↑(红移) 以苯为例:=230-270 nm , e ≈200 L· -1· -1 mol cm 苯环上有助色团如-OH、-Cl取代,由于n-p*共轭,E2 红移, ≈210nm 苯环上有生色团取代并与苯环共轭,E2与K合并,红移
如: Fe2+(H2O)n→ Fe3+(H2O)n[Fe3+SCN]2+→ [Fe2+SCN]2+
仪器分析
药化学院
6. 配位体场跃迁(无机络合物)
元素周期表中第4、第5周期的过渡元素分别含有3d和4d
轨道,镧系、锕系分别含有4f和5f轨道。这些轨道的能
量通常是相等的(简并的)。
但在配体的作用下,第4、 5周期的过渡金属离子的d
以苯为例:
E1带: 185 nm e=47000 L·mol-1·cm-1(强)
E2带: 204 nm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5.记录装置:讯号处理和显示系统 整理课件
2.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的类型 1.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优点:结构简单、 价格低廉.
缺点:受光源、 检测器的 波动影响: 不能自动 记录吸收 光谱。
整理课件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优点:能自动记录吸收光谱 (自动扫描);比切光 器的频率慢的光源、检 测器的波动不影响;是 目前用得最多的分光光 度计.
轭结构
2.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 C=O;C=N;—N=N— E小,λmax 280 ~ 400nm,εmax <100
整理课件
3.B带: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 苯在230~270nm处出现的多重吸收带。 λmax =254nm,宽带,具有精细结构; εmax=200左右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消失。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分子
的外层电子(或价电子)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
整理课件
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A、电子能级跃迁产生; B、振动能级跃迁产生; C、转动能级跃迁产生; D、其他能级跃迁产生。
整理课件
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类 型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For Short:UV-VIS
整理课件
2.1 光学分析法概要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类型 2.4 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计 2.5 光的吸收定律 2.6 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应用

《环境仪器分析》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

《环境仪器分析》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

2019/10/31
4
2、单色器
常用的单色器:棱镜和光栅
由于玻璃吸收紫外光, 玻璃棱镜只能用于350 ~ 3200 nm的波长范围,即只 能用于可见光域内;
石英棱镜可适用的波长 范围较宽,可从185 ~ 4000 nm,即可用于紫外、可见 、近红外三个光域。
2019/10/31
5
2、单色器(光栅)
2019/10/31
12
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单色器
重要
λ1
λ2
λ1
吸收池
接收器
单色器
λ2
切 光 器
由于两波长的光束通过同一吸收池,不用参比池与参比液 ,因而,没有吸收池差异和参比液选择不当引起的误差。
2019/10/31
13
从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为两束,两束光在通过
试液前的强度是相等的,均为I0,通过试液后两束
25
(3)pH值--影响配合物的形成
某些逐级配合物的显色反应,酸度不同,配 合物的配合比不同,其色调也不同。因此,必 须控制显色反应时溶液的酸度。
显色反应最适宜的酸度:在不同的酸度下测 定同一溶液的吸光度,用pH值做横坐标,吸 光度作纵坐标,绘制A ~ pH关系曲线。曲线的 平直部分(吸光度恒定)所对应的pH值区间 就是做适宜的酸度范围。
参比溶液:氨溶液+碘+镍溶液。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 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 于紫外、可见及近红外光 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 有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 的分辨能力。
优点:色散波长范围宽 、分辨本领高、成本低、 便于保存和易于制备等;
缺点:各级光谱会重叠 而产生干扰。
2019/10/31
6
3、样品室

紫外-可见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二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教学内容】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2. 紫外-可见光谱的‎仪器原理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原理4.常用术语5 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峰6 吸收谱带的‎四种类型7 常见有机化‎合物生色团‎的紫外吸收‎峰8 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因素9.紫外-可见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应用【掌握内容】1.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概念1‎2.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电子‎跃迁的基本‎类型。

3.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的‎定性分析方‎法4.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的‎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内容】熟悉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了解内容】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目标】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幻灯图片【教学过程】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1.1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

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

下图为分子‎的能级示意‎图。

图1.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分子总能量‎:E分子= E电子+ E振动+ E转动当用频率为‎ν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而该分子的‎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之‎差△E恰好等于‎该电磁波的‎能量hν时,即有:△ E = hν(h为普朗克‎常数)此时,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在宏观上则‎透射光的强‎度变小。

uv-vis-nir原理

uv-vis-nir原理

UV-Vis-NIR(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是一种用于测量物质吸收和反射光谱的仪器。

它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和反射光强来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UV-Vis-NIR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基于比尔-朗伯定律,该定律描述了光通过物质时的吸收行为。

根据该定律,物质吸收的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与光程长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的光强,可以推断出样品中物质的浓度。

UV-Vis-NIR光谱仪通过将样品暴露在一束连续的光源下,然后测量样品吸收或反射的光强来工作。

光源通常是一束白光,它包含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各种波长。

样品与光源相互作用后,光通过样品并进入光谱仪的检测器。

检测器测量样品吸收或反射的光强,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UV-Vis-NIR光谱仪通常使用光栅或干涉仪作为波长选择器。

光栅通过将光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束,然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束进入检测器。

干涉仪则通过干涉光束的方式选择特定波长的光束。

选择器将特定波长的光束传递给检测器,其他波长的光束被滤除。

最后,通过分析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或反射光强,可以绘制出UV-Vis-NIR光谱图。

这些光谱图可以用于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浓度、结构等信息。

仪器分析——第一章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一章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与纯振动能级之差Δ Ev 相适应的辐 射是波长约为 0.78~50µm 的光,这种 光在近红外(包括中红外)区,所以,当 用红外线照射分子时,则此能量不足以引 起电子能级的跃迁,只能引起振动和转动 能级的跃迁,这样得到的光谱称为红外吸 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三.吸光光度法的分类
吸光光度法按所用的和测量光 的单色程度不同,可分为比色法和分 光光度法。光的单色程度是指光的波 长范围的宽窄程度。
1.比色法 (Colorimetric method)
比色法是指应用单色性较差的 光与被测物质作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 法,它只能在可见光区使用。
(1).目视比色法
是线状光谱?
5、什么是吸收曲线和最大吸收波长?
§1-1 概述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UV-VIS), 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eble Spectrophotometry)。它是 研究分子吸收 190~780 nm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 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价电 子的跃迁,通过测定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 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测定大量的无机化合物和 有机化合物。
(1) 产生及分类
紫外、可见光的能量与分子中价电子 跃迁吸收的能量相适应,所以紫外-可见 光谱属于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内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分子 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 的转动,则分子中存在三种能量,而三种能量 都是量子化的,所以有三种能级存在于分子中, 即电子能级Ee (Electronic Level)、振动能级Ev (Vibrational Level)、和转动能级Er (Rotational Level)。 在这三种能量中,电子能级之间能量差最 大,振动能级相差次之,转动能级相差最小。 即: Δ Ee >>ΔEv >>ΔEr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可见光
光学分析方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类。 光谱法是电磁波与物质作用时,引起分子或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跃迁 而产生发射、吸收、散射或荧光,通过检测这些光谱的特征波长和强度来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类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紫 外可见、红外光谱、分子荧光、分子磷光、核磁共振等等。 非光谱法则是通过测量电磁波与物质作用时,电磁波的某些其他性质, 如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变化而建立。这类方法有折射 法、干涉法、散射浊度法、旋光法、圆二向色性法、X射线衍射法和电子 衍射法等。
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仪器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等优点,因此应用广泛。
通常紫外可见光谱仪器的测量波长范围约在200~1000nm 间。
原理
物质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转动能级都是量子化的,当辐射光子 的能量恰好等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分子才能吸收能量产生跃迁。 能级间的能量差与价电子的结构有关。
电子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约1~20电子伏特(eV),因此由价电 子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位于紫外及可见光部分。
纯度检验
如一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峰,而其中的杂质有较 强的吸收,可利用其方便地检出该化合物中的杂质。
定量分析
根据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利用校准曲线或标准加入法 进行被测组分含量测定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的基本工作流程
光源
单色器

收 池
光电转换
显示记录
光源 :用6~12 V钨灯(可见光区),发出的连续光谱在360~800 nm 范围内。 另外还有氘灯 ,用于发射紫外光。
和记录系统。
a 发射光谱仪 b 吸收光谱仪
c 荧光和散射光谱仪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电磁波区域
NMR 微波分光
电磁波可分为高频、
中频及低频区。高频对 应放射线(g射线,C 射线),涉及原子核, 内层电子;而中等频率 指紫外-可见光,近红 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光 ,涉及外层电子能级的 跃迁,振动及转动。低 频指电波(微波,无线 电波),涉及转动,电 子自旋,核自旋等。
XPS
X射线荧光分析
- 10 -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 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 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 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 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 宽谱带(带状光谱)。
- 11 -
带状分子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宏观表现
电子跃迁可以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的任一振动、转动能 级上。故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包含了大量谱线 ,并由于这些谱线的重叠而成为连续的吸收带。
-9-
分子的各能级: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0.005~0.05 eV,跃迁产生吸收 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振动能级的能量差:0.05~1 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较大,约为1~20 eV。电子跃迁产生 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 电子光谱)。
3.1 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分子本身绕其 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 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 .— . . .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法
1
2
3

大学资料仪器分析第五讲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大学资料仪器分析第五讲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n→π* 329 nm 315 nm 305 nm 短移
(2)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当物质处于气态时,其振动光谱和转动光谱亦表现出来, 因而具有非常清晰的精细结构。
——当它溶于非极性溶剂时,由于溶剂化作用,限制分子的 自由转动,转动光谱就不表现出来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分子振动也受到限制,精细结构 就会逐渐消失,合并为一条宽而低的吸收带。
(三)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 共轭效应 ——π→π共轭
——中间有一个单键隔开的双键或三键,形成大π键。 由于存在共轭双键,使吸收峰长移,吸收强度增加 的这种效应
——两个生色团处于非共轭状态,各生色团独立的产生 吸收,总吸收是各生色团吸收加和.
λmax
1-己烯
177
104
1.5-己二烯
178
吸收峰波长
吸收强度 极性溶剂
π→π*
n→π*
与组成双键的
有关
原子种类基本无关
强吸收 104~105
弱吸收 <102
向长波方向移动 向短波方向移动
3.有机化合物结构与紫外信息的关系
(1)200-400nm 无吸收峰。饱和化合物,单烯。 (2) 270-350 nm有吸收峰(ε=10-100)醛酮 n→π* 跃迁产
一 、定性分析:
(一)比较吸收光谱法
根据化合物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 强度、位置进行定性分析
待测样品 标准物质
相同条件
样品谱 标准谱
(二)纯度检查
如果一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峰,而其 杂质有较强吸收,就可方便的检出该化合物中 的痕量杂质。
例如要鉴定甲醇和乙醇中的杂质苯,可利 用苯在254nm处的B吸收带,而甲醇或乙醇在此 波长范围内几乎没有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溶剂极性增大
吸收峰呈规律性蓝移
3、溶剂效应
O
异丙叉丙酮(CH3-C-CH=C
CH3
CH3 )的溶剂效应
吸收带
p → p*
正己烷
230nm
CH3Cl
238nm
CH3OH
237nm
H2 O
243nm
波长
红移
n→ p*
329nm
315nm
309nm

电子跃迁类型主要有四种:σ→σ*、n→σ*、π→π*和
n→π*,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不同,次序为:
σ→σ*> n→σ*≥ π→π* > n →π*,
因此,形成的吸收光谱谱带的位置也不相同。

σ→σ*跃迁:
需要能量最大, λ<200nm ,真空紫外区,εmax > 104
饱和烃(远紫外区);
C-H共价键,如CH4( λmax 125nm)
(I) 顺式二苯乙烯 (II)反式二苯乙烯
2、跨环效应的影响
助色基团虽不共轭,但由于空间排列使电子
云相互影响,使 n→π*吸收峰长移。
O
CH3-C - CH3
O
C
S
lmax156,279 nm
lmax238nm
3、溶剂效应影响
溶剂的极性增大时,n p* 跃迁吸收带蓝移
p p* 跃迁吸收带红移
少,分析速度快。
2 灵敏度高。如在紫外区直接检测抗坏血酸时,其最低检出浓度可
达到10-6g/mL。
3 选择性好。通过适当的选择测量条件,一般可在多种组分共存的
体系中,对某一物质进行测定。
4 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在仪器设备和其他测量条件较好的情况下,

紫外-可见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1.1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

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

下图为分子的能级示意图。

图1.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分子总能量:E分子= E电子+ E振动+ E转动当用频率为ν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而该分子的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之差△E恰好等于该电磁波的能量hν时,即有:△ E = hν(h为普朗克常数)此时,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在宏观上则透射光的强度变小。

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电信号(吸光度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紫外吸收光谱图,如下:A称为吸光度(absorbance),吸收度或光密度(OD,optical density),a称为吸收系数(absorotiviry),是化合物分子的特性,它与浓度(c)和光透过介质的厚度(b)无关。

当c 为摩尔浓度,b以厘米为单位(l),a即以ε来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或摩尔消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

按Lambert-Beer定律可进行定量测定。

测量时盛溶液的吸收池厚度为b,若浓度c已知,测得吸光度A即可计算出ε值,后者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若已知ε值,则由测得的吸光度可计算溶液的浓度。

由上诉可见,当测定一个化合物的吸收光谱时,被吸收光的波长和摩尔吸光系数的两个重要的参数,前者表示吸收能量的大小,后者反映能级跃迁的几率,属于化合物的特性。

1.2分子吸收光谱类型分子的转动能级差一般在0.005 ~ 0.05eV。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红外光谱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红外光谱

吸收带
• 1. R带:为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 • 2. K带:为π→π*跃迁引起的,如共轭双键。 • 3. B带: 为芳香化合物(包括杂环芳香化合
物)的特征吸收带。这是由于π→π*跃迁和苯 环的振动重叠引起的。 • 4. E带: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 轭系统的跃迁所产生的。分为E1和E2吸收 带,
八、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 组成: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探测器、 计算机
FTIR原理
• 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 干涉仪 干涉图
通过试样
含试样信息的干涉图
电子计算
快速傅里叶变换
机采集
吸收强度或透光度随频
率或波数变化的红外光谱图
FTIR的优点
与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相比,具有:
更高的灵敏度:FTIR仪器由于没有狭缝的限制,
(单键区),1500~400cm-1
基团频率的用途
• 基团频率区可用于鉴定官能团。
• 很多情况下,一个官能团有好几种振动形 式,而每一种红外活性振动,一般相应产 生一个吸收峰,有时还能观测到泛频峰。
• 用一组相关峰可更确定地鉴别官能团,这 是应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二、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 σ 电子、π电子、n电子(p电子)。当它们吸收一定能 量后,这些价电子将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此时电 子所占的轨道成为反键轨道,具有较高的能量。
有机化合物价电子可能产生 的四种跃迁能量大小为: E (n→π*) <E( π→π*) < E(n→σ*) <E (σ→σ*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及红外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UV And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PPT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PPT

样品选择与处理
样品选择
选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特性的样品 ,如有机化合物、无机离子、生物大 分子等。
样品处理
根据样品性质,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溶解、稀释、过滤等,以获得适合光 谱分析的样品溶液。
实验条件设置与优化
01
02
03
光源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 光源,如氘灯、钨灯等, 以获得连续且稳定的紫外可见光谱。
原理:比色法是基于比较有色物 质溶液颜色深度以测定待测组分 含量的方法。通常采用目视比较 或光电比色计进行定量测定。
1.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 液,并加入显色剂;
3. 根据颜色深浅程度,确定待测 样品中目标组分的含量。
案例分析: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测定
案例描述:某混合物 中含有A、B两种组分, 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重叠。为了准确测 定各组分的含量,可 以采用多波长线性回 归分析法。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经过样品吸收后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以供后续处理 。常见的检测系统包括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阵列等。这些检测器具有高灵敏 度和宽动态范围,能够准确地测量微弱的光信号。
数据处理与结果显示
数据处理
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数据处理涉及对原始光谱数据的预处理、背景扣除、峰识别 与定量分析等步骤。预处理可能包括平滑、基线校正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的
灵敏度
通过测量特定浓度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 评价仪器的灵敏度,吸光度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3
稳定性
通过连续多次测量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的吸光 度来评价仪器的稳定性,结果越一致则稳定性越 好。
常见故障排查与处理方法
光源故障
检查光源是否损坏或老化,如有需要更换光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的比较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的比较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的比较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这俩“好兄弟”。

你说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啊,就像是个特别挑剔的美食家,它对那些特定波长的光特别敏感。

它能告诉我们物质分子中电子的情况,就好像能看穿物质的“电子小秘密”一样。

它就爱挑那些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波长来“品尝”,一旦遇到合适的,就会产生吸收峰,这就好比美食家吃到了心仪的美食,会露出满足的表情。

而红外吸收光谱呢,则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它不关心电子那一套,它关注的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

它能通过那些红外光的吸收情况,摸清楚分子的“筋骨脉络”,就像老中医通过号脉能知道身体哪里有问题一样。

它能察觉到分子的各种振动模式,从而告诉我们关于分子结构的许多信息。

咱来打个比方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就像是个专门研究时尚潮流的人,只对那些光鲜亮丽的色彩和款式感兴趣;而红外吸收光谱则像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更注重内在的结构和底蕴。

它们俩虽然关注点不一样,但都对我们了解物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啊!你想想看,要是没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我们怎么能知道那些漂亮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怎么能判断一个物质对光的反应呢?而要是没有红外吸收光谱,我们又怎么能搞清楚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呢?它们一个管外表,一个管内在,配合得多好呀!再比如说,在化学研究中,我们经常要同时用到这两种光谱。

就像我们做菜,既要有好看的摆盘,又要有美味的口感。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能帮我们快速地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和浓度,红外吸收光谱则能帮我们深入地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它们就像是我们的左膀右臂,缺了谁都不行啊!而且哦,它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大显身手呢!在药物研发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用来检测药物的纯度和含量,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用来确定药物的结构是否正确。

在环境监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检测水中的污染物,红外吸收光谱可以分析空气中的化学成分。

这多厉害呀!所以说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这俩可真是各有千秋,谁也离不开谁。

紫外可见吸收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研究物质分子的电子跃迁过程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

当物质受到紫外或可见光的照射时,其分子中的电子会发生跃迁,从而吸收入射光的能量。

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强度,可以得到物质的吸收光谱图谱,从而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是研究物质分子振动和转动过程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

当物质受到红外辐射的照射时,其中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从而吸收入射光的能量。

不同的化学键和分子的不同振动模式对应了不同的红外吸收带,在红外吸收光谱图上可以观察到这些特征峰。

通过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结构、功能基团和化学键等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4 -
产生激子吸收的材料
1. 常见半导体材料极低温状态 2. 染料分子与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 ---微区晶体---分子吸收与晶体吸收的叠合 短程无序,长程有序
能级结构既有有机分子的特点 又类似无机材料的能带结构。 含有分立能级的能带
- 45 -
通过调节分子结构, 获得带隙较小的高分 子材料,可以扩展光 吸收范围。
电磁波区域 电磁波可分为高频、 中频及低频区。高频对 应放射线(g射线,C 射线),涉及原子核, 内层电子;而中等频率 指紫外-可见光,近红 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光 ,涉及外层电子能级的 跃迁,振动及转动。低 频指电波(微波,无线 电波),涉及转动,电 子自旋,核自旋等。 XPS X射线荧光分析 XRD
1.3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


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
εmax一般在104 L· mol-1· cm-1以上,属于强吸收。
s*
E
p*
n
p
s
- 25 -
I. 不饱和烯烃π→π*跃迁
乙烯π→π*跃迁的λmax为162nm,εmax为: 1×104.(K 带--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
s*
p*
H
C
s
O
p
n
E
n
H
p
s
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成键轨 道)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 量ΔE大小顺序为:n→π* < π→π* < n→σ* < σ→σ*
- 22 -
1.1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 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
- 17 -
关于吸收曲线: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 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
。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不同;
- 18 -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 ,在λ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
H C H C H H
[C=C是发色基团]
助色基团取代,p
取代基 -SR 红移距离 45(nm)
p*跃迁(K带)将发生红移
-NR2 40(nm) -OR 30(nm) -Cl 5(nm) CH3 5(nm)
- 26 -
2.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顺反异构:
H H
反式:λmax=295.5 nm; εmax=29000
时才能发生吸收
E E2 E1 hn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 ,其能量差也不相同,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
- 15 -
3. 3 吸收光谱解析
透过光的颜色是溶液吸收光的互补色。有色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常用光吸收曲线来描述。 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的有色溶液,分别测出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 收程度(用字母A表示)。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程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 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成立条件是:待测物为均一的稀溶液、气体等,无溶质、溶剂及悬浊物引起 的散射;入射光为单色平行光。 (1)入射光为非单色光 (2)溶液的不均性。 实际样品的混浊,加入的保护胶体,蒸馏水中的微生物,存在 散射以及共振发射等,均可吸光质点的吸光特性变化大。 (3)光程的不一致性。 光源不是点光源,比色皿光径长度不一致,光学元件的缺陷引起 的多次反射等,均造成光径不一致,从而与定律偏离。
s*
E
p*
迁;

n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 在远紫外区;
p
s

吸收波长λ<200 nm;
例:甲烷的λmax为125 nm , 乙烷λmax为135 nm。只能被真
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故可作为溶剂使用。
- 23 -
1.2 n→σ*跃迁

s*
E
所需能量较大;
p*
吸收波长为150~250 nm,大部分在
- 28 -
3.1 对最大吸收ຫໍສະໝຸດ 长λmax的影响p→p*跃迁基团,大多数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强,因
而溶剂极性增大后,溶剂化作用使激发态能量降低的
程度大,从而使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减小,吸收峰 红移,εmax下降;

n→p*跃迁基团,基态时n电子会与极性溶剂(如水或
乙醇等)形成氢键,使n轨道的能量降低一个氢键的 能量值,相比之下激发态能量降低较小,因而随溶剂 极性增大,吸收峰蓝移,εmax升高。
朗伯 Lambert(1728- 1777) Lambert被大家所熟悉的是他在π 上的研究。第一位提供严谨证法来说 明π是无理数。他在物理学上对光和 热的研究有许多创新。Lambert在数学、 物理、天文均有重要的贡献。
当l以cm,c以g/L为单位,κ称为吸光系数,用 a表示。
A= a cl
-7-
I 0 = I a + I t+ I r
由于反射光强度很弱,其影响很小,上式可简化为:
I0 = I a + I t
吸光度: 为透光度倒数的对数,用A表示, 即 A=lg1/T=lgI0/It 透光度:透光度为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用T表示: 即 T= It/I0
-6-
2.2 光吸收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A=kcl 一定温度下,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均匀的、 非散射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 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k:常数,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光波长及温 度等因素有关 c:吸光物质浓度 l:透光液层厚度
朗伯(Lambert)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强带和弱带
εmax>104 → 强带 εmax<103 → 弱带
- 20 -
1. 电子跃迁类型 2.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 溶剂的影响 - 溶剂极性对吸收 光谱的影响
1. 电子跃迁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 结果:σ电子、π电子、n电子。
n
p
s
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不易观察到;

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
(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σ* 跃迁(R带)。
化合物 H2O CH3OH CH3CL CH3I CH3NH2 l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 24 -
-9-
分子的各能级: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0.005~0.05 eV,跃迁产生吸收
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振动能级的能量差:0.05~1 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较大,约为1~20 eV。电子跃迁产生 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 电子光谱)。
×
× √ ×
- 13 -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E = Ee +Ev + Er hv = ΔE = E2 - E1 = ΔEe + ΔEv + ΔEr
n E h
l cn hc E
- 14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微观
仅当光子能量与被照物质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 。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 19 -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 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移)。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波长不变
顺式:λmax=280nm; εmax=10500
H
H
互变异构:
H3C
O C OH H 3C C H C H2 C
O C O C OEt OEt
酮式:λmax=204 nm 烯醇式:λmax=243 nm
- 27 -
3. 溶剂极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苯酰丙酮 1 2
1-乙醚为溶剂 2-水为溶剂
250
300
- 29 -
3.2 对精细结构的影响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 30 -
溶剂本身有紫外吸收,选用溶剂时须注意其最低波长极限:
- 31 -
3.3 溶剂选择的原则

比较未知物与已知物的吸收光谱时,必须采用相同的溶
剂;

应竟可能地使用非极性溶剂,以便获得物质吸收光谱的 特征精细结构; 所选溶剂在需要测定的波长范围内无吸收或吸收很小。
光的本质是电磁辐射,光的基本特性是波粒二象性(wave and corpuscle duality)。 光的波 动性是指光可以用互相垂直的、以正弦波振荡的电场和磁场表示(图4.1)。电磁波具有速 度、方向、波长、振幅和偏振面等。光可有自然光、偏振光(线偏振或园偏振)、连续波 、调制波、脉冲波等。表示光的波动性有如下参数:
将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浓度 待测溶液,测量每一波长下溶液对 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得到吸 收曲线(吸收光谱)。 描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 能力。
- 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