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倍数特征教学反思5篇
![2,5倍数特征教学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6a46a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6.png)
2,5倍数特征教学反思5篇通过写教学反思,老师们都能从中发觉自身的缺点来加以改正,通过写教学反思把自己教学的阅历连续发扬,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共享的2,5倍数特征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2,5倍数特征教学反思篇1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藏,同学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讨论。
上课开头先让同学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同学们发觉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当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想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索方法,让同学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同学很自然猜想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还有同学猜想“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肯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当说是了不起的。
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当,由于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同学推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沟通,同学发觉这些数不肯定是3的倍数。
同学初步发觉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毕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
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假如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明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同学得到巩固提高。
2,5倍数特征教学反思篇2?3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简单理解。
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推断,必需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推断,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的困难。
我打算在这节课中突出同学的自主探究,使同学猜想——观看——再观看——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2、5倍数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
![《2、5倍数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1680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5.png)
《2、5倍数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
当我们讨论5的倍数时,有一些特征我们可以观察到:
1. 个位数是5或0:5的倍数的个位数处于数字5或0的位置。
例如:10、15、20等。
2. 末尾有一个0:5的倍数的末尾一定有一个0。
例如:50、100、500等。
3. 可以用5来整除:5的倍数可以被5整除,不会有余数。
关于数学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点:
1. 观察特征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数学问题的特征。
通过发现和分析特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
2. 多种表达方式:数学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对于5的倍数,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符号、数值、图像等多种方式来说明。
3. 练习和巩固:教学过程中,应该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和巩固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或需要更多的解释,请随时提问。
第 1 页共 1 页。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a4eae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5.png)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班级下册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让同学经受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把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推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能力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比较、概括力气和合情推理力气。
情感目标:增加同学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异。
教学重点把握2和5倍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敏运用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推断。
教学预备老师为同学每人预备一张挨次数字卡片。
同学每人预备一张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二、教学设计(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宠爱玩数学玩耍吗?我们今日玩一个数学玩耍。
同学们可以任凭说出一个数,老师立即就能推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假犹如学们有疑问,还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同学分别报数:32、485、674、260??)师:32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
485是5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
674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
26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你们用计算器验证的结果和老师推断的一样吗?生1:一样。
生2:老师你是怎样快速推断出来的呢?师: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神奇吗?生:(齐答)想。
师:今日我们一起来争论“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媒体出示课本第4页的百数表,同学拿出学具中的百数表。
)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能在百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吗?利用自己宠爱的表示方式在5的倍数上做上记号(可以用—、√、○、△等符号)。
2、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发觉规律(同学开头找5的倍数并做记录。
)师:谁能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5的倍数?生:5、10、15、20、25、30、35、40??(依据同学回答,老师板书)师:(引导同学观看、思考)你发觉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生1:这些数都相隔5。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4359e6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5.png)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哎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啊。
”在教学 2、5 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有了一些深刻的反思。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 2 的倍数的特征接受得相对较快。
当我提出“什么样的数是 2 的倍数”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都能迅速回答出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
我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例子,如 10、12、14 等,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这个特征。
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我还让同学们自己举例,然后大家一起来判断是不是 2 的倍数,这样的互动效果很好。
然而,在讲解 5 的的倍数特征时,就出现了一些小状况。
有些同学容易把 2 和 5 的倍数特征混淆。
比如,有同学会认为个位上是 0 的数既是 2 的倍数也是 5 的倍数,这没错,但他们会忽略掉其他特征。
这时候我意识到,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把两者的区别强调清楚。
于是,我又重新回顾了 2 的倍数特征,然后详细对比了 5 的倍数特征,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个位上是0 或 5 的才是 5 的倍数。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在分苹果时,如果苹果的数量是 5 的倍数,那么就能很整齐地分完,不会有剩余。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是 2 的倍数能正好分完,什么情况下是 5 的倍数能正好分完。
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同学们对于 2、5 的倍数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之后的练习中,我也特别注意观察同学们的答题情况。
对于那些容易出错的同学,我会单独辅导,帮助他们理解透彻。
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判断一个较大的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时,会出现错误。
这让我反思,在教学中对于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的方法强调得还不够。
于是,我又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只看个位数字就能快速判断。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讲解数学概念时,一定要非常清晰、明确,不能有任何模糊的地方。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多举例子,多进行对比,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区别。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8ff845e45c3b3567ec8bea.png)
五年级数学下册《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并学会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课堂导入。
一节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
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
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
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
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
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
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
《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f7c0d5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0.png)
《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背景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程中,会学习到2、5的倍数的概念。
其中,2的倍数即为偶数,而5的倍数则以数字末尾为0或5的数字为代表。
在学习这一内容的过程中,老师通常会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数字的规律和特征。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2、5的倍数的特征。
具体来说,我们将分别介绍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规律,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进行解析。
2的倍数特征2的倍数即为偶数,其特征为:个位数字为0、2、4、6、8。
在做题时,可以用短除法法进行计算,例如计算24÷2=12。
5的倍数特征以数字末尾为0或5的数字即为5的倍数。
在做题时,可以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例如计算15×5=75。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并思考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学生对于2、5的倍数的记忆不牢固,容易混淆和遗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解时加强了对于特征的强调,并给学生留下了课后练习题以进行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有些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和运用短除法和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实操演示,并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记忆和练习。
3.整堂课有些单调,学生可能会因此失去兴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对于讲解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表述,同时也安排了一些小游戏和小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总结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对于2、5的倍数的规律和特征进行讲解,成功地让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积极的措施和方法,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最终,本次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好评。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01017cabb68a98270fefaa8.png)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课堂总会有生成,不管一节课的教学步骤设计的有多严密、多紧凑,课堂教学中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1、导入部分不足之处:应该说导入部分形式单一,显得过于死板,如果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考考老师,用教师的准确判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探索的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更大的数字,此时教师仍然能准确判断,于是让学生更为佩服老师,想进行探究的欲望会更浓,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便水到渠成,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高涨。
2、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成功之处: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先引导学生找出2的倍数,并指导找的方法,然后发现、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
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探索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使他们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课堂生成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必须进入状态,与学生融为一体。
3、教具学具的使用方面成功之处:我利用百数表,把1-100的数字中5的倍数,2的倍数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给学生的感观一个有力的冲击。
2、5的倍数的特征变得更直观,更明显,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不足之处:点找的很准确,应用合理。
但现在想想,如果把这个百数表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而且让2和5的倍数用颜色标出,并在变色闪烁的过程中有声音的提示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教学后的思考:(1)是否需要验证发现的规律(2、5的倍数的特征),在哪个环节验证效果好。
(2)如何强化学生的知识,使重点更为突出,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3)备学生很重要在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在练习中学生才开始活跃起来。
也许在对数学活动的探索中,学生不够自信,只是试着说。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8556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e.png)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在这节课中我想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不是本节课的唯一目标,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从数学研究方法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并进行应用。
验证的方法有很多种,举例法、不完全归纳法,推理法等等。
根据孩子的特点,我认为最适合小学生的方法便是让他们学会举例的方法。
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百数表中,5的倍数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怎样去验证呢?在这里我预设的是学生可能会说出可以找一些个位上是5或0的数用除法来验证。
但学生并没有出来,他们说的是用乘法来验证。
于是我接着学生的想法,在这里引出了推理的方法,(但是在备课预设时我并没有想要引出推理)所以讲解的并不到位,这是我需要反思的。
于是我又引导可以用举例的方法用除法来验证,寻找有没有不符合这一特征的例子,全班举了很多例子,进行了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
这节课中,当学生研究出5的倍数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来回忆。
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让学生体验经历“先确定研究范围——选择研究方法——发现——验证——结论”这一研究过程。
然后在让学生独立去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再次体验2的倍数的特征研究过程,我想学生就有了更完整的体验。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298f04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a.png)
《2、5的倍数(bèishù)的特征》教学(jiāoxué)反思回顾(huígù)我今天讲的《2、5的倍数(bèishù)的特征》这节课我有一些(yīxiē)反思:1.巧妙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属于数论的范畴,2、5倍数的特征是数论知识的起始课,在学生熟练掌握了2、5倍数的特征之后,帮售货员找问题,再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利用所学新知,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重视了模型建构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教学的根本所在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与经验。
在引导学生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方法模型:例举-观察-猜测-验证-结论。
从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然后用这样的方法与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
在课的结束环节提出了“利用今天总结的方法与策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推广与延伸。
3.既关注结论,又关注过程。
学生发现、探究2、5倍数的特征是比较容易的,“是什么”有时候很简单,“为什么”容易被忽视,杨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先引导学生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借助这一过程,总结与提升研究的方法与策略,然后借助这一经验让学生独立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能够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之时,提出“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看个位?其他数位要不要看?”引发学生对算理的思考。
在学生理解了2的倍数的特征的算理之后,通过类比与联想理解5的倍数的特征的算理。
……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作者简介:杨梅(yángméi)珍安阳县洪河屯乡大正(dà zhènɡ)学校数学教师小学(xiǎoxué)高级教师(jiàoshī) 电话:内容总结(1)《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回顾我今天讲的《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我有一些反思:1.巧妙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回顾我今天讲的《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我有一些反思:1.巧妙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数学教学的根本所在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与经验。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11篇)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aedc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5.png)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11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篇1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所提出的“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节目交谊舞、圆圈舞叠罗汉舞选人数,学生发现人数必须是2、5、3的倍数,激发探究欲望。
再结合导学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5的倍数只要是个位是0或5,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型,数的倍数的特征首先应看个位。
通过验证,发现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新知的形成自然而然。
另外,本节里,总结出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本身也是一个数学模型。
学生利用模型,认识奇数偶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其实,每堂数学课均可以形成一个核心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进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阶段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构建出的数学认知结构。
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建模是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
课堂上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晰、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会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
作为一线教师,理清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研究好每堂课中所应建立的数学模型,才能有效的设计好整个建模过程,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数学的魅力。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篇2今天教学了2、5倍数的特征一课,课前我们印制了百数图发给学生并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百数图上分别画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分别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这课的知识点的发现相对还是较简单的,课始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数对不对,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特征。
四年级《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四年级《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数学课程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68ddc13b8f67c1cfbd6b867.png)
四年级《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数学课程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数学课程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
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
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
在预习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
既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
但是从课堂的练习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习。
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81960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c.png)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这堂课要引导孩子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在出示百数图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5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5的倍数的特征?” 整节课实际就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
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有许多环节处理极不得当,有待进一步改进。
如学生提出最小的偶数是什么?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小学阶段我们只在0除外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说最小的偶数是2。
其他也不适于多说,以免让学生混乱。
2、《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今天我教学了3的倍数的特征,我首先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我出示了几个不同的四位数,问生: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是3的倍数?想知道有什么窍门吗?这们引入课题很顺当,学生也很有兴趣。
下面,我先让学生写出50以内3的倍数,再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一时很难发现,仍从个位上的'数去观察,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当时我心里有点担心怎么看不来呢?,我启发学生再看看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通过交流后,在部分学生马上发现把每个数的数字加起来的和除以3都是正好除的,我让学生用这个发现对书上第76页的表格100以内的数进行验证一下,学生验证后我又让学生从100以外的数来验证。
从而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再通过用1、2、6可以写成哪些三位数?这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吗?由此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3的倍数跟数字的位置没有关系,只跟各位上数的和有关系。
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378079b84ae45c3b358c33.png)
2、5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5 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
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
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
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 2 或5 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
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
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
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
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
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d201d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5.png)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倍数,谁能说几个2的倍数?(只要是对,学生们随便说)谁能说几个5的倍数呢?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如果随机给你一个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2、5的倍数呢?有,如果这节课认真听,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奥秘。
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
我安排了“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
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
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
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
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
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5.3 2和5的倍数的特征|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5.3 2和5的倍数的特征|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55a3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4.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5.3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 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2的倍数,5的倍数;2.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列举出不超过100的2、5的倍数;3.了解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适当的方式列举出不超过100的2、5的倍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导入本节课:•什么是倍数?•2的倍数是什么?•5的倍数是什么?2. 授课1.2的倍数的特征•数字个位数是0、2、4、6、8;•数字可以被2整除,如2、4、6、8、10等。
2.5的倍数的特征•数字个位数是0或5;•数字可以被5整除,如5、10、15、20等。
3.如何列举不超过100的2、5的倍数•先列举2的倍数,再列举5的倍数;•从小到大依次列举,直到不超过100为止。
3. 练习让学生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已知一个数是2的倍数,它个位数是7,这个数是多少?•列举不超过50的5的倍数。
4. 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如何列举不超过100的2、5的倍数?四、课后作业1.写5个自然数,使其中至少有一个数是2的倍数,至少有一个数是5的倍数;2.列举不超过80的2、5的倍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列举出不超过100的2、5的倍数,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这一点。
而在课堂上的数字小游戏可以让学生观察2和5倍数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安排好讲解顺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4432e39aa00b52acec7ca8e.png)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通用5篇)《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课堂总会有生成,不管一节课的教学步骤设计的有多严密、多紧凑,课堂教学中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1、导入部分不足之处:应该说导入部分形式单一,显得过于死板,如果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考考老师,用教师的准确判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探索的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更大的数字,此时教师仍然能准确判断,于是让学生更为佩服老师,想进行探究的欲望会更浓,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便水到渠成,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高涨。
2、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成功之处: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先引导学生找出2的倍数,并指导找的方法,然后发现、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
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探索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使他们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课堂生成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必须进入状态,与学生融为一体。
3、教具学具的使用方面成功之处:我利用百数表,把1-100的数字中5的倍数,2的倍数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给学生的感观一个有力的冲击。
2、5的倍数的特征变得更直观,更明显,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不足之处:点找的很准确,应用合理。
但现在想想,如果把这个百数表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而且让2和5的倍数用颜色标出,并在变色闪烁的过程中有声音的提示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教学后的思考:(1)是否需要验证发现的规律(2、5的倍数的特征),在哪个环节验证效果好。
(2)如何强化学生的知识,使重点更为突出,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3)备学生很重要在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在练习中学生才开始活跃起来。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10de16050876323012127a.png)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奇数和偶数,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时采用一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随便出几个数,我很快地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学习2、5倍数特征的兴趣。
然后先让学生写几个5的倍数,看看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不能很快的说出规律,那么就让学生再写几个。
后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发现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5。
那么这个特征总结的对吗?再利用书中的100以内的数位表进行验证。
最后再随便出一个数进行验证。
这样通过“写一写、找规律、再验证”的几个步骤把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透彻了。
而对于2的倍数的特征,利用学生对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方法,让学生结合百数表,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规律,最后在通过几个数进行验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个教学过程既遵循疑探教学的规律,又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但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应该把教学过程中“写一写、找规律、再验证”这几个步骤简单的板书。
这
样教学思路就更清晰了。
另外,练习的层次不够深入,没有给优秀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在“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1、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
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惊醒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中是可以成熟的,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
4、活动环节较多,一节课完成显得有些紧张,因此,有些内容还不能作深入的交流。
5、虽然我的这节课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
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