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云冈石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学生姓名:侯敏指导教师:卫红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话遗产景点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热点。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代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可贵财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奇特的艺术成绩和奇特的自然风情。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会议上将云冈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既然云冈石窟是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他便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大同云冈石窟概况

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的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凉州名僧昙曜奉文成帝的旨意开凿,整个石窟凿刻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石壁上,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石窟现存主要洞窟、窟龛、造像分别有45个、252个、5.1万余躯,。其恢弘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雕刻艺术使之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为中国“石窟三圣”。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自然的分成东、中、西三部分,其中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东部的石窟造型大多数以造塔为主,所以又称之为塔洞;中部的石窟都分前窟和后窟两室,主佛位于洞窟中心,洞壁及洞顶以佛传浮雕为主,栩栩如生的讲述着释迦摩尼成佛的过程;西部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主。

二、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云冈石窟作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优秀艺术,强有力的见证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其造像的皇家风格堪称经典,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二次佛教石窟艺术繁荣期的世界之最。云冈石窟极具特色,它将大量的各民族的特有元素融汇贯通,形像生动鲜明,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石窟艺术的风格,同时也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国人民自古善于吸取外来事物的优点,云冈石窟也不例外。在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的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广大人民取其精华,再结合我们本土特色,实现了石窟

艺术的“中国化”。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对我国石窟艺术风格的推进影响甚远,并与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窟、天水的麦积山窟共称为中国四大窟,成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艺术史的传奇。

云冈石窟,历尽了的岁月的磨砺,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是我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宝贵财富。它目睹了人类千年以来的变化发展,见证了历史潮流的前进倒退,代表了一个朝代的辉煌业绩,是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与我们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密切相关。是否行之有效的采取保护措施是社会各界极其关注的热点。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兴旺与否,也在于它是否合理运用了它的文化,尤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

三、云冈石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内容单调

景点的开发关键在于如何对景点进行深度开发或进一步的功能提升,云冈石窟的开发仍停留在观光石窟这一层面上,对于佛教义理和佛教故事缺乏升入的探究与应用。云冈石窟景区专职导游人员缺乏相关的佛教文化知识,在讲解中通常忽略云冈石窟的修建背景、佛像雕刻手法、服饰等更深层次的内容,简单的导游讲解无法调动游客的积极性,激发不起他们的游览兴趣。游客的游览仅仅停留在对石窟外观的欣赏。石窟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挖掘,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缺失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又怎能释放他的无限魅力。

另外,通常在云冈石窟内会有专职的佛教人员,然而他们仅仅从事一些占卜或为佛品开光之类的活动,很少和游客进行交流。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基本上是以观光或从事一些迷信活动为主,旅游内容很单调,无法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历史瑰宝有更深的了解。(二)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

相对于敦煌石窟与莫高窟而言,云冈石窟的开发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也就导致旅游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的现状。在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中必须要强调地方化、民族化,保持当地传统格调,凸显自己的特性,才能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自2000年8月8日第一届云冈旅·恒山游节的开办,历经十年时间,云冈石窟的文化理念到了广泛的宣传,但由于宣传形式的单一仍不足以将云冈石窟打造成为国际品牌。

(三)资源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

首先,从自然因素讲,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风沙较大,文物在这里本身就不利于被保护。自然的地理环境使云冈石窟即使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情况下也会被破坏。风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云冈石窟属于砂岩,砂岩虽然便于雕刻,但也很容易被风化,墙体上的浮雕历经风吹日晒、雨打雷击,砂岩的质量直线下降,致使表皮起皮脱落。较之于其它窟来说,莫高窟属于砾岩,虽也比较松散,但敦煌地处沙漠,降水量很小,因而保存比较好。龙门石窟则属于石灰岩,石灰可溶于水,能使岩体更坚实;由此可见,能否较完好的保护此类户外雕刻性的建筑,重点是控制其与水的关系,因此,要保护云冈石窟首先要治水。

其次,从人为因素讲,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但工业污染对云冈石窟造成的破坏却又是是很严重的。大家都知道,山西是产煤大省,承担着向全国输送煤的

重任,而大同在这之中又是一个重要角色,所以相当重视煤业的发展。石窟附近就有很多大中小型煤厂,年产原煤两可达700多万吨,人民消耗和工厂消耗每年约为每年50万吨,因此云冈石窟区域内的的环境污染远比其它几大石窟的污染要严重的多,而且这些污染物也是引起浮雕风蚀、风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四)追求短期效益,超容量接待游客

近年来随着“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各种假日的增多掀起了一股旅游热潮,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云冈石窟的日接待量及年接待量逐年增加。据统计,05年十一黄金周,云冈石窟接待游客达七万余人;06年游客日接待量突破6000人;09年五月大同市云冈石窟、恒山两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651万人次,端午小长假期间,云冈石窟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环比增长100%;门票收入72万元,环比增长89.4%。目前云冈石窟的日接待量在5000人次以上,年接待量在50万人次以上。游客大量涌入,人们呼吸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改变了石窟内的大气环境,加速了石窟的变质。而且这样超容量的接待游客会致使景区人员疏于管理,加上一些游客素质较低,随意拍照、在建筑物上乱刻乱画,在景点景区乱丢废物破坏景区环境,对石窟雕像的损害的破坏也是不可估计的。

(五)外围景观建设被忽略,内外景观不协调

目前,在云冈石窟外围仍旧存在很多大小型煤矿以及凌乱的矿山居民区,这些建筑不论从景观的整体布局来看,还是从内外景观的色调上来看都严重导致了云冈石窟景区的内外景观不协调,大大影响了宗教文化遗产整体形象。虽然近年来,这个话题已引起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但并没有彻底完善。

(六)缺乏地域性品牌化旅游商品

云冈石窟虽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雕刻艺术随吸引了不少顾客,但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暂,人均消费不足百元,且游览满意度较低。石窟遗产旅游地除门票收入外,在娱乐、餐饮、住宿、纪念品等方面的收入寥寥无几,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市场价值大不相符。政府应加大力度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着手于地域性品牌化旅游商品的创建。如,制造一些以云冈石窟为主题的纪念徽章、石窟模型以及印有石窟图像的T恤等等。

四、云冈石窟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一)改变游览方式,优化产品结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的兴趣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已经开始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的方向发展,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到其中享受游览的乐趣。云冈石窟现有的游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应该从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云冈石窟开展的旅游活动,除了一般游览活动外,还应该结合佛教传统活动开发多种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还可根据石窟的雕刻内容开展旅游活动以及利用石窟在社会的影响做文章。众所周知的舞蹈“千手观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