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合集下载

给排水专业-安徽工程大学本科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给排水专业-安徽工程大学本科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部门:建筑工程学院部门负责人:陆峰专业负责人:张明审核:陶庭先校长:刘宁制订日期:2014年8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城市建设领域的给排水工程设计、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

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与拓展,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重要健康和军事训练与拓展合格标准。

毕业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原理,熟练地利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有较强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掌握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及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一般土建基本知识;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知识。

4、掌握水处理及各类管道系统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有相应的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

5、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水质化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6、了解水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一、引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本文旨在介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以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满足行业需求。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计算机基础2.专业课程–给水原理与工程•描述城市供水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工程实践•掌握供水管网设计原则、水质净化技术等–排水原理与工程•研究城市排水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方法•学习雨水管理、污水处理等相关内容–给排水模拟与优化•学习给排水系统的模拟与优化技术•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给排水工程实践•参与真实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提升实践技能和工程管理能力–给排水系统维护与管理•研究给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方法•学习系统运行监测、故障处理等方面的知识3.选修课程–城市供水安全与管理–污水处理新技术–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智能化给排水系统三、课程特点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跨学科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引入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水资源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与跨学科思维。

3.注重实际应用:–强调给排水系统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给排水工程实践、模拟与优化等课程,提供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

四、总结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供水、排水领域具备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设置也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史记1——给排水经历的前世今生!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史记1——给排水经历的前世今生!

给排⽔科学与⼯程专业发展史记1——给排⽔经历的前世今⽣!⾦鸡辞岁,⽟⽝迎春,回⾸2017,我们的⽔业⼤家庭已逾⼗万⼈,在您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美好⽽充实的⼀年。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让我们放缓拼搏的脚步,好好陪伴家⼈。

本次春节假期,⼩编特地编辑了“专业史记”栏⽬,供⼴⼤同⾏闲暇时阅读,不忘初⼼,筑梦前⾏!⼩编导语给排⽔科学与⼯程专业是我国给⽔排⽔⾏业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该专业在我国⾃1952年在我国3所⾼校正式开设时算起,已经⾛过了60多年的历程,如果从已考证到的1911年北洋⼤学开设“卫⽣⼯程学”课程初具专业雏形算起,则已逾百年,为给排⽔⾏业培养了⼤批专业技术⼈才,为⾏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让我们⼀起来回顾⼀下给排⽔专业的前世今⽣吧~本⽂综述了我国给排⽔科学与⼯程专业的基本概况,包括:专业设置、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和近年来的专业教育建设成果。

通过对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的总结、专业名称的变⾰过程、⼈才培养⽅案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专业评估认证⼯作、实施“卓越⼯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专业规范的制定等,反映了我国给排⽔科学与⼯程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

1专业设置专业名称:“给排⽔科学与⼯程”,简称“给排⽔”,属于⼯学门类⼟⽊⼯程类。

该专业原名称为“给⽔排⽔⼯程”,于1952年设⽴,2006年部分院校将该专业名称更名为“给排⽔科学与⼯程”。

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将“给⽔排⽔⼯程”和“给排⽔科学与⼯程”专业名称统⼀确定为“给排⽔科学与⼯程”(专业代码081003)。

该专业培养从事给⽔排⽔⼯程规划、设计、施⼯、运⾏、管理、科研和教学等⼯作的⾼级⼯程技术⼈才,服务于⽔资源利⽤与保护、城镇给排⽔、建筑给排⽔、⼯业给排⽔和城市⽔系统等领域。

2专业早期发展历程我国给排⽔学科的⾼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进程,根据饮⽤⽔⽔质的净化与消毒、市政供⽔的管道输送、居民⽣活污⽔的收集、输送与排放等⽅⾯的技术进步,在⾼等教育的⼟⽊⼯程技术⼤类中,发展形成了作为给排⽔⼯程学科前⾝的卫⽣⼯程的学科⽅向。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庆大学城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庆大学城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195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之一,2006年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方向为市政工程(主要)、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

我校市政工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庆市重点学科,也是“985”科技创新平台和“211”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

专业办学近60年来,已毕业学生3600余名,他们在设计、施工、科研、学校、消防、管理等部门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1992年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中获A级通过,是2004年首批通过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专业教育评估的四所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之一,于2009、2014年以全票通过复评,2014年5月通过了英国特许水务与环境管理学会(CIWEM)组织的专业国际认证预评估;是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国家重点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也是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本专业现有教师32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2名、讲师9名;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2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4%以上。

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优秀人才、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青年教师、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教学科研贡献奖获得者、住建部“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重庆市设计大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

本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

二、标准学制四年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四、培养规格及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以及研发与设计能力,能在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应用以及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回用或排放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中,从事水工程与科学以及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教学及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能驾驭未来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及运营管理人才。

给水排水专业常用规范、标准

给水排水专业常用规范、标准

给水排水专业常用规范、标准第一篇:给水排水专业常用规范、标准序号规范、标准名称规范、标准编号实施日期1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42-1982 1983.03.01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1985 1986.10.013工业循环冷却水设计规范 GBJ102-1987 1987.10.014工业用软化水除盐设计规范 GBJ109-1987 1988.04.015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JZB1-1999 2001.01.016生活用水水质标准 CJ28.1-1989 1989.11.017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CECS14:89 1989.12.268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1999.06.019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CECS30:91 1991.08.3110建筑给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与施工验收规程CECS41:92 1992.06.2011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00-1993 1994.01.0112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 1994.06.011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1994 1995.05.0114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50050-1995 1995.10.0115泵站设计规范 GB/T50265-1997 1997.09.011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1988 1998.01.01 1997年局部修改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1998.01.01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1986 1998.03.01 1997年局部修改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1987 1998.03.01 1997年局部修改2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1997 1998.05.0121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规程 CJJ/T29-1998 1999.10.01 22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CJ94-1999 2000.03.0123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螺旋管道设计与施工验收规程CECS94:97 2000.11.01 2000年局部修改24水泵隔振技术规程 CECS59-9425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219-1995 1995.09.012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1996 1997.03.012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140-1990 1997.09.012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1997 1998.12.0129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1995 2001.05.01 2001年局部修改3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1998 2001.05.01 2001年局部修改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1987 2001.05.01 2001年局部修改3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 2001.07.0133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141-1990 1991.08.013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50319-2000 2000.10.01第二篇:给水排水专业自荐信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书,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应毕业生而言,将是一份莫大的鼓励。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003)一、专业介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现有教师2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占比53%,博士化率76.5%,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西省省级教学团队。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系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优势专业)、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给排水工程专业评估与复评。

给排水实验中心系首批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江西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计划培训基地、江西省产学研培育示范基地、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东交通大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本专业以国家、社会、行业和地方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毕业5年左右,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能够在市政、建筑、工矿企业、交通等行业及科研院所从事设计、咨询、研究开发、施工安装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如下:培养目标1: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目标2: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定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目标3: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等理论知识,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目标4:具有进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摘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内容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在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以便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挖掘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教学课程与思政理论相互结合,协同而行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经之一[1-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能够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重要性《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课程定位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还要发挥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以培养出具有爱党爱国情怀、三观正确、职业道德水平高,且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

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以便开展《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思政教学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依据(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全面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

因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作为工科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挖掘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以满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081003二、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三、修业年限:四年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经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预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可以达成以下四项目标:(1)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具备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应用能力;(3)具有适应现场工程实践的能力,在城镇建设及运营管理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能面向工程一线,在给排水工程及相关行业从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和研发等工作;(4)具有融洽的团队合作意识、良好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毕业要求经过4年的培养,本专业对于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如下:(1)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解决复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问题中加以应用。

(2)具备发现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信息的方法,分析所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

(3)具备设计或完善给排水工程系统的初步能力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熟悉给排水工程系统的关键参数,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或完善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或工艺流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选课说明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选课说明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选课说明★给排水工程2011级1、综合素质课程:备注中标注为“必修课”的相应课程要求必修,标注为“文化素质课”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要览”、“生命科学概论”、“无机化学”、“城市水工程概论”、“信息技术基础”为必选课,还必须选修培养计划规定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5学分;2、学科基础必修课:必修3、学科基础选修课:课程名称前标有*的课程为必选课,其它课程为限选课,要求“*课程学分”+“学生所选不打*的课程学分”≥24.5学分4、专业必修课:必修5、专业选修课:课程名称前标有*的课程为必选课,其它课程为限选课,要求“*课程学分”+“学生所选不打*的课程学分”≥6.5学分6、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所有实践环节安排的课程要求必修。

7、学生毕业要求学分为170学分。

★给排水工程2012级1、综合素质课程:备注中标注为“必修课”的相应课程要求必修,标注为“文化素质课”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要览”、“生命科学概论”、“无机化学”、“城市水工程概论”、“信息技术基础”为必选课,还必须选修培养计划规定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5学分;2、学科基础必修课:必修3、学科基础选修课:课程名称前标有*的课程为必选课,其它课程为限选课,要求“*课程学分”+“学生所选不打*的课程学分”≥24.5学分4、专业必修课:必修5、专业选修课:课程名称前标有*的课程为必选课,其它课程为限选课,要求“*课程学分”+“学生所选不打*的课程学分”≥6.5学分6、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所有实践环节安排的课程要求必修。

7、学生毕业要求学分为166学分。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3级1、通识课程:备注中标注为“必修课”的相应课程要求必修,另外还必须选修培养计划规定的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2、大类基础课程必修课:必修3、大类基础课程选修课:课程名称前标有*的课程为必选课,其它课程为限选课,要求“*课程学分”+“学生所选不打*的课程学分”≥14.5学分4、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必修课:必修5、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选修课:课程名称前标有*的课程为必选课,其它课程为限选课,要求“*课程学分”+“学生所选不打*的课程学分”≥19学分6、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所有实践环节安排的课程要求必修。

给排水科学及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及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土木类专业名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 081003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能够具有独立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给排水及相关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受到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实验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练使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分析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从事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水力学、化学、微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给排水工程结构、设备及仪表等专业知识用于工程实践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给水排水工程、水源保护与利用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或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给水排水工程、水源保护与利用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或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工程需求的工艺系统、工艺单元或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熟练使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给水排水工程、水源保护与利用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或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检测化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完整word版)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完整word版)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一、专业说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土木工程类的四个本科专业之一。

该专业原名称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1952年设立,2006年部分院校将该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给水排水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统一确定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003)。

该专业培养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镇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工业给水排水和城市水系统等领域。

二、培养目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三、培养规格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涵盖了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的要求。

(一)素质要求思想素质: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愿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

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哲理、情趣、品味、人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

身心素质:保持心理将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承担建设祖国的任务。

(二)能力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查阅文献和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

基于OBE理念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教改与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教改与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教改与教学大纲设计李绍秀,李冬梅,杜星,秦雯,蒋树贤(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水质工程学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专业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挑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OBE教育理念与工程教育认证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在1981年由美国William Spady率先提出,之后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强调“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

该理念关注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此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学生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

以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为驱动,使教学和学习过程持续改进。

这种教育理念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OBE理念得到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可,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并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

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其要求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践行以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

工程教育的专业根据学校定位和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进而设置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环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从而达成培养目标,实现成果导向的OBE理念。

二、水质工程学课程面临的挑战水质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水质控制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介绍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水处理工艺设计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后,能独立对水厂及污水处理厂进行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

水质工程学课程所属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名前为“给水排水工程”)在国内设立已有60多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21版·总第6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XX二〇一七年六月目录住房和城乡XX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XX章程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标准 (5)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程序与方法 (17)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专家组工作指南………………3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学校工作指南…………………55住房和城乡XX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XX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开展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工作(简称专业评估),设立XX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XX(以下简称评估XX)。

第二条开展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目的是XXXX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保证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更好地XX教育必须为XX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使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符合XX规定的申请参加XX工程师考试的教育标准,为与其它XX和地区相互承认同类专业的学历创造条件。

第三条评估XX是XX国XX(以下简称住房城乡XX) 授权的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专家机构。

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内开展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工作,接受住房城乡XX、XX、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机构的业务指导,与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XX、相关专业XX工程师管理XX协同工作。

第四条评估XX的主要工作是客观、公正和科学地评价受评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XX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第二章 XX第五条评估XX委员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XX、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以及相关专业XX工程师管理XX协商推荐,由住房城乡XX聘任。

第六条评估XX一般由31—33名成员组成,其中XX住房城乡建设及教育主管部门2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名,高校土木工程教育专家14-15名,工程技术专家14—15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一、专业说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土木工程类的四个本科专业之一。

该专业原名称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1952年设立,2006年部分院校将该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给水排水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统一确定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003)。

该专业培养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镇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工业给水排水和城市水系统等领域。

二、培养目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三、培养规格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涵盖了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的要求。

(一)素质要求思想素质: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愿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

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哲理、情趣、品味、人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

身心素质:保持心理将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承担建设祖国的任务。

(二)能力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查阅文献和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和听说写译的初步能力。

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具有较熟练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能够从事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创新能力: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

(三)知识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掌握必要的哲学、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具有一定德人文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

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掌握高等数学及工程数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技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

并通过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初步具有合理抽象、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专业知识: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水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分析化学、泵与泵站;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熟悉给水排水工程结构、材料与设备的基础知识,熟悉工艺系统的控制原理,熟悉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历史、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本专业的关系。

了解工程规划、工程设计的相关程序和有关文件要求;了解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四、专业知识体系对于培养规格提及的三方面知识的要求,本规范侧重说明专业知识的内容,下面分别说明。

(一)知识体系概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三个层次。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知识领域表1-1(二)核心知识领域本规范共确定了专业知识体系的6个核心知识领域,见附件一中的附表1-1。

(三)知识单元专业知识体系中每个核心知识领域下涵盖的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详见附件一中的附表1-2~附表1-7。

本规范规定的知识单元核心学时为各高校执行的最低学时限制,其相应的知识单元内容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必须具有的知识。

知识单元中的知识点和核心学时并不能完全代表该知识单元的全部内容和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点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但其教学计划中必须包括本规范规定的知识单元的教学内容。

五、专业教学内容(一)专业理论教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按专业知识体系的6个核心知识领域展开:(1)专业理论基础(2)专业技术基础(3)水质控制(4)水的采集和输配(5)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6)水工程建设与运营本规范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设置的6个核心知识领域由116个知识单元、485个知识点、共计429个核心学时组成,对应16门推荐课程。

遵循专业规范内容最小化的原则,上述核心知识领域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备知识。

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应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及学校特色的系列课程,构建各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环节、实践单元、知识技能点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有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形式,包括非独立设置和独立设置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对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应有相应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的要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具有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

本规范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个实践环节组成,具体内容见附件二中的附表2-1。

1.实验实验教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表的工作原理、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实验原理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整理等。

本规范所规定的实验环节的核心实践单元、知识技能点及最少学时数见附件二中的附表2-2。

2.实习通过实习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给水排水工程设施的施工、运行、维护与管理知识,学习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与规程。

本规范规定的实习内容及最少实习周见附件二中的附表2-3。

3.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本科生加大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习有关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

本规范所规定的课程设计及最少设计周见附件二中的附表2-4。

4.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生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本科生要接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给水排水工程基本问题能力的训练。

本规范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最少设计周见附件二中的附表2-4。

(三)创新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可结合知识单元、知识点,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目标,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训练单元。

创新能力训练应在全部本科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彻和实施,包括:以知识体系和实践环节为载体,通过授课、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设有关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方法的相关课程;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

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应具有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有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基础、水质控制、水的采集和输配、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水工程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专任教师;本学校教师能独立承担全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其中专业课教师原则上应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专任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5%。

设有专业教学机构,担任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专任教师人数10人以上,每名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人数不宜超过10人。

专业课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向。

(二)教材选用的教材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优先选用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专业课程使用最新版教材的比例不低于50%,适当选用多媒体教材。

(三)图书资料图书资料除了符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必备的有关条件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1)本专业相关书籍5000册以上,专业期刊50种以上(包括电子期刊),有一定数量的外文专业期刊;(2)本专业有关的主要现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文件资料;(3)反映实际工程特点的工程设计图纸、相关资料和文件;(4)提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5)保证一定的图书资料更新比例。

(四)实验室应设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室,满足本规范附表2-2所列实验单元的教学要求。

实验室设备拥有率应满足操作性实验每组不多于5人、演示性实验每组不多于20人;仪器设备完好;有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应保证一定数额的年度实验经费,用于耗材补充和实验仪器设备必要的更新。

(五)实习基地应设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个以上,包括水厂、污水处理厂等,满足本规范附表2-3所列实习单元的基本要求;有健全的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

(六)教学经费教学经费应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于新建专业,应有一定数额的新建专业建设经费。

(七)主要参考指标(1)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专任教师人数10人以上;(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5%;(3)每名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人数不宜超过10人;(4)有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书籍5000册以上;(5)专业期刊50种以上(包括电子期刊),有一定数量的外文专业期刊;(6)实验室设备拥有率应满足操作性实验每组不多于5人、演示性实验每组不多于20人;(7)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个以上。

七、附件附件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附表1-1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附表1-2专业技术基础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附表1-3水质控制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附表1-4水的采集与输送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附表1-5水系统设备与控制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附表1-6水工程建设与运营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学时及知识点附表1-7附件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和核心实践单元附表2-1实验环节的核心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附表2-2实习环节中的核心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附表2-3设计(论文)环节中的核心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附表2-4※最少设计周为0表示不设置专门设计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