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26ee2afc77da26925c5b0bf.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责任学校:方屯中学责任教师:乐永兴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重点;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三、对教材“探究实验”的改进1、课本92页“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由于操作要求较高、难度大,实验过程装置没有始终密闭。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6faae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f.png)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 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详细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意义和实验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守恒现象,让学生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机制。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4.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9276d1647d27284a735115.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中的内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2.教材中的内容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教材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师演示实验5-1和实验5-2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品】《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精品教案
![【精品】《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6dbba32f60ddccda38a0b8.png)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使学生能初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的生活问题。
(2)通过测定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初步形成测量、比较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对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问题的探究欲,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1)通过探究实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参加化学反应。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从微观的角度探究质量守恒的原因【课前准备】学生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胶塞、烧杯、小试管、胶头滴管、铁钉、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教师实验用品:火柴、蜡烛、托盘天平、镁条、坩埚钳、酒精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日蜡烛为什么变短了?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变少了?为什么变重了?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增加了?学完本节,我们就能进行解答了。
二、新课学习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的汞和3.5份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我们的猜想是变大、变小或不变我们可能通过两个方案来进行实验验证。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反应原理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的步骤为:①将白磷放入有细砂的锥形瓶,塞紧瓶塞使玻璃管下端正与白磷接触,称量,使天平平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5ec16eb52acfc788ebc90d.png)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正则中学刘静【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设问,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⑴原子的种类不没有改变,⑵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⑶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
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
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复习] 请你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引入新课]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构成分子的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1d32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2.png)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元芳的蜡烛》【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毕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争论并答复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响,这两个化学反响进展探究。
【展现】我们知道,进展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
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
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展现】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索,回答下列问题(大局部学生能答复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试验】1、先称取反响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a167f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4.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反思本课题分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先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再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与论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5-1】和【实验5-2】,使学生能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量结果的表象,深入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本质。
然后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图5-7,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部分,先回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然后介绍化学家为了更方便地描述与记录化学反应,使用了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表示化学反应,从而创造了化学方程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以及正确的读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认识化学方程式并能说出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组实验和史实交流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学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定性上升到定量。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含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读法。
教学难点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并能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e36ad0ce2f0066f53322ec.png)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
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板书]:实验二:Fe与CuSO4的反应[实验]:演示课本第91页:实验[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3999e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1.png)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本节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少部分化学知识,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明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实验设计要求为密闭 ,深入认识理解定律,在此基础上严谨叙述质量守恒定律2. 能力目标: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敏锐地抓住实验细节,并进行深入分析,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捕捉问题、对问题拆解、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概念辨析以及严谨表述问题能力3. 情感态度目标:⑴通过化学史及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⑵用“疑问”“冲突”带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态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四、重点及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①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五。
教学策略:采用1。
实验探究法使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6c29b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8.png)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化学3,课时:2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完成预习学案的习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和结论的得出教学之前在网上搜索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五、教学准备学生实验用品: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小试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石灰水等六、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写出红磷和氧气燃烧、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给出答案【问题导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学生】作出假设: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想一想】怎样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大小?【学生】思考讨论【归纳】称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然后进行对比【提问】把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天平托盘里,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天平还能平衡吗?指针会偏向哪?【得出结论】指针右偏,天平不平衡,蜡烛质量会减轻【问题】如果让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情况又会怎样呢?【演示】蜡烛在密闭装置的燃烧实验【演示】白磷燃烧【学生思考】1、实验为什么要用密闭的容器?2、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砂?3、玻璃棒有何作用?【结论】P+O2点燃P2O5反应前总质量等于反应后总质量(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2a0b8cb0717fd5370cdc04.png)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书本知识勇于质疑。
3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
重点
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
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类比
仪器、药品
【设计实验】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2.铁和硫酸铜反应
【分组讨论】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3、主要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状态,结合现象思考
【实验验证】教师演示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并称量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一学生代表上讲台观察,其他学生在座位观察。
描述实验现象,并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
构建一个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对象,借题说事。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倾听
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和是否变化?
【设问】1、玻璃管的作用2、容器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
3、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什么?4、整套仪器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评价
分组讨论,全员参与,让学生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1.学生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称量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改变。2.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adddd0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e.png)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教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视频引入】狄仁杰的疑惑蜡烛会越烧越短,质量越小,那么是不是说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会减少?经测量金属生锈后质量变大了,那么是不是说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会增加?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到底如何变化呢?【化学史】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角度均是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是否变化,而研究结果却是相反的,那么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呢?说明理由,或举出相应事例。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预测:①化学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相等②化学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针对问题,我们已经做出了相应的预测,下面就通过教材实验进一步验证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10-112,了解实验思路。
【实验】方案一铜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装置:反应原理:铜在空气中加热会与氧气反应,变成黑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注意事项】用天平称量化学试剂时:1.干燥的固体试剂应放在纸上或容器(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2.易潮解的试剂应放在容器中称量。
【学生活动】观看实验视频或教师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注意观察:1.锥形瓶内铜加热的现象;2.气球的变化情况;3.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小气球先变鼓后变瘪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分析与结论】(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参加反应的铜粉和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2)结论:【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1.气球的作用是什么?调节装置内的压强2.橡胶塞的作用是什么?保证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3.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铜粉与氧气反应,锥形瓶内气体减少,外界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导致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ed0b4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8.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
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3.能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简单题目
教学准备
1.教学PPT
2.实验器材:瓶子、酒精、火柴
3.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知
1.利用PPT导入新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二:引发思考
1.提问学生:“你们平时都接触过哪些与质量有关的现象?是否注意到质量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化学反应时,质量是否守恒?
步骤三:进行示范实验
1.使用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示范实验。
2.将酒精注入瓶子中,点燃酒精,让学生观察火焰情况。
3.导师学生观察完实验后的瓶子,让学生思考质量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
步骤四: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1.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让学生描述实验中质量的变化情况。
步骤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1.使用PPT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2.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步骤六:练习与巩固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简单题目。
步骤七:作业布置
1.布置学生完成实验观察报告,并要求学生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
2.分发学生实验报告模板,讲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教学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食物的消化、燃烧反应等。
2.带领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的观察。
行文量:314字。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756c29eff9aef8941e0674.png)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冶东岳中学项龙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对教材的一些改进由于白磷易燃有毒,教材中活动与探究一白磷燃烧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作了一些调整。
将白磷燃烧作为教师演示实验;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盐酸与碳酸钠分别在敞口和密闭系统中的反应)。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易操作,则作为学生分组实验;考虑到时间可能有点紧张,视频播放镁条燃烧。
四、教学方法在探索质量守恒定律时综合运用实验、讨论、归纳式教学法,按照科学的认识路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讨论争辩中去探索,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白磷燃烧,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
五、仪器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橡皮塞、镊子、酒精灯、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盐酸。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铁生锈是什么变化?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会怎样变化呢?知识回顾,学生回答。
化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联。
引导学生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2、猜想与假设:对刚才所提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想。
作出假设: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存在三种关系:〉﹦〈允许不同的猜想。
从学生作出的假设中提炼出本课题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3、实验探究与分析:实验简介(1)探究一白磷燃烧(教师演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关注托盘天平是否保持平衡?进行实验分析,将实验结果与自己原先的猜想对比。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f53e266529647d262852ae.png)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教学用具托盘天平、酒精灯、锥形瓶、小试管、小烧杯、镊子、滤纸、气球、单孔橡皮塞、铁架台、石棉网等、细沙、白磷、CuSO4溶液、稀盐酸、Na2CO3粉末、铁钉、镁等。
四、相关资源《质量守恒定律——你同意吗?》视频资源、《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1)》视频资源、《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1)》视频资源、《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视频资源、《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2)》视频资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视频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教师播放视频《质量守恒定律——你同意吗?》。
(插入视频《质量守恒定律——你同意吗?》)视频中,波义耳在开放空间煅烧汞和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煅烧汞得出不同的结论,你同意他们哪一位的观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现在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新知讲解】一、质量守恒定律【过渡】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实验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作出假设】(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仪器和药品】提供仪器:天平、烧杯、锥形瓶、试管、镊子、药匙等。
提供药品:红磷、硫酸铜溶液、铁钉等。
【实验方案】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1.锥形瓶内产生大量白烟,放热,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天平仍然平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07d7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2.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明确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能够准确运用定律进行问题分析。
3.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能够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展示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质量守恒的现象。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概念,了解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将更为透彻。
4.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53421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3.png)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物质质量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设想: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应用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布置与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生锈等,引出质量守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解释和总结,深化理解
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质量守恒定律,并分析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教师适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理解,帮助学生深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2.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源自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做饭、燃烧等。3.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如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9133480b1c59eef8c7b4ed.png)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在放假的前一天24点咱们国家的汽油价格又上涨了,使得我上班的路费也上涨了。
但是我申请到了一个能将廉价的水转变成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石油的项目,但是我缺少点资金,如果你们是手握重金的老板,我是前来洽谈融资事宜的人。
你们能否同意融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共同学习完这节课就知道了,然后同学生们再决定是否融资。
(教师板书课题)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其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教师: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我们学习过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同学们回忆一下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产物以及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产物是五氧化二磷;实验现象是发出黄光,有大量白烟生成。
2、猜想与假设:教师:通过前面知识的复习,我们知道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那么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呢?)学生:大于、小于、等于既然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3、制定计划、进行实验(1)视频演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教材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师演示实验5-1和实验5-2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
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
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1、PPT课件;
教师实验:白磷、镊子、滤纸、烧杯(中) 试管(中号加胶塞) 酒精灯、火柴、托盘天平一。
2、学生实验:分9组(每三组相同)用品分别为:
(1、2、3组):细铁丝、硫酸铜溶液、、小锥形瓶(加胶塞)、细线、托盘天平各一个;
(4、5、6组):碳酸钠Na2CO溶液、稀盐酸HC、烧杯、小试管(绑细绳)、钥匙、托盘天平各一;
(7、8、9组):镁条、石棉网、坩埚钳、托盘天平各一个。
七、设计思路
八、教学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练习)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改变的是( ) ,肯定改变的是(),可能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元素的种类⑦原子的质量⑧.分子的数目⑨元素的化合价
教师小结:(见PPT略)
2、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
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A)18克 (B)7克(C)8克 (D)6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0g水蒸发成水蒸气后仍是1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蜡烛燃烧后,越来越少,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药品
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3L水,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CO2和H2O,试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5..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B.煤燃烧后质量减轻C.双氧水分解后质量减少 D.10克的冰融化后变为10克的水
6、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
为生成物都没
有逸散
7.从图水分子
分解示意图中小组合作讨论
独立完成。
加深对质量守恒
定律的理解用简洁、
流畅的语言表述,便
于学生记忆和使用。
及时反馈,使学生掌
握质量守恒定律及运
用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1.问题:反应物总质量 m前?生成物总质量m后
2.假设:3种可能
3.实验:方案一:m前=m后、方案二:m前=m后
4.质量守恒定律
① 定义
②守恒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微观)
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宏观)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分析,在理论依据上支持了质量守恒定律。
给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体验。
这样
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